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火炬 2008奥运会火炬遭干扰事件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奥运会火炬,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奥运火炬手金晶的经历?
![奥运火炬手金晶的经历?](/uploads/2024-12-02/674d749e4c0c8.png)
答金晶,女,32岁,安徽肥西人,残疾人轮椅击剑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火炬手。因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途中抵制"藏独"分子的干扰,用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精神而广为人知,被誉为"守护'祥云'的天使"、"最美最坚强的火炬手"。 金晶曾为中国轮椅击剑队队员,获得过2002年釜山远南残运会的银牌和世界轮椅运动会的第三名。
个人经历:
1989年的5月在上三年级的金晶脚踝[huái]处生了恶性肿瘤,到上海的长海医院进行了截肢手术,截肢化疗,一年的化疗结束了又继续学业。到了初三按政策回到上海中考,上了中专,中专毕业实习于民主党派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机关做档案整理,后来经上海市宝山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推荐进了金富门酒店当总机。
上海肢残人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2006年参加上海东方电视台办的"舞林大会"决赛得主。用轮椅跳交谊舞。
2001年7月13日,也就是北京申奥成功那天,金晶参加了上海轮椅击剑队,成为一名轮椅击剑队的队员。
2002年7月 第一次参加波兰华沙的世界杯比赛取得重剑个人第八。 2002年10月 韩国釜山"远南运动会"取得重剑个人第二,花剑重剑团体第三。
2003年7月 南京全国运动会 取得重剑个人第三,花剑重剑团体第二。
2003年11月 新西兰世界轮椅锦标赛取得重剑个人第三。
金晶在宣读《入党志愿书》2003-2005年回到酒店上班。
2004年的雅典残奥会,金晶和她的队友们都错过了机会。
2005年6月回到体校参加国家队集训。
2005年7月 南京全国乒乓球击剑锦标赛 花剑个人第三。
2005年12月 香港世界杯,花剑重剑个人第五。
2006年参加"舞林大会"夺冠。
2008年12月获第19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
奥运火炬为什么风雨吹不灭?
答网易探索4月11日讯,据国家地理网报道,近日,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活动正在世界展开,关注火炬传递的人们时常会担心奥运会的火炬会突然熄灭?有些热心的人们还在担忧,在珠穆朗玛峰上进行火炬传递的时候,强劲的风和低温会使火炬熄灭吗?为此来自西方的一些火炬专家指出,2008年奥运会火炬将会顺利完成自己的使命,奥运火炬不会轻易的熄灭。 祥云使用特殊燃料 据美国专家介绍,今年的北京奥运会火炬发出的火焰能够经受高达每小时40英里( 65公里每小时)的风速干扰,每小时近2英寸(5厘米)降雨量的考验,可承受零下40华氏度的温度。而且今年火炬使用的燃料跟以往完全不同,完全采用丙烷作为燃料。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火炬使用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火炬燃料是丙烯和丁烷的混合物,而且它产生了一点烟尘,但增加了火焰的亮度,为白天拍照提供了良好条件。 火箭技术在祥云火炬上的新应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文如此)设计了祥云火炬的的新型燃烧系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火箭科学技术在奥运火炬上的新应用。 比较现代奥林匹克火炬技术和火箭的设计技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理查德·恺尔索 (Richard Kelso)说:“两者都很复杂,都涉及到所需的燃烧理论知识,涉及到流体力学,热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还有制造学。”澳大利亚专家恺尔索是 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燃料和燃烧系统主要设计者,以及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设计高级工程师。 他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燃料完全是丙烷,而且使用了最先进的新型燃烧系统,结合了火箭和飞机动力的科学技术,我想这将是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最好表现。” 火焰在珠峰不会被冻住 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著名景点大堡礁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水下火炬接力,当时的悉尼火炬设计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固体燃料技术。当西方科学家听说北京奥运会火炬将在珠峰传递时,都大吃一惊。很多不了解的专家甚至担心,祥云火炬的燃料会被冻住。 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专家杰里·贝尔解释说:“即使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丙烷也会挥发,燃料的迅速挥发才是北京奥运会火炬必须解决的问题。”贝尔称有确凿的数据可以证明,珠穆朗玛峰的空气不会稀薄到使火焰熄灭的地步。 而且今年的火炬的内部设计至今还是令人难以捉摸,让西方科学家羡慕的最新式“双火焰”系统也是首次亮相。一些专家表示,中国的火炬需要经受住极端的环境考验,包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考验,但是大家都相信火炬燃料不会被冻结。 为什么风吹不灭?4届奥运会火炬对比 根据在过去两年夏季奥运会和历届奥运会的经验,突如其来的阵风和接力跑处理不当是火焰熄灭的主要原因。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在这一方面都有独特的成果,防风反而成为奥运火炬最基础和最容易解决的问题。 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是历届夏季奥运会火炬中最长的一把,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柄需要 手握中间部位的火炬。在这个火炬中配备有美国科学家制造的最新式的防风系统,据悉采用的是来自洛克希德公司的飞机发动机技术。这种使用飞机制造技术的防风 技术确保了96年的火炬不会被风吹灭,但是与00年和04年的火炬相比,96年的火炬燃烧不充分是最大的问题。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火炬质量为1000克,能够燃烧20分钟。燃料使用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在时速65千米的大风和热带的瓢泼大雨中还燃烧。 这把火炬对燃烧室进行了充分的改进,还对为火炬提过燃料的关键部位进行了处理,采用了一种“散射式”燃烧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火炬设计使用的自动熄灭装置,是奥运火炬历史上的第一次。但是与04年火炬相比,它缺乏持续性,燃料储备太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首次采用了一体式设计,由于采用丙烯和丁烷的混合物作为燃料,火焰是历届奥运会最为闪亮的。该火炬配备有最具独特的燃烧室和自燃保护装置,当被风吹灭时,燃烧室会重新点燃火炬。而且,自燃保护装置也是首次出现在奥运会火炬的设计上。 专家认为,雅典奥运会的火炬自燃保护,是开创了奥运火炬设计的新进展。但是专家通过和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比较后认为,该火炬的制造工艺还是比不上祥云。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据中国专家讲是参考了飞机发动机和火箭燃烧技术。采用了非常“神秘”的双火焰燃烧系统,是人类第一次将火箭技术应用到火炬上。而且,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带的传播,也将创造人类的历史。美国专家卡特称,祥云火炬的技术,将是中国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正在世界各国传递,经受了不同的气象条件的考验。虽然在火炬传递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表示:从希腊古奥林匹亚传递出来的火焰必将点燃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和平)
历史上都有哪些奥运会火炬因风或雨的原因而熄灭过的?
答自一九三六年开始进行奥运火炬传递以来,之前五次火炬在传递中熄灭,包括被人用灭火器扑灭火炬,也有火炬手不小心把火炬掉在地上导致火炬熄灭等等。如在一九八八年汉城奥运会(汉城现改称首尔),当奥运火种抵达韩国济州岛机场,两名中学生接过火炬准备起跑时,被涌上来的大批记者包围,耽搁了出发时间,结果在离火炬传递点还有五十米时,火炬却熄灭了。而最有戏剧性的一幕,应数二○○○年悉尼奥运会,当时有人从火炬手手中抢过火炬扔落海中。幸亏保安人员及时赶到制止,才使得这支火炬免遭“没顶之灾”。
在奥运历史上,之前曾发生过五次火炬在传递过程中熄灭的纪录,今次为第六次。为保持奥运圣火的纯洁性,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火炬若在传递过程中熄灭,工作人员必须从事前准备的火种罐中取火,再点燃火炬,不能随便重点火炬。
2008年火炬被抢几次?
答2008年火炬被抢五六次。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Beijing 2008 Olympic Torch),是北京奥运会所使用的火炬。以银色和红色组成,火炬上部的设计呈现“祥云”图案,整体造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纸卷轴,高72厘米,由联想中国航天科工/华帝股份设计。
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奥林匹亚举行;3月30日,北京奥运会圣火交接仪式在泛雅典体育场举行;3月31日,北京奥运会圣火抵达北京,此后,圣火继续环游世界,经过五大洲的19个城市和地区,然后经香港、澳门、最后到达中国大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源于汉代的漆红色在火炬上的运用使之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厘米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在工艺方面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燃料为丙烷,符合环保要求。
火炬外形制作材料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火炬内部燃烧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即燃烧器、稳压装置和用于储存燃气的燃气罐。内部燃烧系统的一个重要创新是设置了“双火焰”方案。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轻盈而高贵。下半部喷涂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奥运会火炬 2008奥运会火炬遭干扰事件》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119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