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辽国将领和西夏武士的铠甲,和宋朝武将甲胄吗?受到影视剧比如《杨门女将》,《精忠岳飞》的影响,我们总是觉得塞北三朝的将领都是野蛮人,戴毡帽,穿皮衣或者赤裸上身,茹毛...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山西甲胄和浙江甲胄,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辽国将领和西夏武士的铠甲,和宋朝武将甲胄吗?

辽国将领和西夏武士的铠甲,和宋朝武将甲胄吗?

受到影视剧比如《杨门女将》,《精忠岳飞》的影响,我们总是觉得塞北三朝的将领都是野蛮人,戴毡帽,穿皮衣或者赤裸上身,茹毛饮血,或者用一些非常超现实的戎装武器,能够把对面甲胄整饬的宋军揍得满地找牙,但是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

山西大同观音堂辽代彩塑天王像

文物里的历史:辽国和夏国的汉式铠甲

其实从现在的出土文物来看,契丹武将的铠甲和同期宋代的甲胄大同小异,甚至不分彼此。契丹人的甲胄基本上就是唐末五代样式的翻版,大致的甲胄部件其实也分为兜鍪,身甲,披膊,护腰,腿裙,兽吞,乃至外穿的绣衣。比如山西大同观音堂辽代彩塑天王像,里面的武士像就有凤翅兜鍪等常见的中原铠甲元素,仅有的区别是,腿裙比宋人的短,而且还有足背上的铁护甲,身体正中部的鹘尾甲也比中原款式的要短,可见这种装备是为了适应骑兵作战做出的改良。可能有的人的铠甲下会有皮毛内衬,用来抵御北方的寒冷气候。

木雕上的辽国鹰军具装骑兵

相比之下,辽代自己的特色,主要是护甲腹部的圆护是用皮带挂在腹部前面的,然后再用腰带来固定,这是辽朝区别于宋代的区别,此外,辽代头盔上,有更接近于中亚样式的凤翅,凤翅更加上扬,更加明显;而沈阳天垢净光舍利塔地宫南壁壁画上,就有一个辽国武士带着有卷起顿项的头盔,这一点和唐甲有些类似。

可能的辽国将军甲想象图

辽国将军的铠甲可能是这样:线条更加粗犷,有兽脸圆护,有皮毛做的内衬,战靴上有铁足背,头顶类似于宋朝的凤翅兜鍪。如果没有写有本族文字的旗帜或者穿契丹服的侍从,可能今人无法区分身穿五代-宋式铠甲的宋辽两国将领。

沈阳市天垢净光舍利塔地宫壁画,有顿项的辽代武士

唐代铠甲

辽代武士铠甲上的圆护

除了辽国,其实西夏军队的武备也受到了中原的影响:从甘肃武威等地出土的彩绘木版画来看,其实西夏军的护甲也有典型的中原风格:凤翅兜鍪,披膊,护腰,和中原的风格比较接近。由于西夏政权的渊源就是定难军节度使,而且西夏也会从俘虏的宋辽部队中抽调精兵为自己使用,毫不奇怪,西夏会有唐宋样式的铠甲。

木版画上的西夏武士

黑水城西夏武士的木版画

1909年在内蒙古黑水城发现的《义勇武安王像》,虽然描绘的是关羽,但是从侧面反映的是西夏时代的武备,关羽本人基本上就是唐宋武将的形象,除了画中后三人的襥头,还有军人服装上的西夏旋团之外,夏军武将和宋代武将的装备差别也不大。

《玉茗堂批点按鉴参补北宋杨家将传》里的耶律沙和杨业,杨业是宋甲,但是耶律沙却是清人打扮

后人错误描绘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影视作品和大众心目中常见的辽和西夏的武将形象,都是穿着皮甲,头戴毡帽,毡帽上还有几条悬挂的皮毛呢?其实现在人心目中的古代军事人物形象,定型于宋明时代,无论是三国还是两宋,人物使用的护甲和武器主要反映的,是所在时代的风格特色。杨家将的故事在宋亡之后广为流传,在明清时代日益繁盛,出现了大量衍生作品。也是各种演义小说的插画家将自己所在时代的北方外族形象投射到了契丹人或者女真人身上,所以,这才有了今人记忆中的那些塞北诸朝战士的形象;现代的影视作品,又对这种便于区分敌我,黑白分明的图像学做法进行了二次传播。

明代熊大木撰写的《南北宋志传通俗演义题评》的插图:

《绣像杨家将全传》里的插图:

,明清演义中有辽朝武将和军人的插图,基本上比较失真。抛开将领级别的护甲,人们可以如何区分当时两边的军人和士兵呢?

西夏服装上的旋斓

首先,按照习俗,契丹高官会戴毡帽或者纱冠;其实普通的契丹人穿的就是契丹戎服,摘下毡帽就是髡发的发型;党项人的情况也比较类似,此外其服装上受到唐风和回鹘的影响,有团形花纹。在戎服和铠甲颜色上,宋甲的颜色因为军种,编制品级不同,所以青,白,朱,黑,黄色都有;党项人的铠甲喜欢刷成金银色,但是整体服色喜欢白色,可能与西夏对于白色的崇拜和佛教信仰有关;契丹人的重甲也是以紫黑色为第一,青色其次。

此外,三方的文字和旗帜,令牌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分指标,不同语言的口令也是如此。所以在当时,还是有很多办法区分两边的将领和军队的。你学会了吗?

中国出土了的漆器有哪些是春秋时期的?

春秋时期,漆器走向了制作工艺的成熟期。漆器图案基本完整,既有构图严谨的几何图案,又有写实风格的鸟兽、房屋、人物等新的装饰纹样,彩绘技巧高超,内容丰富。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重视漆树和桐树的栽培,《诗经》等古典文献中均有记载。漆树的种植进一步扩大,国家需要设官置守漆园。

最早的关于割漆的文字记载,是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曾任“漆园吏”的庄周所撰的《庄子•人世间》。书中记载孔子南游到楚国,楚狂接舆游其门道:桂可食,故伐之。漆有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段话确切地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割漆已经是一项十分普遍而经常性的生产活动,成为当时人们习见的劳动内容,“割”说明其所用的采集工具是刀具。

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社会大变革促进了人们思想活跃和手工艺解放。这时期以青铜的重量显示统治者身份地位的礼制已趋衰微,而漆器所具有的体态轻巧、美观实用和色泽绚丽等优点,使陶器和青铜器相形见绌,所以髹漆工艺在这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漆工艺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华丽浪漫的漆器艺术风格成为这个时期的标志。

春秋时期漆工艺可以说是我国髹漆工艺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时期的漆工艺与商、西周时期漆工艺比较有了很大的发展。

春秋制作漆器的领域在不断扩大,商、西周时期漆器的发现地点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而春秋时期已扩大到黄河流域下游和长江流域。

同时,春秋漆器制作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由于漆工艺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因素,诸如不同的地理环境、各诸侯国政治制度、民族传统、漆器的制作方式和使用方法等,从而造就了这时期漆器的器物类型、装饰风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春秋时期漆器器型有簋、豆、扁壶、方壶、盒、盘、盆、匣、俎、瑟、镇墓兽和漆绘棺椁等。这时期制作工艺水平较高,其胎质大多数为木胎,出现了竹编胎,仍有少部分铜胎髹漆漆器。木胎主要有斫制、挖制和雕刻3种。

而且,春秋时期漆木与金工结合的工艺制作十分精美,如山东省沂水刘家店春秋墓发现的嵌金漆勺就是这类漆器的珍品。

这时期漆器装饰艺术逐渐增多,有黑地朱彩或朱地黑绘,有二方连续纹样,也有单独适合纹样。传统的几何曲纹依然是这时期的主要图案之一。其他还有云雷纹、蟠龙纹、窃曲纹、变形鸟纹等。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漆器中出现了写实题材的图案,如山东省临淄朗家庄春秋墓中有此类纹样。这类写实题材往往伴随着夸张的艺术手法,但图案讲究均衡对称。

这时期总装饰纹样风格虽然已经摆脱商、西周青铜的那种神秘、恐怖的饕餮纹样,但可以看出从商、西周青铜器云纹、窃曲纹和云雷纹等纹饰演变的痕迹,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

春秋时期,漆器由于轻便、精巧,被广泛用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王亲国卿、宫廷贵族竞相使用漆器替代青铜器,在上层社会蔚然成风,使其成为丰富当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漆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前代。

春秋时期的漆器除了木胎,还有竹胎、石胎和铜胎。漆器的种类有饮食器如杯、盘、豆、勺、俎、壶等。家居用器如奁、盒、几、案、床、衣箱、屏风等。兵器如漆弓、漆盾、甲胄及各种兵器的杆、柄、鞘等。乐器如琴、瑟、鼓、笙等。生产用器如工具箱、工具鞘等。丧葬器如葬棺、椁以及镇墓兽等。交通工具如车、船等。此外,还出现了纯艺术形态的观赏性漆器工艺品。

春秋时期漆器的地点有几十处,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在河南省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发现了一批漆器,有漆豆、漆盖、漆斗、髹漆棺等,其中漆豆为黑地朱漆彩绘,而木棺通体髹黑漆,盖面用朱漆绘窃曲纹。

河南省固始县春秋末期河南侯古堆一号墓中有十余件漆器作品。这些漆器制作精美,线条流畅,色泽艳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最突出的是漆木瑟,长192厘米,宽37.5厘米,高10厘米。面板和底板皆用一整块桐木板做成,板厚1.1厘米。瑟面板稍隆起,底板平整。两端近首尾边处稍薄,中间夹着厚1.5厘米的横木,形成瑟的内腔中空。瑟面两端为承弦。

承弦上边刻有过弦的位置线,首端19根,尾端合成3股,两侧承弦各为6根,中间的承弦为7根。琴弦外边的面板上钻有圆形过弦眼,都与承弦上的刻线相对照,弦数相同,均为19根。

瑟的尾端面板上雕刻有两个椭圆形的大眼睛,周围雕刻10条盘绕着的蛇,非常生动。蛇身的空间中凿有5个穿过面板的方眼,这是为插入绕弦柱而设置的,长宽各2厘米。绕弦柱的顶部为兽头形,其下露出面板部分为圆柱形,插入方眼内的为方形,总高12厘米。

此瑟面板四周均髹黑漆,中间素面。尾端面板下的横木为平缓的斜坡状,并阴刻云纹,髹有黑漆,下半部中间刻有宽8厘米的凹槽,19根弦皆从此通过。

瑟的底板前后两端凿有弧形窟窿,瑟的两侧设有立墙板,立墙板刻有槽口,周边钉有竹钉,扣合严密。立墙板的尾端浮雕三蛇盘绕。立墙的高度和瑟的高度相等,四周髹黑漆,中间素面。

从整体看,木瑟是做成后再进行穿弦的,穿弦的顺序是:先把弦从底板的窟窿内通过首面板的19个弦眼,又经过首端和尾端的承弦,再穿过尾端的弦眼内进入瑟腔,然后从尾端底板的窟窿内一根一根抽出,再经过尾端横木的小凹槽,牢固地将19根弦绕接在5根绕弦柱上。

另外还有漆木鼓,内径36.2厘米,上下两面均张皮革,张皮革使用的竹钉有8枚,钉长2厘米,竹钉都是3个为一组,呈三角钉法。鼓壁中部髹黑漆,其间有朱绘变形螭虺纹,空间以银白色回纹填补。有两块鼓壁板的中部凿有小方眼,眼内还存有方榫,榫长2.8厘米,外大内小,用途不明。

同时发现的漆木有柄鼓,鼓壁外弧直径19厘米,上下两面均张皮革,鼓面髹漆彩绘,中间朱绘一圆形,其间涂黄色,朱绘3条夔龙,龙身填黄色回纹。

再于其外绘4股交叉的绳纹,两红两黄。绳纹外朱绘方格、云纹、回纹等,其间以黄色星点纹饰填补。边沿以朱、黄绳纹环绕一周。鼓壁上下用双线勾勒朱色山字纹,中间鼓起的一周绘12组连尾兽纹,内填黄色涡纹。线条流畅,色泽艳丽。

该鼓的鼓壁凿有方形眼,上下对应,木柄素面的一端插入方眼内,通过鼓腔又插入上端的方眼内,组合严密,非常牢固。下端有一圆形柄格紧贴鼓壁,使鼓柄不易脱落。鼓柄八棱形,残长18厘米,表面先髹黑漆后再用朱色勾成三角形界格,其间朱绘云纹。

此外还有精致的木雕盘龙,为一块独木雕刻而成,底座为圆形,直径46.4厘米。盘龙两耳直立,双目圆瞪,双肢曲蜷于两侧,前边双肢曲蜷于头下,爪作偶蹄形。雕刻生动,有狰狞之感。通体先髹黑漆,然后用朱、黄二色勾勒成蛇纹。

墓中发现的漆木豆通高19.4厘米,系一块整木刻成,通体涂黑漆并有朱色彩绘。而漆木俎俎面呈长方形,中间稍凹,长25.7厘米,通高15厘米。俎面和两侧均涂黑漆,朱绘斜三角纹和云纹。

陕西凤翔是秦国都城雍城所在地。从秦德公元年到秦献公二年,这里一直是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40座秦墓,共分六期,这里所发现的春秋时期漆器具有承接商、西周时期中原地区漆工艺的特征,而明显有别于山东齐鲁地区漆器和楚系漆器的艺术风格。

山西长治分水岭也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漆器,其中在两座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墓中,均有长方形漆木箱等漆器,另外还有木椁漆绘残片等。

山西长子县春秋时期几座墓中均发现有漆棺,有些漆棺上还有红漆绘的雷纹和几何纹图案,另外还发现了漆扁壶、漆盒、漆舟、漆箱等漆器。

山西省侯马村的墓中发现了大量漆皮和包金的圆形装饰品。

山东省曲阜鲁国故城西部望父台的一座春秋墓中发现两件漆奁,木胎,通体髹黑漆,器物已朽。漆奁里均装有4或6个小方形盒,食盒均为髹黑漆铜胎,有的尚存禽骨。

山东省临淄朗家庄一座东周殉人墓中发现一批重要的漆器,有彩绘雕花条形器、朱地黑彩的羊形器、绘彩红黄绿三彩的镇墓兽、黑地红彩漆豆、绘雷纹骨饰圆木棒、扁木牌、长方木器和漆豆等。其纹饰除传统的雷纹、几何纹外,还出现了现实生活写实性较强的图案。但因腐朽过甚,其器类与数量无法准确统计。

这批漆器的图案基本完整,图案风格也很特殊,其构图规矩严谨,对称要求较高,图案化严格,推测为春秋时期齐国所产。

山东省沂水刘家店的春秋墓发现了漆木棺,嵌金漆勺,制作十分精美,实属罕见。

山东莒南大店的春秋墓发现了漆木棺、漆剑鞘、车伞盖弓、木棒漆盘残片等。

春秋时期,由于楚国气候温和,湿度较大,适宜漆树、油桐和其他树木的生长,这就为楚国发展髹漆工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春秋时期早期楚国墓葬有湖北省当阳赵家塝墓发现的漆木俎。春秋中晚期墓葬有金家山两座墓发现的木俎,当阳赵家塝另一座墓也发现有漆俎,当阳曹家岗的两座墓有漆俎、漆瑟、漆槌形器,湖北当阳赵巷一座墓有漆豆、漆瓒等。

春秋时秦、三晋、齐、燕等国墓葬中均发掘出漆器,只是保存条件较差,多数留漆器残片。

此外,在山东省海阳嘴子前、安徽省舒城九里墩等十几处均有春秋漆器的发现。有的漆器上已经使用金属附件,并发现镶嵌金贝和压花金箔的漆器,代表了当时漆器的发展水平。

中秋节的习俗有什么?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习俗💝💝

🌟1.赏月🌟

“月是中秋明”,中秋的月亮最明亮。旧历秋天的7、8、9三个月,8月份处在当中,8月15日的满月被称为“中秋明月”,也就是中国的“中秋节”。中秋时期,通常也是收获的季节。春华秋实,是大自然固有的规律,古人认为收获是风调雨顺上天恩赐的结果,大丰收之后,就会祭拜天地,以示感恩之心。古时祭祀月亮神,以庆祝中秋节,慢慢成为习俗。中秋节这天,月亮通常圆满。由此也衍生了赏月的风俗。

🌟2.吃月饼🌟

中国人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3.花灯🌟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4.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5.祭兔儿爷🌟

老北京人过中秋节,兔儿爷是必不可少的。兔儿爷的“家”在花市外的灶君庙,是北京本土的神仙。对于平常百姓而言,兔儿爷虽然在中秋夜被视作“神”来祭拜,可是拜完了,兔儿爷就被当做玩意儿拿给孩子玩了。既是“神”,又是玩具,兔儿爷大概是最接地气的神,也是老北京人最喜欢的民俗玩具。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的相聚、互相拜年,在此时此刻,也让我们倍感温暖,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赏月圆带来的浪漫月光,体会明月的美好,分享中秋节的甜蜜,圆月弯弯代表着团圆幸福,充满着家庭温情、团聚和友谊。最后祝各位中秋节快乐,情谊永团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山西甲胄和浙江甲胄!辽国将领和西夏武士的铠甲,和宋朝武将甲胄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