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兰板村概况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西甲兰板村概况,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兰村的介绍
- 2、呼和浩特市的后不塔气蒙语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导航:
兰村的介绍
优质回答兰村位于横桥乡东南,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557户,2480口人,其中劳动力1320人,党员49人,全村共有土地39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3650亩,水地940亩,旱地700余亩,全村都靠种地为生,主导产业以小麦和果树种植为主,有深井一眼,水利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人均年收入3100余元。
呼和浩特市的后不塔气蒙语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不塔气:清代建村,因此地灌木丛生,故名“不塔气”,意为灌木丛。
-----------------------------------------------------
呼和浩特各村镇地名的含义
以“板升”和“板”为名
明清时,外来移民主要在今呼和浩特东郊至托克托县城的大黑河两岸定居,“板升”房子绵延百里。汉人在战争中被蒙古贵族掳掠到阴山一带,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移民,建起大大小小的土屋“板升”。“板升”为移民住地地名。移民来到土默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安居问题。
一般而言,移民以原有的传统和习惯搭建住宅,或搭建简易的房子,或“近山住户多凿崖为窑旧作为栖身之所。蒙古族人居住的是传统的蒙古包,流迁而来的汉人所建的房屋结构、造型与蒙古包完全不同。当地给这种房屋取名不用汉语,而是采用蒙古语音译的方式,称“板升”,或作“板申”,简称“板”。“板”是蒙古语“房屋”的意思。
呼和浩特地区以板升命名的村庄主要有:
新城区
麻花板:麻花板,是蒙古语“迈汗板升”的转音,意为“帐篷房子”。
甲兰板:甲兰板蒙古语“甲兰板升”的谐音,意为“六十间房”或转意“多间房子”。
古路板:蒙古语“古日半板升”的简化,意为“三间房子”。
回民区
攸攸板:蒙古语“攸其白赫板升”,意为“百货俱全的房子”。
塔布板:蒙古语“塔布板升”的简称,意为“五间房”。
厂汉板:蒙古语“厂汉板升”的简称,意为“白房子”。
刀刀板:蒙古语“刀刀板升”的简称,意为“下边的房子”。
玉泉区
辛辛板:明嘉靖年间在此建村,该村原是官府存放玉米高粱等粮食的仓房,故名“西信板申”,意为粮仓,后来演变为现名。
桃花板:蒙古语“陶海板升”,意为“河湾处的村子”,后演变为“桃花板升”。
密密板:意为“母亲的房子”。
沟子板:为藏语即格惠执事喇嘛。清乾隆年间形成村落,因村有召庙的执事喇嘛居住,后演变为沟子板。
赛罕区
口可板:蒙古语“口可板升”的简称,意为“青房子”。
乃莫板:蒙古语“乃莫板升”的简称,意为“八顶房子”。
讨号板:清康熙年间建村,该村坐落在小黑河和哈拉沁河汇合拐弯处,故而得名“讨号板申”。讨号板申意为“河湾处的房子”。
圪老板:蒙古语“郜令板升”演变而来,意为“靠河的村庄”。
黑炭板:蒙古语“赫登板升”演变而来,意为“几间房子”。
羊盖板:藏语村名,意为“洁白”。
色肯板:清乾隆年间,蒙古人在此定居,盖了几件非常漂亮的房子,得名“色肯板申”。意为漂亮的房子。
旭泥板:蒙古语“旭泥板升”的简称,意为“新房子”。
这些“板升”中大多从蒙古语而来,极个别是从藏语,而且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大都简化为“板”。今天村名中“板升”的存在,正是向人们昭示着呼和浩特的发展历史。
“窑”
窑是北方地区建造的供人居住的土室。这些词语本来表示房屋,人家数量很少,正反映了移民者是逐渐迁居到该地,而不是以组织性迁移的方式来此定居。后比户聚居,渐成村落,表示房屋的词语引申为村名。作为最初的村名,并没有因此改变,而是被延续下来。
东瓦窑:清雍正年间,位于旧城东,修筑新城时,在此建造了砖瓦窑,得名。因位于旧城东,故得名东瓦窑。
“房”
前一间房”:因清朝乾隆年间,毕克齐韩氏迁居此地,盖一间房居住,因位于“一间房村”南,故名“前一间房”。
“北淖”,蒙古语为北面的小湖泊,此外如“东地”、“南店”、“南火盘”等等。
“营”
其中的“营”给人以军人居住区的印象,从字面意思上看很容易理解为戍边的人所聚集的地方。但实际上这里和军事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村子里住的都是老实敦厚的农民,他们恐怕从来也没有当过兵,打过仗一。“营”源于蒙古语“阿寅勒”,意为牧场中的定居点。
"村"
村,顾名思义,就是以村落命名
营”、“村”、“房”、“窑”等是通名,以这些词组合的地名生动反映了民族杂居地带的文化涵化特征。大概包括以下两类情况
以初始定居者的姓氏而命名
呼和浩特地区,有的村庄冠以始居者姓氏,以“某家村、某家窑”命名。如:姜家营、范家营、郭家营、杨家营、连家营、师家营、陈家营、乔家营、罗家营、贾家营、寇家营、段家窑、大段家窑、秦家窑、郝家窑、韩家窑。这些词透视出某一姓氏家族首先迁居到此地。
以初始定居者的祖籍地命名
明清时期,晋冀陕人特别是晋人走西口,来到土默川,举目无亲,为了互相帮助和易于交流,通常以同乡的形式聚居。他们出于对故土的怀恋,就以祖籍的县名命名住地。如:代州营、忻州营、寿阳营、崞县村、阳高村、三应窑(即音转“山阴县”)、阳曲营。
代州、忻州、寿阳、崞县、阳高、山阴本是山西地名。后加“营”、“村”、“窑”形成呼和浩特地名。
从这两类村名,就可以推知其最早的居民构成。而随后来的移民,也多是投亲奔友。这样逐渐形成的村落,其居民往往人口来源单一,绝大部分为某地的移民。一个村与一个村的居民构成不同,其社群认同度也要高于其他方式形成的村落。
街道
曙光街:清代,有个叫“计喀拉”的蒙古人住此街,当时称计喀拉街。民国时期,此街东头开设一名为“乾泰泉”的面铺,改成乾泰泉巷。1956年改成曙光街。
苏虎街:清末有一个叫苏老虎的官员住此街,民国20年(1931年)命名为苏老虎街,1975年更名为红星西街,1982年更名为苏虎街。
建设街:清代有一个叫“诺戛拉”的旗管住此街,因此得名诺戛拉街。民国时期,建设厅驻此街命名为建设厅街。1956年更名为建设街。1975年又更名为建设西街,1982年恢复建设街。
新建西街:新城建成后,此地叫西街。民国21年,以傅作义的号“宜生”,更名为宜生西路。1956年更名为新建西街。
西落凤街:清道光年间,慈禧太后之父惠徵曾任归绥道台,居住此街。当慈禧升为太后以后人们称这里落凤街。1975年更名庆丰西街。1982年恢复原名。
北垣街:位于老城墙北侧,所以叫北垣街。1975年命名为北垣街。
太平街:太平召古遗址。该召位于太平街北。有大殿一座,(49间)殿后两侧各有白塔一座,东西厢房各六、七间。南面是一座天王殿。1960年拆除大殿,“文革”期间拆除白塔。
五十家街:明清时,该地设有50个服务人员的大驿站,俗称五十家子。后又以小召前街南口为界,分别称为东、西五十家子。民国20年绥远省整顿街道名时,命名为五十家街,沿用至今。
村庄
后巧报/前巧报:清乾隆年间,蒙古人去游五台山,路经此地时经常祭祀敖包,蒙古人祭敖包不在路边祭祀,会走一段路后在山丘上立敖包进行祭祀。因祭祀的人多,渐渐走出了一条“小路”,从而得名。巧报意为“小路”(choboo或chorboo)。
双树:清顺治年间,蒙古族牧民在此建村,以地形得名“双顺尔”,意为“两边低中间高”,后演变为现名。
大台/小台:原为明代台什台吉住地得名。
西龙王庙:清嘉庆年间,该村建有一座龙王庙,因位于旧城西,俗称西龙王庙。
什拉门更:明代建村,此地为黄色沙质土壤地带,得名。“什拉门更”,意为“黄沙地带”。
白塔:该村西南有一座辽代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由此得村名。
格尔图:清雍正年间,有名叫格日勒图的蒙古官员在此统辖,以人名得村名。
毫沁营:清顺治年间,有几位蒙古族居民在此驻牧建村,后来村址废掉。清末又有人来此建村,故得名。毫沁营是蒙古语的“旧村庄”。
西把栅:清雍正年间建村,因此地水草茂盛,得名“白音巴什尔”(bayin belqeer),意为“富饶的草场”,后来演变为“把栅”。西把栅东面的村庄叫东把栅。
什兰岱:“什兰岱”人名。以什拉尔岱台吉名,得名。后演变成现名。
不塔气:清代建村,因此地灌木丛生,故名“不塔气”,意为灌木丛。
如意和:清嘉庆年间建村,因褚、杨两家在此经商,为使买卖如意,两家和睦相处,取名如意和。如今如意河在如意和村范围内建造。
小厂库伦/大厂库伦:清康熙年间建村,蒙古族牧民在此放牧,建了白颜色的围场。厂库伦意为“白色的围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西甲兰板村概况》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175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