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濒危动物的新闻-中国濒危动物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中国濒危动物,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吉林发现近2000只东方白鹳,东方白鹳是保护动物吗?
- 2、2020年灭绝动物名单
- 3、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频繁“现身”反映什么问题?
- 4、全球超3.8万个物种面临灭绝危险,对此我国都采取了哪些相应的保护措施?
- 5、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
- 6、许多国宝动物正回到我们身边,目前,有哪些动物保护等待着“降级”?
本文目录导航:
吉林发现近2000只东方白鹳,东方白鹳是保护动物吗?
答首先东方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鹳是脊索动物,脊椎动物,鸟类,现在的鸟,鹳属的动物,不叫老鹳。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东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它是一种涉水鸟类,主要以小鱼、青蛙和昆虫为食,有时也吃一些小型啮齿动物或蛇,所以我们一定要更好的保护野生动物不受侵害。
其次是东方鹳是一种体态优美的大型涉水鸟。长而粗壮的嘴非常坚硬,呈黑色,只有底部装饰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嘴的基部较厚,向嘴尖逐渐变细,略微上翘。眼睛、眼线和喉咙周围暴露的皮肤是朱红色的,眼睛内部的虹膜是粉红色的,外环是黑色的,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步履轻盈骄健,边走边啄食。休息时常单腿或双腿站立于水边沙滩上或草地上,颈部缩成S形。
再者是幼鸟主要在巢中活动受限的时期。离巢的特点是幼鸟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可以在巢周围活动觅食,每晚都回巢休息;在传播期,幼鸟会飞出,再也不回巢。东方鹳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开阔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特别是树木稀疏的河流、湖泊和池塘,以及运河和沼泽。有时,它们也栖息生活在偏僻的居民区和岸边有树的水田里。
要知道是东方鹳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开阔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特别是树木稀疏的河流、湖泊和池塘,以及运河和沼泽。有时,东方鹳在远离居民区的岸边有树的水田中栖息生活。冬季主要栖息在大型开阔的湖泊和沼泽中。除繁殖季节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形成群体活动,尤其是迁徙季节,往往聚集成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群体。
2020年灭绝动物名单
答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据报道,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
专家们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有一些物种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几百万年,但在2019年之前就永远地消失了。在新的2020年,仍有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已经灭绝的物种
2019年12月23日,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称,长江又一特有物种“长江白鲟”灭绝——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
此外,在2019年之前就已经灭绝的动物还有:隐秘树猎雀(Cryptic Tree hunter)和亚拉哥亚斯拾叶雀(Alagoas Foliage-gleaner)。
诺氏拾叶雀
2019年,长江白鲟和诺氏拾叶雀已经灭绝;2020来临之际,仍旧有物种面临着将要灭绝的危险。
面临灭绝的物种
不久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由于干旱污染等原因,澳大利亚标志性动物鸭嘴兽恐面临灭绝。
据报道,一批鸭嘴兽被发现死于新州干涸的河道溪流,主要是因为旱灾和人类活动,如筑坝和蓄水用于农业灌溉,以及来自国家公园内的其他野生物动捕食,还有畜牧业的影响。
除了鸭嘴兽外,在相关报道中,斯派克斯金刚鹦鹉(the Spix’s macaw)也是濒临绝境的鸟类之一。
其它几种濒临灭绝的鸟类,如苏格兰的新喀里吸蜜鹦鹉(the New Caledonian Lorikeet)和中美鸺鹠(PernambucoPygmy-owl)等。
野生物种灭绝的原因是砍伐森林和其它因素,如建大坝和捕获野生做交易造成的。
其它几近灭绝的物种
除了鸟类之外,其它动物,如北方白犀牛、野生红狼等也接近灭绝。
据互联网新闻博客Mashable报道,2018年3月份,最后一只雄性北方白犀牛在肯尼亚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死去,现在只剩下两只雌性白犀牛。
世界上仅存的两只北方白犀牛正在肯尼亚一动物保护区吃草。
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频繁“现身”反映什么问题?
答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频繁“现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地保护,野生生物生境得到有效改善。像野生大熊猫、藏羚羊、麋鹿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
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在增加
2021年7月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其实,不止是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在增加,朱鹮的数量也正在慢慢的增加,经过人工繁育,全球的朱鹮数量已经超过了2000只,还有在中国特有的扬子鳄,曾被IUCN红色名录中列为“极危”登记,在经过人工养育下,现如今的数量也到了1.5万条。
内容参考 澎湃新闻-降级了!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
全球超3.8万个物种面临灭绝危险,对此我国都采取了哪些相应的保护措施?
答根据新闻显示,在全球已经超过3.8万个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对一些濒临灭绝的物种,我国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保护措施:
在森林建立保护区。要想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绝不是把他们圈养起来,而是要在他们所生活的地带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在这个保护区内是拒绝无关人员入内避免对这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产生威胁。同时还要了解濒临灭绝的动物的习性以及他们的饮食规律。例如现在的羚羊,金丝猴或者野牛等都已经受到了很好的保护。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濒临灭绝的动物采取人工繁殖的办法。有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只能在野外生存,一旦菌养起来,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性,会加快灭绝的。但有一些品种可以圈养起来进行人工繁殖,例如我国的大熊猫养殖基地就是对大熊猫的呵护以及人工干预的养殖,使得大熊猫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动物名单。
可以从其他地区引进相关的物种。例如羚羊和野牛都是属于群居动物,如果只是单个的物种,基本上是面临灭绝的危险,所以可以从其他地区引进相关的品种,让他们保持在一个群居的生活之内,并且建立一个新的生存部落。我国的很多保护措施采用的都是这项办法,并且已经成功的案例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穿山甲。
对濒临灭绝的动物开展科学的研究和监测。灭绝的动物往往都会存在着规律,研究人员要通过研究发现规律并且制止以后,了解这些物种的变迁方式。最后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来杜绝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总体来说,无论是哪个物种在地球上都有生存的权利,人类不应该过多的干涉物种的生存,但如果有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必要时可以伸出援助之手。
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
答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
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爱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十分的重要,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也是我们文明发展的一部分。以下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
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1
青藏公路3002公里处,一群藏羚羊在领头羊带领下,在路边徘徊观察,然后小心翼翼走上公路,眼看要通过公路,又警惕地退回路边,如此重复数次,终于全部通过,继续向可可西里腹地迁徙。这些可爱的“高原精灵”不知道,在不远处,车辆在巡山队员指挥下停车等待。
“我们已经安排沿线保护站加强管护,采取临时交通管制、巡护救助等措施,让藏羚羊在迁徙途中尽量不受干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管委会可可西里管理处主任布周说。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眼下,可可西里正迎来一年一度的藏羚羊迁徙产仔之旅。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晓民介绍,藏羚羊迁徙行程往返最长可达上千公里,“雌性藏羚羊每年11月至12月交后,次年5月开始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阳湖等地产仔,7月至8月产仔结束后,带着幼仔陆续返回原栖息地与雄羊合群。”
藏羚羊在青藏高原平静地生活、繁衍,得益于一系列有力的保护措施。
“过去,因非法捕猎等原因,藏羚羊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站长赵新录说。
从1981年开始,我国严格禁止一切贸易性出口藏羚羊及其产品的活动。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于89年发布,将藏羚羊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非法猎捕。
与此同时,我国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区划建新疆阿尔金山、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等自然保护区,成立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对藏羚羊种群活动进行巡护监测。
在工作日志上,赵新录记录下他和队员们500多次巡护,80余万公里的行程。赵新录说:“可可西里已经10多年没有响起盗猎的枪声。经过各方持续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从不足2万只恢复至7万多只。”在整个青藏高原,藏羚羊种群已经超过30万只。
人类保护藏羚羊,藏羚羊也渐渐适应了野生动物通道。“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等路段,按照藏羚羊迁徙习惯设置了宽阔、平缓的野生动物通道。10多年前观测藏羚羊,它们要尝试两三天才能通过动物通道,现在羊群短则10多分钟、长则几个小时就能顺利通过。”吴晓民说。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气候变化等因素威胁着藏羚羊种群的生存。吴晓民说,目前,对藏羚羊种群系统化的动态监测还需加强。他建议,各保护区要加强区域联系,建立健全藏羚羊种群及栖息地数据库,为保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还要进一步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加大保护力度。同时,随着藏羚羊数量持续增加,要加强栖息地承载力研究,关注因超载造成的对种群发展的潜在威胁。
今年5月,来自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与西藏林草局的研究团队再次深入羌塘自然保护区,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和监测。
如今在可可西里,越来越多的环保志愿者来到这里。赵新录除了日常巡山,也有了新任务,“我们要担起科考队伍向导、游客讲解员等工作,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保护好长江“微笑天使”
最近,长江江豚多次出现在湖南省岳阳市长江段和洞庭湖区,引来众多关注。“最多的一次,有十几头银灰色的江豚跃出水面。”长江江豚保护协巡队队员江科明说。
江科明曾是洞庭湖渔民。前些年洞庭湖由于过度捕捞,鱼越来越少,老江和同伴们的生计难以维持。“保护鱼类太重要了。”江科明由衷感慨。2017年,当地成立长江江豚保护协巡队,老江报名参加,从捕鱼者变成护豚者。
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曾经遍布洞庭湖区的捕鱼设施被清理拆除,电鱼、挖砂等行为被禁止。2019年12月起,洞庭湖全面禁渔。这些措施对于长江江豚保护卓有成效。农业农村部定期组织开展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2017年考察数据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主要分布于宜昌至长江口约1700公里长的长江干流及鄱阳湖和洞庭湖,其中长江干流有445头,鄱阳湖457头,洞庭湖110头。
“最新的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郝玉江表示,目前,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的分布呈斑块状特征,如在南京段约50多头,在武汉段却极为少见;与长江干流相比,鄱阳湖和洞庭湖的长江江豚要相对集中一些。长江江豚没有明显的洄游习性,但随着水文条件、水质条件和鱼类资源变化,它们在长江干流和湖区之间存在迁移行为。
保护好长江江豚,需要充分摸清其生活习性。“长江江豚是长江中的顶级捕食者,但其实只能捕食体长为10—20厘米的小鱼,吃不了大鱼。”湖南省岳阳县东洞庭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姜宏毅介绍,针对长江江豚的食性特点,近年来,他们联合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每年春天都会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补充长江江豚的饵料资源。
“鱼类资源变多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江豚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加。”姜宏毅说。
目前,洞庭湖的水质已提升至Ⅲ类,比较适合长江江豚生存。岳阳县投入1.2亿元,拆除85处矮围,联通水体,以扩大长江江豚栖息空间。同时把湖上的柴电驳船全部改用岸电。姜宏毅介绍,长江江豚交流、定位、捕食主要靠声呐系统,船只改用岸电,噪声减少,可大大降低对长江江豚栖息活动的影响。
长江江豚能否采用人工辅助方式快速繁育?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凯表示,长江江豚是胎生,一胎只产一仔,繁殖效率比鱼类低得多。全人工繁育技术、建立长江江豚保种屏障的相关研究工作正在稳步实施,野化放归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
专家表示,作为水生哺乳动物,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是维持其正常繁衍的必要条件。目前,尽管长江江豚总数有千余头,但未能形成聚集效应,而是分为多个小群体,特别是在长江干流,其斑块状分布导致群体间形成了一定的地理隔离,影响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
“要加强长江江豚群体交流,降低种群基因隔离风险,需要解决长江及湖区的岸线硬化和过度开发等问题。”郝玉江表示,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其生存状况标志着长江生态环境的好坏,一定要保护好长江“微笑天使”。
一度濒危的朱鹮由发现时的7只增至5000余只
“吉祥鸟”自由翱翔天际
走进陕西洋县,碧空中时常可见朱鹮翩跹起舞。“对这座秦岭南麓的小城而言,朱鹮是‘最闪亮的名片’。”今年67岁的路宝忠,跟朱鹮有着不解之缘。
朱鹮,又名朱鹭、红鹤,被誉为“吉祥鸟”,历史上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朱鹮数量快速减少,一度被认为已在我国灭绝。
“中国到底还有没有朱鹮?”1981年5月,中科院鸟类专家刘荫增经过3年跋涉,跑遍大半个中国,终于在洋县姚家沟一带的山林里,发现了7只朱鹮。
随后,洋县发布紧急通知,朱鹮活动区里,不准砍伐树木、不准使用农药、不准进行狩猎、不准开荒放炮。4人“护鹮小组”紧急成立,进驻姚家沟,24小时监护这些“宝贝疙瘩”。
当年20多岁的路宝忠刚入职县林业局,便被抽调为小组领队。4个小伙子扛着锅碗被褥,在海拔1200米的小山村驻扎下来。
“朱鹮飞到哪儿,就要跟到哪儿。鸟儿在视线内,我们才能安心。”路宝忠和同伴们翻山越岭,跑遍了周边区域……
经过近10年全方位呵护,朱鹮数量渐增,营巢范围逐渐扩大。与野外保护同步,朱鹮人工繁育也开始摸索前行。人工孵化幼鸟成功、人工饲养朱鹮首次产卵……每一步进展,都让技术人员兴奋不已。
朱鹮监护,很长一段时间用的就是日夜轮转、严防严守的“人海战”。
“护鹮不仅靠‘专业队伍’,老百姓的广泛参与同样重要。”路宝忠清楚地记得,当年有个农户的家畜惊了树上孵卵的朱鹮,成鸟逃走了,留下了窝里的蛋。农户老大娘怕蛋冻坏了,从树上取下来暖了一晚上。第二天成鸟回来了,她才把蛋放回巢去。
每年夏秋季节,朱鹮从山区飞到丘陵、平川,活动范围扩大。这些区域内有很多群众担任信息员,一旦发现朱鹮,他们做好记录立即上报,交由专业人员核查监测。
保护成效日益凸显,进入新世纪,朱鹮的野外种群、人工种群,数量双双破百,摆脱了低位徘徊的困境。
随着朱鹮种群的壮大,野化放归提上日程。“将人工种群放归自然,是拯救濒危物种的终极目标。”在陕西省林草局教授级高工常秀云看来,让朱鹮“回家”意义重大。
2007年,陕西宁陕县寨沟村,26只朱鹮放归山林。“这迈出了朱鹮返回蓝天的第一步。”常秀云介绍,此后数年间,野化放归跨越秦岭,铜川沮河流域、宝鸡千湖湿地等区域,相继迎来朱鹮翱翔的身影。
截至目前,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建成种源基地2个,救护繁育基地5个,野化放归基地8个。40年来,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朱鹮种群数量已由当年的7只,扩展至5000余只,其中我国境内4400余只,陕西就占了4100余只。
几年前,路宝忠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岗位上退休。如今,走在洋县的山林乡野,路宝忠仍喜欢抬头看一群群朱鹮掠过天际。“从‘孤羽七只’到‘千鸟竞翔’,曾经付出的汗水与青春,都值!”路保忠感慨。
亚洲象种群恢复,活动区域扩大
多措并举守护人象和谐
近几个月来,一群野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向北迁移,为保证人象安全,专家团队和沿线干部群众展开了一场保护接力。
亚洲象曾在我国许多地区栖息、繁衍,后来其分布区域、种群数量不断萎缩,在我国境内一度濒临灭绝。如今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正在恢复,数量稳定增加、活动区域持续扩大。“保守估计,目前我国野生亚洲象数量有300头左右。”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说。
从建立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实施救护与繁育,保护野生亚洲象的行动一直持续。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先后参与救助过20多头亚洲象,9头小象在这里出生。
亚洲象种源繁育中心主管熊朝永从事野生亚洲象救助14年了,能说出每一头大象的故事。亚洲象“羊妞”和他的感情最深。“有先天性疾病的小‘羊妞’出生两周就被象群遗弃了,救助组在思茅港镇发现它时,情况十分危急。”熊朝永说,在救助中心,经过精心的治疗养育,“羊妞”日益好转。
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增加,新的挑战悄然而至——不少野象走出保护区,甚至进入人类生活区。为减少野象活动造成的人象冲突,国家林草部门和云南省各级政府进行了不少探索尝试。
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纳吉村周边常有20多头亚洲象活动,有两次闯入校园。当地政府为该校修建了防野象冲撞护栏,将人象隔离,守住了164名学生的平安,也保护了大象。学校还将原来种植的棕榈树,更换为火焰木等大象不喜欢的植物,避免大象因寻找食物进入校园。
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大渡岗乡关坪村香烟箐村民小组,一道绿色防护栏将整个村子环抱其中。坚实的防护栏隔开了亚洲象和村民的生活空间,让人与大象各得其所。
虽然亚洲象活动对当地居民生活有困扰,但也带来了不少机会。距离西双版纳野象景区仅有两三公里,关坪村不少村民就近到景区就业,还有村民开起农家乐,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好。
2018年,西双版纳勐海县建立第一个县级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追踪象群最新动态,实现了实时信息传输和及时预警。人主动避开野象,让路给野象通行。修建中老铁路勐养段,以隧道的方式“穿越”亚洲象栖息地,最大限度避免惊扰亚洲象。
“未来要多从满足亚洲象需求角度开展保护工作。”陈明勇说,开展野生亚洲象栖息地建设,通过人工干预为野生亚洲象提供更丰富的植物,从而减少野生亚洲象的无序流动。他认为,长期来看,要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推动在保护区内实施林木疏伐等修复改造措施。同时,积极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通过适度开展生态体验等项目带动周边社区居民持续增收,更好地实现人象和谐。
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2
保护野生动物我们永远在路上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随着我市对湿地的保护和改善,市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动物品种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最新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兽类和两栖、爬行类40多种,鸟类2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数量已经达到了250多种。
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燕子,它能帮我们把田里的害虫吃掉。如果我们杀害捕捉它们,它们就无法吃掉那些常常来搔扰我们的蚊子;比如说青蛙,青蛙也能帮我们吃田里的害虫,我们捕杀了它,田里的害虫越来越多,我们的农作物就不会增产增收。正是因为有野生动物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多彩,一定意义上讲,保护野生动物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现在野生动物在急剧的减少,作为普通人,我们能为保护野生动物做些什么首先要爱护身边的环境,不乱砍滥伐,给它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不要随意捕捉它们,否则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伤害;不乱捕滥杀野生动物,不参与非法买卖野生动物,见到非法捕捉野生动物者应向有关部门举报。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我们携起手来,关爱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让大地处处充满生命的绿色;让野生动物与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平安地生活。
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3
期盼你我都能成为野生动物保护者
这些被救助的野生动物是幸运的。这一方面表明了我市民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市自然环境尤其是适宜于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大有好转。在此,不妨科幻一下,如果某一天科技发展了,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我想那些被救助的野生动物定会对救它们于危难中的人类说声“”的。之所以有此科幻,是因为我相信自然之中万物均有灵性。一个通灵性的生命,没有理由不对帮助自己的其他生命表示内心的感谢。
回到现实,先抛开科幻不说,就眼下而言,一个最直接与现实的问题,就是作为人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如果将这个问题制成一个生活选择题,我想可供我们选择的答案决不是唯一的。答案的多样至少当包括以下选项:一、动物与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二、作为自然之子,动物是我们亲近的朋友,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人类的近亲,保护我们自己;三、保护动物是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所需,是法定的义务;四、保护动物,有利于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以利于整个生态的平衡与发展。
这些我们不难理解,但现实中在保护野生动物上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还不能做到对野生动物最大程度的保护,伤害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一种现实的遗憾,当要有所改善。那么接下来我们该怎样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其实办法不外乎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感情,建立人类与野生动物间亲密的联系,比如组织人们去湿地自然保护区参观等;二是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三是对于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要依法予以必要的惩处,以起到相应的警示作用。同时还得加强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正面宣传,以好的事例激发人们对动物的爱心,唤起人们内心里的怜悯之情,使得人人都能成为野生动物的保护者。
许多国宝动物正回到我们身边,目前,有哪些动物保护等待着“降级”?
答稀有动物的队伍正在壮大,消失多年的稀有动物正回到我们身边,作为国宝的大熊猫已被生态环境部从“濒危”降级为“易危”。云南亚洲象北上、西伯利亚虎进村、沙漠猫、棕颈犀鸟和布氏鲸被拍到或与人见面,其他新闻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稀有动物,如大熊猫和藏羚羊,已被降级。东方之宝朱鹮的数量从7只增加到5000多只。曾经在野外消失的麋鹿数量已经超过8000只。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同时代的恐龙等生物基本灭绝,但它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扬子鳄学会了在水中生活。它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2亿年,是进化史上最古老的生物。古生物学家通过他的研究,可以发现地球早期爬行动物的一些特征,被称为“活化石”。野生扬子鳄曾被大量捕杀,导致其数量锐减,最低时只有120只。现在情况有所好转,野生短吻鳄约有200只。圈养的扬子鳄多达数千只,所以扬子鳄被降级了。
亚洲象现在只存在于云南、缅甸和老挝的部分地区。以象牙为首的非法贸易加剧了对亚洲象的偷猎。在上个世纪,象牙屡遭猎杀,至今仍很稀缺。幸运的是,在中国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后,亚洲象的数量逐渐恢复。但亚洲象的生育和繁殖能力较弱,因此到目前为止,亚洲象的数量并没有太大的波动,但增长趋势也很好。麋鹿最大的问题是它们的嘴非常挑剔,主要吃豆类,这导致它们很少有食物可以吃,所以种群无法扩大。后来,随着我国麋鹿数量的逐渐增加,一些麋鹿的栖息地遭到了入侵。对麋鹿的捕杀导致它们的数量逐渐减少。事实上,猎麋鹿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习俗。在一万年前的人类遗址中发现了麋鹿的骨骼残骸。现在数字已经恢复,也是一种幸运。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濒危动物的新闻-中国濒危动物》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1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