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刘翔付出的努力以及克服困难的经过优质回答“红色魔鞋”承载着刘翔,在素有神话之都美称的雅典,创造了一个“中国神话”,一个“上海奇迹”。刘翔,正成为新一代“上海男人”...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国际田联,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刘翔付出的努力以及克服困难的经过

刘翔付出的努力以及克服困难的经过

优质回答“红色魔鞋”承载着刘翔,在素有神话之都美称的雅典,创造了一个“中国神话”,一个“上海奇迹”。

刘翔,正成为新一代“上海男人”的楷模,成为一个光芒四射的国际巨星。

但这个奥运金牌,绝不仅仅属于刘翔一个人。在这个神话的背后,蕴藏着无尽的感人故事。

爸爸妈妈,我是出了成绩,可我不敢忘了大冬天你们骑着自行车在寒风中送我的情景;不敢忘了妈妈天天给我洗臭球鞋、臭袜子的情景;不敢忘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刘翔在家里,刘翔是“二房合一子”的宝贝疙瘩,是父母和奶奶爷爷的掌上明珠,家庭之间感情非常深。

十年前,刘翔还是个毛头小孩子,爱玩爱闹。为了培养孩子,无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每天早上6点,刘翔的爸妈都会把儿子从被窝里拖起来,骑着自行车送孩子去田径场锻炼。大冬天,刘翔的妈妈吉粉花骑车骑得汗流浃背,连棉毛衫也湿透了。

父母对这个孩子充满了疼爱。

当时,刘翔家里经济不宽裕,为了让儿子多补充一些营养,吉粉花经常烧点菜送到少体校,有时还把刘翔带到小吃店补营养。

2001年,刘翔的奶奶不幸得了胰腺癌,已经是晚期了,生命的火焰正在渐渐熄灭,老人家忍着剧烈的病痛,喃喃地喊着“翔翔、翔翔。”

可此时此刻,刘翔正在参加“九运会”。为了不影响儿子的比赛,刘翔父母强忍着悲痛没有通知他。

家人用无声的付出默默支持着刘翔。

吉粉花曾这样调侃刘翔,“翔翔,你现在成名人了,老妈给你拎包好吗?”

刘翔听到这话立刻严肃下来:“爸爸妈妈,我是出了成绩,可我不敢忘了大冬天你们骑着自行车在寒风中送我的情景;不敢忘了妈妈天天给我洗臭球鞋、臭袜子的情景;不敢忘了教练天天早晨六点叫我起床的情景,不敢忘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我刘翔还是原来的刘翔,我没把自己当偶像,普普通通、平平常常。”

刘翔一家成为《青年报》终身荣誉读者时,刘翔的妈妈再次重复了儿子这段朴实的话。妈妈含着泪说,刘翔长大了,成熟了,成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海平,你又要走啊,你黑了,也瘦了,你太累了,又要走啊……”“就去几天,就要回来的,就要回来的……”孙海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吧嗒吧嗒直往下掉:“妈妈,我一回来,就来看你,就来看你!”

今年9月18日下午,坐落在广中路上的民建敬老院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静静坐在大院里,她就是83岁的张玉英老人。她在等儿子孙海平和儿子的徒弟刘翔。

奥运会110米栏决赛那晚,张玉英老人竟也爬了起来看电视转播,而在平时,老人不到黄昏6点就要躺下睡觉了。

据敬老院的阿姨说,刘翔决赛那天夜里,敬老院就像过除夕一样,许多老人都起来看比赛,看到刘翔一举获得奥运会金牌,老人们纷纷向张玉英老人祝贺!第二天,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刘翔和孙海平的照片,老人开心极了。

9月18日那天,得知儿子和刘翔等人要来,老人午觉也睡不踏实了,很长时间没有和儿子见面,她想儿子,一遍遍擦着和儿子手拉手的照片镜框,等着孩子到来。

走进敬老院,孙海平急切地走到母亲面前,与母亲紧紧相拥,嘴唇颤动着叫着妈妈,老人紧紧攥住儿子的手再也不肯松开,似有千言万语要诉说。当老人得知再过两天,儿子和刘翔又要去日本比赛,老人竟像孩子一样,将儿子的手抓的更紧了:“海平,你又要走啊,你黑了,也瘦了,你太累了,又要走啊……”“就去几天,就要回来的,就要回来的……”孙海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吧嗒吧嗒直往下掉:“妈妈,我一回来,就来看你,就来看你!”

当时,刘翔和父母首先悄悄离开了,在场人员也默默地走了,大家不愿打扰这对母子。毕竟,这一刻,原本就只应该属于孙海平和他83岁的母亲。

辉煌背后,是多少艰辛的汗水,更有多少充满愧疚的眼泪。

孙海平一直不愿向人提起的是,他患有严重的鼻窦炎,鼻子里的息肉阻碍着呼吸。为此,孙海平已经开了几次刀了,可那息肉总是不断的“顽强”长出来,发作时头痛的像要裂开来。

有一次孙海平又发病了,大家轮番地劝他好好休息,孙海平摇摇头说:“刘翔正在节骨眼上,不能休息呀。”

当时,病痛中的孙海平只提了一个请求,请盛越铭教练替他去敬老院看望一下老母亲。

孙海平的整个家庭都奉献给了田径事业。

孙海平的妻子也是一名田径教练,像孙教练一样以田径场为家,实在没法照顾83岁的老母亲,这才有把老母亲送到了离家只有几步路的养老院的事。夫妻俩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老母亲。

至于女儿孙怡华,孙海平夫妇真是无暇顾及了。

孙怡华现在一所区重点中学读高三。提起爸爸,孙怡华意见颇大,因为从小学读书读到现在,遇到学习问题让爸爸辅导,孙海平只辅导过女儿2次,而且还是在电话里。

而刘翔有时练得厌倦了、烦躁了,心情特别低落。孙海平就像父亲一样,陪刘翔聊天,聊生活中的琐事,聊刘翔的前途,有时还买一些零食犒劳刘翔。

这让女儿有时大发牢骚———爸爸现在有了刘翔这个“儿子”,怎么就不要我这个女儿了!

孙海平在女儿心目中是个真正的男子汉,孙怡华甚至偷偷的想过,将来要是找丈夫,一定也找个老爸那样的!

女儿心疼父亲,劝孙海平把烟戒了。孙怡华告诉记者,因为她听说把烟戒了,鼻息肉就不长了,父亲的鼻窦炎也就不至于发作到脸肿了……

这一切,细腻的孙海平怎么不知道,可他的心在运动场,他对他的付出无悔,但对家人他深感愧疚。孙海平知道自己经常不回家,欠家里的太多,就经常给女儿和妻子带一点礼物外,只要一回家就帮着妻子干家务。

孙海平烧菜是水平颇高的,烧红烧鱼更是一绝,可惜,女儿很久没这口福了。

多少年了,这就是田径人的生活。

⑴刘翔田径“成为奥运冠军的感觉太让人惊讶了,太奇妙了。直到现在一切仿佛都是奇迹。”

21岁,成为奥运冠军对于任何一个相似年龄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21岁,成为中国男子第一个奥运会的田径金牌获得者对于为中国田径的崛起煞费苦心的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21岁,在欧美人垄断的短距离直道项目上成为“跨栏飞人”,对于黄皮肤的人种是欣喜若狂的。而这一切,21岁的中国刘翔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还染指了保持十年无人企及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要知道,十年前只有11岁的刘翔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跨栏。

毫不夸张地说,刘翔是第二个令全世界乍舌的中国男人,第一个是姚明。“阿兰”是明智的,因为他羞于在众目睽睽下输给刘翔,即便不是在决战的跑道上。于是还来不及同场竞技,第二轮他就用一个看起来最体面的“遗憾”匆匆离去。决赛后各大媒体纷纷在报道中对这个21岁的飞人画下惊叹号!法新社说“21岁的刘翔今天的胜利无可争议,虽然只是平了世界纪录,但当年杰克逊比赛时赛场风速达0.5级,而今天赛场上风速不过0.3级,刘的成绩显然更有说服力。”国际田联更是用“子弹出膛”来形容他的,并发出了“四年后的奥运会,他理所当然是最有希望卫冕的冠军”的预判。

点评:他用麦黄的皮肤和炮弹出膛的感动中国。

⑵杜丽射击“要说什么时候最美的话,我想是自己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是最美丽的。”

她的最后一枪射落雅典奥运会中国的首枚金牌;她的每一枪不是打在靶纸上,而是深深射在观看者每个人的心脏上。当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将金牌挂上杜丽的脖子,妩媚的双眸、甜甜的酒窝,此刻的杜丽比往常更加美丽。胸前的这块金牌沉甸甸、金灿灿。

平日里你会看到这样的杜丽,一有大片就赶着去看,一买东西就疯狂到不问价钱只管喜欢,一改善伙食就嚷嚷着吃大馒头……然而射击场上你更多的是看到这样的杜丽,穿着十几公斤重的皮囊,越是不顺当就越是倔强不服输。“其实,今天的比赛一开始就不顺。进射击场通过安检,按规定要在衣服的钮扣上画一个记号,可那位粗心的保安忘了画,害得我临赛前接受第二次安检。资格赛,又两次将架子碰倒。以前从没发生过这种事情,子弹撒了一地,这对我们来讲不是个好的兆头。但我就是不信邪,越是不顺我就越要让自己冷静。其实今天我站在靶位前就特别的有感觉,我相信我能行。”于是,在雅典马可波罗射击场的决战第十枪后我们听到:“10.6环”“中国”“杜丽”!

点评:她用冷静和腼腆的笑容感动中国。

⑶王义夫射击“八年前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我只夺得一枚银牌。我的女儿说:‘老爸,你很棒!’当女儿拿起我的那枚银牌亲吻的时候,我就默默地向女儿发誓,一定要让我的女儿亲吻一次父亲的金牌。”

八年前,一个6.5环葬送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巴塞罗那卫冕冠军。当这个东北汉子轰然倒地,没有人还去关心那奖牌的颜色而是为“这把老枪”发出一声叹息。八年后,44岁的王义夫来到了缔造神话的希腊,他是来复仇的,只可惜捡走他八年前金牌的意大利人迪唐纳挺不住了。

倒数第三枪的8.6环之后,王义夫立即手捂胸口,令人担心1996年那一幕又会发生,“我当时不是旧病复发,只要有比赛,我的胸口都会挂一枚毛主席的像章,当时我摸了摸挂在胸口的毛主席像,让自己稳定再稳定。”最后一枪的9.9环实现了他八年前的誓言。

在去雅典之前,很多人质疑过王义夫的状态,只有王义夫自己信誓旦旦:“我的状态自己非常清楚,就和剥那个圆白菜一样,要一层一层地剥,只有剥完了才知道最里面的‘芯’是什么样的。”当他再度封王时,他禁不住老泪纵横:“当你站在领奖台上,看见五星红旗升起,听见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的时候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全国人民。这枚金牌不代表我自己,而是代表着整个民族的荣誉。”

点评:他用执著的坚定和热泪的纵横感动中国。

⑷冼东妹柔道“要拿冠军,当然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代价。”

冼东妹曾表示自己有3桩“遗憾”:一是领了结婚证后没有度蜜月;二是结了婚还没举行仪式;三是搬进新房了还没来得及享受。按这个逻辑推理,冼东妹应该是一个纯粹的“依人小鸟”。但这个广东妹在柔道场上却展现出逼人的杀气。67秒,一本的优势,被压在身下的对手还是来自令亚洲“思绪复杂”的东洋———这是一个民族的分量。如果这场胜利的意义仅仅存在于比赛,那么它至少教训了对手赛场上轻敌是作战的大忌。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东妹是刚强的,从田径改到摔跤最后换成柔道。29岁,先从队员晋升为教练,又因为后继乏人打回队员。东妹的刚强不仅仅有老公的支持,还因为她的身体里真正存在“钢”的物质。1996年,冼东妹在荷兰参加欧洲系列赛时受伤,韧带断裂,当时比赛不得不停止。回到省队后,医生建议她做手术,但因为要备战1997年的八运会,她只采取了保守治疗。东妹带伤坚持训练,那次她拿到了冠军。1998年,她做了手术,3枚钢钉植入了冼东妹的左腿,用于固定髌骨。所以现在的冼东妹,左腿的肌肉是逐渐萎缩着的。

对于这些她并不以为然,而这个冠军让东妹更加的信心十足:“我这次来雅典就是冲着金牌来的,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重大比赛的金牌了,对我来说也是最重要的。”

点评:她用三枚钢钉和身下的分量感动中国。

⑸罗雪娟游泳“我要感谢养育我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我还要感谢我的教练、所有关心我的朋友、所有爱我和恨我的人!”

这是一向率直的罗雪娟夺冠之后哽咽着说出的话。还记得九运会上17岁的她在百米蛙泳决赛中打破了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并获得了冠军,但给人最深印象的不是她的纪录和冠军,而是她那句“泳池里的水不太干净,而我是干净站出来的”,此话一出,满堂皆惊,也令许多人如芒在背。

“五朵金花”引退后,八年来,没有人能在奥运会的泳池中劈波斩浪为中国再夺得一枚游泳的金牌。多少人耿耿于怀,多少浪暗藏杀机。罗雪娟的夺冠不仅让中国的泳池在平静八年之后重新爆发,更让人看到了一片纯净又光明的碧波。100米蛙泳决战后为保存实力退出200米蛙泳决赛的罗雪娟,遭到了对手的各种非议和质疑。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她,强忍身体的不适参加了女子4×100米混合接力的决战,之后体力耗尽被抬离场。谁都知道她是在为国家而战,为尊严和清白而战。外号“猛兽”的罗雪娟用自己的果敢扑下这枚金牌,更是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这份属于全体华人的荣耀。

点评:她用率真的个性和清澈的心灵感动中国。

⑹李婷/孙甜甜网球“中国网球今天创造了奇迹,也创造了历史。”———李富荣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这样评价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高不可及的范本。这使得众多后辈对发生在巴尔干南端、爱琴海西岸的这块神奇陆地上的任何奇迹都深信不疑。然而当皮肤黝黑、身席白衣、胸佩五星红旗的中国少女在雅典奥林匹克网球场的女双封王之时,还是有人会顿然无措,随后猛掐自己的大腿。当然,这不是梦,但它比梦来得更美、更甜。

李婷、孙甜甜———她们的名字霎那间传遍世界,知道网球的人会羡慕她们赢得了奥运金牌,不知道网球的人会羡慕他们黑又亮的皮肤,因为在崇尚阳光和健康的欧洲,这样的肤色意味着自己既有时间又有金钱。网球被欧美人冠以“贵族运动”,近百年来一直都是这两块大陆的选手在各种公开赛中封王称后。终于在奥林匹克回到故乡的当年,属于世界的网球桂冠被两个黑眼睛的中国人带到一块新的大陆。这一对“黑风双煞”不仅打破了欧美人对网球的垄断更是向所有的站在球网对面的人发出带有中国式的挑战。

点评:她们用配合的天衣无缝和突破垄断的华夏身影感动中国。

⑺滕海滨体操“这个时候再豁不出去,只能说明我在这个队伍里还不合格。”

他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就获得团体和鞍马两项金牌被定为中国男队下一代领军人物。他在雅典奥运会团体赛决赛中的三个项目上出现重大失误,导致中国男团惨败,而被认为是中国体操队的头号“罪人”。他在6天后摆脱团体比赛失利的阴影,在单项鞍马比赛中一举夺魁。他就是年仅19岁的滕海滨。

请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当团体比赛滕海滨第三次严重失误后,摄像机的镜头死死地盯住了滕海滨的双眼,似乎要在其中找到负罪的眼泪;当鞍马决战胜负揭晓的瞬间,还是这个镜头再次瞄向他的双眼,仿佛要在那里找到解脱的眼泪,然而这两次都没有成功。滕海滨用自己沧然的双眼和不屈的信念挽救了自己,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站起,这样的成功比一路顺风更有价值。从男团失利到鞍马夺冠间的6天,对于滕海滨而言是辗转反侧思绪万千的6天,“我有很大的罪恶感。教练和队员4年来的辛苦努力,全都毁在我身上了。”所有指责扑向滕海滨,所有怀疑导向滕海滨,但就是这枚重压之下依旧坚挺的金牌让中国体操保住最后的尊严———6天完成胜负逆转的人,无愧于王者之师的领衔接班!

点评:他用6天的坚强和承载的希望感动中国。

⑻张宁羽毛球“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李富荣

当张宁的激情瞬时爆发,当张宁的球拍飞出赛场,当张宁与身边的教练紧紧相拥任泪水尽情挥洒,坐在场下督战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李富荣脱口而出:“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

她是中国羽毛球队本届奥运会上第一枚金牌的获得者,当羽毛球男队全军覆没,龚睿那半决赛失手,全队扬眉吐气的压力全部负荷在这个29岁老将的身上时,张宁挺住了!于是我们听到李富荣激动地说:“幸好是张宁进入决赛,以张海丽目前的状态,我看中国队内只有张宁能够击败她。只有拥有像她一样的意志品质,才能够在比赛中持之以恒。”———这就是张宁,坚韧执著的张宁、28岁才获得自己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的张宁。“十年磨一剑”张宁对此感触颇深。1994年正是张海丽在尤伯杯第五局中战胜了当时19岁的张宁带走了尤伯杯,十年后张宁用自己的坚韧和酣畅淋漓的胜利复得此愁。

除了赛后喊出“爽!”张宁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国后走上婚礼的殿堂,带上金牌的嫁妆,完成三年前就该实现的美丽新娘。

点评:她用坚定的信念和迟到的幸福感动中国。

⑼姚明篮球“打不进八强,我就不刮胡子。”

他是在另一个巅峰赛场为中国人赚足了荣耀。一个2.26米的巨人,一个年收入1.2亿人民币的巨富,一个妙语连珠豪情万丈的巨头———姚明,没有人会在这些注释下联想到其他的名字。他曾发出“不进八强,不刮胡子”豪言,曾放出“失望至极,想要退役”的怒言,更曾叹出“要么爆发,要么消亡”的感言,多面的姚明不止会给你两双的佳绩,还会给你言辞的惊喜。

当NBA巨星理直气壮地拒绝“梦六”纷纷投入紧张的季前赛备战时,有一些“好心人”向正在备战奥运的姚明发出疑问:“世锦赛你回国,奥运会你又回国,错过季前赛是笔不小的损失,你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从容的姚明坚定地回答:“BECAUSE I\'M A CHINESE PLAYER!”(因为我是属于中国的球员),此言一出,满座哑然。

点评:他用巨人的肩膀和男儿的血性感动中国。

⑽中国女排“我想坚定的意志是我们最终取胜的钥匙。”———陈忠和

“全场比赛中国队的防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的拦网极其有效,全队在本场比赛最佳球员队长冯坤的带领下组成了牢固的万里长城。”———路透社

这是本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惟一一块集体项目的金牌,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开场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81年11月16日“老女排”首次赢得世界冠军,2003年11月15日“新女排”重夺时隔17年的世界冠军;1984年8月8日郎平的最后一记重扣使“老女排”赢得了洛杉矶奥运会的金牌,而2004年8月28日张越红的一锤定音让“新女排”站在了雅典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这一隔整整20年,而相去的这20天则凝聚了其间为中国女排重新崛起印刻的每一个脚步。

胜利凝固———她们哭!哭到惊天动地、雨天水地、昏天暗地……俄罗斯人用2:0到2:3的艰难让我们深信只有经历了漫长努力达到伟大目标的人才能哭得那么美!加莫娃的哭是痛苦,而我们的哭是幸福!这就如同20年前的洛杉矶赛场,格林哭,我们也哭!

不必再重复过程的险阻,只要用心牢记这些幸福的名字:陈忠和、冯坤、赵蕊蕊、张萍、刘亚楠、李姗、杨昊、陈静、周苏红、张越红、王丽娜、宋妮娜、张娜。

点评:她们用钢铁的意志和新女排精神感动中国。

国际田联叫了100多年要改名了!10月推出全新名称和会徽

优质回答6月9日,国际田联在摩纳哥举行了第217届大会,同意更改国际田联名称并发布新的会徽。

国际田联使用IAAF(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s‎)名称已经有100多年 历史 ,但近年来由于兴奋剂和腐败丑闻不断,国际田联已经使田径这一被称为“运动之母”的项目备受各方质疑。为了摆脱负面影响,国际田联自2017年8月起就计划更名,并在2018年1月启动新的品牌计划。国际田联邀请了全球五家知名的国际品牌公司参与设计,内部小组选出候选方案后提交各成员协会、合作伙伴、运动员代表、转播商等征求意见,最终形成最后的方案提交大会。

国际田联新的名称为“世界田径”(World Athletics),符合了过去四年来国际田联重建和管理改革的方向,代表了一个现代的、更具创造力和正面的田径项目新形象。田联大会认为新的品牌将使田径项目更容易被更广泛的群体所接受,并且将令各国田协更清晰地将这一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的本质使命传递出去。

国际田联新的会徽有三个主要元素:World的字母W同时也是运动员张开双臂庆祝胜利的动作;Athletics的字母A象征着运动员的目标;两个字母上的圆弧形代表了田径大家庭。会徽上还设计有逐渐延伸展开的田径跑道,象征着不断突破极限。会徽设计抓住了田径跑、跳、投、走四大分类的能量所在。

国际 体育 组织更名并非没有先例。世界跆拳道联盟(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在2017年6月更名为世界跆拳道,因为之前的英文缩写为WTF,与英文粗话 "What The F***" 缩写一样,容易让人产生“负面联想”。而现在通常说的“世界羽联”其实全名是“羽毛球世界联合会”(BWF),它是在2006年由“国际羽联”(IBF)更名而来的。

国际田联新的名称和会徽将于今年9月27日到10月6日的多哈田径世锦赛后使用。

点击链接观看国际田联全新会徽宣传视频

关于田径,跳远

优质回答田径包括跳远

田径(track and field)

或称田径运动,是径赛、田赛和全能比赛的统称。以高度和距离长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叫“径赛”。田径比赛由田赛、径赛、公路跑、竞走和越野跑组成,此外还包括部分田赛和径赛项目组成的“十项全能”。

田径各分项目

短距离跑

英文为Sprint,简称短跑。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能力,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比赛形式,几乎每个国家的文献中都有描述。据史料记载,短跑是公元前776年古希腊奥运会唯一的竞技项目,距离为192.27米。现代短跑起源于欧洲,最早被列入正式比赛是在1850年的牛津大学运动会上,当时设有100码、330码、440码跑项目。19世纪末,为规范项目设置,将赛跑距离由码制改为米制。初为职业选手的表演项目,后逐渐扩展到业余运动员。运动员比赛时必须使用起跑器,听信号统一起跑,必须自始至终在自己的跑道内跑动。奥运会比赛项目男、女均为100米跑、200米跑和400米跑,其中男子项目1896年列入,女子100米跑和200米跑1928年列入,400米跑1964年列入。

中距离跑

英文译作Middle distance running,简称中跑。最初项目是880码跑和1英里跑,从19世纪中叶开始,880码跑和1英里跑项目逐渐被800米跑和1500米跑项目所替代。有的学者认为,中跑项目最早的正式比赛是1847年11月1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比赛,英国的利兰(John Leyland)以2分01秒的成绩获得800码跑冠军。原为职业选手的表演项目,后逐渐扩展到业余运动员。运动员比赛时不使用起跑器,听信号统一起跑。奥运会比赛项目男、女均为800米跑和1500米跑,其中男子项目1896年列入;女子800米跑1938年列入,1500米跑1972年列入。

长距离跑

英文译作Long distance running,简称长跑。最初项目为3英里、6英里跑,从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被5000米跑和10000米跑替代。据记载,现代最早的正式长跑比赛是1847年4月5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职业比赛,英国的杰克逊以32分35秒0的成绩夺得6英里跑冠军。奥运会比赛项目男、女均为5000米跑和10000米跑。男子项目1912年列入;女子5000米跑1996年列入,10000米跑1988年列入。

跨栏跑 (Hurdle)

起源于英国。由牧羊人跨越羊圈栅栏的游戏演变而来。跨栏跑最早使用的栏架是掩埋在地面上的木支架或栅栏,1900年出现可移动的倒T字形栏架。1935年有人将T形栏架改成L形栏架,L形栏架支脚的另一端朝向运动员的跑进方向,稍加阻力即可向前翻倒,减轻了运动员过栏时的恐惧心理。奥运会比赛项目分男子110米跨栏跑、400米跨栏跑(1896年列入);女子100米跨栏跑(1932年列入,当时为80米跨栏跑,1972年改为100米跨栏跑)、400米跨栏跑(1984年列入)。男子110米跨栏跑的栏高为106厘米,400米跨栏跑的栏高为91.4厘米;女子100米跨栏跑的栏高为84厘米,400米跨栏跑的栏高为76.2厘米。比赛时,运动员必须跨越10个栏架,除故意用手推或用脚踢倒栏架外,身体其他部位碰倒栏架不算犯规。

接力跑 (Relay Race)

田径运动中唯一的集体项目。以队为单位,每队4人,每人跑相同距离。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起源于古代奥运会祭祀仪式中的火炬传递,有的认为与非洲盛行的"搬运木料"或"搬运水坛"游戏有关,也有的认为是从传递信件文书的邮驿演变而来。

奥运会比赛项目分男、女4×100米接力跑和4×400米接力跑。1908年第4届奥运会首次设立接力项目,但4名运动员所跑距离不等。1912年第5届奥运会改设4×100米接力跑和4×400米接力跑。女子4×100米接力跑和4×400米接力跑分别于1928年、1972年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接力跑运动员必须持棒跑完各自规定的距离,并且必须在20米的接力区内完成传接棒。

障碍跑 (Steeplechase)

19世纪在英国兴起。最初在野外进行,跨越的障碍是树枝、河沟,各障碍间的距离也长短不一,19世纪中叶开始在跑道上进行。有的研究报告指出,19世纪时障碍跑的距离不统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短的440码,长的可达3英里。

1900年第2届奥运会首次设立障碍跑,分2500米和4000米两个项目。从1904年第3届奥运会起将障碍跑的距离确定为3000米,并沿用至今。女子障碍跑开展很晚,国际田联1997年才开始推广。全程必须跨越35次障碍,其中包括7次水池。障碍架高91.1~91.7厘米,宽3.96米,重80~100公斤。400米的跑道可摆放5个障碍架,各障碍架的间距为80米。运动员可跨越障碍架,也可踏上障碍架再跳下,或用手撑越。国际田联直到1954年才开始承认其世界纪录。

马拉松(Marathon)

马拉松原为希腊的一个地名。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击退波斯军队的入侵。传令兵菲迪皮德斯(Pheidippides)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城,在报告胜利的消息后,因体力衰竭倒地而亡。1896年举行首届奥运会时,顾拜旦了历史学家布莱尔(Michel Breal)以这一史事设立一个比赛项目的建设,并定名为"马拉松"。比赛沿用当年菲迪皮德斯所跑的路线,距离约为40公里。此后十几年,马拉松跑的距离一直保持在40公里左右。1908年第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时,为方便英国王室人员观看马拉松赛,特意将起点设在温莎宫的阳台下,终点设在奥林匹克运动场内,起点到终点的距离经丈量为26英里385码,折合成42.195公里。国际田联后来将该距离确定为马拉松跑的标准距离。女子马拉松开展较晚,1984年才被列入第23届奥运会。

1896年首届奥运会后,马拉松赛在世界各地广泛举行,美国从1897年起举行波士顿马拉松赛,至2000年已举办了104届,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马拉松在公路上举行,可采用起、终点在同一地点的往返路线或起、终点不在同一地点的单程路线。比赛时,沿途必须摆放标有已跑距离的公里牌,并要每隔5公里设一个饮料站提供饮料,两个饮料站之间设一个用水站,提供饮水或用水。赛前需经身体健康检查,合格者方可报名参加比赛。因比赛路线、条件差异较大,故国际田联不设世界纪录,只公布世界最好成绩。

竞走

英文译为heel-and-toe walking race,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英国出现步行比赛的活动。19世纪末,部分欧洲国家盛行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竞走旅行。1866年英国业余体育俱乐部举行首次冠军赛,距离为7英里。竞走分场地竞走和公路竞走两种。场地竞走设世界纪录;公路竞走因路面起伏等不可控因素较多,成绩可比性差,故仅设世界最好成绩。运动员行进时,两脚必须与地面保持不间断接触,不准同时腾空,着地的支撑腿膝关节应有一瞬间的伸直,不得弯曲。比赛时,运动员出现腾空或膝关节弯曲,均给予严重警告,受3次严重警告即取消比赛资格。1908年首次进入奥运会,当时的距离是3500米和10英里。此后几届奥运会距离有所不同,有过3000米、10公里等,从1956年奥运会起定为20公里(1956年列入)、50公里(1932年列入)。女子竞走于1992年才被列入奥运会,距离为10公里,2000年奥运会将改为20公里。

跳高(High jump)

起源于古代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越过垂直障碍的活动。现代跳高始于欧洲。18世纪末苏格兰已有跳高比赛,19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于欧美国家。1827年9月26日在英国圣罗兰.博德尔俱乐部举行的首届职业田径比赛中,威尔逊(Adam Wilson)屈膝团身跳越1.575米,这是第一个有记载的世界跳高成绩。跳高有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等过杆技术,现绝大多数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跳高横杆可用玻璃纤维、金属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长3.98~4.02米,最大重量2公斤。比赛时,运动员必须用单脚起跳,可以在规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试跳,但第一高度只有3次试跳机会。男、女跳高分别于1896年、192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撑竿跳高(Pole Vault)

起源于古代人类利用木棍、长矛等撑越障碍的活动。据记载,公元554年爱尔兰就有撑越过河的游戏。撑竿跳高原为体操项目,流行于德国学校。1789年德国的布施跳过1.83米,这是目前世界上有据可查的最早成绩。作为田径运动项目首先在英国开展,1843年4月17日英国职业选手罗珀在彭里斯越过2.44米。19世纪末开始流行于欧洲国家。撑竿最早使用木杆,最高成绩为3.30米;1905年开始使用重量较轻、有一定弹性的竹竿,最高成绩达到4.77米;1930年出现较为坚固的金属竿,运动员无撑竿折断之虑,可以提高握竿点,加快助跑,最好成绩达到4.80米;1948年美国设计制造出重量更轻、弹性更强的玻璃纤维竿,目前使用该竿已突破了6米的高度。撑竿跳高的横杆可用玻璃纤维、金属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长4.48~4.52米,最大重量2.25公斤。撑竿的长度和直径不限,但表面必须光滑。运动员一般都自带撑竿参加比赛。比赛时,运动员必须将撑竿插在插斗内起跳;起跳离地后,握竿的手不得向上移动;可以在规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试跳,但每一高度只有3次试跳机会。男、女撑竿跳高分别于1896年和2000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跳远(Long jump)

源于人类猎取或逃避野兽时跨越河沟等活动,后成为军事训练的手段。为公元前708年古代奥运会五项全能项目之一。现代跳远运动始于英国,1827年9月26日在英国圣罗兰.博德尔俱乐部举行的第一次职业田径比赛中,威尔逊越过5.41米的远度,这是第一个有记载的世界跳远成绩。跳远的腾空动作有蹲距式、挺身式和走步式。20世纪70年代出现前空翻跳远,因危险性大,被国际田联禁用。最初运动员是在地面起跳,1886年开始采用起跳板。起跳板白色,埋入地下,与地面齐平,长1.22米,宽20厘米,距沙坑近端不少于1米。起跳板前有起跳线,起跳线前有用于判断运动员起跳是否犯规的橡皮泥显示板或沙台。运动员必须在起跳线后起跳。比赛时,如运动员不足8人,每人可试跳6次,超过8人,则先试跳3次,8名成绩最好的运动员再试跳3次。以运动员6次试跳的最好成绩排列名次。男、女跳远分别于1896年和194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三级跳远(Triple Jump)

起源于18世纪中叶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两者跳法不同。苏格兰采用单足跳、跨步跳、跳跃,而爱尔兰用的是单足跳、跳跃。现规定必须使用苏格兰跳法。最早的正式比赛可以追溯到1826年3月17日首次举行的苏格兰地区运动会,比蒂(Andre Beattie)创造了12.95米的第一个纪录。比赛时,运动员助跑后应连续作3次不同形式的跳跃,第一跳为单足跳,用起跳腿落地;第二跳为跨步跳,用摆动腿落地;第三跳为跳跃,必须用双脚落入沙坑。男子三级跳远于1896年被列为首届奥运会比赛项目,女子三级跳远于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广泛开展,1992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推铅球(Shot Put)

起源于古代人类用石块猎取禽兽或防御攻击的活动。现代推铅球始于14世纪40年代欧洲炮兵闲暇期间推掷炮弹的游戏和比赛,后逐渐形成体育运动项目。铅球的制作经历了用铁、铅以及外铁内铅的过程。正式比赛男子铅球的重量为7.26 公斤,直径11~13厘米;女子铅球的重量为4公斤,直径为9.5 ~11厘米。早期推铅球没有固定的方式,可以原地推,也可以助跑推;可以单手推,也可以双手推;还出现过按体重分级别的比赛。最初采用原地推铅球技术,后逐渐发展到侧向推、上步侧向推。20世纪50年代,美国运动员奥布赖恩发明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该技术被称为"铅球史上的一场革命"。70年代,苏联运动员巴雷什尼科夫发明旋转推铅球技术,由于旋转后难以控制身体平衡,至今只有极少数运动员使用。比赛时,运动员应在直径2.135米的圈内,用单手将球从肩上推出,铅球必须落在落地区角度线以内方为有效。男、女铅球分别于1896年和194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铁饼(Discus Throw)

起源于公元前12~前8世纪三希腊人投掷石片的活动。公元前708年第18届三代奥运会列为五项全能项目之一。铁饼最初为盘形石块,后逐渐采用铜、铁等金属制作。现代奥运会史上,曾有过双手掷铁饼的比赛项目(左手+右手)。掷铁饼技术经历过原地投、侧向原地投、侧向旋转投、背向旋转投几个发展过程。铁饼可用木料或其他适宜材料制作,男子铁饼重2公斤,直径22厘米;女子铁饼重1公斤,直径18.1厘米。比赛时,运动员应该在直径2.50米的圈内将饼掷出,铁饼必须落在40度的角度线内方为有效。男、女铁饼分别于1896年和192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链球(Hammer Throw)

起源于中世纪苏格兰矿工在劳动之余用带木柄的生产工具铁锤进行的掷远比赛,后逐渐在英国流行。链球的英语词意即铁锤。19世纪后期,成为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当时使用的器械是将木柄的铁球,后为便于投掷,将木柄改为钢链,链球由此而来。掷链球最初采用原地投,后逐渐改进为侧向投,旋转一圈投、两圈投、三圈投,现运动员多采用四圈投。男子链球重7.26公斤,总长117.5~121.5厘米,女子链球重4公斤,总长116.0~119.5厘米。比赛时,运动员必须在直径2.135米的圈内用双手将球掷出,链球必须落在40度的角度线内方为有效。圈外有U形护笼,确保投掷安全。男子链球于1900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女子链球将于2000年列入。

标枪(Javelin Throw)

起源于古代人类用长矛猎取野兽的活动,后长矛又发展成为作战的兵器。公元前708年被列为第18届古代奥运会五项全能之一。现代标枪运动始于19世纪的瑞典、希腊、匈牙利和芬兰等欧洲国家。1792年瑞典的法隆开始举行标枪比赛。最初运动员使用的木制标枪前后一样粗,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标枪运动员赫尔德(Franklin Held)研究出两端细、中间粗的木制标枪,延长了标枪在空中飞行的时间,因而被称为"滑翔标枪"。60年代瑞典制造出金属标枪,使标枪的滑翔性能更强,大幅度提高了运动成绩。1984年民主德国运动员霍恩(Uwe Hohn)以104.80米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国际田联为保证看台观众的安全,1986年将男子标枪重心向枪尖方向前移4厘米,以降低飞行性能,1999年又将女子标枪重心向枪尖方向前移3厘米。标枪可用金属或其他适宜的类似材料制作。男子标枪重800克,长260~270厘米;女子标枪重600克,长220~230厘米。比赛时,运动员必须单手将标枪从肩上方掷出,枪尖必须落在投掷区角度线内方为有效。男、女标枪分别于1908年和1932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全能

英文译为Combined Events,起源于希腊,早在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代奥运会上便设有五项全能,由赛跑、跳远、铁饼、标枪和摔跤项目组成。现代全能运动始于欧洲。18世纪初,部分国家开展全能运动,但比赛项目不统一。1904年第3届奥运会即设十项全能,项目包括100码跑、800码竞走、120码栏等;1912年第5届奥运会改为在瑞典流行的十项全能,延续至今。此外,1912、1920、1924年奥运会还设立过五项全能。女子全能运动1923年始于苏联,1948年得到国际田联的认可,1964年奥运会将五项全能列为比赛项目,1984年奥运会改为七项全能。比赛按规定的项目顺序分两天进行。男子十项全能第一天为100米跑、跳远、铅球、跳高、400米跑,第二天为110米跨栏跑、铁饼、撑竿跳高、标枪和1500米跑。女子七项全能第一天为100米跨栏跑、跳高、铅球、200米跑,第二天为跑远、标枪和800米跑。根据各单项成绩查国际田联制定的全能评分表,以累加总分计算名次,总分高者列前。运动员必须参加所有项目的比赛,如某个项目弃权,则不能参加后续项目的比赛,也不计算总分,但如果某个项目因成绩太低或失败,没有得分,仍可计算总分。

国际田联黄金联赛的介绍

优质回答国际田联1998年起设立黄金联赛,旨在吸引世界最优秀的田径选手参加到比赛中。国际田联把欧洲原来几个独立的比赛串联在一起,因此叫联赛。每个赛站除了发给前8名优胜者奖金外,还为整个联赛设一份50公斤的纯黄金金锭,由各站保持不败的运6名选手分享了价值100万美元的黄金大奖,全部六站赛事中任意五站冠军的选手都可以分享100万美元奖金总额的一半———50万美元;余下的50万美元则归夺得全部六站冠军的选手所有。动员共同分享,因此比赛称为黄金联赛。一般黄金联赛的各项比赛规则仍尊照国际田联原来的规则。1998年以来,黄金联赛已经成为国际田联每年最重要的系列赛事,各项目的顶尖男女选手都在为50公斤重的黄金奋力拼争。

马拉松比赛的起源和什么有关

优质回答马拉松比赛的起源与希波战争有关。

马拉松比赛的概念:

马拉松(Marathon)长跑是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全程距离26英里385码,折合为42.195公里(也有说法为42.193公里)。马拉松分全程马拉松(FullMarathon),半程马拉松(HalfMarathon)和四分马拉松(QuarterMarathon)三种。以全程马拉松比赛最为普及,一般提及马拉松,即指全程马拉松。

马拉松的起源:

马拉松的起源要追溯到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当时在波斯和雅典发生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的人都知道这个好消息,当时的统帅就让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

菲迪皮茨跑步很快,他一个劲的跑,等他到达故乡雅典的时候,上气不接下气大声喊道:“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说完就倒在地上死掉了,为了纪念雅典的生理和带来胜利消息的菲迪皮茨,在1896年现代第一届奥利匹克运动会上,就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并将菲迪皮茨送信的里程42.193公里作为马拉松的距离。

马拉松是希腊的一个地名,它位于雅典东北方向30公里的地方,这个名称出自腓尼基语,意思是“多茴香的”,在古代,这个地方以生产茴香出名,马拉松的赛跑的名称就是从这个地方而来。

马拉松的规则:

马拉松精神指的是发扬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运动竞技状态,意义则是指让人们通过跑步得到健康。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拉松在世界各地都有举办盛大的赛事,可能各民族对马拉松的竞技精神理解有所差异,但是人们通过不断跑步来获取健康的美好愿望都是一致的。

原本马拉松比赛没有设世界纪录,只有世界最好成绩。但国际田联(IAAF)为了刺激公路比赛的发展,决定从2004年1月1日开始,设立马拉松、竞走等公路比赛的世界纪录。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国际田联--国际田联现在叫什么》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