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神舟六号起飞发射时的场景优质回答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目送“作品”一飞冲天,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思绪万千。回首飞船从图纸变成现实的一幕幕,多少科研人员眼含激动的...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实验六号02星发射成功,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神舟六号起飞发射时的场景

神舟六号起飞发射时的场景

优质回答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目送“作品”一飞冲天,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思绪万千。回首飞船从图纸变成现实的一幕幕,多少科研人员眼含激动的泪花……很多人为了飞船泡在试验和生产现场长达两年半。飞船系统测试就耗时1200小时,是神舟一号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测试。

>>方案

神六尚未起飞神七方案已成

时间: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

地点:北京航天城

2004年底,人们还沉浸在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巨大喜悦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启动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乃至更远的计划。

纵观美俄载人航天发展历程,都是先攻克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再突破太空行走难关。

中国载人航天在这一阶段的路径,则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交会对接技术更难突破,需要的时间更长,载人航天工程如果太长时间没有一次发射,飞船外的其他系统闭置时间过长,可能造成人才流失和资源浪费。

因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太空行走和交会对接两大难关同时推进,承载太空行走任务的神舟七号飞行需时较短而先实施。

2004年12月,中央专委正式批复载人航天第二步第一阶段立项,飞船系统启动了神舟七号飞船的方案设计和攻关工作。

2005年4月,神舟六号飞船还在发射前的测试阶段,神舟七号飞船已完成了轨道舱结构方案设计报告评审。

在推进舱和返回舱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意味着神舟七号飞船的方案已经形成了。

>>计划

两年半时间精细到每天干什么

时间:2005年底至2006年1月

地点:北京唐家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办公楼

神舟六号飞船研制获得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金奖,但飞船系统科研人员仍不满意。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带领富有经验的精干小分队,对飞船的研制生产测试等后续工作进行全程策划。

神五、神六是在前4艘无人飞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神七飞船轨道舱改成气闸舱,是个全新的产品,要重新做结构强度、振动、力学、热真空等各种试验。这使做计划时的未知因素大大增加,不仅要考虑每次试验需要什么保障条件,要达到什么目的,还要考虑试验失败怎么应对。

翻开厚厚的计划书,整个飞船系统每天干什么、谁来负责、目标是什么,都一清二楚。

让人惊叹的是,2008年7月10日,当神七飞船进入酒泉卫星发射场时,大家发现,这两年半多的时间,每一天都是按计划书上走下来的,一天都不差。

>>试验

尿不湿倒上水模拟航天员大小便

时间:2006年初至2007年6月

地点:北京朝阳区某研究所等试验地

科研人员经过数学仿真计算分析,认为轨道舱研制难度不会太大。而第一次试验就发现一个未曾想到的难题。

按设计指标,轨道舱17分钟之内就能从一个标准大气压泄压到0.7千帕气压以下,满足舱门打开压力条件。而第一次试验这个过程花去了两个半小时,超出了任务要求。

国内各高校、研究院所真空方面的专家都被请来了,飞船副总设计师潘腾到处翻书查资料,最后大家意见趋于一致:原因在于舱内的非金属材料在气压变低时大量放气。

第二次试验,尚志提出要全过程真实模拟太空场景,科研人员借来航天员衣服上布料放进舱内,从食堂拿来米饭模拟航天员食品,买来尿不湿倒上水模拟航天员大小便,飞船工程师贾世锦还特意买了两个加湿器,模拟两名航天员呼吸出的水汽……

4次试验,持续了8个月时间。

就在这个难题解决过程中,副总设计师何宇主管的航天员话音试验也遇到了困难。不知道为什么,航天员穿上舱外航天服后与地面话音通讯就是不通。

大家跟何宇开玩笑说,“一个副总设计师连话音这种小事都解决不了,还有什么出息。”何宇急了。

37岁的何宇是新任的副总设计师,他将所有相关电路图放在一起分析,又组织人员重新画了一张大图,将每一个细节挨个梳理,最后发现了设备不兼容之处,修改设计后获得成功。

与此同时,模拟开关舱门试验,模拟压力差试验等各项试验也在同步进行。其中舱门试验次数多达数百次。

飞船系统副总指挥金勇介绍,这一阶段,所有技术难关有惊无险地一一突破了。

>>生产

厂家产品不合格技术人员蹲点俩月

时间:2007年6月至9月27日

地点:全国各地各协作工厂、北京某卫星制造工厂

神七飞船上的600多台主要设备,来自于全国各地多家工厂。副总指挥金勇说,“我们从来不把工厂当成甲方乙方的合同关系,而是当成我们的一分子,讲究大团队文化。”

一家生产制冷板的工厂,多年以来一直是飞船的配套工厂,这次产品质量没有达标被拒收。飞船系统专门派人上门解决工厂需求;生产火工锁的厂家连做三批产品都不合格,飞船技术人员赴工厂蹲点两个多月指导生产……

2007年9月,飞船推进舱在上海某工厂出厂。返回舱、轨道舱在北京某卫星制造厂出厂,9月27日,整船生产完成。

从方案策划阶段开始,金勇他们的团队以每天早8点晚10点的作息时间,泡在试验和生产现场长达两年半的时间。

>>测试

1200小时测试创神舟系列之最

时间: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

地点:北京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当神舟七号飞船壮观地竖立在眼前,科研人员的心中不是喜悦,而是紧张。

按照计划,去年国庆节前要进行整船加电综合测试,如果什么线路不通,或什么设备短路,那么,两年半没有一个假期的科研人员,就将失去这个期盼已久的国庆假期。更重要的是,神七飞船就像他们的孩子一样,如果一出生就有瑕疵,难以让人接受。

还好,一切正常。

从综合测试开始,原来各自分头工作的小团队,成为一个大的飞船试验队,所有系统集中成一个大系统。

此后长达1200小时的测试,是神舟一号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测试,整个过程也很顺利。

2008年1月,完成正式模拟飞行测试;完成3组9名航天员参加的人船联合测试;

2月,完成整船振动和噪声力学试验;

3月,完成整船热真空试验和整船泄复压试验;

4月,完成飞船、地面联合测试和人、船、地联合测试;

7月6日,神舟七号飞船发射试验队出征发射场;

9月6日,飞船加注推进剂;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以良好的状态发射升空。据新华社

成功发射!试验六号02星预定轨道是哪个?

优质回答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成功发射!实验六号02星预定轨道是哪个?

2020年7月5日电5日7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六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试验六号02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下面我们来具体的说一下。

第一      7月5日7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六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试验六号02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38次飞行。

第二       空间探测将为人类大规模开发空间资源奠定技术基础,解决地球上存在的能源问题、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等。例如,地球能容纳的人口是有限的,大约80亿-110亿,因此有些人已经开始研究向外空移民的方案了;地球上的能源也日益紧张,开发太空矿藏也是空间探测的一大目标。   

第三       现今的我国空间环境探测技术从90年度初开始起步,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科研队伍培养、探测技术开发等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已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但由于基础薄弱,与国外先进探测技术相比,总体上差距明显,许多领域还是空白。发展时间短、投资较少,地面的开发、研制、测试和定标的设备缺乏,已成为制约探测技术发展的关键瓶颈。部分探测器的定标测试只能靠国际合作实现。人才相对缺乏,培养对空间物理、探测物理均十分懂的物理学家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探测发展成就瞩目,但同时也任重而道远。随着国际化的双星计划、夸父计划,以及气象卫星的空间环境探测,我国的空间环境探测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第四        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2吨,具备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

本发长征二号丁火箭在控制系统双捷联基础上继续深化改进,通过冗余产品、单机更新换代,将电气系统单点数量减少22%,提高了火箭可靠性。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型号多星串联、多星并联等多种任务需求,提高去任务化能力,科研人员还对火箭时序控制系统进行改进,统一用固定状态实现任务的切换。

总结

这次卫星发射也意味着我们在航天科技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发达世界的行列。成为航空航天也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

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飞行及返程的过程 六年级下册实践园地 48页 答得好的多给点分

优质回答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被屏蔽广告]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也提高了10倍,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六号飞船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留轨舱:航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缘何选择秋季发射?

晨报讯综合新华社电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今年神六的发射,又逢金秋时节,难道是巧合吗?不是。这是因为秋季的气象条件,最适合我国发射载人飞船。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从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零的突破,到神州六号的两人多天外太空飞行,中国航天员专用奶蒙牛牛奶,陪伴着航天员们从撒满汗水的训练场走向了浩瀚的太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艰苦与辉煌。航天员食品的选择有着怎样的特殊要求、蒙牛牛奶又是如何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的?伴随着神州六号的成功归来,笼罩在航天员食谱上的神秘面纱也被营养专家轻轻地揭开。

在中国,一名空军飞行员要从1000名军人中选出,而100名空军飞行员中,只有一个人有机会成为战斗机飞行员,航天员则是从这些战斗机飞行员中千里挑一,经过各方面综合考察比较后最终选拔出来的。为了确保这些肩负祖国重任的“国宝”们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早在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之前,一个由各方专家组成的营养小组就开始了苛刻的航天员专用食品遴选工作。为了确保航天食品的安全、绿色和营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有关航天员食品的规定长达8页之多!对“全营养食品”牛奶的考察和选定工作首当其冲。

奶源是决定牛奶品质的第一关键,因而也成为专家们考核的首要因素。考虑到以内蒙古大草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大草原地处国际公认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优质奶牛饲养带,是整个中国无可匹敌、世界上也具有领先意义的优质草原,主要奶源基地全部处于这一地带的蒙牛乳业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而在蒙牛的生产基地,他们又看到了全球领先的“样板工厂”,在这里,每一滴原生奶经过一道道全自动工序成为香浓合格的牛奶产品,全过程都在封闭无菌的状态中进行。从市场到工厂、从工厂到牧场,蒙牛牛奶的表现说服了每一位专家。

国家航天部门经过严格检测后,认为蒙牛牛奶的各项指标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内、国际标准。凭借着纯天然、高质量、丰富的营养和好的口味,蒙牛牛奶最终成为太空营养学专家唯一指定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从此,“每天三杯奶”成为了航天员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首“白色乐章”。

每天早晨,在享用精心搭配的其他食品的同时,航天员都要喝一杯蒙牛牛奶来有效保证全天的热能和营养”。而在午餐之后,训练基地的营养师又会及时为每一个航天员送上一杯蒙牛酸奶。原来,酸奶中含有的乳酸、醋酸等有机酸,不仅赋予了酸奶清爽的酸味,还能帮助牛奶形成细嫩的凝乳,从而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让航天员们一个下午都精神抖擞。“蒙牛已经将其酸奶产品中的益生菌由两种变成了四种,这样不仅营养价值比同类产品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帮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的作用也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强,很受航天员们的欢迎。”基地的营养师这样评价道。

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训练之后,航天员们还将在晚饭时喝上一杯牛奶。营养专家指出,一方面,晚餐饮用的牛奶,其安神作用促进了航天员的深度睡眠,另一方面,人体处于睡眠状态下,也更易于吸收牛奶中的蛋白质。

“一天三杯牛奶,每天500-800毫升。这个科学的食谱既保证了营养补给,又不至于引起脂肪堆积,不仅适用于宇航员,用样也适用于普通人”!营养专家认为,航天员膳食中牛奶的科学搭配,值得在全社会进行大力推广。

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对于蒙牛,既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也是一种期待和责任。在中国航天事业用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鼓舞中国心”的同时,每一个蒙牛人也在致力于“强健中国人”的伟大使命。2003年,当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零的突破时,蒙牛牛奶也迅速成为了中国液体奶市场的领跑者,并于2004年成为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训练专用牛奶,为中国健儿扬威世界赛场奉献了自己的力量。随后,蒙牛率先建起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澳亚国际牧场”,在国内第一个引进机器人挤奶设施,种植世界十二国优质牧草,养殖全球优质奶牛,开启了中国乳业奶源升级之路。2005年,当神州六号用完美的姿态围绕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一圈圈旋转的时候,蒙牛已经以日销液体奶7000吨的成绩,超越众多百年历史的跨国乳业巨头,成为了全球液体牛奶领域的领先者。作为首位“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蒙牛不仅将“为中国喝彩”,还将用洁白醇厚的牛奶,为每一个航天员、每一个中国人的健康加油,为“强健神州梦想”而不懈追求。

神舟五号与神舟六号的比较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两者的大小、重量、设备等基本不变;采用“长征2号F”运载火箭作为动力载体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 2005年10月中旬

活动范围 仅限返回舱 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宇航服 杨利伟的宇航服始终未能离身 有机会脱下重达10公斤的太空服,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

太空时长 21小时 119小时

航天员人数 1人 2人

食品 即时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 50种左右:包括四种主食,“鲍鱼”、“咸水大虾”等菜肴以及水果

如厕问题 尿不湿 专用马桶

神舟六号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航天发射的质量经]航天发射

优质回答进入高密度发射的长征运载火箭在4月连续发射成功,先后将北斗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六号送入轨道,更为难得的是发射间隔只有短短的7天。请看成功背后的秘密―― 成功之时,坐镇现场指导发射并承担着巨大压力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副总经理袁家军,还有院领导、工程总师魏锺铨、火箭和卫星“两总”的脸上都绽放出些许轻松的笑意。

“成功”是来之不易的。中国遥感卫星六号这颗首发星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为后续卫星作好技术储备的一颗重要卫星。为让“成功在望”真正成为“成功在握”,在临近发射的7天中。发射试验队的工作显得更为紧张而忙碌。

先期亲临现场的总经理马兴瑞、副总经理袁家军与发射试验队一起再研究、再分析、再查找隐患,做到更严更慎更细更实,万无一失。集团公司与发射场区指挥部领导还多次听取“两总”系统的汇报,高度一致地为确保实现成功的目标,精心指挥和决策,精心组织和部署。

火箭总指挥郑全宝和总师杨华讲述:“一二三四”和“闭环管理”

创一次成功易,创次次成功难。发射中国遥感卫星六号,对素有“金牌火箭”之称的长征二号丙发射试验队是个严峻的考验,因为这次是连续成功发射的第31次。

火箭发射试验队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后的第二天,立即召开了任务动员大会。

据郑全宝总指挥和杨华总师介绍,此次火箭发射的突出特点是,近年来二级技术状态变化最大的一次。为此,针对火箭的技术状态和特点,从质量控制的角度采取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形式梳理。“自下而上”就是设计人员结合“双想”工作,提出建议。本次任务各岗位共填写了118份表格,其中在22份“双想”表中提出39条建议,随之对逐条讨论落实。“自上而下”就是“两总”结合技术特点和工作情况,通过专家复查,进行把关,并对评审待办事项逐一落实。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有效地形成了质量的闭环管理。

根据集团公司提出的“九新”和《宇航型号风险分析与控制要求》文件要求,在星箭联合检查、测试覆盖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对照“九新”,梳理出了80项内容,通过“九新”复查,明确了现场6项待办工作,火箭进场后,逐项得到落实。成功不等于成熟,成熟不等于可靠。火箭发射试验队在完成“双查”、“复查”等历次发射任务中必做的“规定动作”时,还积极结合各自的工作、分管的设备产品,细化流程。

作为火箭地面测试发射控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一部总体网系统首次在这次长征二号丙火箭使用。因为是新系统,一部两名发射试验队员的工作一切从零开始,一个人负责系统,另一个人负责软件,两个人干着好几个人的活。总体网的研制及顺利运行,为长二丙火箭后续任务的远距离测试发控,奠定了基础。

来自211厂的16名发射试验队员每天坚持召开技术交流会,工艺人员、调度人员和工人们详谈工作内容,互相启发、互相提醒、互相补台。他们还提出“三精”理念,即事前精心组织,事中精心操作,事后精心评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次由六院研制的火箭发动机,由于增加调姿发动机,技术状态较上次任务有了较大变化,仅热防护处理,就在现场增加了89处。为确保发动机飞行可靠,分队中建立了严格的工作流程。参试人员要学熟规程,工人操作时,设计人员必须现场指导配合,专职检验人员逐一检查确认,保证了热防护处理安全可靠。按照“两总”提出的要求,在对发动机出口外流场仿真计算过程中,仅靠现场的力量不能完成,为此,得到后方的大力支持,前方和后方紧密配合,这项工作得到圆满完成。

卫星发射试验队驻地大楼正厅的一面墙上,开办的一个专栏惹人眼目。在“确保‘遥六’成功我们向祖国承诺”的题目下,贴着卫星发射试验队每个队员的承诺书。卫星发射的成功,印证了航天人的承诺。

中国遥感卫星六号是全新的型号,又是该卫星系列的首发星,研制中要攻克多项难关。诸如总体设计难、技术难、结构难、热控难、供电难、姿轨控难、数传系统难、有效载荷难、整星电磁兼容性难等等。

作为卫星发射试验队队长、颜履杰总指挥介绍说:研制这颗卫星一开始就遇到这么多难题,而且研制队伍新,年轻人占4/5,第一次参加发射试验的新人员占了1/3。针对发射任务特点,发射试验队提出追求组织指挥“零失误”、操作装配“零差错”、通电加注“零缺陷”、各项试验“零故障”等“六个零”目标,建立了指挥调度、质量管理运行、安全保卫保密、思想政治工作、后勤生活保障五个组织系统。

面对发射试验难度很大,任务很重,尽管卫星发射试验队前期已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后续工作中仍要继续以坚持“严慎细实”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卫星发射试验队认真学习集团公司党组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新28条”“新10条”的要求,对卫星进行分析,风险点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并做了大量工作。在执行“九新”要求中,光进行质量可靠性数据判读分析,就对10000多个数据进行了比对。

卫星发射试验队制定了开展“双想”活动的决定,提出了把“双想”活动贯彻于发射试验全过程的要求。总师李晔感触地说,前后进行了“三轮双想”,收获还是蛮多的。

首轮“双想”活动是在进场的专列上开展的。通过“回想”和“预想”,并经过多轮协调、整理,共提出40个问题,均制定了相关对策措施,明确了确认要求,并将相关措施列入有关技术文件中按节点要求落实完成。

第二轮“双想”活动于3月12日开始,经汇总,共提出28个“双想”问题,其中7个问题纳入飞行控制试验 工作计划 ,其余问题已按节点在过程中落实。

第三轮的“双想”活动是针对在发射场发现的质量问题而深入进行的。主要是对前阶段“双想”问题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核查,对涉及技术状态更改落实到技术文件中。“三轮双想”列出的问题,已经在发射前均得到落实。

让颜履杰总指挥感慨的是,作为这个型号的首发星,在发射场总装电测试验过程中很少有加班的现象,主要是对发射场的各项工作做了科学策划,出厂前进行了多次演练,工作前进行多次学习,工作中认真仔细,现时大家严格按照计划节点。针对人员状况特点,“两总”在确保主线工作的同时,安排了以质量控制、技安、总装工艺、飞行程序及飞行控制试验等为内容的26次培训讲座,让每个队员清晰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怎么做好。每次做电测试前,细则学习不少于3次,总装工艺文件,有关人员学习了9次。加注试验前,对加注细则学习了5次,反复学习就是要在讨论中统一思想认识,杜绝扯皮。16个计划节点、12个质量节点部圆满完成。

卫星发射试验队还聘请了总体、轨道、结构、质量等6位老专家组成专家组,担任试验工作的做技术顾问,对影响成功的关键节进行技术把关,进行“传帮带”,年轻技术人员从老专家身上不断吸取敬业、作风、技术、专业的养分。

针对整星振动试验后两个螺钉和垫圈缺失问题,“两总”系统积极应对,在果断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同时,紧紧抓住这一问题,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在卫星发射试验队内开展“思想、作风、纪律和质量意识”的“四整顿”。卫星发射试验队还对上星的紧固件种类、数量、装配过程及原始记录等进行了深入的复查,确认卫星上使用的所有螺钉,紧固状态可靠、质量有保证。

编写卫星发射试验队日志,在八院研制卫星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日志记载着卫星在发射场期间每天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发射试验队的这一举措,为后续卫星优化流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发射前,颜履杰总指挥的一句话代表了队员们的决心和信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以成功报效祖国。”

甘苦化春雨,滴滴有回报。的确,发射试验队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份完美答卷。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实验六号02星发射成功」试验六号发射全过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