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鸭绿江防之战(甲午战争中的一站),双方兵力差距为多少?清军在鸭绿江防线上的总兵力为八十个营,号称两万八千人,实际兵力兵力约两万人,总指挥为老将宋庆。日军进攻部队为...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江西甲午战争真实情况介绍,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鸭绿江防之战(甲午战争中的一站),双方兵力差距为多少?

鸭绿江防之战(甲午战争中的一站),双方兵力差距为多少?

清军在鸭绿江防线上的总兵力为八十个营,号称两万八千人,实际兵力兵力约两万人,总指挥为老将宋庆。日军进攻部队为山县有朋所部第一军,下辖第三师团和第五师团,总兵力超过三万人。

整个战役过程如下

清军在鸭绿江防线的守御是“以九连城为扼要”(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九连城东临鸭绿江,北枕□河。□河于九连城北流入鸭绿江。河口之东,江流之西有山,形如蹲虎,名虎山(又名虎耳山),为九连城的门户。从九连城沿鸭绿江右岸上溯,依次为安平河口、蒲石河口、苏甸河口、长甸河口。九连城西南之鸭绿江下游为安东县,再西南为鸭绿江口大东沟,再西则为大孤山。九连城西通凤凰城,东逾鸭绿江而达朝鲜义州,为中朝间交通孔道。其城池前临数百米宽阔之江流,最深处可达三米。其东北之□河也“深及马腹,宽七十余丈”(《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八七八)。),形势险要,易守难攻。

清军在鸭绿江防线的兵力配置是以九连城为中心,东北自长甸河口,西南至大东沟、大孤山一带,沿鸭绿江各城镇要隘设防。分为左右两翼:防线左翼由依克唐阿指挥,下分两个阵地,安平河口、□楼子、蒲石河口一带阵地,由倭恒额齐字练军马步六营驻守;依克唐阿自率镇边军马步十三营防守东阳、苏甸及长甸河口。防线右翼由宋庆指挥,从九连城、虎山、安东、大东沟至大孤山等鸭绿江下游右岸各要隘,分别由铭军、芦榆防军、毅军、盛军与奉军驻守。

宋庆到达九连城后,日夜督饬各军赶修防御工事。在虎山至九连城、栗子园附近修筑大小堡垒四十余处及炮台多座。垒高三、四米,厚一米余,十分坚固。日军山炮弹难以贯通。垒外通以外壕,设置障碍。垒后高地,置炮台数座,以控制江面。在九连城西南的安东县,从距县城约三公里的鸭绿江堤防,经县城东、南两面约二千米长的江右岸修筑一系列连堡;在县城西、北方高地一带,构筑炮台多座,以防御江面。从清军在鸭绿江防线部署的兵力看,不可谓不厚;从构筑的防御工事看,不可谓不坚,守军各部如能戮力同心,坚持防卫,日军是不可能轻易攻破这个重兵防守,工事坚固的鸭绿江防线的。

十月二十四日,宋庆探知日军已做好进攻准备。他认为“虎耳山界于江河之间,势极崇隆,实占形胜”(《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八一七)),日军有可能“别渡抢山占我形势”,清军“若先据此山,凭高临下,便可夺贼气而利守御”(《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八一七))。他率聂士成、宋得胜、马金叙等诸将,再次查勘了虎山地势。并传集各将,有能守此险要者受上赏。马金叙自告奋勇,愿守虎山山后要隘。同时由聂士成、宋得胜率精锐为策应,加强了虎山阵地的防御。宋庆的估计是正确的,日军向九连城清军阵地的进攻,正是从抢占虎山高地开始的。

十月二十四日,日军按预先部署的侵略计划,开始向清军鸭绿江防线发动了进攻。日军首先派一部兵力选择九连城上游清军左翼防线倭恒额齐字练军防守的安平江口进攻,以迷惑和牵制清军,其进攻主力则在九连城、虎山一线。二十四日午前十一时,由佐藤正大佐率领的日军步兵第十八联队开始由朝鲜水口镇附近徒涉渡江。守安平河口的倭恒额齐字练军,稍作抵抗,即纷纷败退。清军鸭绿江防线左翼安平河口阵地很快被日军攻破。日军占领安平河口后,进攻九连城的日军主力尚未发起进攻,佐藤正害怕孤军深入,被清军包围,当晚于安乎河口露营,以待后续部队。

当佐藤支队由水口镇渡江向安平河口进攻时,驻义州的日军大队正竭力筹备架桥材料,准备在当日晚乘黑夜在义州与虎山之间的江流上架设浮桥,以便渡大部队过江进攻虎山清军阵地。

鸭绿江下游的九连城与义州之间,由泥沙冲积而形成的沙洲,将江水截成三个支流。东西两面的支流宽约六十米,水流较浅,可以徒涉而渡。惟中流宽达一百五十余米,水流也深。最深处可达三米,称“中江”。在中江西侧横一南北狭长的沙洲,称“中江台”,住有少数民家。并设有九连城督征局管理所,管理江上的中朝间输出入贸易。日军决定在中江北面有利地形架设军桥渡兵。二十四日晚九时,日军派一名叫三原太郎的善泅水的工兵,在一个大队步兵掩护下,企图泅过中江到对岸系一长绳,作为搭浮桥的桥索。由于夜深天寒,江水凛冽,该士兵泅至中流,手脚僵麻被溺毙。日军随后又派两名士兵,终于泅到对岸,完成系绳任务。之后,工兵开始架桥。一夜之间, 日军在虎山对面的中江江流和东侧的支流上架起二座军桥,而驻守在江对岸的清军竟毫未察觉。

在浮桥尚未造成前,山县有朋即派部分兵力于午夜十一时三十分乘船渡江,埋伏在虎山东侧待命。浮桥造成后,即派第五旅团长大迫尚敏率一部兵力为右翼,于午前四时由桥上渡江与先期渡江的部队向右迂回,抢占虎山东方高地;另派第三师团长桂太郎率师团本队于六时越过浮桥,从正面向虎山阵地发起进攻。日军炮兵也在朝鲜义州统军亭附近,隔江以排炮向对岸虎山清军阵地进行猛烈射击。

清军对于日军一夜之间架起军桥,虽毫未察觉,但对日军的突然进攻却并未惊慌。守虎山的马金叙、聂士成“镇定自若”,“应战颇能”(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四,第一八九、一九○页。)。战斗开始时,马金叙激励部下:“今日之战,关系甚大,虎山存亡,悉赖尔等,须戮力同心、以御敌人”。士卒感奋,“皆大呼,愿效死,保守此山”(于云峰等撰:《安东县志》,卷八。)。在接应部队未到之前。马金叙率部“独自力战,快炮放至一百八十余,”聂士成与马金叙“相与连络,亦桎奋勉”(《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八四三)),同进攻的日军搏战达一个多小时。七时许,大迫尚敏指挥右翼日军,抢占了虎山东面高地,从侧背向虎山阵地清军发起猛攻。清军腹背受敌,形势危急。宋庆立即派马玉昆、宋得胜率毅军二千余人渡过□河,驰援虎山阵地。守九连城的铭军也派队支援,但未渡过□河。这时在义州统军亭督战的山县有朋,见清军派出援军,立即下令第十旅团长立见尚文率部组成左路队渡过军桥,在炮火掩护下,绕至虎山西侧,截击出援的清军。清军各炮台也用野炮进行还击。此时,战斗十分炽烈。“炮弹轰驰,声震数十里”(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守虎山的马金叙、聂士成和前来支援的马玉昆、宋得胜所部,在日军三路炮火夹攻下,“伤亡鳞叠,犹相持不少后”(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不久,立见尚文指挥的日军左路队,迂回至虎山西侧,将截断援军后路。马玉昆、宋得胜被迫率军向九连城北的栗子园撤退;出援的铭军也退回九连城。日军左、中、右三路军乘势由虎山东、西两侧及正面发起冲锋。守虎山的马金叙部虽已孤立无援,但仍“顽强抵抗,毫无退却之色”(日本参谋本部:《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第十三章,第三三一页。)。日军先后向虎山阵地发动四次冲锋,马金叙、聂士城率部奋勇还击。在战斗中马金叙“受伤二十余处”(易顺鼎:《盾墨拾余·魂北魂东杂记》,卷五。),“其弟督队阵亡”(《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八四三))。冲锋的日军也在清军抗击下“死伤多人”(日本参谋本部:《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第十三章,第三三二页。)。但终因日军反复“纵军环攻,士成兵单,势不支,战一时许,亦退渡□河而西”(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接着,马金叙也被迫退出虎山阵地。上午十一时,日军终于占领了虎山。日军占领虎山后,仍有四百余名清军,坚守虎山北方阵地继续抵抗,一直战斗到午后十二时半始退。

日军攻占虎山后,乘势沿□江西上,向九连城以北栗子园、苇子沟一带进犯,遭到驻守在栗子园西面高地、九连城北方高地一带清军的猛烈射击,“死伤相踵”(日本参谋本部:《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第十三章,第三三五页。)。

日军既占虎山阵地,午后一时,山县有朋率幕僚渡江设军司令部于虎山,开始策划对九连城发动新进攻的作战部署:计划二十六日凌晨,由桂太郎率第三师团从栗子园进攻九连城侧背;由野津道贯率第五师团沿河右岸,进攻九连城东北;另派部分兵力进攻九连城下游的安东县以牵制清军。

二十六日拂晓,日军按既定作战部署,向九连城发起总攻。首先集中大炮进行轰击。但城内部寂然无声,不见清军动静。及派士兵攀越城墙侦察,发现全城一空,清军只影皆无。至是,方知清军已在前夜弃城逃跑。原来清军在二十五日的战斗中,只有马金叙、聂士成及马玉昆、宋得胜等率军力战。刘盛休所部“铭军仅凭垒施炮”。在虎山战斗紧急时刻,宋庆“几番令其接应,仅至□河岸,未过河”;而盛军则“在沙河稍远,并未一矢加遗”(《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八七八)。)。及见虎山失守,铭军先自“惊溃”;“盛军十数人乘势□溃,纵火焚烧军械”(易顺鼎:《盾墨拾余·魂北魂东杂记》,卷五。)。清军大乱。于是“铭军溃而南,盛军败而北”,宋庆兵单,且“毅军之营哨官伤者十六”(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无力再战,也连夜“□惧北走,退保凤凰城”(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于是,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垂手占领了九连城。驻守安东县的清军,闻九连城失利,也于二十五日夜全部退往大东沟及大孤山。二十六日,日军没有迂到任何抵抗,顺利地占领了安东县。这样,二万余重兵驻守的清军鸭绿江防线,竟在一日之间,全线崩溃。

鸭绿江防之战是甲午战争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争夺虎山的战斗,更是一场恶战,打得十分激烈。以致后来“日人教科书中犹言及之”(于云峰等撰:《安东县志》,卷八。)。这次战役双方伤亡都很大。据日自己公布的数字,死伤将卒共计一百四十九人(日本参谋本部:《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卷二,附录第三十,《明治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虎山附近战斗第一军死伤表》。)。但日军对自己的伤亡损失,“常尽作伪之能事”(马吉芬:《黄海海战评述》。),故其公布之伤亡人数不一定真实可靠。清军伤亡确数不详。据日方记载,仅战场遗尸即达五百余具(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四,第一九四页。)。清军的伤亡主要是在虎山战场。其中仅毅军牺牲在虎山的即达“三百三十三人”(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清军不仅伤亡惨重,各种武器及军用物资的损失也极严重。仅被日军掳获的各类大炮即达七十八门,步枪四千四百挺。其他军用物资无算。

清军鸭绿江防线迅速溃败的原因很多。而造成这次惨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第一,兵力不如日军。日军进犯鸭绿江防线第一军的总兵力不下三万人。清军虽号称八十余营,但编制严重不足,实际兵力不过二万人左右。如奉军(包括靖边军)名义上虽有十三个营的编制,但由于平壤战斗的伤亡大量减员,实际只有三千人。其他部队也有类似的情形。

第二,装备不足,士气低落。纪律废驰。守卫鸭绿江防线的清军,一部分是平壤退来的败兵;一部分是由各地抽调的防军。平壤的失败和左宝贵的牺牲,对清军士气影响很大。所谓“平壤左宝贵阵亡,援奉诸军卒胆慑”(曹和济:《津门奉使纪闻》。),不敢与日军见仗。且由平壤败退的队伍,“带伤及足踵难行者十有八九,带有枪回者不过十之六七,所有枪子每枪不过数颗,锅帐炮位等遗失尽净”(《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六四二)。)。虽经养息、补充、整顿,仍未能完全复原。同时,供应不济,棉衣缺乏。正如宋庆所说:“军旅所需,百无一办”(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各军纪律废驰,原来以纪律败坏著称的盛军,由平壤败退后,依然是“见贼即溃,遇物即掳,毫无顾忌,杀之不止,……是该军虽有如无,尚须防其骚扰”(《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九○四))。由各地调来的“防营平时废驰者大抵皆然,一经战队,官则惊慌失措,勇则四散奔逃,”(《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九○四))。如守安平河口的黑龙江齐字练军就是一触即溃;而守九连城的铭、盛二军竟不战而逃。

第三,主帅无能,诸将不服调遗。总统鸭绿江诸军的宋庆,在接受任命时曾表示:“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唯一死以报国”(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四,第一九八页。)。作为一员将领,他有抗敌决心,也称得起勇敢能战。但他“无调度,非大将材,且诸将骤禀节度,多不悦,故诸军毕集,仍散漫无纪律”(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实际上,宋庆“虽负节制诸军名,各军实阴不受部勒”(曹和济:《津门奉使纪闻》。)。能够服从宋庆调度指挥的,只有毅军九营,其他各军多不服调遣。如刘盛休铭军虽“素称劲旅,惟承平二十年,已非旧日士卒,近悉为刘氏族邻少年子弟,饷糈过厚,踵事增华,既骄且惰,不听约束”(《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二○○六)。)。在虎山战斗危急之际,宋庆多次令其出援,竟不理会,宋庆亦毫无办法。至于依克唐阿所部黑龙江镇边军,根本不归宋庆指挥。他负责防守鸭绿江防线左翼,二十四日与日军稍一接触,即退往宽甸,竟置鸭绿江防于不顾。无怪宋庆哀叹:各军之间,互不统属,“瞻循依违,败不相救”(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

第四,在战略部署上有缺点。在整个鸭绿江防线,宋庆及诸将虽然重视了虎山阵地的防守,但却忽视了九连城上游安平河口的防卫。当时,日军“毕集于义州,作欲渡状。我诸军严防中路九连城江面,而倭人仍潜袭上下游,将以全力萃于中路,为批吭□虚计,我诸将竟不察”(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以致二十四日日军首先由朝鲜水口镇渡江,占领了安平河口,威胁虎山、九连城侧背。且清军虽曾注意“严防中路九连城江面”,但二十四日晚日军在江面终夜架桥,清军近在咫尺竟毫末觉察。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清军的腐朽窳败已到了何种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哪一年

爆发于1894年

详细介绍如下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双方战略方针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

战争进程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清廷则李鸿章之议,实行“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针。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护,防御极其空虚。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兵力成一线部署,各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在日军第1集团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将指挥日军第2集团军2.5万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余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唾手而得大连湾。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逼。驻守旅顺口地区清军7名统领互不统属,1.4万余名官兵军心涣散。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只有总兵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击。22日,日军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 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见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持续时间较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之后,连占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赋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数次大规模反攻海城,皆遭挫败(见海城之战)。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营口,9日陷田庄台(今大洼南)。10天之内,清军百余营6万余人便从辽东全线溃退。

战争结局和影响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

此后,中国人民为反对《中日马关条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台湾军民在刘永福等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军割占台湾,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见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戚其章)

参考资料:

中日甲午战争介绍150字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1894年7月25日爆发。日本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击败了中国北洋海军,但双方在陆地上则僵持不下。战争最终以中国战败、日本获胜结束。中方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澎湖列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国家危机愈发严重。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江西甲午战争真实情况介绍!鸭绿江防之战(甲午战争中的一站),双方兵力差距为多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