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100周年——当代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专题展?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山西甲骨文画展时间表图片,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庆祝建党100周年——当代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专题展?
优质回答庆祝建党100周年——当代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专题展
统筹策办:
艺界网 / 家国情怀文化强国栏目
支持机构:
安阳学院甲骨文艺术研究中心
日本甲骨文书道研究会
参展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池新民 阮渊椿 杨牧青 张大顺
张道森 陈爱民 崔学路 韩天雍
韩志强 傅伟华 谢兆岗 魏 峰
庆祝建党100周年——当代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专题展·导读
□ 杨牧青
庆祝建党100周年是中国人民的一件大事,世界瞩目共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缅怀党的光辉历程,展望党的蓝图擘画!
逢此庆祝,作为一名新生代的网络媒体人郝富强能够悉心筹划这么一个专题展,是非常的好,连同“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75位中国书画家新媒体展”、“联合国中文日·24国华人书法名家书写中国24节气”、“当代艺术家书写中国历史纪年”、“2021联合国中文日·中国艺术家以中华传统文化响应联合国倡议”、“世界地球日·中外名家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微展”、“纪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爱与和平’50位中外书画家作品展”等付出辛勤工作一起给他点个大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路上需要更多有志者做好这个薪火相传的事业,有益中华民族大发展、大团结,有益世界人民和平共处、和谐美好!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将它上升至书法艺术层面这在全世界可谓是独树一帜的。甲骨文书法是甲骨学的一个门类,是学习、研究甲骨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点在海内外甲骨学界初步形成共识。若不谙中国书法之道,不通甲骨文化书法之艺,估计研究“甲骨文”总会有点儿隔靴搔痒之嫌!
自1899年甲骨文被引起重视并成为国际学术研究对象广行其道以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下,老一辈甲骨学者大都是甲骨文书法佼佼者,如孙诒让(1848-1908)、罗振玉(1865-1940)、丁仁(1874-1949)、郭沫若(1892-1978)、董作宾(1895-1963)、于省吾(1896-1984)、商承祚(1902-1991)、潘主兰(1909-2001)、胡厚宣(1911-1995)等,他们接受着晚清文人规训,坚守传统金石学意蕴,在忠于甲骨契刻精神的同时取法篆书形体笔法的意趣。这一点在早期甲骨文书法作品中表现的很明显。当然,甲骨文书法创作不是抄字典,不是搬字模,而是需要艺术性的升华进行文字构造规律的再次出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艺术视野渐广,受现代书法艺术风潮和水墨实验艺术及线条色彩、展厅视觉等影响,甲骨文书法面貌发生了重大转变,许多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者开始艺术性的思考和探索,破体求变,推陈出新,具有一定的深刻的觉察度。
最早对甲骨文有书法表现意识的是孙诒让先生,然而将甲骨文直接引入书法表现形式的则是罗振玉先生开了个先河。之后,学者们相继循迹,时有新的突破。从甲骨文书法面貌上率先与前人拉开距离的是胡厚宣先生。再后来如沙曼翁(1916-2011)、刘江(1926年生)等先生也有了新的作品。突出者如杨鲁安(1928-2009)先生取篆刻刀法和大写意画法而融于笔端的率性笔斫、富有书写性的场景,使人对甲骨文书法不得不产生新的艺术审美和认知。
再如先后身居“书协”要职的翟万益(1955年生)先生是一位综合能力很强的书法家,学养深厚,“篆意草情的甲骨书风”突破了以往的藩篱,算是率先的大胆创新和实践者!至于当今能够进行甲骨文书法艺术和甲骨学学术研究“二者并重”的来创作出新者,从2019年举办的一些大型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书法展览”投稿数量和入展作品、编辑书刊等考量,甲骨文书法人才还是比较少的,这个“冷门”是需要升温持续性的热度!
就较全面性的考察,也有许多从事设计创意、工艺美术及现代书法创作者,从甲骨文的契刻精神和玄灵幽深的形体构造中汲取养分,以"汉字"为载体,抽其象,尽其性,水墨与色彩相媾和产生了另一番新风尚,如奥运会LOG创意者韩美林先生,艺术家石虎、徐冰、老甲、濮列平等先生。虽然他们远去甲骨文的簇生之系统,但对于中国文字与书法的艺术内涵发掘是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的。
传统不是一味不变的,创新也不是不顾及传统的内涵,二者是在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中求守、求进、求变、求新,这是一个极其矛盾的辩证问题,智者自觉,非言辞而能达其义!
本次专题展以甲骨文书法艺术性、创新性、学术性为原则,不仅主体内容写的好,写的有甲骨契刻精神,写的有笔墨艺术规律,而且还要察其落款处的书法功底,考察书写者近几十年来学术研究度如何,影响力如何,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和对新时代文化思想认知等方面的因素。
综合而考之,历时两月有余,从“我们所知”范围内对几百位老、中、青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者“艺术履历”和近千幅甲骨文书法作品“艺术风貌”进行比较分析、阅审览读,最后确定了一些先生参加展出,选推以庆祝建党百年之盛事!当然,有的约稿因碍于其它琐事未能参加,实为缺憾!就参展的这十几位,虽然不能概括当今甲骨文书法界的全貌,但是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和趋向。
譬如,生于洹上的魏峰(1942年生)先生,在甲骨文书法创作、学术著述、推广交流等方面成绩斐然,中国大陆以及台湾、香港、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多次组织交流活动,国际影响很大。启功(1912-2005)大师称他高古、野逸的甲骨书法堪称“甲骨遗风”。
早年创办《青少年书法报》的崔学路(1945年生)先生,以老庄哲学为基,见心、见意、见性、见道的“灵性甲骨文书法”在书法界是不可多得的。就书法推动方面,刘海粟(1896-1994)大师赞许其:“福佑书坛后坤,功莫大焉。”
张道森(1953年生)先生,先后执教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郑州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安阳学院美术学院等,受邀在鲁迅美术学院、海南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讲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是誉满大江南北的教授。他于甲骨文书法投入具足,有《中国美术史》《美术教育学》《中外美术对比发展史》等24部著作行世。特别《甲骨文书法入门》一书,谓之在甲骨文书法史上揭开了新的篇章。
再如,张大顺(1962年生)先生,二十世纪八十代起,负笈东瀛,勤于刀笔,创出了匠心独具的艺术风格,尤以甲骨文书法称雄日本,渐播国际。还有印尼华人阮渊椿,上海池新民,山西韩志强,江苏陈爱民,沈阳韩天雍,河南傅伟华,湖南谢兆岗等几位先生,他们在业界都很棒,创作了许多新颖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出版了多种著作和文论发表,热心甲骨文书法研究和推广,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有的在国际上影响力也非常大,恕愚不才,就不一一细述了。
留观书坛,遍览艺界。诸位有我认识并敬慕多年的,也有至今未曾谋面因艺神交的。今我忝列其中,缘于对甲骨文等古文字与上古文化研究学习的一些心得及书法、国画艺术创作展览、交流讲座与艺术、文化、社会评论文稿多见于网之故,亦因撰发“甲骨文非卜辞说”、“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等,努力期使新时代甲骨文信息综合研究有一个新的突破,求诸慧鉴之殊。
专题展筹办期间,1990年生于“羲皇故里”的小郝先生与我不断地沟通并嘱写个导读,今文内有不到之处请方家掩笑呵正便是!2021年4月26日初稿于龙城,5月18日修稿于京都,杨牧青记。
甲骨文的演变
优质回答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下面是我整理的甲骨文的演变,欢迎阅览。
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代,由于这些文字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之上,故称之为甲骨文,又叫契文。殷商时期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简或繁,非常精致。
甲骨文的文字特点:
一,图画性强,象形字和会意字居多,象形成分占很大比重会意字主要是靠部件间的图画式组合来表意,偏胖的观念还比较薄弱,比如:家,字,是会意字,上面是房子,下面是一只猪,有房子有家畜,表示家庭住所;
二,写法没有完全定型;
三书写形式十分自由有证书有反书。甲骨文,“宿”字,上面是宝盖表示房屋,下面是一个人躺在一张席上,表示,夜晚睡觉居住的意思,为了购置的,方便,人和席子都竖起来放了。
甲骨文记述的内容
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据考古专家推断,这是因为殷商王朝的商王几乎每事必卜。也有专家认为,甲骨文并非全是占卜的记录,有很多是皇室日常生活的记录。因此,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到商朝的很多政治经济和社会构成等内容。
从阶级组成看,殷商时期有奴隶、平民、奴隶主、贵族以及各级官员。奴隶和平民包括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奴隶主和贵族则有先公、先王以及他们的配偶、子女等,在甲骨文中记录为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殷商的官吏级别和种类很多,称呼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
殷商有强大的军队,有战车、弓箭和青铜兵器。例如,很多历史资料和传说中认为,商汤灭夏就启用了马拉战车。据记载,喜科索人打败古埃及法老也使用了类似的马拉战车。军队的组成单位有师、旅等,与现今的建制有一定的相似处。
根据历史文献和传说,商汤建立完善的法律,传说和《史记》等历史文献中记载,大甲执政初期,不遵循商汤的法律,被大臣伊尹放逐到商汤陵寝桐宫。甲骨文证实了商朝有很完备的法律。甲骨文中有关记载表明,商朝设有监狱,并且由刖、劓、伐等刑罚。与历史文献记载互相印证。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由于有强大的军队,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不断拓展疆域。如第一章所述,二里岗文化的分布范围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展,应该是商朝迁徙到现今河南西部后,不断发展壮大。根据有关殷商的记载,凡是被征服的方国都要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有很多类似的记载,人某某氏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这一点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延续。明清时期,朝鲜、越南等国还向中央集权的皇帝进贡。
甲骨文中还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这也已经被众多的考古挖掘中被证实。例如,1950,新中国第一个发掘的殷墟武官村大墓就发现有79个殉葬的人和16匹殉葬的马匹。据统计,在安阳武官村殷墟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殉人总数多达五千余人。1976年,安阳市西北郊发掘的一座中型墓中,墓的四周密集地排列着人祭坑,共1400余个。再如,商末1997年,在河南鹿邑县太清宫太极殿西隐山发掘的长子口墓中,也发现了13具殉人遗骨和一条殉狗。殉人、殉畜等厚葬习俗与古埃及如出一辙,严重阻碍了商朝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遗址中也发现了殉人。
作为农耕社会,殷商王朝十分关心农业的收成和风雨气候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所以,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生产的内容很丰富。有关田地、农作物等都有记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作物的记载中,除了黍、稷、稻等外,还记录了麦。
目前考古界普遍认为,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考古人是大约1万年前由野生的二粒麦人工驯化而来。在中国没有野生的二粒麦,因此小麦肯定是外来。目前考古发现中原地区最早的小麦正是出现在殷商时期。也就是说,小麦肯定是外来的,而且和青铜器、甲骨文一样都是在殷商时期出现的。
殷商属于农业社会。殷商时期的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用于日常生活、军事、祭祀和殉葬等。甲骨文中有关于大量圈养“六畜”:马、牛、羊、猪、狗、鸡等畜禽的记载,这说明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早已不是游牧民族,而是非常擅长畜牧业。这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吻合的。例如,传说商朝的先公“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驯养牛马,作为运输工具。此外,商朝先王和先民非常重视祭祀,时常用掉大批牛羊。据说,商汤曾经馈赠夏朝的附属国“葛伯”大量牲畜,让他进行祭祀。说明商朝当时的生产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郭沫若在其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曾经感慨:商代当时畜牧业发展程度达到令人惊愕的地步,六畜均做牺牲,一次有用300-400只。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牺牲”本意来自祭祀。其中,“牺”就是用整只纯色毛的大型动物,如牛羊等来祭祀;“牲”则是用一群纯色毛的动物整只进行祭祀。与商朝类似,古埃及祭祀也是用纯色毛的动物。
甲骨文的记载还显示,渔猎也是殷商时期的重要生产活动。甲骨文记载的猎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鱼类和各种鸟类,说明殷商时期,河南附近应该有大象。殷商时期,狩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田、狩、逐、阱、射等。其中田猎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活动,其目的有:为田除害,保护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供给宗庙祭祀;驱驰车马,弯弓骑射,兴师动众,进行军事训练。据说商汤还规定,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贝币与马来龟
殷商的商业很发达,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朋、珏的记载。商出土的文物中,货币重要是货贝,一种生长与热带太平洋水域的珍贵贝类。在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6800枚贝币。后来贝币出土渐少,开始出现石贝、蚌制贝、骨贝、铜贝等,说明商朝逐渐失去了贝币的供应源。铜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金属货币。一种可能是商朝早期与热带海洋岛屿的居民有贸易往来。另一种可能性这是我们商朝的祖先们曾经在热带居住过,积累了大量的贝币。来的中原以后,失去了贝币的供应地,因此,逐渐制造代用品。
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小:在商朝非常弱小、处于内陆地区的二里岗时期就有贝币出土。如果贝币是通过与热带岛屿贸易获得的,为什么在商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贝币反而少了
第二种可能性得到了甲骨文书写材料龟甲的印证。商朝甲骨文中有很多龟甲是来自热带才有的马来龟。对于殷商甲骨文中马来龟龟甲的来源,考古界普遍认为是当年商朝从海南岛获得的。但是,历史上海南岛并非马来龟的产地,只是近年来,马来龟作为宠物被引进。更重要的是,在商朝初期,其势力范围局限于河南郑州附近,至其鼎盛时期也没有跨过长江。如何从海南岛获得大量的龟甲仔细研究发现,殷商早期的甲骨主要是龟的腹甲、背甲。例如武丁时代埋藏甲骨的窖穴,YH127坑中,一万七千多片甲骨文中,牛骨仅8片,其余全部是龟甲。其中有一块产于马来半岛的大龟长达44cm、宽35cm,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块卜甲。但是后来的甲骨窖穴中,龟甲的数量急剧下降,变为以牛骨为主。对于这种现象,也有考古界人士推测殷代卜甲与卜骨是分处埋放的。考虑到甲骨组成随时代变化的特点,马来龟是我们商朝的祖先总热带地区带来的,更有说服力。
总之,甲骨文的突然出现、出产于热带海洋的货贝和马来龟在甲骨中所占比例逐年减少等现象,均支持我们的祖先在到达河南前,曾经在热带地区生活过很长的时间。
我最初的一个信念是,殷商的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图2)。从出现到发展出这样成熟的文字需要几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所以,商以前的华夏文明史一个很长。但是,后来一些事实动摇了我的这个信念:很多文字是短时间内创立的,例如蒙古文是借用回鹘文的字母。据说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人,乃蛮人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遭逮捕,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很赏识他的忠贞,不仅没有杀他,还任命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蒙古人用回鹘字母书写蒙古语。而此后约四百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头创制满文。再如,现代德语文字是马丁路德为了宣传教意,于1521年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从而创立了语法严谨的现代德语;而俄语文字据说也是两位传教士于300多年前为宣传圣经而创立的。
当然,这些都是拼音文字,而且都是学习、借鉴了别的语言的字母,所以很容易通过改造,创立自己的文字体系。相比之下,朝鲜文,因为字母是自创的,耗时就相对较长。据说,朝鲜文字是“世宗大王”李裪责令郑麟趾、崔恒、朴彭年、申叔舟等,历时30多年,于1443年创立的《训民正音》。
殷墟发掘出来的甲骨文
让我最受震动的是西夏文的创立。作为象形文字的西夏文是一个人仅花三年就创立的:西夏景宗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花了三年,创制了近六千个字,并迅速得到推广。这可能是由于西夏人是党项族,属于藏族的一支。在语言上,西夏属于汉藏语系。他们对汉语的象形文字有着天然的适应力。
尽管西夏文可能只是个特例,但是它动摇了我利用甲骨文推断中国历史久远的逻辑基础。我的中国“文明古国”的信念开始动摇,有时候甚至有些自卑。
当年发现甲骨文后,西方学者认为甲骨文是古埃及或者巴比伦传来的,遭到我国学者的强烈反对。但是,如果没有考古证据证明在现今中国的地界上有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就不能排除“甲骨文是外来的”。有人说早期的文字可能写在一些易损物上,因此看不到。但是,在我国早期考古遗址中大量出土陶器。陶器是很容易留下文字的器物,但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殷商以前的大量陶器上没有一个文字。难道甲骨文真的是外来的如果是外来的,那我们的祖先是从古埃及带来了文字,还是像日、韩借用汉字一样,从古埃及、巴比伦学来的
拓展:甲骨文前世今生的故事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
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昨天回答了古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我们的甲骨文跟楔形文字,包括后来的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字都属于象形文字。也应该都是楔形文字的衍生和延续,是古人记录重大事件的符号。
在甲骨文之前,我们的夏代应该也有自己的符号和文字,但是这些推断在考古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前,都需要一个个的证据链来证实。
一、为什么说甲骨文是最美的文字?
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划在龟甲和牛骨上面的'文字,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符号,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的十二生肖写法
甲骨文是中华八千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是中华道统的文之一(岩壁图文、陶文、陶符文、陶刻文、骨甲刻文、甲骨文、铭文、金文、木椟竹简大篆文、木椟竹简隶书文、木椟竹简小篆文、石刻文、汉隶书文、魏晋楷书文等)。
甲骨文的写作特点是具有对称、稳定的写作格局。是目前我们中原汉文化中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它符合汉字的“六书”原则,具备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中文的写作特点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
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中华传统的文字之一呢?因为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这与早期的符合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甲骨文已经系统的记载大事件和卜卦的过程,这是符号无法完成的,但是甲骨文的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幼稚,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有着一种懵懂幼稚的写作线条,正因为如此,也才使得甲骨文具有另一种返璞归真的创造美感。“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甲骨文的写法对称
二、甲骨文的发现
说起这个,还真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王懿荣,字正儒,一字廉生,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农历六月初八,酷爱研究金石文字学。祖父王兆琛,为经魁、二甲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山西巡抚。父亲王祖源,拔贡,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四川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为著名金石学家和收藏家。发现甲骨文那年王懿荣55岁,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他已著有金石文字方面著作,如《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残稿》、《古泉精拓本》、《石渠瓦斋藏瓦》等共计30余种。并与翁同龢、盛昱、张之洞、孙毓文、刘鹗等人讨论金石文字之学通信达500余封。并此时,王懿荣已三任国子监祭酒,时称“太学师”。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家人从药店抓回的中药中有一味“龙骨”,上面带有刻划的符号和文字,引起了王懿荣的兴趣,有着金石学家的背景和太学师的身份,他立刻将这种兽骨与汉文化早期的文明状态进行了联想,认为这是先古时期的一种文字符号,将这一种“龙骨”按照2两银子一块的价格进行收购,收集了大约1500块带有文字的兽骨,王懿荣对“龙骨”进行了反复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最后,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确属一种文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早期的、而且是早于篆籀的文字,即是早于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这一发现使王懿荣惊喜不已,一扫连日疾病的阴霾。经过溯源,证明这些大多数都是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后来取名“甲骨文”。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被临时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临危受命,他不得不放下正在研究的甲骨文,仰天长叹:“此天与我以死所也!”
下午城破时,他又组织团勇“以巷为战,拒不投降”,无丝毫惧色,最后兵败。率夫人谢云鹤、儿媳张允淑投井壮烈殉国。
三、甲骨文的传承
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
王懿荣殉国后,其收藏的甲骨也随之流散各地。
其子为还旧债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他所收藏的甲骨,于是在1902年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另外,刘鹗还从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那里购得3000余片甲骨,从友人方若那里获赠300余片,又派儿子去河南购得1000余片,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在好友罗振玉的建议和帮助下,刘鹗于1903年11月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我今天也将自己收藏的这套六册《铁云藏龟》送到西泠印社参加拍卖,他们建议我无底价的形式,可见目前市场的冷淡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笔者自藏的《铁云藏龟》五月在西泠网拍无底价出售
此书从刘鹗所藏的甲骨中采用1058片,由罗振玉亲自选拓,其中伪刻5片,自重3片,倒置12片,甲骨反面有字而未录的有40片,骨臼有字而未录的有4片,虽然如此,仍瑕不掩瑜。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其中以罗振玉年龄最长,接触甲骨文也最早,而位列“四堂”之首。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
四、甲骨文的未来发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的发现
优质回答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
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
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共获得5300多片。此外,河南辉县、偃师、洛阳、郑州二里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也有有字甲骨出土。山西洪洞、北京昌平等地还发现了周代的有字甲骨。
2014年10月16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甲骨学及先秦史研究权威宋镇豪16日在《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机构的专家从旅顺博物馆馆藏1800多片从未公布过的罕见甲骨中,发现了34个新字和新字形。
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是自中国甲骨文发现110多年来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为中国殷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对甲骨文和甲骨学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截止到2014年10月已发现大约13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0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扩展资料:
甲骨文的文字学价值
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但这些刻划文字虽已具备了文字的雏形,但都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单字,无完整的体系和规律。
真正具有一定的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据研究,甲骨文中共有不重复的单字4500个左右,已识单字在1700个左右,而这些单字还不是当时使用的全部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宝贵资料。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中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
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骨文
甲骨文是怎么样的?
优质回答中国甲骨文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甲骨文献被发现以后,人们先后对其进行复制 (墨拓、拍摄、描摹)和整理 (拼接、缀合、辨伪、鉴定),并汇集和编纂成册,即将其内容转移存储到其他载体上而加以利用。殷商甲骨卜辞(牛骨)已发掘的甲骨文献,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还有周原甲骨等。
殷墟甲骨是商代自盘庚迁殷至帝辛(纣)270余年间的遗物,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或其附近。(见彩图商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后,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滥掘,并为古董家、学者和一些驻中国的外国传教士所收集。1928年秋才由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人员进行科学发掘。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总共在殷墟发掘了15次,颇有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又先后进行了十几次发掘。其中收获最多的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发掘,共得有字甲骨(主要是骨)5000余片。90多年来,累计出土有字甲骨总数为154604片。其中中国大陆38个城市的98 个单位收藏有95880片, 47位收藏家藏有1731片,台湾省藏有30204片,香港藏有89 片。另有 2万多片流散于日本、 加拿大、英国、美国、 德国、苏联、瑞典、瑞士、法国、新加坡、比利时、南朝鲜等12个国家,它们基本上都是1928年以前私人发掘及抗日战争期间由日本人盗掘的甲骨。
最早编纂甲骨文献的是江苏丹徒人刘鹗。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罗振玉的帮助下,刘鹗编纂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甲骨文集《铁云藏龟》。此后,在许多学者的努力下,著录甲骨的书陆续出版。早期贡献最大的是金石学家罗振玉。罗氏以一人之力,多方罗致,共获甲骨3万片,先后出版了 《殷墟书契》(1913)、《殷墟书契菁华》(1914)、《殷墟书契后编》(1916)、《殷墟书契续编》 (1933)等6部甲骨文集。在其他国内外学者编纂的甲骨文集中,收录千片的如加拿大明义士的《殷墟卜辞》(1917)、日本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1921)、王襄的《□室殷契徵文 》 (1925)、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美国方法敛、白瑞华的《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郭沫若的《殷契粹编》(1937)、金祖同的《殷契遗珠》(1939)等。1928年以后考古队15次发掘的有字甲骨,则由董作宾主编,辑为《殷墟文字甲编》(1948,收3942 片)和《殷墟文字乙编》(上辑1948,中辑1949,下辑1953,共收9105片)。抗日战争结束后收集编纂甲骨文献贡献最大的当推甲骨学家胡厚宣。胡氏先后编纂了《甲骨六录》(1945)、《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战后京津新获甲骨录》(1954)、《甲骨续存》(1955)等10余种甲骨文集。自50年代末以来,海内外学者又陆续编辑出版了一些散佚在国外的甲骨文文集。其中较重要的如日本贝□茂树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1959),加拿大明义士著、加拿大籍华裔学者许进雄编的《殷墟卜辞后编》(1972),许进雄的《明义士收藏甲骨文集》(1972)、《 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1979),美籍华裔学者周鸿翔的《 美国所藏甲骨录 》(1976)等,又有李学等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共同编辑的《 英国所藏甲骨集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掘的甲骨,主要著录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小屯南地甲骨》 (上册1980,下册1985),共收 4589片。到1990年,国内外所有甲骨文献著录书刊,计有专书 80余种,共著录甲骨近 10万片。1979~1982年,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13巨册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甲骨文合集》是从诸家著录及国内外藏品中汇集的十几万片甲骨拓片、照片或摹本中 (不包括《小屯南地甲骨》及此后出版的《英国所藏甲骨集》,这部分计划编入《甲骨文合集》的续集中),经过对重、辨伪、缀合、重拓、补全等整理过程,精选出较有研究价值的殷墟甲骨41956片,并以五期断代为纲、22类内容为目编次而成的。《甲骨文合集》是80多年来集大成的甲骨文献巨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周原甲骨是西周早期(含先周文王时期)的遗 物,主要出土于陕西岐山凤雏村一带(旧称为“周原”)。1977年夏由陕西周原考古队发掘建筑遗址时发现。凤雏遗址两个窖穴共出土甲骨1.7万余片,其中有字者289片。此外,陕西扶风县齐家村、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北京昌平县白浮村等地也曾发现过西周甲骨。各地出土西周甲骨有字者总计302片,总字数1041个。与殷墟甲骨相比较,西周甲骨的文字显得细小而潦草,在甲骨的整治、钻凿形态、灼兆等方面也显示出独特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甲骨与殷墟甲骨一脉相承,文字也属于同一系统。周原甲骨正式著录的专书尚未问世,摹本及照片已 零星发表。较全的摹本附见于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0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和王宇信的《西周甲骨探论》等书中。
西汉骨签除了殷墟和周原两处出土有甲骨文献外,1986~1989年还在西安发现了西汉时期用动物骨头 (主要是牛骨)制成的骨签3万多片,总字数达数十万字。这说明西汉时期也曾使用过甲骨文献。
参考书目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华书局, 1978~1982。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摘自《大百科全书》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庆祝建党100周年——当代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专题展?》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21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