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俄罗斯世界杯对中国足球有何启示最佳答案虽然俄罗斯世界杯中国足球队没去参赛,但各种“国足”消息仍不绝于耳,很大部分是吐嘈和调侃,有的话语真是很激愤很难听。但其实如果...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俄罗斯足球队,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俄罗斯世界杯对中国足球有何启示

俄罗斯世界杯对中国足球有何启示

最佳答案虽然俄罗斯世界杯中国足球队没去参赛,但各种“国足”消息仍不绝于耳,很大部分是吐嘈和调侃,有的话语真是很激愤很难听。但其实如果“国足”真的能被骂好,那早就变超级强队了。

俄罗斯世界杯上“扎心的”中文标语:力挺了那么多年 快挺不住了

“国足”成绩没有达到老百姓的期待,但很多球员收入高的超出老百姓的想象,那激起很多老百姓的不满也很好理解。

“其实有足球看就可以,未必要看国足”已经是不少老百姓的心声了;花那么多钱搞足球成绩还那么差,有些老百姓其实是有异议的。

俄罗斯世界杯上“扎心的”中文标语:你若上场 13亿无人缺席

“国足”现在能做的也许就是好好踢球,力争达到老百姓要求,其他方面就尽可能低调些吧。实际上,不满也好、调侃也好,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很多老百姓对“国足”还是有很深的感情,他们也想有生之年好好为“国足”痛哭一次。

而且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体育强则中国强,在体育强国建设中,足球为代表的集体球类至关重要。

“国足”常常并不存在

实际上国家足球队通常情况下是解散而不实体存在的,而且离开任何一人都可以,只是有赛事任务才集训成为国家集训队。

当参加此次赛事的运动员、教练和工作人员名单最终确定,才成为此次赛事的国家队,基本上不存在长年的国家足球队。

像欧洲那些国家足球队普遍集训时间都不长,最长是在世界杯期间,一般能达到一到二个月,像世界杯预选赛这种重大赛事,也一般是在联赛间歇期,集训1-2周比赛。

欧洲足球百年高水平发展有两点做法挺有意思:第一先“私活”(为俱乐部效力)后“公活”(为国家队效力)而不是先“公活”后“私活”;第二系统以赛代练而不是长期以练代赛。

中国国家足球队简称“国足”,也往往采用集训制,为了备战国际赛事会在联赛间歇期集训,但中国足球协会比欧洲足球协会操心更多、管理更大,可以调整联赛为国家队备战服务

莫德里奇来过中国吗

最佳答案莫德里奇没有来过中国。

卢卡·莫德里奇(Luka Modrić),1985年9月9日出生于克罗地亚扎达尔,克罗地亚足球运动员,司职中场,绰号“魔笛”,现效力于西甲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亦担任克罗地亚国家男子足球队队长。

介绍:

莫德里奇出道于克罗地亚联赛萨格勒布迪纳摩足球俱乐部,在效力于克罗地亚联赛期间曾获得克罗地亚足球先生。2008年4月,莫德里奇转会至托特纳姆热刺足球俱乐部,开始征战英超赛场。2012年8月,莫德里奇加盟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

2014年5月,莫德里奇随皇家马德里夺得欧冠冠军。2015-16赛季,莫德里奇第二次随皇家马德里夺得欧冠冠军。2016年1月,莫德里奇首次入选FIFA年度最佳阵容。2016-17赛季,莫德里奇帮助皇马夺得西甲和欧冠冠军,同时也是生涯首次夺得西甲冠军。

2017年8月,莫德里奇被欧洲足联评选为2016-17赛季最佳中场。2017-18赛季,莫德里奇帮助皇马实现欧冠三连冠,凭借赛季表现夺得欧洲足联最佳球员,并卫冕了欧足联最佳中场。

2018年9月,莫德里奇当选世界足球先生,打破了里奥·梅西和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长达10年的垄断。同年12月,莫德里奇获得金球奖,实现了年度个人荣誉大满贯。

国家队方面,莫德里奇先后代表克罗地亚征战2006年、2014年、2018年、2022年世界杯以及2008年、2012年、2016年、2020年欧洲杯,并于2016年8月29日成为克罗地亚国家队队长。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莫德里奇帮助克罗地亚夺得亚军,创造了队史世界杯最好战绩,他也获得世界杯金球奖。

里皮为中国男足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最佳答案“银狐”里皮是意大利一代名帅,曾经带领意大利国家队获得过世界杯冠军,也率领意甲尤文图斯登顶过欧冠冠军,可以说他之前执教成绩非常优秀。里皮本来可以享受着至高无上荣誉,安度晚年,但因为广州恒大而与中国足球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里皮因为恒大队给出高薪,最终成为了广州恒大主教练,并依然延续着老帅执教神奇。在带领恒大仅仅1年半时间,就帮助广州恒大赢得了亚冠冠军。最终在恒大老板许家印牵线下,里皮最终成为了中国男子足球国家队的主教练。但是在中国男足的帅位上,里皮貌似失去了往日那样神奇,执教中国队两进两出,这样经历也堪称传奇。

里皮为中国男足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里皮执教中国国家队的成绩:正式比赛战绩不错,但未有突破

2016年11月15日是里皮带领中国男足的首场比赛,那是国足征战俄罗斯世界杯的12强赛,中国队对阵卡塔尔,那场比赛的最终结果是国足0:0卡塔尔打平。这与里皮执教中国队的历程一样,开赛前所有人都充满期待,但最终的结果归于平淡。里皮最终因为在2019年11月14日 国足再次征战2022年世界杯40强赛中对阵叙利亚的而比赛输球而黯然下课,那是里皮带领中国队的最后一场比赛。

里皮一共执教中国队达37场比赛,其中取得了16胜10平11负的成绩,胜率为43%,一共打进55粒进球,而失球多达43粒。在这30场比赛中,其中有15场比赛为正式比赛(亚洲杯及世预赛),成绩为8胜4平3负,胜率超过了50%;而其余22场比赛基本都是热身性质的比赛(包括东亚杯和中国杯的比赛),里皮的球队表现糟糕,特别是面对欧美球队的战绩一塌糊涂,这与之前国足“热身赛之王”的称号完全相反,当然主要的原因还是里皮的国家队热身赛的对手实力还是比较强的。

其实,在里皮执教国足初期,国足的成绩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12强赛,里皮带队取得3胜2平1负,其中击败韩国和乌兹别克斯坦队的比赛还是让中国球迷热血沸腾。但遗憾的是最终国足排名小组第5,依然无缘附加赛。

随后,里皮首次带领国足出战东亚杯,国足取得2平1负 ,最终排名第3。

2018年“中国杯”,国足两战全败垫底,而在这个为中国队独家设立的杯赛上,里皮的口碑开始转折,更多的批评声音随之到来,本届杯赛也成为里皮执教转折点。

2019阿联酋亚洲杯,国足小组第2出线,但输给伊朗后,最终止步8强,里皮在赛后宣布辞职。

让人意外的是,2019年4月28日,里皮又重新回到国足的帅位。但是随着卡塔尔世预赛40强赛的进行,在第5轮,国足已经落后叙利亚5分,排名小组第二,出线形势极其被动,里皮再次辞职,结束了第二次执教国足的生涯。

综上所述:里皮执教国足的成绩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结果依然不是很好,可以肯定的是里皮在战术层面上给了国足一些提高,但无奈国足的实力摆在那里,事实表明国足无法达到里皮的要求,最终里皮在国足帅位上两进两出,国足依然徘徊在亚洲三流水准。

里皮对中国足球人才缺失感触很深,影响足协实施U23政策和归化政策

在恒大和中国国家队执教了这么长时间,里皮队中国足球有了基本的了解。其中,最让老帅头疼的问题就是,中国足球老一代球员正在老去,但是年轻人却未成长起来。而且里皮特别强调他刚来到中国的时候,没有一个球队有自己的青训球队。

里皮曾这样给中国足球提出建议:“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教练员队伍和教练员体系,也必须建立寻找海外球员的机制,总之,必须由中国自己建立这个体系,这样中国足球才会的到改善,没有其他途径。我本人的愿望包括在这个新的时期让周边的环境改善,我们提出了很多想法,这些想法也被接受,变化确实非常明显。”

也正是在里皮的影响下,中国足协开始了U23政策的实施,也是因为U23政策的实施,中超也涌现出了不少年轻球员;而归化政策则更加立竿见影,艾克森、阿兰、李可都已经可以代表国足征战世界杯预选赛了。里皮强调,这两件事情在十年、十五年之前就应该去做,但是这里没有相应的足球文化,没有储备。

第一,U23政策带来的改变。

2017赛季开始,中国足协规定:每个中超俱乐部的18人大名单中必须有至少2名U23的球员,而且其中一名必须首发。并且在2018赛季,U23政策继续升级,U23和外援的上场人数捆绑在一起,但仍须有1名U23球员首发,也就是说,3外援体系下必须首发一名U23,这样的话必须将另外两个换人名额留给U23球员。

虽然在U23政策刚开始阶段存在一定的争议,且有些俱乐部为了成绩,确实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最后一分钟换上U23上场成为中超的常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U23政策也确实让中超的球队培养了很多年轻球员,让这些球员能在顶级赛场出场,积累了一定的比赛经验,同时可以与高水平外援对抗,获得了一定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随着U23政策的不断深入,现在U23球员在中超俨然成为了中超球队的抢手货,一些有点潜力的好苗子,现在的身价动辄可以达到上年千万元,很多俱乐部在这样的政策下也不得已开始加大青训投入,比如上海申花从U19队中培养球员,比如朱辰杰,年仅19岁已经在中超联赛成为球队的主力球员。另外,黄紫昌、高准翼、陈彬彬、邓涵文等一批青年才俊也都是在U23政策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成为未来国足的后备力量。

第二,归化球员对国足实力的提升

里皮提议的“必须建立寻找海外球员的机制”最终演变成了国足归化政策,而在这一政策的实施下,现在艾克森、李可、阿兰已经入选了国足阵容,并且艾克森和李可在国足征战世界杯预选赛中已经有过出场记录。

这还不算结束,目前正在归化的球员还有洛国富和费南多,据说已经拿到了中国身份证;高拉特的手续也基本完成,但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最终能否代表国足比赛还是一个未知数。另外还有蒋光太、萧初、钱杰给等球员也在进一步办理规划手续中。

其实归化政策对于中国国足来说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但是它解决的问题确实目前中国足球最需要的。长久以来中国足球一直处于这样的恶性逻辑循环中:中国足球青训不系统,从而导致后备人才匮乏;也正是因为球员太少,挑不出有实力的球员,因此国家队的成绩总是很差;而国足的成绩太差,舆论口诛笔伐,因此导致孩子的家长们不希望他们的孩子从事足球事业,这也就导致中国足球的人口基数继续减少,然后又开始循环。

但是随着归化球员来到国家队,比如艾克森的到来,对国家队锋线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国足能进球了,这样的话国足的成绩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一定的档次,而国足成绩的提高也将改善国足在球迷们心中的印象,很有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孩子们开始喜欢足球,从事足球事业,这样一来,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中国踢球的孩子多了,国足可选的好苗子多了,国足后背力量也就多了起来,这样一来,随着自己培养的球员成长起来,国足的成绩也就慢慢的好转。

当然,的内容大部分是依靠设想,最终规划政策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目前来看还有待观察,但是这无疑给了中国足球一条相对来说简单的道路,对中国足球来说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写在最后

里皮虽然在中国赚走了大把的钞票,数以亿计,但是平心而论,里皮依然对中国足球贡献很大,他对改善中国足球大环境还是付出了努力。

里皮虽没有让国足的成绩有质的提高,但是,他带领国足能够击败韩国队,打破了中国队多年恐韩症,他带领国足的比赛还是让人有所期待,比赛中也经常在落后的情况下逆转取胜。

里皮建议的U23政策和归化政策其实是对中国足球大环境的一个改善尝试,虽然并未体现出很大成绩,但是慢慢也在影响着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为何难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最佳答案(一)外部环境

亚洲球队在德国世界杯上被修理得灰头土脸,对于中国足球可不是好消息。个大洲球队在本届世界杯上的表现,会影响到国际足联下届世界杯的名额分配,“亚洲四强”齐刷刷地在打完小组赛后回家,基本决定了下届亚洲(包括澳大利亚)的出线名额将维持在4.5个。看到这个数字,朱家军就已经失败了大半。“亚洲四强”打世界杯不行,但在亚洲的世界杯预选赛中,却有绝对实力镇压可能的犯上作乱者。从心理上,中国也属于四强的挑战者,但中国队把出线的希望寄托在没见过大世面的国产教练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而更大的错误在于,以为一次次的撞大运,总有被垂着的一天。而事实上,如果不发挥“后发优势”,中国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充当世界杯的看客。

(二)“中庸之道”

中国队上一任主教练阿里·汉凭自己在中国生活了两年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说出的“不高不低,不上不下”的感觉,恰恰折射出就是中国人日常为人处世中所体现的“中庸”哲学。中国的足球运动员是中国人,一个中国的“社会人”生活在中国这个社会大环境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因而,他们踢球时,潜意识里总会体现出中国人的诸多特征,这恰恰就是中国足球的定位,为什么只能走“中国之路”的原因。由此,也就可以理解历史上为什么只要打平就可以出线,最终却无缘出线的情况了。关键时刻“豁不出去,想守又守不住”这恰恰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在足球场上的具体表现,也正是“足球民族性”在中国足球上的最好表现,但是足球比赛关键时刻,就必须分出胜负,没有什么中间之路可以选择,“中庸之道”在足球上没有市场,这也许就是中国人踢不好足球的症结所在。在球队受到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影响的同时,作为足球管理者,更无法摆脱这种“中庸”之道,因而像中国足协当初作出的诸如“每家俱乐部拥有国脚人数不能超过4人”等一系列决定,何尝又不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中庸”,所以要搞平均主义,谁也不得罪。

(三)自大与自卑

多少年以来,单就中国足球的理论体系和训练模式而言,我们一直在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东欧等国引进的那一整套体系,虽然这些理论体系在俄罗斯以及其他东欧国家早已被淘汰,但中国足球却依然未能更新。即便是职业化,十多年来,中国足坛请来了那么多的外籍教练,也依然未能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适合自己的和适合新形势下提高与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作为一个地理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历史大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中国人骨子里一方面比较自卑,另一方面又比较自大,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外国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但同时又始终强调“中国人的事情最终要靠中国人自己去解决”,而且最难以容忍的就是别人说自己不行,或者受挫心理极强。

(四)没有团队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个人思维方式而不是团队思维方式。站在中国媒体的角度,报道的恰恰是最典型的个人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一场比赛取胜之后,我们总是把进球者描述成一个英雄,一旦失利,总要找一个“替罪羊”。球迷在这种思维导向下,怎么可能有团队思维方式?

中田英寿作为近年来日本足坛崛起的标志性人物,在日本球迷心目中有很高的声望和人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来,中田英寿代表日本国家队出场次数并不多,这其中必然有在海外效力的缘故,但两任日本主教练特鲁西埃和济科都曾公开批评过中田英寿,批评他在场上太“独”,不注重与队友配合,而且不少队友也抱怨中田英寿在场上的表现,也正因为此,特鲁西埃和济科在指挥球队参加比赛时,经常弃用中田英寿,但日本媒体和球迷很少出现类似我国的情况(在我国,不让大牌上,教练就下课!),这或许就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吧。

(五)没有层次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中国当今社会上的种种恶习,脏、乱、差始终是我们想要解决但未能做到的。从整个社会来看,走后门和找熟人等一系列情况更是司空见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吃亏的往往是那些守规矩的人。反映在足球场上,作为社会人的足球运动员,又怎能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中国球员没有层次感,位置感。从我们自身来看,是我们从小的基础训练有问题,教练教的不好,但是又何尝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没有规矩的具体体现呢?

(六)不敢负责

责任两字好沉重,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教会了中国人如何人去回避这个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平时最顾忌或者最害怕的就是承担责任,每每遇到争议时,我们常常会听到或者自己常常也说的一句话是:“到时候出了问题谁负责?”最终的情况往往是无人负责,因此就产生了“替罪羊”。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否则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推行“问责制”。

在中国,有个普遍现象,年龄小的队员在一起踢球时,他们很大胆,敢于作动作,也敢于在比赛中尽情发挥,即使是丢了球之后也愿意积极回抢。可当他们回到国家队后就不敢再像青年队训练和比赛时一样了,他们在比赛中总有些担心,究其原因,就是队员因为害怕在场上承担责任,拿球后总想尽快处理掉。而这个所谓处理掉,常常是漫无目的,恐怕球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七)要面子

人们常用“死要面子活受罪”来形容有些中国人。

足球圈这么大,不管是哪个教练或者哪位运动员,绝对不能承认自己不如对手,否则就要面子全无。因此,当球队输球的时候,队员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教练更是有诸多的说法,但绝对不会承认对方教练员的水平比自己高。

外籍教练到中国执教的有很多,不管是听老外讲课亦或是在场上直接教授,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老外说的那些东西我们全懂,没什么新鲜的。”因此“老外”在中国足坛永远都是不过尔尔。深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一个面子问题。

(八)太在意外界说法

中国球员对球场内的事情考虑的不多,而更乐意谈论场外的事情,就像2004年11月7日中港之战中,中国队究竟要打进香港多少个球才能获得出线权?不少球员连这个最起码的情况都不是很清楚,如何能在比赛中去主动争取呢?

多少年来,中国人活着其实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更多是为别人而活着,因而活得特别累。尽管嘴上可以经常挂着“无所谓”但内心深处却是甚为看重。因为太在乎外界的说法,常常无法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外人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队员也一样,根本就无法去改变它。但是,队员们却可以在场上改变形势,而且有这样的可能。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着去努力把握住场上的形势,争取赢球呢?

(九)不敢说话

沈祥福曾这样说过:“我从组建国青队开始就一直在告诫队员,到了球场上,大家一定要叫喊出来,只有这样,大家的行动才能统一。可等到这支队伍解散了,队员在场上依然不会叫喊。”在2000年初组建国青队时,沈祥福曾安排后来淡出球队的梁明和杜威一起担任中后卫,但两人在训练和比赛中居然撞到了一起,而且还是多次出现。训练中尚且如此,一旦在比赛中出现这一情况就将是致命的。

显然,队员在场上不会叫喊或者说是不敢叫喊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这个问题恐怕还是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再强调“明哲保身”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不再提“与世无争”了,但“多听少”仍是当今这个社会的生存之道,所谓“言多必失”嘛,而且还要学会“察言观色”。

当然,中国球足在场上不会说话、不敢说话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问题,这是东方文化中的传统。国家队中,老国脚可以“数落”年轻国脚,而年轻国脚甚至不敢吭气。在赛场上,年纪小的球员如何敢叫喊“老大哥”?

(十)中国足球看热闹的多

一个中国就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而且有13亿人口。仅在荷兰1500万人口中踢球的就有12万人,在德国8000万人口中有61万人踢球。中国相当于多少个荷兰,多少个德国?在欧洲任何一个地方,你很容易就能见到一个足球场,而且相隔不远,很快就能见到第二个球场。不管到哪里,随处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一起踢球。中国这么大,有那么多人,我始终想不明白,那么多小孩子究竟在干什么?那么多城市为什么连一块像样的足球场都找不出来?可在中国就很少能见到的场景。

迄今为止,13亿中国人中,真正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有多少呢?根据《1996年全国足球工作会议文件》透露的数字,1996年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足球运动员人数仅为7675人,其中职业、半职业球员有1037人,占注册球员的13.75%,也就是说,每8名球员中就要产生一名职业球员!而到2003年,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足球运动员人数也只有13000多人。

欧洲足球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足球水平的高低与人口多寡无关,决定一个国家足球水平高低的是“足球人口”的多少,而不仅是总人口。足球人口(即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数)所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越高,表明这个国家的足球开展基础越广泛,这也就为职业足球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为足球人口多,无疑会为选拔人才和人才流动等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便于展开竞争。

但遗憾的是,中国足球却是旁观者,看热闹的人居多,真正踢球的人很少。于是,由于踢球者少,真正理解足球,从足球内涵出发去谈论足球的人就很少。虽然没有“足球思想”,缺少“足球文化”,但起哄者却是络绎不绝,中国的足球水平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十一)拜金主义

中国足球步入职业化之后,以苏永舜等为代表的众多老教练均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现在的运动员钱多了,腰包鼓起来了,但吃苦精神太差了,无论是训练还是自我约束力,根本无法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那些运动员相比,他们甚至在报纸上公开呼吁“不要惯坏了足球运动员”。众多在中国执教过的外籍教练在离开时均忠告说“如果中国足球运动员的职业素质不提高,光想着钱,中国足球水平永远上不去!更有人数年前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连钱都不管用了,中国足球还怎么踢?”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在反思沈祥福率领的国奥无缘雅典奥运会,总结中国足球陷入低谷的原因时,就提出了“拜金足球”的问题。

但是,“拜金”问题似乎并不仅仅是足球界内的问题,恐怕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更多时候,要求中国球员像生活在“真空”里那样不考虑收入问题,恐怕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足球运动员是吃“青春饭”的,比起许多歪门邪道的挣钱法,中国球员还是干净的。但是像“赌球”之类的“黑色收入”确实可以彻底毁了中国足球。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俄罗斯足球队来中国-俄罗斯足球队》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