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隋朝的成就和失误?答隋朝自公元581年到619年只统治了38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朝代之一。但是,隋朝却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几项非常重要的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经过长期分裂...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孙杨事件,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隋朝的成就和失误?

隋朝的成就和失误?

隋朝自公元581年到619年只统治了38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朝代之一。但是,隋朝却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几项非常重要的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经过长期分裂和内乱后实现了中国的统一。隋文帝统治的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富余、人口增长迅速的黄金时期。隋朝进行了几项重大建设工程,开通了非常著名的京杭大运河。隋朝在国家治理和行政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改革在后来的唐朝继续进行。

成就一:隋王朝结束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重新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自公元220年汉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各个分裂政权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几个世纪。特别是隋朝之前的南北朝(420 - 589),尤其以内战和政治混乱为标志。南北朝的后期,北周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推翻北周王朝,建立了隋朝。他发起了一场统一中国战争,并于589年征服了南方的陈王朝实现了统一。因此,隋朝成为自西晋316年灭亡后约三个世纪以来第一个统治整个中国的王朝。

成就二:隋朝的统一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大发展

隋朝做出了几项重大创新,并在随后的唐朝得到巩固和强化。唐朝直接承袭了隋朝的很多政治制度,因而唐朝的统治时间要比隋朝长得多。隋朝统一南北推动了货币制度的规范和统一。南北统一推动了导致了货币的规范化和统一。因而也诞生了一个诗歌高度发展的唐朝,成为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中国瓷器生产的大发展也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成就三:隋文帝的统治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

隋文帝进行了几项重要改革,其中包括减少经济不平等和提高农业生产力。隋朝中期被认为是农业富余的黄金时代,农业的富余支撑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中国的人口达到历史的一个高峰。这个人口的高峰在一个多世纪后才被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所超越。而隋文帝的开皇之治,也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中国两千年帝制时期的顶点之一。

成就四:制定了影响深远的《开皇律》

中国传统法律史上最重要的《开皇律》是隋文帝统治时期制定的。它由12章500条条文组成,是中国后世法典的基础。《开皇律》比以前的法律要简单得多,并且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推动地方官员学习和执行这些新法律。继《开皇律》之后,更著名的《唐律》被认为是东亚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法律体系。

成就五: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部六部制是中国封建时期主要的中央行政体制。虽然这一制度最初形成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但直到隋文帝时期,它才发展成为一种更完整的形式。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其职能是为皇帝出谋献策和审查法令;门下省是主要的政策制订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控制着六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被后世的王朝所沿用。

成就六:推进地方治理重大改革

隋文帝除改革中央政府外,还对地方政府的职能进行了全面改革。他创造了一种简化的结构,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而且各级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由当地有影响力的地方豪门大户担任。这就保证了官员们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它还将它们纳入官僚晋升的模式,从而使国家公务员制度更加同质化。

成就七:建立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选拔官员的一种公务员考试制度。1300多年以来,它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而且影响了它的邻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虽然早在汉朝就有科举制度,但开放的现代科举制度最早是在隋朝时期的605年建立的。选拔官员开始有了标准化的考试制度,从而使官员的选拔和任免成为帝国的特权。到唐朝中期,科举考试已经成为老百姓进入官场的主要途径。

成就八:著名建筑师宇文恺设计建造大兴和洛阳

宇文恺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公元583年,隋文帝在位时,命令宇文恺设计隋朝的都城大兴(长安,现在的西安)。大兴城的面积是西安古城的六倍,其建立是基于网格规划的模式,后来明朝重建北京时也遵循了这个模式。公元605-606年,在隋炀帝统治时期,宇文恺修建洛阳使其成为隋朝的东都。虽然洛阳的面积只有大兴的一半,但它以创造性的规划和奢华的宫殿建筑而闻名世界。

成就九:修建了大运河

隋朝进行了一批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运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最古老的部分建于公元前5世纪,但主体部分还是在隋朝时期建造的。大运河把都城长安与东部经济和农业中心杭州,以及靠近现代北京的北部边境连接起来。大运河促进了中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便利了国家的交通,被认为中国能够维持统一的关键因素之一。

成就十:发行了雕版印刷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中国就有了印刷术。隋朝时,人们发明了木版印刷,即在木板上刻字,然后用墨水盖住纸板,一页一页地印在纸上。唐朝运用这一技术于公元868年制造了第一本印刷日期可验证的书,这比欧洲的第一本书早了近600年。雕版印刷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印刷方式,直到几个世纪后欧洲的印刷术才取代了它。

隋朝灭亡的原因:

一、争功近利

在公元581年时,杨坚正式建立了隋朝,从这一天起整个天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当时南北朝的分割局面,统一之后的隋朝无论是在文化、政治还是经济与外交方面都拥有巨大的成就,一度成为了当时世界级的强大国家,可以说这是第一个实现了万国来朝的时代。

盛极必衰这个词可能就是隋朝的真实写照,在最短的时间内统一了整个中国可能给隋朝带来了一种错觉,仿佛整个天下已经没有了对手,尤其是隋炀帝即位之后。

可是隋炀帝的帝王之位得来不正的原因,所以杨广自从即位之后,为了表示自己比父亲杨坚更加适合当这个隋朝的君主,就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当时的隋朝虽然用最快的时间统一了中国,但是整个天下的百姓在五胡乱华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受过多大的伤害,整个天下的百姓虽然进入了大一统的隋朝,可是百姓的生活还没有从饥寒当中走出来。

当时的五胡把整个中原的百姓几乎屠戮一空,整个汉族百姓在当时差点被灭绝,而隋朝才刚刚成立了几十年,根本就没有恢复过来元气,毕竟这些都需要时间。

但是当时的隋炀帝为了证明自己比杨坚更适合当隋朝的君主,果断发动了对高句丽的征争,并且还亲自上阵带兵征服吐谷浑,说个实话当时整个天下间百姓当中男女比例已经到了一个很可怕的地步,也就是说男少女多,在这古代是很可怕的事,毕竟古代男性才是主要劳动力。

此时天下百姓最需要的是修生养息,可是隋炀帝为了证明自己的伟大,再次提出了修建大运河这样巨大的工程。

虽然听起来大运河这项工程属于中国在世界上面顶级工程,并且惠及无数的百姓,但是当代的百姓却深受其害。

很多时候领导一句话,下属跑断腿。可能当时的隋炀帝并没有想到过百姓的生活已经到了如此困难的地步,只是依照着自己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巨大的好处,从来没有想过在这项工程当中会损失多少劳力。

毕竟就算以我们现代的高科技在修建如此大的工程之时也会有不少的人员伤亡,更不用说古代哪种全靠人工来进行的项目了。

不管到什么时候,天下的百姓唯一的想法就活下去,如果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达到,可能对于这些苦难的百姓来说,反正都没有活路,还不如反抗隋朝,说不定还可以重新找到一条活路。

可以说不论是亲征吐谷浑,还是三征高句丽,或者说修建大运河,更不用说营建东都洛阳这样的事情了,不论是哪一件事的背后都是无数百姓的血和泪。

二、南北之间的矛盾

当时的南北朝被隋朝统一之后,表面上看起来都是隋朝的百姓,但是要知道当时的南方属于被征服者,这个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永远都不是平等的。

毕竟当时整个战争损失了无数的士兵,这些仇恨没有经过一两代人的过渡,根本就无法让当时的百姓可以很好的生活在一起。隋朝的主要实力还是北方,同样北方作为胜利者来统治南方的时候,所使用的手段更多的是高压。

隋朝能用最短的时间把整个天下统一,如果说没有使用高压政策,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在民间当中的种种矛盾开始被激发。

记得以前所玩过的一个游戏《轩辕剑》,其实讲得就是当时陈朝被隋朝灭掉之后的复仇经历,说实话陈朝的君主早就没有了复仇之心,他只想平静的生活下去,可是不论是他的师父还是陈朝的旧臣都是想着各种办法要为陈朝复仇。

为什么会这样的想法,说白了就是北方人对南方人之间的不平等待遇所造成的,可以说整个南方的百姓都在这种高压政策下无法生活,于是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反隋势力。

三、对百姓横征暴敛

隋炀帝为了加快整个隋朝各种设施建造,只能在整个国策上面想法,比如说加重税收,而增加税收的主要方法还是对人口行进普查,毕竟当时的百姓是按人头来交税的。

要知道唐朝成立后,整个国家一共才一千多万的人口,可是当随朝的时候人口就已经达到了四千万左右,这其中一共只差了八年的时候。

难道说当时的隋朝建个大运河直接就死伤了三千万人口吗?这可不是一万两万的人口,足足有三千万人口呀,要说这其中没有古怪,可能鬼都不信。

说实话每个朝代对于百姓的数量都有着很详细的调查,毕竟这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税收,那么当进的隋朝能得到四千万人口的数据,要嘛是这个数据是假的,要嘛就是唐朝在造假。

那么问题来了,这造假对谁更有利呢?

当时的隋炀帝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就开始对朝中的重臣下达到任务,而这些重臣又是分管下层百姓的官僚,毕竟隋炀帝一直都属于一个很强势的皇帝,所以他下达的命令只要求下面的臣子们给他办到,至于怎么来完成就不归他管了,隋炀帝只要结果。

于是下面的这些世家或者管理层就开始各种的造假,也就在此刻人口就开始膨胀了起来,一瞬间就达到了四千万人口的数据。

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夸张的数据,可是为了迎合隋炀帝的欢心,这些人直接就把这些数据承给了隋炀帝。

当隋炀帝拿到这个数据的时候,直接就认为自己隋朝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然后整个天下就按照这个四千万人口来收税,可是当时的百姓并没有这么多的数量,而这些管理百姓的世家也很无奈,只能更加拼命的压榨百姓,毕竟到了这个地步,不从百姓手中抢食就是要自掏腰包了。

于是无数的百姓被逼到了谋反的地步,毕竟整个天下的百姓要承担自己四倍的税收,就算把家里所有的粮食全部交出去,依然也无法达到税收的基本,这个时候不谋反还有别的出路吗?

可以说隋炀帝相当于是被这个假数据给坑了,但是这一切的原因还是出在隋炀帝本身,如果没有他的好大喜功,也不会出现如此虚假的数据,更不会造成天下百姓流离失所。

四、世家最后的反击

隋朝最后虽然大一统了整个中国,但是国家的组成部分,依然还是汉朝时期的世家与贵族在掌权,而隋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开始了所谓的科举制度来改善。

一直以来整个朝中的臣子们都是来自于世家与士族的推荐,而现在隋炀帝居然开始从民间的百姓当中选拨人才,这几乎就相当于断了士族的根本,这样一来整个天下的士族都会因为寒门子弟的慢慢增多,从而让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掉落下来。

要知道当时的世家与贵族一直都是整个天下除了皇权之外最有权力的层次,而现在隋炀帝利用科举制度直接就将以后世家与贵族的后路全部给断掉了,这就相当于你一直都享受着各种高级特权,突然有一天这个特权开始取消了。

这让世家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落差,可以说在这一瞬间整个天下的世家都站到了隋朝的对立面,其实这就是皇权与士族之间的矛盾,隋炀帝属于一个急性子的人,这件事如果慢慢来,也许还有很多的机会,比如说后来的唐朝也是推广了科举制度,但是却是用了几代人的努力才达成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所有的士族势力开始对隋炀帝进行最后的反击,而当时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其实就是士族的代表,于是在618年的时候,直接发生了兵变将隋炀帝给杀掉了。

虽然之后杨广的次孙杨侗被立为新帝,但是王世充这些士族之人依然还是不放心,最终还是在两个月后将整个隋朝给整灭亡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孙杨事件的教训与启示》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