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古镇三河最有意义的旅游纪念品优质回答千年古镇三河,最有意义的旅游纪念品是三河油纸伞,它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积蓄,有着别样的水乡古镇的意义,也代表了古镇特色,意义深...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江西甲路村伞厂,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古镇三河最有意义的旅游纪念品

古镇三河最有意义的旅游纪念品

优质回答千年古镇三河,最有意义的旅游纪念品是三河油纸伞,它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积蓄,有着别样的水乡古镇的意义,也代表了古镇特色,意义深刻!支持!

中国的几个油纸伞制作基地

油纸伞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安徽三河,四川泸州、浙江余杭、江西婺源、湖南长沙、福建福州、云南荥阳、台湾美浓等地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油纸伞制作基地。

安徽三河油纸伞

中国合肥三河古镇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有四百多年历史,主要特点是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和很好的收藏价值,也是油纸伞江南地区历史上生产时间最长的生产基地.

三河古镇油纸伞、扇工艺品厂专业从事油纸伞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油纸伞文化的推广。

公司在继承传统油纸伞传统工艺制作的基础上,融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融于一体,追求古典与时尚的统一,广泛适用于装修、舞蹈、道具、礼品、旅游、装饰、婚庆、祝寿、礼仪、情侣、收藏等。

三河油纸伞以优质优质木竹、皮纸、桐油等制成,主要工序为削伞骨、锯葫芦、组合伞架、煮晒伞架、装伞键、裱皮纸、伞面题画、修卷伞页、漆桐油、穿饰线、套柄锤和结伞顶,共有近三十道工序。

四川泸州油纸伞

四川泸州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有四百多年历史,主要特点是经久耐用可以长期做雨具,是历史上最大的雨具大红伞生产基地。

洋伞流行后,泸州油纸伞的工艺日渐式微,油纸伞工序繁复,制作成本高,利润少,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行,2000年当地只有十多名老工匠继续这门工艺,当时不少人担心泸州油纸伞会失传,经过几年的努力,泸州会制作油纸伞的人逐渐增多。

现时仍然以传统古法制造油纸伞,2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从削竹到描绘图案都是全手工,没有使用机器。

材质也固守传统,比如伞托,必须是从大山里砍伐下来的通木。

质量控制严格,要求“四沟”平整不露接头、“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猪鼻孔”,涂桐油也要求均匀。

图案也很讲究,切合不同喜庆场合。

泸州油纸伞由于制作工艺古老传统,经久耐用,是目前国内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引导与支持油纸伞业的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仅的将来,泸州油纸伞一定会重现昔日的辉煌。

浙江余杭油纸伞

浙江余杭的纸伞制作至少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

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

从前不少外地香客途径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

1951年,浙江省选择余杭纸伞为手工业合作化试点,组建“雨伞生产合作小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伞手工业合作社”,成为全省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受国内媒体广泛报导。

随着市场上出现钢制骨架的晴雨两用伞,这种纸伞逐渐被淘汰,余杭油纸伞技艺亦濒临失传。

直至2006年12月5日,余杭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姜军在瓶窑塘埠村驻村入户时,制伞老师傅刘有泉向姜军表示想恢复余杭纸伞,为当地当地山民开发旅游商品致富,迎合近年农家乐旅游的潮流。

刘有泉于油纸伞开始被淘汰时就萌生了把这种传统工艺继承下去的念头,不久在富阳找到一个生产竹伞架的厂家,用几百元人民币买回了100把竹伞架。

但他当时没有掌握加工工艺,只能保管好这批伞骨架,保管了三十多年。

《城乡导报》于12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寻找制伞师傅恢复“余杭纸伞”》,引起当地人高度关注。

至12月19日,四位老师傅房金泉、陈月祥、沈丽华、孙水根于瓶窑镇塘埠村聚首,商议恢复余杭纸伞。

他们在2007年1月凭着灵巧之手,成功恢复制作油纸伞。

他们在瓶窑塘埠村传授技艺,带动山区一大批竹农致富。

余杭区文广新局把纸伞作为民间手工技艺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浙江省文化厅也把余杭油纸伞列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年6月,余杭纸伞于杭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展出。

制伞手工技能要求高,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三年方可出师。

所用的工具由铁匠专门打制,伞的用料也很讲究,好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

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会把桃花纸黏住。

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包括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

江西甲路油纸伞

江西婺源甲路村生产的油纸伞技艺古朴、造型美观大方,坚固又轻巧,所谓“金溪斗笠甲路伞”。

相传宋朝时当地人马庭岚被封为丞相,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回乡,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

甲路伞1943年为全盛时期,产量曾高达二十五万把,出口外销十七万把。

2000年代初只有三名超过八十岁的老人传授技艺,原材料之一油柿树为濒危物种,甲路油纸伞因此面临失传。

有见及此,当地制伞业改良工艺,开发出天然树叶、恢膜纸等新品种,提高了油纸伞的质量,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该县鼓励农民学到技术后在家进行初加工,然后由伞厂进行深加工,进行大规模生产,现时中云、赋春、许村等多个乡镇形成了一大批专业者。

甲路纸伞以优质优质木竹、皮纸、桐油等制成,主要工序为削伞骨、锯葫芦、组合伞架、煮晒伞架、装伞键、裱皮纸、伞面题画、修卷伞页、漆桐油、穿饰线、套柄锤和结伞顶,共有近三十道工序。

湖南长沙油纸伞

湖南长沙的油纸伞业有一百多年历史,长沙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伞店是陶恒泰纸伞店,由陶季桥于清朝咸丰年间创办,几年后又在附近另组陶恒茂纸伞店。

“陶恒茂”的伞做工精细,谨守祖传工艺,选料考究。

以越冬老竹中筒、上等云皮纸制作,结边要用自纺的土纱。

而且操作细严,用丝棉盖顶层,中骨用头发绳穿结,伞边用士纱夹头发绳,用粗丝线,伞胚制成后一律集中到三伏天用生桐油连续上油三次,质量优良,赢得信誉。

1900年,梁敬庭在长沙市北正街梁宏茂伞店学艺后挂牌梁宏发伞号开业,生产老式明油、黑油纸伞和特制鸭棚用大伞,出产的纸伞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得到“湘潭木屐,靖港油伞”的美誉。

1921年,潘馈清兄弟创办菲菲伞厂生产纸伞,除了传统的绘花外,还有喷花、印花和贴花,图案亦多种多样,远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并于1929年的中华国货展览会上获优等奖。

当地生产的油纸伞最高年产接近三万把,直至1975年2月,靖港雨伞社被撤销,靖港油纸伞停产,长沙其它地区的纸伞业亦式微。

长沙纸伞原料为皮纸、楠竹、棉纱、发绳、桐油、柿子水、颜料、牛角及木材。

湖北汉口油纸伞

湖北汉口苏恒泰伞店出产的油纸伞有百多年历史。

1864年,来自湖南的苏文受积蓄了30串(1串为1000文),开始尝试投资在家制伞,他把学过的造伞技艺改良,成品经常总是供不应求。

不久就在汉正街关帝庙魁斗巷口开了苏恒泰伞店,雇工12人,带学徒3个,一个月能卖500把600把,并带动了当地的雨伞市场。

之后在大火路先贤巷开设了作坊,生产方式由一人生产整把伞转为五人一组分工制造伞子。

同治九年,苏恒泰月销雨伞700把,年获利接近200串文。

苏恒泰的伞用料上乘,伞骨用湖南茶陵竹子,伞柄用湖南益阳木材,桐油用常德出产的,皮纸用陕西郧皮纸,柿油用湖北罗田县的,可用上8至12年。

很受当地人欢迎,江汉平原曾经流行于结婚时买红蓝苏恒泰伞各一把,男持红、女持蓝,以喻“红男绿女,婚姻美满”之意。

直至1970年,苏恒泰油纸伞停产,这项民间工艺也在当地绝迹。

福州油纸伞

油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另两种是脱胎漆器和牛角梳),在从前福建福州人的生活当中有重要的地位,当地有句俗语叫“包袱伞”,意思是出门人所带包袱中都有伞。

福州的油纸伞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率兵南下入闽建立闽国,来自中原和江浙一带的人把造伞工艺带到福州。

清朝进入了繁荣期,清末民初时全市雨伞店号最多时达300多家,辛亥革命后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福州市民把传统的福州油纸伞称为“国伞”,大力提倡使用。

福州油纸伞用料必选当地或附近地区出产的优质材料,伞骨必用闽北五年,弹力强、韧性大的的青山老竹,一把伞必须经八十三道工序才算完成。

以中亭街上的杨常利伞店最为著名,有“选料精,上油腻,绘花雅”的特点,所用之竹材必须为青山老竹,伞面的纸必须为福建省特制的棉纸。

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评委们检测杨常利出产的“双喜牌”纸伞,发觉它可承受1170次的反复收撑不起顶、不断线、不裂槽,以五级逆风吹20分钟伞柄不折、伞骨完好,长时间泡在沸水中,不脱骨、纸不烂,因而获得优胜奖殊荣。

1933年在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也获得奖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多次获福州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福州的制伞传统工艺分有制伞骨、制伞、伞头、伞柄、绘花等五部艺,其中以“制伞”虽属主流,但也只是完成“伞胚”、“上油”、“装配”等工序,须由别处买进伞骨、伞柄、伞头等。

做伞骨最好的是“后洲帮”,1950年代“后洲帮”张开绿所制伞骨如同一节麻竹筒,看不见缝隙,注水不漏。

制“伞柄”最有名的是洋中亭王依犬家。

伞画师以程家宝、林永钦、刘梦秋最著名,程家宝字画俱佳,林永钦擅画花鸟、人物,刘梦秋的“洋山水”也颇有名气。

大跃进时,当地各伞厂合并为“福州雨伞总厂”,不久因为温州仿绸伞的竞争,该厂就派出林永钦到温州学艺,改良了福州油纸伞,并于当地和东南亚畅销。

文革后因为布伞流行,福州油纸伞就由实用品转向工艺品发展。

1985年,该厂生产的油纸伞远销日本、欧洲和东南亚,三年后先后退出欧洲和东南亚市场。

近年又把纸伞原料和工艺改良,每把伞有72条伞骨,撑起来大,合起来小,状似蛇腰,故名“蛇伞”。

1990年代,福州市委领导林爱枝到美国西雅图参加全世界花伞艺术节,并展示一把红色大伞,全场轰动。

福州雨伞总厂于1997年倒闭,福州纸伞业也因此式微,现时只有福州西门的一个作坊继续生产纸伞,出口至日本。

一些造伞工匠虽然已经转业,仍然希望能振兴制伞业,希望当地政府扶持。

福建洋口油纸伞

福建南平洋口镇油纸伞,是福建纸伞“三口”名牌之一(另两个为水口、闽清口),于二十世纪初开始生产,最高年产量达五万多把。

赣东南一带姑娘出嫁曾以有此随嫁为荣,1970年代开始,传统油纸伞逐渐被新式的布伞和折迭伞取代,当地就由生产实用为主的伞改为生产小巧玲珑、轻巧美观的小花伞,伞面以手工绘制各种图案。

云南荥阳油纸伞

云南腾冲荥阳村的制伞业有二百多年历史,传承了九代,又叫做“纸撑子”。

相传当时在腾越城县衙当师爷郑以公闲逛时结识了西街的姓张姓周的两个懂做纸伞的师傅,跟他们学到手艺并带回家乡,代代相传过去当地生产的油纸伞供应整个滇西市场。

当地很多客家人聚居,最喜爱油纸伞,村长郑传国指该村过去80%的村民都会做纸伞及其它编制品,而且是世传。

如今村里仅余四家人仍然在制作油纸伞,会做的人共五人,其中三人已年逾古稀。

现时以郑家朝一家的手艺最好,用料讲究,涂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都要依古法调配,成品坚固美观,一天只能做一两把,他所制的油纸伞曾获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三等奖。

另有郑映楼做的大纸伞,因为过去商家喜欢在店前摆放大纸伞,可以挡雨遮阳,招商引客,因此又有“照铺伞”之称。

现在他们都只是在农闲时才制伞。

该处制作的花纸伞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式样美观,质量好,曾一度热销保山、大理、昆明等地。

1950年至1951年从业57户,年产雨伞4万把。

1952年60户90人,年产量达3万把,其中大伞占10%,1953年走国营贸易、合作加工之路,提高了规格质量,围线由的四道加为六道,当年盈利(含税收)约1.3万元人民币。

1954年有62户,92人,产品大量销往少数民族地区,并销往保山、县城及出口缅甸。

1958年至1960年,国营三化厂生产过油纸小花伞。

1965年后由于布伞和尼龙伞取代了油纸伞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小油伞停产,仅有少量的大油纸伞卖给路边摊使用用。

近年当地纸伞业再度引起注意,又恢复了小花伞的生产,作为工艺品,但产量不大。

2006年5月21日,腾冲县文产办主任周特等人到当地纸伞制作基地视察,寻求纸伞产业化发展道路。

现在当地制伞主要是为了传承民间工艺。

纸伞以云华、古永等地出产的毛竹和当地的木料为伞柄、伞骨,伞面用界头买来的构皮纸蒙上、涂上坝子油或桐油,称为“绿衣子”,工序包括削伞骨、绕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绘画、装伞柄、上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平均制作一把伞约需半天时间。

台湾美浓油纸伞

除大陆制作油纸伞外,台湾美浓至今保留油纸伞制作。

油纸伞制作方法完全是用手工,细长的伞骨,都是用从台中运来的“孟宗竹”经浸水后削成,竹身硬而富有弹性,因为本身具有的糖分全部去除,所以不会惹虫遭蛀。

再经过钻孔、穿线,一顶圆形的纸伞骨架就此成型。

接着将成扇形的绵纸,用棉子油一片片粘在骨架上,曝晒之后,涂上防水桐油。

油纸伞就制作成功了。

上过桐油的纸伞,既有防水的功能,又可增加棉纸的韧性,更使原本单调粗俗的棉纸变得亮丽透明。

油纸伞的产地

优质回答很多人一提到油纸伞,言必称苏杭,好象苏州、杭州才应该有油纸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事实上,油纸伞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传统日用雨具,是一项传统、普遍的手工业。从前的油伞作坊就像裁缝铺、铁匠铺一样,遍地开花,寻常可见。只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工艺的冲击,机械化生产的金属骨架布伞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油纸伞。传统工艺的油纸伞,工艺讲究、繁杂,年轻人不愿从业,使得曾经风靡一时的油纸伞,到了消失的边沿。先前,遍地开花的伞厂(伞铺、作坊)所剩无几。中国现只有安徽泾县、婺源甲路、四川泸州、浙江杭州、湖南,还有就是台湾美浓。现已被列入“非遗”保护的有泸州纸伞、杭州绸伞和婺源甲路纸伞。泸州纸伞、杭州绸伞申报得早,一同被列入为国家级“非遗”。后来申报的甲路纸伞,是省级“非遗”,接着在申报国家级。论规模、工艺,是婺源甲路纸伞。甲路纸伞起源于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康熙甲戌年(1694年)载入史册,1936年在国际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恢复生产后产量逐年上升,2014年产销量30多万把。其实网络中传闻的油纸伞多有是婺源甲路、四川泸州生产加工的,只是代理商而已。 作为千年帝都的北京,自古不乏制作精良的油纸伞,但传承并保留下来的已为数不多。

秦风汉月油纸伞专业制作传统油纸伞。油纸伞伞骨加工厂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江南。北京朝阳区东坝东窑艺术区有伞面翰花制作作坊。油纸伞现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制作油纸伞的艺人已不多,秦风汉月油纸伞的工厂集结了民间技术精湛的制作油纸伞的艺人,他们都是油纸伞制作的世家。

秦风汉月油纸伞传承传统油纸伞制作工艺,纯手工工艺,伞面为传统棉纸,伞骨为兰竹,刷纯天然桐油,伞柄和伞骨均保留素材原来的颜色,带有古朴的韵味。同时,秦风汉月还不断进行创新,研发,在伞骨、穿线、翰花等关键工艺上改革创新,油纸伞图案除了传统国画常见题材,如花鸟、人物、山水、石板拓印等,还开拓了脸谱、手绘青花系列等新题材,此外,还有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量身定做的特色。

秦风汉月油纸伞为千年传承的古法制作。工艺复杂,周期较长。一把油纸伞,从号竹(选竹)到泡竹(水浸)、蒸竹(水煮)、晒竹、刨竹、刻竹、钻孔、拼架、穿 线、串联、裱伞(把裁好的纸黏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翰花(于伞面绘上图案,晒干)、油伞(在伞面刷 上熟桐油)、晒伞,经过八十一道工艺,十五天左右的制作周期才可完成。因此,一把秦风汉月油纸伞集结了多种独有特点:

①为千年传承的古法制作,具有较高收藏性和传承性。

②伞面为专业画师手绘,油纸伞具有升值的潜能。

③独特的青花瓷图案包头,更具中国古典特色,为秦风汉月油纸伞增添一份优雅。

④油纸伞的每一份材料皆为精心选制,精美、结实、耐用,抗风防雨性强,可反复开合3000余次。

一把油纸伞集合了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文人墨客之书画和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典雅造型,古朴怀旧,精致唯美,是一件高雅的艺术品。秦风汉月油纸伞,收着是一种思念,展开挂在墙上或挂于屋顶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让整个空间充满艺术感,格调高雅。当您拥有一把秦风汉月油纸伞,您可以用她为您遮风挡雨,让您在风雨之中依然优雅动人,气质倾城;您也可在闲暇之时,将其作为照相的道具,增添几分怀旧的情结。而且您也可以

A、送亲人:不离不弃,遮风挡雨。

B、送情人:一把油纸伞是前世修来今生相守的缘分,是一个不变的诺言,一起撑过风风雨雨。C、送朋友、战友、同学:在您需要时给你温暖的帮助。D、送同事: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E、送领导:感谢您的栽培,愿意一路为您效劳,在所不辞。F、送老师:感谢您无私的教导,在繁忙之中要保重身体,学生心中充满牵挂和感恩。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泸州制伞业,其历史与泸州老窖。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靠近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油纸伞一条街”。极盛时,泸州有100多家油纸伞厂,从业人员有上万人,主要集中在现江阳区蓝田、泰安、沙湾等地,年产“大红伞”2000万把。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实用方便的钢架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泸州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开始转行。到了90年代,已经很少有人从事油纸伞生产了。

洋伞流行后,泸州油纸伞的工艺日渐式微,油纸伞工序繁复,制作成本高,利润少,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行,2004年当地只有三十多名老工匠继续这门工艺,当时不少人担心泸州油纸伞会失传。2005年10月,上海吉尼斯大世界泸州油纸伞再度寄邀请函给江阳区政府,当地油纸伞业就开始复苏。

油纸伞业复苏后,先在云南、贵州及泸州古蔺县、叙永县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盛行,作为祭祀、恭贺、馈赠等礼仪用品。不久又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澳门等地区。

泸州具有400多年的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中央电视台曾专题采访报道。

泸州油纸伞具有如下特点:一、历史悠久,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仿古工艺品;二、泸州油纸伞基本保持其几百年的传统制作手工艺制作方式,号称是“中国伞工艺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三、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特殊,生产的油纸伞真正具有雨具功能的,把美观与实用功能结合在一起。四、经久耐用、工艺精细、品种多样、花型美观,以古典油纸伞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油纸伞企业将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泸州油纸伞的发展。

现时泸州当地仍然以传统古法制造油纸伞,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近几年,泸州当地从事油纸伞加工企业、作坊或个人越来越多,工艺也出现了一定的革新,很多厂家采用了电脑彩印的伞面,正成为泸州当地重要的旅游产业。分水油纸伞厂是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纸伞生产企业,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先后七次登上央视频道,参加国际级、国家级展演二十余次。最具特色的满穿伞,用五色丝线穿、渡二千多针,竹跳开关,一片双档,堪称伞中绝活。 2013年“分水油纸伞”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毕六福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唯一法定传承人。

制作材料及过程

现时当地仍然以传统古法制造油纸伞,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从削竹到描绘图案都是全手工,没有使用机器。材质也固守传统,比如伞托,必须是从大山里砍伐下来的通木。制作工具也历史悠久,如油墨石印就有450多年历史。图案也很讲究,切合不同喜庆场合。婚聘的油纸伞,图案是“龙凤呈祥”、“牛郎织女”、“天仙配”等;恭贺孩子新生的,是“二龙抢宝”、“宝莲灯”、“喜鹊闹梅”、“仙女散花”等;生日馈赠则是“百鸟朝凤”“不老松”、“八仙过海”、“彭祖老仙”等。 发源于北京、至今尚存的若水堂油纸伞坊已有100 多年历史,自清代起即在大江南北享有盛誉。相较一般寻常百姓使用的油伞,若水堂制伞工艺更加繁琐讲究,伞骨及伞杆采用多年生紫罗汉竹手工削制并经烟熏处理增其强度,伞面采用韧性极好的皮纸,手工绘画后反复涂刷柿子油及桐油,使其防水,坚固耐用。

清光绪丙戌年(1886年),高丛希(山西平遥人)在京城珠市口开设若水堂油纸伞坊,店内聘有伙计二十余人、南派及北派画师十余人,做工细致、画工精良,尤以手绘工笔满铺牡丹油纸伞和北宋山水题材油纸伞最为出类拔萃。 一时名噪京城,达官贵人、名媛女子争相抢购,各地业者也纷至沓来,交流切磋,蔚为风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繁琐的手工工艺所限,一大批油纸伞生产企业相继淡出了日用雨具市场,但油纸伞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永远无法比拟的。若水堂也转为出口加工型企业,为台湾、日本、东南亚地区代工生产传统手工油纸伞。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前夕,受政府挖掘及扶持,若水堂等油纸伞老字号扩大制作规模,制伞工艺传承百年传统工艺,共七十多道手工工序。伞面坚持采用手绘工艺,除传统的手绘花鸟、人物及山水题材外,业者推陈出新,开发出长柄皱云唐伞及古法造纸镶嵌天然树叶油纸伞,用于奥运会新闻中心装饰布置及礼品馈赠,受到市场好评。

若水堂油纸伞在江西,在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有制作及绘画中心,在北京市区设有产品展示中心及销售店面,产品还销至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地。 历史及沿革

浙江余杭的纸伞制作至少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游客途径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

1951年,浙江省选择余杭纸伞为手工业合作化试点,组建“雨伞生产合作小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伞手工业合作社”,成为全省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受国内媒体广泛报导。随着市场上出现钢制骨架的晴雨两用伞,这种纸伞逐渐被淘汰,余杭油纸伞技艺亦濒临失传。

直至2006年12月5日,余杭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姜军在瓶窑塘埠村驻村入户时,制伞老师傅刘有泉向姜军表示想恢复余杭纸伞,为当地当地山民开发旅游商品致富,迎合农家乐旅游的潮流。刘有泉于油纸伞开始被淘汰时就萌生了把这种传统工艺继承下去的念头,不久在富阳找到一个生产竹伞架的厂家,用几百元人民币买回了100把竹伞架。但他当时没有掌握加工工艺,只能保管好这批伞骨架,保管了三十多年。《城乡导报》于12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寻找制伞师傅恢复“余杭纸伞”》,引起当地人高度关注。至12月19日,四位老师傅房金泉、陈月祥、沈丽华、孙水根于瓶窑镇塘埠村聚首,商议恢复余杭纸伞。他们在2007年1月凭着灵巧之手,成功恢复制作油纸伞。他们在瓶窑塘埠村传授技艺,带动山区一大批竹农致富。余杭区文广新局把纸伞作为民间手工技艺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浙江省文化厅也把余杭油纸伞列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余杭纸伞于杭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展出。

制作材料及过程

制伞手工技能要求高,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三年方可出师。所用的工具由铁匠专门打制,伞的用料也很讲究,好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会把桃花纸黏住。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包括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 湖南长沙的油纸伞业有一百多年历史,长沙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伞店是陶恒泰纸伞店,由陶季桥于清朝咸丰年间创办,几年后又在附近另组陶恒茂纸伞店。“陶恒茂”的伞做工精细,谨守祖传工艺,选料考究。以越冬老竹中筒、上等云皮纸制作,结边要用自纺的土纱。而且操作细严,用丝棉盖顶层,中骨用头发绳穿结,伞边用士纱夹头发绳,用粗丝线,伞胚制成后一律集中到三伏天用生桐油连续上油三次,质量优良,赢得信誉。

1900年,梁敬庭在长沙市北正街梁宏茂伞店学艺后挂牌梁宏发伞号开业,生产老式明油、黑油纸伞和特制鸭棚用大伞,出产的纸伞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得到“湘潭木屐,靖港油伞”的美誉。1921年,潘馈清兄弟创办菲菲伞厂生产纸伞,除了传统的绘花外,还有喷花、印花和贴花,图案亦多种多样,远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并于1929年的中华国货展览会上获优等奖。当地生产的油纸伞最高年产接近三万把,直至1975年2月,靖港雨伞社被撤销,靖港油纸伞停产,长沙其它地区的纸伞业亦式微。

长沙纸伞原料为皮纸、楠竹、棉纱、发绳、熟桐油、柿子水、颜料、牛角及木材。 湖北汉口苏恒泰伞店出产的油纸伞有百多年历史。1864年,来自湖南的苏文受积蓄了30串(1串为1000文),开始尝试投资在家制伞,他把学过的造伞技艺改良,成品经常总是供不应求。不久就在汉正街关帝庙魁斗巷口开了苏恒泰伞店,雇工12人,带学徒3个,一个月能卖500把600把,并带动了当地的雨伞市场。之后在大火路先贤巷开设了作坊,生产方式由一人生产整把伞转为五人一组分工制造伞子。同治九年,苏恒泰月销雨伞700把,年获利接近200串文。

苏恒泰的伞用料上乘,伞骨用湖南茶陵竹子,伞柄用湖南益阳木材,桐油用常德出产的,皮纸用陕西郧皮纸,柿油用湖北罗田县的,可用上8至12年。很受当地人欢迎,江汉平原曾经流行于结婚时买红蓝苏恒泰伞各一把,男持红、女持蓝,以喻“红男绿女,婚姻美满”之意。直至1970年,苏恒泰油纸伞停产,这项民间工艺也在当地绝迹。 甲路是江西婺源的一个自然村。因地处上至徽州、下达饶州的通衢要道,故名甲道,俗称甲路。甲路传统制伞历史悠久,相传,成淳五年(公元1269)宋代丞相马迁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民间时期,“龙盛”纸伞坊的张龙盛最为出名,一直沿用的竹制伞键系他发明。

甲路纸伞,以制作灵巧、工艺精湛、风格别致而著称。传说:康熙年间,婺源(隶属安徽)徽戏盛行。有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正赶上露天戏台看戏,不巧天下着雨,前排有人撑伞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性急的顽童就用石子击打。石子是击中了雨伞,然反弹出来,打破了旁边的一把雨伞。康熙皇帝觉得奇怪,即刻叫人打听。结果:完好无损的是甲路产的,而被击破的那把产自它地。于是,民 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可见当年之盛。也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畅销全国,扬名海外。早在康熙甲戌年(1694年)就已列入《婺源县志》“货属篇”。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甲路一条街制伞作坊达三十六家,产伞25.2万把,其中外销17.6万余把。在1936年的国际产品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金奖,在1936年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上、1943年江西省农工产品展览会上展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甲路油纸伞,用料纯正,精选上等竹木、优质丝绸、丝绢、皮纸、桐油、柿油等制成;主要工序有: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 孔-锯葫芦(伞轴)-串葫芦(组合)-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收卷(整形)-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伞面书画题款,美观大方,晴雨相宜,是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也是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1990年,全国先进文化站--甲路文化站,“以工养文”,恢复了甲路传统制伞。1999年10月,注册为婺源县甲路工艺伞有限公司。传统制伞,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得以延续。 油纸伞是中国古代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由于地域限制中国制伞有许多区域,古徽州(今江西婺源),苏杭,四川泸州等。各自自成一派。

竹安堂油纸伞创始人胡松桂老人是今江西婺源人,青年时期开始学习制伞工艺,吸取徽派制伞工艺之精华。由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杭州丝绸伞的工艺,受其启发,将徽派油纸伞的实用性,与杭州丝绸伞的美观与观赏价值结合起来。形成了具体苏杭特色的油纸伞。

竹安堂油纸伞作坊的传承人坚持用传统的工艺生产制作传统古伞。精选上等竹木,丝绸,皮纸,桐油,沿用传统工序: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孔—锯葫芦-串葫芦-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收卷-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精细工序繁琐达八十余道)。

竹安堂坚持以伞为本,在技术上将传统手工艺现代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在文化上将中国传统文化工艺与现代流行时尚相结合,在个性上将产品的艺术性、工艺性、观赏性、收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努力做好中国古伞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将中国古伞文化发扬光大。 福州

油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另两种是脱胎漆器和牛角梳),在从前福建福州人的生活当中有重要的地位,当地有句俗语叫“包袱伞”,意思是出门人所带包袱中都有伞。福州的油纸伞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率兵南下入闽建立闽国,来自中原和江浙一带的人把造伞工艺带到福州。清朝进入了繁荣期,清末民初时全市雨伞店号最多时达300多家,辛亥革命后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福州市民把传统的福州油纸伞称为“国伞”,大力提倡使用。

福州油纸伞用料必选当地或附近地区出产的优质材料,伞骨必用闽北五年,弹力强、韧性大的的青山老竹,一把伞必须经八十三道工序才算完成。以中亭街上的杨常利伞店最为著名,有“选料精,上油腻,绘花雅”的特点,所用之竹材必须为青山老竹,伞面的纸必须为福建省特制的棉纸。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评委们检测杨常利出产的“双喜牌”纸伞,发觉它可承受1170次的反复收撑不起顶、不断线、不裂槽,以五级逆风吹20分钟伞柄不折、伞骨完好,长时间泡在沸水中,不脱骨、纸不烂,因而获得优胜奖殊荣。1933年在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也获得奖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多次获福州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福州的制伞传统工艺分有制伞骨、制伞、伞头、伞柄、绘花等五部艺,其中以“制伞”虽属主流,但也只是完成“伞胚”、“上油”、“装配”等工序,须由别处买进伞骨、伞柄、伞头等。做伞骨最好的是“后洲帮”,1950年代“后洲帮”张开绿所制伞骨如同一节麻竹筒,看不见缝隙,注水不漏。制“伞柄”最有名的是洋中亭王依犬家。伞画师以程家宝、林永钦、刘梦秋最著名,程家宝字画俱佳,林永钦擅画花鸟、人物,刘梦秋的“洋山水”也颇有名气。

大跃进时,当地各伞厂合并为“福州雨伞总厂”,不久因为温州仿绸伞的竞争,该厂就派出林永钦到温州学艺,改良了福州油纸伞,并于当地和东南亚畅销。文革后因为布伞流行,福州油纸伞就由实用品转向工艺品发展。1985年,该厂生产的油纸伞远销日本、欧洲和东南亚,三年后先后退出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又把纸伞原料和工艺改良,每把伞有72条伞骨,撑起来大,合起来小,状似蛇腰,故名“蛇伞”。

1990年代,福州市委领导林爱枝到美国西雅图参加全世界花伞艺术节,并展示一把红色大伞,全场轰动。 福州雨伞总厂于1997年倒闭,福州纸伞业也因此式微,现时只有福州西门的一个作坊继续生产纸伞,出口至日本。一些造伞工匠虽然已经转业,仍然希望能振兴制伞业,希望当地政府扶持。

福建洋口

福建南平洋口镇油纸伞,是福建纸伞“三口”名牌之一(另两个为水口、闽清口),于二十世纪初开始生产,最高年产量达五万多把。赣东南一带姑娘出嫁曾以有此随嫁为荣,1970年代开始,传统油纸伞逐渐被新式的布伞和折迭伞取代,当地就由生产实用为主的伞改为生产小巧玲珑、轻巧美观的小花伞。伞面以手工绘制各种图案,1980年代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现时出口至东南亚、欧美等地。 云南腾冲荥阳村的制伞业有二百多年历史,传承了九代,又叫做“纸撑子”。相传当时在腾越城县衙当师爷郑以公闲逛时结识了西街的姓张姓周的两个懂做纸伞的师傅,跟他们学到手艺并带回家乡,代代相传过去当地生产的油纸伞供应整个滇西市场。当地很多客家人聚居,最喜爱油纸伞,村长郑传国指该村过去80%的村民都会做纸伞及其它编制品,而且是世传。如今村里仅余四家人仍然在制作油纸伞,会做的人共五人,其中三人已年逾古稀。现时以郑家朝一家的手艺最好,用料讲究,涂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都要依古法调配,成品坚固美观,一天只能做一两把,他所制的油纸伞曾获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三等奖。另有郑映楼做的大纸伞,因为过去商家喜欢在店前摆放大纸伞,可以挡雨遮阳,招商引客,因此又有“照铺伞”之称。他们都只是在农闲时才制伞。

该处制作的花纸伞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式样美观,质量好,曾一度热销保山、大理、昆明等地。1950年至1951年从业57户,年产雨伞4万把。1952年60户90人,年产量达3万把,其中大伞占10%,1953年走国营贸易、合作加工之路,提高了规格质量,围线由的四道加为六道,当年盈利(含税收)约1.3万元人民币。1954年有62户,92人,产品大量销往少数民族地区,并销往保山、县城及出口缅甸。1958年至1960年,国营三化厂生产过油纸小花伞。1965年后由于布伞和尼龙伞取代了油纸伞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小油伞停产,仅有少量的大油纸伞卖给路边摊使用用。当地纸伞业再度引起注意,又恢复了小花伞的生产,作为工艺品,但产量不大。2006年5月21日,腾冲县文产办主任周特等人到当地纸伞制作基地视察,寻求纸伞产业化发展道路。当地制伞主要是为了传承民间工艺。

纸伞以云华、古永等地出产的毛竹和当地的木料为伞柄、伞骨,伞面用界头买来的构皮纸蒙上、涂上坝子油或桐油,称为“绿衣子”,工序包括削伞骨、绕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绘画、装伞柄、上熟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平均制作一把伞约需半天时间。 三河古镇油纸伞具有 400多年的生产历史,三河古镇油纸伞制作工艺于2009年在芜湖“中国第八届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喜获设计和制作金奖。

三河古镇伞面花色多种多样,仅染色就有20余种,有的绯红如晨曦,有的蔚蓝加净空,有的翠绿如碧水;或单色,或套色,五彩缤纷。在秀丽的伞面上,又经刷、喷、画多种工艺,描绘上古镇风景、花乌、山水等图案,为三河古镇油纸伞锦上添花,更显美观大方。

伞面采用三河古镇风景,故名三河古镇伞。三河古镇油纸伞采用印染、贴画,手绘,印刷等方法,绘有古镇八景、小桥,流水,人家,徽派庭院,花卉、山水和仕女,有大红、枣红、和平蓝、墨绿、桃红、桔黄等二十几个品种,具有外型美观、选料讲究、设计精美的特点。

行走在婺源,那幅水墨丹青绘就的画卷

优质回答此文章来自于马蜂窝博主——小墨旅行视界

又是一年春三月,最忆不过 江南 的小桥流水,杏花人家,青石雨巷,有燕斜飞。北方的天气里依旧还蛰伏着料峭的寒意,而 江南 的阳光却已温暖到近乎炽烈了。

“花又开了花开成海,海又升起让水淹没”音箱里的齐豫在唱着三毛留下的那首老歌,熟悉的旋律让我一阵恍惚,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躲在阁楼里偷偷用录音机放着四处寻摸来的磁带的那段旧时光。

回忆总是会温柔嘴角的,想必 婺源 的野又已染成了漫山的黄,虽无三毛所说的风沙和故事,却也不缺那份温暖而诗意的浪漫。那就再去一次 婺源 吧,已记不得这是第几次 婺源 游了,彼年初游至此时, 婺源 旅游 商业化的脚步才刚刚开始,一转眼白驹过隙,时间如沙滑落于指缝竟不知流逝了年华几多。

行走陌上,烟水茫茫,偶尔驻足低眉,听某朵花演绎着生命的芬芳,远方一片矞矞皇皇,宛若阳光下盛放的海洋;黛瓦白墙,轻烟长巷,撑一把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和窗,聆听微风吹过行囊,雨水在角落弹奏着乐章;古村祠堂,独桥横江,山麓炊烟袅袅,涧边树下有浣衣女捶打衣裳,我守候在乡间路旁,期待不经意间相逢一场;原来此时 婺源 ,仍是旧日模样。

乘高铁辗转数个小时,于傍晚抵达 婺源 站,车站离县城不远,打车约十元即可抵达商业区。今日入住在华都大酒店,酒店位于县城繁华地段,毗邻 婺源 文化广场和景观桥,楼下即是餐饮一条街。两次打车的司机师傅都推荐说“自家人”餐厅味道不错,当地人也常常于此觅食。

怎奈何饭点时等位太久,最后去了某点评榜上的“忆 江南 ”餐厅,味道尚可,有徽派饮食特色,糊豆腐、粉蒸肉、粉蒸鱼、臭桂鱼、 泰和 米粑是其招牌,县城里的餐厅价格十分公道,全然不因 旅游 旺季而哄抬物价。正所谓“长桥灯火簇,饮醉待归时。”酒足饭饱后可徒步至景观桥欣赏灯火长桥。

乘着第一缕晨曦奔赴月亮湾,清晨时分,晨雾如轻纱般笼于水面之上,白墙,黛瓦,金花,绿水在一片烟水迷离的朦胧中亦幻亦真,船夫撑着竹筏泛舟湖上,间或抛撒的渔网被晨曦染成金色的雾,置身其中,好似立足于一卷泼墨山水画内,而更深更远的地方,依稀笼罩在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梦境之中。

观赏和拍摄月亮湾的最佳角度在路对面的山坡上,有两条小径可达山顶,一条狭窄险阻且无人收费,一条较为平坦却要收取十元门票。山上搭建了一处观景台,可观赏完整月牙形状的湖面,当油菜花开成海,又逢日出日落之时,整个世界仿佛被涂抹成灿烂却不浓烈的金。

研墨书何字?细雨洗清愁,水如钩,月如钩,半片烟迷碧波流。登高天地远,青萍浮云楼,山悠悠,风悠悠,万里青山一孤舟。

乘坐竹筏的费用大概在10-20元/人。

午饭后奔赴篁岭,那个隐藏在深山里的古村落。

除了秋季,春天的油菜花季是篁岭的另一个最佳 旅游 时节,若逢天气正好,晒架上也会摆出些许农作物晾晒。

春风里的 篁岭村 落古街上,最美的还是那点点梨花与黛瓦白墙相映成趣。“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恍惚间有一种浅浅淡淡的情绪随烟雨四下弥漫着,却不似笙鹤翁的失意寥落,这就是 江南 春天里隔着前尘的惆怅吧。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改动两个字颇为应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清风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婺源 是古 徽州 治下一府六县之一, 徽州 ,古称歙州、 新安 ,地理位置即如今的 黄山 、 绩溪 和 婺源 一带。 徽州 文化是 中国 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其它两者为 敦煌 文化和藏文化。

徽州 是一本厚重的书,一本记载了岁月变迁的书,一坛香醇的酒,一坛酝酿了千载时光的酒。在这本厚厚的史册里,我们可以看到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四个时代末期北方中原四次世家宗族的南迁,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 徽州 也渐渐兴盛成为地域文化中心。南宋以降,这里更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 江南 胜地。而到明清时期,徽商发迹于此并称雄天下, 徽州 也渐渐糅合出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 新安 理学、 新安 医学、 新安 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和 敦煌 学、藏学并称为 中国 三大地方显学。

徽派建筑便是兴盛于此文化经济背景之下,成为 中国 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古 徽州 盛行敦本敬祖之风,祠堂和民居、牌坊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被誉为 徽州 古建三绝。其集山川灵气与外,融古典文化于内,风格独特,布局严谨,雕镂精致,充满了韵律之美。

入眼青红,小玲珑、飞檐度云微湿。绣槛展春,金屋宽花,谁管采菱波狭。篁岭的徽派建筑,最不缺的就是飞檐雕龙和镂空花窗的细节。远观其四角飞檐高高翘起,或展翅欲飞,或飘忽若梦,动静之中却有圆润的雅致。幽梦一帘花影深,当你推开雕花的窗户眺望远方的山影,窗里窗外都是风景。

一抹雾霭漫漫,一帘落英尘寰。裁一疋黛青底色的云缎,织却三月 江南 。风吹散烛烟,水流尽思念,花落了流年。

一袭素衫白扇,一盏孤灯映卷。撷一缕晨曦染透的浮岚,绘就泼墨 江山 。风吹散晓寒,水流尽悲欢,花落了人间。

恰青石向晚,把栏杆拍遍,无人会,梦阑珊。

村落外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海,从索道上站出发,经由春、夏、秋、冬四个亭子和水口红豆杉林,到达1号观景台,便可俯瞰那万亩梯田花海。前方不远处是卧云悬索桥,只见长桥卧波横空,其长约数百米,直达山谷两端。桥下溪水潺潺,吊桥中间有两块透明的玻璃板,徒步其上,恰逢谷中清风吹拂而来,飘飘乎直欲羽化登仙。吊桥后面便是2号观景台,这边除了梯田和花海可以拍照,附近还新开发了溜索等体验项目,感兴趣的可以去尝试一二。

刚好路边的桃花正值盛开的季节,却是让我想起半阙点绛唇: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远方 千山 暮云山无数,近处花开成海无行路,安步当车,直入花径深处,不思归途。

花间还有半亩心形的塘,犹如一颗宝石点缀在那片金色的海,晴天时倒映着碧空如洗的蔚蓝,阴雨天也有烟雾缭绕,不论天气好坏,自有千般风情。

从长焦的镜头里看去,最美的角度就是梯田花海里的这株盛开的 梨树 ,虽是一枝独放,却不显半点突兀,这笔画龙点睛使得花海宛如仙境。

上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索道和景区观光车,套票(景区门票+索道往返票)145元,乘坐索道可以从空中俯瞰黄绿交织的梯田花海。Tips:1、 婺源 县城离月亮湾的距离只有不到二十分钟的车程,可从老北站乘坐东线的班车,也可从县城直接打车前往,主干道狭窄,容易堵车,停车区域主要在道路旁。月亮湾至篁岭约50分钟车程,旺季在月亮湾打车很方便。2、旺季篁岭索道排队时间很长,需注意规划上下山时间。

抵达江岭时天色近晚,却是拍摄落日晚霞的最佳时间,奈何天公不作美,只能作罢,晚上入住江岭景区内的农家乐。

凌晨五点爬起来看了眼天气预报,依旧是阴天,于是继续闷头睡到八点多才出门。将大半天的时间都消磨在江岭的田间陌上,方不负这大好春光。

江岭地处 婺源 县最 东北 ,南临晓起,东接溪头,是 中国 四大油菜花海之一,也是世界级摄影基地。

和篁岭类似,江岭的油菜花也是呈梯田状铺散在广阔天地间,缠山绕岭,层层叠叠,如梯入云,高低错落。登高望远,远山似眉如黛,花径如胭如脂,金花绿叶间点缀着几处灰瓦白墙的徽派村落民居,一阵清风过,带来山间飘动的雾霭流岚,好一幅天然的泼墨山水。

若说篁岭的精髓在于同时游览古镇和花海,那江岭的风光自然是步入花海深处,从各个角度欣赏拍摄这无穷风光,而撑着伞挑开花枝的你,或许也成为了别人镜头里的一道风景。

花海里还藏着一个个玩偶,这小清新的画面感让我想起了 清迈 拜县 的田间。

哟,这不是熊大熊二他们么。

午后抵达 庆源 ,这个商业气息不是很浓重的原生态古村落。庆源 是 婺源 东线较偏远的村落,距离 婺源 县城六十多公里,又名小 桃源 ,有一千三百多年的 历史 。一条十余米宽的小溪穿村而过,把 庆源 古村分为东、西两岸人家。

甫一踏进村口,便可看到那金灿灿的海洋,古村花海相得益彰,缺其一便构不成这幅水墨丹青。村口建有一处“别有天古亭”,是古人送客话别的所在,现在却是歇脚的好去处。旧时亭上的横联为“ 桃源 深处”,“小 桃源 ”之名便是来源于此了。

庆源 虽没有江岭篁岭那万亩花海连天起的气势,却自有一番小家碧玉的模样,村外花开成海,村内小桥流水,最是 江南 温婉的风情。

除了村外的油菜花,村内也是百花争艳,房前屋后,街道和溪水两旁,桃花、梨花、杏花依次绽放,清风漫舞,蝶绕 花溪 ,如雪的白嫩间杂着胭脂的红,又被阳光映射出妩媚的光影。不妨留上半日空暇,在此放慢脚步,去欣赏沿途古朴的民居和春色,每一株 花都 是一个蓬勃的生命,从花开到花落,犹如我们在尘世绽放的精彩人生。

穿过溪边的花幕,是谁的笑颜,你回眸的那一刹那,整个小村庄便从古朴的黑 白水 墨变成了工笔淡彩的 江南 。

一座青山怀中抱,一沱溪水绕村落,一条青青石板街,几排质朴古民居。一路徜徉在微醺的春光里,聆听花瓣依次开放,风,轻轻盈盈,拂面微湿;云,飘飘摇摇,流转不停;花,曼曼妙妙,随风而舞。连时间也不由得放缓了脚步,欣赏着这阙流淌在青山绿水间的田园诗歌。

朴实善良的村民们悠然自得地生活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用在这里刚刚好。

村子不大,依然保留着原始质朴的乡村气息,静谧而淡泊。村内只有寥寥几家农家乐和饭馆,游客稀少,而且大多是来此地进行写生摄影等创作的人。

既然是桃李春风一杯酒,花间自然还藏着几家小酒铺喽,自酿的米酒和猕猴桃酒味道很不错。

自烟波千里,携一颗散淡的心,拂去岁月在心头的落花浮尘。此时若再有点朦胧的烟雨就更应景了,花、水、诗、云,有风徐来,一叶飘然烟雨中。

傍晚时分抵达查平坦,这个被摄影爱好者誉为“天上人家”的小村庄更是游客罕至,打开各大平台的 婺源 景区排名可能要翻上三四页才能找到它,而没有当地人的引导,你很难看到这里惊心动魄的美景,我至少看见评论区里有好几个说没看到什么风景的游客。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又是一处超然世外的桃花源。

Tips:1、查平坦的农家乐很少,旺季需要提前订位。2、查平坦地处深山之中,道路崎岖,需自驾或包车前往,进村需要收取20元/人的卫生费。3、查平坦的风景都在村外,最好向当地人询问最佳观景地。

凌晨五点多从村中出发,在农家乐老板的带领下跋涉二十多分钟的山路方抵达观景台。放眼望去,寥寥几个长枪短炮的摄影者,除此别无游客,支好脚架,架好镜头,静待日出时刻……的云海。没错,这里最壮观的风景,就是那苍茫万里的云海。

自打儿时便向往着“明月出 天山 ,苍茫云海间”和“渺万里层云, 千山 暮雪,只影向谁去”所描述的无边胜景。也曾爬过诸多名山,奈何运气不好,所见云海大多稀稀落落,未曾遇到过此时此地壮观如此的瀑布云。

茫茫云海浩无边,天与谁相连。流云在视线中极天际地,铺成一片汪洋直到天地尽头直到海角天边,随着山间的风儿时而翻涌着巨浪时而流转着清波,在大自然的造化神工前,言语却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世事如棋,苍茫之巅。浮生若梦,江湖悠远。临风对月,山河入卷。清平古调,几段。近山拟志,临水思长。长风万里,故国遥望。登高远眺,道阻隔江。风花雪月,几章。

查平坦的云海最壮观的时候即是太阳初升自背后的山峰,将万丈金芒打到远方波澜壮阔的云海和眼前的油菜花海上,给苍茫肃穆的天地涂上了灵动的色彩。

闲逛小山村,忽然发现村后的山坡上是极佳的观景角度,远山,花海,古村落,在视线中融合成一幅丹青绘就的水墨 江山 。

花染格窗飘落半肩萦绕残香,露沾衣裳晨曦一抹斜风微凉。九曲回廊春色无边 江山 共赏,清风入帐云敛那刻凝眸回望。花鸟正春风,莫诉衷肠,流年月色老,只看韶光。

前村山路险,攀登起来颇为费力,但当你站在山顶四下望去,却有着另外一种风情,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里有放肆着盛开侵入小径的金色和山间花海深处小房子,还有朴实古雅的村居,好想长留于此做个隐翁,无论春夏,无论秋冬,不问世事,安然此生。

这里是我们入住的农家乐,也是村子上为数不多的几家客栈之一。

午后至甲路乡的甲路伞厂参观。

三月杨柳风,四月杏花雨,每逢 江南 那沾衣欲湿的阴雨天,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个场景:粉墙,瓦黛,烟雨如织,落花沾水。一把油纸伞,一身旗袍或民国学生装,踏着黝黑的青石板,行走在安静的古镇上,聆听微风串街走巷,岁月荏苒,覆盖了过往,一叶扁舟载走时光,犹记得当年小桥流水初相遇时的模样。

这种念头大概是来自戴望舒的那首《雨巷》吧: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制伞工人们耐心细致地打磨伞骨,安装伞面,修边,暴晒,上色,绘图,上油,风干,最终绽放成手中的一道风景。最爱那柄青花瓷, 江南 烟雨,油纸伞,青花瓷,周董的歌声仿佛在耳畔缭绕着: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婺源 行的最后一站是思口漳村,这里有着 江南 最长的板凳桥。

目送夕阳渐渐漫过古村落的黛瓦白墙,余晖里忽然划来了一艘小渔船,老渔夫提着酒壶,花白的胡须和皱纹里潜藏着岁月沧桑的味道。

人生在世几十年,不过春夏与秋冬。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关于 徽州 和 婺源 的游记里常用的那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 徽州 。”一向很不感冒,毕竟完全歪解了显祖先生的原意。关于 徽州 ,我更喜欢南宋赵师秀的那首“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如有不妥联系删除)

哪里可以买到做油纸伞的原材料

优质回答推荐油纸伞著名产地:婺源县甲路村

“甲路”油纸伞,是江南传统名牌产品,早在康熙甲戌年(1694年)就被列入《婺源县志》“货属篇”。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甲路一条街,制伞店达36家之多。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可见当年之盛。1936年在国际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详情请登陆:

赋春镇的特色产品

优质回答“金溪斗笠甲路伞,杨州好女子不用拣”甲路伞产于赋春镇甲路村。甲路制伞历史悠久,康熙甲戊年所修《县志》已列入《货属篇》。伞面画有精美的花鸟、仕女、风景等图案,以木竹、皮低、桐油、皮油、柿树油为原料制成的伞,不仅晴雨相宜,经久耐用,而且有欣赏价值。甲路伞曾选送国际产品博览会展出,备受女士欢迎。

酒糟鱼是赋春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土特产食品,选用蓝天绿水蕴育,鸳鸯湖中淡水活鱼为主要生产原料,配以糯米酒、多种中草药、植物油、辣椒、精盐、香料,加之以现代化的高温杀菌和真空包装,产品色泽金黄、香而不腥、肉味鲜美、开胃爽口、且久食不腻、冷热食均可、简易方便,是居家、旅游和馈赠亲友之佳品,品牌有老妪牌、赋春牌、桂香牌、婺乡牌。

婺源甲路纸伞:承载了多少女子幽深的梦

优质回答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这是戴望舒写的《雨巷》,很美很幽怨的诗句,令油纸伞也充满了诗意。油纸伞,浸满了江南的味道,油纸伞,也像少女一般诸多情怀。每一把油纸伞,似乎都承载了少女们的梦,幽怨而又浪漫。提起油纸伞,不能不提婺源的甲路纸伞。甲路纸伞是婺源传统名牌产品。早在明清年代,就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1936年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扬州的女子不用拣”,可见当年之盛。甲路纸伞选用优质木竹、皮纸、桐油等制成,工艺承传统之法,画面取民间之彩,风格别致,纸伞可避雨、可遮阳,美观轻便,尤为女土青睐。近在中国明星县市经济成果博览会上荣获银奖。甲路纸伞是一个品牌,现在许多非甲路伞厂做的伞都不错。但现在卖的多是丝绸伞。正宗的甲路纸伞应当是桐油纸伞,卖的反而不多。 买伞的地点可以在县城,可以在清华(清华有三四家规模比较大的伞厂)。如果路过甲路也可以在甲路买。到得婺源,自然不可不买这样一把油纸伞。走在那青石板路上,若天公作美下起雨来是更好的了,最好还是小雨,一丝丝不急不慢幽幽怨怨的下,也许你也能找到那“丁香”的情怀,独自彷徨在寂寥的雨巷……编辑:董淑珍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古镇三河最有意义的旅游纪念品》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