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修寺宗巴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俄修寺扎西甲木措,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色登寺的色登寺圣物
大圆满传承祖师西日森哈大师用过的这副铃杵,由大师传给其弟子,一直保存在辽西寺。在特殊年代中,辽西寺龙多活佛师徒被迫离开寺院,所有法宝被收缴。辽西寺的一名年轻堪布,被责令将收缴的这些法宝运往白玉县城。该堪布在辽西寺修学已久,深知此铃杵的珍贵,于是冒着生命危险,故意赶着牦牛慢慢走在押运者的后面,途中悄悄将此铃杵取出,同时将一个金钹带出,把这三件宝物埋藏在青稞地里。堪布被押狱三年,出狱后带着三件宝物回到色登寺暂存。
宗教政策落实后,松吉泽仁仁波切第二次到色登寺时,堪布将这三件宝物交还仁波切。仁波切十分欢喜,说缘起很好,铃杵与色登寺有缘,应留在色登寺,金钹则带回辽西寺。 此托巴(转载注:托巴汉译为天灵盖,指密乘教法使用人的顶骨制作的一种法器,也称颅碗或颅器。)上清晰地显现一个藏文的“阿”字,是色登寺第三世活佛仲亲普尊者的头盖骨。凡夫的骨头日久会变成白色,但成就者的骨头总是保持黄色,历久弥新。
色登寺第三世活佛仲亲普尊者:第三世活佛为噶陀仲氏十三尊之一的仲亲普尊者,他一生未收弟子,独自一人在离达岗旺庆山洞修习无上光明大圆满,得到了最高成就,了悟万法实相,具足神通,能如飞鸟般在空中自由飞行,能将坚硬的岩石塑成各种形状。 此托巴上显现马头金刚像,是第九世活佛根噶诺布尊者的头盖骨。马头金刚为第九世活佛的本尊。
色登寺第九世活佛根噶诺布尊者:根噶诺布活佛生于贡觉拉突地区的一个叫巴萨的家中,出生时出现了各种神奇的瑞象,按前世的遗言,严格按传承方式认定。活佛从小学习十明,讲辩著有极深造诣。
清嘉庆皇帝在位时,一将军到芒康地区治理所有的寺院,将军为人正直,信奉佛法,与根噶诺布活佛关系很好。将军回京后,对嘉庆皇帝说起活佛的功德,于是嘉庆皇帝邀请活佛赴京传法。活佛传法后,嘉庆皇帝十分高兴,封活佛为国师,并赐予印章、铃杵、镶有宝石的纯金白度母像、帽子及刺绣绸缎垫子、八套跳金刚舞的服饰等物,此后每年都赐予茶叶等诸多供养。活佛从此声名远扬,到色登寺跟随活佛修习佛法的人不断增多,芒康、扎拉及萨安等很多地方都归于色登寺,此时为色登寺的鼎盛时期。
嘉庆皇帝送给色登寺第九世活佛的茶叶,外面包的是松吉泽仁仁波切的法衣。
依怙主松吉泽仁仁波切:依照阿格旺波仁波切自己转世授记,及蒋杨钦哲*曲吉罗珠授记所应化的地点、种族、父母名称及功德,木猴年四月十五日,大遍知者阿格旺波喇嘛的转世灵童吉祥诞生。
木鸡年,夏扎仁波切等僧众前往贡波认定转世灵童。举行了沐浴、穿法衣等仪礼。热振仁波切赐名并撰写了长寿祈祷文和简要功德记。五岁的时候,土鼠年(1948),按照宁玛巴的主寺噶陀金刚宝座上的钦哲*曲吉罗珠仁波切、格则*久美丹巴朗杰仁波切的安排,于初十法会吉祥日,在三界镇压的大雄宝殿中狮子宝座上,举行了座床盛典。
之后,仁波切在绰巴尔神山闭关修持。后来在阿瑞仁波切处求得大圆满。观修金刚萨垛的时:金刚萨垛放光融入自身,自身变成了真实的金刚萨垛,光明莹彻、无执无著有如水晶一般。”在修持上师相应法时,亲见夏扎仁波切与邬金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并赐予长寿灌顶,领受到了上师加持的证相。
木鼠年,应洛嘎仁波切和江泽俄热堪布仁波切的请求,在噶陀阳寺传授了《大宝伏藏》的全部灌顶,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违缘,灌顶圆满。
噶陀信雄仁波切开千圣法会时,仁波切为法会的首席金刚阿阇黎。仁波切是当今密乘大圆满光明心髓法要的堪能弘扬者!传授正行时,有时标记传,有时经验讲授,因此,凡得到正行的所有弟子都能亲见大圆满本性。具大福报、大善根的人,才能依止他,并成为他的弟子。
这是宁玛派北传伏藏之祖师仁增郭登尊者用过的法本。
仁增郭登(1337-1409),取出北伏藏的大伏藏师,是莲花生大师二十五大弟子之一多杰杜炯的转世,其身化身是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语化身是年龙佛父,意化身是多吉扎仁波切。 此像乃五世观音喇嘛在拉姆拉措圣湖取出的伏藏,赐给了四川巴塘县的曲登寺,特殊时期中从寺院流出下落不明。上世纪八十年代,色登寺的一名僧人在巴塘看到有人在街头叫卖此像,就用一双解放鞋换回。有一年的藏历四月十五寺院开法会,这尊佛像自己从佛堂里跑到门口去了。1989年丹真绒布上师坐床时,这名僧人将该像供养给了上师。
孜珠寺的寺院历史
多部古代经典记载,雍仲本=苯教圣尊敦巴*辛饶米沃为使雍仲苯教常存不灭,亲往吐蕃三十三座险峻高山授记加持,孜珠山即是其中一座;佛祖把他的脚印留在孜珠山,至今依然清晰。
公元前十世纪,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在吐蕃各地修建三十七处本教道场,“如拉九处”的无垢洁净林就是后来的孜珠寺。
第一代孜珠活佛穆邦萨东大师是本教“译师传承”八大成就者之一,所遗舍利一直是各代孜珠活佛随身的圣物。当时的孜珠山是吐藩重要的修法中心,僧众三千多人。苯教圣贤和伟大上师东迥图钦、敦苯*解察玛琼、占巴南喀、莲花生、才旺仁增、杰钦拉贡、龙钦穆他、东钦穆察解美等曾先后在孜珠山修行,各自留下的修行处和圣迹。那时共有八十位修行者在孜珠山修行得道,世称 “孜珠八十”。公元八世纪,第三十代藏王赤松德赞灭苯;孜珠寺暂时寂静了下来。
公元十四世纪,本教掘藏大师和大圆满成就者罗丹宁布大师复兴了孜珠寺。罗丹大师是“耳传”高僧,他在孜珠寺开坛讲修,弘法利生,经典预言的许多高僧出自大师门下。他还恢复了丁青其他许多苯教寺院。
他传留了很多经法宝藏,神奇地把一块顽石攥成胶泥被握之形,成为他证道的法身舍利。(右图)
公元十七世纪,圣僧桑吉林巴大师主持孜珠寺,孜珠寺因大师而得到空前的发展。他传法利生的事迹丰富神奇,一尊十一面观音像曾开口对大师说愿随他前往孜珠山度众,那尊观音像即孜珠寺珍宝 “圣者我去自语像”。大师开启了大量伏藏得修供仪轨和经卷法器,传留至今;他还在丁青之外的恢复了许多本=苯教寺庙。同罗丹宁布活佛一样,桑吉林巴大师也留下一块“握石”法身舍利。除此之外,大师所遗舍利还有晶莹如玉的灵骨和自显“啊”字的头骨。
1926年,桑阿林巴大师被迎请到孜珠寺,他在孜珠山掘出了《经藏》、《大般若藏》、《总持经》和《孜珠山佛迹录》等重要伏藏。他把在定中亲睹的六道景象,创化为“静猛教导”,也就是神舞“天堂与地狱”,向众生展示因果报应;此后孜珠寺每逢藏历鸡年,都会在藏历五月召开盛会,向朝圣信众展现这个为时数日大型神舞。首次法会,就有十万信众观法。
1982年,格旺南杰活佛和仁钦江参活佛开始主持修复在“文革”中被拆毁的孜珠寺。很多寺藏圣物,由于在劫难中被虔诚信众冒险保护了下来而逐渐返回了寺庙。如佛祖开光的无量光佛像、多位祖师的舍利、自语观音像、明代御制法器、伏藏出的金刚撅、法铃、手鼓、班玛奥巴身像、占巴南喀大师印章以及历代经书。敦巴.辛绕佛祖留下的左旋白法螺也在吉祥的因缘下再次回到了孜珠寺。寺庙建筑也初步得到恢复,大批传统的供修仪轨,尤其是神舞《极乐与地狱》得到了恢复。
1993年,丁真俄色仁波切继任四十三世孜珠活佛。他延续前世的努力,恢复了扎仓、辩论和禅修三所学校,修通了上山的盘山路,逐年改善者寺院修法与生活的条件。孜珠寺主寺现有僧众200多人,还在各地有属寺二十多所。他还把本教佛法传到了汉地和海外,使更多的信徒走上了解脱道。2005年,丁真活佛主持鸡年大法会,与会信徒人数多达二十多万,规模空前。法会召开时,孜珠山上空腾起壮丽的彩虹,宛如跨越天际的桥梁,仿佛预示着孜珠山的无漏正法将要沿着空中的彩桥,传播到世界各地,利益更加广大的众生。
琼波丁青的三十九族地区逐渐成为苯教寺庙和教徒最多、影响最大的地区。而孜珠寺是康区一带现存规模最大、教徒最多、苯教仪轨保存最完整的寺庙之一。
印支期-燕山期挤压碰撞环境下的岩浆-构造活动特征
印支期-燕山期挤压碰撞环境下所引发的构造岩浆活动集中发育于西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及康滇地轴一带。
位于西南东部的扬子地块区早期继承了晚二叠世的发展趋势。从中三叠世开始,东部持续上升,沉积中心不断西迁,沉积环境复杂多变,但以滨海沼泽和湖盆沼泽的含煤建造为主,分布较广,是本区主要的成煤时期。生物以底栖双壳类为主,尚有角石、菊石、介形虫、叶肢介等。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全区整体上升为陆,结束了海相沉积的历史。
西部地区的裂陷作用非常发育。滇西、藏东和川西,先后出现了一些大致平行的裂陷槽和隆块。两者的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沉积环境很复杂,而且变化较快。与裂陷作用相伴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很发育。中酸性侵入岩的分布亦较广泛,成为滇西、川西各岩浆岩带的主体。中三叠世开始海侵,到晚三叠世中期达到最大海侵。晚期海退,并出现潟湖和沼泽。沉积环境随海水的进、退而变化。生物以珊瑚、双壳类、腕足类、层孔虫等较发育。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全区地壳普遍抬升,主要海域退缩到西亚尔岗至念青唐古拉以西、雅鲁藏布江以南。除藏南外,地槽区绝大部分都因印支运动而褶皱回返、上升成陆,与扬子地台拼接为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滇东南褶皱带(属华南褶皱系)和滇西保山等局部地区,经历了由地槽→地台(加里东期)→再地槽→再地台,印支运动使之回返成陆的发展过程。
包括藏东在内的东部地区在侏罗纪以后,广大地区为剥蚀区。仅有少数坳陷盆地和断陷盆地接受了陆源碎屑的沉积,沉积环境多种多样。生物除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介形虫、叶肢介外,还出现了大型恐龙、爬行类、鱼类等。白垩纪基本承袭了晚侏罗世的古地理面貌,只是沉积范围更小,以河流环境为主,局部发育暴洪冲积扇群。
西部地区以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古隆起为界,分为南、北两支海域。北支以班公错-丁青海槽为主,还包括羌塘、班戈、比如-洛隆等地区;南支则为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喜马拉雅地区。
北支海域的沉积环境变化较大,早侏罗世中、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羌北地区的地壳强烈拉张,海域扩大,并发生了强烈的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浆活动。珊瑚、腕足类、菊石、双壳类等生物较丰富。晚侏罗世,海水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退缩,使绝大部分地区露出水面。进入白垩纪后,以分散状的山间盆地的河、湖相沉积为主。早白垩世晚期,有零星的中基性火山喷发。晚白垩世时,来自西北部的海侵,使喀喇昆仑地区又出现一条狭窄的海槽,以海、陆交互相的环境持续到白垩纪末,藏北地区地壳上升,海槽、湖沼逐渐消失。
南支海域的环境相对较稳定。早侏罗世中期,仅在定日普那的局部出现过短暂的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建造。拉轨岗日地区,早、中侏罗世都有中基性火山岩。海水逐步向南退缩,进入白垩纪后,雅鲁藏布江以南仍保持着半深海-深海的环境,其北则为边缘海。自游型的菊石、箭石和底栖型腕足类、双壳类等生物都很丰富。羊卓雍错、巴巴扎东、仲巴、曲松等地早白垩世的中、基性火山岩均较发育。拉萨、林周一带处于火山岛弧环境,晚白垩世晚期到古新世,中酸性火山岩愈来愈多,前期以中酸性为主,后期以偏碱性为主。
在印支晚期-燕山期,扬子地块以西地区总体上处于挤压碰撞的造山环境,自印支晚期以来经历了大规模俯冲造山,燕山期的碰撞造山过程,包括弧陆碰撞与陆壳收缩加厚,造山隆升和伸展作用。其中以“三江地区”最具特色,其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与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今的地质构造格局可归结于东特提斯在地质历史中长期演化的结果。
在石炭纪—二叠纪时期,随着海底扩张,怒江特提斯洋盆西侧出现海沟,俯冲消减作用开始进行,洋盆缩小,怒江特提斯洋进入衰退期。在怒江特提斯洋盆东侧,发育错绒沟口岩组(C
1
c)、邦达岩组(C
1
b)深海-半深海相沉积。在石炭纪时期,澜沧江洋盆打开,形成日阿泽弄岩组(C
1
r)大洋玄武岩堆积以及卡贡岩组(C
1
k)深水相沉积。此时从泛华夏大陆群中已裂离出南羌塘-左贡陆块。在二叠纪时期,澜沧江洋盆开始消减,形成东坝组(P
2
d)、沙龙组(P
3
s)具岛弧性质的火山岩。随着怒江特提斯洋盆、澜沧江洋盆的消减,金沙江洋盆在早石炭世继续扩张,从泛华夏大陆群南缘裂离出昌都陆块,本区主要表现为早石炭世边缘台地-海陆交互相沉积,如乌青纳组(C
1
w)、马查拉组(C
1
m)含煤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金沙江洋盆发展到鼎盛时期,本区主要表现为边缘台地沉积,如骜曲组(C
2
a)、里查组(P
1
l)。在中二叠世—晚二叠世,金沙江洋盆仍处于鼎盛时期,但在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开始俯冲、消减,本区主要表现为边缘台地沉积和岛弧沉积,如莽错组(P
2
mc)、交嘎组(P
2
j),妥坝组(P
3
t)、夏雅村组(P
3
x),其中夏雅村组(P
3
x)火山岩就是金沙江洋壳向西俯冲、消减所致,并伴有消减型岩浆侵入活动,同时还形成岗托岩组(PT
1
g)混杂岩,其间的超基性岩块、基性岩块被认为是洋壳残片构造侵位于其中。随着金沙江洋盆的消减,在晚二叠世,沿甘孜—理塘一带开始裂陷,出现甘孜初始洋盆。
在早-中三叠世时期,怒江特提斯仍处于衰退期,海底继续扩张,在其两侧都出现海沟,继续发生俯冲消减作用,在南羌塘-左贡陆块西南缘形成类乌齐-东达山岩浆弧。澜沧江洋壳也继续俯冲、消减,在昌都陆块西南缘形成陆缘火山-岩浆弧,如竹卡群火山岩、俄让组沉积等,并伴有岩浆侵入活动。随着怒江特提斯洋、澜沧江洋向东的消减以及甘孜洋盆的扩张,必然加剧金沙江洋盆的衰退,导致金沙江洋盆快速向西俯冲、消减,形成大规模的沟-弧-盆沉积以及岩浆侵入活动,如马拉松多组(T
1-2
m)弧后盆地火山岩、碎屑岩沉积,普水桥组(T
1
p)、瓦拉寺组(T
2
w)岛弧沉积以及岗托岩组(PTg)海沟混杂堆积。随着金沙江洋盆的消减,又加剧了甘孜洋盆的扩张,甘孜主体洋盆形成,此时德格陆块又从泛华夏大陆群南缘裂离出来。
在中-晚三叠世时期,怒江特提斯还是处于衰退期,继续向东俯冲、消减,继续造就类乌齐-东达山岩浆弧。澜沧江洋盆继续消减,继续造就俄让-竹卡岩浆弧,如竹卡群岛弧火山岩、小定西组火山岩,并伴有强烈岩浆侵入活动。随着怒江特提斯洋、澜沧江洋向东消减以及甘孜洋向西消减的制约,金沙江洋盆开始闭合,进入终了期,发育以陆壳为海底的陆间海沉积,如东独组(T
3
dd)、公也弄组(T
3
g)、洞卡组(T
3
dk)沉积,其中洞卡组(T
3
dk)中的火山岩为闭合-碰撞时的产物,为碰撞型火山岩。随着金沙江洋盆的封闭,甘孜洋盆也开始俯冲、消减,形成义敦岛弧及其弧后盆地。
在晚三叠世时期,怒江特提斯洋进入衰退晚期,继续向东西两侧俯冲、消减。在南羌塘-左贡陆块西南缘形成罗冬岩群(T
3
-J
1
l)海沟混杂岩以及进一步造就类乌齐-东达山岩浆弧。此时,澜沧江洋盆闭合,开始碰撞造山。金沙江一带也开始碰撞造山。在怒江特提斯洋壳长期向南羌塘-左贡陆块俯冲和德格-中甸陆块向昌都-思茅陆块碰撞的双重制约下,必然使南羌塘-左贡陆块西南缘和昌都-思茅陆块东北缘抬升、翘起,从而导致昌都-芒康前陆盆地的形成,此时盆地中发育有河湖相、滨海相、浅海相以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如甲丕拉组(T
3
j)碎屑磨拉石沉积、波里拉组(T
3
b)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阿堵拉组(T
3
a)、夺盖拉组(T
3
d)滨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
在早侏罗世,怒江特提斯处于衰退末期,仍有消减现象。在中侏罗世,怒江特提斯进入终了期,南羌塘-左贡陆块与冈-念陆块合拢。昌都-芒康盆地继续接受堆积,如汪布组(J
1
w)、东大桥组(J
2
d)。金沙江一带继续碰撞造山,甘孜一带开始进入碰撞造山阶段。
在晚侏罗世时期,怒江一带进入碰撞造山阶段,昌都-芒康盆地继续发展、演化,发育小索卡组(J
3
x)碎屑岩-黏土岩沉积;金沙江一带、甘孜一带继续碰撞造山。
在早白垩世时期,怒江一带继续碰撞造山,怒江特提斯接近尾声,昌都-芒康盆地逐渐萎缩,发育景星组(K
1
j)红色碎屑岩沉积;金沙江一带碰撞加剧,形成同碰撞仰冲带。甘孜一带继续碰撞造山。
在晚白垩世时期,怒江特提斯结束了它的生命历程,怒江一带碰撞加剧,形成同碰撞仰冲带;昌都-芒康盆地接近萎缩,仅有局部的南新组(K
2
n)、虎头寺组(K
2
h)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金沙江一带逆冲推覆作用强烈,形成金沙江逆冲带。
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大洋盆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密切相关,伴随着多阶段的板块俯冲、消减和陆陆碰撞,发育同构造期和构造期后的多期、多阶段岩浆活动。由于具有不同的动力学条件以及不同的岩浆源区特点和热状态,制约着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在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和不同的地史演化阶段产生了在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上不同的岩浆岩系列,岩石种类齐全,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又有壳幔混合来源,还有上地壳重熔的壳源。在岩浆的演化过程中必然伴有大量多金属元素的累积,从而造成了研究区独特的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多金属成矿地带。
伴随着印支期-燕山期挤压碰撞构造运动的发生,区内的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岩浆岩的岩石类型齐全、复杂,分布广泛,尤以中酸性侵入岩分布较广,且与铀矿化关系密切。但其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于滇西、川西及西藏等西部地区,而且具有明显的分带(区)性。
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在区内相当发育,尤以川西、藏东和滇西北一带侵入岩的出露相对较为集中,另在滇中、藏南的聂拉木-亚东、藏西羌塘等地亦有零星出露。
1)川西地区出露95个酸性岩体和68个中性岩体,出露面积大于1.6万km
2
。它们和同期的火山岩共同组成了川西岩浆岩带。从西向东可分为金沙江、义敦、理塘、雅江、道孚、马尔康和攀西七个带(表7.2)。各带中的酸性岩和中性岩并不是同等发育,有主次之分,似乎有相间排列的趋势。
表7.2 川西地区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分布简表
续表
*包括四个燕山早期岩体的面积,但单个岩体的面积不超过10km
2
。
酸性岩体的岩性主要有普通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及少数正长花岗岩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相带清晰。其中以措交玛-冬措-贡巴纳复式岩基规模最大,出露面积达5370km
2
。
中性岩体的岩性主要有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闪长岩等。其中以巴塘扎瓦拉石英二长岩体规模最大,面积166km
2
,相带清晰可分。外接触带有大理岩化、矽卡岩化、角岩化带。
2)出露于滇西贡山-勐海侵入岩带的新华街、大山、布郎山等14个岩体,多是在华力西-印支期奶王、临沧等岩基的不同部位,以补体的形式出现。主要岩性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二云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部分为正长花岗岩。多数岩体都能分出内部相和边缘相。
3)藏东江达-芒康岩带中的豆扎、宗巴、加多岭等11个岩体,属印支期侵入体。其岩性与川西金沙江带的岩性基本相同。可能是金沙江岩带的北延部分,应属同一岩浆岩带。
4)藏东他念他翁岩带中的木塔、尕羊、沙木曲、恩达、酉西和东达山等岩体,属印支期侵入体。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角闪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与滇西贡山-勐海岩带中的同期岩体基本相同,可能为贡山-勐海岩带的北延部分,属同一岩浆岩带。
5)出露于滇西兰坪-思茅侵入岩带中的尼都里、大谷地等25个中性岩体属印支期。主要岩性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闪长岩等。这与川西义敦带的西亚带基本相同。可能是义敦带的南延部分,应属同一岩浆岩带。
6)滇中中酸性侵入岩分布区中的枯岔河、响水等五个岩体属印支期。主要岩性为中粒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显I型特征。
另外,出露于藏中羌塘西北的清彻湖黑云母花岗岩体,面积133km
2
,因受构造影响,形成碎裂花岗岩;亚东北面的绒布寺白云母花岗岩,受喜马拉雅期变质作用的改造,形成白云母花岗片麻岩。
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在区内亦很发育。云南、川西和西藏都有出露。尤以西藏境内分布广、规模大,是西藏境内侵入岩的主体。
1)西藏境内,燕山早期59个侵入岩体、燕山晚期147个侵入岩体,出露面积达57868km
2
。组成了规模巨大的多马-聂荣-左贡岩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北部岩带(包括日土-斑戈-洛隆亚带和狮泉河-措勤-波密亚带)以及江达-芒康、类乌齐-左贡、唐古拉、若拉岗日、羌塘和昆仑等分布地区。岩体呈岩基、复式岩基、岩株、岩枝等产出。
聂荣-安多岩体出露面积1922km
2
,呈不规则状岩基。岩体可分为三个相带:内部相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过渡相为黑云母花岗岩;外部相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三者为过渡关系。同位素年龄值为143.2~182Ma。
日土岩体出露面积3315km
2
,是一个巨大的复式岩基。根据岩石类型相互穿插关系和同位素年龄,可以划分出三个侵入阶段。第一阶段侵入的岩石为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第二阶段侵入的岩石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第三阶段侵入的岩石是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呈小岩株产出。同位素年龄为83.94~124Ma。
2)出露于川西地区的50多个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分别赋存于川西七个岩浆岩带中,是七个岩带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以哈嘎拉-格聂复式岩基和高贡-雀儿山岩群的规模较大,发育较全,有较明显的相带。中心相为斑状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或普通花岗岩;过渡相为似斑状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或二长花岗岩;边缘相为似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岩体的外接触带发育有宽度不等的角岩化、矽卡岩化、萤石化、云英岩化等蚀变带,伴有W、Sn、Mo、Cu、Pb、Zn等多金属矿化。
3)云南省境内的燕山期酸性侵入体,主要分布于滇西和滇东南,可分为早、晚两个亚期,在燕山晚期的侵入活动中,还可分出三个侵入阶段。贡山-勐海岩浆岩带中的棋盘石、蚌渺等八个岩体属燕山早期,为中粒含角闪二长花岗岩;古永、柯街等12个岩体属燕山晚期,主要为中粗-中细粒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兰坪-思茅岩浆岩带中的永支、茂顶等20个岩体属燕山期侵入体,其岩性以二长花岗岩为主;滇东南侵入岩区内,有个旧、薄竹山、都龙三个复式岩基,岩浆的侵入活动可分为早、晚两期,晚期又可分出两个或三个侵入阶段。岩性为二长花岗岩。不同侵入期次只是粒度结构的变化而已。
藏东地区的类乌齐-左贡花岗岩带位于怒江结合带东界断裂与澜沧江结合带西界断裂之间,是区内延伸最长,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带,主要由晚三叠世的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谢尧武等在酉西花岗闪长岩体中获 δ
18
O 值为+4.37‰、+8.69‰,
87
Sr/
86
Sr 为0.72496;在怀超二长花岗岩体中获δ
18
O值为+9.85‰、2.70‰,
87
Sr/
Sr
86为0.71425;在东达山花岗闪长岩体中获
87
Sr/
Sr
86为0.71321。氧同位素值主要在+6~+10‰范围,属正常花岗岩,源岩多为火山岩部分熔融(据 Taylor Jr.1978)。锶同位素值主要分布于0.706~0.718之间,介于地幔平均值(0.7045)与地壳平均值(0.718)之间,为中锶花岗岩,源岩为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地幔和地壳的混染,导源于下地壳上升过程中与地壳物质混染(据Faur et al.,1972)。各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亦表明区内花岗岩既有S型花岗岩的特点,同时又有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图7.1),反映晚三叠世的花岗岩类属壳幔混源的岩体。
类乌齐-左贡带的侏罗-白垩纪花岗岩在岩石化学特征上表现为酸度大(SiO
2
平均值71.02%),碱质高(K
2
O/Na
2
O 平均为 1.83,碱总量平均值为 8.11%),铝过饱和(A/CNK值平均为1.08)的特征。里特曼指数平均值为2.35。在夏雅岩体中获得
87
Sr/
86
Sr的初始比值为0.71572,已经接近大陆地壳的0.719。上述特征表明类乌齐-左贡带的侏罗-白垩纪花岗岩均属较为典型S型花岗岩类,即陆壳改造型的花岗岩。
江达-莽岭花岗岩带位于金沙江结合带以西,是研究区东部另一条规模较大的花岗岩带。岩体形成时代主要为华里西期晚期(P
3
)、印支晚期(T
3
)和喜马拉雅早期(E)。岩性以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其次有石英闪长岩、正长花岗岩、石英正长斑岩和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等。其中晚三叠纪世花岗岩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其成因类型主要显示为Ⅰ型花岗岩,极少数为S型花岗岩(图7.2)。
图7.1 类乌齐-左贡带晚三叠世花岗岩Na
2
O-K
2
O成因类型划分图
图7.2 江达-莽岭带晚三叠世中酸性岩类Na
2
O-K
2
O成因类型划分图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俄修寺宗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23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