导读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优质回答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1尽管伦敦奥运会结束了,但8月5日奥运会上林丹和李宗伟那场羽毛球决赛还是历历在目。林丹让我们揪心了一个多...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中国运动员,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

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

优质回答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

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1

尽管伦敦奥运会结束了,但8月5日奥运会上林丹和李宗伟那场羽毛球决赛还是历历在目。林丹让我们揪心了一个多小时,在那一个多小时里,我们为他紧张,为他着急,怕他失误,怕他心急,怕他压力太大。可是他就是那么的给力,在这场较量中笑到了最后。从2004年的“林一轮”,到2008年的夺冠,再到2012年的卫冕,他一次又一次书写了属于他的传奇。

在我我买到了这本林丹的自传《直到世界尽头》,我想知道这个内心强大的“超级丹”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从小到大,林丹就不是老师喜欢的“三好学生”。但是,他拥有无比强大的正能量。当“篮球飞人”乔丹在中国影响力如日中天时,林丹以无比认真的口气对母亲说:“没关系,美国有乔丹,中国有林丹。”我相信,一个七八岁大的孩子,不是谁都这样的“狂妄”。

那个时候,小小年纪的林丹就显示出了不肯服输、自尊心强的劲头。当时的训练项目中,唯一让林丹害怕的就是压腿。刚开始的时候,小孩子的韧带没拉开,腿压不下去,教练就帮他压,小林丹疼得直哭,边哭边压,回家后,妈妈还要帮他继续压。可是,不管再怎么疼,妈妈也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不想去练了。周末的时候,训练队要长跑,绕着上杭县城跑两圈,至少也有几千米,林丹是队里年纪最小的,他跑不到前面去,就死死跟着大一点的队员跑,一定要跑完全程。

我很早就开始关注林丹,那个时候他有个称号“林一轮”,老是在重要比赛中被别人一轮就淘汰。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林丹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每个星期,非常疼爱外孙的外婆都去体校看林丹,鼓励他坚持下去,坚信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员。外婆信天主教,林丹就在自己的手臂纹上十字架,提醒自己时刻不要忘记那些爱自己的人。林丹找来一本迈克尔?乔丹的自传《我的天下》,读完这本书,林丹才开始觉得,与其说是老天选择了赋予自己不一样的使命,不如说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于热爱的运动,对于我们身处的时代,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生如赛场,即使不被看好,也能实现反转。”

2002年8月,不满19岁的林丹登上国际羽联排名第一的位置。2004年至2012年,林丹获得各类世界比赛冠军,长时间占据世界排名第一,并成为世界首位至今也是唯一一位获得羽毛球全满贯的选手。《直到世界尽头》是林丹这些年运动生涯的一个真实写照,林丹在努力,一直在努力,直到世界尽头。他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知道体育的真谛,知道他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与汗水。无论多么苦多么累的情况下林丹都不愿低头。“不是你今天感觉不好,就可以随随便便输掉的。”

伟大存在于哪里呢?也许是众人向往的金牌领奖台上,也许是不被人注意的冷清角落。但真正的伟大与成绩无关,更是一种精神的闪耀,在你的能力所及之处挑战自我达到自我的巅峰。也许无人注视,但心中掌声响起的那一刻,全世界安静,你也为之屏息。林丹,这个从福建龙岩的小县城里走出来的小伙子,他平凡如你我,却在用一颗超级强大的内心,书写人生,书写未来。

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2

郭晶晶曾在保定乐凯小学度过五年时光。那时候郭晶晶进了跳水队。

一开始,郭晶晶的膝盖到脚尖伸不直,腿特别硬。为了练韧带,坐老虎凳。一次练习,郭晶晶腿骨摔裂,按理该回家休养。但教练李芳怕回去“心散了”,因为她觉得郭晶晶性格外向,训练不专心,需要不断提醒。因此,李芳让郭晶晶在游泳馆吃住,边养伤边观察别人训练,主要是把心收拢。那段时间,郭晶晶就躺在小木床上,腿上绑着夹板。一边养伤,一边看队员训练,听教练讲话。

即使在游泳馆养伤,她晚上照样做作业。郭晶晶边学习边训练,每天都能完成作业。这曾让班主任吴薇很奇怪,问她什么时候完成的。郭晶晶说是利用休息的时候。中午,还有下午训练结束后到吃晚饭前都是做作业的时间。实在写不完,就在厕所写,因为宿舍到时间就要关灯。对此,郭晶晶的姥姥很自豪,说,“我们家晶晶是两个脑子,一个脑子跳水,一个脑子学习。”

1996年奥运会后,郭晶晶训练时又摔坏腿,开放性骨折。据时任中国跳水队副总教练于芬回忆,训练时,一名广东队的教练开灯。他准备开右边灯,结果关了左边灯。当时郭晶晶正起跳,在半空中一下看不见,踩歪了。于是骨折。这是一次相当大的打击。

在北京看病,按常规处理是要打钢钉,一年后再取出。对于运动员来说,多做手术会影响训练。于是采取保守治疗,打着石膏的郭晶晶回到河北。

摔坏腿是1996年12月,第二年10月是全运会。选择保守治疗的'郭晶晶,花5个多月时间慢慢愈合。等腿好了,离全运会也只有5个月了。养伤期间,她身高长了5公分,体重增加20斤,而且腿很细。

伤好了,接下来是魔鬼训练,每天6点起床,练习到8点,再吃早餐。中午,别人午睡,她穿着出汗服在外面跑步。顶着烈日炎炎,在晒得发烫、反着白光的马路上跑步。下午继续上高强度训练。1997年夏天,在郭晶晶至今的训练中也是最苦的一段。李芳告诉郭晶晶:“你是能参加奥运会的水平,如果就此放弃,你以后想起会终身遗憾。”

全运会预赛,她还是拄着双拐看比赛,石膏还没有取。当时人人都想,还有几个月了,在全运会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但是到了全运会,就不一样了。郭晶晶体重减了15斤。腿也练成一条粗一条细。当年的郭晶晶给全场留下很深印象,李芳告诉记者,连裁判长都说,没想到她恢复得这么优秀。伤后复出的郭晶晶,拿下了3米板亚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3

艾弗森的励志故事,起源于篮球场,却不局限于体育圈,他是赢得全世界的小个子球员,更是扛起黑人文化的巨人。标志性的垄沟头,无视着装令的嘻哈装,随心摇摆的hip—hop……曾经非主流的黑人文化,更多徘徊于贫民窟黑人社会,并不被美国大众社会所承认,毕竟种族歧视依然是美利坚最难以根除的沉珂顽疾。不过随着艾弗森踏入NBA的那一刻开启,黑人文化开始席卷NBA,甚至是逐步席卷全美,最终成为黑人文化步入主流的重要推动力,而艾弗森无疑扮演着先驱行者的身份。

出生在贫民窟,自幼生活贫贱,困斗于枪战与穷困边缘,黑人小子凭借体育天赋完成逆袭,如此励志故事在美国并不罕见。从史前时代的张伯伦拉塞尔,到魔术师约翰逊与飞人乔丹,再到飞侠科比与皇帝詹姆斯,黑人球星成名成腕高薪肥约,当上球队老大,狂接广告代言,迎娶白(黑)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者不再少数,但概莫成为西装笔挺的联盟“好男人”,也可称之为变向“白化”,即最大化融入白人阶层,成为主流上层人士。

艾弗森迥然于众多黑人球星,他拒绝“白化”,甚至成为主流舆论中被“黑化”的叛逆者。只因他从踏入这个万众瞩目的商业体育联盟,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反传统斗士,他不在乎任何条条框框,永远我行我素活在自我世界;他不在乎任何高高在上权威,桀骜不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不在乎被所有媒体苛责,只要还有球迷为他奋不顾身。

;

中国奥运冠军的简短故事有哪些?

优质回答中国奥运冠军的简短故事有:

1、李宁:

很多成功人士被人们称为天才,但我们不知道是他们的天才促成了他们的成功,还是他们的成功,使人们承认了他们的天才。可以确定的是,天才都是通过奋斗才能成功的。

说起李宁在体育事业上所创造的传奇,几乎所有人都说他是个天才,是的,单就体操而言,李宁确实是个天才,不过正如他的教练张健说的:”这里有他与生俱来的素质,也有他后天练就的本领。”

2、 邓亚萍: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乓球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凭着苦练,以罕见的,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

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乓球坛皇后。

3、伏明霞:

伏明霞,这个中国的小明星,像天边一道绚丽彩霞,11岁就照亮了天际,成为亿万人瞩目的世界冠军;14岁成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跳水金牌得主,4年后又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两枚跳水金牌,成为当今跳水界乃至整个体育界的走红人物。

4、杨威:

杨威,退役中国体操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团体、个人全能冠军。“他不再是千年老二,而是千年老大。千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体操全能还是杨威老大。”——杨威夺冠后,留守北京的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主任高健特意发来这样一封短信,为他“正名”。这是一个关于体操冠军杨威的励志故事。

5、刘璇:

冠军只有一个,也许这个冠军不是最有实力的那一个,也不是最能跑的那一个,而往往是普通至极且坚持到底的那个人。这个人你可能并不认识,但是他的成功却是你的一面镜子。与很多从小就显露出体育天赋的运动员不同,体操冠军刘璇是一个大器晚成者。

小时候,她并不是教练眼中最优秀的学生,但却有一股同龄孩子所没有的韧劲儿,从5岁开始练体操,一直到21岁,经过漫长的16年时间,终于拿到三枚奥运会奖牌,成为中国女子体操第一人。

历届亚运人物的励志故事

优质回答历届亚运人物包括刘翔、孙杨、刘湘、苏炳添、丘索维金娜等运动员在内的故事都非常励志。

1、刘翔

刘翔是我国著名的田径运动员,他的毅力和勇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2006年亚洲运动会上,他在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3秒15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纪录,成为亚洲人在该项目上获得奥运会金牌的第一人。这个成绩背后,是他克服伤病和压力的坚韧精神。

2、孙杨

孙杨是世界泳坛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唯一一位在男子200米自由泳、男子400米自由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项目上获得奥运会和世锦赛大满贯冠军的选手。他的毅力和决心使他在比赛中屡创佳绩。在1500米自由泳比赛中,尽管身体已经非常疲劳,他仍然坚持到底,最终获得胜利。

3、刘湘

刘湘是我国游泳运动员,她在女子50米仰泳比赛中创造了26秒98的新世界纪录,成为首位突破27秒大关的女子仰泳选手。她的出色表现不仅刷新了世界纪录,也激发了人们对游泳运动的热情。

4、苏炳添

苏炳添是我国短跑运动员,他在雅加达亚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以9秒92的成绩刷新赛会纪录,获得金牌。他的突破不仅证明了我们国家短跑运动员的实力,也激励了我们要相信自己,挑战自我。

5、丘索维金娜

丘索维金娜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运动员,她在雅加达亚运会女子跳马决赛中,以43岁的年龄获得银牌,这是她第四次在亚运会女子跳马项目中获得奖牌。她的坚持和毅力,以及对运动的热爱,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奥运人物的励志故事有哪些?

优质回答奥运人物的励志故事有以下:

1、赵伟昌,我国第一位冬奥旗手。

1980年,第13届冬奥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参加冬季奥运会,我国共派出28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滑冰、滑雪、现代冬季两项的18个单项比赛。

当时,30岁的赵伟昌被视为我国最为出色的滑冰选手,因此被选定为我国代表团首位冬奥会开幕式旗手,可谓是新中国奥运会(含夏奥)旗手第一人。

2、叶乔波,突破零奖牌。

在第13届、14届、15届冬奥会上,我国都没有获得奖牌。直到1992年的法国阿尔贝维尔第16届冬奥会上,我国女子速滑选手叶乔波才获得第一枚银牌,从此实现了我国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

叶乔波是吉林长春人,生于1964年,10岁进入长春市业余体校速滑班,12岁入选八一速滑队,可以说从小就在冰滑道上长大,为她后来的滑冰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5年,叶乔波凭借优异成绩入选国家队,此后,她不仅在国内舞台上所向披靡,在国际舞台上也是大放异彩。

到了1992年的第16届冬季奥运会上,叶乔波直接一鸣惊人,先后夺得女子1000米和500米速滑的2枚银牌,为中国在冬奥会史上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

3、杨扬,突破零金牌。

叶乔波之后,中国代表队在冬奥会的舞台上,无论是成绩还是士气都逐年攀升,但遗憾的是始终与金牌无缘。

直到2002年,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举行的第19届冬奥会上,杨扬艺压群雄,获得了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和1000米比赛的金牌,为中国代表团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杨扬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

杨扬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生于1975年,她从小就对滑冰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喜爱,在她8岁时,被家乡的业余体校教练王春尧看上,从此开启了她一生的冰雪之途。

1986年,11岁的杨扬进入七台河市业余体校,开始接受滑冰训练;13岁时,她进入哈尔滨体育运动学校,练习短道速滑 。此后,杨扬开始在国内各项赛事中崭露头角,先后获得全国短道速滑1500米、3000米的冠军。

4、韩晓鹏,男子金牌第一人。

2006年,在意大利都灵的第20届冬奥会上,韩晓鹏异军突起,斩获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的金牌,这是我国男选手在冬奥会上拿到的第一枚金牌。

韩晓鹏是江苏徐州人,生于1983年,5岁时,韩晓鹏就在家乡的体校练习,12岁时,被沈阳体育学院的杨尔绮老师选中,正式练习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

1999年,韩晓鹏被选中进入国家队,开始在国内大小赛事上崭露头角,从1999年到2006年期间,韩晓鹏参加了国内不少赛事,但其成绩并不是那么耀眼,不像前面说的叶乔波和杨扬那样,一开始就是冠军收割机。

5、赵宏博和申雪,花样滑冰首枚金牌,冬奥四朝元老。

赵宏博和申雪都是黑龙江哈尔滨人,1992年,两人开始搭档练习双人滑,一起在赛场上度过了18个春秋,堪称是国人心目中一对完美的荧幕CP,更让人羡慕的是,他们俩最后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1998年,两人参加了在日本长野举办的第18届冬奥会,这是他们首次走上冬奥会的舞台。

此后,他们连续三次在世锦赛上保持着前三名的高水准,先后夺得了1999年和2000年的亚军以及2001年的季军。一时间,他们成为了继陈露之后在花样滑冰项目上最具奥运冲金实力的选手。

体育名人励志小故事

优质回答每一个运动员在成长路上都会遇到过很多很值得一提的 故事 ,那么体育名人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名人励志小故事篇1:孙杨

孙杨,邦德 教育 杰出学员,邦德教育公益形象大使,2012伦敦奥运双冠王

他与邦德教育,同样有着“梦想,坚持,感恩”,他们携手一起,为传递正能量而来!

父母眼中的孙杨:聪明,懂事,和父母无话不谈,性格单纯,逐渐成熟

父亲孙全洪用两个词描述了儿子孙杨:聪明、懂事。在父亲眼里,儿子孙杨一直都比较聪明,在决定体育专业之前,他在学校的成绩一直不错。有一次孙杨在武汉比赛,孙全洪提起:“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出了一个 歇后语 :大热天盖被子,让他猜一个地方名。结果他马上说‘捂汗(武汉)’。这孩子还是比较聪明的,这几天还跟我提起了这件事,呵呵。”

“我也见过身边很多例子,男孩子到了15、16岁,就到了一个叛逆期。一般这个时候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在这点上我们孙杨感觉很好,他非常愿意和我们沟通。他和我们的关系一直很亲密,什么事情都愿意和我们讲。”

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孙杨给人的印象是哭了好几次,孙全洪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2008年绍兴全国 游泳 冠军赛,当时他觉得练得不错,能和张琳拼拼了,但是没想到张琳发挥得太好,他和张琳差距拉得很大,他挂着银牌哭得一塌糊涂。另一次是去年的亚运会,400米他是奔着朴泰桓去的,但是没想到差了一点点,后来1500米夺冠他喜极而泣。他是个单纯的孩子,哭可能是他的一种情感上的宣泄,这点我能理解。”

最近两年孙全洪感觉到儿子越来越成熟了:“有一次张院长(张亚东)跟我说,‘你儿子最大的优点,就是心理健康。’自2009年罗马世锦赛后,教练布置任务,他不光想着完成任务,还想着要超额完成。我也相信他会逐渐成熟起来。”

“有一次我邀请同事去看我儿子训练,众所周知,他的训练要游2万米,结果同事看一会就不敢看了,想想我也心疼。”孙全洪说:“2003年儿子被选拔到游泳队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要求孙杨一定要得什么奖,只是告诉儿子‘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做到最好’,却没想到儿子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我们也很欣慰!”

体育名人励志小故事篇2:郭晶晶

寂若无人,4000多人的跳水馆静极了,连观众都出现了一种少有的平静,因为前四轮动作比下来,跳板上的郭晶晶已经成了“无敌”的代名词,郭晶晶最后一轮走上跳板时很平静,毕竟,她已经历了17年的水拍浪打。

错练跳水

17年前的她只有6岁,还在幼儿园。

当时体校教练来挑小队员,一眼就看上了她,她以为是去学游泳,便乐呵呵地跟教练去了。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吧,嘿,就选上了。

11岁时,郭晶晶一次随队赶赴南京集训,被当时的国家队教练于芬看上了。于芬问她:“想到国家队来么”她天真地回答:“想!”一条辉煌的冠军之路便逐渐在她面前铺开。

1994年全国跳水锦标赛,郭晶晶独揽女子十米台和三米板的两枚金牌后,人们都惊呼:中国又出了一个年仅13岁的奇才!

曾经沧海

1994年和1995年两年的异彩乍放,让国人对她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给她带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

虽然在女子十米跳台的奥运预赛时,她的积分还领先于所有对手,但到决赛时却因失误终落第五。

之后她从板台兼顾改到了专攻跳板,而“跳水天后”伏明霞的复出,使得郭晶晶往往只能屈居亚军。来雅典前,郭晶晶参加了两届奥运,只捞回两枚银牌。

出征雅典

不管外界对郭晶晶是何种看法,中国跳水队教练非常清楚郭晶晶的实力所在。带过她的几个教练都说这个队员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悟性也高,若非“野心”不足,伏明霞在役时恐怕也会被郭晶晶击败。

事实的确如此。多年的积累使郭晶晶在伏明霞退役后迅速巩固了中国在女子跳板上的霸业。2001年世锦赛、2002年世界杯、2003年世锦赛,每年跳水最高级别赛事的女子三米板单人冠军都没逃出她的手心。

出征雅典,心里有底的郭晶晶,求胜心很强。首战便和队友吴敏霞合作,夺取了双人三米跳板的金牌。

心静夺冠

单人预赛她跳砸了一个动作,但曾经沧海的她已经磨出了一颗平常心。平静地比过半决赛后,郭晶晶规定动作的积分已经升到了第一位,决赛四轮动作下来,郭晶晶几近完美,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最后一跳,郭晶晶平静地理了理头发,走板起跳,向外翻腾一周半接转体两周半,她在空中干净地完成了动作,“刷”的一声入水,现场的五星红旗立即挥舞不止。出水后的郭晶晶笑容像碧池中的涟漪漾了开来。

体育名人励志小故事篇3:邓亚萍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 乒乓球 ,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历届亚运人物的励志故事

优质回答历届亚运人物包括刘翔、孙杨、刘湘、苏炳添、丘索维金娜等运动员在内的故事都非常励志。

1、刘翔

2006年亚洲运动会,中国田径运动员刘翔在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3秒15的成绩夺得了金牌。这个成绩不仅打破了亚运会纪录,也是亚洲人第一次在这个项目上拿到奥运会金牌。但这个成绩的背后,是刘翔迈过无数障碍的勇气。从病痛到压力,从困扰到磨难,刘翔都在坚持追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迈过障碍,我们就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2、孙杨

孙杨是世界泳坛历史上唯一一位男子200米自由泳、男子400米自由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的奥运会世锦赛大满贯冠军得主,史上唯一一位男子400米自由泳世锦赛四连冠,唯一一位男子800米自由泳世锦赛三连冠,男子自由泳个人单项金牌数居世界第一。

1500米的征程,对于8名决赛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员,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拼完接力后,我的整个身体几乎软掉了。完全是靠意志,尤其在是最后阶段,邻道运动员一直在逼着我向前进,我没有退路。”孙杨在赛后的这番话,真的感动了⽆数⼈。

3、刘湘

中国选手刘湘在女子50米仰泳比赛中创造了26秒98的新世界纪录,成为首位突破27秒大关的女子仰泳选手。触壁时,成绩定格在26秒98,全新的世界纪录!打破了由中国选手赵菁在2009年创造的27秒06的世界纪录,现场观众⼀⽚沸腾!在2017年9月6日举办的全运会游泳赛场上,刘湘变⾝“战神”,连续在女子50米自由泳预赛和半决赛中刷新亚洲纪录,将该记录改写为24秒04。

4、苏炳添

在雅加达亚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亚洲纪录保持者、中国名将苏炳添决赛跑出9秒92,以刷新赛会纪录的方式强势夺冠,这也是他生涯⾸枚亚运会百⽶⾦牌。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自己跑不过黑人选⼿,是因为我们信心不够,每到⼤赛,输竟成了‘正常’结果。整整等了几代⼈,我们才迎来了苏炳添的爆发。他的突破有⼀个特别大的意义,这将打破长期以来我们被禁锢的思想,要继续挖掘队员的潜力才迎来了苏炳添的爆发。”

5、丘索维金娜

在雅加达亚运会女子跳马决赛中,43岁“丘妈”与16岁小将同场,以14.287分摘得银牌!这是43岁的丘索维金娜第四次夺得亚运会女子跳马奖牌。“你未痊愈,我不敢老。”为儿子治病而坚守的“丘妈”故事早已传扬。

站在雅加达的决赛赛场,丘索维金娜比其他选手的平均年龄大了一倍多。为了保持自己的竞技状态,丘索维金娜每天都会训练3个小时,只有在星期天才会休息。如今与“95后”乃至“00后”小将站在一起仍然收获⼀枚宝贵银牌,丘索维金娜淡淡地说,在规则面前,无论年龄大小,每⼀名运动员都⼀样。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运动员励志故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