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汶川怎么样了?最佳答案汶川县城将异地重建 专家称环境已不适宜人居本报讯(记者徐一龙)汶川大地震中,汶川县城的绝大部分建筑物并未倒塌,人员伤亡也不惨重,但次生灾害已经...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若尔盖自然资源局意西甲措,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汶川怎么样了?

汶川怎么样了?

最佳答案汶川县城将异地重建 专家称环境已不适宜人居

本报讯(记者徐一龙)汶川大地震中,汶川县城的绝大部分建筑物并未倒塌,人员伤亡也不惨重,但次生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汶川县城的“生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的报告指出,“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宜人居的环境”。目前,阿坝州已向四川省递交报告,考虑将县城整体搬迁。

这份名为《专家组强烈请求紧急疏散异地转移安置汶川县城及部分理县、茂县山区乡镇受灾群众的建议报告》由尹稚教授执笔。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应考虑异地重建。目前,此报告已送交四川省委、省政府并抄送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昨天,汶川县县长廖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县里非常重视专家的这份报告。“专家说汶川已经是活着的死城了。”廖敏表示,阿坝州也已经向四川省委、省政府紧急送交报告,申请择址另建新汶川。

一名驻守在汶川县城的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新址还没确定,一种说法是,可能在成都 与阿坝州的郊区寻找一块地方。

据了解,汶川全县共有人口8万余人,其中县城3万余人。目前,在新址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汶川县城也已着手将县城的绝大部分居民和附近城镇的近5万人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一安全地带被选在从汶川到绵池213国道20余公里的两侧。汶川县县长廖敏介绍说,这一地带在地震发生后就安置了部分居民,在得到专家报告后,县里加快了这一长廊的安置点建设。

汶川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确认,5万居民将在6月底临时安置到这一安全的长廊地带。汶川新址一旦确定,即将启动移民工程。

县城或重回孤岛

报告指出,汶川县地震前原有地质灾害点160处,震后截至6月2日的统计已发现新增地质灾害点3590处,其中79处新增点已对县城形成压迫和包围之势,并随余震和降雨而日渐恶化,严重威胁到县城已建成区80%的面积和全部的对外交通线安全。

报告指出,目前雨季已至,次生地质灾害一旦诱发成灾,汶川县将重回孤岛状态。

居民安置地点缺乏

报告指出,目前汶川县城内,绝大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只剩下十多处理论上可用的房屋,但由于被危房包围,也并不安全。同时,县城内极少数可避免次生灾害影响的土地上也遍布危房,短时间内无法拆除。报告认为,目前汶川县较为安全的集中安置点有两处,一处位于雁门乡,可安置2057户,另一处位于七盘沟,可安置1200户,距县城分别为3.5公里和4公里。地质调查队徒步调查证实,七盘沟安置点上游还有5处小型堰塞湖存在,如不排除险情,也无法使用。

至于镇乡一级,现在仅绵镇尚有239亩耕地可用于安置,但也受到山体滑坡和洪水上涨的双重威胁,留足安全间距后仅能安置2958户,其余各乡镇已无任何安全之地可用。

地质灾害也让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遭到重创汶川县原有耕地106500亩,地震导致灭失土地42000亩,严重损毁48000亩,仅存1万多亩耕地。如果将居民就地安置,其生存基础已经丧失,吃饭和饮水都将面临严重困难。

建议汶川建新县城

专家组同时发现,特大规模的山体崩塌使县城的两江六岸尽成裸岩、裸土,构成连绵不断的巨大沙尘源。每个晴日,午后河谷风溯江而上,整个谷地下起草坡上达雁门均处在沙尘暴笼罩之中,属重度污染,这些天经历的最低能见度只有不足百米。所有地质、生态、岩土工程、工程地质专家的共同意见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危害。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合人居住的环境。

专家建议,汶川县境内受灾群众应该迅速转移到汶川与都江堰接壤的平原地带。

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汶川应考虑异地重建。

相关新闻

汶川7万人因地质灾害再次大转移

据央视报道刚刚安顿下来的汶川县由于受到新的地质灾害的影响,全县7万多人昨天开始大转移。

目前,汶川已进入雨季,下雨对地震中所有脆弱的山体无疑是雪上加霜,整个汶川县受灾群众正在进行紧急大转移。昨天下午4点左右,受灾群众从山上赶到安置点,他们一到安置点就住进了帐篷。到昨晚为止,从汶川受灾地区到安置点的群众达到1500多人。由于下雨,转移缓慢,预计今天将达到2000人左右。

中新网6月18日电 据阿坝州政府网站消息,6月17日,阿坝州紧急避险转移安置受灾民众7616人,累计转移安置97753人,占紧急避险总人数的87.40%,比前一日增加近七个百分点。需要实施紧急避险的民众仍是111840人。

其中:理县、茂县、松潘 、马尔康4个县已完成转移安置任务。此外,汶川当日转移安置6524人,累计转移安置58943人,完成81.56%;理县当日转移安置1092人,累计转移安置6723人,完成100%。九寨沟累计转移安置2754人,完成90.77%;黑水累计转移安置3725人,完成97.21%;金川累计转移安置180人,完成85.71%;小金累计转移安置1562人,完成85.36%。4个县当日均未新增转移安置人员。

据悉,截至6月17日23时,据初步统计,阿坝州出现震后重大次生灾害5198处,除阿坝县、若尔盖县外,其余11个县、162个乡镇,63751户、237540人面临次生灾害严重威胁。6月17日,全州未新增重大次生灾害,各县需要紧急避险人数没有发生变化。

汶川地震烈度达10到11度 超出建筑抗震标准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烈度已经接近极限

汶川地震捐款最多钱的人是谁?

最佳答案四季豆是我们餐桌上更常见的蔬菜。他们在炒锅和干锅里味道很好,而且营养丰富,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如今,四季豆在中国各地种植,以满足每个人的日常需求。虽然市面上的产量已经很高了,但还是很受欢迎。即使价格有些高,也有很多买家。即便如此,也不是每个种植者都能获得高额利润,主要是因为这些种植者在种植上存在很多问题。

要及时清除田间掉落的花、荚,清除受伤的叶、荚,深埋或焚烧,及时消灭花芽中的幼虫,防止害虫被佳木斯虫源进一步转移。冬春季节应多浇水,提高土壤湿度,使土壤中的结茧幼虫死亡,而冬季则使土壤中的越冬幼虫暴露、冻死或被鸟类啄死,以减少越冬昆虫的来源。

四季豆生长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螟虫,又称豇豆螟虫。这种虫子繁殖很快,所以很难杀死它们。让我们告诉你如何预防和控制蛀虫。

为了防止蛀虫,平时的管理工作一定要做好,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在种植过程中,要及时将田间所有的落花、掉荚清除,同时将落叶、掉荚埋在土里,或者直接倒下去,这样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样害虫就不会传染给健康的植物。此外,还要及时消灭花芽中的幼虫,彻底杀死虫源,使其没有机会再危害四季豆。

花期喷洒药剂杀死花芽中的幼虫,最好在晴天的上午8-10点把握喷洒时间,这是开芽期,有利于药液进入花芽及时杀死幼虫。此外,开花后,当荚长到10厘米时,可喷洒1-2次,可杀死新孵化的幼虫和钻入幼荚的幼仔。选用的化学物质要对四季豆的花和幼荚没有伤害,有良好的渗透性。可以选择拟除虫菊酯类杀虫、速杀、增效氯氰菊酯乳油、功夫等化学品。注意化学品的交替使用,避免产生耐药性,每周喷洒一次,每次2-3次。也可以在成虫全盛时期将敌敌畏与土壤混合制成毒土,均匀撒在地上进行投毒。

西南民族大学院校代码是多少?

最佳答案西南民族大学院校的代码是10656。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院简介:

西南民族大学简称“西南民大”,位于四川省会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为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员高校。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武侯、航空港、太平园三个校区占地近3000亩。

历史沿革

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

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西南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民族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5年9月,在校生首次实现“五十六个民族大团圆”。

2008年6月,新校区北区行政大楼投入使用,学校主体正式转移到新校区。

2009年10月,学校获批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9月,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总部竣工。

2012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

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西南民族大学。10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决定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2016年10月8日,四川省政府与西南民族大学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7年10月,学校加入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同年,获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

2020年6月,西南民族大学藏羌彝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

2021年7月26日,入选2020年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

2021年10月,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西南民族大学入选。

2021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新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

办学条件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下设25个二级学院,88个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50余人。有54人先后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人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58人先后入选四川省人才项目或称号,66人先后入选国家民委人才项目或称号,3人为四川省教学名师,4人为国家民委教学名师,2人为国家民委青年教学标兵,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学校教学名师35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

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13个专业获批省级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专业入选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四川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四川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四川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四川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科学、法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金融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

国家级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川省级本科特色专业:旅游管理、金融学、法学、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动物科学。

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金融学、法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四川省级实验重点示范中心:生物资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彝族传统文化、现代彝语、数学分析、宗教学原理、藏族文学史、藏传因明学、兽医微生物学、民族法学、汉彝翻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社会个案工作、民俗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动物传染病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当代中国经济、禽病学、藏文文法、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藏文历代名著选、世界文化史、五明概要。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畜牧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畜牧学、兽医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民族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古学、生态学、音乐与舞蹈学、建筑学等。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金融、保险、法律、农业推广、兽医、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翻译、会计、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学。

重点学科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法学、草学、公共管理、化学、畜牧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哲学。

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民族学。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2个省(部)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级智库、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3个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彝学机构“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挂靠学校;“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学校。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研究中心、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培育):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动物科学。

国家民委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新型研究智库:四川民族宗教事务研究智库。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羌学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杜甫研究中心。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

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四川省羌彝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四川省抗逆牧草种质创新及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

科研成就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项,国家科技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13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4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0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6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9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中外文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纸质报刊近2000种,电子图书40020GB,电子期刊2.6万余种。馆藏古籍文献2.6万余册,民族类及相关图书文献达30余万册,含多种文字及版本的《大藏经》、《贝叶经》、清代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地方志以及20世纪50年代民族调查资料等珍贵文献。

图书馆设有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藏有藏、彝、纳西、傣、水、柯尔克孜、白、侗、羌等二十多种少数民族的各种版本文献50000余(函)册。购置了85个电子文献数据库,自建了13个特色数据库。其中《羌族文献数据库》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第三期文献保障建设系统(Calis)特色文献资源库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和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立项。

学术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连续多年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认定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先后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中国期刊网”等国内期刊数据库。文章被英国国际农业和生物研究中心、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和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国外文摘期刊收录。

《民族学刊》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研究现实问题。

学术交流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与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青海、西藏、重庆等7个省市区在内的21个州、县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参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获四川省对口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法政大学、龙谷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波兰克拉科夫经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50余所中国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选派近1000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7300余人次留学生。

校徽

学校徽志为圆形。图案由航空港校区南校门示意图案加双环线内中英文“西南民族大学”和建校日期构成。中心图案造型为弓箭,又是“MD”即“民大”拼音首字母的合成图案。徽志中心的五彩色寓意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同时又是奥运五环色,寓意走向世界。徽志整体包含着蓄势待发、和合生辉的寓意。

西南民族大学校徽图案由新校区南大校门示意图案加双环线内中英文“西南民族大学”和建校日期构成。中心图案(新校区南大校门示意图案)造型为蓄势待发的弓箭,又是“md”两字母的合成图案,即“民大”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图中心五彩色寓意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同时又是奥运五环色,寓意走向世界。校徽整体包含着蓄势待发、和合化成的寓意。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底黄字的长方形旗帜,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中央印有学校全名。

精神文化

校训

和合偕习,自信自强

校庆日

学校校庆日为每年的6月1日。

汶川现在建设的怎么样了?会不会要比以前更好呢?

最佳答案汶川现在城乡面貌实现了历史性改变比以前更好的多。

1、房屋重建

365万户受损城乡住房修复加固,新建26万套城镇住房,全面完成150万户毁损农房重建,保障了541万户、1200万城乡受灾居民“家家有房住”,打造出汶川水磨、绵竹大乘、什邡马祖庙等特色鲜明的示范村镇。

2、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

民生事业实现了突破性进步,恢复重建各类教育机构3340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115处、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项目4379个,建成2032所医疗服务机构157.5万名因灾失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灾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

3、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

产业发展实现了再生性跨越,建成什邡北京、北川山东、青川浙江等8个合作产业园,以成德绵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深入开展。

4、基础设施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实现了根本性改变,完成11条高速公路、61条干线公路建设,里程数分别为1372公里和4752公里,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渝高铁、西成客专和广元至巴中、都江堰至映秀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水利、能源、通信、市政公用设施等功能全面增强。

5、生态环境实质性改善

生态环境实现了实质性改善,完成林草植被恢复448.87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48.65万亩,受损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能力得到恢复,生态功能逐步修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扩展资料

汶川地震的受灾情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69227名鲜活的生命定格在了这一刻,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市、区)不同程度受灾。

仅四川受灾范围就包括除攀枝花市以外的20个市(州)、139个县(市、区)、3720个乡镇,灾区面积约25.2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43万人,失踪17923人,受伤36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7717.7亿元,一组组数字触目惊心、耸人听闻,灾区满目疮痍、处处废墟,山河改观、草木含悲。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四川有史记载以来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破坏最为惨重的一次灾难,这就是2008年“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世人恸哭,举国同悲。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地震局-不能忘怀的“汶川”——纪念2008年“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12周年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先庚事迹及简介

最佳答案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先庚事迹及简介一览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先庚事迹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先庚事迹及简介,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先庚事迹

张先庚,女,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三十二载从教路,从临床教育到教书育人,从科研攻关到社会服务,张先庚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理念,聚焦立德树人主线,践行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信念,创新提出“五爱五尽”家校情怀和“五大强校”战略,张先庚作为中国卫生健康教育事业的践行者、改革者与引领者做出了卓越贡献,获全国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首届“双城杯”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等27项荣誉,被学习强国、中国人口报等50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为国为民初心,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中,忠诚担当、善谋敢闯、为民务实、大爱无疆,书写了新时代卫生健康教育者奋斗追梦新征程的巾帼华章,展示了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形象。

担当有为 做改革职业教育的攀登者

张先庚从小就树立了用爱心和知识温暖服务社会的信念。1989年7月,她成为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一名临床护士和护理实践教育者。她言传身教的指导众多实习护生用仁爱与专业开启护理职业生涯。1996年,张先庚脱下了燕尾帽,拿起了教鞭,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高护专业第一位专任教师。面对无团队、无教研室、无课程体系的“三无”现状,她迎难而上,构建起涵盖“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教育体系。她先后作为院长和教授,带领团队将学科建设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护理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因张先庚在高校教育业绩突出,于2015年通过选拔到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担任党委副书记、院长和教授。当她离开成都中医药大学时,师生含泪送别:“您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学习榜样,我们很舍不得您。”刚到学院,面临部分领导职工观念落后、能力不足、工作推诿、人才流失等重重困难,她积极践行黄炎培“爱业乐业”精神,创新提出了“五爱五尽”家校情怀,提出“五大强校”战略,走改革创新的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推动学院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

学院离家很远,张先庚每天奔波路途近3个小时,为高效推动学院转型发展,几乎每天工作时长达16-18小时,双眼时常布满红血丝。她常说,每一名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只有她们成人成才,才能不辜负每个家庭的期望。在她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很快转观念、重创新、求突破,实现了教学、科研、育人等多项工作快速发展,仅用3年时间就顺利实现了从中职到高职的转型升级,连评审专家都惊叹学院的跨越发展。

仁爱奉献育桃李,言传身教传师德。张先庚一直乐于为学生授课,把培养人作为自己的使命追求,即使管理和学术研究任务繁重,仍然以三尺讲台为乐。她激励广大学子通过学习和实践提升“爱”的能力,做到“心有大我、行有大德”。学院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入学成绩普遍不理想,对未来迷茫,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她就常找学生谈心,言传身教,引导大家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使命担当,在为病人的奉献中收获快乐与幸福。多年来,她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尤其厚爱与资助贫困学生。一位来自癌症家庭的学生,父母半年时间里相继去世,家庭贫寒,为了照顾弟妹,临近毕业却想休学。张先庚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次从思想上引导她把贫困和不幸当做人生成长的磨砺,并资助她渡过难关,重燃她和家人的希望她顺利毕业参加工作。她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爱的种子。她培养的学生遍布全世界,有的成为护理领军人才,有的成为扎根西部基层卫生主力军,尤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涌现出“抗疫巾帼英雄”佘莎等一批典型人物。

率先垂范 做躬身社会服务的践行者

现场进行艾灸、拔罐、刮痧、TDP电磁波治疗等传统中医特色健康诊疗……一些闻所未闻的高科技治疗手段走进村民的视野中。

张先庚院长又一次带领调研队来到了基层服务。这一次,她们在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调研考察了村卫生室,对康养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随后,在行业专家张先庚教授和姚永萍副教授的亲自示范指导下,学院医疗专家、部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及学院若尔盖籍毕业生一起对农牧民开展健康指导及义诊。她们根据就诊农牧民身体状况,细致检查、分析病情、专业治疗,通过健康知识讲座、现场咨询指导、发放专门印制的《川护健康宣传手册》等方式,科普了健康卫生常识和疫情防控知识;聚焦大骨节病、包虫病等高原地方病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对农牧民开展健康知识宣讲,全面提升了当地农牧民卫生健康知识水平。现场接受健康服务的农牧民喜笑颜开,现场气氛格外热烈。

从小立志服务社会的张先庚对贫困地区具有特有的情怀与牵挂。2017年9月,她首创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才“1134”模式改革,在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壤塘县牵头组建了以学院毕业生为主的川护壤巴拉健康服务志愿队。她作为专家和队长,聚焦农牧民健康问题,创新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联动扶贫模式,将每月15日确定为志愿活动日,走村入户对农牧民开展健康宣教、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医保健技术等健康服务。她带领团队每年多次到现场指导健康服务,线上线下齐上阵,全面提升志愿者思想境界和业务能力。

作为一名深耕高职教育的院长,张先庚教授带领团队始终秉承黄炎培“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理念,践行“手脑并用、敬业乐群、爱国爱民、无私奉献”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创新提出了“五爱五尽”家校情怀和“五大强校”战略、教师能力提升“三大工程”、培养“四有川护生”理念,牵头组建了新冠疫情抗疫志愿队和川护壤巴拉健康服务志愿队,在学校治理体系、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多项突破,业绩凸显,为健康四川、健康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她先后获得了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四川省三八红旗手、首届“双城杯”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四川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校长、成都市大中学校十佳青年教师、成都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四年来,在张先庚的影响和带领下,志愿者们无怨无悔扎根高原,坚守健康扶贫攻坚第一线,成为当地一支“思想素养好、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留得住、干得好”的健康服务志愿队伍。得到社会、政府、农牧民广泛赞誉,被称为“高原最美格桑花”,成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与健康扶贫典范,并多次在省内外志愿服务大赛中荣获金奖,被学习强国、中国人口报等30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如今,她正带领团队将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全面助推乡村健康振兴战略。

2020年,在疫情最严峻时刻,张先庚作为队长立即组建了以学院教师为主的130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爱心志愿服务队”,身先士卒,大爱奉献,创建“政、行、校、社、医”五位一体联防联控,带领团队硬是在3天内熬夜编写社区居家防护手册6本,她带领队员深入社区开展入户排查、疑似病人转诊、隔离监测和心理疏导。大家不忍她整日劳累便劝她休息,她坚定地说“我是教授、队长也是专家,现在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尽全力去服务”。她带领团队在社区抗疫中募集40万元中药香囊,完成重点疫区返蓉人员入户医学观察2332人、体检服务6279人次,守护了24万社区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得到中国教育在线、家庭生活报等20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追求卓越 做改革创新的引领者

科研创新是专业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近年来,为响应社会老龄化加剧和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张先庚将研究方向聚焦“一老一小”特色。她牵头主持的四川省护理专业“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对全省青年教师悉心指导年轻教师做好职业规划,凝练发展方向,提高科研教学能力与水平。同时,免费为贫困与革命老区培养师资,取得了较好的辐射引领作用。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省级护理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张先庚更是以身为范作科研攻关带头人,在卫生健康领域取得多项重大创新与突破。截至目前,她牵头主持省部级项目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医养结合重大研发计划子项目1项,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卫生行业指导委员会一等奖等研究成果奖23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专著26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268篇,牵头多项省内外卫生健康评价考核标准与体系的起草和制定,引领卫生健康行业发展。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先庚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和日后的工作规划。“未来,我将带领团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奋勇向前:一是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筑牢师生理想信念根基,着力培养有信仰、听党话、跟党走、有情怀、敢担当、下得去、干得好的时代新人。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职业教育法为准绳,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聚焦“双高”计划学校建设,聚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走好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赶考’之路。三是继续坚守教育与卫生报国初心,勇担职教改革使命。在职业教育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时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勇毅前行,努力做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行者、改革者、引领者,奋力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助力健康四川、健康中国战略。”

忠诚执着守初心,不畏艰险担使命。32年初心不改,她怀揣赤诚之心,不论岗位如何变化,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32年砥砺奋进,她敢于勇立潮头,带领学院发展破浪前行;32年守正创新,她坚持专业为民,践行社会服务时代使命。张先庚把事业当生命,把奉献当信仰,把责任当使命,把学生当家人,展现了理想坚定、师德高尚、学识扎实、仁爱奉献的“四有”好教师形象,用大爱诠释新时代卫生健康教育人的初心使命,不愧为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先庚简介

她坚守教学一线32年,带领团队培养大批卫生健康人才,带领学校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她热心教育公益事业,组建了以毕业生为主的健康服务志愿队,打造了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与健康扶贫典范,助力脱贫攻坚。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组建了130人的疫情防控志愿队,守护了当地居民生命健康。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

中宣部、教育部6日公布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他们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粉霞,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周美琴,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教师杨瑞清,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校长、教师杨明生,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马丹,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教师郭晓芳,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院长、教授张先庚,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学校教师安文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一幼儿园副园长、教师孙怡。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若尔盖县重大项目》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