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马龙发展乡村旅居产业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马龙,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北京.南京.西安.成都
![北京.南京.西安.成都](/uploads/2024-12-13/675b4a0269e52.png)
人文成都
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成都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16处之多,其中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蜀王陵、永陵、金沙古蜀文化遗址等更是中外闻名。
●望江楼
望江楼公园是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薛涛一生爱竹,常以竹子的“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的美德来激励自己。后人在园内遍植竹子以表示对薛涛的敬意。
园内建筑以崇丽阁最为壮丽雄伟。该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高30多米,共4层,朱柱碧瓦,宝顶鎏金。因楼身位于锦江边,故名“望江楼”,现已成为成都市的标志物。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3年多,创作诗篇240多首,很多诗都是以草堂为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为后人推崇的千古绝唱。
草堂建筑朴素典雅,楠木参天,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是成都游客最集中的观光胜地之一。
●武侯祠
武侯祠是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蜀汉末年,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内,成为君臣合祀的祠庙。
由三绝碑、刘备殿、武侯祠、刘备墓、三国文化博物馆等景点组成,全面展示了三国蜀汉文化。
●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附近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青城山一线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由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组成。
●青城山
青城山是道教发祥地,处处藏幽纳翠,四季风光各不相同。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此结茅传道,著道书24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宫殿和大量的文物古迹。
提示:成都西门车站有到都江堰的旅游车,旅行社也有1、2日旅游线推出。
风情成都
到过成都的人都会感叹于成都人悠闲,成都人只要消消停停悠悠闲闲过日子就行了,所以时世变迁仍然改不了成都悠闲安逸的气质。
●茶馆文化
成都现在的茶楼、茶馆有3000多家,从装修豪华的高档茶楼到路边的小茶馆应有尽有,消费从上百元到几元不等,生意都很不错,这在全国可是绝无仅有的。
●农家乐
成都人好玩,前些年炒得红红火火的农家乐就是从成都开始的。农家乐一般离市区不远,饭菜是典型的农家风味,蔬菜、水果都是地里现摘的。临走还可以买些自己摘的水果,一天下来,一个人的全部消费也不过几十元。
●成都熊猫基地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现占地560亩,绿化覆盖率达96%,营建
了适宜大熊猫及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生态环境。这里常年圈养着20余只大熊猫以及小熊猫、黑颈鹤、白鹤等珍稀动物。
●成都动物园
成都动物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与川西名寺昭觉寺隅墙相望,距城区4公里。园内绿树成荫、湖光潋滟、鸟语花香、风景诱人。30余组各种造型新颖别致的动物馆舍散落于17.342公顷的绿树、翠竹、花丛之中。当您漫步于其中,定会感受到自然、动物、人类的和谐氛围。如果时机合适,您还可以体验到饲喂野生动物的乐趣,您还可以抱着小狮子和小老虎合影。
始建于1953年,在1976年迁到现址的成都动物园。经过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常年展出各种兽类、两栖爬行、鸟类以及观赏金鱼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300余种、3000余只(头)的专类公园。年接待游人150万人次,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动物园,位列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大动物园之第4位。
●成都植物园
成都植物园位于北郊天回镇,距城区10公里,占地774亩,绿地率94%。前身系成都市林场。园内绿树成荫,花繁叶茂,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四川省第一所人工植物园。
该园共设8个专类植物区和10多个植物专类园,另有香樟林、千丈林和松林。园内草木繁茂,植物种类众多。现有木本栽培植物1000余种,园艺栽培品种800多个,其中银杉等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植物67种。
1987年成都市植物园与成都市园林科研所合署办公,使成都植物园成为一座具有风景园林外貌,融科研、科普、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植物园。1990年被市政府评为蓉城新八景之一,命名为“绿海藏珍”。
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总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为283.86平方公里。成都生物资源丰富,珍稀植物有银杏、珙桐等。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中药材有860多种,川芎、川郁金、乌梅、黄莲等蜚声中外。成都市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中外驰名。全市现有人文景观172处,其中尤以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都江堰、二王庙、青城山最具特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处。有世界唯一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地处由剑门蜀道、九寨沟、峨嵋山、长江三峡等地组成的四川旅游环和全国旅游环的联络点上,还是内地前往西藏的主要通道,旅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成都市拥有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全市道路总长度约5500公里,2003年完成新改扩道路长度110公里。郊区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4公里。成都有6条呈放射状通往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5.4公里。2002年全市有机动车176.5万辆,成都交通地图其中私人小轿车已达45.8万辆。全市有发达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火车站公交智能线路776条,年客运量47亿人次。成都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成都旅游地图与全国大多数大中城市之间均开通有直达列车,经过几次提速,加之采取夕发朝至、电脑联网售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铁路吸引了大批客流,2003年旅客运输量31237.4万人次。成都是全国航空线的交汇中心,在线查询2003年民用航空运送1245.5万人,成都电子地图首都机场已开通200条国际国内航线,通往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和国内大部分城市。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启用后,已进入亚洲最繁忙机场的行列。
成都市基本气候特点
一、气候概况:
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度,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3度,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度,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月平均气温为25.4和25.0度,最冷月出现在1月, 月平均气温为5.6度;年总降水量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别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 月降雨量分别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9月,常年暴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常年大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5月底到6月初和9月中旬左右, 全市1960-2001年区域性洪涝总次数为44次,常年出现区域性洪涝为1次.年总日照时数为1148.9小时;最多风向为静风,风向频率为39%,次多风向为北风,风向频率为14%。稳定通过10度的初终日期为3月中旬到下旬初, 稳定通过20度的初终日期为5月下旬,金堂最早,在五月中旬,都江堰最迟,在6月下旬初.常年雾日多达两月,秋冬季为高发期,11—12月的雾日多达一月.春旱出现频率为59%,出现严重春旱年份的频率为32%,一般年份的频率为27%.夏旱出现频率为63%,出现严重夏旱年份的频率为39%,一般夏旱年份的频率为24%.常年雷暴日数为34天,初日在4月13日,终日在9月27日.常年冰雹日数为0.1天.
二、各季的主要气候特点:
冬季:冬无严寒,对小春和畜牧生长有利,连续的多雾天气对交通航运影响较大,冬干、寡照比较明显。
春季:气温回升较早,对林木和小春作物生长有利,但忽升忽降不稳定,易出现持续低温或”倒春寒”,影响大春作物适时播种或造成烂种烂秧。
初夏:温度适中,日较差较大,对小春作物成熟收割有利,但往往出现的夏旱易造成丘陵和尾水地区大春栽插用水紧张。初夏的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有时出现的较长时间的低温、连阴雨给小春收割、大春栽插、水稻分蘖等带来不利影响。
盛夏:夏热多雨、光照强的气候是大春作物生长的黄金季节。但频繁出现的强降水天气易造成涝灾。同时,高温高湿有利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秋季:秋短阴凉多绵雨的天气和秋长秋高气爽的天气都有出现。
历史沿革
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三国时为蜀汉国都,五代十国时为前蜀、后蜀都城,文化遗存丰富,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有2300多年建城史。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成都)二"。宋代成都印刷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就是成都。杜甫的著名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生动地描绘了成都当时作为长江上游重镇和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商贾如云、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四川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杨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元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宋元以后,成都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明在四川设立布政使司,设所在成都。公元1654年,清顺治将四川布政使司改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历史上正式出现。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废除成都府设治所,改称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筹备处,处以下设总处、文牍、法治、会计、调查、庶务六科。1922年,市政筹备处改名为市政公所。1928年,设市政公所为市政府,国民政府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和四川省省会。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
今天的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的风土人情彰显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恒久魅力,孕育了“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更凭添了一份迷人的现代气息。2004年,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台商“极力推荐”城市、“十大中国大陆最佳商务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实力十强”等称号。2005年,成都市GDP总量达到2371亿元,同比增长13.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9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9.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57.4亿元,增速为43.4%;进口总额为18.6亿美元,增长24.1%。成都市私人汽车拥有量在全国城市中居第三位。
成都市花市树
市花:芙蓉 学名:Hibiscus mutabilis L. 英名:Cottonrose Hibiscus
科属与形态: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m多。枝密生星状毛。叶互生,阔卵圆形或圆卵形,掌状3-5浅裂,先端尖或渐尖,两面有星状绒毛。花朵大,单生于枝端叶腋,有红、粉红、,白等色,花期8-10月。蒴果扁
球形、10-11月成熟。
原产及分布:产于我国南部。长江流域以南广为栽培,以成都一带为盛。国内外多栽培观赏。
习性:喜光,略耐阴。喜温暖,不太耐寒,喜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繁殖与栽培:播种、扦插和压条繁殖。春季平床条播。取落叶后枝条沙藏越冬,翌春4月上旬扦插,秋季掘起假植越冬,第二年栽植即可开花。插时切忌损伤插穗皮,以确保成活率。长江以北栽培最重要的是注意防寒越冬。
用途:秋季开花,朵大美丽,是很好的观花树种。适宜庭院、坡地、路边、水旁种植。花、叶、根皮可人药。
市树:银杏
银杏树为高大落叶乔木,躯干挺拔,树形优美,抗病害力强、耐污染力高,寿龄绵长,几达数千年。它以其苍劲的体魄,独特的性格,清奇的风骨,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受到世人的钟爱和青睐。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作诗咏曰:“银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宋代大诗词家苏东坡有诗赞曰:“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银杏树不仅以其俊美挺拨、叶片玲珑奇特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她适应性强,药用功效大,经济价值亦非常可观。银杏树的果实--白果,品味甘美,医食俱佳。经过加工之后,可以制成色泽鲜艳,气味浓郁,香甜可口的各种风味饮料和老幼皆宜的保健食品。银杏的根、叶、皮也含多种药物成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银杏树通身是宝,含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扩张血管、促进微血管循环、增进人体生机的作用,补肾健脑、滋肤保容。常食之,可使肌肤红润、红腻、少皱纹等。银杏还含有丰富的未名物质DD“抗衰老素”青年人常食之精神焕发,老人常食之保健延年。
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用银杏果治疗哮喘,咳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瑞《日用本草》,银杏果均入药。当代科学家更已成功地提示:银杏叶提取物能增加脑血管阻力,改善脑血管循环功能;保护脑细胞,免受缺血损害;扩张冠状动脉,防止心绞痛及心肌梗塞;抑制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清除有害的氧化自由基,提高免疫能力。具有防癌,抗衰老功能。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症,高血压等病有神奇疗效。银杏果,不仅内含大量的抗衰老素,也可开发成各种美容化妆品,还是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成都旅游资源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目前成都有星级酒店宾馆113 家,共有客房15970间,床位29934个。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交通十分便利,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国家一类口岸机场,可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机。成都火车站是成都铁路局管内唯一的客运特等站,它是宝成、成渝、成昆、达成等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成都作为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是全省公路的中心,其干支线公路呈辐射状分布,十分便利。成都是全国八大通信交换中心和全国九大邮政一级处理中心,可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600多个城市直接通话。旅游服务机构不断优化,目前有各级各类旅行社24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6家。2003年,受“非典”影响,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22.6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01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843.5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74.1亿元人民币;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 182.47 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都市、都江堰市、崇州市。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都江堰市。
世界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旅游区(点):青城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都江堰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刘氏庄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竹溪湖国家AA级旅游区(点),红砂村花乡农居国家AA级旅游区(点),回龙沟国家AA级旅游区(点),白塔湖国家AA级旅游区(点)。
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龙门山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
省级:九龙沟风景名胜区、朝阳湖风景名胜区、云顶石城风景名胜区、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黄龙溪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
国家级:龙池森林公园、西岭雪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森林公园、白水河森林公园。
省级:鸡冠山森林公园、白鹿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龙溪D虹口自然保护区、白水河自然保护区。
省级:鞍子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黑水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都江堰、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刘氏庄园、明蜀王陵、升庵桂湖、邛窑遗址等。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
获联合国人居奖: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动物园。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崇州历史文化名城、邛崃历史文化名城、新都历史文化名城、洛带历史文化名镇、城厢历史文化名镇、黄龙溪历史文化名镇、安仁历史文化名镇、新繁历史文化名镇。
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保公园:活水公园。(
再向滇南行(三):弥勒小城适合旅居吗?
先说几句题外话。
在昆明时,朋友因临时有事,中断旅程回去了。剩下的旅程,又成了我一个人的独行。
我很高兴有这个小变化。余光中先生说过:独游有双重的好处:第一是绝无拘束,一切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去做,只要忍受一点寂寞,便换来莫大的自由,而且还可以免于对话的负担。第二是能够深入旅游地,旅伴儿越多,越看不清周围的世界。
再做一个小声明。
这一次的弥勒之行,我的主要目的是考察,看看弥勒能否成为我的下一个旅居地。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次考察之旅,而非通常意义上的旅游之旅。也就是说,我并未去那些惯常的景点打卡,比如云南红酒庄,东风韵小镇,可邑小镇,湿地公园等,而是将目标锁定在弥勒小城。
现在言归正传。
3月14日下午4点多,我从昆明火车站坐上昆明到弥勒的动车,半小时左右车子抵达弥勒。
我出了高铁站,在站前大道右转,找到不远处的高铁公交站,坐上高铁专线3路车,又是半个多小时的车程,车子驶进市区,我在莲花路下车,那是我预定的民宿所在地。
从高铁站到市区,一路都是通衢大道,大道两旁的植被已经有了明显的热带特征,尽管我并未感觉这里的气温与昆明有多大不同。
弥勒海拔不到900米,比昆明低很多。地貌较滇北滇中也有了很大不同。山很矮,远远地、低低地伏在四围,显得很平淡,缺少滇西北地形的那种气势,不过视野也因此而更开阔些,就像在西双版纳那边一样。
车子行驶在宽阔整洁的大道上,两旁不时裸露出一片片红色岩沙,提醒人们这仍旧是在云南的红土地上。
路边不时有当地人在卖枇杷,很大个头,整整齐齐码在筐篮里,黄橙橙的一堆,看着也欢喜。
路过一个指示牌,显示那条路直通云南红酒庄和东风韵,看来从市区到那里很方便。
快进市区的路边,有很多园林工人在植树。在我看来,这条通往市区的大道已经很漂亮了。
对弥勒的第一印象:高分。
车子驶入市区,市区依然没有令人失望。能看出市政建设很棒,仅从车上看,市容市貌都不输二三线城市,或者还更好些。
街上人很少(或者也跟车子的行驶路线有关),车也少。
车子在一个站点停下来,态度热情友善的司机师傅扭头向车厢后面喊:大梅花寨到了,你们,就在这里下车,右手边走下去,看到那个牌楼了没?从那里直走下去,就是大梅花寨。然后车后部一阵骚动,川贵口音响起,男男女女一大帮下了车,我坐在车前门位置,透过车窗,看到六七个老人,有男有女,站在路边,手里拎着、怀里抱着、肩上背着各种厨房自制,各种蛋奶酒什么的,纸箱、提篮、坛坛罐罐,一看就是鲜明的养生路数。
市区道路旁也多是棕树,细长的棕树叶在暖风中摇摆,摇曳出些许的热带风情。
我在莲花路下了车,莲花路和经过的髯翁路都很美,是真正意义上的林荫大道。下车前,司机告诉我,湖泉生态园就在我的右手边。
对弥勒的第二印象:依然高分。
我顺利找到预定的民宿,紧挨着湖泉外滩酒店,确实就在湖泉边上。我迅速办理好入住手续,三楼顶头的标间,设备一应俱全,房间整洁明亮,洗手间很大,水流也很大。虽然房间里不能直接看到湖景,可是湖景就在咫尺之外,一晚上仅五十元,我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安顿好,稍事休整,我马上出门去看弥勒城。其时已是晚上八点。民宿王老板告诉我,弥勒的治安非常好,晚上十点多,我们前面那条路上还有很多散步的人。
我当然很放心。不知怎的,从踏进这个小城的那一刻起,甚至再往前推,我心里就是安适的,舒服的。
果然,一个地方,跟一个人一样,是有气场的。弥勒小城的气场,让人心神安定。
我沿着客栈门前的湖畔路步行,过了外滩酒店,再走,右手边就有一家挨一家的饭馆酒楼,有几家看上去都是老店,很气派,很有样,恍惚间,你会以为自己是走在上海,或者杭州的某些街区里——真的会有那种错觉。
几家老店里都飘出浓香的卤鸡味道,非常好闻,非常诱人,我不由深吸几口:嗯,弥勒卤鸡,久闻大名,明天我就要一饱口福了。
我直走到温泉路上,沿温泉路一路向上,目的地:喷泉广场。
此时,路上的行人已经了了,车亦不多,这是一条主干道,很宽,路两旁的店铺依然在营业 ,不过既没有行人也没有游客,自然店里也没有什么顾客。我看到有几家都在准备打烊了,而时间仅仅也才八点半左右。
没有夜生活——我思忖道:果然是个休闲养老的天堂。
一路上形单影只,可是我却丝毫也不觉得冷清紧张——我说了,这个小城莫名地令人心神安定。是那些温泉水的缘故么?不知道。
喷泉广场,亦即弥勒城最大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此刻倒还是一片灯火辉煌,不过人、车依然不多!看惯了城市的车水马龙,这几年在大理,也是越来越闹乱,以至于有人说,苍山下的中和村,其拥挤杂乱程度已胜过深圳的城中村——所以,弥勒小城的人车稀少,安静悠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从喷泉广场又一路转到夜市,夜市上人亦不多(重要的话说三遍!)。我在夜市上买了几块现烤的石屏豆腐,五角一块,是大块,好吃!又买了一根甘蔗,八元,摊主削好后,又用小机器斩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装进袋中,方便食用。我本想带回住处吃,结果尝一块,太甘甜,味道太纯正了,一下子没搂住,一路吃回去。
我还考察了夜市上其他商品的物价,得出了确定的结论:弥勒的物价整体上低于大理。
对弥勒的第三印象:继续高分。
我沿着弥勒大道往回返,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将近十点了,我心安理得,甘蔗的清醇甘甜也让我欢喜快乐。那时候路上几乎已经没有什么行人了,路灯都很亮,周围各建筑,尤其是鳞次栉比的大酒店的灯光也很给力,我一路逍遥,如入无人之境,回到酒店已过了十点,中间还转进湖泉大酒店观赏了一番。
回到房间里,我心里有些小兴奋,对这个第一次谋面的小城,毫无陌生之感,反倒感觉很舒服,很惬意。我痛痛快快洗了个热水澡,还做了个面膜,幸福地叹息着进入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我又兴冲冲出门。每到一个新地方,我总喜欢看它晨昏中的样子,我相信那是它们最接近真实的样子。
我先去了隔壁的湖泉生态园。尽管事先已看了很多的图片介绍,湖泉生态园还是把我惊艳到了!
我知道这是个人造湖,是个人造景点(实际上,弥勒的所有景点几乎都是人造的。过去的弥勒,几乎没有任何旅游资源:没有大山大河,没有自然风光,没有人文历史遗迹,也不是一个古城。今天弥勒的旅游业跃居云南省前列——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可是,这个“人造”无疑太成功了!
占地3000多亩的园区,人工湖面积就达1700多亩。整个园区依山傍水,园内水波浩渺,绿树成荫,大片大片明镜似的水面,看着叫人心眼清亮,心生欢喜。
本来,全新的人造景点很容易流于肤浅,流于单薄,名不符实,往往令人失望,令人生厌。而弥勒的人工造景,因其慷慨大方,因其货真价实,甚至超乎游客的预期——自然就在旅游市场上取得了成功。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不独湖泉生态园,就是东风韵,湿地公园,乃至红酒庄,也都予人以惊喜。一位朋友游览了这些地方,回去后感叹:我真喜欢弥勒,它一次一次给我惊喜,一次一次让我感动。
离开湖泉生态园,我直奔卤鸡和卤鸡米线而去。附近温泉路上有两家品牌卤鸡店,一家是马氏卤鸡,一家是竹园。
两家我都光顾了,不但现场品尝了卤鸡米线(马氏)和卷粉(竹园),还每家打包了半只卤鸡。
这边的卤鸡米线都是7元小碗,10元大碗。卤鸡则马氏稍高于竹园。竹园70一公斤,马氏80一公斤,两家均低于昆明的98一公斤。
根据我的口味,米线卷粉就不说了,都,都还可以。单讲卤鸡,马氏的“干卤”风味更地道些,属于第一口一般般,越嚼越有味的那种。竹园的与昆明城的更像些,湿一些,味道更鲜浓些。
两家的蘸水调制得都很棒。
吃完饭,我又专程去了弥勒图书馆,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去。
在附近又转了转,我便坐公交车去客运站,从那里坐弥勒到开远的班车,然后又直接坐开远到建水的班车,于下午5点左右进入建水古城。
一路上我都在想弥勒小城,一个旅游资源原本匮乏的小城,居然凭人造景点,在旅游大省云南占据了一席之地。为什么?
原因自然不止一个,这里我只想谈一点,我感触颇深的一点。
在弥勒一天一夜的游逛观察,它总让我想到泰国的那些旅游小城,比如清迈。在我看来,它们都是 “对游客友善型” 旅游目的地。这个友善,并非是指当地人的态度,而是指政府的整体旅游开发的理念。
这些地方的政府,他们都致力于为游客提供真正的,价廉物美的好物:美景,美食,美物,美丽的市容市貌,完善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等。而这,正是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的正道。
弥勒市政府提出的发展理念是:创新,绿色,开放,共享——我想他们真正将其落到了实处,而非仅仅纸上谈兵。尤其最后的“共享”。
谈了这么多——所以,最后的答案是?
(弥勒小城到底适不适合旅居(包括康养))
答案是肯定的。
当然,对有些人而言,夏天这里会嫌热一些。不过就三月份而言,个人觉得弥勒比建水要凉快,那肯定比普洱版纳更凉快了。而冬天的弥勒,又比昆明大理暖和很多。
所以,整体上看,弥勒的气候是可取的。
一位专写旅游攻略的朋友,游了弥勒后,评价说这是一个挺洋气的小城,不是那种土土的小县城 。
我很认同她这种说法。尤其在坐车从弥勒到开远,又从开远到建水的一路上,所见的那些小县城,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灰头土脑的,相比之下,弥勒小城就更显得清秀可人,出类拔萃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马龙-马龙发展乡村旅居产业》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1239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