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西班牙人队铁定降级,武磊的西甲之旅已经看到地头?答都已经摆明了下场,除非有很强大的实力,不然根本不可能做到翻转的可能,毕竟现实的确很残忍,西甲第4轮的焦点大战中,此...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马里西甲最新调整阵容表,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西班牙人队铁定降级,武磊的西甲之旅已经看到地头?

西班牙人队铁定降级,武磊的西甲之旅已经看到地头?

都已经摆明了下场,除非有很强大的实力,不然根本不可能做到翻转的可能,毕竟现实的确很残忍,西甲第4轮的焦点大战中,此前3战皆负的升班马莱加内斯对阵比利亚雷亚尔,最终升班马莱加内斯继续输球,0-3不敌比利亚雷亚尔,那么此役后,莱加内斯以遭遇了4场不胜,而且积分榜也是西甲唯一一支没有积分的球队,成为了本赛季开局最大的降级热门。

这场比赛,有些选手即使已经开始了,但状态却特别的差劲,而且不单只一场比赛这样,很多次都是这样,其中一场对阵马竞还算强队输球情有可原之外,在面对奥萨苏纳以及皇家贝蒂斯没有取得分数,这让球队陷入了被动,接下来的莱加内斯陆续面临更强大的对手,比如巴萨皇马等。

还有一点,中国的球迷还是非常关心,西班牙的队伍的状态,毕竟也是很多人比较早关注他们,西班牙人队的进攻和莱加内斯非常相似,都是进攻乏术,锋无力,作为西甲的老牌球队,西班牙人队改变这现状,不然赛季保级始终都是难以摆脱的命运。

就像武磊,也立马结束了比赛,就立刻回去西班牙那边,一起准备联合比赛,不说到底对他们自己还是很有压力的。接下来的比赛,加耶戈也是时候要改变武磊的技战术踢法,不然后期还有欧联杯赛事,没有一套毕竟稳定的战术体系,很难发挥武磊的特点,如今走一步算一下,西班牙人队能否迅速逃离降级区,也就看武磊了。

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一、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概况

奎屯河流域地处位于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西缘的“金三角”地带,流域内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6.21×10

8

m

3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1.62×10

8

m

3

,水资源总量为17.83×10

8

m

3

。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8.41×10

8

m

3

,其中转化资源量6.79×10

8

m

3

,占总补给量的81%。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25×10

8

m

3

,2003年实际开采量3.39×10

8

m

3

2003年奎屯河流域总用水量为14.65×10

8

m

3

,其中生活用水量为0.34×10

8

m

3

,占总用水量的2%;生产用水量11.28×10

8

m

3

,占总用水量的77%,而其中的农业用水量为10.54×10

8

m

3

,占总用水量的72%;人工生态用水1.8×10

8

m

3

,占总用水量的12%。

奎屯河流域总用水量为水资源总量的82%,地表水资源利用率70%,几条主要河流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的引水率均超过了80%,水资源利用程度明显偏高,造成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致使本区生态状况呈恶化趋势。因此,必须调整用水结构,强化节水,充分考虑生态用水的基本需求,促使奎屯河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在奎屯河流域,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70%,用水量水消耗系数为7.87 m

3

/kg,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102 m

3

/kg),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系数仅为0.13kg/m

3

。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流域除独山子区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24 m

3

,其他地区万元产值耗水量平均165 m

3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0%。

以单位用水量产出的GDP衡量用水效率,2003年奎屯河流域平均用水效率为5.6元/m

3

,仅为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的34%,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仅为54%。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流域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奎屯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流域出现了典型的资源性缺水现象,致使进入下游水量急剧减少,导致河流下游断流。从而,一方面造成流域灌区内部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作物减产,土地弃耕;对于非耕地亦造成草木生长稀疏,林木退化;流域下游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甘家湖天然林保护区及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河流中下游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流域下游地区环境恶化。

四、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

为遏止奎屯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要以生态建设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核心,上、中、下游统筹规划,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手段,进行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从全局利益的高度着眼,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系统全面考虑流域较长时期的发展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进一步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逐步形成符合奎屯河流域特点的、完善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现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

此确定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总目标为:通过合理调度地表水,优化开采地下水,在保证人民生活用水的前提下,维持艾比湖、甘家湖天然林保护区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工业、农业用水比例,逐步恢复古尔图河、四棵树河下游末端林地。其次是恢复奎屯河在保护区范围内的衰败林项,保障其需水量,使水资源开发获得最佳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使区域经济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六、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生成

根据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原则及具体问题,结合奎屯河流域规划、新疆“十一五”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主要从开源和节流角度拟定奎屯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可行的方案集,如表9-26。

表9-26 奎屯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可行方案设置表

在现状供水条件下,将各种可能的配置措施投入组合成其他的配置方案。其中挖潜,指对流域现有蓄、引、排工程挖潜改造;节水,包括工农业节水。通过工农业节水技术的实施,不同规划水平年高、中、低三种需水方案比现状条件下需水可减少2010年0.45×10

8

~1.17×10

8

m

3

、2020年1.53×10

8

~2.85×10

8

m

3

、2030年2.03×10

8

~4.42×10

8

m

3

。污水回用,指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排放量,给下游天然生态供水,规划不同水平年污水回用水量分别为:2010年0.63×10

8

m

3

、2020年1.2×10

8

m

3

、2030年1.88×10

8

m

3

。地下水开采工程,按流域规划,统一开采地下水;山区调蓄工程,即流域规划奎屯河上的特门水库、将军庙水库、红山水库和四棵树河上的吉尔格勒水库,总库容1.95×10

8

m

3

;跨流域调水工程,从国际河流伊犁喀什河向奎屯河流域调水5.0×10

8

m

3

七、奎屯河流域供需水分析

(一)奎屯河流域现状2003年供需平衡分析

奎屯河流域现状2003年需水量18.21×10

8

m

3

,其中生活、生产、生态需水分别为0.34×10

8

m

3

、13.48×10

8

m

3

、4.39×10

8

m

3

,各占总需水量的1.8%、74.1%、24.1%,而生产需水中,农业需水为12.74×10

8

m

3

,占总需水量的70%。依据统计资料,奎屯河流域2003年供水量为15.42×10

8

m

3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11.32×10

8

m

3

,地下水供水量为3.39×10

8

m

3

,侧向排入艾比湖0.42×10

8

m

3

,排入奎屯河下游排碱渠0.29×10

8

m

3

,缺水2.84×10

8

m

3

。详见表9-27。

表9-27 2003年供需平衡分析表(单位:10

8

m

3

由表中可以看出,现状条件下,奎屯河流域缺水2.79×10

8

m

3

,其中农业缺水0.91×10

8

m

3

,天然生态缺水1.88×10

8

m

3

(二)奎屯河流域不同水平年不同配置方案供需分析

1.现状可供水量分析

可供水量是指在不同水平年、不同来水保证率的情况下,通过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可以为各行政区、各部门提供的水量。可供水量的大小与水资源的总量、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及用水水平有关,同时也受国家、地方或各用水户之间的分水方案制约,在用水水平、水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供水量主要取决于水源工程的类别、数量、设计规模和运行方式等。

现状水利工程、用水水平、分水方案条件下,奎屯河流域不同来水保证率情况下的可供水量详见表9-28。

表9-28 奎屯河流域不同来水保证率时的可供水量表(单位:10

8

m

3

由表中可以看出,在来水保证率50%(平水年)时,可供水量为14.95×10

8

m

3

,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10.89×10

8

m

3

,地下水开采量3.39×10

8

m

3

,地下水侧向排入艾比湖0.40×10

8

m

3

,排入下游排碱渠0.27×10

8

m

3

2.现状条件下,不同规划水平年,来水保证率50%时供需分析

奎屯河流域2003年地下水开采量为3.39×10

8

m

3

,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25×10

8

m

3

。由于现状地下水开采没有统一规划,在奎屯市、乌苏市、八十四户乡、甘河子乡等地开采较集中,开采量大,已成为超采区。奎屯河流域规划按地貌单元、水文地质条件,将奎屯河流域平原区分为控制开采区、调蓄开采区、禁止开采区(指自然生态单元)等地下水开发利用分区。规划到2010,地下水开采量为3.47×10

8

m

3

;到2020年,地下水开采量为4.41×10

8

m

3

;2030年,地下水开采量为6.25×10

8

m

3

。据此,不同规划水平年多年平均2010年、2020年、2030年可供水量分别为15.03×10

8

m

3

、15.97×10

8

m

3

、17.81×10

8

m

3

3.来水保证率50%、中等需水情况下,不同配置方案供需分析

由表9-29中可以看出,来水保证率50%时,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需水方案,均缺水。2010水平年缺水5.12×10

8

~8.08×10

8

m

3

,2020水平年缺水5.99×10

8

~11.1×10

8

m

3

,2030水平年缺水4.8×10

8

~11.61×10

8

m

3

,缺水占总需水量比例均大于20%。偏旱年、干旱年缺水会更明显。

表9-29 不同规划水平年来水保证率50%年供需分析表

由表9-30中可以看出,中等需水情况下,各种配置方案除外流域调水方案6外均缺水。方案1现状配置条件下,2030年缺水达总需水量的48%,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案2在挖潜改造和工农业节水情况下,一方面可供水量增加;另一方面,需水量相对减少。此方案配置条件下,到2030年缺水仍达37%,比方案1缺水量占总需水量的比例减少11%。配置方案3污水回用后缺水减少,但缺水也达到需水量的26%~30%。配置方案4实行地下水开采工程,缺水有逐步减少的趋势,到规划水平年2030年仅缺水18%。配置方案5修建山区调蓄水库后,可有效地缓解缺水情况。只有在配置方案6外流域调水情况下,可供水量大于流域内需水量,可向艾比湖供水0.14×10

8

~1.55×10

8

m

3

,有利于改善该区的生态环境现状。由此,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奎屯河流域缺水将日渐严重。为实现奎屯河流域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八、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及求解

(一)模型规划

1.管理区的划分

根据奎屯河流域的地理特征、水资源条件、灌区分布、生态环境现状、行政区划及发展规划,可将流域划分为若干子区(图9-2)。子区划分遵循以下原则:

1)尽量按照流域地形、地貌条件划分,以便计算可利用水资源量;

2)尽可能与行政分区一致,以方便资料收集整理,增加实施的可能性;

3)分区要与水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分区相协调,以便采用水资源评价的成果。

依据原则可将奎屯河流域划分为Q个子区,某个子区用l表示,l=1,2,…,Q,Q=12。在每个子区内结合地下水位埋深进一步划分次级单元,次级单元不同埋深用不同的编码表示。

2.水源类型

根据奎屯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其供水水源有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回用水、跨流域调水四种类型。

3.用水部门

区域用水一般可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三大类。根据奎屯河流域实际,每一类用水可分为若干具体的用水部门。如生活用水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包括牲畜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包括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包括人工生态用水、天然生态用水等。

表9-30 不同配置方案平水年可供水量表(单位:10

8

m

3

(二)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1.决策变量

通过操纵可控变量,对水资源系统进行调控,并使系统的目标最终达到最优,该可控变量即为决策变量。根据奎屯河流域实际情况,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决策变量是不同水源分配给不同用水部门的水量。分别用下式表示,即

准噶尔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式中:为i水源供给l子区j部门的水量。

图9-2 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分区图

依据奎屯河流域实际,考虑到各用水部门的季节性及水源类型的差异,作如下说明:①生活用水考虑到用水的便利性、清洁性及用水习惯,全部使用地下水;②工业用水考虑到集中供水及处理方便等因素,全部使用地下水;③农业用水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提供;④生态用水只考虑用地表水灌溉的植被面积,而对地下水维系的生态系统通过约束地下水位调控。

2.目标函数

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是在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条件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其中涉及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等,而反应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指标非常多,且部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指标不易量化,所以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时尽量选择能定量、有代表性的效益指标构造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1)经济效益目标选择

在经济学中反应效益的目标众多,如产值、利润、国民经济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本次计算选用工农业产值最大作为经济目标。

准噶尔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式中:为l子区j部门的工业、农业用水量;为l子区j部门单位水量产值系数;对工业用水部门可用万元产值用水定额推求,干旱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对农业用水部门用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和农业产值推求;为i水源分配给l子区j用水部门的水量。

工农业生产总值最大,反映了同等水量在不同用水部门间优化配置后取得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方面,同一部门的水量来自不同的水源时,由于单位供水成本存在差异,从不同水源获得同等量供水的费用不同;另一方面,为满足经济社会对水资源需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工农业产值最大的情况下,要求水量消耗最少,且水资源配置系统的总投入费用最小作为经济效益目标。依据奎屯河流域实际情况,不同水源间以优先使用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回用水,最后使用外调水。

水资源消耗量最小目标:

准噶尔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式中:W为流域消耗的总水量,10

8

m

3

;为i水源分配给l子区j用水部门的水量,10

8

m

3

(2)社会目标选择

社会目标极其广泛,包括社会稳定、生活质量、就业率、文化教育等。建模时,首先保证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用水,作为保障生活质量的间接反映,并作为约束条件处理。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粮食供应是社会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可选择粮食产量作为社会目标的表征指标。据此,根据规划水平年的人口发展,确定粮食种植面积,保证自给自足。

(3)生态目标选择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生态目标是维持现有生态系统平衡、恢复或改善生态系统等。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讲,生态供水量是生态平衡状态的间接度量。据此,选择在基本保证生态需水的前提下,水量的分配。

3.约束条件

(1)资源约束

1)地表水约束。各子区不同用水部门引用地表水量之和应小于可供地表水量。

准噶尔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2)地下水约束。考虑到地下水维系天然植被的功能,各子区不同用水部门引用的地下水量应小于允许开采量。

准噶尔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3)目标约束。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生活及各种经济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

准噶尔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式中:需水量(min)=α×需水量(max),α为基本用水系数,α=1,表示生活用水及天然生态需水必须保证;0.5<α<1.0,表示生产(工业、农业)用水可适量减少;0.6<α<1.0,表示人工生态用水应尽量保证。

(2)地下水位约束

为防止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或地下水位过低,导致土壤盐渍化和沙漠化,必须将灌区地下水位调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鉴于奎屯河流域下游平原区地下水以垂向交换为主,因此,在忽略单元之间水平方向水量交换的前提下,第l单元地下水位约束可用如下不等式表示:

准噶尔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3)非负约束

准噶尔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三)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求解

1.计算方法概述

本次采用MATLAB 遗传算法优化工具箱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

2.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奇妙的优化过程,它通过选择淘汰,突然变异,基因遗传等规律产生适应环境变化的优良物种。遗传算法是根据生物进化思想而启发得出的一种全局优化算法。

遗传算法的概念最早是由Bagley J D在1967年提出的;而开始遗传算法的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性研究的是1975年,这一开创性工作是由Michigan大学的J.H.Holland所实行。当时,其主要目的是说明自然和人工系统的自适应过程。

3.遗传算法的求解步骤

遗传算法提供了一种求解复杂系统优化问题的通用框架,它不依赖于问题的领域和种类。对一个需要进行优化计算的实际应用问题,一般可按下述步骤来进行遗传算法求解。

图9-3 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

1)确定决策变量及其各种约束条件,即确定出个体的表现型和问题的解空间。

2)建立优化模型,确定出目标函数的类型,是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还是求最小值,并确定目标函数的数学描述形式或量化方法。

3)确定表示可行的染色体编码方法,也即确定出个体的基因型及遗传算法的搜索空间。

4)确定解码方法,即确定出由个体基因型到个体表现型的对应关系或转换方法。

5)确定个体适应度的量化评价方法,即确定出由目标函数值到个体适应度的转换规则。

6)设计遗传算子,即确定出选择运算、交叉运算、变异运算等遗传算子的具体操作方法。

7)确定遗传算法的有关运行参数,即确定出遗传算法的群体规模、最大迭代代数、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变异算子等参数。具体详见图9-3。

4.参数选择

(1)各目标权重系数

通过对各个目标进行加权,并不断调整各目标的权重值以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规划方案,最终确定多目标模型中水资源节约目标的权重系数为0.6,工农业经济目标权重系数各为0.2。生态环境方面由于目标难以定量化,所以把它考虑在生态环境需水量和地下水位约束条件中。

(2)可供水量

可供水量包括地表水可供水量和地下水可供水量。不同的来水频率和配置方案,可供水量不同。通过水利工程挖潜改造,工农业节水,污水回用及地下水开采工程的实施,可有效缓解奎屯河流域缺水,但缺水仍达20%。修建山区调蓄水库和外流域调水是从根本上解决奎屯河流域缺水的必要措施,因此本次主要计算在来水50%(多年平均)保证率、中等需水情况下,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即配置方案5的水量分配。

(3)需水量

不同水平年需水量、农业用水定额、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在需水预测计算时已详述。

(4)地下水位约束

奎屯河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地下水位密切相关,因此,确定合理的地下水位,对于奎屯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而地下水位的高低直接受控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因此,为遏止奎屯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必须采用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实现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山前洪积砾质倾斜平原区。该区地下水位要有利于地下水水库调蓄,获得最大的地下水水库库容,从而发挥地下水含水层的最大调蓄能力。

2)冲积平原灌区。自溢出带至一二六团,该区是奎屯河流域的农业灌溉区。该区地下水位主要研究如何控制地下水位,使得灌溉期前,有利于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灌溉期后又不造成土壤盐渍化。根据观测资料,对灌区地下水生态水位在灌溉期前控制在4~6 m,灌溉期后,控制在3~5 m,以形成最大的地下库容,且土壤不产生盐渍化。

3)冲湖积平原甘家湖天然林保护区。根据调查研究,天然植被的生长状态与地下水埋深关系详见表9-31。

表9-31 准噶尔盆地南缘主要植被生长状态与地下水埋深关系表

根据调查研究成果,该区地下水位控制在1.5~7 m,天然植被生长较好。为此,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应考虑逐步改善该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规划各水平年2010年、2020年、2030年进入甘家湖地区的水量分别为1.92×10

8

m

3

、3.13×10

8

m

3

、3.54×10

8

m

3

九、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结果及分析

(一)计算结果

采用MATLAB 遗传算法优化工具箱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其结果详见表9-32~表9-35。

(二)结果分析

1.现状水平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成果及分析

现状水平,奎屯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7.83×10

8

m

3

,其中地表水资源16.21×10

8

m

3

,山前侧向补给资源1.11×10

8

m

3

,降水补给0.51×10

8

m

3

。奎屯河流域总需水量18.21×10

8

m

3

,其中生活需水量0.34×10

8

m

3

,工业需水量0.74×10

8

m

3

,农业需水量12.74×10

8

m

3

,人工生态需水1.80×10

8

m

3

,天然生态需水2.59×10

8

m

3

。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工业用水占5%,农业用水占的77%,生态用水占16%。

按乌苏市与农七师分水协议,采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进行现状水平水资源优化配置计算,见表9-32,流域平均总供水量15.37×10

8

m

3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1.27×10

8

m

3

,地下水供水量4.1×10

8

m

3

,总缺水量2.84×10

8

m

3

,缺水率15.6%。缺水分布为:中游农田灌溉缺水0.91×10

8

m

3

,下游天然生态缺水1.88×10

8

m

3

,无地表径流进入甘家湖区。

地下水开采比例在细土平原区地下水埋深1~5 m区,农业开采地下水比例在20%~30%,盐渍化严重;在水位埋深5~10 m区农业开采地下水比例在15%~25%。在山前倾斜砾质平原水位埋深大于50 m区,农业未开采地下水。

2.2010年水平水资源优化配置成果及分析

2010年水平,奎屯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7.83×10

8

m

3

,其中地表水资源16.21×10

8

m

3

,山前侧向补给资源1.11×10

8

m

3

,降水补给0.51×10

8

m

3

。奎屯河流域总需水量22.44×10

8

m

3

,其中生活需水量0.71×10

8

m

3

,工业需水量1.18×10

8

m

3

,农业需水量10.6×10

8

m

3

,人工生态需水7.36×10

8

m

3

,天然生态需水2.59×10

8

m

3

。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3%,工业用水占5%,农业用水占的47%,生态用水占45%。

按配置方案5及乌苏市与农七师分水协议,采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进行现状水平水资源优化配置计算,见表9-33,流域平均总供水量17.52×10

8

m

3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3.38×10

8

m

3

,地下水供水量4.14×10

8

m

3

,总缺水量4.7×10

8

m

3

,缺水率22%。缺水分布为:中游农田灌溉缺水2.71×10

8

m

3

,人工生态缺水2.21×10

8

m

3

,有1.92×10

8

m

3

地表径流进入甘家湖区。

表9-32 2003年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结果表(单位:10

4

m

3

表9-33 2010年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结果表(单位:10

4

m

3

地下水开采比例在细土平原区地下水埋深1~5 m区,农业开采地下水比例在16%~30%之间;在水位埋深5~10 m区农业开采地下水比例在13%~20%之间,详见图9-4。在山前倾斜砾质平原水位埋深大于50 m区,农业未开采地下水。

3.2020年水平水资源优化配置成果及分析

2020年水平,奎屯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7.83×10

8

m

3

,其中地表水资源16.21×10

8

m

3

,山前侧向补给资源1.11×10

8

m

3

,降水补给0.51×10

8

m

3

。奎屯河流域总需水量24.11×10

8

m

3

,其中生活需水量0.95×10

8

m

3

,工业需水量2.42×10

8

m

3

,农业需水量9.39×10

8

m

3

,人工生态需水7.55×10

8

m

3

,天然生态需水3.80×10

8

m

3

。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4%,工业用水占10%,农业用水占的39%,生态用水占47%。

按配置方案5及乌苏市与农七师分水协议,采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进行现状水平水资源优化配置计算,见表9-34,流域平均总供水量19.17×10

8

m

3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4.09×10

8

m

3

,地下水供水量5.08×10

8

m

3

,总缺水量4.94×10

8

m

3

,缺水率21%。缺水分布为:工业缺水0.62×10

8

m

3

,中游农田灌溉缺水2.39×10

8

m

3

,人工生态缺水1.93×10

8

m

3

,有3.13×10

8

m

3

地表径流进入甘家湖区。

图9-4 奎屯河流域灌区地下水开采所占比例等值线图

地下水开采比例在细土平原区地下水埋深1~5 m区,农业开采地下水比例在20%~35%;在水位埋深5~10 m区农业开采地下水比例在16%~25%,农业开采地下水比例增加。在山前倾斜砾质平原水位埋深大于50 m区,农业未开采地下水。

4.2030年水平水资源优化配置成果及分析

2030年水平,奎屯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7.83×10

8

m

3

,其中地表水资源16.21×10

8

m

3

,山前侧向补给资源1.11×10

8

m

3

,降水补给0.51×10

8

m

3

。奎屯河流域总需水量25.27×10

8

m

3

,其中生活需水量1.18×10

8

m

3

,工业需水量4.15×10

8

m

3

,农业需水量8.32×10

8

m

3

,人工生态需水7.41×10

8

m

3

,天然生态需水4.21×10

8

m

3

。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5%,工业用水占16%,农业用水占的33%,生态用水占46%。

表9-34 2020年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结果表(单位:10

4

m

3

按配置方案5及乌苏市与农七师分水协议,采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进行现状水平水资源优化配置计算,见表9-35,流域平均总供水量21.21×10

8

m

3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4.28×10

8

m

3

,地下水供水量6.93×10

8

m

3

,总缺水量4.06×10

8

m

3

,缺水率16%。缺水分布为:工业缺水1.18×10

8

m

3

,中游农田灌溉缺水1.52×10

8

m

3

,人工生态缺水1.36×10

8

m

3

,有3.54×10

8

m

3

地表径流进入甘家湖区。

表9-35 2030年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结果表(单位:10

4

m

3

地下水开采比例在细土平原区地下水埋深1~5 m区,农业开采地下水比例在25%~41%;在水位埋深5~10 m区农业开采地下水比例在20%~30%,农业开采地下水比例增加。在山前倾斜砾质平原水位埋深大于50 m区,农业未开采地下水。

各水平年优化结果中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比例,详见表9-36。由表中可以看出,生活用水比例不断增加,由现状的2%,增加到2030年的6%;生产用水比例不断减少,由现状的82%,减少到2030年的50%,而其中的农业用水比例减少,工业用水比例增加;生态用水比例由现状的16%,增加到44%。由现状无地表径流进入甘家湖区,到2030年有3.5×10

8

m

3

地表径流进入甘家湖区,将逐渐改善该区及艾比湖的生态环境现状。

表9-36 奎屯河流域不同水平年各用水部门用水比例优化结果表

5.流域内不同水平年地表水与地下水利用量优化结果

2003年地下水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7%,地表水占73%;2010年地下水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32%,地表水占68%;2020年地下水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3%,地表水占67%;2030年地下水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32%,地表水占68%,见表9-37。这表明流域内以引用地表水为主,开采地下水为辅;各规划水平年地下水用水比例保持在32%左右,对现状灌区盐渍化有明显的改善。

表9-37 奎屯河流域不同水平年用水优化结果中地表水、地下水用水量表

总之,优化结果基本体现了生态保护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节约水资源相协调的原则。

崩塌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法

崩塌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涉及很多技术方法,主要有:遥感图像解译、工程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山地工程、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模型试验和模拟试验、动态监测等。

(一)遥感图像解译

1.基本要求

1)遥感图像解译应在搜集资料阶段完成,并编制工程地质解译图,为野外踏勘和设计编写服务。

2)区域性解译采用1∶50000~1∶67000的航片,崩塌体部分选用大比例尺(1∶10000~1∶1000)航片。有条件时,宜采用多时相的彩红外、红外、彩色、黑白、侧视雷达等多种航片进行综合解译。

3)一般采用目视解译,尽可能对航片进行光学处理和数字处理,突出有效信息,提高解译水平和效果。

4)建立不同航片的直接解译标志(形态、大小、阴影、灰阶、色调、花纹图形等)和间接解译标志(水系、植被、土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进行室内解译,编制解译地质图和像片镶嵌图,规划调查工作和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5)进行解译验证,建立准确的解译标志,同时建立健全解译卡片和验证卡片,以积累详细准确的地质资料。

6)提交的成果为:①解译灾害地质图;②解译卡片;③验证卡片;④典型相片集;⑤解译报告;⑥调查所需的其他解译图件。

2.解译内容

1)划分地貌单元,确立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微地貌形态及发育特征;确定地貌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崩塌体产出的地貌单元,分析判断崩塌与地貌的关系。

2)解译崩塌体产出的地层岩性特征。

3)解译崩塌与构造的关系。确定主要构造形迹(褶皱、断层)的分布和规模,与崩塌形成的关系。

4)解译地表水、地下水对崩塌形成及其堆积物稳定性的作用及影响。判定大泉、泉群、地下水溢出带,确定洼地、漏斗、落水洞、天坑等岩溶现象的分布,圈定地表水体分布范围,了解水系发育特征。

5)解译崩塌体边界,推测其厚度和体积,判译其形成机制和类型。根据崩塌区地貌形态、植被情况及彩红外影像特征等,初步分析崩塌的形成时间和稳定状况。

6)推断危岩体将来发生崩塌的体积、范围、方位、位移距离,圈定成灾范围,分析派生灾害,初步进行灾情评估。

(二)工程地质测绘

1.基本要求

1)比例尺的确定:综合区域工程地质测绘为1∶25000~1∶50000;崩塌灾害环境地质测绘初步调查为1∶10000~1∶1000,可行性研究阶段测绘为1∶2000~1∶500。

2)测绘范围:外围环境地质调查,以查明与崩塌体成生有关的地质环境和小区域内崩塌发育规律为准;崩塌体的测绘范围应为其初步判断长宽的1.5~3倍,并应包含其可能造成危害及派生灾害成灾的范围。

3)使用的地形图必须是符合精度要求的同等或大于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

4)实测地质体的最小尺寸一般为相应图上的2mm。特别重要的,不足2mm可扩大表示,但须注明实际数据。地质点位与地质界线的误差不应超过图上的2mm。

5)开展测绘之前,应实测地层剖面,建立地层岩性柱状图,确定填图单元。

6)测绘方法采用穿越和追索相结合。重要边界要追索。覆盖地段应采取人工揭露。

7)观测点布置应目的明确、密度合理,崩塌边界、地质构造、裂缝等要有足够的点控制。观测点的类型分为:岩性点、地貌点、地质构造点、裂隙统计点、水文地质点、外动力地质现象点、裂缝调查点、崩塌壁调查点、崩塌体调查点、崩塌变形点、灾情调查统计点、人类工程活动调查点、采样点、试验点、长观点、监测点等。

8)观测点的测量要求:测绘比例尺小于1∶5000时,采用目测和罗盘交会法定位,高程可根据地形图和气压计估算。测绘比例尺大小1∶5000时,必须用仪器测量。重要的观测点、勘探点、监测点,不管比例尺多大,均须用仪器测量。

9)野外记录要求:①采用专门的卡片记录观测点,分类系统编号,卡片编号与地点号一致;②记录须与野外草图相符;③描述应全面又突出重点;④进行点与点之间的路线描述和记录。

10)采集具代表性的岩土样、水样进行鉴定和室内试验。

11)测绘过程应经常校对原始资料,及时进行分析,及时编制各种分析图表,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下一步工作。

12)测绘工作结束,原始资料整理完毕,应组织野外验收。在全面系统的资料整理和初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应提出以下原始成果:①实际材料图;②野外地质草图;③实测地层柱状图;④实测地层剖面图;⑤观测点记录卡片;⑥山地工程记录表及素描图;⑦长观记录和监测记录;⑧岩土、水样试验成果一览表;⑨照片册;⑩文字总结;瑏瑡数据化的资料。

2.测绘内容

1)岩体工程地质测绘:查明岩体的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接触关系等。

2)土体工程地质测绘:查明土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密实度或稠度、空隙性、土体结构、成因类型及地质年代等。

3)地貌和斜坡结构调查:①以微地貌调查为主,包括分水岭、山脊、斜坡、谷肩、坡脚、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剥蚀面、岩溶微地貌、塌陷地貌和人工地貌等。调查描述各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面积、长度、宽度、高程、高差、深度、坡度、形体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微地貌的组合特征、过渡关系及相对时代;②重点调查崩塌体产生的地貌单元,侧重于沟谷地貌和斜坡地貌的调查,查明斜坡的结构类型与坡面特征;③分析岩溶地貌、流水地貌与崩塌的关系;④调查人工地貌(采场、水库大坝、道路、人工边坡等)与崩塌的关系。

4)地质构造调查:理清调查区构造轮廓、构造形迹特点,调查褶曲、断层、节理裂隙的位置、产状、规模、力学性质及其与崩塌的关系。

5)新构造运动和地震调研:以收集资料为主。

6)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地表水体的位置、范围、动态与地下水的关系,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地下水露头的位置、出流特征、动态变化等。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对崩塌的作用。

7)人类活动调查:调查人类工程活动的现状与规划、人类活动诱发的不良地质现象或地质灾害。

8)崩塌区的调查:①查明崩塌区的地质结构:包括地层岩性、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及其对崩塌形成的控制和影响。岩土体结构要重点记录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岩溶、采空区、临空区、侧边界、底边界;②查明崩塌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地表水入渗及产流情况,崩塌体内地下水水量、水质及侵蚀性;③早期崩塌的运移和堆积;④未来崩塌成灾条件下可能的运移和堆积;⑤本次崩塌灾害可能派生的灾害类型(如泥石流、滑坡、涌浪等)和规模、成灾范围、灾情预评估。

9)环境地质体调查:调查崩塌区外的地质体的稳定性,为防治工程持力层选择提供依据。

10)孕灾因素调查:调查与崩塌形成有关的孕灾因素(如降雨、地表水冲蚀、地下水活动、人工爆破、地下开采、水渠渗漏等)的强度与周期。

(三)地球物理勘探

物探技术要求按现行的专业标准执行,主要物探剖面应与工程地质剖面一致。

(四)钻探

1.基本要求

1)要编制钻孔设计书(包括钻孔的目的、类型、深度、结构、钻探工艺等)。

2)钻孔深度应穿过崩塌体底界。进入稳定岩(土)体3m(土体)至5m(岩体)。

3)孔径应满足取心及测试要求。

4)要进行钻空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5)钻孔结束后应作封孔处理,按要求保留岩心。

2.钻孔地质编录

这是最基本的第一手成果资料,应在现场及时地分回次进行记录;要注意残留岩心的分配和岩心采取率的计算;钻孔地质编录应使用统一的表格。

1)岩心的描述:坚硬岩层,应描述岩石名称、颜色、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风化及破碎程度、岩心长度和完整性等;卵、砾层,应描述其名称、颜色、岩性、成分、大小、形状、充填物含量及胶结情况;砂类土层,应描述其名称、颜色、成分、粒度、干湿状态、夹杂物等;粘性土,应描述其名称、颜色、成分、结构特征、可塑性、稠度等。

2)节理裂隙描述:确定节理裂隙类型、成因、连续性、张开程度、充填物、裂隙率;断层描述:断层性质、破碎带宽度(深度)、擦痕、构造岩、岩心完整性、漏水和涌水情况等。

要重视岩溶、裂缝、滑带及软弱夹层的描述和地质编录,水文地质观测记录和钻进异常记录,取样记录。

3.钻探成果

钻孔终孔后,要及时整理并提交钻探成果,包括钻孔设计书、钻孔柱状图、岩心素描图、岩心照片、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取送样单、钻孔报告书等。

钻孔柱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至1∶200,以能清楚表示主要地质现象为准。图的内容、样式、标注等应符合相应的规范。

4.钻探方法解决的主要问题

1)查明崩塌体的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风化带、岩溶、边界条件和崩塌体的形态特征、规模。

2)查明崩塌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采取地下水样。

3)探测隐伏裂隙、地表裂隙的深度、发育特征、充填情况、充水情况和连通情况。

4)采取岩土体物理力学室内试验样品,进行水文地质野外试验(压水、抽水、注水、扩散试验等)和长期观测,确定水文地质参数,查证崩滑带位置和特征。

5)进行物探综合测井和跨孔测井,扩展探测范围。

6)进行崩塌变形长期监测和施工期变形监测。

(五)山地工程

1.山地工程解决的问题

1)试坑:深度小于3m。用于剥除浮土,揭露基岩,了解岩石及风化情况,或用作载荷试验及渗水试验。

2)探槽:深度一般不超过3m。用于剥除浮土,揭示基岩,多垂直于岩层走向布设。用于追索构造线、断层、崩滑体边界,了解残坡积层的厚度、岩性等。

3)浅井、竖井:浅井深度小于15m,竖井深度大于15m。用于探查风化岩体的划分、岩土体的结构构造、软弱夹层、裂缝和溶洞等,进行原位试验及变形监测。

4)平斜硐:一般断面为1.8m×2m,适用于岩层倾角较陡以及斜坡地段。用于勘查地层岩性、岩体结构构造、断层、裂缝和溶洞等,并用于取样、现场原位试验及现场监测。

5)平巷、石门:没有直接地表出口而与竖井相连接的近水平坑道,不常用。

2.山地工程的地质工作

(1)地质编录内容

1)揭露的岩土体名称、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层面特征、厚度、接触关系、地质时代、成因类型、产状。软弱夹层应放大比例尺进行素描,并注意其延伸性和稳定性。

2)岩石风化特征及风化卸荷带的划分,风化与裂隙、裂缝的关系。

3)断层:产状、规模、断距、断层形态与展布特征、破碎带的宽度、构造岩、两盘岩性、断层性质等。

4)裂缝、裂隙:逐条描绘裂缝及贯穿性较好的节理,记录其性质、壁面特征、成因、裂缝张开、闭合情况、充填情况、连通情况、相互切割关系、错动变形情况、渗漏水情况。

5)崩滑带及重力变形带作为描述的重点,放大表示。要描述其厚度、岩性、物质组成、构造岩、产状、含水情况等。

6)水文地质现象:注意滴水点、涌水点、渗水点、连通试验出水点、临时出水点。关注其产出位置、水量,与裂缝、裂隙、岩溶及老窿的关系,水量与降雨的关系。

7)记录各种试验点、物探点、长观点、取样点、拍照点、监测点的位置、作用、层位、岩性及有关的地质情况。

(2)地质素描图的有关规定

1)比例尺一般为1∶20~1∶100。

2)探槽的素描绘制一壁一底的展示图。若两壁地质现象不同,则绘制两壁素描图。槽底长度可用水平投影,槽壁按实际长度和坡度绘制,也可采用壁与底平行展开法。

3)浅井、竖井的素描,展示图一般作相邻的两壁,平行展开,注明壁的方位。圆井展示图以90°等分分开,取相邻两壁平行展开绘制,斜井展示图需注明其斜度。

4)平硐素描展示图绘制洞顶和两壁。展开格式为以洞顶为准,两壁上掀的俯视展开法。当洞向改变时,需注明转折前进方向,洞顶连续绘制,两壁转折时凸出侧呈三角形撕裂叉口。洞深计算以洞顶中心线为主。洞顶坡度一般用高差曲线表示。

5)开挖过程中的编录:及时记录掘进中遇到的裂缝、滑带、出水点、水量、顶底板变形等现象。一般隔5m作一个掌子面素描图。对于围岩失稳而必须支护的地段,应及时进行素描、拍照、录像、采样及埋设监测仪器。

(3)取样及原位试验

按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原位试验硐段视需要进行地质素描及试件素描。

(4)录像

有条件应对重型山地工程进行录像。录像时要记录方位及主要地质内容。

3.山地工程提交的成果

地质素描图、重要地段施工记录、照片集、录像、取样送样单、各种点位记录、重型山地工程勘查小结等。

(六)试验

目的是查明崩塌地质体及其赋存环境,为稳定性评价、模型试验、模拟试验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必须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和水文地质参数。

1.试验工作布置原则

1)岩土成分鉴定和基本物理性质、水理性质测试,宜以岩性层或工程地质组、段为基本单元,每单元各取3~5组。

2)测试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崩滑带。崩滑带的力学属性具有不均一性,应重点测试主要软弱面(最弱面)。要对崩滑带进行面上的控制。参与统计的力学指标数不宜小于6个。

3)实验工作应与其他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其他手段进行取样和试验。如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深部采样和水文地质试验可充分利用钻探;表层采样和原位试验可充分利用山地工程。

4)试验工作的布置应室内、现场相结合,现场试验耗资大且限制条件多,不宜过多投入,要根据工作阶段及实际需要合理安排。

5)对于初步选定的防治工程持力层的岩、土体,可根据防治工程的类型、荷载、受力方式和可能产生的变形形式选择测试项目。如评价持力层的抗滑稳定性、岩体抗拉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和抗滑定性等。

2.试验内容和方法

试验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取决于工作阶段及其精度要求。

1)初勘阶段:对崩塌—危岩体,试验要能满足评价其变形破坏特征和稳定性计算。对于相关的环境岩体(周边岩体、崩塌位移作用的地质体、防治工程持力岩土体、可能危及崩塌体的其他灾害岩土体等),试验以能满足其稳定性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定性评价为主。这个阶段以收集资料和室内试验为主。

2)预可行阶段:对崩塌—危岩体要进行分析和稳定性计算所需的测试。对相关环境岩体要进行稳定性评价等所需的简要测试。对持力岩体要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评价所需的有关简要试验。方法以现场测试为主,同时进行相应的室内试验。

3)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崩塌体要进行较为详细的试验,为变形分析、稳定性计算、模型试验和模拟试验提供所需的参数。对相关环境岩体,进行简要试验,以满足稳定性定性评价和环境地质问题定性研究的需要。对于持力岩体,进行一定的试验,为稳定性计算和防治工程方案设计提供所需的参数。试验方法以现场测试为主,同时进行相应的室内试验。

3.试验项目的选择

应根据崩塌的失稳机制和变形破坏的力学机制分析,选择必须的试验项目。

1)滑移式崩塌的测试项目为:①岩土成分、物理性质、水理性质;②弹性波速;③弱面抗剪强度;④水文地质试验。

2)倾倒式崩塌的测试项目为:①岩土成分、物理性质、水理性质;②弹性波速;③底部弱面抗拉强度;④岩块间岩面摩擦强度;⑤岩体抗拉强度。

3)拉裂式崩塌的测试项目为:①岩土体成分和物理性质;②抗拉强度。

4)鼓胀式崩塌的测试项目为:①岩石成分、物理性质、水理性质;②弹性波速;③底部软弱层无侧限抗压强度。

5)错断式崩塌的测试项目为:①岩石成分、物理性质、水理性质;②弹性波速;③底部岩土体抗剪强度。

4.测试方法和测试条件的选择

要根据崩塌岩土体的特征和赋存环境选择适宜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条件。

1)室内渗透试验适用于砂性土、粘性土。混合土和碎石土应考虑现场试验。

2)室内压缩试验适用于粉土和粘性土,其他土类应选择现场试验。

3)室内直剪试验适用于粘性土和砂土类(样品中大于2mm的砾、块石均要捡出)。角砾状滑带土或级配混杂的碎屑状滑带土宜考虑现场试验。

4)土样中粒径大于10mm的颗粒较多时,不宜做室内三轴剪切试验。宜选择现场实试验。

5)砂类土、粘性土和黄土类宜采用静力触探。

6)浅埋防治工程选用的地基土,可采用承压板压缩试验;埋深较大(5~15m)的地基土,宜采用螺旋板荷载试验或旁压试验。

7)土体崩塌不能采用钻孔压水试验;崩塌体内有一定水位和水量时,可进行提水试验或适当的抽水试验;崩塌体内无水或微含水条件下,稳定条件允许时可采用控制性钻孔注水试验或地表渗水试验。

8)在岩体中进行现场试验难度极大,应根据弹性波观测和室内试验作选择。

9)风化岩体和软岩土可作预钻式旁压试验。

10)尚未形成贯通性弱面的危岩体应进行现场直剪试验;沿一定弱面滑移的危岩体应进行现场直剪试验。

11)水库型岩崩-危岩体,岩体裂隙发育时,考虑水库高水位淹没部分危岩体,可作抽水试验或钻孔压水试验。作压水试验前,须论证其是否影响危岩体稳定性。

12)人工快速对开裂岩土崩塌体裂缝内注水进行充水试验和连通试验,是十分危险且有害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进行。

5.试验成果的分析应用

承担试验工作的单位应提交对崩塌地质体的综合测试报告,内容包括:①测试对象、试验方案、试验项目的确定及依据;②试验要求及有关规范;③试验技术及试验过程(试验概述、试件制备、试件数量及特征、试验仪器、试验程序、成果整理);④试验成果及综合分析;⑤试验成果建议值。

试验成果只能作为稳定性计算和防治工程设计的参考。计算参数及设计参数取值应在反演分析及其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试验成果、模型试验、模拟试验和专家经验等予以综合确定。

(七)动态监测

1.动态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1)动态监测的目的:①评价地质灾害的活动性及稳定性;②通过监测崩滑变形块体变形的分布、规模、位移方式、方向和速率等,为分析崩塌体的变形特征、变形机制,进行稳定性评价服务,同时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重要依据;③为勘查施工安全提供预警预报,对重型山地工程施工对崩塌体的扰动及时反馈,控制勘查施工部位和施工强度,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④为今后建站进行长期监测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动态监测的任务:①查明崩塌体正在变形破坏的主要块体、主要部位、主要破坏方式、主要变形方向和变形速率;②进一步认识崩滑体的形体特征,分析其变形规律、发展趋势、形成机制,分析评价崩塌体的稳定性和论证防治工程设计;③监测崩塌相关成灾因素(如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和人类活动等)及其强度,分析评价它们对崩塌体稳定性的影响。

2.动态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1)绝对位移监测

1)监测内容:崩塌体测点的三维坐标监测,得出测点的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法与位移速率。

2)监测方法:大地测量法、GPS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激光全息摄影法和激光散斑法。

(2)相对位移监测

1)监测内容:相对位移监测是设点量测崩滑体重点变形部位点与点之间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和错动等)的一种常用变形监测方法。主要用于裂缝、崩滑带和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是崩塌监测的主要内容。

2)监测方法:简易监测法(作标记或埋桩,用钢尺等定期直接测量)、机测法(采用机械式仪表对裂缝、滑带和顶底板进行位移或沉降监测)、电测法(常用电感调频式位移计监测)。

(3)倾斜监测

地面倾斜监测:监测内容为崩滑体地面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监测仪器有盘式倾斜仪、杆式倾斜仪和T字形倾斜仪。

深部倾斜监测:利用钻孔倾斜仪测量崩滑体内钻孔倾斜变形反求各孔段水平位移。

(4)声发射监测

1)监测内容:检测岩体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用以判断岩体变形及稳定状况,并进行预测预报。

2)监测方法:采用进口或国产的声发射仪、地音仪等进行监测。

(5)地应力观测

1)观测内容:测量崩滑体内地应力的变化情况,分辨拉力区、压力区及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形。

2)监测方法:常用WL-60型应力计,YJ-73型三向压磁应力计等仪器监测。

(6)地下水监测

1)监测内容:对测区内的地下水露头进行系统的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等项目的长期监测。掌握区内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大气降水的关系,进行地下水的动态特征与崩塌体变形的相关分析,为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2)监测方法:利用监测盅、水位自动记录仪、孔隙水压计、钻孔渗压计、测流仪、水温计、测流堰和取样等,监测泉、井、坑、钻孔、平斜硐与竖井等地下水露头。

3)适用范围:当崩塌变形破坏与地下水具有相关性,在雨季或地表水位抬升时崩塌体内具有地下水,应予以监测。

(7)地表水监测

1)监测内容:监测与崩塌相关的沟、溪、河的水位、流速、流量,分析其与地下水的联系、与降雨量的联系。

2)监测方法:利用水位标尺、水位自动记录仪、测流堰等进行监测。

(8)常规气象监测

1)监测内容及仪器: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温度计、雨量计、蒸发仪等)进行以降雨量为主的气象监测。

2)适用范围:一般情况下均要进行气象监测,进行地下水监测的崩塌体则必须进行。

(9)地震监测

1)监测内容:地震力是作用于崩塌体上的特殊荷载之一,对崩塌体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应采用地震仪等仪器监测区内及外围发生的地震的强度、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分析区内的地震烈度,评价地震作用对崩塌体稳定性的影响。

2)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的崩塌调查评价。根据我国地震监测的现状,不宜自行设站监测,应以收集地震资料为主。

(10)人类活动监测

应针对调查区内对崩塌有影响的项目,监测其范围、强度、等与崩塌变形的关系。

景观要素类型的划分

景观要素的划分是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它是指研究地区在景观尺度上可分辨的相对同质单位。根据研究地区的景观特点,结合航片的分辨率和研究的需要,综合植被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和地形特征构成景观中相对同质的景观要素,确定以土地利用类型及森林群落优势树种为主要依据的景观要素分类体系( 肖笃宁等,2001) 。笔者根据白河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经营活动目的,采用了三级分类系统。

第一级:根据土地利用情况,把斑块类型分为有林地和无林地两大类。有林地即指乔木层植被盖度≥0.4的地段;无林地指乔木层植被盖度<0.4的地段,包括非林业用地。

根据2000年森林资源调查,白河林业局总经营面积190470hm

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82445.8hm

2

,非林业用地面积8024.2hm

2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面积171354hm

2

,疏林地面积10hm

2

,灌木林面积1088hm

2

,无林地面积2758hm

2

。在有林地中,禁伐区50975.8hm

2

,占全局有林地面积的29.7%;限伐区71580.4hm

2

,占全局有林地面积的41.8%;商品林区48797.8hm

2

,占全局有林地面积的28.5%。禁伐区、限伐区和商品林区的面积比大致是3∶4∶3,全局森林覆被率为90.5%。说明该地区森林景观状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禁伐区、限伐区和商品林区的面积比大致合理,一级景观类型现状分析见表3-1。

表 3-1 一级景观类型现状分析表

第二级:采用森林二类资源清查所划分的地类标准为基础进行,即白河地区景观组成结构划分为13类景观要素类型,即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沙荒地、非林业用地、林业设施用地、沼泽地、林业其他用地共13个类型,根据复测样地的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宜林荒山荒地、火烧迹地、宜林沙荒地三种面积小,在此忽略不计,共分10个二级景观类型。研究地区景观组成结构现状分析见表3-2,图3-1。

研究地区的景观要素组成以有林地为主,面积171354hm

2

,占整体的91.53%,斑块数10993个,占79.95%,其相对优势度最高,达88.7%。因此,有林地的控制作用是明显的。其次是非林业用地,面积占3.94%,斑块占6.45%,优势度4.43%;林业其他用地和沼泽地面积分别占1.75%和1.35%,其他地类占比例很少,合计占1.42%,在斑块数的表现上非林业用地和林业其他用地基本相当,面积分别是8024.2hm

2

和3330.96hm

2

,而非林业用地的面积是林业其他用地的面积的两倍多,可见非林业用地的斑块比较大,破碎度小,原因是非林业用地基本上是居民地,往往连在一起所以斑块数较少。沼泽地、灌木林地和采伐迹地的斑块也比较多,分别占2.61%、1.95%和2.07%,而其优势度并不高,说明其广泛分布于景观中。

第三级:在第二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优势树种将其划分为红松、云杉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臭松林、水曲柳林、胡桃楸林、黄波萝林、椴树林、柞树林、榆树林、色树林、枫桦林、白桦林、杨树林、杂木林、杨树原料林,按优势树种占5成划为17个林分类型。18-针叶林: 针叶树占 7 成的林分,19-针阔混交林: 针叶树和阔叶树各占 4 ~ 6 成的林分,20-慢生阔叶林: 在阔叶林( 7 成) 中,慢生阔叶树( 水、胡、黄、椴、柞、色、枫等) 占 4 成的林分,21-中生阔叶林: 在阔叶林( 7 成) 中,中生阔叶树( 榆树、白桦、杨树和杂木) 占4 成的林分。如表 3-3 所示,林分类型与优势度的关系如图 3-2 所示。

表 3-2 二级森林景观组成结构现状分析表

图 3-1 景观组成结构

由于本文要研究两期的数据,1987 年的数据林相图,其分类标准按表 3-4 进行,所以对2000 年资源调查表的优势树种进行统一标准处理,阔叶混交林包括椴树林、榆树林 、色树林、枫桦林、黄波萝林,经过处理之后,将林分类型合成为表 3-4 中的 11 种林分类型。由分析可知落叶松林和针叶林占绝对优势,优势度分别为 25. 77 和 30. 72. 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白桦林的优势度基本相同,分别为 9. 55、10. 18 和 9. 51( 图 3-3) 。

表 3-3 三级景观类型现状分析表

图 3-2 三级景观类型与优势度的关系

表 3-4 三级景观类型表

图 3-3 三级景观类型与优势度的关系

西甲球队会员制的现状

公司化15年以来,政府也并未像所期待的那样,看到真正透明的俱乐部管理。如今,在球员买卖,处理俱乐部资产,修建新体育城等管理事务上,西班牙俱乐部依旧对外界讳莫如深。在欧洲足球圈内,人们将是否在股票市场上上市作为某俱乐部是否真正透明的一个评判标志。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家西班牙俱乐部到股市上走一遭。

西甲西班牙人队目前还面临着什么问题?保级希望大吗?

目前西班牙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士气问题,经历了大半个赛季的低迷之后,现在即使阵容得到了一定的补充,球队的表现依然是比较糟糕的,虽然上一轮主场面对马竞的比赛取得了宝贵的1分,但实际上这一场比赛也暴露出西班牙人的问题。马竞虽然能够处于西甲积分榜前列,但实际上本赛季他们根本就没有过硬的进攻力,而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在西班牙人面前拿到积分,可想而知西班牙人的后防线,有多么地糟糕。

如果仅仅只是讨论西班牙人后防线,那么还不足以说明他们就真的很糟糕,这一支球队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场拿不住球,一旦拿到球,要么被抢断,要么往后场传,这两种情况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就是给后防线上的队友带来更大的困难。原来这一支防守能力并不强的球队,这一下子中场的队友又给你制造出麻烦,即使失误再少,基数大了,犯错机会也就增加了。

西班牙人在这个冬窗引进了前锋,也引进了后卫,但却没有引进一名中场,不引进中场就算了,还放走了中场球员格拉内罗,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就意味着,这一次引援根本就没有解决球队的问题。后防实力提升了,但中场依然拿不住球,传不了给前面的队友,只能传给后面的队友,后面的队友一旦失误,西班牙人换来的就是又一场赛事失利。

虽然目前距离赛季结束还有12轮的比赛,但实际上西班牙人能否在这12场比赛里面取得胜利?除去对阵皇马和巴萨的两场比赛,还剩下10场,西班牙人如果不拿下半数赛事的胜利,就别指望能够保级成功了,以目前球队的现状,是否真的可以创造佳绩,取得如此成绩?显然,我们仍然无法保证,眼看着西班牙人就要降级,武磊这个夏天,又是否会选择离队呢?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西甲各队现状分析表最新-马里西甲最新调整阵容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