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为何会进行长达8年的战争?答1980年,中东这个“火药桶”又一次被点燃,使得海湾地区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中的热点。9月22日凌晨,伊拉克军队突然向伊朗...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伊拉克对伊朗,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为何会进行长达8年的战争?

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为何会进行长达8年的战争?

1980年,中东这个“火药桶”又一次被点燃,使得海湾地区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中的热点。9月22日凌晨,伊拉克军队突然向伊朗发起了全面进攻,在一周之内深入伊朗境内15-30公里,打得伊朗军队措手不及。一些军事分析家、政治家和新闻记者据此预言,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伊拉克军队只需几个星期就能赢得战争。但恰恰相反,这场战争成了一场拉锯式的消耗战,一打就是8年之久。

这场战争的爆发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这中间还夹杂着民族纠纷、宗教矛盾、领土争端、个人恩怨等,使得战争的原因更加纷繁复杂。伊朗人多数是波斯民族,伊拉克人是阿拉伯民族,在现代历史上,两个民族曾多次兵戎相见,相互都有被统治的经历,都视对方为宿敌,结怨很深。围绕半条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两国斗了70年。

伊朗一直要求河的后一段以主航道中心线为边界,双方共管;伊拉克则认为整个阿拉伯河应归自己管辖。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近丁斡旋下,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规定,两伊以河中心为界,作为补偿,伊朗让出原属伊拉克的扎固高斯、赛义夫、萨阿德等四个地区(总面积为300平方公里),并承诺不支持伊拉克的库尔德族反政府武装。

但协议签订后,伊朗迟迟不交割土地。伊拉克认为自己受了“奇耻大辱”。霍梅尼掌权后,伊拉克多次提出修改协议,重新划定边界,但遭到拒绝。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决心“以战斗收复领土”。

不仅加此,两国长期存在的宗教矛盾更趋激化.伊朗人90%属什叶派,国家政权也掌握在什叶派的领袖霍梅尼手中;伊拉克政权却一直掌握在逊尼派手中而且它基本上是一个世俗的国家。这和霍梅尼要在海湾地区建立一个以伊朗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大伊斯兰联邦”的目标是相违背的,所以霍梅尼上台后即声称要“输出伊斯兰革命,号召各地什叶派起来夺权。

为报当年被萨达姆驱逐出境的一箭之仇,霍梅尼将伊拉克作为“输出革命”的第一站。霍梅尼的这种做法,不仅伊拉克不能容忍,而且也引来了向来保守的其他海湾国家的反感,这给萨达姆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为了获得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萨达姆又将自己打扮成阿拉伯的民族英雄,声称要为阿拉伯夺回被伊朗霸占的原属阿拉伯的领土阿布穆沙、大布通、小布通三个小岛。这一招果然一试就灵,萨达姆在阿拉伯世界赢得一片赞誉之声。萨达姆自恃伊拉克是海湾的头号军事强国,又有阿拉伯国家的大力支持,便准备对立足未稳的霍梅尼政权动武,一举打败伊朗,进而称霸海湾。

于是在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军队贸然向伊朗发动进攻,两伊战争由此全面爆发。

在战争的最初,伊朗军队节节败退。伊拉克在一周之内深入伊朗境内15~30公里,占领了3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地区。但伊朗很快就扭转了这种被动局面,到10月底就阻挡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战争并没有像伊拉克所希望的那样,伊朗在进攻面前会承认战败并求和。整个1981年,两伊战争处于相持状态。伊朗采用人海战术,伊拉克利用武器装备的优势,进行了一些激烈的战斗,双方互有胜负。

1982年4月,伊朗军队开赴前线队发动“圣城”战役。一举收复了霍拉姆沙赫尔及全部失地。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伊拉克宣布单方面停火,但伊朗人正杀得性起,对伊拉克的建议根本未予理眠,并找新胜的余威向伊拉克境内大举进攻,却也未能讨到便官,战争呈胶着状态。

1983年到1998年期间,战争同时在陆上和海上展开。陆上战斗大多是“袭城战”,在海上双方展开了“油轮战”。这不仅给两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也给中立国的油轮带来严重的威胁。美苏两国以此为借口,争相护航,并在海湾地区明争暗斗,使海湾局势进一步复杂。

两伊武装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全体一致通过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决议,即598号决议。伊拉克在第二天就作出了反应,表示欢迎安理会的决议。

一年之后,伊朗迫于战争形势非常不利,在国际上形象孤立,国内经济衰败、政局不稳,人民厌战情绪加剧,军队损失惨重,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598号决议,霍梅尼说:“接受这一现实比喝毒药还要厉害,为了使真主满意,我要把它喝下去。”两伊终于在血战8年之后实现停火。

战争没有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一场战争,两个输家。

伊拉克爆发反对伊朗的示威游行,是美国搞的鬼吗?

伊拉克的首都再次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和抗议活动,已经导致大量的人员受伤和死亡,而且大量的示威和抗议者在解放广场集结并前往外国使团二号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绿区包围,随时准备发起对各国使馆的冲击。

而伊拉克的另有一个声音就是让伊朗滚出去。这很显然就是美国捣鬼了。

首先就是现在的伊拉克是由美国控制的傀儡政府进行控制,所以伊拉克的言行和言论基本上是由美国进行控制的。目前的伊朗和美国关系相当恶劣,但是美国由无心发起针对伊朗的战争,所以只好用这个方式和方法。

发动大量的伊拉克平民对伊朗进行反对抗议,美国就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伊朗进行舆论攻击。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和获得最大的利益。

笔者觉得美国之所以始终对伊拉克感兴趣,觊觎的正是他们的石油,美国占据中东的石油,有利于巩固美元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说到底,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只是一场白宫为了利益而展开的抢掠大戏。

最终的目的还是为美国的经济服务,毕竟军事服务于政治,政治服务于经济么。

伊朗和伊拉克矛盾由来已久,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为何会爆发?

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当今世界一共发生过两场持续数年之久的高烈度战争,这两场战争分别是发生在东南亚的越南战争和发生在中东地区的两伊战争。而且十分有趣的是,这两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伊拉克和越南都先后以“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自称。

两伊战争

公元1980年9月,在越南战争结束后的第5年,位于中东地区的伊拉克和伊朗爆发了战争,在被称为火药桶的中东地区发生战争,并不奇怪,但是,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战争的当事人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居然持续了整整8年之久,直到1988年8月20号,两败俱伤的伊朗和伊拉克才结束了这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这场战争使得中东两大石油出产国遭遇了重创,无数平民百姓家破人亡,两个国家的经济更是遭遇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那么,为什么伊拉克和伊朗会爆发战争呢?两伊战争的起因究竟是什么?

第一,是国际纷争的老问题——领土争端。领土争端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矛盾乃至战争爆发的焦点原因,两伊战争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中东地区的大国,伊拉克和伊朗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如此漫长的边境线和历史形成的边界纷争,成为两国矛盾的焦点。

中东地区

伊拉克独立之后,伊朗和伊拉克的分界线划分一直有着不小的纷争,尤其是对于阿拉伯河界限的划分,分歧更是极为严重。阿拉伯界河长约一百公里,原来的划分方式是:伊朗一侧潜水线为边界,河流的主权属于伊拉克,不过,双方都拥有自由航行权。

但是,这一情况在1937年发生了变化,根据1914年双方划界委员会会谈纪要和1937年边界条约共同规定,伊拉克和伊朗双方同意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两段约11公里长的界线,以该河的深水线为界。也就是说,两国的边界线,从伊朗的潜水侧移到了深水段。

也倚仗于此,伊朗提出了这条界河应该按照国际惯例,全部以河流主航道中心为界的要求,对此,很明显吃亏的伊拉克自然毫不意外地拒绝了。但是,此时两国虽有边界矛盾,却远未到达战争的地步。1975年3月,在同属阿拉伯国家的阿尔及利亚的调解之下,尚是世俗国家的伊朗和伊拉克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

两伊战争

根据《阿尔及尔协议》规定,伊拉克承认了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划定为两河两国界河,但是,伊朗也需要归还扎因高斯等4个地区约300平方公里的伊拉克领土。因为,这4块地区历史上一直属于伊拉克的领土。与此同时,伊朗也必须承诺不再支持伊拉克库尔德人的反政府武装。

可以说,《阿尔及尔协议》对于改善两国的关系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很明显的双赢协议。然而,条约完成后,签订该条约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却开始反悔,他迟迟没有按照协议的规定,将答应给伊拉克的300平方公里领土还给伊拉克。

此时,伊拉克一方具体负责签订条约、尚未上台成为总统的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自然极为不满,他开始将此协议视为伊拉克的奇耻大辱,伊朗背约的行径,也为两国最终矛盾爆发,埋下了伏笔。

萨达姆

第二,则是由于宗教的原因。众所周知,中东地区是伊斯兰国度,而伊斯兰主要分为两个教派,分别为占据多数的逊尼派穆斯林和人数较少的什叶派穆斯林,而伊朗正是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的国家。

伊拉克则比较特殊,虽然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占据了国家的多数:60%的伊拉克人属于什叶派穆斯林,但是,长期在伊拉克掌权的却是逊尼派穆斯林。包括后来成为伊拉克总统的萨达姆,也是逊尼派穆斯林。

宗教派别的不同和纷争也成为两国矛盾的焦点,尤其是当1979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上台之后,不断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更屡屡挑起伊拉克境内什叶派穆斯林的情绪,这进一步加剧了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矛盾。

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

第三,则由于萨达姆和霍梅尼之间的矛盾。1979年在中东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年份,这一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上台成为伊拉克的大独裁者,而与此同时,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也将伊朗国王巴列维赶下了台,并建立了一个以什叶派高级教士集团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这两个在本国都具有一言九鼎权力的政治人物,却有着很深的矛盾。而且,萨达姆与霍梅尼之间的矛盾绝不是在此时才发生的,早在霍梅尼上台之前,作为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由于受到伊朗国王巴列维的迫害,霍梅尼被迫离开伊朗在各地传教,而霍梅尼长期待在的地方,则是伊拉克的纳贾夫。

但是,在1978年在伊朗发生内乱时,伊拉克明确表示了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而不是流亡伊拉克的霍梅尼,为了表示支持巴列维,伊拉克甚至将霍梅尼驱逐出境,霍梅尼因此被迫流亡法国。

霍梅尼

伊拉克的这一态度自然令霍梅尼极为不满,他发誓要复仇。也因此,在萨达姆上台之后,霍梅尼将萨达姆称之为“魔鬼”,号召伊拉克居民起来推翻萨达姆政权。霍梅尼这一行径,自然也令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萨达姆愤怒至极。

第四,则与萨达姆的个人性格有关。萨达姆上台成为总统时年仅42岁,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而言,萨达姆显然十分年轻,因此,此时的萨达姆不但年轻气盛,而且野心勃勃。在稳固对伊拉克的统治之后,萨达姆下一步的计划,是成为海湾乃至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霸主。

而且,此时的伊拉克并非毫无底气,众所周知,中东地区属沙漠地带,环境炎热,干旱少雨,许多阿拉伯国家虽然富含丰富的石油,也以土豪著称,但是,水资源却极其匮乏。

伊拉克境内肥沃的两河流域

然而,伊拉克却毫无这个隐忧,伊拉克在中东地区可谓得天独厚:伊拉克不但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储量,同时,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组成的两河流域,使得伊拉克拥有极为丰富的淡水资源和庞大的耕地面积。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伊拉克成为中东国家最为富裕和繁荣的国家。

1979年伊拉克战两伊战争爆发之初,伊拉克仅石油收入就超过350亿美元,而此时的中国,外汇储备仅有可怜的8.4亿美元,从中也可见伊拉克之富。所以,一贯野心勃勃的萨达姆依仗伊拉克的经济优势,开始打造庞大的军队。

两伊战争爆发之初,伊拉克的兵力超过22万,不但海陆空齐全,伊拉克也从世界各列强之中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武器。在萨达姆看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伊拉克军队,可以迅速击败刚刚经历政变、“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伊朗革命卫队。不过事实证明,萨达姆显然过于乐观,也太过低估霍梅尼的伊朗。

萨达姆

第五,则与国际形势有关。霍梅尼上台以后,以其激烈的反美态度闻名世界,因此,伊朗迅速成为西方国家封锁围堵的对象。与此同时,霍梅尼上台之后,积极支持各地什叶派、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外交政策,也引起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尤其是逊尼派国家的极为不满。

霍梅尼的一系列政策,导致伊朗在国际社会上空前孤立。因此,对于萨达姆不断挑起两伊之间的冲突,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沙特等中东国家都十分支持。萨达姆对伊朗的这一情况自然也心知肚明,也一直在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

所以,乐观的萨达姆在分析情况之后认为:趁霍梅尼政权刚刚建立、立足未稳之际,凭借伊拉克精锐的部队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伊拉克有实力速战速决击败伊朗,使霍梅尼下台,也以此奠定伊拉克称霸中东的根基。

两伊战争

在这种情况和心态之下,最终愈演愈烈的两伊边境冲突演变成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1980年9月17日,随着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废除两国边界划分的《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和全部主权,同时,命令对伊朗军事目标发动威慑性打击,挥师进入伊朗领土,两国之间的持续8年之久的战争全面爆发。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及其它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大规模空袭。23日凌晨2时,伊拉克派遣地面部队5个师和2个旅,约1200辆战车,分为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动进攻。

到10月底,伊朗成功抵挡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开始,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军队撤出伊朗领土,两国边界恢复为战前的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劲攻势,伊朗军队迅速应对,空军对伊拉克的16处目标实施了打击。地面部队迅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共集结了7个师和2个旅的兵力,同时还有大量革命卫队。

伊朗重点设防北线,以控制主要通道,延缓伊拉克军队的进攻。成功阻止伊拉克后,伊朗逐渐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规模反攻。9月底,伊朗集结10万兵力,在阿巴丹发动大规模反击战,解围阿巴丹。

1982年3月下旬,伊朗再次发动了名为“胜利行动”的攻势。经过充分准备,他们成功地全歼了伊拉克军队的两个旅,重创了两个师。此次行动导致伊拉克士兵2.5万人死伤,俘虏1.5万人。

伊朗军队还成功地击毁了360辆坦克和装甲车,击落了20多架敌机,并夺得了上百台坦克和装甲车作为战利品。1982年4月20日,伊朗动员了近30000名士兵和大约10万名革命卫队成员,发起了“耶路撒冷圣城行动”,目标是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

经过25天激战,西方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终于被解放。1982年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面停火的建议,并自行执行停火,承认了1975年签署的《阿尔及尔协议》的有效性,并准备在承认伊拉克的根本权益后与伊朗进行谈判。随后10天内,伊拉克宣布从伊朗领土内撤回全部军队。到1982年6月29日,他们基本上已经从伊朗撤军。

随后,战争转移到了伊拉克境内。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结了12万军队,发起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

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战争进入第三时期。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

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

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

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第四时期,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

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

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停战协商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

但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伊拉克对伊朗」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为何会进行长达8年的战争?》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