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共产国际为什么决心解决南共的问题?最佳答案南共中央委员会派系斗争激烈,共产国际的知名人士对南共的印象极差,致使季米特洛夫曾问铁托:南斯拉夫国内到底有没有党组织,铁...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季米特洛夫,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共产国际为什么决心解决南共的问题?

共产国际为什么决心解决南共的问题?

最佳答案南共中央委员会派系斗争激烈,共产国际的知名人士对南共的印象极差,致使季米特洛夫曾问铁托:南斯拉夫国内到底有没有党组织,铁托详细分析了南共所面临的问题,一席话使季米特洛夫大吃一惊。共产国际决心解决南共的问题。

共产国际“七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佳答案共产国际“七大”是1935年7月25日-8月20日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主要内容如下:

1,提出建立最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并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国际工人运动的基本政治、策略路线,一般不直接干涉各国共产党内部组织事务。

2,会议选举出46名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其中中国共产党人为王明、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秦邦宪、康生当选为候补委员。会后,季米特洛夫被选为执委会书记处书记,王明等为候补书记。

3,季米特洛夫在大会上所作的《法西斯的进攻与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统一、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的任务》的报告及大会据此通过的《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揭露了法西斯的阶级本质,呼吁各国人民行动起来,反对法西斯,制止战争爆发,要求各国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采取联合行动,实现工人阶级的统一,并联合其他民主阶层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要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

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分别是什么官职?

最佳答案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В.Сталин),(1879─1953),原姓朱加什维利,原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政治家,此外,斯大林还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的缔造者之一,以及共产主义五大伟人之一。(其他四位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所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二十世纪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

(原)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总书记、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总理

格奥尔基·米哈伊洛维奇·季米特洛夫

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于1882年6月18日诞生在保加利亚拉多米尔县科瓦切夫齐村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季米特洛夫的父母吃苦耐劳,为人正直。季米特洛夫兄弟姐妹共八人,他们多数都先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由于家境贫寒,季米特洛夫刚满12周岁,就被迫离开学校到索非亚一家很小的印刷厂当学徒工。他酷爱读书,不仅攻读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和文学等各方面的书籍,而且认真阅读了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创始人布拉戈耶夫等人的著作和其他进步书刊。他经常在劳累了一天后又到社会民主党俱乐部工人夜校听课。

季米特洛夫很早就投身于工人阶级的战斗行列。还在1894年底(12岁),他就积极参加了印刷工人的首次罢工。1897年季米特洛夫已经是索非亚印刷工人联合会的活动分子。当时,尽管季米特洛夫还非常年轻,但为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他表现出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1900年,季米特洛夫当选为索非亚印刷工会的书记。

共产国际初期和中期的活动是怎样的?

最佳答案     从共产国际成立到1924年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之前,是共产国际的初期。在这一时期,在列宁和季诺维也夫等人的领导下,共产国际帮助各国建立和巩固共产党,制定争取群众大多数的路线,确定统一战线策略,从而把共产主义运动从欧美推向整个世界。从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到1935年第七次代表大会前这段时间,是共产国际的中期。在这一时期,共产国际提出“布尔什维克化”的口号,在各国共产党内推行基本上是“左”倾的路线,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

      直到在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在报告中提出,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执行了正确的策略方针,共产国际的工作才有了转变。 扩大和巩固共产主义队伍 共产国际成立以后,它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扩大共产主义队伍,以求实现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的目标。为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19年5月,同时用俄、德、英、法四种文字出版了《共产国际》杂志。为了指导各国共产党的工作,共产国际执委会先后在斯堪的那维亚、中欧、巴尔干、荷兰和南俄等地建立分支机构。 从1919年3月到1920年1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陆续派出代表帮助一些国家建立共产党。

     在共产国际的影响或帮助下,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美国、墨西哥、丹麦、西班牙、印度尼西亚、伊朗、英国、土耳其、乌干达和澳大利亚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或共产主义组织,并宣布加入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在帮助各国建立共产党的同时十分重视国际青年、妇女和工人运动的发展。1919年5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向各国革命青年组织发出号召书,号召成立青年共产国际。同年11月,13个国家(苏俄、德国、奥地利、瑞士、瑞典、挪威、丹麦、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西班牙、捷克)的革命青年组织的代表在柏林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青年共产国际,并加入共产国际。 为了促进国际共产主义的妇女运动,1920年7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女工代表会议,来自16个国家的2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根据会议的决定,共产国际执委会于同年11月,建立了由著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女战士克拉拉·蔡特金为书记的国际妇女书记处。 1920年夏,共产国际发起,在莫斯科召开了苏俄、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革命工会代表会议,成立了拥有900万会员的红色工会国际支部。1921年7月,各国红色工会组织在莫斯科正式成立了红色工会国际,索洛蒙·阿·洛佐夫斯基担任总书记。 在共产国际初期阶段,还先后建立了国际工人救济会、农民国际和红色体育国际等国际性组织。 一大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扩大了共产国际的队伍。到1922年底,全世界已经有了58个共产党和5个共产国际的外围组织。但在共产国际初期发展过程中,它还面临着巩固共产主义队伍的任务。

共产国际什么时间解散的?为什么?

最佳答案1943年5月15日 共产国际宣布解散.5月21日,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召开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席会议的除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外,还有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尔斯基。莫洛托夫宣读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加里宁指出,敌人会利用这个行动。而斯大林再次阐述了解散共产国际的理由:经验表明,无论是在马克思、列宁时代,还是在现在,由一个国际中心来领导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人运动都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建立共产国际的时候,我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以为我们可以领导所有国家中的工人运动。这是我们的过错。共产国际的继续存在会败坏国际主义的思想名声,这是我们所不想要的。解散共产国际还有另外一个理由,这在决议中并没有提到。敌人诬蔑各国共产党,说什么他们是外国的间谍,这也有碍他们在广大群众中进行工作。随着共产国际的解散,敌人手中的这张王牌就被打掉了。所采取的这个步骤无疑将巩固作为全国性工人阶级政党的各国共产党,同时也将加强以苏联为基地的人民群众的国际主义。结果,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通过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

与此同时,按照议定的程序,20日、21日,向各国共产党发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提议。此时斯大林是比较着急的,20日他打电话给季米特洛夫说:“要不要今天将主席团的决议交去付印?要快一点公布。”由于通讯的原因,没有能够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在当天公布。但很快,5月22日《真理报》就公布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实际上这是非常匆忙的,因为共产国际的大部分支部还没有反馈意见。5月28日,斯大林就英国路透社记者的提问作了书面回答。直到6月7日,根据各国共产党的反馈意见,季米特洛夫给斯大林和莫洛托夫送去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各国支部通过解散建议的决定草案以及给报刊的新闻公报稿。6月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确定所有(现在存在并有可能通知决定的)支部一致批准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建议,宣布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和秘书处及国际监察委员会解散。6月10日,《真理报》公布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1943年6月8日决定的通告。6月12日,在斯大林住处召开了讨论共产国际解散的善后会议,决定在联共(布)中央特设国际联络部,委托其领导原共产国际的下属机构。至此,存在24年的共产国际正式解散。

斯大林的战略和策略思考

从共产国际解散的经过可以看出:此事自始至终是在斯大林的指导和批准下进行的,它贯穿了斯大林的政治判断和政治意图。从1941年4月开始酝酿,到1943年6月正式解散,斯大林曾两次提议解散共产国际,这大约有着战略和策略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斯大林认识到:共产国际的领导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实际需要。共产国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西欧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捍卫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世界革命而建立的,其战略总任务是“加速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经过二十多年后,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指导各国革命几经挫折后,共产国际的领导体制的缺陷已经充分暴露,这不可能不引起作为共产国际实际领导人的斯大林的深刻思考。正因如此,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突出地强调了两点,一是,针对法西斯势力十分猖獗的形势,制定了建立反对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和反帝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二是,提出要改变共产国际的领导方式,要求共产国际执委会“在把活动重点转移到制定世界工人运动的基本政治、策略路线的同时,要在决定任何问题时,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出发,而且一般说来,要避免直接干涉各党的内部组织的事务。共产国际的任务和职责的变化,说明共产国际的职能已经与共产国际成立之初大不相同。共产国际七大的这两大决策,是与斯大林的认识密切联系着的。

同时,这种领导方式的改变,是否可以看作是斯大林在潜意识中对共产国际历史价值认识的一个变化呢?共产国际这种领导方式的变化,其结果必然是削弱共产国际执委会对各国共产党的控制,实际是削弱斯大林对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换个角度也就是说,在斯大林的战略考虑中,共产国际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作用是逐渐下降的,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苏联应对国际形势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了。

第二,在时机选择上,1940年冬至1941年春,苏德关系明显恶化,斯大林不能不做应对战争的准备。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为避免形成德国和其盟国日本东西夹击的局面,苏联与日本在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提议解散共产国际,也是为此目的的一个措施。联系此后季米特洛夫与苏共中央领导人日丹诺夫、扎哈罗维奇等讨论关于终止共产国际执委会活动时的谈话,斯大林分化德国与日本的关系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通过解散共产国际,“所有反共产国际的公约将一下子失去基础”,从而可减少日本与德国形成东西两面夹击苏联的可能性。当然,此举也有影响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党和苏联的看法的用意,通过这一步骤,“资产阶级将失去他们所说的共产党人服从于某一外国中心,也就是说他们是‘叛徒’这样一张最重要的王牌。”

到了1943年,苏联在外交关系方面仍需要大的突破。一是,虽然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胜利,但战争的形势仍很严峻,需要盟国的大力援助;二是,拟议中的第二条战线迟迟不得开辟,苏联独立承担着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重担。从减轻苏联的战争压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击溃希特勒”的期望出发,亟需推动美英开辟第二条战线。因此需要与英美等国修好。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领导共产国际在世界开展共产主义运动是恐惧和担心的。斯大林出此举措,应是消除英美疑虑,改善与英美关系的一大努力。这也是他急于公布共产国际解散文件,共产国际在一个月间匆忙解散的主要原因

读毛年谱(160):从三月会议到六中全会,毛泽东如何成功反击王明

最佳答案【读毛年谱(160)】1938年,毛泽东45岁。

1938年2月27日—3月1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主要讨论抗战形势、国共两党关系和抗日军事问题。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三月会议”。

2月27日,王明作政治报告,坚持他在去年十二月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右倾主张,附和国民党“只要一个军队”和“统一军令”的叫喊,强调在军事上要服从国民党的统一领导。

28日,毛泽东就抗日军事问题作了发言,指出:

毛泽东在发言中还提出要大大发展中共党员,只有大党才能选拔大批的干部,建议中央对这个问题作出新的决议。这次会议决定派任弼时立即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说明中国抗战情况和国共两党关系等。

毛泽东在会上还提出,王明同志在今天的形势下不能再到武汉去。但一心只看重国民党力量的王明执意要重返武汉。

3月1日,政治局会议正式通过决定:王明同志留一个月即回来(如估计武汉、西安交通有断绝之时则提前)。

但王明连这个决议也不理睬,去武汉后一直到六中全会召开时才回延安。在武汉,他又自行写了《三月政治局会议的总结》,在《群众》周刊上发表。

为什么在坚持抗日、坚持统一战线的共同主张下,毛泽东、王明之间会产生这么尖锐的分歧?王明为什么一直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他那些错误主张?毛泽东后来说过:

这真是一针见血的评论。

但在当时,没有共产国际的支持和背书,很难解决王明的干扰。

三月会议结束后,任弼时受中央派遣前往苏联,向共产国际做报告。

由于共产国际长期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任弼时这次担当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

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递交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的书面报告大纲,又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作了详细的口头报告。他详细介绍了抗战以来中国国内的变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状况、党的状况以及八路军的作战情况,包括国共合作以来的特点、困难和阻碍。他还单独向 季米特洛夫 作了关于王明和毛泽东的不同意见的报告。他的报告,使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有了较多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

季米特洛夫全名格奥尔基·迪米特罗夫·季米特洛夫,保加利亚人,1882年6月生。

季米特洛夫:

1902年,季米特洛夫加入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1913年,季米特洛夫被选为国民议会议员。1919年5月,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改名为保加利亚共产党。季米特洛夫再次被选为党的领导成员,成为共产国际的一名领导人。

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国会纵火案”。3月9日,纳粹警察局以“参与纵火”的罪名逮捕了在柏林从事革命活动的季米特洛夫。9月21日,德国在莱比锡开庭审讯季米特洛夫。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严厉驳斥了法西斯对共产党的诬蔑,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国会纵火案”是法西斯精心策划的阴谋。

在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力量的营救下,德国法西斯政府被迫将季米特洛夫释放。从1935年至1943年的八年间,季米特洛夫主持共产国际工作。1935年底,王明的老师米夫是季米特洛夫的助手。1937年,米夫被清“洗”,次年被处决。王明在米夫倒台之际,立即落井下石,与米夫划清界限。

季米特洛夫和斯大林:

这种表现,让季米特洛夫对王明不太喜欢。王明受命回国,主要任务是指导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但季米特洛夫也告诫过王明,不要急于夺权。

但像王明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只是回国担任一个旁观者、传声筒的角色?所以一回去就挟共产国际的威风搞事情。

此时,任弼时的报告让季米特洛夫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也让季米特洛夫对中央领导层的事情有了较清楚的了解,做出了正确的指示。这个指示是由王稼祥带回来的。

1938年七、八月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稼祥带着共产国际的新指示回到延安。

9月14日至27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是为召开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作准备的。会议第一天,先由王稼祥作传达共产国际指示的报告。他说:

王稼祥传达:中共中央 “在领导机关中要在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解决。领导机关中要有亲密团结的空气” 。他说,这是季米特洛夫在他临走时的特别嘱咐。

王稼祥传达的共产国际这些指示极为重要:第一是 肯定了“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 ,第二是 肯定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机关要“以毛泽东为首” 。

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王明以共产国际的“钦差大臣”自居、不断对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说三道四的资本,为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扫除了障碍。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六届六中全会,是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桥儿沟天主堂召开的。

这是1928年六大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全会。

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向六中全会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首先明确指出:

他说:

他在结论中还说:

由于这些主要问题上的是非已经分清,毛泽东对十二月会议以来同王明在政治上的分歧着重用正面说理的方式来进行总结。

对王明本人,毛泽东采取温和的同志式的帮助态度,希望他能改正错误。毛泽东说:

后来,毛泽东对这样对待王明问题做过解释:

会议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批准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政治路线,克服了王明右倾错误对党的工作的干扰。全会确定把党的主要工作方面放在战区和敌后。

在抗日战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这个会议,取得这样的成果,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毛泽东后来在党的七大上说: “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

毛泽东的反击,虽然已经取了决定性胜利,但彻底解决,尚需时日。王明仍然会时不时跳出来兴风作浪。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季米特洛夫与共产国际》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