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藏族和蒙古族的区别有哪些答藏族和蒙古族是两个游牧民族,那么这两个民族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我带来的藏族和蒙古族的区别相关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这两个民族是完全不同...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格尔扎西甲,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藏族和蒙古族的区别有哪些

藏族和蒙古族的区别有哪些

藏族和蒙古族是两个游牧民族,那么这两个民族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我带来的藏族和蒙古族的区别相关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这两个民族是完全不同地区的起源、发展,不同的文化、语言。

大的方面说,都是游牧民族,因此骑马、射箭这类马上功夫都很类似,藏的前身吐蕃,在强盛的时候曾经到过中亚,和大食交锋,把唐军也打得大败,也是非常强悍的。不过青藏地区的马与蒙古高原的马,体型不同,因此在战术上肯定是不同的。

至于饮食方面,虽然类似的地方很多,但不同的也不少。藏地只有青海甘肃地区能够有很好的畜牧业,其他地方还是有一定的农耕,所以不完全是肉食,而蒙古地区则以肉食为主。奶茶也是不同于酥油茶的,蒙古奶茶是在水中加奶熬茶,藏族酥油茶是熬茶后添加酥油(奶油),奶油与奶,是不同的提炼层次。

哈达等礼节则是蒙古受藏的影响,来自藏传佛教。早先蒙古人没有专门的信仰,后来信奉藏传佛教。

蒙古族和藏族在中国历史上都是起过重要作用的民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有高度发展的文化。蒙古族可以说是我国北方广大草原的悠久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是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的代表;藏族是世代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的民族,是高原农牧结合的经济文化的代表。

蒙古族在13世纪的兴起,蒙古统治阶级还曾灭西夏、金、南宋,建立元朝,统治中国达一个世纪之久。藏族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兴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的活跃的因素。

这两个在历史上关系十分密切的民族相互间的宗教文化交往十分深入,虽然它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只是与统治阶级的交往和藏传佛教的传播有关系,但那毕竟是表面现象,实质上还是这两个民族人民之间的交往。

应该看到,蒙藏民族关系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涉及到蒙藏两个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语言、文学、医药、工艺,乃至习俗、服饰等,都可以看到两个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刻影响。

正因为如此,不论是汉文史籍,还是蒙古文、藏文史籍,有关蒙藏民族关系的材料都是很丰富的。正因为如此,不论是汉文史籍,还是蒙古文、藏文史籍,有关蒙藏民族关系的材料都是很丰富的。除正史之外,在各种地方志、人物传记、宗教史、寺庙志以及语文、历算、医药等专著中,都有反映两个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拓展内容

藏族礼仪

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

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服饰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

吃饭时

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藏族日常社交礼仪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活佛或尊贵的人。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尤其对长辈、活佛和尊贵的客人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

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一同进餐,其乐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敬献哈达是藏族最常见的礼节之一。献受哈达的礼仪在过去有严格的规矩。俗人向僧人、低级僧侣向高级喇嘛献哈达,要俯首躬身,双手捧哈达过肩过头,恭恭敬敬地献上,有时只能将哈达献于对方座前或脚下,对方通并不回赠哈达;给佛像、活佛献哈达,难以靠近亲献时,也可抛献或由别人转献。上级给下级、长辈给晚辈、僧侣给俗人、高级喇嘛给低级僧侣赠哈达时,则常将哈达直接套挂在对方脖子上。同辈平级间献哈达,双方将身体微微前倾,平等地以双手捧献、接纳,接受者将哈达顺手绕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往往还当场回献一条哈达,以重礼尚往来。喜庆的日子,主人接受哈达后,往往顺手将哈达回敬给对方。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五体投地,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下跪,用头轻轻磕地。拜见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藏族过年的习俗

制作“切玛”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另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制作“卡赛”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打扫、装饰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许多人家在大门口用石灰粉在地上绘出“八瑞相”(即八吉祥徽: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和“雍仲”(即卐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有的人家还在房梁上点很多白的粉点,表示人丁兴旺、粮食满仓。

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相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梁和厨房也要用白的粉画上十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

吃古突

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按日期命名的,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是面糊羹的意思。一般每家都会做九个包有不同东西的“古突”,家庭主妇在煮饭前悄悄在一些面屹塔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的命运和心地。石头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硬币预示财运亨通。

驱鬼

全家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头等残渣倾入楷巴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跳神会

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

抢水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最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糟巴、红糖和奶渣的青棵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

煨桑仪式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

拜年

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棵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到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

串门拜年

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贝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几粒青棵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棵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坐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

蒙古族过年风俗

蒙古族是个草原上的民族,随着草原游牧文化的变迁,现在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春节习俗依然还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人们会准备很多的美食来迎接春节。那么,蒙古族的春节习俗与汉族有何不同?

蒙古族“白节”吸收汉族习俗——包饺子

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xx《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

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历四月。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

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蒙古族春节习俗——祭祖仪式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锻铁活动。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这一夜灯火通明。有的还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岁到午夜的习惯。

蒙古族春节习俗——汉族习俗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

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

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就是在对方熟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蒙古族春节习俗——“查干萨日”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蒙古族礼仪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具体时间自定,这种节日性活动,规模可大可小,甚至一个家庭就可以举办。届时方圆几十里、上百里内的牧民都会举家骑马赶车前去参加。其他节日还有由生产活动、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马奶节、剪羊毛节等。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牧区自然没问题,就是农区蒙古族,在肉食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吃一顿“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把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唐格尔生日歌是藏语歌吗

唐格尔生日歌是藏语歌。藏族歌曲一般指藏族民歌。唐格尔乐队成立于2015年,是甘肃甘南藏区首个原生态弹唱乐队, 由拉卜楞艺术团旦巴、完代贡、贡保才旦、道吉、桑得合5人组成。曲风系安多原生态民歌弹唱。曼陀铃、吉他、弦子、扎木念琴、手鼓、鹰笛为常用乐器。在继承传统民间乐器的基础上融入了世界音乐的元素。乐队注重传统乐器和人声相结合,更好地诠释音乐的真谛与魅力。乐队首张同名专辑《唐格尔乐队音乐专辑》通过HIFIVE正式全网发行,专辑作品现已上架,可在各大音乐平台收听 。

格尔底寺的相关资料

郎木寺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辖下的一个小乡镇,一条小溪贯穿东西,虽宽不足两米,却有个威风的名字:白龙江。小溪的北岸是郎木寺,南岸就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属于甘肃的“安多达仓郎木寺”和属于四川的“格尔底寺”就在这里隔着小溪相互守望。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做礼拜,晒大佛,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着。郎木寺分别有两大寺院和两个清真寺。一个为四川寺院(当地人这样称呼),名称叫“达仓纳摩格尔底寺院”,简称格尔底寺,系四川阿坝地区格鲁派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辖有18座分寺,现有僧人500左右。

神秘与清幽是郎木寺的双眼。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是这儿的主流。一年四季,南北对望的两大寺院佛号长鸣,“煨桑”(敬神、祭典)的香烟袅袅,弥漫山川,气势辉宏的寺院佛塔与峻峭飘逸的清真寺宣礼塔并坐于小镇的蓝天下,其韵其味叫人联想到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让人感悟佛教文化的宽容谦让和两种宗教文化在世俗生活中求同存异的风采。人文历史格尔底寺在藏区声名远播,因为寺内供峰着该寺第五世活佛的肉身灵塔,这据说是所有藏传佛教寺院中唯一的拥有活佛肉身的寺院,而其他所有藏传佛教寺院只有佛骨舍利被供奉在灵塔内。肉身灵塔供奉在山顶上一座小院里,外表十分平淡,就象一户普通民居的院落。院门口有人顶礼膜拜,院里也有很多人在转经,一拜一转就是一天。中间大殿里就供奉的五世活佛的肉身灵塔,已有300年历史。灵塔中间的玻璃罩后面,我看见一个镀了层金粉的人面,十分肃穆,这就肉身。守塔的僧人告诉我,这个灵塔旁边是第七、第八世活佛灵塔,原来也是肉身,可惜在文革中被毁了。在格尔底寺的入口处旁边,就有一座清真寺,大门色彩明艳,高塔重檐绿瓦。清真寺与旁边的佛教经堂距离非常接近,却风格截然不同,反差巨大,相映成趣。

四川的格尔底寺曾有许多稀世宝物,大多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有一珍贵的宝物--五世格尔底活佛的肉身灵体。五世活佛出生于1681年,于1775年圆寂,享年94岁。文革期间灵体被运到若尔盖县城,被几个信教群众发现后偷埋在县城的达龙沟山上。到1981年再挖出来时骨肉还有弹性,无丝毫损坏,后请回格尔底寺,至今供于该寺金殿之中。民改前肉身灵体曾自然生长头发,寺内高僧大德们为其理发一次,从此再未生长。金粉抹面的肉体真身历经3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栩栩如生,令海内外游客叹为观止。人的生命现象,是普天下最为神秘且难以透视的现象,五世活佛的肉身法体让多少追求科学与生命的人敬仰、膜拜。

郎木寺天葬台位于赛赤寺院西北300多米处,是安多地区最大的天葬台之一,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像一本天书,让天下游客怦然心动去阅读。山顶飘着各色嘛呢经幡,还有成群的秃鹫在盘旋,它们是藏族人民心中神的化身。百灵鸟鸣唱的天葬场,没有想象中那种阴森与恐怖,在这里死亡不仅仅意味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带有重生与超脱的意味,是藏区信教群众最后的回归,他们用天葬这一具体方式呈现人类回归自然这一法则。这里独特的藏族丧葬文化风貌,近几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客来这里探密。

西藏风俗习惯是什么?

风俗习惯

藏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沿袭下来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一,是藏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心理素质和文化生活的反映。藏族风俗习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这里只简介几个主要方面。

1、衣食住行

衣 藏族的衣着服饰多姿多彩,并有地区差异。藏袍宽体长身,大襟广袖,是西藏最常见的衣着。农区多以氆氇为袍料,或用呢料、绸缎、棉布等;牧区则多穿皮袍,也用氆氇等料。藏袍多沿领边、袖口、襟边、下摆等处以彩色氆氇、绸缎或水獭皮镶边。农区妇女夏季穿无袖袍服。藏袍都特别长,穿时须于腰际提起,用带束于腰间。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出右臂或双臂,需时再穿上。夜晚睡时,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方便实用。藏袍之内着衬衣。男子习惯着纯白、黄、褚等色;妇女则穿各种鲜艳色彩,腰前系以彩色“邦典”。袖子都比较长,平日结起,一有聚会娱乐,彩袖挥扬,五色眩目,正所谓长袖善舞!藏族的帽子种类很多。一般情况男女均戴呢制礼帽、金丝帽,牧区还喜戴狐皮帽。藏族惯穿长靴,靴底多用牛皮,靴筒上拼绣各种彩色花样,美观大方。饰物多用金银制品、松耳石、琥珀、玛瑙、翡翠、珍珠、象牙等贵重珠宝。妇女头饰样式不一,较有名的是“巴珠”、“巴果”;辫缀金银珠玉,身佩“噶乌”(护身佛盒),戴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每逢节庆,妇女们衣呈五彩,环佩叮当,美丽端淑,别有风韵。男子尚佩刀剑、戴耳饰手镯等。旧时,俗官有按官级制定的官服,僧人有按僧规穿着的袈裟,等级森严。而今的西藏,在保持传统服饰的同时,各种款式的运动装、西装、夹克衫、羽绒服、旅游鞋、球鞋等也受到广泛欢迎,衣着时尚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食 藏族的餐饮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藏餐擅长牦牛肉、绵羊肉、乳制品和青稞、土豆等的多样化烹制;菜肴制作手段主要用炖、烩、炯、蒸、烹、炸、烤,注重软烂酥嫩,以保持原汁原味为旨,面点则以蒸、煮、炸为多;既有高档佳肴,也有大众饭菜;习惯上以银器和内地所产高档瓷器为上品餐具,使用较普遍的是木制餐具。藏餐的主副食种类比较丰富,目前较常见的有虫草炖鸡、虫草牛肉、炸羊排、烤羊腿、风干肉、香酥牛排、灌血肠、灌面肠、生肉酱、咖喱土豆、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牛肉蒸饺、灌汤牛肉包子、干舔糌粑、土豆包子、咖喱米饭、玛森糕、蕨麻(人参果)甜米饭、突巴(面食的一种)以及花色繁多的小吃、甜点等等。藏餐的代表性品种糌粑,是将青稞整粒炒熟后磨成的粉,或筛或不筛,麦香醇厚,吃法多样,食用便利。西藏的著名饮品,不仅有传统的青稞酒、酥油茶、甜茶、奶茶、鲜牦牛奶、用牦牛奶酿制的酸奶等,还有当今用纯净地下水生产的药王山牌啤酒(习惯上称拉萨啤酒)以及西藏各地所出含不同微量元素的纯天然矿泉水等。酥油茶是使酥油、茶汁、盐(有时还可加入鸡蛋、核桃仁等)充分交融的饮品,解渴生津。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发酵酿造的低度酒精饮品,类似于内地的家酿米酒,酸中带甜。甜茶系用红茶、鲜牛奶或奶粉、白糖熬制配成,香甜可口。

住 西藏的传统民居,大体可分为帐篷型、碉房式、干栏式、上栋下宇式几种。帐篷是西藏牧区的传统民居,按质料、用途、形状、规格的不同分许多种,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是牛毛帐篷。牛毛帐篷是用牦牛毛织物拼接缝制而成的,质地粗厚,堪御风雨。通常用一根横梁、两根撑杆撑起中间,四周四边牵拉出合适高度,帐脚用桩橛、羊角之类牵引固定,便大功告成。拆卸或支撑,不消半个小时便可完毕。帐内,炉灶纵向坐落在中央,后面多有简易佛龛。佛龛一侧堆放着的小麦、青稞、酥油和奶渣,被垒成一道矮墙;另一侧是卧具、皮箱、袍服。进帐后,右侧为上座,来的宾客被迎坐于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西藏牧区各地以土木房屋为标志的定居点日渐增多。在拉萨老城区,古老民居主要是石块垒成的碉房。这些碉房多为平顶式楼房建筑,中间是天井,四周为房间,沿边有走廊连通;外观下宽上窄,呈梯形,下部的石墙厚达1米。屋顶是平台,人们常在楼顶敬神、娱乐、散步和眺望风景。昔日的贵族府邸,主楼高3至4层;平民住宅多为两层或3层,三五户甚至几十户同住一个院落。潮湿多雨的墨脱、波密、米林等地,住屋都采用干栏结构,楼板离地面距离一米。格局为正方形,门朝东,窗向西,门外有一阳台。林区附近,多以原木构筑木屋,也有下面砌石墙,上面用木板盖顶的,屋顶上往往压很多石头。在帕里,则流行用石块垒砌平板房,黑瓦白墙,错落有致。上栋下宇式民居是西藏西部、中部、北部、东北部地区最常见的形式,均为平顶。近年来西藏牧区兴建的定居点房屋也多属此类。平房居多,楼房较少。墙体主要有石砌墙、板筑土墙两种。因各地情况及条件的不同,此类民居规模不等,简繁不一。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拉萨为代表,西藏东部、南部城镇及其近郊农村开始时兴一种有独立院落、房屋四周栽植花草的新式民居建筑,游人称之为园林别墅式建筑。房屋建筑有平房也有楼房,式样美观,色调明快,宽敞舒适,采光良好,给排水及供电系统完备,既保持着传统藏式民居建筑的特色,又有所创新,因而广受欢迎,日益增多。 参考资料

格萨尔王是什么朝代的?什么民族的?讲的什么故事?

格萨尔王是原始社会时期藏族的一个杰出英雄。

讲述了格萨尔降服北方魔国时,因被施以迷药,忘记时间、环境。霍尔国白帐王看上格萨尔的妻子珠姆,趁格萨尔身陷魔国之际发兵抢夺珠姆。经过血战,为避免众人伤亡,由珠姆侍女琼吉冒充珠姆嫁到王宫。

但不幸被奸人告密,霍尔国重新重兵压境,珠姆为拯救众生灵,无奈嫁去霍国。格萨尔终被珠姆派去送信的红狐狸叫醒,才知道自己已迷失9年。格萨尔重回岭国,理顺国事,并通过九关关卡,只身前往霍尔国将魔王降服,安定了两国百姓生活,重新与珠姆团聚。

扩展资料:

格尔萨王是藏族民间尊奉的神。相传他原是上界白梵天神的第三子。其神力巨大,智谋丰富。当时人间,妖魔横行,百姓痛苦不堪。观音菩萨与天王商议,派天神下凡,降妖伏魔,拯救百姓。

格萨尔毅然担任重任,遂投胎于一部落小酋长之妾。他尚在母腹时,其母即为叔父所谗,被逐山野。他少年时代在贫穷艰困中度过。年十五娶珠牡为妻。借助神力,为黑头人之君长,号称雄狮格萨尔王。

后来南征北讨,斩妖降魔,相继收伏十八大宗、七中宗、四小宗,曾两度去地狱救出妻子、母亲,荡除群害,威震天下。安置三界后,把王位传给侄儿,重返天国。四川德格阿须有格萨尔王神庙,至今朝拜、游览者络绎不绝。

西藏、云南、青海、甘肃及四川其它藏区有其不少文物遗迹。藏区黑教及藏传佛教中红教、花教和白教寺庙多供其绘像。四川理县嘉戎藏民每年藏历十一月十三日跳锅庄舞,吃炸面团,隆重纪念当年格萨尔王击破并占领嘉戎的丰功伟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萨尔王 (2016年中国电影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萨尔王 (古代神话人物)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格尔藏族》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