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包括答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包括如下:婴儿期:信任和不信任;儿童期:自主与害羞;学龄初期:主动对内疚;学龄期:勤奋对自卑;青春期:自...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埃里克森恒大,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包括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包括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包括如下:

婴儿期:信任和不信任;儿童期:自主与害羞;学龄初期:主动对内疚;学龄期:勤奋对自卑;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期:生育和自我专注;成熟期:自我调整与绝望。

1、婴儿期:信任和不信任

0-1.5岁的婴儿存在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一些父母、监护人可能认为只要让孩子有奶吃、及时给孩子换尿布就够了。但是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建立信任感,如果孩子的需要能够从父母、监护人那里得到满足,那么就能感受到信任感,反之则会不信任父母。

2、儿童期:自主与害羞

1.5-3岁的儿童还没有进入幼儿园,但是他们已经掌握了走路、说话的技能。心理学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出现叛逆的现象,他们的“自主性”让他们坚持自己的方式,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出现问题,那么他们就会产生怀疑、害羞的体验。

3、学龄初期:主动对内疚

4-7岁的孩子逐步进入幼儿园、小学,他们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如果家长、老师在这个时候鼓励他们主动探究的行为,他们就能形成主动性;而如果家人嘲笑孩子的想象力,那么孩子就失去信心,感到内疚。

4、学龄期:勤奋对自卑

7-12岁的孩子正好处于小学的阶段,这个时候他们面临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具体来说,孩子在学校里获得知识、技能,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就能获得勤奋感,这会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信心。

而如果孩子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业,那么就可能会获得自卑感,他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埃里克森认为这样儿童就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5、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12-18岁正好是初中和高中时期,孩子升入中学,也就意味着进入了青春期。心理学认为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本能冲动会让他们面临新的困扰,主要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克服角色混乱。

自我同一性指的是青少年想让别人对自己的感觉和自己建立的自我感觉相一致,所以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角色混乱则是青少年对自己的方向、角色迷失,甚至可能出现异常行为。

6、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18-25岁的青年进入了成年早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克服孤独感,说得直白一些,这个年纪就应该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爱意。埃里克森认为,只有在青春期建立起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敢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7、成年期:生育和自我专注

25-50岁是一个人结婚生子、追求事业的阶段,但埃里克森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生育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也可以获得生育感。而没有生育感的人,过于关注自我,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关心他人,这是这个阶段需要克服的。

8、成熟期:自我调整与绝望

50岁以后人们进入到了自我调整时期,工作了一辈子,老年人的健康出现问题,这时需要进行自我调整。但老年人回首过去的时候,可能会绝望,这时同样需要自我调整,平静地接受自己的一生。埃里克森提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埃里克森同一性的概念

埃里克森同一性的概念,相关内容如下:

一、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提出的一个心理发展概念,指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埃里克森认为,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是青少年期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心理社会任务。

马西亚(Marcia)提出了同一性状态模型对自我同一性理论进行阐释,他根据个体的经历探索和投入程度的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分别为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混乱。

二、同一性混乱的具体表现

关于同一性混乱症候群的特征,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点:同一性意识的过剩、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时间前景的扩散、勤奋感的扩散及否定的同一性的选择。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同一性混乱的具体表现有:

1.缺乏自我认知,没有形成统一的自我意识:他们不能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缺乏兴趣和热情,常处于冷漠状态;缺乏理想和目标,对未来的预期处于一种不抱期待的无力状态。

2.缺乏处理各种矛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无法适应进入大学后的落差,对自己在新团体中的位置难以接受;对责任和选择持回避态度;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状态;自主性低,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3.缺乏对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价值判断混乱:对社会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不能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不愿去探索。人际关系混乱,被人孤立;对事物价值判断混乱,缺乏是非善恶的主见。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

婴儿期(0-18个月),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是主要矛盾。他认为婴儿刚出生面对一系列的外界环境是充满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的,就如同成人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城市也会感到不安,所以需要及时的照料和安抚。

如果家长能及时关注到婴儿的需求就获得信任;反之会变得不信任。这一阶段矛盾解决,发展信任的婴儿对未来也是充满希望的,所以体现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早期(18个月-3岁),自主-羞耻是主要矛盾。此阶段儿童随着身体在成长,学着开口说话的同时,也学着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刷牙、自己洗脸、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等。

每一样事情都试图自己完成,发展的是自主感;但家长总认为他们做不好,代替他们来完成,孩子就会产生羞耻或怀疑,觉得自己做不到。这一阶段矛盾如果顺利解决,孩子自己的事情尝试自己完成,每遇到一次困难就能克服掉,体现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前期(3-6、7岁),主动-内疚是主要矛盾。此阶段的儿童开始逐步拥有更大的热情探索未知的外部世界,又被称为“十万个为什么”,总会新奇世界上为什么会这样那样,这是他们主动感的获得;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不符合大人的要求。

比方说拆卸一个玩具的零件只是为了搞明白它的内部结构而并非搞破坏,如果此时家长不明就里批评儿童,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每一种主动探索的背后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体现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

学龄期(6、7岁-11、12岁),勤奋-自卑是主要矛盾。本阶段儿童主要任务为学习,即刻苦勤奋感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每一种勤奋都能换来好成绩,如果家长只要求学生做到最好而没有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能力,就会造成自卑感。同时勤奋的认可会带来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

青年期(12-18岁),主要矛盾为同一性获得-角色混乱。本阶段的学生处于初中、高中时期,学生开始对自我意识有了更深一层的探索,思考“我是谁”,我以后要做什么这种深入的问题。

当他们能够将内在自我和客观现实保持一致时,即获得了同一性;但大部分中学生在此阶段是迷茫的,并未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混乱的。每一位同一性获得的个体体现着对自己的忠诚。

第六阶段:

成年早期(18-30岁),矛盾为亲密-孤独。本阶段主要发展亲密的情感联系,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联系可获得亲密感;反之没有人与之陪伴则面临孤独。对成年早期的个体来说体现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

成年中期(30-60岁),矛盾为繁殖-停滞。本阶段的成人逐渐组建家庭繁衍子嗣,但不仅限于此,一个成人事业上的突破及创造力的发挥都可成为一定繁殖感的体现;反之如果没有一定的发挥和实现则面临停滞。本阶段体现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

成年晚期(60岁以后),矛盾为完善-绝望。本阶段为老年群体,当一个人回顾自己的一生了无遗憾,就是完善的;反之总是该做的事情没有做终其悔恨那就是绝望的。最终的完善体现着智慧的实现。

埃里克森的简介和思想

一、人物简介

爱利克·埃里克森,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致力于人类发展的研究,认为人生发展是一个周期,在顺次发展的过程中经历的每一个历程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当矛盾解决才会为下一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自出生到死亡会经历八个阶段的人生变化,其思想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二、理论思想

埃里克森认为重点掌握前五个阶段,因为前五个阶段是个体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有什么特点?

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是一种发展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在不同生命周期中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心理挑战。以下是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一些特点:

1. 个体发展的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类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从婴儿期到老年期。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发展任务和心理挑战,如果能够解决这些任务,个体将获得一种积极心理状态。

2. 同一性危机: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描述为同一性危机的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面临对自我认同的探索和建构。成功解决同一性危机将帮助个体树立自我概念和明确的价值观。

3. 发展任务与心理挑战:在每个阶段,个体都面临着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心理挑战。例如,婴儿期的任务是发展信任感,青少年期的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中年期的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和事业发展。

4. 外部支持和内部能力的重要性: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发展需要外部支持和适应环境的机会。同时,个体需要内部的自我能力和心理机制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5. 成长与一生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强调个体整个生命周期的发展,认为每个阶段的经历和发展都与后续阶段的心理健康和成熟相关。

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强调了个体发展中的阶段性和心理挑战,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任务。这种理论视角对于理解人的发展、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促进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发展的关键任务是什么?

青年期发展关键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认同感。

艾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同一性”概念,他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证依据,对同一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于1958年系统的提出了他的同一性发展理论(Theor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认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时期不断探索和承诺的结果。通过探索和承诺,个体可以在以后重要的认同领域(如性别、宗教、职业等)中获得承诺和决策能力。如果个体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则出现自我认同危机,即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生活方向。有些社会现象,如青少年犯罪,就是由认同危机引起的。自我认同危机通常出现在青春期,但又不限于年轻人,中老年人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认同危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但在社会动荡、文化政治变迁时,人们更容易出现认同危机。

扩展资料:

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青年期发现和认识本质的我,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儿童期的自我是具有稳定性的、整体的自我。青年期的自我是将整体的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是观察者、分析评价者、认同者,“客体我”是被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被认同者,即由主体我来分析、认识客体我。

其实,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在自我分化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自我概念好比“我是什么样的人”,自我评价好比“我这个人怎么样”,自我理想好比“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就是以自我概念为基础,进行自我评价,进而超越现实的自我,实现自我理想的过程。

在自我分化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观察者对被观察者反应的一致与否、分析者对被分析者评价的准确与否、知者对被知者的认识贴切与否的问题。于足,自然会出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造成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的认知。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统一。“自我”经过一段时期的矛盾冲突,主体我和客体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协调一致,即自我的整合和统一。新的整合和统一主要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的过程实现的。

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自我接纳是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自我排斥与自我接纳一样,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所必要的心理过程。

青年期自我的发展经过自我分化,再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之后,自我的发展便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整合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感。大多数青年人都能形成并确立自我同一感。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如果客体我和主体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青年便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无法形成自我概念。如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引起自我情感的激烈变化,引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并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年期、百度百科-自我认同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埃里克森》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