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磷肥厂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广西甲酸厂,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天等县的自然资源
答全县土地总面积为3263179亩,1980年有耕地393137亩,占总面积12%,其中水田201785亩,旱地191352亩;园地7655亩,占0.2%;林地664419亩1974年林业普查数,占20.4%;树林地115750亩,占3.6%;牧地499190亩,占15.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1510亩,占1.6%;交通用地20759亩,占0.6%;水域46572亩,占1.4%;荒山荒地1464196亩,占44.9%。
1981年至1985年间,全县城镇建设占用耕地213.57亩,乡村建设占用耕地914.15亩,共计1127.72亩。1985年,全县耕地面积389416亩,比1980年减少3721亩。1985年,全县有难利用的荒山荒地81.04万亩,占荒山荒地的56.86%;可利用的61.49万亩,占43.14%,人均1.67亩。可利用的荒山荒地中,宜农荒地5.46万亩,占荒山荒地的3.83%,人均0.15亩;宜林荒地33.49万亩,占23.5%;人均0.91亩;宜牧荒地22.54万亩,占15.81%,人均0.61亩。 天等县六条主要河溪径流的补给,主要仰赖于大气降水。年平均径流深度为658.8毫米,径流系数为0.3至0.5,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3亿立方米。全县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3890立方米,约为自治区人均占有量5310立方米的73%,比全国人均占有量2700立方米高44%。1985年全县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后能提供使用的水量为4.6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的32.6%实际效益较差,另外,境内地下水富水区天然补给量为3亿立方米左右,枯水期总流量为8.31立方米/秒,平水期总流量为33.03立方米/秒。但地下水在峰丛洼地区域埋藏较深,不易开发利用。县内径流年内分配不均,5月至9月比较集中,约占全年的75%左右,枯水年春旱特别严重。境内岩溶地貌占77.4%,地表河溪少,多年平均降水量虽不少,但降水大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山高水深的局面,特别是进结、驮堪等乡镇的石山地区,水资源尤为缺乏。
天等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5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644千瓦包括借大新县稔底建电站可开发量7200千瓦在内,1985年已装机9004.9千瓦包括稔底电站已装机4800千瓦在内,尚可开发利用7639千瓦。 天等县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
1980年社会总产值8334万元,农业占69.15%;1985年8744万元,农业占60.72%;1987年13941万元,农业占61.97%。
工农业总产值,1978年6954.2万元,其中农业占82.87%。1985年比1978年下降3.54%,其中农业占79.14%,下降7.88%。1987年比1978年增长17.20%,其中农业占73.63%,增长4.13%。
农业内部,1978年种植业产值382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34%。1985年种植业产值303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7.09%,比1978年下降20.72%。1987年种植业产值477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5.32%,比1978年增长25.01%。
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1950年至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占种植业播种面积90%的有26年,将近90%的有10年。1978年粮食作物收入1992.9万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89.40%。1985年粮食作物收入1652.4万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54.87%,比1978年减少17.09%。1987年粮食作物收入2842.1万元,占种植业总收入64.46%,比1978年增长42.61%。
天等县的粮食生产几经起伏。1959年以前,连年上升,1960年后连年下降,直到1971年才恢复并超过1959年的水平。以后逐年上升,到1982年发生了历史性突破。可1983年后又出现滑坡现象。1985年回到1971年的水平。
天等县种植业生产的粮食,1953年至1987年,除了为天等人民提供必要的口粮外,还纯调出5577万公斤,已减去纯调入的2948万公斤,直接为天等县工业提供的原料,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58%;天等商业部门经营的工业品,几乎全部销往农村;县财政收入60%直接间接来自农业。 清末,手工业主要有榨油、酿酒、编织、染织、铸造、裁缝、木工、打铁、首饰、弹棉、补锅、草绳、烧石灰、纱纸、土布等。手工业者多数集中圩镇。向武土州祥村、贵村和今把荷的上万村一带有人淘金。民国4年1915年广西省诚泰、福利2公司于向都县嘉平、样村承领开采沙金矿、红锑矿,因价格低而停办。
天等县有犁头出于北区之鹿马、那隆、陇敏三村,每年约出千把,远销至隆安、添等及果化等处。每年还外出凿石均有三四千人,主要是建筑桥梁、石具、墓碑和雕刻等。南宁、镇南、田南各县及安南、暹罗两国无不有其足迹。以西区下州村百余户此工最为擅长人物花鸟,凿刻毕肖。又北区之上元百余户、铣村六七十户,其村人能造簪环首饰,长于银工。西区之更训、容正两村长于铁工,刀枪均能制造。
1922年,龙茗县年产添等空心面线86万斤,镇结产20万斤,向都县产50万斤。添等空心面线最优,曾远销香港、广州。
1923年向都县都康年产南粉10万斤,龙茗县产150万斤,向都凝圩编织草席、草帽出售每年约有千把只张。镇结县铣村个体户产纱纸18万斤,产值3600元国币。向都县汉洞村产纱纸400斤,产值150元。龙茗县会荣村也有纱纸出售。
1926年,镇结县油桐产量3.8万斤,龙茗县产6.9万斤,向都县产6万斤。29年镇结县油桐产量增至4.28万斤,龙茗县增至27.07万斤,向都县增至13.56万斤。1948年3县有油桐榨坊15家,每家年榨油籽50至60万斤,产出桐油30万多斤,销往果化10万斤,其余在本地销售作灯油及涂料。油桐榨坊主要集中龙茗县士林村,镇结县岩造村,向都县平究村。1935年向都第二区之祥屯及第七区之加平村与雷平县交界之陇吼岭发现金矿,当地个体户淘沙采之,颇有收获,尤其陇吼岭采获颇多。
解放后,向都镇金洞乡一带仍有人淘金,开采红锑矿。因黑市金价低,以开采红锑矿为主。进结、进远、都康等乡镇的石工匠,每年均有一二千人外出。进远乡政州村常有三四百名铁匠到外地打铁。进结镇民元村有百余名银匠到那坡县及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专铸首饰。天等镇会荣屯、进结镇铣屯、向都镇汉洞仍生产纱纸,在县内出售。
1949年工业总产值35.2万元,全是传统手工业。1954年11月,在添等镇太平街建立县火力发电厂,供机关、医院照明。1955年建天等酒厂。
1956年成立会荣纱纸手工业合作社,同年转为国营天等造纸厂,1961年下马。同年个体手工业者组成铁器生产合作社,职工17人,后改为农机具厂。1972年购置车床等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同年县财政投资建立天等火电厂。
1958年6月组织3000名民工,手工开采东平锰矿,1962年下马,1966年复办。10月,在驮堪建钢铁厂,在龙胜、龙茗、天等、都康、进结、东平等地建炼铁高炉162个,土炉939个,小窑炉1158个。上马人数46931人,砍伐木材93534吨烧炭,炼出结铁4367吨,生铁361吨,次年12月下马。同年5月,县财政投资10万元办金矿场,1960年下马。同年,于向都万福寺建炸药厂,1961年下马,1970年1月再上马,生产民用硝氨、木糠炸药,因产品无销路,1980年11月下马。5月,进结、向都、龙茗、天等铁器社和进结犁头合作社组成农机具厂。同年,于县城西北部建立与酒厂合并、统一核算的糖厂,1971年扩建,日榨甘蔗50吨。1982年并入胜利糖厂。5月,石印社转为县印刷生产合作社,12月改名新英县印刷厂。1960年8月改为天等县印刷厂。这一年上马的还有农机修造厂、化肥厂、金矿、硫磺矿、磷矿、东平锰矿、砖瓦厂、淀粉厂、炸药厂、陶器厂、纺织厂、炼油厂、皮革厂集体,除了农机修造厂、东平锰矿之外,1961年全部下马。
1963年7月兴建天等县第一个水电站,新屯水电站。1966年8月县财政投资2万元兴建天等磷肥厂,1968年投产,1975年产值发展到97.74万元。产品除在本县销往外,还销往武鸣、隆安、邕宁等县。1980年12月因燃料短缺,质量低而停产。
1968年,磷肥厂附设水泥生产车间,试产矿渣水泥。1981年磷肥厂下马,转产水泥,改为天等县水泥厂。1969年11月建天等县制药厂。
1971年建木器厂。1984年因原材料缺乏和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下马。
1973年7月县财政投资450万元,建天等氮肥厂。1981年3月停产。从投产至停产共生产合成氨6233吨,碳铵30197吨,总亏损153.92万元。因煤炭运输线过长,连年亏损而转为淀粉厂,部份设备无偿调给隆安氮肥厂。1974年7月,南宁地区轴承厂迁往扶绥县,天等县利用留下的设备建天等汽车修配厂。
1975年自治区财政厅拨款180万元,办磷矿场。至1979年共产磷肥12.59万吨,产值115.35万元。除满足天等县需要外,还销往鹿寨、明阳、马山、横县等地。因品位低13℃以下,运输线长,成本高,亏损大,而于1980年停产。
1976年10月投资755万元,由县农业建设兵团3000名民兵施工,兴建稔底水电站,1980年8月一级站两台机组投产,1985年11月二级站两台机组也投产。
1977年8月县财政拨款138.32万元,兴建平尧下段水电站,1982年竣工,因设备和电线被偷,未能投产发电。1981年11月投资803.37万元,立项兴建日榨650吨的胜利糖厂,1982年12月投产。
1982年1月兴建天等食品厂。
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399万元,比1949年35.2万元增长38.74倍,比1978年1191.2万元增长17.4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锰矿18783吨集体、淀粉211吨、电力858万度、干粉6吨、人力打谷机300台,桂龙膏11.84万支、碾米机7台、桂龙酒1.38万瓶、破碎机99台、半夏止咳糖浆2000瓶、粉碎机89台集体、油箱1681只、粉丝33吨、档案箱677只集体。水泥2368吨、糕点59吨、木材1168立方米、酒精329吨、机制糖2362吨、混合酒216吨。全县国营工业建立了电力、冶金、机械、建材、食品、印刷和制药7个独立核算工业行业,职工1011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126人。固定资产原值2627.2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233.21万元,工业总产值829万元,销售收入674.55万元,销售税金75.23万元,利润总额51.99万元。各行业产值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电力56.62万元占8.48%、冶金103.30万元占15.47%、机械45.21万元占6.77%、建材12.08万元占1.81%、食品419.05万元占62.77%、印刷16.88万元占2.53%、制药14.48万元占2.17%。较大的国营厂矿场,有县酒厂、东平锰矿场、农机修造厂、胜利糖厂、水泥厂、印刷广、制药厂、汽车修配厂、食品厂和稔底水电站、平尧水电站、辽乐水电站。其中胜利糖厂产值269.11万元,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32.46%,东平锰矿场产值103.30万元,占12.43%,天等发电网产值66.9万元,占8.07%。 清光结二十一年1895年,每逢圩日有广东罗定和广西宾州等地小贩在圩镇来回摆摊,销售小工业品。
民国22年1933年,本地人开设小铺店9间,经营油盐、烟茶、纸张,笔墨、药材等。1934年,镇结县镇结街有坐商15家,其中陈崇记有资金1万元国币,宝隆有资金0.5万元,其他铺店有资金0.2万元左右。向都县中和街有坐商19家,其中荣珍有资金0.7万元,谭荣兴有资金0.4万元,其他小铺店有资金0.3万元左右。龙茗县坐店19家,其中祥兴有资金0.2万元左右,经营布匹、杂货、烟酒、油盐、酱醋、药材、陶瓷等。
1952年,建立国营贸易组和供销合作社。1953年成立国营天等贸易支公司,供销系统也先后成立县采购推销经理部和基层供销合作社。当年支公司和供销社收购农副产品7.1万元和27.3万元,商品销售43.4万元和34.1万元。主要经营的农副产品有生猪、土糖、桐籽仁、桐油、八角、茴油等,工业品有棉布、棉纱、毛巾、肥皂、火柴、煤油、食盐等。
1954年,实行棉花统购和棉布统销,凭票供应。以后,扩大到家禽和生猪的派购。私营商业纳入批购、经销、代销轨道,行政上由商业局管理,批发进货与国营销售价格相同,购进商品只允许五金、小百货和文化用品。1956年,掀起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个体商业按行业组成1间公私合营药店参加该店的有瑞堂、万回春、坛寿堂、安生堂4间药店,资金约0.2万元,没有雇工,32个合作店组。
1957年4月,成立民族贸易管理局,对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实行统一领导,全县共16个核算单位,有职工793人。全年商业和供销系统商品纯购进153.4万元,纯销售360.5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88.9%,合作商店占11.1%。
1958年县供销社与商业局合并办公,基层供销社改为国营商店。商业体制、机构变动频繁,经营管理混乱。为支援大办钢铁和大办水利,各商店抽调人员参加炼钢铁、修水利,留守营业人员大力收购废旧生铁、锅头、锰矿石、木材、木料、木炭,支援炼钢第一线;大力收购农副土特产品,预付资金126万元。当年野生纤维、淀粉产品积压30多万元,红树皮报损4.83万元,沙梨、生姜等霉变损失1.5万元,从都安县运回的猪仔因管理不善死亡1000多头,损失2.5万元。全县20个核算单位,有18个亏损,共亏损21.27万元含县以下商店。当年,取消农贸市场。
1960年,商品紧缺,粮、油、棉、肉供应紧张,出现商品“走后门”的现象。县人民政府为了保障人民生活最低限度的需要,打击投机倒把,规定猪肉、食糖、香烟、酒类实行计划分配,凭证供应,部份商品则高价出售,以缓解矛盾。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分开,挂两个牌子,分两套人马,合署办公;恢复合作店组,个体商贩实行代购、代销。当年获利28.08万元。
1963年1月,国营商业与供销社正式分开,明确商业局领导国营商业企业,恢复工业品、副食品、五金、医药、饮食服务公司;县供销社把28个基层供销社并为10个区供销社。同时,恢复集市贸易,放宽部分二、三类农副产品范围。1964年,全县市场出现繁荣,物价趋于稳定,大部分商品供应得到缓解,逐步取消高价商品,转为平价凭证供应。
1966年至1967年“文革”开始,社会治安混乱,交通运输阻塞,商品短缺,购销萎缩,商品纯购进和纯销售分别比1965年下降11.8%和1.3%。商业机构不稳定,也影响了商业的发展。1966年亏损3.3万元,1967年亏损增至10.1万元。1968年下半年至1969年撤消县商业局和供销社,代之以县贸易服务组,主管全县商业和供销社工作。1972年6月县贸易服务组改为商业局。1973年,各公社商业供销服务站改为供销合作社。
1976年大打“批资批修总体战”,掀起批判“资本主义”高潮,反对“自留地商品化”,批“野马副业”,把社员自留地种的青菜和经济作物,家庭多饲养的畜禽以及上山采收的野生土特产品,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外出搞副业的戴上搞“野马副业”的帽子加以斗争。有些生产队规定每农户养鸡不得超过5只;进结公社派出干警追回搞“野马副业”的人员,仅高州大队就追回45人;搞“野马副业”的骨干分子在公社、大队被轮流批斗。1975年和1976年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系统购销额停滞不前,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分别比1974年的690.2万元下降16%和13.4%。
1979年3月,恢复县供销社。商业局主管百货、五金、糖业烟酒、药材、食品、饮食服务公司和合作总店后改为综合公司,县供销社领导土产、农资公司和各基层供销社。
1987年,全县国营、集体、个体商业网点有2999个其中零售网点2844个,从业人员4724人。属国营商业含粮食、物资、农机、图书93个750人;集体商业含供销社25个646人;个体商业2652户3328人。全县平均133人有1个零售网点,平均286人有1个饮食服务网点。商业和饮食服务业遍及全县城乡,方便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那坡县的地理环境
答那坡县行政上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管辖。地跨东经105°31′至106°5′,北纬22°55′至23°32′。东及东北部与靖西市相连,南及西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高平、河江两省接界,西及西北部与云南省富宁县接壤。东从坡荷乡照阳关起,西至百都乡白云山止,横宽直线距离38公里;南自平孟镇汤那山起,北至城厢镇卡腊山止,纵长直线距离67公里。国界线长206.5公里,是广西陆上疆界线最长的县份之一,辖9个乡镇,全县国土面积2231.11平方公里。
现成所在地城厢镇距百色市254公里,距首府南宁405公里,距云南省昆明市700公里,平孟口岸距越南高平48公里,距越南首府河内200多公里。 民国23年(1934年)全县土地面积为737.65万亩。其中:石山面积909027亩,占12.32%;水田384688亩,占5.22%;荒地面积75906亩,占1.03%;其他6006879亩。占81.51%。民国35年,土地总面积685.725万亩。其中:水田309638亩,占4.52%;山地80178亩,占1.17%;荡地14627亩,占0.21%;其他645.2807万亩,占94.1%。
1979—1980年农业资源调查,全县土地面积504.94万亩,其中:高峰林场8.55万亩,大明山林场9.54亩,武鸣华侨农场26.9万亩,东风农场6.53万亩。县境内的4个自治区农林场、地直农林场除外,全县土地实际面积453.4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83.22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40.4%;森林面积105.1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57.39%;农用地91.8万亩,占20.2%;牧用地52.47万亩,占11.6%;其他如村庄、城镇、工矿、道路等用地125.94万亩,占27.8%。全县石山面积62.06万亩。其中:石山灌木林11.63万亩;石山杂木林6.28万亩,宜造林石山2.04万亩,不易造林石山42.11万亩。全县有荒山荒地81.59万亩,其中规划造林用地22.46万亩,牧场用地48.48万亩,宜农用地10.65万亩。 地表水资源量分布:东北山区较多,西南丘陵平原较少。多年平均径流深600毫米左右。1981年,全县水利资源调查与水利区划计算,全县水资源按代表年P50%,水源蕴藏总量31.4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27亿立方米(县内产水22.28亿立方米,县外补给4.99亿立方米)、地下水产水量4.13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7.7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44亿立方米、地下水2.29亿立方米。1985年统计,全县人口57.86万人,按保证率75%计,人均占有水4070立方米;全县耕地面积81.85万亩,亩均占有水2877立方米。
全县大小河流有138条,蓄能量35450千瓦,可开发2.3万千瓦,现已开发6419.2千瓦。
平水年(保证率50%),现有水利设施可供水量为10.81亿立方米,全县农业需水量7.95亿立方米,工业需水量0.19亿立方米,其他需水量0.24亿立方米,总需水量8.38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水量47.26%,占可供水量77.52%。
枯水年(保证率95%),农业用水9.5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19亿立方米,其他用水0.24亿立方米,总需水量9.97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水量67.45%,现有水利设施可供水量9.84亿立方米,尚缺水0.11亿立方米。缺水区域主要分布于白合农场、灵马乡三民三合、玉泉乡板新、宁武乡华山、双桥乡腾翔和伏林、甘圩乡赖坡、城厢乡平等和串钱、太平乡新联、罗波乡天马等10大旱片。旱片面积约7.2万亩。 农业历来是全县的主要经济,由于地处低纬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有利。但是,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自然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农业技术落后,生产发展缓慢,粮食尚未自给。民国32年(1943年),全县粮食产量为10296.4万斤,消费13092.6万斤,尚不足2796.2万斤。
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农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水稻和玉米种植推行一造改两造以后,产量成倍提高。同时,不断进行农业技术改造,推广良种、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等科技成果,提高作物产量。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9613.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58.3%;农业总产值4950万元,比1949年增长63%。但是,由于执行政策及经营的失误,农业生产发展道路曲折,几经起伏。1958年“大跃进”期间,生产上“瞎指挥”,财物、产品“刮共产风”,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比上年减产2173.5万公斤,产值下降977万元,畜禽饲养量和渔产量锐减。196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此后又开展“农业学大寨”,强调以粮为纲,排斥多种经营,导致农、林、牧、副、渔5业生产失调。1972年粮食总产19831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669万元,其中农作物种植业占79.34%、林业占2.25%、牧业占9.77%、副业占7.61%、渔业占1.0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结构,加大投入,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林、牧、副、渔各业,农业才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1952—1990年县财政支农拨款总额达2908万元,其中1990年为1393万元。1990年粮食总产量25970.4万公斤,比1972年增长31%,获国务院表彰;农业总产值23155万元,其中农作物种植业占67.02%、林业占2.19%、牧业占19.83%、副业占9.09%、渔业占1.87%。 县境地处亚热带,有发展工业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农副土特产品如甘蔗、烤烟、水果及建材和金属矿产铜、钨、锰等资源丰富,可为工业生产提供较充足的生产原料;县境地域与南宁毗邻,县城距离南宁市区仅37公里。公路交通比较发达,工业生产所需原料和工业产品易于集散,为工业生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全县仅有一些手工业作坊,主要是烟丝加工、土法制糖、铁木农具制造、酿酒、纺织、缝纫等。金、钨、铜等矿产初步开采。1949年全县手工业总产值折新版人民币计仅76万元(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视工业生产的发展,引导手工业走集体化的道路,兴办全民所有制企业,积极发展现代化工业,全县工业不断发展壮大。1951年,工业总产值123万元,比1949年增61.84%。1952年,工业企业发展到12家,产值160万元,比1951年增30.1%;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17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10.6%。主要工业产品铁制农具4.22万件,大米加工227吨,白酒17吨,土糖354吨,砖3万块,瓦0.3万片,土纸0.16吨,土陶瓷3.17万件,棉布0.95万米,钨精矿41吨。1953年后,陆续兴建印刷厂、糖果厂、酱料厂、电厂。1957年,工业企业发展到19家,工业产值430万元,为1949年的5.7倍。1953—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1.8%。
1958年工业“大跃进”,一度兴办了众多工厂,主要工业、手工业有发电、原煤、生铁、锰矿石、水泥、砖瓦、大米加工、酒、土糖、土纸、皮鞋、布鞋、棉布、毛巾、各种铁木制小农具。由于违背经济客观规律,盲目“跃进”,产值下降,当年工业总产值360万元,仅是1957年的83.7%;其中重工业产值148万元,比1957年增3.8倍,而轻工业产值212万元,仅为1957年的53.1%。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后,工业产值下降,全县工业总产值764万元。
1964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工业相应得到恢复和发展,年产值回升到461万元。1965—1966年,工业基本建设投资351万元,先后兴建县农械厂、磷肥厂、锰矿场。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在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的基础上,贯彻工业与农业并举的方针,积极兴办地方工业,1969—1971年,工业基本建设投资940万元,平均每年313.3万元,先后建起造纸、水泥、氮肥、卷烟、农药、煤矿等厂场;自治区和南宁地区在县内建栲胶厂、染织厂等企业。
1971年,工业企业发展到72家,工业产值2742万元(总产值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为1963年的6.5倍,其中重工业产值1051万元,占38.3%;轻工业产值1691万元,占61.7%;县属工业23家,产值146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3.3%。主要产品产量棉布306万米,水泥3523吨,机制糖3870吨,机制纸188吨,卷烟9232大箱,白酒484吨,淀粉1470吨,原煤5231吨,碳酸氢铵1375吨,磷肥12611吨,锰矿33400吨,栲胶1308吨。70年代中后期,又先后兴办机制糖厂、淀粉厂、砖瓦厂等企业,全县工业产值持续增长。1972—1975年,投资总额902万元,平均每年225.5万元。1975年工业总产值达5616万元,为1971年的204.8%。1976—1978年,投资总额987万元,平均每年329万元。1979年全县乡办的企业达130家,工业总产值8217万元,为1975年的146.3%、1971年的299.7%。其中县属工业111家,产值4625万元,占56.3%,乡办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5601万元(不含个体工业),占71.9%;重工业2186万元,占28.1%。主要产品有棉布475万米、丝织品17.04万米、机制糖13404吨、卷烟47401大箱、罐头466吨、白酒2733吨、机制纸498吨、原煤19577吨、发电量517.83万千瓦时、碳酸氢铵3124吨、水泥14510吨、机制砖2350万块、钨精矿89.59吨、锰35088吨、栲胶1836吨、淀粉3021吨、铁制农具12.17万件。
1979年和1980年,先后撤并了粘土矿、煤矿、冶炼厂、农药厂等生产经营效益差的企业。1981年起,开始在工业企业中推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82年,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完善经济责任制;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搞好质量管理和经济核算;加强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加强财经纪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加强劳动组织,搞好定员定额生产;健全领导班子,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加速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全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84年,在工业企业中逐步推行厂长负责制,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542家,其中全民工业企业58家,集体工业企业61家,其它工业企业142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4896万元(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1981年增51.6%。县属工业完成总产值5231万元,占35.1%。1986年以来,不断巩固和发展各项改革成果。1987年,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和完善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逐步打破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旧经营体制,调动企业和职工生产积极性。同时,推进工业科技进步。1986—1990年,工业企业更新改造投资额10042万元,平均每年2008万元,重点加速对烟厂、糖厂、水泥厂、氮肥厂等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挖掘生产潜力,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工业生产获得新的发展。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2067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63家,集体所有制企业60家,中外合资企业3家,拥有香山糖厂、东江糖厂、卷烟厂、华侨农场糖厂、染织厂5个大中型企业,工业行业发展到有食品、饮料、饲料加工、烟草加工、造纸及纸制品、印刷、电力、机械、建筑材料、缝纫、木材加工、皮革及制品、金属矿采选、冶炼等2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建材、化工、矿产为辅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工业体系,烟、糖、水果罐头、淀粉、水泥等工业生产发展成为主要产业。主要产品加工能力卷烟年产20万大箱(详见《烟业》篇),甘蔗日榨5000吨,碳酸氢铵年产6万吨,水泥13万吨,水果罐头2万吨,机制纸4000吨,淀粉2万吨。年末职工人数11044人,固定资产原值20159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71349千瓦。是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845万元,产值指数为1950年的24927.9%(按可比价格计算)。县属工业完成9967万元,占乡办工业总产值30.3%。其中乡办轻工企业82家,产值29508万元,占89.8%;重工企业44家,完成产值3359万元,占10.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钢材286吨,锰矿10172吨,铜精矿2090吨,发电量2294万千瓦时,水泥60589吨,碳酸氢铵4979吨,机制砖6398万块,农用挂车2172架,布438万米,机制糖59743吨,卷烟20.05万大箱,罐头食品9665吨,味精220吨,淀粉19631吨,大米加工12130吨,酒精2600吨,机制纸2249吨,栲胶2544吨,松香970吨,混合饮料6838吨,茶叶379吨。
容县的经济
答容县解放前,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下,农民受地主阶级的剥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1949年粮食总产7275.5万公斤,水稻亩产205公斤。农业总产值1086万元。农业人口人均产粮238.9公斤,人均产值35.6元。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剥削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接着领导组织农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综合运用生产条件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发动容县农民群众打几仗农业攻坚战;20世纪50年代大力兴办水利建设,解决主要产粮区旱涝保收问题;20世纪6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沟排水,推广种植稻底绿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为作物持续增产打下基础;20世纪70年代通过兴办氮肥厂、磷肥厂,大量组织使用商品肥料;20世纪80年代大力推广水稻杂优种,普及良种和其他耕作新技术,提高农业单产,农业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生产发展更快。1989年粮食总产21431.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7245万元,农业人口人均产值为1949年的8.5倍。
1992年,容县兴建容县高级墙地砖有限公司后改为广西都峤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1.4亿元,先后建成彩釉砖生产线和玻化砖生产线。除了原来的容县瓷厂、广西南山瓷器有限公司,容县还在西郊规划了陶瓷工业园区,吸引了中兴瓷厂等数家陶瓷企业前来投资办厂。
容县是广西粮食高产县,1996年以来,连续6年实现亩产“吨谷田”县。容县是广西畜牧、林果主要产区,全县家禽出栏926.37多万羽,肉猪出栏30.28万头,猪苗销量108万头,其中霞烟鸡、三黄鸡畅销粤港澳市场。全县以种植沙田柚、荔枝、龙眼为主的水果面积达27万亩;以玉桂、八角、速生丰产林、腐竹为主的经济林面积35.7万亩;速生丰产林5万多亩。水果、玉桂、八角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容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市场的拉动,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食品、机械、建材、日用瓷器、饲料、造纸等支柱产业。
容县黑五类大厦是黑五类产业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该大厦集商务办公、酒店旅业、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设计上强调绿色、环保、现代气息,主楼22层,裙楼3层,1~2层为酒店配套用房,设宴会厅多功能厅;主楼4~14层为酒店客房,15~20层为办公用房,21、22层为两个中型会议室,地下室为车库及设备用房,总建筑面积为26623.71㎡,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为3967.27㎡,地下停车75辆,建筑高度为89.90米。总投资约1亿元,项目于2010年元月4日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下半年竣工。大厦建成后,主要服务于黑五类产业园及容县经济开发区,将成为容县标志性建筑,并将成为容县对外开外的一个新的窗口,为容县的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带动整个容县经济的繁华和兴旺。
1998年以来,容县以“三名”旅游开发为龙头,大力发展旅游业,实施“旅游旺县”战略,具有鲜明容县特色的“三名”旅游胜景初步成为两广、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旅游新热点。
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59.98亿元,增长13.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6亿元,增长3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5亿元,增长22.3%;完成财政收入39416万元,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66元,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27元,增长21%;万元GDP能耗约1.1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61%;规模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下降7.1%;削减化学需氧量2944吨,完成年任务的105.3%;削减二氧化硫549.4吨,完成年任务的104.9%。
2011年,容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23家,比上年增加51家。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77.5亿元,增长106.4%,增加值25.3亿元,增长77.1%。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10.4亿元,增长70.2%,增加值37.7亿元,增长46.8%。工业总量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
2012年,容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48.3亿元,增长36.8%。完成工业增加值51.04亿元,增长14.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6.2亿元,增长5.9%。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粮食单产创下历史新高,总产量达23.3万吨。
武鸣桉树化肥厂地址
答府城镇四喜东路。武鸣桉树化肥厂地址位于广西省南宁市武鸣县府城镇四喜东路,化肥厂又称化学肥料厂,凡是用化学方法人工制成农用肥料的化工厂都可称为化肥厂,是无机化工中重要的生产单位,按照生产的化肥产品所含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可分为氮肥厂、磷肥厂、钾肥厂、复合肥料厂和微量元素肥料厂,以及腐植酸肥料厂。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广西磷肥厂》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324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