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藏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最佳答案藏族舞的舞蹈特点、要领是什么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扎西甲锅庄,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藏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藏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最佳答案藏族舞的舞蹈特点、要领是什么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的特征是什么?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歌舞种类、形式很多,各地区的名称也不相同。民间歌舞“谐”是一种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群体舞蹈,一般是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边唱边舞。民间舞蹈还有“卓”、“热巴”、“锅庄”等。“羌姆”是藏族的宗教舞蹈,表演时有鼓、钹、铜号、骨号伴奏,喇嘛颂经伴唱,气势壮观,寓意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热巴:热巴是藏族的一种以铃鼓舞为主,包括弦子、锅庄、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综合表演艺术。相传为11世纪的流浪僧人米拉热巴所首创,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舞时,男执铜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顶鼓翻身”、“躺身蹦子”、“单腿转”等特技表演。从事这种表演的艺人也称为“热巴”。

踢踏舞: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达到 *** 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勒谢:勒谢是藏族的一种劳动歌舞。在劳动的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口中的歌有很强的劳动号子味道。

藏戏: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相传是15世纪初由噶举派喇嘛汤东杰布为化募修建雅鲁藏布江铁索桥资金而创。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记、历史事件,如《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连台演出,并穿插歌舞,演唱时,其他演员也合声帮腔。唱腔变化较多,舞蹈动作舒展。一出戏一般分三个段落:①出场仪式,藏语称为“顿”;②正戏,藏语称为“雄”;③演出结束时的祝愿形式,藏语称为“扎西”。伴奏主要用鼓、钹等。化妆、道具都根简单,过去多在广场演出。民主改革后,艺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剧目也经过改革,得到新的发展。

藏族舞蹈的种类与特点

藏族舞蹈主要的种类

1、锅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的《四土锅庄》处于领袖地位,马尔康又被称为锅庄的故乡,锅庄藏语为"果卓",就是圆圈歌舞的意思 在2004年7月的首届嘉绒锅庄艺术节破基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最壮观的锅庄队伍。主要以柔和的音乐,柔美的舞姿为主,道具主要以水袖为主,参与性、大众性舞蹈形式

2、弦子——弦子藏语为"谐",富有歌唱性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的《巴塘弦子》处于领袖地位,男舞者手持藏弦琴,女舞者穿有水袖藏裙,舞蹈韵味十足,让人翩翩联想到巍峨的雪山

3、踢踏——藏语称“堆谐”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的《甘孜踢踏》处于领袖地位,舞者脚穿藏式皮靴,按音乐的节奏踏出优美的舞姿,与爱尔兰踢踏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4、热巴——主要流传在内藏,以流浪艺人为背景,男舞者手持藏玲,女舞者手持藏鼓,用一连串技巧来诠释整个舞蹈,技巧要求性很高

其实藏族舞蹈还有很多种分类 襄玛 羌母 每个舞种还有很多细分

藏族舞的特点和好处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

藏族舞,特点\好处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

藏族舞蹈的种类与特点

一,种类: 1.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卓谐”(圆圈歌舞); 2.有踏步为节、着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 3.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致的“囊玛”(内庭歌舞); 4.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因舞); 5.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 6.有圆润舒展、长袖挥舞、 *** 震荡、粗江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 7.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 8.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和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以及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法舞)、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大体上可归结为四大系列和类别,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民间舞包括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又分羌姆、家把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有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有供云舞(嘎尔)等。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 二.特点: 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看,既有“圆滑风”,又有“顿促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称雪域藏区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这是 *** 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风格和内容以及体系上加以综合考察,大体上可归结为四大系列和类别,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民间舞包括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又分羌姆、家把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有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有供云舞(嘎尔)等。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是“颤”、“开”、“顺”、“左”、“绕”,除此以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动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风格。如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磋”“点”、“掖”、“端”、“刨”、“踢”、“吸”、“跨”、“扭”等;藏族舞蹈的手势也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的变化。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创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湖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 希望能够帮到你的忙噢O(∩_∩)O~

藏族舞有什么特点?

藏族舞 *** 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弧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藉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 *** 的先例。

藏族舞蹈的种类

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 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 (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 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 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 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 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 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 (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 云乐舞)

藏族舞蹈的特点,风格,形式

藏族的舞蹈特点,风格,形式如果系统的说很多根本没办法解释清楚,最基础的因为藏族的同胞生活在高原地带,所以他们的身体会往下沉,如果你想学好藏舞的话应该先多练练颤膝

藏族舞蹈的基本律动特征是什么

膝部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和连绵柔韧的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这个“屈”除了要求颤膝外,也包括懈胯,由于这一律动的特点,使藏族民间舞蹈下肢主动,上肢松驰,形成自上而下,欲动先屈的动律特点,从而使舞蹈给人一种飘逸而又沉稳的感觉。

藏舞的舞步特点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歌舞种类、形式很多,各地区的名称也不相同。民间歌舞“谐”是一种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群体舞蹈,一般是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边唱边舞。民间舞蹈还有“卓”、“热巴”、“锅庄”等。“羌姆”是藏族的宗教舞蹈,表演时有鼓、钹、铜号、骨号伴奏,喇嘛颂经伴唱,气势壮观,寓意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热巴:热巴是藏族的一种以铃鼓舞为主,包括弦子、锅庄、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综合表演艺术。相传为11世纪的流浪僧人米拉热巴所首创,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舞时,男执铜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顶鼓翻身”、“躺身蹦子”、“单腿转”等特技表演。从事这种表演的艺人也称为“热巴”。 踢踏舞: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达到 *** 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勒谢:勒谢是藏族的一种劳动歌舞。在劳动的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口中的歌有很强的劳动号子味道。 藏戏: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相传是15世纪初由噶举派喇嘛汤东杰布为化募修建雅鲁藏布江铁索桥资金而创。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记、历史事件,如《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连台演出,并穿插歌舞,演唱时,其他演员也合声帮腔。唱腔变化较多,舞蹈动作舒展。一出戏一般分三个段落:①出场仪式,藏语称为“顿”;②正戏,藏语称为“雄”;③演出结束时的祝愿形式,藏语称为“扎西”。伴奏主要用鼓、钹等。化妆、道具都根简单,过去多在广场演出。民主改革后,艺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剧目也经过改革,得到新的发展。

锅庄是什么

最佳答案锅庄是一种锅么?锅庄是有许多大锅的村庄么?不是,它是一种舞蹈形式。

解释之一:

藏族民间歌舞。亦称“果卓”。通常分大小两类。藏语称大锅庄为“达尔尕底”、小锅庄为“达尔尕忍”。个别地方还有中锅庄,称“达尔尕则”。旧时,土司、头人每逢喜庆日子皆由官方组织专门歌舞队或召集所辖村民为其跳大锅庄。民间自办的活动多跳小锅庄。

歌舞时,男女众人手拉手围成一圈或两排对立,开始由一人领唱,然后齐唱,边唱边舞。舞蹈有弓腰、转身等动作。

大锅庄内容以歌颂性居多,常带有宗教色彩,少数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美好愿望和反抗精神。开始音调低沉,曲调复杂,装饰音多,很慢。每反复一次,装饰音随着减少,并自然地向上移调约半个音,随之加快,最后变得高亢热烈,只留下骨干音。

中、小锅庄大都赞美家乡、歌唱劳动、欢庆丰收、表现男女爱情等。小锅庄旋律优美,情绪欢快,亦前慢后快。各类锅庄旋律皆为七声音价,常用羽调式和角调式。昌都锅庄民间以“雄鹰展翅”描摹其动作豪迈、雄健。慢板时,膝部的屈伸和手的自然悠摆贯穿始终。舞姿控制性较强。快板时,多有快速的拧身踢踏及挥舞双袖等。无乐器伴奏。

解释之二: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意即玩艺)。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锅庄舞其实是一种欢乐舞,所以凡遇喜庆佳节,人们就不分老幼地欢跳。如迁居新房,结婚办喜事,春节、端阳节,男女老幼都要跳个通宵。

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壁辉煌的寺庙》、《银光闪耀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呀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的歌词比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如檀香树与孔雀鸟配对,松柏与鹦哥配对,杨柳树与布谷鸟、雪山与马鹿、森林与獐子,草原与花、鱼与水配对等。

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巧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

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牧羊曲等。在擦尼舞中,它既是舞蹈名称,又是曲牌和歌词的词牌。若领舞者唱起“孔雀舞”的曲调,舞伴们也只能跳“孔雀舞”的舞蹈,唱“孔雀舞”的传统歌词。

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年轻人喜爱擦司,舞时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圆圈。人数不限,顺时针舞动。上身前俯,颤膝幅度较大,踏跺动作较多,脚跟击地或击靴。男子两胯向左右晃动,手只随身摆动,女舞者左臂扶腰或拉手,右臂动作前后摆动。有顺圈走步、压脚跟、猴子对脚、三步一翻身、三踢一勾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动作。

锅庄边舞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在传统式的对歌比赛中,谁掌握的传统歌词系统全面,谁就能取胜。在即兴问答比赛时,谁想象丰富,思维敏锐,胜利就属于谁。

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又具特色。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豪放稳健,犹如雄鹰展翅。并且要求参加歌舞者的服饰整齐划一。中甸一带的锅庄舞曲调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章(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首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西藏藏历新年都怎么过,有什么习俗呢?

最佳答案不同的地区,庆祝新年的活动也有所不同,在城乡,人们搭台演藏戏,跳起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点起篝火,一整夜围着篝火尽情的歌舞。除了庆祝活动,民间还会有角力、投 掷、拔河、跑马射 箭等比赛竞技类的活动。

到了除夕的前两天,每家每户都会全面大扫除,换上新卡垫,贴出新年画,在二十九日晚饭之前,人们还会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的墙上,用干面粉撒出“八吉祥徽”的图案;在大门上,要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永恒的符号,还有的人家,会在房梁上画很多的白粉点,这是希望家人平安、粮食丰收。除夕的晚上,各家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会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并准备好新衣服。主妇们会准备好放有红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热青稞酒,在初一早上送到其他家人的被窝前,让他们喝完。

按照习俗,大年初一这天,最先起床的是家庭主妇们,她们洗漱完毕,就要赶到井边来打新年的第一桶水,然后把家中的牲畜们喂饱,再把家人叫醒。全家人穿好新衣服,按照长幼次序坐好,然后长辈会端出五谷斗,让每个人先抓上几粒洒向天上祭神,再依次抓一点放进自己嘴中。长辈们会顺次祝福晚辈“扎西德勒”,而后辈们也会回贺一些吉祥话。新年仪式举行完后,家人便开始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大家互敬青稞酒。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是闭门欢聚,不会互相访问,初二开始才互相登门拜年。

关于藏族舞蹈的资料 要写教案

最佳答案藏族舞蹈

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顺边"的美;而虔诚的宗教心理,则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除前述寺庙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还有:"谐"、"果日谐"、"卓"以及"热巴"等。

"谐"(歌舞之意):也叫"叶",俗称"弦子",以四川甘孜的"巴塘弦子"最为典型,属于农区的舞蹈形式。表演时,由一名操"必班"(藏式二弦琴)的人领舞,参加者随着琴声边歌边舞,曲调悠扬,舞姿优美,充分发挥了"长袖善舞"的优长。其舞姿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张议潮出巡图》的仪仗中,数名汉族女子拂动长袖翩翩起舞的形象近似,可见汉藏文化交流历史之久远。

"果日谐"(意为"围圈歌舞"):流传于西藏的日喀则、山南等地。参加者围成大的圆圈,随着领舞者边歌边舞,沿顺时针方向前进。(这和藏传佛教讲求"右旋"相一致)每首歌曲都有一定的跳法,并分为慢曲和快曲两部分。慢曲时,高歌缓步,抬起同一侧之手挥舞行进;转快后,情绪激昂,波浪式"一顺边"的特征就更为突出。

"卓"(意为"舞蹈"):俗称"锅庄",是流传于牧区、半农半牧区的歌舞形式。其舞蹈名称、曲调与动作风格因地区而异。云南中甸"锅庄",唱词中多是歌唱寺庙和喇嘛的内容,如《单其木》:"金子的大床上铺上三层褥垫,请一位大喇嘛坐在上面。"反映出人们对喇嘛的敬重。在名为"孔雀吃水"的表演中,歌词虽都是赞颂孔雀的,但舞姿却是鹰的形态。这是因为当地人把鹰和孔雀都看作是神鸟,所以男子的舞姿拟鹰的形象也比较多,表演者通过舞蹈体现出他们的宗教心理。

日喀则的"卓",常把一些源于劳动的舞姿用于表演中,气势磅礴,技巧性强。如《扎西伦布》:其歌词是赞颂扎西伦布寺的内容,虽也是人们宗教心理的反映,但舞蹈充满乐观生活气息。慢板时,舞姿中有打夯的体态;快板时,男子的动作则是高难的"躺身跃进"的技巧。

"热巴":"热巴"一词,意为"流浪艺人"、也是人们对其表演形式的称谓。过去,一些生活困难的舞蹈能手,常以本家族为主、或自由结合组成演出班子,并由一名老艺人作领班,到各地流动演出。由于他们要以此为生,表演带有卖艺的性质,所以经过不断地演出,每个艺人都有较高的表演水平和专长

康巴音乐与拉萨音乐区别

最佳答案藏族音乐

藏族音乐

藏族主要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上的西藏以及青海、 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人口为人(1982年 统计)。信奉 嘛教(属大乘佛教)。藏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康、安多3个方言区。卫藏方 言区包括西藏全境(除昌都地区外);康方言区包括四 川甘孜州,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青海玉树州;安 多方言区包括青海海南、黄南、海西、海北、果洛等州, 四川阿坝州,甘肃甘南州。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 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 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12、13世纪前后,即出 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专著,如萨迦班达智·贡格坚 赞的《论西藏音乐》等。寺庙中至今保存并使用藏族的 古老图形乐谱——央移谱。藏族传统音乐特色鲜明,品 种多样,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3大类。民 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器乐等5类。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 格上有明显的差别,乐种亦不尽相同。宗教音乐包括诵 经音乐、宗教仪式乐舞羌姆、寺院器乐;宫廷乐舞嘎尔 只传于拉萨布达拉宫及日喀则扎什仑布寺。民间音乐在 传统音乐中居主要地位。 央移谱 民歌 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 歌、颂经调等。

山歌 卫藏地区称“拉噜”、康地区称“噜”、安 多地区称“勒”,是在山野间自由演唱的歌曲。山歌音 域宽广,节拍、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悠长高亢,极富 高原特色。安多地区的山歌当地亦称为酒曲。牧歌流行 于牧区,与山歌音乐特点相近。山歌、牧歌有多种曲调, 结构多为上下句体,常用羽、徵、商、宫五声(或六声) 调式。甘孜山歌《阿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劳动歌 藏语称“勒谐”,种类甚多,几乎在各种 劳动中都有特定的歌曲。有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 密配合,如打青稞、挖土、打墙等;有的节奏较为自由, 如放牧、犁地、挤奶等。劳动歌有独唱、齐唱及一领众 和等形式。

爱情歌 包括情歌 情茶歌等 情歌安多地区称“拉 伊”,卫藏地区称“嘎噜”。情歌音乐有的较深情,有 的较开阔自由,接近山歌风格。情茶歌藏语称“克加”, 流传于云南中甸等地,是在青年男女们聚会、饮茶以表 达爱情时唱的歌,包括招呼歌、进门歌、对歌、感谢歌、 告别歌等。 风俗歌 包括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 别歌等。

①酒歌。藏语称“羌谐”,流传于藏区各地,在节庆 聚会敬酒时唱。安多地区的“则柔”,甘南地区的“格 儿”,都属酒歌一类。各地酒歌的演唱形式不同,有的 边舞边唱,有的只唱不舞。音乐开朗热情,多为宫调式。 如下例:

②猜情对歌。卫藏地区称“次加”、康地区称“叶 莫”或“戈莫”,安多地区称“谐莫”等,是藏族青年相 聚娱乐或作占卦游戏时所唱的歌,流传广泛。四川藏族 区青年游戏时常以戒指作为卜卦的信物,因此亦称“箍 箍卦”。猜情对歌的音乐轻松活泼,常用五拍子与四拍 子的混合拍,以宫、羽、徵调式为常见。

③婚礼歌。各地的婚礼歌及演唱形式不同,大致包 括接亲歌、离家歌、途中歌、迎亲歌等。其中有的旋律 悠长,有的欢快带有舞曲性质。

④箭歌。藏语称“达谐”,主要流行于西藏林芝地 区,亦称“工布箭歌”,春夏之际,在林卡耍坝子时演 唱,是射手们夸耀弓箭及射箭技术所唱的歌。唱时伴以 舞蹈动作。音乐中常用附点音、三连音和切分音,清新 明快。

⑤告别歌。流行于四川丹巴等地,在送别贵客、亲 友时由中、老年妇女演唱。歌曲诚挚动人,多用包含变 宫音与清羽音的七声羽调式。 颂经调 亦称六字真言歌。藏语称“玛乃”,是信 佛群众在寺院朝拜神佛时唱的,各地有不同曲调。 此外,儿歌的旋律简洁明快,节奏跳跃活泼。苦歌, 藏语称“觉噜”,音乐徐缓,旋律哀伤凄婉。札木 聂(六弦琴)弹唱,主要流行于西藏日喀则、林芝,以 及甘肃甘南等地。音乐较清新活泼,略带舞曲特色,多 用羽调式。其他还有催眠歌、问答歌、诙谐歌等。

歌舞音乐 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歌 舞曲的唱词内容广泛,如歌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赞 美妇女的容貌服饰,思念亲人,祝福相会,祝颂吉祥如 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从50年代起,群众又编唱了许 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词。

果谐 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意为圆圈歌舞,流传 广泛,萨迦地区称“索”,工布地区称“波”或“波强”, 藏北牧区、康地区、安多地区称“卓”或“果卓”(俗 称锅庄)。果谐多在节日喜庆、劳动之余和宗教仪式上 演唱,参加者相互拉手扶肩,边唱边舞,不用乐器伴奏。 西藏地区果谐的音乐朴素、热情,结构简练,一般由慢 歌段和快板段两部分组成,后者是前者旋律的简化和紧 缩,以脚顿地为节,作为乐曲的前奏、间奏及结尾。以 拍为主,但在前奏、间奏、结尾中常出现变化节拍。多 数乐曲以五声调式为基础,个别乐曲为六声、七声音阶; 常用宫、羽、徵调式。康地区流传的卓,有的在慢歌段 前加散板领唱,扩大成三部结构;慢歌段中多运用三连 音、五连音、切分音、附点音及装饰音,音乐浑厚深沉, 快歌段旋律简练,节奏鲜明,音乐矫健而富于动力。四 川的嘉戎藏族地区流行的锅庄,分大锅庄、小锅庄两种, 常用七声羽、角调式。除自然音外,旋律中常出现变奏 或清羽音,音乐风格独特。如下例: 堆谐 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 雅鲁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堆谐在 拉萨地区极为盛行,最初只用札木聂伴奏,后发展为小 型乐队伴奏。堆谐的结构由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 段、结尾组成,慢歌段音乐优美开朗,快歌段采用紧拉 慢唱的手法,使音乐欢快紧凑。堆谐的前奏、间奏与结 尾的曲调基本固定,但慢、快歌段的旋律各不相同。多 用宫调式,亦有羽、商调式,曲中常出现宫、羽调式交 替,结尾处由主调向下属调转调成为堆谐特有的终止式。

下例是堆谐曲调的片断:弦子 藏语称“页”、“伊”或“康谐”,流行于 康、卫藏地区。由于歌舞时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 领舞伴奏,故称弦子。弦子发源于四川巴塘,巴塘弦子 以曲调优美,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弦子的音乐 极富歌唱性,结构简练,多为羽调式,徵、商调式次之, 乐曲中常出现调式交替。歌曲以6个音节为一句,以4句 为一首;多数曲调可自由填唱新词。如下例: 囊玛 主要流行在拉萨地区。囊玛的音乐基本上由 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 3部分组成。歌 曲部分的音乐典雅优美,演唱时伴以简单舞蹈动作;舞 曲部分热情活泼,舞蹈轻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引 子的曲调基本固定;舞蹈部分各曲大同小异,多数为商 调式,个别乐曲结束于羽、宫调式;歌曲部分的曲调各 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关系转调;伴奏形式与堆谐相 同。

谐钦 流传于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 区的古老仪式歌舞形式,多在隆重节日或仪式时演唱。 谐钦一般由带有标题的歌舞曲多首组成,首尾乐曲分别 称为“谐果”(引子)及“扎西”(吉祥),每首歌舞 曲由慢板及快板,或由慢板、中板、快板组成,音乐古 朴热情。歌词内容有人类起源、历史传说、赞颂祝福等。 热巴谐 流行于康巴地区的流浪艺人表演的歌舞。 包括鼓铃舞、杂耍、歌舞剧、木棒舞、鹿舞、刀舞、热 巴弦子等多种表演形式。热巴弦子音乐与民间流行的弦 子相同,鼓铃舞音乐包括散板的男声领唱及慢板齐唱,音 乐热情优美,富于魅力。 此外,还有流行于西藏地区的卓谐(鼓舞),流行 于云南中甸地区的雄冲、卓见,流行于甘南地区的多底 舞、嘎巴舞等。

说唱音乐 藏族说唱音乐有仲谐、折嘎、 嘛玛尼 等数种,多由民间艺人和僧人演唱。 仲谐 意为讲故事的歌,有说有唱,流传甚广,内容 多为长篇民间故事或叙事诗,如《格萨尔王传》、《藏 岭·尼麦贡觉》等。唱腔数量甚多,大多具有朗诵性特 点,结构多为上下句组成的乐段及其变化重复。

折嘎 是贫苦流浪艺人乞讨时,或游方僧人化缘时 表演的一种说唱音乐。多用牛角胡琴伴奏,自拉自唱。 有的艺人只用木棒做道具,一面说唱,一面表演动作。唱 词有的讲述故事,有的即兴编词,多为颂赞主人的吉利 话。音乐简单朴素,具说唱特点。 嘛玛尼 是一种古老的说唱形式。演唱者多为尼 姑或民间艺人,他们张挂起描绘佛经故事的轴画,向群 众说唱画中故事。

戏曲音乐——藏戏 藏戏包括西藏藏戏(阿吉拉姆)、 安多藏戏(南木特)、德格藏戏、昌都藏戏等 4个剧种, 各剧种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等具有不同特色。西 藏藏戏及安多藏戏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西藏藏戏历史 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在桑 寺落 成典礼上,艺人们将藏族民间舞与佛经故事结合成为一 种哑剧式的跳神仪式。过去藏戏在广场演出,伴奏只用 鼓与镲,以人声为演员帮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藏戏被搬上舞台,并对唱腔、乐队等进行了改革,丰富 了藏戏音乐的表现力。 西藏藏戏的传统结构共分3部分,第1部分“顿”,为 开场白;第2部分“堆”,是正戏;第3部分“扎西”,是 祝福吉祥如意的结尾歌舞。藏戏传统唱腔均为节奏自由 的散板,分为“达仁”(长调)、“达通”(短调)、“挡 鲁”(反调)、“觉鲁”(悲调)、“谐木朗达”(民歌 型唱腔)5种,另有民歌、舞曲若干。其中,长调、短调 在各个剧目中因人定曲,唱腔以人物命名,各有区别,不 能任意换用。唱腔多达数十种,有些旋律大同小异。反 调、悲调和民歌型唱腔等是通用唱腔,任何剧目和人物 均可使用。唱词多为7~9字为一句,每两句为1段。“雄 玛朗达”的头尾是唱段,中间是朗诵性韵白,唱词字数 较自由,根据需要掌握。

西藏藏戏音乐与谐钦(大型歌舞)及后藏民歌有密 切联系。藏戏唱腔中极有特色的“真固”唱法(一种装 饰性花腔)源于酒歌和后藏民歌。藏戏的人声帮腔,主 要是重复唱腔乐句的结尾部分。藏戏唱腔的音域一般在 八度以内,女声以真声演唱,音区多在 ~ 之间;男 声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音区较高,常在 ~ 之间; 男女声演唱都侧重运用脑后音的唱法,行腔高亢嘹亮。

器乐 藏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弹拨乐器有札木聂、 扬琴;弓弦乐器有牛角胡、贴琴、根卡、胡琴、热玛琴 等;吹管乐器有竖笛、骨笛、大号、号、唢呐、铜笛、 海螺、口弦、竹笛、泥笛等;打击乐器有大鼓、热巴鼓、 达玛鼓、巴郎鼓、锣、镲、串铃等。其中的札木聂、牛 角胡、大号、竖笛最富有特色。札木聂即六弦琴,据传 已有600~700年历史,是民间歌舞堆谐、囊玛和札木聂 弹唱的主要伴奏乐器。牛角胡,藏语称“比汪”或“比 庸”,与二胡形制相似,但琴筒用牛角制成,主要为弦 子及折嘎伴奏。由于琴弓较短,演奏时凡旋律中的长音, 均奏成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并在弱拍上加用大二度或 小三度的倚音或复倚音,形成弦子音乐的主要特色。竖 笛、骨笛流传于牧区。竖笛用木制,骨笛用鹰腿骨或羊 腿骨制成,音区高,音量小,声音尖细,常用以吹奏牧 歌曲调。大号,藏语称“同钦”,铜制,管身无孔,长 约3米,下端有大 叭口,能吹出基音及五度泛音,音量 宏大,多用于寺院仪式活动及藏戏音乐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1958年西藏进 行民主改革以后,藏族音乐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各地区已 先后成立群众艺术馆及专业文艺演出单位,如西藏自治 区歌舞团、西藏藏剧团、青海省民族歌舞团及各省(区) 所属州(专区)、县一级的文工团、队等,在创作、演出、 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著名 藏戏艺人有扎西顿珠(已故)、阿玛次仁等;《格萨尔 王传》说唱艺人有仲克扎巴玉梅等;民间歌手有阿麦惹 (已故)、穷布珍(已故)、安妮等。歌唱家才旦卓玛, 作曲家白登朗吉、格桑达吉,指挥家俄珠多吉等,是建 国后培养出来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汉族作曲家罗念一等 长期扎根高原,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作出可贵贡献。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扎西甲锅庄;扎西寺锅庄》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