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足球队队长克伦威尔__威尔士足球队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威尔士足球队,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事迹,他的功和过

优质回答1599年4月25日 - 1658年9月3日),英国军政领袖,曾推翻英皇,并转英国为共和制联邦,出任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护国公。
新模范军(New Model Army)在英国内战中击败了保皇党,而克隆威尔是新模范军的指挥官之一。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后,克隆威尔开始统治短命的英格兰联邦,征服了苏格兰与爱尔兰,并在1653年至1658年间出任护国公。
克隆威尔,中层士绅出身,在不惑之年前无太大举动。他与兄弟亨利(Henry)一起打理鸡舍羊栏,靠贩卖鸡蛋羊毛维生。他的生活与普通农民无异,直到他继承了一位叔父的遗产。当时宗教变革运动正盛,克隆威尔也受此影响,成为了清教徒。作为一个统治者,他的内政积极、外政有效,尽可能地塑造了英国的未来。但他的联邦也随他的死灭亡,而皇室在1660年复辟。他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深信神指引了他的胜利。他从未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场,但他强烈赞成容忍各种新教教派。[1]
1628年,他在肯丁顿竞选国会议员胜出,又分别在短期国会与长期国会中代表剑桥。在英国内战中,他支持圆颅党,并成为了党内重要军事领袖。外号“老铁骑军”的他,很快地由一支骑兵部队的指挥官提拔为总司令。1649年,他与其他领袖一起,作出处死查理一世的决定。他同时是Rump国会的成员,在1649年至1650年间被派往征服爱尔兰。在1650年至1651年间,他又率领军队入侵苏格兰。1653年4月20日,他用武力解散Rump国会,建立了一个短命的,成员由他点选的国会残缺国会(Barebones Parliament),并从1653年12月16日起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与爱尔兰的护国公。他死后被葬于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在皇朝复辟后,他的尸体被挖出,作公开展示。
克隆威尔是英国历史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一些历史学家,如大卫·休谟、克里斯托弗·希尔(Christopher Hill)指责他是“大逆不道”的。[2][3]另一边厢,一些学者视他为英雄,如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塞缪尔·罗森·加德纳(Samuel Rawson Gardiner)。在2002年由BBC发起的投票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中,克隆威尔名列第十。[4]他在苏格兰、爱尔兰残害天主教徒的行为被批评是种族灭绝的或近乎种族灭绝的。[
艾尔兰什么时候并入英格兰的?
优质回答不列颠和爱尔兰这两个岛在远古是凯尔特人在此生活着。公元1世纪不列颠南部被罗马人攻占,5世纪罗马人撤退,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并在不列颠南部建立了多个王国,这部分土地就被称为英格兰,北部的爱尔兰和西部的威尔士则由于多山未被日耳曼人入侵。11世纪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入侵为英格兰王,在安茹朝的爱德华三世时,黑太子爱德华被封为威尔士亲王,从此威尔士和英格兰合并,苏格兰到斯图瓦特朝的詹姆斯一世才正式并入。爱尔兰岛虽然和不列颠隔了个海,它的地理环境却不如威尔士和苏格兰险峻,早在5世纪,圣帕特里克就在爱尔兰传教,他也成为了这个国家的象征。12世纪时,法国安茹伯爵入主英格兰,是为亨利二世。由于有强大的婚姻和家族背景,亨利二世不仅身兼安茹和英格兰国君,还承继了诺曼底、阿基坦、布列塔尼等多个公国,在法国拥有和法王一样多的地产,一时间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王。而且他还和教会有良好的关系,以致于教皇把爱尔兰岛作为礼物送给他,从此便成为爱尔兰领主。
这里就要说到英国的宗教改革了,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为加强王权而进行的改革。16世纪,随着民族意识的兴起,中央集权成为政治发展趋势。罗马教廷控制下的英国天主教会,遂成为加强王权的主要障碍。要求建立民族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西班牙阿拉贡公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凯瑟琳,是亨利八世的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但只有女儿玛丽·都铎一个长大成人。亨利八世很为王位继承人伤神,于是,向罗马教皇提出与凯瑟琳离婚。教皇慑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压力,拒绝了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结果,愤怒的亨利八世便开始了对抗教廷的活动。当时的欧洲在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反教皇的情绪已经颇为普遍。亨利八世决定利用人们对教会的不满,加强自己的统治。1534年,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准其与王后离婚为由,促使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为教会的最高首领,英国教会彻底与罗马教廷决裂;同时保留主教制、天主教的重要教义和仪式。此后,英王多次下令关闭天主教修道院,没收其财产。玛丽一世在位时,曾反对宗教改革政策,恢复天主教,残酷迫害新教徒。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再度重申《至尊法案》,1571年,颁布《三十九信条》作为新教义。改革后的英国教会称英国国教,又称圣公会、安立甘教会。
君主亨利八世由于离婚案通过借用议会的权力把天主教赶出英格兰,将自己封为国教领袖,并将爱尔兰领主改成爱尔兰国王。但是对于爱尔兰人来说,英王只不过是他们的领主,教皇才是真正的主人。亨利八世的做法不仅使英王的权力增加了,还带来一个国教会,这是对信仰的玷污。 当时国教会虽然不以罗马教皇为领袖,它的宗教仪式还是和天主教没什么区别的,加上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成为强国,和强大的宗主国斗争有什么好处呢?所以宗教的矛盾就这样潜伏着。之后,英国的国力日渐强大,建立了北美殖民地,是为第一帝国。后来美国独立了,从美国独立这一事件英国人意识到对殖民地不能够采取高压政策,而是从经济反馈本土着手,于是爱尔兰也受惠,一些较为自治的政策被指定。就这样,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走上了日不落帝国的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首次感到自己的衰落。虽然它依然是超级大国,但经济已经不及德国、美国了。在1916年,爱尔兰爆发了复活节起义。英国人意识到爱尔兰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有他们自己的民族意识,而且此时的英国国教已经和天主教相距甚远,要继续拥有爱尔兰必然会引发严重的问题和耗费大量金钱,便在1921年和爱尔兰签订协议,宣布爱尔兰独立,后在1937年,爱尔兰共和国成立。但问题出在爱尔兰北部的六郡生活着大量的英格兰人。这些英格兰人信奉新教,要求英国给予帮助,又不肯移民回本国,英国便不得不承认北爱尔兰是自己的领土。但南部的爱尔兰人又很不满自己的岛屿得不到统一,于是北爱尔兰的边界便经常发生流血冲突,而且至今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不同的教派是怎样产生的呢?从发展史来说:
基督教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产生的。基督教创立者是犹太人耶稣,
基督教目前有三个最大的教派,即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其中新教在我国被俗称为基督教,实际上给人以错误理解。而天主教和东正教就按直接译意叫起来了。那么这三个教派之间的承续和发展关系是这样的。
基督教由犹太人耶稣创立以后,作为犹太民族的宗教一直饱受当时的罗马帝国的迫害。后由犹太人保罗吸收了希腊哲学对基督教进行改造以后,才在罗马帝国中传播,变成世界性宗教,后被罗马帝国立为国教。
当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两个罗马帝国时,基督教会也随之分裂为两个部分。由于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会第一任教皇是彼得,而彼得任教皇是由于耶稣死前亲口说过,要把进入天堂的钥匙交给彼得掌管,那么掌握了到天堂的钥匙就具有决定谁上天堂的权利,因此西罗马的基督教会认为自己和上帝最近,自认为正统。称为天主教。但东罗马的基督教会由于历史发展时间长,教徒众多,也自称为正统,并索性将名称改为“东正教”,即东方的正教。这个名称的汉语翻译意思和原来的本意是一致的。所以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主要在争议谁更正统。在教义和神学上没有根本的区别。
新教产生于后来的宗教改革。是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有时中国人说的“基督教”,实际指的是新教。14——15世纪的西欧,封建体制开始瓦解。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确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中,教会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新兴的中产阶级起而反抗旧有的封建神权统治。也随着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新观念,人们开始怀疑以神为本位的旧思想。人文主义者大胆的揭发教会内部的腐败,这样的矛盾下悄悄的埋下了中世纪封建体制的崩溃以及宗教改革的借口。在英国就是亨利八世的改革。
新教与天主教的区别在于对教会作用的认识上。按照天主教的说法,由于教皇掌管着到天堂的钥匙,所以基督徒要想死后到天堂,就必须经过教会,圣经也只有神职人员在教堂布道才是代表神的旨意。而新教则否认这些原则,认为圣经人人有权看,到达天堂是神的意思并不由教会批准与否。因此新教更易于普及,传播更快。这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区别。 新教实际上有许多派别,如路德派、加尔文派等,就英国而言指的是英国国教。
英国内战的第二次内战
优质回答第1次内战结束后,保王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革命阵营内各阶级、各政治集团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长老派控制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议会,并把它作为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在经济上,他们通过拍卖王党和教会的土地而捞取了很大的好处,大批土地落入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之手。但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却没有改变。战争的负担主要转嫁到广大群众和中小资产阶级的头上。广大群众所迫切关心的土地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他们要求把革命进行到底,彻底废除封建枷锁。由于长老派控制着议会,独立派掌握着军队,两派之争主要表现为议会和军队的斗争。
甚至在第1次内战结束之前,议会就于1647年2月通过了解散军队的议案。它规定除保留一支6000人的军队外,其余部队全部解散。消息传来,引起广大士兵和一部分下级军官的不满。政府拒绝补发所欠薪饷更激起了士兵的普遍愤怒。
反映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激进派别——平等派的思想在士兵中广泛传播。该派代表人物约翰·李尔本从人民主权学说出发,主张取消一切封建特权,废除王权,实行普选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平等派思想的影响下,军队士兵为保卫自身利益而组成了“士兵鼓动员委员会”,作为团结和领导士兵的核心。
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为抗衡长老派控制的议会,表示答应士兵的要求,拒绝执行议会遣散军队的命令。军队官兵为防止国王与长老派勾结,于1647年6月把国王从赫姆比城堡押到军队大本营纽马克特控制起来。克伦威尔为保持独立派对军队的领导权,成立了以高级军官为主体,吸收士兵鼓动员参加的全军会议,代表全军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同年6月5日,全军会议通过了《庄严协约》和《军队声明》,以全军名义拒绝执行议会解散军队的命令,提出补发军队欠饷、实行政治改革等要求。8月6日,在伦敦群众的支持下,军队开进伦敦,许多长老派议员仓皇逃走。独立派掌握了议会的实权。
1647年8月1日,独立派发表了《军队建议纲目》,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并以此为基础与国王进行谈判,遭到国王的拒绝。独立派的政治主张完全忽视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平等派的不满。士兵鼓动员发表了自己的政治纲领《人民公约》,针锋相对地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在10月28日召开的帕特尼会议上,两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11月,9个团队的士兵帽子上贴着《人民公约》和“给人民自由,给士兵权利”的标语,举行武装示威。在此情况下,克伦威尔决定进行镇压。11月11日,在全军会议上,他以武力驱逐了与会的士兵鼓动员,强令解散全军会议,其职能由军官组成的军事委员会取代。 革命阵营内部的分裂,给国王和保王党人以可乘之机。1647年11月11日,查理一世从纽马克特逃往南方的怀特岛。他一面同长老派谈判,一面又秘密同苏格兰人谈判,并缔结了秘约。同时,加紧煽动各地王党叛乱,以挑起新的战争。
1648年2月,保王党人在西南部发动叛乱,第2次内战爆发。大敌当前,革命阵营各党派重新谋求团结。克伦威尔答应战胜王军后实行《人民公约》,将查理一世交付法庭审判。革命阵营的团结保证了第2次内战的胜利。
战争在威尔士、东部和北部3个地区进行。5月3日,克伦威尔亲率议会军精锐部队5个团近7000人出征威尔士。议会军迅速攻占丹比、齐普斯托等地。至5月底,叛军被迫退至港口城市彭布鲁克,企图负隅顽抗。克伦威尔对该城进行几次强攻,但因城防工事坚固,均未得手。最后,议会军调来重炮猛轰叛军工事,终于于7月11日攻克彭布鲁克,顽固的保王党人、要塞司令波耶尔被迫投降。
与此同时,费尔法克斯率7个团向肯特郡进军,6月1日在梅德斯通大败叛军。接着横穿肯特郡,扫荡叛军各孤立据点。但戈林率领的叛军约三四千人,企图袭击伦敦,但响应者寥寥无几,被迫调头北上埃塞克斯郡,与查尔斯。卢卡斯爵士指挥的叛军会合,一起开往科尔彻斯特,但遭到费尔法克斯等人统率的议会军的围攻。直到8月底,东部各地的叛军才被彻底击败。
正当议会军分头平息叛乱之时,强大的苏格兰军队对英国构成巨大威胁。苏格兰人在第1次内战中曾是英国议会军的盟友,但是,随着英国革命的深入发展,苏格兰长老派右翼转而支持查理一世。(见阿盖尔公爵词条下的阿盖尔第八伯爵)1648年4月,苏格兰议会向英国议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允许国王返回伦敦,解散独立派和其他民主教派等。苏格兰人企图乘议会军被牵制在南威尔士和英格兰东部之机,挥师南下,直奔伦敦,把查理一世重新扶上王位。但汉密尔顿指挥的苏格兰军主力,多为新征入伍的士兵,训练差,装备缺,加之门罗指挥的另一支苏格兰军未能及时与之会合,因此,苏格兰军队推进十分缓慢,克伦威尔因此赢得了时间。 克伦威尔攻占了彭布鲁克后,立即率五六千人的精锐部队挥师北上,迎击苏格兰军。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行军。行军途中,大雨滂沱,士兵衣衫不整,靴袜磨破,但他们却毫无怨言。他们深知,他们是为正义事业而战,为反对专制王权而战。他们冒雨前进,从广漠荒凉的威尔士草原来到满布矿坑的北部山区。7月27日,克伦威尔的先头部队与兰伯特指挥的北部骑兵会合。8月5日,克伦威尔抵达诺丁汉,8日进入约克郡的道恩凯斯特,12日在里兹和约克城之间与兰伯特会师,比预定时间提前了6天。两军会合后,议会军总人数达到9000余人。
与此同时,苏格兰军队则沿西部大道,经坎伯兰、威斯特摩兰和兰开夏向南推进。由于部队行动迟缓,2.4万多人的兵力散布在里布尔河谷,南北伸展约十五六英里。当时,克伦威尔的军队就在附近,而且正在准备发动进攻。但汉密尔顿公爵却固执地认为克伦威尔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赶到这里。8月16日,他把大本营迁到里布尔河以北的普雷斯顿。
8月17日,克伦威尔首先向位于苏格兰军左侧的英国王军兰代尔部发起猛攻。兰代尔率部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同时请求汉密尔顿增援。但汉密尔顿的援军迟迟未到。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议会军终于击溃王军。克伦威尔乘胜直扑苏格兰军,当时苏格兰军正在匆匆抢渡里布尔河,多数人已经过河,只有汉密尔顿率两团步兵、几营骑兵在河右岸掩护。克伦威尔立即率兵将河右岸的敌军击溃,并渡河追击。
次日晨,议会军继续追击苏格兰军。在距普雷斯顿15英里处的威根追上苏格兰军,克伦威尔立即率部插入敌阵,将其后卫部队切成数段,分而歼之。
议会军连战皆捷,士气大振,19日又继续穷追敌军。苏格兰军虽人数居多,但连战皆败,无心恋战。汉密尔顿率部退至沃林顿附近时,企图依托一条地形有利的山隘,突然杀个回马枪。双方进行了苏格兰军入侵以来最激烈的战斗。结果,克伦威尔军夺取了山隘,随后又夺占了沃林顿附近默西河上一座桥梁。苏格兰军因退路被断,陷入一片混乱,大部人马投降。汉密尔顿率少数残余退往斯特拉福德郡。
克伦威尔把追歼汉密尔顿的任务交给兰伯特,他本人则率部北上,跟踪监视退往边境的门罗指挥的另一支苏格兰军。8月25日,汉密尔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向兰伯特投降。至此,第2次内战以英国议会军粉碎苏格兰军和王军的进攻而告结束。 英国内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专制王权之间的大搏斗。通过战争,封建腐朽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专制王权被推翻,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确立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统治地位。第2次内战结束后,根据议会的判决,查理一世于1649年1月30日被处死刑。同年2月,议会通过决议,废除上院和王权。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至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点。
英国内战在英国军事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是英国近代正规陆军创建之始。战争中创立的新模范军是新型的资产阶级军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陆军。新模范军在许多方面具有近代正规军的特色:军费由国家预算拨款,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和官兵薪饷的支付;实行统一军服,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由总司令对全军实施统一的指挥,等等。议会颁布的强制募兵制是近代征兵制的雏形,它保证了新模范军有充足的兵源。
在战争中,议会军在克伦威尔等人的指挥下,实行积极。进攻、力争主动的战略,依靠广大民众的支持,先后击败王军和苏格兰入侵军,保证了革命的胜利。需要指出的是,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虽然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在英国内战中起到了领导作用,但广大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则是革命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是新模范军的基础,而且还以组织民兵、自发的武装等形式给议会军以巨大的支援。
英国内战中涌现出的杰出将领克伦威尔等人在骑兵战术的运用上颇有创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骑兵实施长途奔袭。第2次英国内战中,苏格兰军利用英国议会军被牵制在南威尔士和英格兰东部之机,企图挥师南下,直取伦敦。当时,议会军处境极为不利。克伦威尔在攻占彭布鲁克后,率精锐骑兵从南威尔士直奔英国北部,经过近1个月的长途行军,突然出现在苏格兰军的翼侧,迫其陷入被动。另一方面是骑兵横队战术的创新。骑兵横队战术是三十年战争期间由瑞典人创造的。其主要特点是,将骑兵列成三四排的横队,对敌军翼侧实施快速迂回,以一次猛烈的突击击溃敌军。这一战术曾经在三十年战争中被广泛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缺陷是一次冲锋结束后,胜利者就四散追击或奔向敌方营地去掳取物资和辎重。骑兵在一次冲锋胜利后就难以重新聚拢,形不成新的突击拳头。而克伦威尔的骑兵经过严格的训练,虽然也采用横队战术,但他们所依靠的是优势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一次)中击。他们在训练中学会了听令止步、旋转、成一个集团或几个小队作战,成为灵活而又坚强的战斗群体。在战斗中,他们快速而又有条不紊地向敌冲击,胜利后能重新集结起来,向敌步兵或另一侧敌骑兵实施侧后攻击。在马斯顿草原之战和纳斯比之战中,克伦威尔的骑兵战术与鲁珀特亲王的骑兵战术形成鲜明的对照。
总之,议会军之所以能战胜王军和苏格兰入侵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议会军一方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力量对比上占优势等客观原因之外,议会决定创建正规军和克伦威尔等将领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等主观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威尔士足球队队长克伦威尔__威尔士足球队》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111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