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为什么中国的举重队一直很强?中国举重队一直以来,训练都非常刻苦,甚至是所有项目中最苦的;而且这些选手,大都来自农村,比如龙清泉;从来就是从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能够中...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中国举重,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为什么中国的举重队一直很强?

为什么中国的举重队一直很强?

中国举重队一直以来,训练都非常刻苦,甚至是所有项目中最苦的;而且这些选手,大都来自农村,比如龙清泉;从来就是从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能够中逆境中不断自我成长,并最终能够登上奥运之巅,其艰辛的过程是无法想象的。

而国外举重运动不太流行,可能是主要原因,欧美国家擅长足球,篮球,游泳,田径等运动,而中国人则更擅长乒乓球,羽毛球,举重等运动。

中国的举重队荣誉:

2021年7月25日,李发彬夺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举重男子61公斤级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

2021年7月25日晚,谌利军夺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7公斤级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

2021年7月26日,廖秋云夺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举重女子55公斤级银牌。

2021年7月28日,石智勇夺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73公斤级金牌,并打破了此前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为什么举重运动员的柔韧性比普通人更强?

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举重队喜提七枚金牌,还打破了多项纪录,身体之强壮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有多厉害呢,如果是按照一个正常人来计算重量的话,就相当于两个人。不过,如果你只看到举重运动员体重力气大,就以为它们比较笨重僵硬,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据说运动员不光不笨重,不僵硬,很多部位的柔韧性甚至比普通人强很多。不信你可以不拿东西。尝试一下举重运动员的姿势,抓举下蹲,为了让杠铃重心落在脚跟和前脚掌之间,需要双臂向上伸展并且后移到头后方,对于长期久坐的我们就是一个挑战。接下来是下肢的折叠角度。这个时候从侧面看,膝盖垂直线落点超出脚尖,并且下蹲时整个腰背挺直,这也是一般人很难做的标准。另外,举重过程中有一个把杠铃提拉到肩上,让杠铃在间前停留的阶段,这也是举重运动员比赛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多数举重选手会用手肘指向前下方,手指勾住杠铃的姿势,这时手腕的伸展角度就会非常大,没练过就别想了,而且当关节周围肌肉越多时,其实。会限制关节的伸展性、柔韧性,所以举重训练过程中除了加强力量训练,也会特别注重柔韧性的训练,才能保证在比赛时有这样的状态。所以总的来说,举重运动员的柔韧性是比我们想象中强很多的。

综上所述,可以理解到,其实举重运动员实际上的柔韧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非但不僵硬,甚至更加的柔软,不过这倒也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毕竟想要在运动场上获得胜利就必须要进行身体上的训练,也包含柔韧度的训练,这也是举重运动员身体柔软的根本原因。

“一勤天下无难事”

来源:人民日报

助跑跳高的高度能达到1.5米,原地起跳能轻松摸到篮球筐,立定跳远超过3米……这几天,一组中国举重队的训练图片在社交平台上刷屏。为了让全身肌肉得到科学合理的锻炼,举重运动员不仅要练力量,还要练爆发力、柔韧性、协调性等。“力大无穷,还身轻如燕”,这既刷新了网友对举重运动员的认知,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举重队争金夺银的不容易。

同样是这段时间,第三十二届奥运会中国 体育 代表团载誉归来后,不少奥运健儿纷纷晒出在隔离期间的锻炼照片。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通过绑在门把手上的弹力带练习挥拍动作,蹦床运动员朱雪莹在房间利用弹力球训练,跳水运动员全红婵通过蹲腿、倒立等练习基本功……把训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把锻炼融入日常生活,这是对 体育 的热爱,也是自律的习惯。正是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支撑着中国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一勤天下无难事。”所有的一鸣惊人,其实都是厚积薄发。赛场之上,确实有场地适应、状态调整、临场发挥等偶然因素的存在,但倘若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缺少相应的积累和沉淀,又何以把握住宝贵的机会?何谈战胜自己、超越他人?四名中国姑娘在女子4 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拿下那枚“看似不可能”的金牌,背后何尝不是刻苦训练而来的强大实力和稳定心态?倘若不是“憋着一股劲儿”地勤勉备战,中国组合徐诗晓/孙梦雅何以让中国皮划艇选手第三次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训练中流下多少汗水,赛场上就有多坚实的依靠,拼搏就有多强大的底气。

体育 如此,做其他事也同样如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朴素但绝不失深刻的道理。李时珍访百川,行千里,见药工、樵夫、渔夫等“每事问”,呕心沥血27年,这才有了巨著《本草纲目》;徐霞客跋涉千山万水,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历时34年,才写出了《徐霞客游记》;屠呦呦提取出挽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之前,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不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不把基础打牢、打扎实,就难以采撷到成功的果实;敢于自我加压,勤勤勉勉、脚踏实地,才是走向胜利的不二法门。

肯下苦功夫、笨功夫,也是一种大智慧。党的优秀理论家和杰出理论工作者艾思奇曾讲过,做学问有两条经验,一条是,在脑子里经常装一两个问题,有空就想想,读书、看报、听广播、交谈、参观时,遇到有关材料就及时记下来,日积月累,就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问题往往就解决了;另一条是,多练笔。两条经验,归结起来,无外乎一个“勤”字。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勤学、勤思考的习惯,艾思奇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自身的能力怎样精进?事业的瓶颈如何突破?答案或许有很多,但有一条肯定是绕不开的,那就是:肯花气力、肯下苦功。

每一次的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之后的路还要脚踏实地,更坚定地走下去。”面对未来,东京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冠军陈雨菲这样说。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坚定不移,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这样的努力必有所得,这样的人生必有收获。(王 帅)

《人民日报》(2021年08月24日第04版)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举重队训练》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