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赛制的合理应用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排球赛制,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为什么排球一到8分就技术暂停?这样规定有什么合理之处吗?
答因为有以下的原因:
①让运动员可以适当补充水分,进行适当的休息.
②战术调整,一般看过排球的都知道,前几分不好都会等到8分先再来做战术调整,不用浪费教练的叫停次数.
③士气不好的队伍可以增强士气,提高自己!
这是技术暂停的根本原因.
排球规则中的赛制
答网上找的,希望对你有用 单循环赛制 单循环是指所有参赛队在竞赛中均能相遇一次,最后按各队在竞赛中的得分多少、胜负场次来排列名次。 单循环一般在参赛队不太多,又有足够的竞赛时间才能采用。单循环由于参加竞赛的各队都有相遇比赛的机会, 是一种比较公平合理的比赛制度。 一) 单循环比赛的轮数和场数的计算 ① 比赛轮数:在循环制的比赛中,各队都参加完一场比赛即为一轮。 参加比赛的队数为单数时,比赛轮数等于队数。如5个队参加比赛,即比赛轮数为五轮。 参加比赛的队数为双数时,比赛轮数等于队数减一。如6个队参加比赛,则比赛轮数为五轮。 ② 比赛场数:单循环比赛的场数,可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简单的数学组合公式): 比赛场数= 队数*(队数-1)/2 如6个队或7个队参加比赛,则比赛场数为: 6 *(6-1)/2 =15(场) 7*(7-1)/2 =21(场) 二)编排竞赛轮次表 不论参赛队是奇数或偶数,均按偶数进行编排。如果参赛队为奇数,则在队数最后加一个“0”,使其成为 偶数。碰到0的队轮空。在编排时,把参赛队平均分成左、右各一半,左一半号数由序号1依次自上向下排,右一半号数按数序依 次自下向上排,然后用横线相连,即构成比赛的第一轮。从第二轮开始,轮转的方法有多种。 常用的有两种: (1) 固定轮转编排法 固定轮转法也叫常规轮转法,是我国传统的编排方法。表17-6为7个队参赛轮次表,它以左边第一号固定不动,逆时针转动,逐一排出。 如表所示:
(图片链接不过来) (2)一般编排方法。采用“逆时针轮转方法”进行编排,先以阿拉伯数字作为代号,代替队名进行编排。把队数按U型走向分成均等两边,如遇单数队,最后一位数字补为O成为偶数。第一轮只要在U形相对队数之间划横线,即为第一轮比赛秩序。第二轮开始固定左上角1数字,其余数字均按逆时针方向移动一个位置,即为第二轮比赛秩序,以后各轮比赛秩序以此类推。遇O队数即轮空队。 例如,有7个队参加比赛,比赛秩序编排如下所示: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第四轮 第五轮 第六轮 第七轮 1—0 1—7 1—6 1—5 1—4 1—3 1—2 2—7 0—6 7—5 6—4 5—3 4—2 3—0 3—6 2—5 0—4 7—3 6—2 5—0 4—7 4—5 3—4 2—3 0—2 7—0 6—7 5—6 (2)“贝格尔”编排法 从1985年起,世界性比赛多采用“贝格”“编排法。其优点是单数队参加时可避免第二轮的轮空队从第四轮起每场都与前一轮的轮空队比赛的不合理现象。 采用“贝格尔”编排法,编排时如果参赛队为双数时,把参赛队数分一半(参赛队为单数时,最后以“0”表示形成双数),前一半由1号开始,自上而下写在左边;后一半的数自下而上写在右边,然后用横线把相对的号数连接起来。这即是第一轮的比赛。 第二轮将第一轮右上角的编号(“0”或最大的一个代号数)移到左角上,三轮又移到右角上,以此类推。 即单数轮次时“0”或最大的一个代号在右上角,双数轮次时则在左上角。如下表示: 7个队比赛的编排方法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第四轮 第五轮 第六轮 第七轮 1-0 0-5 2-0 0-6 3-0 0-7 4-0 2-7 6-4 3-1 7-5 4-2 1-6 5-3 3-6 7-3 4-7 1-4 5-1 2-5 6-2 4-5 1-2 5-6 2-3 6-7 3-4 7-1 无论比赛队是单数还是双数,最后一轮时,必定是“0”或最大的一个代号在右上角,“1”在右下角。 根据参赛队的个数不同,“1”朝逆时针方向移动一个位置时,应按规定的间隔数移动(见表),“0”或最大代号数应先于“1”移动位置。 间隔移动 参赛队数 间隔数 4队以下 0 5~6队 1 7~8队 2 9~10队 3 11~12队 4 “1”进行间隔移动时,凡遇到“0”或最大代号数时应先越过,不作间隔计算。 一般国内比赛,各队届比赛所取得的名次数作为代号,如第1名为“1”,第2名“2”,依此类推。世界性比赛大都采用东道主代号为“1”,上届第1名为“2”,依此类推。有的比赛也采用抽签方法确定代号。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排球赛制的合理应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123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