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队郭晨陈招娣女儿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陈招娣女儿,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女排将军陈招娣:为中国拿下5连冠,去世后郎平、郑海霞前来悼念
- 2、58岁陈招娣去世:王治郅前来送别,郎平、孙晋芳、郑海霞纷纷落泪
- 3、陈招娣的人物去世
- 4、中国排球女英雄陈招娣的女儿叫什么名字?
- 5、陈招娣:女排五连冠功臣,体育界第一个女将军,病逝触动郎平出山
- 6、陈招娣女儿被力荐打排球,继承母亲衣钵,陈果断拒绝:她身体不好
本文目录导航:
女排将军陈招娣:为中国拿下5连冠,去世后郎平、郑海霞前来悼念
2010年,篮球名将王治郅与NBA合约到期,按规定,他应该马上启程回国,归属于国家队。但是因为各方势力纠缠,王治郅没有按时归队,把回国日期一拖再拖。
媒体对此大肆报道, 有关王治郅的负面消息一时铺天盖地的传来。
这时候,国家 体育 局局长向他伸出了援手:局长亲自出面斩断谣言,和王治郅积极沟通,最终,在她的帮助下,王治郅顺利回归国家队。
这个人就是——陈招娣。
陈招娣是家里的大姐,应该从她出生时就是了。叫上这个名字,显然父母对于头胎是女孩并不满足,于是给她取名为“陈招娣”。
果然,招娣拥有了许多弟弟妹妹, 白天要上学,晚上要照顾弟妹,还要帮父母做家务、干农活。
身边的同龄女孩子大多都是这样,上学、照顾家里,稚气未脱同时又爱笑爱闹。而陈招娣尤其喜欢跑步、打球这些 体育 活动,学校里每次办运动会都有她,获奖的奖状贴满了家里的一面墙, 她的文具大多都是获奖颁发的奖品。
这些都是她的过人之处,也正是这些优点,改变了她的一生。
1972年的某一天,杭州市业余体校来到招娣就读的中学,希望招一批女孩子,培养排球运动员。
这个年纪的学生们已经十七八岁,算是半大不小了,都陆续为自己寻求出路:有人去市里读了卫校、有人参军入伍当了文艺兵、有人早早出嫁过上了相夫教子的日子……招娣身边的同学都陆陆续续走得了,她没有跟从父母的意见或者同龄人的脚步,去参军、读技校,或者嫁人, 冥冥之中,她好像在期待着什么一样。
现在,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进体校、训练、当运动员!招娣赶紧去报了名。选拔考核喊到她名字的那一刻,她紧张得腿都在发抖。教练发球时,她感觉到世界都安静了下来,耳朵边静静的,只有徐徐的风声。
她的眼里只有那颗排球,那颗雪白得耀眼的排球……
砰!
一个漂亮的还击!
这几乎是刻在DNA里的本能,如你所见,陈招娣有惊人的排球天赋,那个排球在她手里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灵动、鲜活。 凭着选拔赛上的出色表现,陈招娣顺利的进入了余杭市业余体校。
这个十七岁姑娘和排球的缘分,就这么结下了。在她往后41年的人生里,几乎每一项都和排球息息相关。
余杭市业余体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开始培养国家级运动员的老牌 体育 学校,是国家队成员的人才摇篮; 有不少的 体育 新星、夺冠黑马都诞生于此。
能进入这里学习,我是多么的幸运!陈招娣忍不住这么想。来学校报导的前几天,她刚去吃了小学同学王引娣的喜酒,她和自己一样十七岁,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匆匆嫁了人。嫁给一个不喜欢的人、一个不了解的人。
喜宴上,男人们喝酒划拳, 王引娣和她妈妈在屋里狠狠抹了一把眼泪 。引娣妈妈爱怜的望着稚气未消的女儿,满眼尽是不舍和无奈。她知道,她们家这种条件,女儿除了嫁人别无他法。
招娣和妈妈在一旁看见,忍不住有些鼻酸。招娣拿眼睛偷瞄妈妈,她知道,好几条街上的媒婆早就盯上了自己,三天两头就在妈妈身边旁敲侧击,打听她的婚事。
可是妈妈从来没在女儿面前提过这回事,在招娣拿到体校通知书时,她比女儿还要开心,见着邻里街坊就宣布一遍女儿要进体校当运动员的光辉事迹,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女儿的好事。
送她来报道这天,招娣忍不住问妈妈: “妈,隔壁村好多女孩子都嫁人了,咱们邻居亲戚里我这个年纪的大闺女还待在学校里的几乎没有……妈,送我来这里,您怕不怕我给您丢脸?”
招娣妈妈一听,立马变了脸色,严肃地说:
“什么丢脸不丢脸?别想那么多,妈妈不怕!进了学校,要好好训练;记住,跟着老师认真学,千万要给我们家争光!”
陈招娣红着眼眶看着眼前苍老的母亲,这个中年妇人奉献了一辈子、忍让了一辈子,连自己嫁给谁、大女儿取什么名字都不能做主的人,今天终于争了一把、强了一把——就是希望女儿有出息、好好打球! 陈招娣记住了母亲的话,转身迈进了训练场大门。
刚进体校时,陈招娣什么也不懂,她只是凭借自己的本能反应去打球,完全不知道合理运用规则,和队友打配合、用巧劲儿。这里的女孩子有好几十个,她们都是为了进入北京 体育 学院国青队而努力。
那里是全国的体坛人才培育中心,只有最顶尖的运动员才可以进入青训队 ,未来将会代表中国出战亚洲锦标赛、世界杯!一直到1972年,中国女排都没有拿到过一次世界杯冠军,不,别说世界杯,连亚洲杯冠军都不幸与之失之交臂……
当然,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在1981年被打破了,而陈招娣正是这其中的核心人物。不过,在九年前,这个小姑娘还很青涩。她知道,身边的人有好多都比她优秀,有不乏从小就练排球,打得很不错却还是没考上青训队的。
招娣感到深深的压力,她知道自己不如别人,起步也比同学晚,从小户人家走出来的孩子,总是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儿。
青训队下一轮的选拔就在年底了,她决定一定要在这半年的时间里,突飞猛进,考上国青队!在很多考了好几年还没有通过的老校友眼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陈招娣用行动告诉她们,没有不可能,只有不愿意!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别人练两个小时,她练四个小时;别人晚上都去吃夜宵、看电影,她晚饭后一直在练球,直到深夜保安来清场了才恋恋不舍的离去……
第二天,她依旧会踏着晨露,第一个到练球场。在别人都在吃早餐的时候,她已经开始新一天的训练了。
随着日复一日的训练,青训队的选拔赛终于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招娣进步神速,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天赋和努力,顺利成为北京 体育 学院女子排球部青训队的一员。
"教练,我要加练一会儿!"
袁伟民回头看着这个瘦瘦高高的年轻姑娘,心里面有些暗暗吃惊。这个叫陈招娣的女孩子是刚从杭州体校选上来没多久的。初次见面,袁伟民发现陈招娣是那种典型的"杭州姑娘":瘦弱、水灵、眉清目秀。
他还想,国青队的训练和体校里可不是能相提并论的,队员们来到队里,可以说除了吃饭睡觉洗衣服,所有时间都在打球。有很多新来的队员受不了, 说现在睁眼闭眼都是排球、排球、排球,连吃饭都看起来是个排球形状……
所以他有些先入为主的以为,柔弱的陈招娣肯定坚持不下来,能不能到上场的那一天都还不好说。没想到,这个姑娘进队后, 跟着队伍过着每天醒来一睁眼全是训练的生活居然一点都没有不适应 ,好像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她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度过的一样。
袁教练可能不知道,陈招娣确实是依靠这样的拼命练习才拿到青训队的名额。不然,她或许现在都在体校里混着。
“行啊,想练就练。”
现在是晚上十点,女孩子们从六点就一直打到了现在,所有的队员都已经精疲力尽,汗水把训练服整个打湿,紧紧地贴在身上。
女孩们连捡球拿回篮筐的力气都没有了,除了陈招娣。 她站到袁伟民教练的对面,沉着地摆出接招的姿势,眼神坚定而锐利。
“唰!”
随着一道破空声,袁教练气定神闲地扔出一个球,等着招娣去扑。按照队里的规矩,加练的项目是"救球"。
教练扔出一个球,你必须要把这个球接住,一直接到第十五个球为止,如果中间有失误,就得判负。判一个负,就要再救两个球来补,一直到补完才算结束。
这个目标对于已经训练长达四个小时的陈招娣来说,相当艰难 。当教练问出那个“有谁还想加训”的问题时,全程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应声。而陈招娣,她其实能感觉到,从第一次见面开始,袁教练就不是很看好自己。
对于非常考验眼力和反应的排球运动员来说,招娣的直觉也出类拔萃了起来。她甚至可以极端一点肯定,袁教练有点瞧不起她。 他的情绪和表情里都带着对杭州姑娘的刻板印象和轻视。
恰好陈招娣就是个极其要强的人,想想他问问题时扫向众人的那轻蔑眼光,似乎还在自己身上多停留了一两秒,她就气不打一处来!招娣今天就是要在他面前证明自己:我可以!
见那排球闪电一般飞过来, 招娣立马起身飞扑。别看袁教练扔球的样子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那球力道大得很。招娣为了接住这个球,生生摔在了地上。但是你的对手可不管你摔没摔到地上,于是,招娣马上起身,下一个球又飞到了眼前……
就这样,不带喘气儿的接了九个球之后,招娣再也坚持不住,倒在了地上,任凭第十个球掉在身旁。
“负一!” 袁教练的声音不冷不热的响彻在空旷的练球场里面。招娣一听这话,谁的暴脾气都该起来了,于是撂下一句 “我不练了!” 拿了衣服就往外走。袁教练还在扔球,嘴里不停喊着 “负二、负三、负四!”
招娣被满地的排球拦住了去路,气得大喊:
“我都说了,我不练了!”
“你想练就练,你想不练就不练吗?不行,今天必须练完!”
招娣红着眼睛看着他,好一会儿,才下定决心:
“行,练就练!”
最后,在袁伟民的激将法下,陈招娣扑完了十五个球。这段充满个人色彩的奋斗经历,日后被人写成一篇文章《苦练》,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用以鼓励莘莘学子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而这篇《苦练》,也是陈招娣排球奋斗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幕。
正是《苦练》,让招娣在两年后入选八一女排队,代表中国走上国际赛场。
五年后的1979年,以陈招娣、陈晋芳、郑海霞、郎平为主要队员的首批中国女排队走上亚洲锦标赛赛场,打败日本拿下第一个亚洲杯女排总冠军。拿下这个奖项后,八一队不敢懈怠,马上开始着手准备接下来的世界杯。如果能在世界杯上夺冠,打断女排项目长期被巴西垄断的困局,那该是多扬眉吐气!
于是,经过两年后的训练,1981年,初代八一排球队参加世界杯的激烈角逐,3:0、3:0、2:1……一轮轮的淘汰赛下来,终于迎来了中国女排和巴西的总决赛。
这场最关键的比赛里,偏偏招娣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她的腰椎那块骨头,之前因为过度训练而落下了旧伤,因为比赛紧迫一直没来得及好好治疗,现在旧疾复发了。
中国的女排队,那时候人员还不够壮大,没有可场的替补球员了,如果招娣因为腰伤而放弃比赛的话,那么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她的选择任何人都能猜到:这位"拼命三郎"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
26岁的陈招娣强忍着腰伤上场,疼的眼泪花在眼眶里打转也坚持着,直到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反扣!比赛结束,中国赢得了胜利!
女排姑娘们激动的拥抱在一起,而招娣再也忍不住,跪倒在场上。颁奖时,是陈晋芳把她背了上去,亲手让她捧着奖杯,郎平对她说: “这个奖杯,理应让你拿着!”
接下来的五年,八一女排队开启了她们的全盛时代,中国女排缔造了在世界杯上五连冠的奇迹,直到今天都被世人奉为体坛界的不朽神话。
而陈招娣在五连冠期间, 因为左手受伤而吊着一只手上场,依旧赢得了比赛,获得了"独臂将军"的美称。
2006年,国家 体育 总局以及国家领导人,一致同意为陈招娣同志颁发少将军勋章。对于陈招娣来说,这是对她一辈子贡献与荣誉的总结。同时也是 体育 界的莫大殊荣。
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样的美好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2013年,多此接受直肠癌手术的陈招娣还是没有抵抗过病魔的摧残,永远离开了人世。
陈招娣坚持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她拿到了世界冠军、当上了部长局长、得到了唯一的少将军衔,可是这些荣誉并没有阻止癌症在她的身体里肆虐,最终夺走了她的生命……
陈招娣走的那一年,也才58岁。和她同龄的郎平、郑海霞等人还活跃在女排一线,令人感到扼腕可惜。2013年4月1日,陈招娣在女儿郭晨的陪同下走到生命终点。
随后,在郭晨为她举办的葬礼上,郎平、孙晋芳、郑海霞、王治郅等八一老将纷纷到场为她吊唁。国家 体育 总局,这个曾经答应过为陈招娣养老的单位为招娣发表了一篇悼念文章,里面说:
陈招娣用自己的 健康 乃至生命换来了中国女排的繁荣昌盛,她的英年早逝,是整个世界排球史上,最大的损失。
58岁陈招娣去世:王治郅前来送别,郎平、孙晋芳、郑海霞纷纷落泪
2020年9月25日电影《夺冠》上映,尽管还处于疫情期间,仍有不少观众走进电影院,与影片中的中国女排同哭同笑。
影片中郎平、张常宁等人传承数代的女排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而鲜为人知的是,拍摄电影《夺冠》时,导演陈可辛曾给郎平打了个电话,在电话里,陈可辛颇为神秘地对郎平说: “现在戏拍到一个很关键的时刻了,你一定得到片场看看,不来你会后悔的哦。”
当郎平百忙之余赶到片场后,却突然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是刘敏涛演的陈招娣去世那场戏,勾起了郎平的回忆。
2013年,和郎平搭档多年的前中国女排队员陈招娣因病去世,郎平和前排球队员都前往吊唁,在她们眼里,陈招娣的逝去,不仅仅是一个队员的离去,更是女排精神重要一环的逝去。
作为上个世纪中国女排事业辉煌时代的亲历者,陈招娣用百折不挠的意志,浇筑到伟大的女排精神中。
女排是陈招娣一生中最挚爱的事业,为此她曾经多次负伤。世人在赞叹郎平为中国女排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也不该忘记陈招娣的辛劳和贡献。
那么,陈招娣如何成为一名中国女排的主力队员的呢?除了女排之外,陈招娣又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很多人看我人高马大的,应该是个北方姑娘,其实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南方人,成为女排队员也挺偶然的。” 陈招娣曾笑着回答记者。
陈招娣是杭州姑娘,在家里排行老三,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
陈招娣打小就很懂事,唯一让父母担心的就是她从小就不爱学习,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父亲对陈招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小姑娘家家的,读书不好该怎么办呢?”
然而陈招娣在运动方面却颇具天赋,学校举办的田径比赛每一次都能拿到冠军。
1970年,浙江省队正在筹备女排队,在一次跳绳比赛上,陈招娣惊人的弹跳力给省队教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这样,陈招娣成为了浙江省队的一名排球队员。
在艰苦的排球训练中,陈招娣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毕竟不用再担心糟糕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一头扎进了排球的训练中。
时间一长,陈招娣就喜欢上了排球这种运动。当队友们在训练场上抱怨训练辛苦的时候,陈招娣却乐此不疲,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 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女排运动员!
一年后,凭借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基础技能,陈招娣从12名排球队员中脱颖而出,顺利被选进北京排球集训队。 这是陈招娣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来到首都是当时很多年轻人的梦想。
让陈招娣感到有些失望的是,由于资金短缺的问题,集训队的训练场地和器材还不如浙江省队的。
不过,摆在她面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南北饮食方面的巨大差异,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比较粗糙,不如南方精致。
时间一长,陈招娣就患上了贫血症,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有气无力的,从教练眼中出类拔萃的队员变成了倒数第一,这对一向自尊心强的陈招娣来说是非常丢人的事情,她一度想到了退队。
正当陈招娣因为贫血症感到郁闷的时候,教练找到了她。
原本陈招娣以为教练会狠狠地训她一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教练不仅没有批评她,还安慰道: “招娣啊,平时看你训练的时候,都是最拼优秀的那个,然而最近看你怎么都不在状态,我在想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说说看,别有心理负担。”
听到教练这一番感人肺腑的话,陈招娣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自己孤身一人来到北京,第一次感受到温暖。
教练在了解到陈招娣的情况后,马上让食堂师傅今后专门给陈招娣做几道南方的菜,还针对陈招娣贫血症的情况,特地为她开小灶,增加营养餐,队友们也对陈招娣的情况予以关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陈招娣的病很快就好了。
之后的几年,陈招娣在女排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 1976年,她被选进国家队,队友是郎平、孙晋芳、周晓兰等耳熟能详的女排运动员,正是她们的拼搏下,中国女排之后才步入五连冠时代。
中国女排的成功浸透了汗水和艰辛,这一点陈招娣最有发言权。
当时负责女排训练的是被誉为“中国女排之父”的袁伟民。
认识陈招娣的人都知道,她性情温和,平易近人,说话细声细气的。然而,这都是被袁伟民调教出来的。
年轻时代的陈招娣是个“拼命三郎”,敢打敢拼,这一点连袁伟民也承认, 在其作品《我的执教之道》中,袁伟民记录过这样一件事:
“在一次常规的排球训练过后,我知道姑娘们辛苦了一天,为了试出她们训练的极限,我还是故意问:‘谁还要加练?’不出我所料,姑娘们面面相觑,连平日里最不服输的郎平都默不作声。
这时陈招娣站了出来,说:‘我要加练!’于是我又专门给她制定了一个小时的训练量,回去的时候看她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可是任何优点一旦过分了就变成了缺点, 心气过高,桀骜不驯的个性容易一路走到黑, 陈招娣就是这样,比如她执拗于一种排球技能,再这样下去很容易会破坏技能的均衡。
袁伟民很清楚,像陈招娣这样性格执拗的,跟她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准备好好修理一下陈招娣。
一次,袁伟民抓住陈招娣训练长跑时,抢了队友的道为理由,对她进行罚球, 排球中的“罚球”,不像篮球那种投几个篮就完事了,而是一系列操作,非常考验运动员的体力和耐心。
运动员要先触碰训练场外的铁丝网,接着快速跑到排球网旁边做一个翻滚救球,然后再回去触碰铁丝网……这样循环15次才算成功。
袁伟民把球故意把球抛到训练场的各个角落,陈招娣刚开始都能接住,到了第8个的时候,训练了一天的陈招娣体力开始不支,眼睛里的排球都出现了残影,就没有接住。 袁伟民这时候说: “这个球没接住,抵消掉一个之前接住的球。”
这样陈招娣接到的球就减少成了7个。到最后随着没接到的球越来越多,陈招娣的心态越来越差,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她接过的球都被抵消掉了。
陈招娣心态崩了,她对袁伟民怒吼: “我不练了,你这明显是欺负人嘛!”
接着飞奔着跑出训练场,袁伟民指着陈招娣说: “明天给我接着罚球!”
听到袁伟民的话后,陈招娣觉得如果就这么走了,简直就是逃兵,于是她回到训练场上,对袁伟民说: “罚就罚,我不怕,不用等到明天,现在就可以!”
在新一轮的罚球上,陈招娣又出现了体力不支的情况,她想掉头回去,但走到门口的时候,她冷静了下来, 明白自己体力不支的罪魁祸首不是一天的训练,而是自己太较劲了。 于是把心态调整好了后,她终于顺利地把15个罚球都补好了。
之后她心服口服,改掉了偏执的毛病。
陈招娣这件事后来成为了女排精神的象征,被写入小学课文《苦练》。
在袁伟民的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陈招娣练就了一手攻防兼备的排球战术,她还和孙晋芳搭配,创造性地总结了“双快”战术,屡次在赛场上打败敌人,奠定了此后三十年女排“三、四号线快速出击”的战术传统。
1978年全国联赛上,陈招娣和队友对战山西队,结果,她接球的时候,用力过猛,膝盖被狠狠地撞击在地面上,右臂也顶在地上,造成右臂小骨出现裂痕。
众所周知,排球运动是最依赖手的一类运动,排球运动员手受伤了,就像战士没有了枪一样。
陈招娣这时候应该好好休息或者减少训练,更应该避免比赛,可是陈招娣偏偏不这样做, 她觉得这些都没什么,自己和孙晋芳的配合缺一不可,所以她坚持要为半年后对战日本队的比赛备战。
根据孙晋芳后来回忆:“ 陈招娣和袁指导拍着胸脯说是小伤,可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每次训练后,她的手都剧烈疼痛,还时不时肿了起来,队员们都很心疼她,都想把她送到医院里,这时陈招娣总会笑着说: ‘没事儿,我这点伤不算啥,大家都安心训练吧,不用担心我。’ ”
日本女排事业在世界上一直都处于顶尖水平,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女排一直被日本压着打,此次国家队和日本队的比赛虽然是“友谊赛”,但是火药味可一点也不输给正规的竞赛。
日本方面派出了奥岛圭子在内的全明星阵容,中国方面也不甘示弱,郎平、陈招娣、孙晋芳、郑海霞等骁将悉数出战。
然而这次比赛中却出现了意外,陈招娣的右臂伤口被奥岛圭子撞到,剧痛让陈招娣倒在了地上,队员们把她扶到医务室里,但是陈招娣却说: “扶到观众席就行,我要看着你们胜利!”
陈招娣的坚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观众们掌声雷动,女排队员们也焕发出惊人的战斗意志,最终,中国队成功让日本铩羽而归。
仅仅两个月后,在全运会赛场上,陈招娣再次带伤出战, 右臂缠着白色绷带,宛如一朵凌寒绽放的雪梅,观众们再次被陈招娣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感染了, 自那以后,她就有了一个“独臂将军”的称号。
陈招娣挂彩出战,也不是第一次了,多年的训练和比赛使她的身体用伤痕累累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是她从来没有因伤病主动退出赛场。
1981年世界杯中日决战上,陈招娣腰伤复发,还是咬着牙,击退对手的一次次进攻,直到第三局中国女排已经占上风的情况下才无奈退场,最终,中国队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女排取得的第三个世界冠军。
而陈招娣取得的最后一个世界冠军是在1982年的世锦赛上,这也是她和队员们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当时中国队出师不利, 这意味着如果要获得冠军,中国女排必须在接下来和印度、巴西、奥地利的对决中,达成3:0的完胜局,难度系数如此高,女排士气降到了冰点。
陈招娣回忆说: “那是老女排遇到的最危险的时刻,我们都很泄气,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袁指导不让我们哭,他轮流为我们打气,对我说,如果伤还没好的话就让别的队员替换上,但是我拒绝了,这么重要的比赛,我就是豁出去也要拼一把。”
袁伟民的话给了队员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之后中国女排披荆斩棘,连战连捷,进入决赛后,又打败了强大的美国队,取得了五连冠的辉煌战绩。
至此以后,中国女排跃升为世界第一,女排精神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抹去的时代记忆。
提起女排精神,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 “一个是铁榔头郎平的雷霆扣球,一个是带伤出战的陈招娣。”
1983年,陈招娣因为伤病的原因,不得不提前告别了排球事业。她被上级转调到“八一” 体育 代表队担任排球队副政委。
陈招娣诠释了女排精神的第二个体现:爱岗敬业。
在全新的领域里,陈招娣也把政委一职的工作落实到各个方面,她也在部队里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郭小明。
“小明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我们结婚后,他也没有干涉我的工作,我想做的事情他都是支持的,家里的很多事情有时候也会听我意见。” 陈招娣后来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道。
很快两人就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当时 社会 上有个呼声——把老女排的子女都聚在一起,组成排球队,延续中国女排的辉煌。
然而,陈招娣的女儿郭晨却患上了先天性心肌炎,无法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这就意味着郭晨不可能成为一名排球运动员,不过陈招娣并不在乎, 在她眼里,女儿能够 健康 成长就足够了。
1989年,陈招娣看到了重返排球的曙光,随着老女排的退役,中国的女排事业由盛转衰,在当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折戟沉沙。
国家体委决定让陈招娣回北京任国家队的领队,力挽狂澜,这是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原本陈招娣是要跟丈夫郭小明一起到海南发展的,为了挽救祖国的排球事业,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北京。
正当陈招娣全身心投入到为祖国培养新一代的女排人才的时候,她却被查出了直肠癌,经过两次大手术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回到了领队的岗位上。
从1993年开始,陈招娣开始长期在文化 体育 局工作。
在文化 体育 局工作期间,陈招娣不仅为国家物色了许多出色的人才,还挽留了不少人才,其中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促使王治郅回国。
众所周知,王治郅是令中国球迷们自豪的偶像之一,他是首个进入NBA的亚洲球员,在篮球生涯中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陷入过“留美不归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
2002年,王治郅和小牛队签订的合约到期了,为了继续留在NBA,王治郅打算参加完夏季联赛再回国,本来这个决定无可厚非,也得到了了国内篮球协会同意,但并未公开。 结果这件事传回到了国内,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猜测是王治郅习惯为美国效力,不想回国了。
随着舆论的发酵,国内有名记者专程到美国采访了王治郅,因为没采访到他本人,就转头去采访了当时的国家主教练王菲,王菲也不清楚内幕,带着情绪说: “王治郅不愿意回到祖国,他的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队的正常训练了。”
这件事一经报道,迅速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时任文体局局长的陈招娣不忍心看到王治郅这个不可多得的篮球人才不能回国报效祖国,她决定出面“调停”,她做了两件事:
在陈招娣的安排下,王治郅终于完全消除了疑虑,于2006年回到了阔别4年的祖国,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文体局专门感谢陈招娣。
之后王治郅一直致力于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并亲自出战北京奥运会,还在2010年亚运会上为中国夺得了金牌,这一切都有陈招娣的一份功劳。
陈招娣最后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和名嘴宋世雄联手担任女排赛事的主播,当看到中国女排惜败美国队的时候,她的语气里还是掩饰不住的伤心。
2012年底,陈招娣直肠癌复发,住进了医院,其实早在前几年,她就一直和病魔做斗争,不过这次恐怕是很难挺过来了,因为癌细胞已经扩散了。 陈招娣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刻在骨子里的女排精神使她不放弃,她要和病魔抗争到最后一刻。
女儿郭晨见证了陈招娣最后的日子,她在微博上记录了母亲抗癌的顽强不息。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陈招娣要长时间忍受剧痛,连杜冷丁都无法止痛的时候,她就让叫女儿把毛巾放在嘴里咬着,一滴眼泪都没有流下。
老女排的队员都去医院里看望了陈招娣,根据郎平的回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陈招娣心心念念的还是祖国的女排事业,她对郎平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现在的女排都没有老女排那股精神,还得加把劲啊!”
这句话对郎平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年后,她从美国归来,组建了一支拥有老女排精神的新女排天团,带领中国女排取得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金牌。
2013年,陈招娣还是没能逃脱病魔的魔掌,不幸逝世,年仅58岁。
女儿郭晨在为陈招娣做的记录中写道:
母亲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抗争,她是我的骄傲!
几天后,陈招娣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的东礼堂进行,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在殡仪馆外排成长龙,来送别这个伟大的女排运动员,里面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者,他们都是老女排辉煌岁月的见证者。
很多老女排的队员例如郎平、孙晋芳、郑晓霞都前来悼念,看着被病情折磨地瘦弱不堪的老战友,她们眼里噙着眼泪,74岁高龄的主教练袁伟民、受过陈招娣恩情的王治郅也都来了。
在陈招娣不算长的一生中,她跟自己斗,跟伤情斗,跟对手斗,和病魔斗,用一生诠释了女排精神的精髓: 不屈不挠,砥砺奋进。
去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夺冠》中,当陈招娣年轻的躯体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她的肉身逝去了,但是精神永存于天地间。
陈招娣的人物去世
在女儿郭晨26岁生日前两天,陈招娣离开人世。陈招娣病重期间,郭晨始终在医院陪护,并通过微博记录了母亲最后的这段艰难岁月 。
2月中旬陈招娣病重住院,郭晨用“我不再坚持,只要你不难受,看你难受,我比谁都心疼”来形容。
4月1日13时55分陈招娣病情恶化被推进手术室后,郭晨写道:“看你被抢救我只有看着,等着,加油妈妈,加油。 ”
4月1日15时郭晨写道:“妈妈走好,那个地方没有疼痛,没有疾病,只有开心,还有两天我就26了,你又一次骗我,我不恨你,我依然爱你,妈妈我爱你。 ”
4月1日17时44分从医院回家的路上,郭晨抱着妈妈的军装,感慨万千:“如果有来生,下辈子我还要做您的女儿,永远! ” 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评价
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发表的书面声明表示,作为老一代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代表,陈招娣为中国女排在世界上获得“五连冠”的辉煌成就,为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精神的传承,为中国女排“全面快速、灵活多变”的技战术特点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陈招娣同志是体育界在军队唯一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军人,她的英年早逝是全国排球界的一大损失。 2013年4月2日06:39,《人民日报》第15版发表《体坛聚焦:女排“拼命三郎”走了》,同时配发评论《你留下女排之魂》。《体坛聚焦:女排“拼命三郎”走了》一文说:作为老女排的第一批队员、“五连冠”时期中国女排的主力接应,性格倔强的陈招娣在队里训练最刻苦,也特别能吃苦。她的腰伤非常严重,每场比赛下来腰都像要断了一样,根本直不起来,医生对她说:“你不能再打球了,再打球就要瘫痪!”她仍然坚持训练,同时配合治疗。陈招娣靠着毅力,咬牙坚持,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女排的“拼命三郎”。正是通过高强度的刻苦训练,陈招娣不仅二、三号位进攻手段多,且防守出色,她与队友通过顽强拼搏,相继夺得1981年世界杯和1982年世锦赛冠军。描述陈招娣主动向袁伟民请求加练的《苦练》一文还曾载入中学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作为军旅女排队员,陈招娣的顽强拼搏更是在球场上享有盛誉。1979年6月,陈招娣随国家队在与日本队的一次比赛中桡骨断裂,两个月后回到解放军队征战第四届全运会时,陈招娣用绷带吊住左臂,带伤出战,单手比赛,自此她就有了“独臂将军”的美誉。在离开中国女排后,陈招娣曾先后担任过八一女排、国家青年队女排主教练和中国女排领队等职务,都取得了出色成绩。深爱排球的她从没有离开过排球,作为比赛技术监督,陈招娣经常会出现在全国排球联赛的赛场,她与宋世雄合作解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比赛的情景,曾给观众和排球迷留下深刻印象。陈招娣等老女排队员无论在身高,还是在力量上,都远不及美国、俄罗斯和古巴等世界强队,但她们通过刻苦训练,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每个人的绝活,通过集体的力量,实现了“五连冠”的伟业。她们的胜利不仅开启了世界排坛的一个中国时代,同时也提振了中国人民加速改革开放的信心。
2013年4月2日《人民日报》第15版评论《你留下女排之魂》说:陈招娣,你匆匆离去,只有58岁。在与癌症病魔的奋力抗争中,你没能像在球场上一样永远不倒,但是,你将永远不倒的女排之魂留给了人们。你是一代中国女排的英杰,你是中国体育的楷模,你是中国军人的骄傲。你身留刻苦训练的伤痕,从无怨言,反以为荣,那是姐妹们人皆有之的印记,那是攀登世界排坛巅峰的代价,唯一的担心就是祖国需要自己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伤痛困扰而无法尽力。征战世界杯的日子里,腰伤严重的你一次次被队友背上背下,只有到了领奖台上,你不要人背扶,昂首而立,因为胸前挂着梦寐以求的灿灿金牌,身后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你严于律己,时刻以“女排一员”自我鞭策。你在球场上并不是引人注目的主攻,也不是记者笔下着墨最多的核心,“铁榔头”“天安门城墙”那样的美誉和绰号都没有,但少了你的摸爬滚打,女排的整体实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对一向克你最严厉的教练,你心存感激,只说“没有平时的严格要求,能顶得住吗!”30年前,你功成名就,结束了运动员生涯。做教练,当军官,你从来没有离开排球场,无时无刻挂念着遇到坎坷的女排后来人。参加探讨中国排球乃至中国体育改革发展大计的会议,你那一袭草绿色戎装在众多同行中格外显眼。但是,你的发言从来细声细语,并不强势,却让人难能不服,你把这些看做自己的责任。走好,陈招娣!当中国女排再展雄风的时候,谁也不会忘记你,一个不计功名的冠军队员,一个球场上永远的榜样!
2013年4月2日,《华西都市报》第A14版发表《无法磨灭是你的样子 老女排国手陈招娣少将昨天因病辞世》,并配发评论《来世的队友》。评论说:她有一个很通俗的名字,带着时代的烙印;她在排球场上作风之顽强,遂得“独臂将军”之美誉;作为中国女排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功臣,她的防守能力至今令人称道……1981年,当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中国女排走上世界冠军领奖台时,有一个人是被队友们搀扶着上去的,她就是陈招娣。她的成材之路其实平凡,业余体校、体院青训队、职业队直至国家队,她的幸运之处在于,没有中途跌倒,而是坚持到了最后的巅峰。也许再过十年,这条艰辛无比的道路在中国体育界将不复存在,但是,陈招娣们曾经引领过那个时代的中国体育,并成为其间最鼓舞人心的传奇,这一点不会有任何争议。这就好比,可以在足球场上为全世界奉献最精彩进球的,不仅有杀出贫民窟的马拉多纳,还有医学博士苏格拉底。英雄莫问出处,英雄就是英雄。在女排名将中,陈招娣的星光绝对算不上最 耀眼的,但是她正是中国女排坦克般推进的冠军年代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齿轮。这正如1990年世界杯,马拉多纳鬼斧神功般的妙传之所以永远被世人铭记,最重要的原因,是站在门前的“风之子”卡尼吉亚最终朴实无华地完成了那个进球。来世的队友,就是对体育人最高的赞誉。
体育届人士评价
中国前女排主教练胡进:陈招娣虽然身为少将,工作很忙,但是她却非常关心中国女排的成长,中国女排的活动只要邀请她,她肯定会抽时间参加,给姑娘们很多鼓励,以及建设性的意见。
中国前女排主教练胡进: 我和陈招娣在1989年至1992年在中国女排共事四年,她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让我十分敬佩,她对中国女排的辉煌作出了重大贡献。
昔日队友郎平:刚刚接到电话,我亲爱的老队友招娣走了……心里非常难过,一个月前的见面成了永别。招娣一路走好!。亲爱的招娣,上月去探望你时我们还在讨论排球……还记得1981年我们夺取第一个世界冠军那次,咱俩是室友,决赛前你腰伤复发但咬牙坚持拼完五局,是我们扶着你走上领奖台的,你顽强的拼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非常想你!我们来世还做队友!
张蓉芳(老女排队长,现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怎么也不愿意相信她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所以我希望她一路走好。我想如果有来生,我们还会再做好姐妹、好战友、好朋友。
陈忠和:回忆一起奋斗的岁月,犹历历在目。将军,一路走好!
朱玲:“好伤痛,得到消息的第一瞬间,我几乎不相信这是真的……”获悉曾经的队友陈招娣去世的噩耗,老女排川籍国手、四川省体育局局长朱玲不相信心中最尊敬的队友,年仅58岁的老姐妹就这样撒手离去。朱玲说:“仿佛一切还在昨天,但现在她真的走了。”“1981年,我们都在一起。她比赛时,老是用手按住腰伤,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来得太快了,她按着腰伤的身影感觉就像在昨天,但突然之间人就走了。”朱玲说:“她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非常成功,是我们的楷模,”“这位尊敬的战友、姐妹,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样,她做起事情来,非常拼命。好姐妹,好好安息,我们会永远想念你!”
周建安:无论是作为运动员还是管理者,我觉得陈老师都是我们的榜样。她做技术代表时与我有过接触,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年轻队员很关心,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中生代教练员的指导,让我很感动。
赵蕊蕊:陈局,您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疾病与痛苦!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聂卫平:悲痛!当年多次在一起参加活动,性格温润、心地极好的一个人。不管是在女排阵容里,还是在人群中,她虽然不是很扎眼,但永远不可或缺。愿一路走好,怀念你!
张斌:陈招娣去世了。从(2012年)开始就知道她情况不好,以致体坛风云人物颁奖仪式她都缺席了。不久前,去广州采访郎平,做风云会特别节目,重温五连冠。还有一个小意图就是让每一位老女排队员说说战友陈招娣,不知节目何时播出,需要加快了,对我们少年时经历的伟大时代中的主角之一致敬!
王皓:愿逝者安息!您是我国、我军体育人的骄傲,我们向您致敬!老领导一路走好!
侯玉珠:听到这事后,我们都很难过,老女排都会去北京看她最后一眼。
邓若曾(原中国女排主教练):作为教练的我,心中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战友而感到无比心疼。唯一的心愿就是愿陈招娣一路走好!她的一生是我们大家所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中国排球女英雄陈招娣的女儿叫什么名字?
郭晨。
郭晨从小跟随陈招娣在排球队长大,她也喜欢上了排球,目前在八一体工大队工作,她已经是国家级裁判,参与过多届全国联赛的裁判工作。郭晨称自己的任务是延续妈妈对于排球的梦想。
在女儿郭晨26岁生日前两天,陈招娣离开人世。陈招娣病重期间,郭晨始终在医院陪护,并通过微博记录了母亲最后的这段艰难岁月。
陈招娣:女排五连冠功臣,体育界第一个女将军,病逝触动郎平出山
2013年4月1日下午,北京市八宝山东礼堂召开了一场浩大的送别仪式——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排球协会顾问 陈招娣 ,因患癌症治疗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8岁。
陈招娣是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的主力队员,曾获得1981年世界杯和1982年世锦赛的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她和 宋世雄 解说女排比赛,给球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陈招娣是 体育 界在军队里第一位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军人。
1955年,陈招娣出生于浙江杭州,她从小就表现出了突出的运动天赋,跑步、跳远、打球样样都行,是学校小有名气的“运动健将”。1970年12月,浙江女排成立,年仅15岁的陈招娣进入浙江队,成为了一名排球运动员。
由于成绩突出,陈招娣在1971年被选调到北京 体育 学院青年集训队。当时陈招娣的球风非常顽强,敢打敢拼,很快在同龄球员中脱颖而出,先是被八一女子排球队选中,并最终于1976年被 袁伟民 选入国家女排。
当时“文革”刚刚结束,重组不久的中国女排初入国际大赛,成绩并不算理想。主教练袁伟民为了提高成绩,对女排队员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有一次训练结束后,袁伟民问队员们: “谁还想加练?”
但姑娘们一天训练下来,早已精疲力竭,没有人响应袁伟民的话。陈招娣心想: 那我就再练一会吧! 于是主动走了过去。
袁伟民规定的加练项目,是让运动员先触碰场边的铁丝网,再跑到3米线做翻滚救球,再跑回来开始下一轮的救球……一共要接15个好球才算结束。
陈招娣头几个球还能勉强接住,但在接到第9个球时,她实在累得跑不动了,这个球就没接住。此时袁伟民说: “你没接住,扣掉一个球!”
陈招娣有了情绪,后面的几个球也没接好,当第9个球从她眼前消失的时候,袁伟民说她的好球已经被扣完了,要求她重新开始。
陈招娣顿时来气了,她朝袁伟民吼道: “反正是我主动加练的,我不练了总行吧!” 说完她就往外走。
袁伟民也生气地吼道: “你想不练就不练?这是训练,又不是儿戏!你今天走了,明天第一个练你!”
陈招娣又转头回来,她倒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不服气,她心想: 我一定要接起15个好球给教练看看!
袁伟民依旧不紧不慢地发球,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陈招娣的体力再次超支,她实在觉得受不了了,于是再次转身撤退,但走到门口时,她还是觉得不甘心,又第三次转身回到了训练场,终于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接完了15个好球。
陈招娣的这个 “三进三出” 的故事,成为了女排精神的象征。当时在女排队伍里,她的年纪算是大的,队友们看她都能坚持下来,也就更加积极训练了。 这个故事后来还被写成文章《苦练》,入选了初中的语言课本。
陈招娣就这么经过苦练,成为了中国女排著名的二传手,她在球场上不仅单防能力出色,还与 陈亚琼 开创性地使用“双快”战术,正式拉开了排球运动在二、三号位战术配合创新的序幕。
1978年,陈招娣从国家队回八一队打全国甲级联赛,不慎左臂挠骨首次受伤。1979年6月,日本女排访华,与中国队打了一场比赛,陈招娣在比赛拦网时,被隔网而对的 奥岛圭子 大力扣中受伤部位,又导致挠骨断裂。
但两个月的全运会中,陈招娣用绷带吊住左臂,带伤单手出战比赛,她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赢得了“独臂将军”的美誉。
在1981年11月16日晚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上,陈招娣不慎在第三局扭伤了腰。尽管如此,她依旧拼命防守对方的进攻。中国队与日本队激烈鏖战2小时5分钟,最终成功地捧起了第一个世界冠军。
比赛结束后,陈招娣已经疼得无法站起,只好由队友背着上了领奖台,场景催人泪下。这个晚上,全国的观众都记住了“拼命三郎”陈招娣。
1982年,陈招娣又跟随女排夺得了世锦赛的冠军。1983年,陈招娣正式退役,并进入北京 体育 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她先后担任了八一女排领队兼教练、中国青年女排主教练等职务。
1986年夏,时任中国青年女排主教练的陈招娣带队到成都打比赛,在组织队员训练时,她经常感到恶心,还对同事抱怨: “四川的辣椒太辣了,把胃都辣坏了!”
同事提醒她说: “你该不会是有了吧?”
同事的话提醒了陈招娣,她赶紧去医院做了个检查,发现果然是怀孕了。但她的第一反应却是: 这个孩子不能要。因为她当时忙于事业,没有精力抚育孩子,但是如果去做流产手术,就要休息半个月,但她自己作为主教练,就要错过备战亚洲青年女排锦标赛了。最后她决定留下孩子,继续组织队员训练。
有一天,陈招娣正站在高台上为队员们掷球,此时领队冲了进来,对陈招娣吼道: “你给我下来!” 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教练已经有了3个月的身孕了。
最终此次亚锦赛,中国青年女排取得了亚军,拿到了世界青年女排锦标赛的入场券。
正当陈招娣准备在自己的教练岗位上大展拳脚时,1988 年,她做了直肠癌手术,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排球教练的工作,挥别了排球场。
1989年初,陈招娣大病初愈,此时中国女排重新组队,国家体委有意借调她担任领队。此时海南省也想要她,并准备任命她为 文体厅副厅长 。当时陈招娣的爱人也在海南工作,如果她去海南,不仅有一个不错的工作,还能和爱人和女儿团聚,但她经过再三考虑,还是决定回到国家队。
陈招娣回到女排以后,深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新时期运动队的思想工作,已不能沿袭过去的老一套的做法,他要求自己多长几个心眼,凡事都从细微处养眼,她不仅和队员们一起训练、生活,还经常和他们一起聊天、说笑和 娱乐 。就是在这种交流中,她掌握了队员的思想动态。
陈招娣和队员们熟悉了以后,觉得她们和80年代的老女排相比,缺少把排球运动当成一种事业的拼劲,于是她经常给队员们讲老女排的故事,队员们听了以后都很受鼓舞,纷纷表示自己要像老女排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不辜负全国人民的希望。
陈招娣带领这支女排先后取得了1989 年的世界杯第三名、1990 年的世锦赛亚军、1991年世界杯的冠军,但也经历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仅获得第7的低谷,后来她回忆起这次失败时曾说:“那感觉,就像是死过了一回。”
1993年,陈招娣回到军队系统工作,先后担任 总政文化 体育 局局长、总政直工部副政委、总部宣传部副部长 等职。
回到部队从事行政工作,对陈招娣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以前当运动员、教练、领队,主要是动,而现在坐机关,则是以静为主;以前只用管排球,现在则是排球、篮球、田径、游泳等项目都要管。 陈招娣比以前更忙了。
但陈招娣再次靠着自己的狠劲克服了这些困难,只要有解放军队的比赛,她就去看,只要有不懂的问题,她就去向别人请教,尽管她闹出了一些笑话,但却很快熟悉了业务,从 “排球专家” 变成了 “杂家” 。
1995年10月,陈招娣随解放军代表团征战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军人运动会,夺得了13枚金牌,金牌总数名列第3。1996年,中国排球联赛推出后,陈招娣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任中国排球联赛的技术代表。
2006年,陈招娣因为工作突出,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了 体育 界第一位女将军。对于将军的军衔,她曾说:“如果说夺冠是运动员的执着追求,当将军是士兵的光荣梦想的话,那么我现在真的是美梦成真了!”
尽管在事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陈招娣一直觉得很亏欠家人,尤其是她的女儿 郭晨 。由于陈招娣经常要深入到各军区的体工队调研,没有空管孩子,郭晨从小就在寄宿学校上学,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逢陈招娣出差,就由同事把孩子领回家过周末。
但郭晨从小就很懂事,她在学校里喜欢帮助同学,经常被评为“十佳少年”,高考时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开大学。
陈招娣是一个开明的母亲,她和女儿的关系很好,她曾说: “我们经常在网上聊天,我从来不干涉她的事情,充分尊重她自己的意愿。我感觉有些事情,她还是更喜欢和自己的同学、朋友聊,那么我也就不强行追问她。这也难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都有自己信赖的谈话对象。”
2013年2月,陈招娣的癌症再次复发,不得不住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治疗。尽管她积极配合治疗,但病情却一直反复,她经常疼痛难忍。 每当她疼的时候,女儿就让她咬自己的手,女儿说: “每当你咬我的时候,我知道你很难受,你咬我的力度,我能感觉到你有多痛,我不怕被你咬,只要你能坚强地挺过去,再疼我也忍着,加油!”
陈招娣住院期间,远在美国的 郎平 回国探望她,她看着昔日的队友躺在病床上,不禁泪如雨下。 陈招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谈自己的病情,而是和郎平交流新女排的训练战术,她希望郎平能够回国,继续为中国女排发光发热。
但奇迹没有出现,3月31日,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4月1日,陈招娣病逝,年仅58岁。
追悼会当天,老女排成员郎平、孙晋芳等人在老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陆续来到现场,与老队友再见最后一面。他们共同为陈招娣送上了一个花球,上面写着: “我们为你感到自豪,永远怀念你!”
当时的中国女排已经进入低谷期,女排内部曾有人提出希望邀请身处美国的郎平回国担任教练,但郎平本人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有些犹豫,但和病重的陈招娣见面以后,她终于坚定了回国的念头。她说: “在中国女排最需要人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做点牺牲?”
最终郎平再度复出,她带领中国女排又创造了一个高峰,延续了女排的辉煌。相信陈招娣的在天之灵,看到这些成绩,也会感到欣慰吧!
诗人臧克家曾在《有的人》里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陈招娣虽然离开了,但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却永远留了下来,她将成为中国 体育 永远的精神向导!
陈招娣女儿被力荐打排球,继承母亲衣钵,陈果断拒绝:她身体不好
她是曾经激励过一个时代人民的中国女将,是19世纪80年代中国运动精神的代表, 人人都知“铁榔头”郎平,可她作为“拼命三娘”却让郎平对其佩服不已。
纵观她的人生,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一直是奋起拼搏的一生,不论是中年顶住万重压力为国出征,还是晚年不顾身体安危刻苦训练,她都是中国女排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中国女排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有她“拼命三娘”, 而当她逝去,也终究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缅怀与送行。
她就是老女排国手陈招娣。
彼时清明雨落,人们还沉寂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时,体坛却又传来新的噩耗。
2013年4月1日,曾任中国女排任主力接应二传、随队两获世界冠军的上将陈招娣因病去世,年仅58岁,成为了创下五连冠辉煌的女排队员中最早离世的那一位。
就在昨天早上,陈招娣的女儿还在自己的微博上回答了众多关心的网友们最近母亲的情况,网名为“加菲猫小猫”的她说道: “这次住院已经44天了,从开始的状态到现在,我越来越无法接受,我不想去面对,但是我必须要面对、接受,现在只希望有奇迹发生,妈妈加油,我爱你。”
然而天不遂人愿,陈招娣的女儿最终也没能等来奇迹,等来的,只有一张冰冷的病危通知书。
几天后,在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后,陈招娣的女儿为母亲举办了葬礼。
陈招娣的葬礼在北京八宝山的东礼堂举行。
在葬礼开始之前,礼堂门口就已经聚集了六百多人,这其中小部分都是陈招娣的球迷,而更多的,则是自发前来悼念的群众。
他们队伍整齐,明明没有任何组织者,却显得那样有序,人们或是举着陈招娣的画像,或是拉着悼念的横幅, 各自悲伤地站立着,凝望着礼堂的方向,现场安静地连一根针落地都听得清楚。
9点左右,由王治郅与隋菲菲带领的八一男女篮球队、李海运和崔咏梅带领的八一男女排球队、王涛带领的八一乒乓球队组成的八一体工大队也都开始陆续来到现场。
在这群人当中,女篮队员郑海霞、陈招娣昔日的队友郎平和孙晋芳也都在其中。
体坛中的巾帼英雄们聚集于此,原本是一件极为稀奇且令人兴奋的大事,然而现场的所有人却都没有流露出激动的情绪,反而担忧地看向这几人。
在礼堂的大门外,陈招娣曾经的老教练袁伟民将花圈郑重地摆好,花圈之上,是袁伟民和陈招娣昔日所有的战友为她写的悼词: “我们为你感到自豪,永远怀念你。”
直到十点钟仪式开始前,袁伟民教练都一直眼底含泪,在队伍的最前方如同标杆般挺拔地站立着,直盯着礼堂的门口。
等到仪式开始,袁伟民立刻小声提醒道所有的队员: “别掉队了,都跟上,别哭了。” 随后便第一个来到陈招娣的棺椁前,低下头颅与其长长地做了告别。
在袁伟民眼里,陈招娣一直都是队伍中最努力、最勤奋的一个,每当集合训练,她也总是队伍的急先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次次不掉队、回回不偷懒的人,居然这次就这么一声不吭地“掉队了”。
然而袁伟民也清楚,像是陈招娣这样一个努力的人,想来也已经是在与癌症的斗争中,拼尽自己的全力了。
陈招娣是在1976年被选入袁伟民执教的女排队伍的,彼时她还是一个瘦小黝黑的21岁姑娘,无论是身形还是外貌,放在队员堆里都是最容易隐形的那个人。
袁伟民回忆,自己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小姑娘非同一般,是在一天练球后。
那时候的女排姑娘们刚刚做完日常联系,白色的排球洒得满地都是,女孩子们浑身已经被汗水浸透,正在一个个弯腰捡球准备回去休息。就在这个时候,身为教练的袁伟民喊了一句: “谁还想再加练一会儿?”
一瞬间所有的姑娘都把头低了下去,就在袁伟民也觉得自己问的这个问题有些好笑的时候,一个柳眉星目的年轻姑娘抬起头来与袁伟民四目相对,说道: “教练,我想加练一会儿!”
袁伟民也就因此对这位不怕吃苦的小姑娘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知道了她就是来自西子湖畔的陈招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杭州姑娘。
这段经历在后来,甚至被写成了文章编入了初中的语文教学课本,陈招娣也因此被无数中学生视作了勤劳的楷模。
陈招娣1955年出生,从小就练习排球,15岁被选入了浙江省队, 凭借着自己的彪悍霸道的球风以及勤劳顽强的性格,1976年时才被选入了袁伟民主教的国家女排。陈招娣曾经回忆自己在浙江女排时的生活,一度感慨异常。
当时在加入浙江队的第二年,陈招娣就被召集到了北京进行集训,北京的条件更加艰苦,不仅每天训练量更大,伙食费也从在浙江时候的1块8变成了1块。
作为南方人的陈招娣吃不惯食堂供应的饭菜,每天只能啃馒头,长此以往患上了贫血,成绩也是飞速下滑。
陈招娣内心惭愧又慌张,不敢和任何人说这件事, 直到当时的教练吴中量询问其是否最近有困难时,陈招娣才哭得稀里哗啦,向教练描述了自己的情况。而那时候的陈招娣也不过才16岁。
很难想象,一个16岁的孩子,每天吃着馒头,做着高强度训练,却从来不肯将自己的委屈向旁人诉说,这时候的陈招娣就已经有了一股韧劲: 遇到苦难,就一定会咬牙坚持下去,永不退缩。
而这股韧劲,被袁伟民发现后,就被更加巧妙地运用到了排球训练当中。
在练习过程中,袁伟民经常给陈招娣设置一个目标,每当陈招娣想要气馁或者放弃的时候,袁伟民就不停地提醒她还没完成任务,不服输的陈招娣总是不忍心放弃,一来二去,她的技术和水平也就不断地提高。
而除了排球技术,袁伟民教给陈招娣的,还有许多人生的哲理。
“一次大学生比赛,关键时刻我在场上吊球失利,袁指导在休息时指出我的错误,并且让我不能再这样处理球。当时我不服气地想:你就看见我没吊死的时候,我吊死的时候你怎么能看见呢?
我一定再吊一个好球给你看看。结果我再次失败,因为我的原因我们队丢了分。比赛后,袁指导就把我好好教训了一顿,我也被训得心服口服,明白了个性一定要服从集体需要的道理。”
袁伟民的指导和陈招娣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 1981年,重组归来的中国女排在陈招娣等人的带领下顺利进入第三届世界杯女排比赛,并首次为中国夺得了世界冠军,华丽地开启了属于中国女排的黄金五连冠时代。
但是甚少有人知道,在世界杯决赛的前夕,陈招娣就已经因为赛前训练而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就连下床走路都难以做到。袁伟民当时来到她的房间,坐在床头问她: “晚上比赛能不能上?”
陈招娣果断回答: “当然,没问题,我肯定能上!”
比赛结束,陈招娣却连领奖台都上不去,最后回休息室都是自己的室友郎平背回去的。
当时陈招娣的腰伤已经相当严重,然而她依旧不顾医生的劝阻,在自己所热爱的排球场上奋斗了两年。
直到1983年才从女排队员这一岗位上退役,由于陈招娣在排球场和体坛上的优秀表现,她顺利当选为了人大代表,转入了八一 体育 工作大队女子排球队担任副政委。
3年后担任中国青年女排的主教练,赖亚文、崔永梅、毛武扬和李云武等优秀运动员都是她的门生。
每当队伍里有年轻人想要偷懒懈怠,就又会想起陈招娣当年高龄负伤上战场的坚韧精神,自然也就不敢懈怠,只能继续努力了。
然而似乎命运总是有意要磋磨这个“拼命三娘”,1988年,在一次例行体检中,陈招娣被查出了直肠癌。
这对于平常人来说是一个噩耗,然而陈招娣却似乎将生老病死都看得十分乐观,她说: “后来在肿瘤医院请专家做的手术,那个专家水平很高做得也很成功,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硬是没有让我改道(在体外‘吊粪袋’)。真的很幸运!”
手术一共进行了两次,身体状况刚刚有所好转,陈招娣就又回到了排球赛场上,当起了中国女排的领队,带领着当时处于低谷中的中国女排在1991年世界杯上再次夺冠,再次辉煌!
卸任领队之后,陈招娣又回到了总政文化 体育 局工作,并在2006年晋升为了少将。
职业生涯精彩,陈招娣的个人生活也是榜样般的存在。
“ 健康 是一,其他是零!” 这就是陈招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对于自己的女儿,陈招娣也是以朋友的身份与之相处。
陈招娣工作忙碌,母女俩不经常见面,就只能通过网络进行聊天,有些话女儿不愿意和自己倾诉,陈招娣也不会有意深究,而是尊重女儿的意愿。
曾经有人力荐陈招娣的女儿去打排球,继承母亲的“衣钵”,然而陈招娣却果断拒绝了: “她身体不太好,小时候又得过心肌炎,不宜参加高强度的训练。”
最终,陈招娣的女儿选择了读书作为自己的成才方式,并顺利考入了南开大学。
陈招娣女儿爱学习的性格也是由于陈招娣的影响。
在里约奥运会过后,郭晨还被中央电视台邀请为特殊的见证人,参与拍摄了陈招娣档案展厅的纪录片《中国相册》。
在陈招娣去世之后,绍兴档案馆曾经多次向她请求将陈招娣的遗物拉回绍兴展厅保存,郭晨都是第一时间拒绝的,直到后来父亲对其进行了劝说,郭晨才答应了送母亲的遗物回到故里。现如今见到档案馆里母亲的遗物被保存地如此完整,郭晨也终于放下心来。
不仅如此,2020年,郭晨又再次受邀参与了一档名为《那一天》的节目,在节目中,郭晨含泪回忆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将陈招娣的故事讲述给千千万万的新生代们听,足以见得母女情分之深。
对于陈招娣来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年轻时候将大多数的时间都拿来打排球了,而没有读过多少书。
因此,在她晚年退休后,刻苦学习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进修班,完成了自己读书的梦想。
对于自己的 娱乐 活动,陈招娣说: “我也很喜欢玩,除了因为我的腰不好,不能滑雪、滑冰以外,其他的项目我都很喜欢。没事在家时,我愿意看看文艺节目,毕竟自己是分管文体工作的。
也爱看韩剧,像《看了又看》我就觉得很有意思。闲下来时,我喜欢和曹慧英、陈亚琼、郎平等老朋友一起聊聊天,谈谈工作、学习和生活。”
事实上,陈招娣与郎平也的确是感情深厚,两人师出同门,又曾为室友,可以说是即为战友,也是朋友,在陈招娣的葬礼上,一向以冷面无情著称的“铁榔头”郎平更是哭得不成样子,对其说道: “这辈子我们是好姐妹,来世我们也要做好姐妹。”
而也正是陈招娣临终前的托付,才最终让郎平答应出山,成为了自陈招娣之后拿起接力棒的女排新领袖,带领着中国女排继续攀登更高的山峰。
可以说,陈招娣的伟大,并非局限于其个人品德的伟大。
就像是袁伟民曾经教导她的那样,排球运动并非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就能夺冠,而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陈招娣记在了心里,所以成为了一颗哪里需要去哪里的螺丝钉,将升国旗和奏国歌立为了自己的终身目标。
在她的身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拼命三娘的伟大与坚强,更能够看到所有女排姑娘们的坚持与奋斗, 而这也正是女排精神流传至今,依旧鼓舞着无数国人的真正原因!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八一队郭晨陈招娣女儿》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2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