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西周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是怎么样?最佳答案西周甲骨文自1954年在山西洪赵坊堆村发现以来,陆续在西安张家坡周代遗址、北京昌平白浮村有所发现,但由于数量甚少,未能引起学术界...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陕西甲骨文数量统计,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西周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是怎么样?

西周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是怎么样?

最佳答案西周甲骨文自1954年在山西洪赵坊堆村发现以来,陆续在西安张家坡周代遗址、北京昌平白浮村有所发现,但由于数量甚少,未能引起学术界与文化界的重视。1977年,陕西周原考古队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发掘周代建筑基址时,发现了16700余片卜甲,1979年再一次发掘出400余片甲骨,清理后发现有字的290余片。每片面积都很小,上面的刻字也小如粟米。这批甲骨出于周文化的发祥地周原,又称周原甲骨。

甲骨文的故事

最佳答案分类: 生活 >> 生活常识

问题描述:

找有关甲骨文的故事

解析:

甲骨文的故事

据近日报载,在陕西省岐山县内又发现两片周代甲骨,其中所刻文字达55个,这还是过去未曾发现过的“龟腹甲骨”。甲骨文再次引起了国人的关注。这里选摘的内容,对甲骨文的相关背景作了较为通俗的介绍。

从殷墟到西周甲骨

对甲骨文的认识(即判明其为古人文字)始于光绪己亥(1899)年,鉴定者是金石学家王懿荣。他是从山东潍县(今潍坊)古董商人范维卿手中购得并率先开始肯定其价值的。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重视。当时在中国,考古这门科学已开始受到西方现代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到1928年5月,当时全国的最高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下设几个研究所,其中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代所长是中山大学文学院教务长傅斯年。他上任后即以关注殷墟甲骨文为首要大事,这年8月12日,委派中山大学副教授、三十四岁的河南南阳人董作宾前往安阳进行调查。

董作宾此去的目的是查明甲骨埋藏、盗挖的情况,看是否值得进行系统、科学的发掘。他在实地调查后,发现殷墟遗址的发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傅斯年看了报告后,当即同意发掘小屯村殷墟遗址。经院长蔡元培支持,特批一千银元的充裕经费,购置器材,调配人员,于1928年10月7日开始发掘。这就拉开了殷墟甲骨科学发掘的序幕,也奏响了我国现代考古科学大进展的乐章。

殷墟发掘共进行了十五次,至1937年6月因抗日战争而被迫中断。出土有字甲骨二万四千九百十八片,另有大量其他器物。其中有几次由留美归来的人类学、社会学专家李济博士主持,另几次分别由郭宝钧、石璋如、董作宾主持。这些人才原本多不是考古专业科班出身,但凭着强烈的使命感,以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个人的史学修养、国学根底,加上勤奋探索的精神,终于通过殷墟考古发掘这一重要实践,取得了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也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1950年4月,中断十三年的殷墟发掘得以恢复。此后直至1991年10月,对殷墟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找到了大量甲骨,其中有字甲骨总数为六千二百四十三片。而尤以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发掘,得到甲骨上万片为最多。专家由此推测,在殷中期以后,卜事机关大约由村北移至村南。这批甲骨文为殷墟文化的分期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自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甲骨之后,人们一直对此津津乐道,以至“殷墟卜辞”几乎成了“甲骨文”的同义词。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开始推测西周王朝也应该有甲骨文存在。1940年,何天行在上海出版的《学术》第一辑上发表《陕西曾发现甲骨之推测》,根据《诗经·大雅·文王之十·绵》的线索,推测殷民族与周民族早有往来,同样迷信占卜的周人早已学会龟甲兽骨占卜的方法以及契刻文字并保留存世的习惯。又根据《水经注》记载高陆县(属西安府)发现背部有八卦古字的龟,结合《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的句子,推测在西安府曾有甲骨文发现,而这种甲骨文多半是属于周民族的。这一推测到了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得到印证。

先是1951年在陕西县出土了一件有钻、灼及兆痕的兽胛骨,显然是一块卜骨。1952年,在河南洛阳东郊遗址又出土了一块有方凿的龟版。1954年,在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周代遗址中发现了一块有字的卜骨,人们终于认识到殷墟之外确有甲骨文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周人的发祥地——周原地区以及西周王朝的周边诸侯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西周甲骨文。这些甲骨文,可以按占卜内容分为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杂卜及专门的人名、地名、官名、月相等几类。其年代多数属于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时期,少量是周穆王时期。1991年在河北邢台南小汪西周遗址发现了一件刻辞卜骨残片,1996年北京房山县燕都遗址又出土甲骨数十片,其中有字的三片。这样到目前为止,西周甲骨文的发现地有九处,共计三百十二片,有一千零三十三字。其中既有西周王朝的都城遗址,也有边远诸侯国遗址,故而可以推测将来还会有西周甲骨文出土。由于西周甲骨文几乎都是在现代科学考古发掘下出土的,层位清晰,还伴随出土了其他同时代器物,专家学者一下子进入了对西周甲骨全面、深入的研究阶段,在对文字释读(它们比大部分殷墟甲骨文要细小)和对殷周关系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甲骨文与古代文字

汉字与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并称为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本身的发展,从字体看可以分为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古文字阶段起自商代(以甲骨文为代表),止于秦代,历时一千余年。从时间顺序上分,有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等;从文字载体上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印章封泥文字、简帛文字、石刻文字等。甲骨文作为最早的系统文字,对其他古文字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既然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在此之前必然还有其他更古老、原始的文字。《周易》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但结绳记事的作用只是以实物来唤起人们的记忆,因此绝无演化为文字的可能,原始的文字应该是从绘画中产生的。在远古居民遗留下来的岩画、石刻符号、族徽等大量带有图案的信息中,又如何去判断哪一种仅仅是图画,哪一种是文字呢?以前曾有学者认为,可视图案复杂与否来决定,越古老,越偏于画的本意;而符号化成分越多,结构相对概括而简单的则偏于文字的本意。但是后来发现,在不同的文字中很难以这个标准衡量。所以后来有语言学家将图画到文字的定义改为:一旦图画与语言形式之间出现了约定俗成的固定联系时,它就完成了向文字的过渡。比如看见以一个正面人形的“大”字和一只鹿形的“鹿”字,立刻使人想到这是指“大鹿”,而不是指人饲养鹿、猎鹿等其他意思,这样大字便从图画中脱胎出来了。但这个过程非常之漫长。

汉字是一种表意字,又称方块字,有别于拉丁字母一类的表音字(如英语)。但实际上汉字也有大量的表音成分。对于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与特征,传统的汉文字学有过较为全面、正确的归纳,这就是著名的“六书”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汉字发展早期阶段(主要是西周以前),其象形程度较高,多使用意符和音符,甲骨文、金文均是如此。而随着汉字字形的演化,书写的规范,到隶书形成时,许多原先的表意字已看不出其表之“意”,变成了记号。所以汉字发展到后来,成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体系。

在甲骨文和原始文字符号间,尚未通过考古手段发现中间类型的古代文字遗物。然而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状的调查,已经发现了两种古文字里的活化石:尔苏沙巴文和纳西东巴文。尔苏沙巴文是四川西部自称“尔苏”人的文字,现在能收集到的尔苏沙巴文书籍四种,分别是黄历、算命、抽签、说鬼等内容的经书。尔苏沙巴文有近二百个独体字,象形程度很高,有不少是照实物描绘下来的简单图画,出现了少量的会意字。另一种较尔苏沙巴文成熟些的化石文字是著名的云南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现存经卷二万多册,在造字方法上,东巴文与其他汉古文字相似,有表意也有表音,但两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如“日”字的甲骨文为圆圈中加一点(或一横、一小圆圈),东巴文则在圆圈内多加了表示光线四射的“十”状笔画。还有一种造字法,如东巴文中借“绿松石”来记“绿色”;借“火”表示“红色”,这种“义借”在甲骨文中也有。由于尔苏沙巴文、东巴文的原始性比甲骨文更强,所以反过来,也可以看出甲骨文的成熟性与系统性。

甲骨文与书法艺术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钟王颜柳”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书法家。殷代的“钟王颜柳”们,自然就是那些书刻卜辞的史官卜人了。正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上古书法作品(尽管这是一种不自觉的创作)。若就甲骨文书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你会发现早期字体较大,像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菁华》所收录的许多武丁时期的卜辞,非常大气、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时代,字变得细小委琐;至于西周甲骨文则更是细若粟发。这便是风格、习惯的不同了。

我们进一步可以将甲骨文风格类型作如下描述:一是劲健雄浑型;二是秀丽轻巧型;三是工整规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丰腴古拙型。总之尽管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间,多有书法之美。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书法艺术园地里仍活跃着“甲骨文书法”这朵奇葩。

所谓“甲骨文书法”,大抵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组合为新句子。内容是新的,字却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笔文字一般饶富雅趣。但是甲骨文总共才二千多字,其中还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特别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而所书写的对联、题词中又无法代替,就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讨救兵。进行这项创作的首要人物是罗振玉。1921年他在研究之余,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继之有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创作。一些古文字学前辈如董作宾、商承祚、唐兰、于省吾等也擅长甲骨文书法,这是本真意义上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他们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示,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因此,他们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可能是综合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多种古文字的特点而创作。这样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学虽有关系,但不是亦步亦趋。

————————————————————————

希望我的答案能令您满意!

考古学家在殷墟之外的哪些地方发现过甲骨文,有什么意义?

最佳答案很多朋友都知道,甲骨文是从河南安阳的“殷墟”发现的,距今大约有3600年的历史了。不少人都说“殷墟”甲骨文与我们现在的中文一脉相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最富有神秘色彩的文化发现之一。

不过在我们中国,真的只有“殷墟”这一处,并且只有这一种形式的甲骨文吗?我们今天就带大家去其他地方转转,看看这个世界有多么奇妙:

一、比历史,那只会没有最早,只有更早

说到咱中国的历史文化,怎么能错过陕西省。这个直到唐代,都是灿烂中华文明中心的伟大地域,即便是史前文明的发展,也从不会缺席。

考古学家们曾在西安市郊区,发现了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晚期的原始社会遗址。在这个遗址中发掘出了几块刻有甲骨文的兽骨,虽然这些甲骨文数量上远不及“殷墟”庞大,内容也不成体系,但它们的字体和书写形式与“殷墟”的甲骨文非常相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甲骨文是在距今约4500-5000年前刻画出来的,估计比“殷墟”甲骨文还要早出一千多年,应该算是文字界的真正“鼻祖”了吧。

二、创造出奇迹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

依然是在咱们的陕西省,坐标陕西省岐山县。这不就是周文化的发源地么,周武王从这里发兵讨伐纣王的地方。没错,就是这里曾发现了将近300片刻在兽骨上的周朝初期的甲骨文。

有的朋友会说了,人家“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朝的,您现在说的可是周朝的,比人家晚好几百年呢,你说你忽悠个啥?

您可别小看这几百片骨头啊,这些骨片有的还没有酒瓶子盖大,不过2.7平方厘米,而内部刻有字迹的部分则更狭小,仅为1.7平方厘米。不过即便如此,依然清晰镌刻了30多个文字,虽然字迹纤细,但依然刚劲有力,并且笔法细腻,分为圆笔顺和直笔顺,在书法艺术上也很有参考价值。

这些甲骨文记录的,大部分都是西周初期的历史。除去篆刻原因不谈,单说这技艺,现代微雕,人们是可以借助放大工具进行创作的,并且现代的技术确实也可以制作更加细小的刻刀。但在一无放大设备,二无纳米科技的西周初期,真是不知道那时的人们,是用何种手段来完成这样的工作的。这样的甲骨文,不仅带给我们无尽的思索与神秘,更是难得一见的国之珍宝。

三、甲骨文并不是汉族专利

虽然我们汉族的文化历史,是被甲骨文记录并且一脉传承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那些被篆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象形文字,只能被汉族使用,或者是只能被篆刻在“甲骨”上。

1978年,考古学家在贵州省威宁的一个墓葬中,挖掘出大量刻有象形文字的陶器,而且字形结构,与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甲骨文非常类似。经过研究,那些器皿上使用过的文字有51个,距今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也是迄今为止,在贵州出土的,历史最久远的文字了。

经过专家们的破译,发现这些文字与彝族文字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算是彝文的先祖了。这样的发现,不由不让我们为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多元而惊叹不已。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对不对?要不要加上“商朝”

最佳答案不是的

不仅商朝有甲骨文,西周仍然有甲骨文

——周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

1977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一座西周建筑遗址的窖穴内出土,其中龟腹甲 13600余片,牛肩胛骨300余片。内有289片龟腹甲刻有文字。每片字数多寡不等,少的1字,多的30字。1979年,在邻近的扶风县齐家村也发现和采集到22片甲骨,内有6片刻有文字。

西周甲骨雕刻之谜 西周甲骨雕刻之谜答案

最佳答案 陕西,北京等地发现西周甲骨

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县、扶风县,北京市昌平区等地先后发掘出一批西周甲骨,共有一万多片,但公布的有字甲骨只有三百多片。与殷墟甲骨相比,西周甲骨在甲骨整治、钻凿形态、刻辞方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从文字特征上看,西周甲骨文字较少,且字形特别细小,最大的字长8毫米、宽5毫米,最小的字长、宽不足1毫米。

有一块卜甲只有小纽扣那么大,总面积2.7平方厘米,刻字面积仅占1.17平方厘米,上面却刻有三十个甲骨文字,字体小如针孔,笔道细如毫毛,用肉眼根本无法辨认,必须借助五倍的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这些“微雕”甲骨文结构严谨,锲刻刀法刚劲有力,有些象形文字仅寥寥数笔,但如字如画,意趣盎然,书法技巧和雕刻技巧都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微雕艺术品。

西周人怎么在甲骨上雕刻的

它们的出现,使人产生一系列疑问,譬如:西周人用什么工具在坚硬的甲骨上雕刻?西周没有放大镜,怎么进行微雕?甲骨微雕的实用价值何在?等等。仅仅是这些从工艺角度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就很值得我们思索了。

余云华曾对上述问题作出解析,他认为周人在甲骨上刻字的工具应该是黑曜石刀。黑曜石是玻璃质火山喷出岩,几乎全部由玻璃质组成,一般是黑色和褐色,人们用它来做工艺品和装饰品的原料。黑曜石的硬度令人惊讶,当代美国考古学家希茨借助高倍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黑曜石刀刃比现代手术刀锋利210倍至1050倍,于是他请医生尝试用黑曜石刀进行眼科手术,结果大获成功。

人类的祖先早就会利用黑曜石做工具,在太平洋东南部的复活节岛上,有六百余尊巨大的石雕像,最大的一尊高约10米,重达50吨,另外还有一顶10吨重的峨冠。从散抛在采石场的工具来看,这些巨大的艺术杰作都是用玄武岩和黑曜石制的石刀、石凿子雕凿成的。

而一般认为,雕像的创作者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正是从东南亚经印度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迁徙到太平洋上去的。或许,他们就是从中原大地出发而漂洋过海的;退一步说,东南亚人已经学会用黑曜石刀具雕刻石器及艺术品,那么处在中原大地的人们也极可能使用黑曜石刀在龟甲上进行雕刻。

古代没有放大镜、显微镜,甲骨上的微雕是怎样进行的呢

史籍上倒是记载了不少具有微雕神技的人。据《韩非子》载:有一位画家可以在豆荚上作微画,日出时将豆荚置于窗上小孔,阳光透过豆荚,把上面的微型图案清晰地投射到墙上,“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具备”,让欣赏奇景的周王喜不自胜。

一千多年后,后周江南人应用也是一位微书高手,他可以在一枚铜钱上抄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由玄奘翻译的通俗本经文有二百六十字,一枚铜钱,除去中间方孔的面积,还能抄写二百六十字,实属不易。

从另一角度看,即使不会微雕、微书,世上还有一种视力超常的人。四川有一位工艺美术大师邓秀虎,被人称为“世界微书之王”,他的诀窍就是右眼裸视力达到7.06,左视力达到6,比普通人的好视力1.5要高出好几倍。所以,他写微书时根本不需要任何放大器材,能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内,打上三百五十个格子,潇洒地写上三百五十个字。只是他用肉眼写下的字,别人要用放大镜看。照此推测,西周只要有个视力超常的人,让他在1.17平方厘米的龟甲上刻三十个文字,是太容易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雕刻属周人之“长技”,周之所以名“周”,原因之一就是以雕刻为能事。据今人考证,“周”是“雕”的本字,义为雕琢玉器。在周代璀瑛的工艺中,玉琢确实是出类拔萃的。有些玉器的兽面纹,在1毫米的宽度内,就有四五根细线!微刻甲骨与微雕玉器一样,是以“微”见著的艺术,以治玉的功夫微刻甲骨文,应该还是属于西周人长技范围内的。

西周甲骨文为什么这么小

文字写出来的目的就是给人看的,那么为什么西周甲骨文要写得这么小?余云华认为一是周人长技相沿成习,二是为了展示奇特,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为了保密。这批甲骨文,有的记载了周文王时西周与商王朝的关系,有的记载了周初对外用兵的情况,涉及国家的核心机密,用微刻形式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上述一家之言,虽有猜想成分,但不乏新意。西周甲骨文尽管不及殷墟甲骨文那么引起轰动,但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仍是值得重视的。西周甲骨的微雕之谜,也同样是史学界和工艺美术界应该攻下的堡金,我们期待着堡垒被攻下的那一天。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甲骨文陕西岐山】陕西甲骨文数量统计》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