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乡镇矿业持续发展的道路——区域集团型全方位滚动答此文原载《中国矿业》1994年第2期摘要 乡镇矿业是指乡及镇开办的各种形式的集体矿山和个体采矿业的总称,具有数量多、分散性...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山西甲醇流向,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乡镇矿业持续发展的道路——区域集团型全方位滚动

乡镇矿业持续发展的道路——区域集团型全方位滚动

此文原载《中国矿业》1994年第2期

摘要 乡镇矿业是指乡及镇开办的各种形式的集体矿山和个体采矿业的总称,具有数量多、分散性大、灵活性强、经济类型多样、经营机制市场化等特点。本文着眼于乡镇矿业作用及存在问题,论述了乡镇矿业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乡镇矿业;矿产资源;经营机制;区域集团

我国乡镇矿业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颁布,各级矿管机构建立及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政策约束下稳步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乡镇矿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地位的日益突出及国家政策给予的大力扶持,正逐步进入腾飞阶段。为使这些数量多、分散性大且灵活性强的乡镇矿业变成正规化的、走向持续发展的轨道,本文从分析乡镇矿业的作用及存在问题说明发展壮大它的必要性,并进而提出乡镇矿业应走区域集团型全方位滚动发展的道路,最后指出地方政府在引导管理乡镇矿业中的功能。

1 乡镇矿业的重大作用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镇矿业的重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乡镇矿业在全国矿业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25万处乡镇矿山,开发136种矿产,1990年甲类矿产产量7.8亿t(不包括砖瓦粘土和建筑用砂石),其中原煤3.57亿t,占全国产量的33%,黄金占35%;铁矿石5258万t,占31%;磷矿石3057万t,占43%,建材非金属矿石3.1亿t,占80%。乡镇矿业在全国矿业格局中另一个作用是弥补了国有大中型矿山开发之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减少资源的浪费。国有矿山开采的多是储量达到一定规模的高价值矿产;而乡镇矿山的开发活动则多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赋存情况作决策,不要求达到某种规模,由此使一些储量小,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矿产得到开发利用,如河床的砂石,地表有出露地下赋存量很小的矿点等.这是从储量规模上看乡镇矿业利用资源的情况。从资源占用实际看,乡镇矿山开发的多是边、角、残储量,对国有矿山占有、开发的储量起到拾遗的作用,由此减少了国有资源的地下损失。

第二,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弥补了农建资金不足,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乡镇矿业的就业人数,这几年一直保持在700万~800万之间,占全部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的7%~8%。这对地处山区可耕地少,交通不便的山村农民来讲,无疑增加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同时减轻了富裕劳动力涌向城市的压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在我国是非常显著的,但农业是解决吃饭问题及农村奔小康的基础,在国家财力有限不能大量投入农业基本建设时,发展乡镇矿业,引导乡镇矿业走以工助农的道路是可行之举。

第三,乡镇矿业的崛起、发展、壮大为探索中国式的工业道路提供了新思路.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认为:在我们这样农民人口占总人口79%、占总劳动力74%的国家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首要问题是要把实现工业化与解决农民问题结合起来。我国工业化要按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总格局,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一视同仁,协调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城市工业化道路,现在因城市病愈来愈严重,不得不将工业生产向农村迁移,这正如《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所指出的:“由城市向农村的经济扩散,或者叫分散,已成为当今改变整个西方社会经济生活的趋势之一”。

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加工属重工业生产,乡镇矿业的集约化联合经营,向区域性集团发展,并在全方位滚动,协调发展中形成各种开采加工区,在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向相关产业延伸过程中迈进城镇化行列是可能的。乡镇矿业的迅猛发展为此作了佐证,因矿业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在我国有20多座,因乡镇矿业发达而富甲一方的山东招远市、广东云浮市、河南灵宝市等有力地证明乡镇矿业开发在振兴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也暴露出一系列积弊,主要表现在:

第一,储备资源严重不足。乡镇矿业占有开发的资源多是边、角、残储量或探明的小矿床和矿点,开采之初储量就不足,再加上开采过程的滥采乱挖,采富弃贫,追求数量经济效益的行为,更进一步加快了资源耗竭。煤炭部对1.9万个乡镇煤矿的抽样调查表明,它们的平均服务年限只有6年。据郭钦安“坚持技术改造,引导乡镇煤矿健康发展”(《能源基地建设》1991年8月专辑)所列数据测算,山西省到2000年时将有一半乡镇煤矿报废。

第二,宏观管理不力,微观急功近利。宏观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实施滞后于乡镇矿业的发展;管理机构成立晚,不健全,执法不力,给乡镇矿业的盲目发展以有机可乘;地方保护主义,某些政府短期行为又加剧了乡镇矿业的超常规发展,为以后的持续稳定发展埋下隐患。微观方面存在着决策拍脑袋,不经科学论证,在资源不清,无有技术人员指导,市场不甚明了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导致资金浪费;开发经营上追求近期效益,缺乏规划下的规范化开采,资源浪费严重,利润分配上普遍存在吃光分尽思想,缺乏发展的长期考虑。

第三,乡镇矿业劳动者技术素质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人才短缺,很难从事科技含量高的资源开发工作。

2 乡镇矿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集团型全方位滚动

鉴于所述的乡镇矿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求它必须发展,而且要持续、稳定地发展,而乡镇矿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问题,宏观、微观管理问题更亟待探索和研究。

乡镇矿业形成的初期,由于地表或地壳浅部资源较多,开发较容易,投资不多即可生产并盈利,国家政策的扶持为它的壮大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是,随着资源开发规模日益扩大,耗竭呈加速趋势,后备资源吃紧乃至面临无资源可采的局面,乡镇矿业的生存受到威胁。这是乡镇矿业发展中遇到的第一障碍。障碍之二是随着国有矿山十四项权力的不断落实与相应责任的贯彻,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乡镇矿业的产品如何在竞争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求得发展,这里有个发展方向的问题。1992年11月5日人民日报社论“论区域经济”一文指出:区域经济的“特色在联合,优势在整体”。创造“苏南模式”的无锡郊区积极与大专院校协作,与大中型国有企业“联合”,加速营造生产要素市场,实施“再次崛起”战略的举措,就充分认识到船大御风浪的优越性。因此,乡镇矿业必须改变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既浪费资源,又不经济的生产方式;立足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立足管理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立足集约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

无疑,区域集团型全方位滚动发展是必然的。

这里,区域集团是指资源富集区各种矿产资源开发、加工经济实体,在政府协调控制下形成的互为原料,互为市场的有机整体。他们在人才利用上互相流动、交流;资金利用上互相支持;整体上在资源的开采、初加工、再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生产形成系列,就地实现资源的后续加工增殖。由此使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经济效益和组织化程度提高。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尽最大努力吸引域外资源进入本区,开辟更为广阔的域外市场,形成两头在外的资源开发、加工、销售市场,更进一步推动本区矿业的发展壮大。

全方位滚动是指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工、销售为吸附载体的生产销售集团形成后,在政府严格控制分配、统筹规划下实现生产周期循环渐进延伸中的资金积累,智能培训,使劳动者素质、生产设备水平得到提高,进而实现产业扩展和经济增长的良性运行。

区域集团型的发展形式,从我国矿业现实及已存在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

其一,区域内联合发展型。包括区域乡镇矿业与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国有矿山联合和乡镇矿间的联合两种形式。前者是以区内现有国有矿山为依托,乡镇矿山开采国有矿的边、角、残储量或分布在国有矿外围的矿点并供其选(冶);在生产合作中学习国有矿山的采选技术,管理经验;或立足国有矿山、矿物原料加工企业配套资源的需要,积极寻找并开采对口资源,或利用国有矿山废石进行粉碎加工、生产建筑铺路用石料。宜昌磷化集团将自身的技术资金优势与乡镇矿山资源优势结合,探索出的“共创效益、共享利益”的路子可作为这种联合的范例。

区域内乡镇矿业间的联合是乡镇矿的开发与加工形成互为原料、互为市场,共同以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后续加工增殖为目标的有机体。地方政府协调开发和加工项目,同时鼓励加工、深加工项目上马,使资源的开发与后续加工能力成比例地增长。

目前,地方企业已由过去卖“黑、大、粗”的原料和低档产品向深加工、高档次,高精尖拓展.这方面全国的实例很多,不一一列举。这种区域性产业群具有强大的生产力,骨干企业牵动能力大,技术互补的开发力大,效益相关的凝聚力大,为形成产业、产品优势创造了条件。

其二,两头在外型。区域内先期以开发本地资源为主,并逐步形成开采、加工体系,依其区位优势或人才、技术优势扩大影响。设法吸引,购进域外资源进入本区,扩大加工生产能力,增加区内产品花色、品种、档次,形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吞吐能力”强大的资源开发、加工、销售市场。广东云浮和湖南汝城矿业探索走出的正是这样的道路。

广东云浮素来是“种粮不吐穗,栽树不吐绿”的穷山恶水之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市、镇、村、联户、户办“五个轮子”驱动的方针,在充分开发、加工利用本地资源的同时,利用其有利的区位优势及政策措施积极开拓市场,吸纳外地优质石材进入本区,招揽八方客商来云浮做石材买卖。现在开发、加工企业已达2800余家,在324国道两旁形成蔚为壮观的百里长的石料工业“走廊”,成为全国四大石料建材基地之一。无论是数量、花色、品种和质量,在国内均具一定优势,被誉为“石料建材王国”。

居全国钨砂产量首位的湖南汝城,仰仗本地人才、技术优势,从外省、外县购回钨砂原料(1990年购入区内7000t,本地只产2000t)供全县60多家钨砂加工企业进行精加工,产品销往国内外,赚取加工费,使乡镇矿业开发、加工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局面。

广东云浮和湖南汝城走的这种开发本地资源或吸引外地资源输出精加工矿产品道路,使它们成为国内有影响的建材王国,钨砂生产首户。这种发展之路的意义在于:提高了矿产资源在本地的效益,减少了低值原料的运输;在本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扩大了矿业劳动力就业比例,增加了收入。

其三,产业扩展型。以矿产资源开发、加工为龙头,以此作为资本积累的源泉,然后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或矿业发展要求拓展矿业以外的产业。山西大同市南郊区的以煤助农和湖南涟源的煤林互养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值得借鉴。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高山村,20世纪80年代初靠集资进行煤炭开发,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20多万吨的原煤生产能力,年纯利润达120多万元,并先后建起了8个集体企业,使非煤炭收入超过煤炭收入。尽管如此,高山村“战斗堡垒”未忘记农民种粮的根本,面对资源储备不断减少,矿业发展后劲渐感不足的形势下,毅然作出改滩涂地140公顷(2100亩)的规划。现在高山村已投资370万元,从河滩地上整理开发水浇地141.33公顷(2120亩),比老祖宗留给他们的还多42.6公顷(639亩)。以工帮农、促农的举措;不仅改变了单纯依赖采掘耗竭性资源无法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更为山区农村的工业发展两条腿走路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上面提到的三种区域集团型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但目标均在于发展壮大乡镇矿业,使之持续稳定地发展。资源丰富的地区走的是联合的道路;资源相对丰富又具备开放条件的能广泛吸引外地资源,销售渠道通畅的走的是两头在外型道路;而矿种单调,需要地面资源配套的,探索的是一条地下地上共同发展的产业扩展型路子。由于本人接触材料有限,到实地调研不够,可能不尽全面,还有其他发展形式,希望有兴趣的同志共同探讨。

3 区域集团型全方位滚动 发展中地方政府的功能

乡镇矿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区域集团型全方位滚动发展,有利于把握其适当的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加长矿产品加工产品链,提高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通过控制分配,把握积累资金的流向,提高矿业技术进步和矿业劳动者的素质,发挥集团整体优势,抵御市场经济冲击。但是,乡镇矿业的散砂难拈,严重的短期行为决定了它们自主联合走集团化共同发展道路的难度,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从现实矿业实际出发,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长远发展规划,并多方面服务指导,协调乡镇矿业的发展,引导它们向集团化方向迈进,具体包括如下几项。

(1)查明资源家底,作好矿业发展规划。

矿产资源是矿业生产的劳动对象,乡镇矿业对后备资源的可开发量尤为关切,地方政府在作矿业发展规划布局时,首先要弄清楚区域内各种资源蕴藏情况,在此基础上协调乡镇矿业的发展,做到开发有度,加工有序,在保持本地矿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原则下,扶持有竞争优势的矿产开发向规模经济发展。

(2)指导、帮助乡镇矿业走联合、多角度化发展的路子。

首先,提高乡镇矿业对共同发展的认识,从思想上改变过去那种个体小农经济的生产作法,彻底改变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子孙后代利益的短期行为。其次乡镇矿业领导班子改革,力促那些团体利益、长远利益意识强,有管理能力,懂技术的人才进入领导层。第三,强化乡镇矿业内部约束机制。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保证技改、安全、教育的投入,并划出专项勘查基金,以保证对后续接替资源的勘探。第四,严格矿业项目的审批,使矿产开发加工能力增长同步,并力促加工产品向精细化、高附加值方面转化。第五,鼓励乡镇矿业的积累资金向别的产业投入,增强抵御冲击矿业的风浪。

(3)加强对乡镇矿业的监督服务功能。

乡镇矿业机制灵活的不利面就是跑、冒、滴、漏多,这对其本身稳定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对国家的税收工作不利。地方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在公正、廉明的原则下,严格乡镇矿业的财务管理,使资金做到用之有度,取之有理,投之有效;政府机构联络广、信息灵通,应尽力为乡镇矿业的生产、销售提供信息服务它们寻找新客户,开辟新市场;举办各种培训班,为它们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销售人才等;悉心处理好乡镇矿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化问题。

秦皇岛港的经济腹地

秦皇岛港地处华北、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煤炭、原油运输的主要港口,也是其他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口岸,有能源运输枢纽之称。近年来秦皇岛港正在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港口。秦皇岛港进口货类结构,内贸进口以件杂货为主,占总量的0.2%;内贸出口以煤炭、原油为大宗,占总量的71.5%;外贸进口主要是小麦、矿石、木材、钢铁、化肥、糖、水泥及其他件杂货,占总量的5.1%;外贸出口的货物主要是煤炭、原油、非金属矿石、钢铁、粮食及其他杂货,占总量的23.2%。港口煤炭货源分布于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宁夏、陕西北部,以及河北、北京等地、我国著名的大同、开滦、平朔矿及建设中的神府东胜煤田等,都在港口经济腹地内,是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基地。秦皇岛港国内中转煤炭流向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辽宁等9个省市,约占港口煤炭吞吐量的77%;外贸煤炭出口流向为日本、香港、东南亚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约占港口煤炭吞吐量的23%。港口原油货源主要来自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原油产量在我国居第一位,为港口提供了充足的货源。港口杂货出口货源分布为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和京、津、唐地区;进口货源分布于河北、山西、京津地区、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及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地区。秦皇岛港区是古碣石地域,秦始皇东行到此因而得名。港区西部北戴河海滨是著名的避署胜地,有天然的海滨浴场,有联峰山、鸽子窝、金山嘴、老虎滩等风景区,可以观日出和海市蜃楼;港区东有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有万里长城的终点“老龙头”,有姜女庙,东北部有悬阳洞及古长城通道九门洞,西部有石河古战场,西北部有燕塞湖。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什么 黄土高原地貌的特点是什么

导语: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有煤炭、石油、铝土矿等矿产资源。那么,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什么?黄土高原地貌的特点是什么?下面是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什么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远看起来不平整,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

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土高原基岩构造

黄土高原基岩构造以六盘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属西域陆块,东部属华北陆块。六盘山以西黄土高原以新生代断陷盆地为构造特征,陇中盆地黄土下伏基岩为直接堆积在古老岩层之上的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的甘肃群。甘肃群堆积后,上新世晚期地面抬升,黄河及其支流洮河、祖历河、葫芦河随抬升而下切,基岩地面成为起伏较大的丘陵状。甘肃群为一套含有石膏的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岩性差,抗蚀力较弱,在地下水浸泡和润滑作用下极易发生重力侵蚀,常形成大型滑坡。六盘山以东的华北陆台由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构成,中间夹以黄河凹陷。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是未经褶皱变动的前震旦纪陆台。

陕北、陇东和晋西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在中生代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内陆盆地,当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与今况刚好相反。西北部堆积了厚达1500米完整的中生代地层序列。其中神木,准格尔旗一带广泛出露的中生代灰绿色、黄绿色长石砂岩,当地叫砒砂岩,极易风化侵蚀,是当地及黄河中粗砂的主要来源。燕山运动使鄂尔多斯台向斜抬升,边缘发生断陷,形成汾渭谷地等一系列地堑谷地,到第三纪的中新世末鄂尔多斯台向斜成为准平原。上新世鄂尔多斯高原长城以南的准平原面上广泛堆积了三趾马红土,从三趾马红土的分布和厚度看,上新世时长城以南,渭北北山以北,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是一个浅凹形的巨大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己与今相同。

三趾马红土透水性极差,是黄土下覆的主要不透水层,而且三趾马红土容易吸水膨胀,是黄土高原大型滑坡的主要滑移层。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鄂尔多斯高原边缘如汾渭地堑谷地进一步发展,同时高原整体发生掀斜运动,使地面形成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斜面,控制着河流的流向。在地貌演变过程中沟谷的发展,谷间地有些形成面积不大的平台,有些成为长条状或椭圆状丘陵,它们是鄂尔多斯高原塬、墚、峁地形的基础。

山西台背斜包括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五台山是山西台背斜最古老的部分,并以此为顶点向南沿伸,东部为太行山,西部为吕梁山,两山之间为凹陷部分。古生代以来,凹陷部分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物。燕山运动后山西台背斜中部受断裂作用晋中大断谷开始形成。中新世末晋中南的漳沁地区形成准平原,其后接受了上新世的三趾马红土堆积。喜马拉雅运动使山西台背斜进一步上升,晋中断谷不断发育,河流下切,到更新世黄土堆积时地面形成起伏较大的丘陵、成为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的地形特征。

哪里有关于秦皇岛港的介绍

一、港口简介

1、地理位置

秦皇岛港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辖境。该港坐落在环渤海圈北岸的中端,西南临渤海湾,东北近辽东湾,同大连港、天津港成鼎足之势,堪称北中国及北京的重要门户。该港地理中心坐标:39°54′4〃N,119°36′26〃E,港阔水深,风平浪小,一年四季不冻不淤,是我国北方的一座天然良港。

2、自然条件

风况:常风向西南西(WSW),出现频率为10.6%。强风向为东北东(ENE),实测年平均风速3.9米/秒,最大风速23.9米/秒。春、秋季多西南风或西南西风,冬季为东北或东北东风,夏季多南风。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656.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221.21毫米,年最小降水量419.5毫米。年降水主要在6~8月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日最大降水量215.4毫米。

雾况:据统计能见度小于1000米影响港口作业的天数年平均为9.2天,其中持续在4小时的雾日为5.8天。雾日多发生在春末夏初。

气温:季节较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0.3℃,夏季最热在8月份,月平均24.5℃,冬季最冷在1月,月平均气温-6.5℃。

冰况:附近海域每年初冰日为11月下旬,终冰日为翌年3月上中旬,冰期平均为105天,最长可达124天,常年岸边有少量固定冰,冰的厚度一般为10~30厘米,5米等深线以外很少出现固定冰,对船舶航行和港口装卸运输生产无影响。

3、交通条件

秦皇岛港是中国以煤炭、原油输出为主,杂货、集装箱进出口为辅的多功能综合性重要港口,亦是世界最大能源输出港口之一,在“西煤东调,北煤南运”,以及对外贸易上发挥重要作用。

港口建有 170 多公里的自有铁路,有国内较先进的机车和编组场,给集疏运带来了便利条件。港口靠近京沈高速公路,京山、京秦、大秦、沈山四条铁路可直通港口,铁路是港口集疏运的主要方式,约占货物集疏运总量65%~75%,京沈高速公路、102 、205 国道、秦承公路与疏港路相连,公路运输约占货物集疏运总量10%左右。与世界百余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开展了贸易往来,并同日本苫小牧港、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比利时根特港等一批港口结为友好港。

秦皇岛港货物集疏运方式以铁路为主。经国家批准,秦皇岛港自有铁路与国家铁路实行分开管理原则,港口设铁路运输公司。全港拥有的各种类型内燃机车32台,自备车辆361辆,拖运能力达到22250吨,铁路线路总长172千米(其中装卸线长度39千米)。

港区道路总长53千米,主要分布于杂货泊位后方。主干道面宽12米,次干道面宽7米,均为混凝土路面。以港区1号门和4号门公路、铁路高架立交桥与市区干道相连,集疏港条件畅通便捷。

4、经济腹地

秦皇岛港具有独特的经济地理地位,位于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和半径300千米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因此秦皇岛港口经济腹地遍及中国北部地区,直接腹地为秦皇岛市和冀东、塞北、辽西地区。按港口功能分工和货源分类,秦皇岛港主要货源煤炭分布于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宁夏、陕西北部,以及河北、北京等,这些地区都是中国著名的煤炭生产地。

内贸煤炭主要流向沿海工业较发达的沪、浙、苏、闽、鲁、粤、桂、琼、辽等九个省市,约占全港煤炭中转量的五分之四;外贸煤炭主要流向日本、东南亚、欧洲,以及中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约占全港煤炭中转量的五分之一。

二、港口发展

1、港口历史

秦皇岛港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始建于 1898 年,是我国清代光绪皇帝御批的唯一自开口岸。

1998年 秦皇岛港首次成为天津――蛇口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中转港。

1999 年初列为中央直属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与国内37家收、发货方签定了年度煤炭运输中转协议,有4100万吨煤炭从此港中转、秦皇岛港吞吐量以超年度计划200万吨的强势再次跃上8000万吨目标。

2000年秦皇岛港累计吞吐量达到9743万吨,年吞吐量首次跨上9000万吨台阶。

2001年1月1日起正在运行秦皇岛港办公自动化系统准备工作已经完毕。2002年3月,国务院把管理权下放给河北省。9月,秦皇岛港务局进行公司制改造,成立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2003年秦皇岛港六分公司成功接卸了首列12000吨的超大型煤车,这是秦皇岛港有史以来接卸的最大列车。

2004 年 1 月,改制为产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重点建设的港口。

2、港口规划

在保持北煤南运主枢纽港地位的同时,在 21 世纪初确立环渤海散货中心港地位,全国提升港口功能,实现集装箱运输的跨越式发展。

针对港口的实际情况,秦皇岛港将认真谋划长远发展。在港口内部,要立足于现有资源条件,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十五”期间,全港计划投资 50 亿 ~60 亿元,实施“西煤东迁”、“西矿东迁”,建设 10 万吨级或者 20 万吨级原油泊位、跨越式发展集装箱运输、浚深航道、扩大仓储面积,使港口功能布局更为完善。

在“十五”期间,秦皇岛油港规划建设包括四个散装液体石化品种码头和一个 20 万吨级原油装卸码头在内的液体石化港区,并新增60万立方米原油重油储罐,将满足。各类船舶自由出入安全停靠,储罐的油品及液体化产品储运能力将达到800万~1200万吨/年

三、港口现状

1、港口条件

三公司(老煤区):设计能力1585万吨,堆存能力85万吨。

泊位 长度(米) 吃水 靠泊能力

7# 151 10 1

8# 200 10.4 1.5(高潮可装3万吨级煤船)

9# 200 10.7 1.5(高潮可装3万吨级煤船)

二公司(煤一期,二期和一期扩容);设计能力3800万吨,堆存能力150万吨。

泊位 长度(米) 吃水 靠泊能力

201# 275 14 5

202# 232 14 2(实际可装5万吨级煤船)

203# 320 14 5

204# 307 14 5

200# 273 14 5

六公司(煤三期):设计能力3000万吨,堆存能力150万吨。

泊位 长度(米) 吃水 靠泊能力

301# 340 17 10

302# 250 12.5 3.5

303# 250 12.5 3.5

七公司(煤四期和预留、扩容):设计能力5500万吨,堆存能力215万吨。

泊位 长度(米) 吃水 靠泊能力

704# 215 12.5 3.5

705# 215 12.5 3.5(高潮时可装5万吨级煤船)

706# 295 17 10

707# 295 14 5(目前按3.5万吨级煤船掌握)

708# 245 14.9 3.5

709# 250 14.9 5

九公司(煤五期):设计能力5000万吨,堆存能力400万吨。

泊位 长度(米) 吃水 靠泊能力

901# 282 14.9 5

902# 337 19.7 15

903# 300 19.7 10

904# 263 19.7 5

905#(预留) 263

906#(预留) 300

秦港煤炭泊位23个,能使用的21个,预留2个,煤炭设计通过能力1.8885亿吨,堆存能力955万吨,垛位经加宽、加长后,堆存能力将超过1000万吨。706#、301#泊位最大可装14万吨级煤船,三公司最小可装5000吨级煤船。

仓储堆场及能力

秦皇岛港共有生产性仓库、堆场总面积113.2万平米,总容量290.1万吨。其中仓库面积7.7万平方米,容量10.4万吨;堆场面积105.5万平方米,容量297.7万吨,其中煤堆场87.8万平方米,堆存容量264.2万吨,内外贸货种分类储存。另外,尚有散粮筒仓,其容积7.47万立方米,容量5.89万吨。先进的运输方式和便捷的集疏条件,缩短了货物在港储存周期。煤炭装船直取率达6%,原油管道输运直取率100%,杂货采取铁路、公路集疏港,直取率平均在37.6%。

装卸机械及能力

秦皇岛港有下设七个港务公司和一个流动机械公司:

第一港务公司: 主要经营原油、柴油、汽油、磷酸、航空煤油、石脑油、重油、船舶燃料油、奥里油、二氯乙烷、甲醇等石油化工液体散货的进出口装卸、储存和水陆换装作业。公司拥有东港区101号、102号、103号、104号4个液体散货泊位,均拥有高效输油臂,岸上有多家单位的100多万方储罐,年设计通过能力1650万吨。作为华北最大的液体散货中转基地,秦皇岛港务局第一港务公司目前正在规划5个0.5-15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和占地650亩的液体散货储罐区。

第二港务公司: 主要经营秦皇岛港煤一二期码头的煤炭装卸业务。公司拥有东港区201号、202号、203号、204号4个泊位,其中201号泊位为2.5万吨级,202号泊位为5万吨级,合计年通过能力为1000万吨。203、204号泊位均为5万吨级,合计年同过能力为2000万吨。

第三港务公司: 主要经营秦皇岛港西港区煤炭码头装卸业务。公司拥有西港区大码头7号、乙码头的8号和9号3个万吨级深水煤炭专用输出泊位,总设计能力为1585万吨;各类固定装卸机械176台(套);煤炭(焦炭)堆存场地总堆存面积29.54万平方米,总堆存能力(煤炭)65万吨。

第四港务公司: 主要经营杂货装卸业务,其货种有散辆、矿石、木材、钢铁、化肥、水泥、玻璃、大纸、饲料、集装箱、大型成套设备等。公司拥有西港区2号、4号、5号、6号、14号、15号、16号等7个泊位。其中万吨级泊位5个。最大靠泊能力3.5万吨级;有仓库14座,容量3.79万吨;堆场17处,容量14.34万吨。

第五港务公司: 主要经营散粮、化肥等货物的装卸业务,可为客户提供散装货物的灌包服务。公司拥有西港区12号、13号、17号、18号、19号等5个泊位,其中12号为散粮专用泊位,19号泊位为散货(如化肥、水泥等)罐包专用泊位;拥有先进的散货罐包机9台,1000t/h的悬臂装船机一台,门座式起重机14台;仓库两座,面积1.73万平方米;散粮筒仓最大仓储能力为5.5万吨。

第六港务公司: 是“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秦皇岛港煤码头三期工程的使用管理单位,主要承担山西、内蒙等的煤炭疏运和出口运输任务。公司拥有301号、302号、303号三个大型煤炭专用泊位,其中302、303号泊位为3.5万吨级,301号泊位为10万吨级,设计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有翻车机、堆料、取料机、装船机和皮带机等大型成套装卸设备27台(套);4个大型储煤场,总面积达20.6万平方米堆存能力为150万吨。

第七港务公司: 主要经营煤四期码头的煤炭装卸业务。公司拥有东港区704号、705号、706号、707号四个泊位,其中707号泊位为预留项目,未形成靠泊能力;综合年设计通过能力近期为3000万吨;拥有亚洲最大的煤炭堆存场地,总面积35万平方米,可堆存煤炭200万吨。

流动机械公司: 主要担负第二、三、六、七港务公司的煤炭作业,以及机械维修;公司拥有汽车起重机从16吨至225吨9个起重级别型号14台;7.25吨至40吨轮式起重机8个型号60台;斗容量由0.5立方米至4.6立方米规格的装卸机90余台;叉车2.5吨至40吨9种规格46台;挖掘机、推土机、牵引车、自卸车及半挂车等车辆70余台。

航道

现有主航道、东航道、西航道、老航道、煤三期航道、10万吨级航道等共6条。

航道名称

航道尺度(米)

航道底质

满载通航最大船舶

长度

设计水深

实际水深

底宽

主航道

6700

-13.5

-13.0

120

泥沙

5万吨

东航道

4679

-13.5

-12.8

120

泥沙

5万吨

西航道

4843

-12.8

-12.0

100

泥沙

3.5万吨

老航道

3145

-12.0

-9.5

100

泥沙

1万吨

煤三期

2475

-13.5

-13.0

120

泥沙

5万吨

10万吨级航道

21200

-16.5

120

卵石

10万吨

锚地

港口锚地主要用途为待泊、引航、检疫、避风。分为西锚地、东锚地、油轮锚地3处,其中西锚地水深-12米,锚泊能力10艘;东锚地水深-14米,锚泊能力26艘;油轮专用锚地水深-14米,锚泊能力10艘。锚地至南山头灯塔距离3~7海里,锚地底质均为泥沙,易于着锚,水深适中,是良好的港口锚地。

2、主营业务

秦皇岛港的主营业务包括:煤炭运输,杂货运输,油品液化运输,集装箱运输,船舶代理,理货业务,船舶引航,客运业务。

四、吞吐量

1、货物吞吐量

港口吞吐量由改革开放前 1978 年的2219万吨,增加至 2001年的1.13 亿吨,其中煤炭完成1亿吨。

1998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7792万吨。

1999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8261万吨。

2000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9743万吨。

2001年秦皇岛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从此跨入世界亿吨大港行列。

2002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11亿t,第二次突破亿吨,其中煤炭吞吐量为0.98亿t,创我国煤炭输出港最高。

2003 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 1.256 亿吨,煤炭吞吐量突破 1 亿吨。

2004 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 1.53 亿吨,比上年增长 20.27 %。其中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全年完成吞吐量 1.5 亿吨,比上年增长 19.68% ,净增 2472 万吨;其中,煤炭完成 13160 万吨,增长 2188 万吨、增长 19.94% ;杂货完成 1472 万吨,增长 305 万吨、增长 26.2% ;港口吞吐总量、煤炭、杂货、集装箱吞吐量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2005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1.6902亿吨,提前20天完成1.6亿吨年计划,其中煤炭完成14513.9万吨,创秦皇岛港历史新高。

2006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两亿吨,其中煤炭输出量达到1.85亿吨,占到中国沿海港口下水煤炭的50%。

2007年,秦皇岛港货物吞吐量完成2.45亿吨,比上年增长21.7%。

2008年,秦皇岛港货物吞吐量为2.49亿吨。

2009年,秦皇岛港货物吞吐量达2.4382亿吨。

2、煤炭吞吐量

1999年秦皇岛港按这条思路实现了煤炭运输量逐月增长,全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6972.5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提高了港口煤运市场占有率。

1998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6904.2万吨。

2001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完成1亿吨。

2002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9792万吨。

2003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10971万吨。

2004 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完成 13030 万吨。

2005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完成14513.9万吨。

2006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完成1. 86亿吨。

2007年秦皇岛煤炭吞吐量约完成2.5亿吨。

2008 年秦皇岛港煤炭吞吐量完成21791 亿吨,同比增加388 万吨,增长1.8%,其中,内煤完成2.04 亿吨,同比增加1051 万吨,增长5.4%,外贸完成1413 万吨,同比减少663 万吨,下降32%。

2009年,秦皇岛港煤炭年吞吐量已达到2.02亿吨,再次超过了两亿吨大关。这已是该港自2007年以来煤炭年吞吐量第三次超过两亿吨。

(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

化工产业在城市内产业转移和集聚的关系

中国产业大迁移并没有发生在传统产业,而是发生在新兴产业。传统制造在出清过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地区集聚。新兴制造向地理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中部核心二线城市群逐渐崛起。中国产业大迁移不仅是产业布局的变化,也对房价、人口流动、区域消费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一百年,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两次规模宏大的产业迁移。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避免民族工业毁于战火,沿海和沿江下游的工厂企业集体内迁。第二次是1964年到70年代末的三线建设,当时出于战备需要将国防科工企业迁往西北西南地区。之后的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打破了商品市场的地理分割,在区域地理特征的支配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表现出“东强西弱,南升北降”的特点。最近几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体现在产业资本开支的新旧分化上,也体现在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和大迁移上。

中国正在进入产业迁移和产业转型的协调阶段。过去三年,一线城市高房价对制造业持续挤出,促使产业结构向更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服务业聚集。目前北上广深的第三产业占比均已突破60%,中国一线城市的最终产业发展形态可能类似于纽约和东京,成为一个服务型和消费型社会。过去三年,传统产业并没有发生迁移,而是在出清过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地区集聚。过去三年,中高端制造业(半导体、通信设备、电子元件)向地理纵深发展,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从沿海向中部区域的核心城市迁移的特征。产业迁移促使中部核心二线城市崛起,形成以新兴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链基础,比如合肥的中科系,郑州的富士康系,武汉的光谷系,西安、成都、贵阳的半导体、电子、光电产业等。

产业迁移必然带来劳动力、资本、税收、基建等方方面面的提升,进而对人口流动、房价、区域消费等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正在发生的产业大迁移类似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制造业南迁和南部“阳光地带”崛起。中国中西部核心地区依托特定的工业基础和日益通达的高速交通网络,承接东部的产业迁移,使得就业本地化和人口流动率下降成为长期趋势,并带动本地房价和消费基数的成长,从而吸引更多人口和相关产业链迁移至本地,形成“产业迁移—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的良性闭环。

传统制造:不是转移而是出清,区域集中度提升,强者恒强

首先观察汽车制造、化肥与农用化工、多元化工、钢铁、煤炭、化纤、纺织等传统制造业,整体来看,这些行业经历的不是迁移,而是出清。一方面,传统制造的区域集中度提升,向着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的地区集聚,强者恒强。另一方面,那种“低端制造从沿海向内陆转移”的说法是一种想当然的错误推断,沿海地区也有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高的地区,这些并不是产业迁移的必要因素,产业迁移的发生是多方面的结果。向内陆迁移的产业不是低端产业,而是中高端产业。

汽车制造仍然是一个传统产业,中国汽车制造的中心仍然在上海,上海的汽车制造上市企业收入占全国将近一半,其他区域的汽车制造集中度也进一步提升。北部区域从东三省(主要是长春、沈阳)向河北、北京集聚,中部区域向湖北、重庆集聚,南部区域向广东集聚。目前汽车制造已经跃升至湖北第一大产业(东风),也是河北(长城)、广东(广汽)的支柱产业之一。新能源车属于新兴制造,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即将改变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成本结构和供应格局,但是整车制造这个传统产业仍然是强者恒强,向优势区域集聚。

图1:2014-16,汽车制造的迁移路径(右图为行业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化工(化肥与农用化工、多元化工)整体上是由南向北聚集。东部沿海的山东、河北、江苏,以及西部的青海是化肥与农用化工的主要生产地,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多元化工集中分布在山东、湖南、长三角地区,也展现出区域集中度提升,强者恒强的特点。

图2:2014-16,化肥与农用化工的迁移路径(右图为行业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2014-16,多元化工行业迁移路径(右图为行业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钢铁的产能分布很明显受到了去产能和环保限产的影响,环京一带的河北、山西、山东和成本较高的西南、华南地区经历了产能出清,钢铁行业整体向生产效率较高的江苏(沙钢)和中部腹地(马钢、华菱、新余钢铁)聚集。煤炭经历了和钢铁类似的去产能,从环京一带向以煤炭为支柱的内蒙古、山西集聚。

图4:2014-16,钢铁行业迁移路径(右图为行业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2014-16,煤炭行业迁移路径(右图为行业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化纤也出现了明显的区域集中度提升。东三省的化纤向辽宁集聚,辽宁是东三省重要的化纤生产基地,化纤也是其十大产业之一。中东部地区,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地区的化纤产出占比下降,产出向占比最高的浙江集聚。化纤是浙江前五大产业,强者恒强的特征明显。纺织也是向优势地区如浙江、江苏、河北等集聚。长三角地区在化工化纤、纺织等领域的产业链完备,具有全面优势。

图6:2014-16,化纤行业迁移路径(右图为行业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2014-16,纺织行业迁移路径(右图为行业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迁移对房价、人口流动和区域消费影响深远

产业迁移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制造的地理分布,也对中国的人口流动、区域消费力和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产业迁移的第一个影响体现在了房价上。过去三年,那些承接了高附加值产业迁入的中西部核心二线城市,房价增速更高。我们列举了七个中西部核心二线城市和七个东部沿海二线城市在2014-17年的房价涨幅,中西部核心二线城市的整体涨幅更高。沿着这个趋势,未来有高附加值产业迁入优势的中西部核心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可能与一线和东部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持续分化。

图8 :2014-17房价增速:中部二线(蓝)VS 沿海二线(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迁移的第二个影响体现在了流动人口下降和就业本地化这两个变化上。中国劳动力流向的基本格局都是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和沿海地区流动。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开始下滑,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在本地就业。东部和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部分弥补了劳动人口下降的不足,中西部地区承接了来自东部和沿海地区的中高端产业迁移和劳动人口回流,中西部核心二线城市的经济增长进一步吸引劳动力本地化就业。

产业迁移的第三个影响体现在了二线城市群的整体消费提升上。人口回流和就业本地化的直接结果是中部二线城市群的消费主体扩大了,并且随着高附加产业在这些地区的占比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也在慢慢提高,消费主体的扩大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是我们观察到二线及以下城市的服务业和零售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2013年至今,虽然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逐年下降,但中部核心二线城市的社零增速从2016年以来是回升的。

今天中国正在进入区域发展再平衡、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链集聚的新阶段,这也是产业迁移和产业转型的彼此协调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把旧产业从东转到西,实际上旧产业并没有转移,只是在出清过程中向高效率低成本地区集聚。真正发生了产业迁移的是新兴产业里的中高端制造,这也是各地再创业的过程。

产业迁移的发生是多方面的结果,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并不是产业迁移的必要因素。基础设施、工业基础、科研教育政策等特定资源禀赋更加重要,一旦时机配合,产业布局的再平衡就会出现。中国产业大迁移,始于制造业,必然带来劳动力、资本、税收、基建等方方面面的变化,进而对人口流动、房价、区域消费等产生深远影响。70年代美国开始从北到南的产业大迁移后,美国的新兴制造业、消费零售和服务业在80年代前后出现了爆发式增长。随着中国新兴产业持续向地理纵深发展,未来十年的中国在消费、服务、中高端制造上的潜力不可估量。

产业收入占比

东三省:振兴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三省行业收入占比(前十)

黑龙江的产业结构相对平衡,在动态发展上仍能保持原有优势,吉林和辽宁的支柱产业的优势在迅速消失(辽宁的钢铁和石化、吉林的汽车和建材),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也没有发展出来。

环渤海:环京一体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渤海地区行业收入占比(前十)

河北承接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任务,过去三年在基建和地产等大处着墨。山东微微转向了技术密集度相对较高的电子制造。从高科技领域上市公司收入来看,相比北京广东,上海对互联网、生物科技企业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最强城市群PK:长三角vs珠三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三角、珠三角行业收入占比(前十)

长三角的优势是产业链的完备,各种产业在长三角都能找到。珠三角的优势是产业链集中在电子信息化产业。长三角类似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珠三角类似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大湾区。

中部五省:正在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部地区行业收入占比(前十)

中部地区表现出了产业结构同进同退的协同效应:中部地区的汽车制造、电气部件与设备制造、电子元件、食品加工、航空物流与铁路运输整体上升,而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等传统资源型行业的占比整体下降。

中西部经济带:老三线重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西部地区行业收入占比提升排名(前十)

陕西布局航空航天、半导体,四川布局消费电子、物流中心,重庆布局汽车制造、电子制造,云南布局医药、旅游,贵州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等电子信息产业。四川、陕西、重庆加速向第三产业转型,云南、贵州除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中药、白酒等产业,也加大了第三产业布局。

能源三省:重装上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大能源省行业收入占比(前十)

山西内蒙古新疆三个能源大省的煤炭、钢铁、建材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占比都有所下降,但工业发展半径主要还是以能源为核心的周边行业。

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从容忍不平衡到均衡发展多点开花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但能够容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原因之一。当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权宜之计——全国的发展资源不足时,优先发展基础更好的沿海地区,给予更优惠的税收补贴政策、招商引资政策、更开放的经营环境,其本质也是其他地区对沿海地区和外资的税收补贴、劳动力补贴。每年上亿农民工放弃农耕,迁移到沿海地区的工厂里,带来了低廉的劳动力,创造了巨大的外汇储备。人口红利创造了中国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低消费率,也间接带来了超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超高的M2增速。

2009年之后,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补贴沿海、补贴外资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不可持续,不平衡发展的代价越来越大时,中国也开始从需要容忍区域不平衡才能跳跃式发展的阶段,走向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从旧模式向新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各个地区实际是站在了不同的肩膀上,结果难说孰优孰劣,但现象确实分化明显。

全国自南向北,由东向西,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全面收缩,煤炭、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在各地的收入占比都出现了下降。在这场全面转型中,东三省(黑吉辽)和能源大省(山西内蒙新疆)都表现出力不从心。中部五省(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整体崛起,产业结构同进同退,从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集体转向汽车、电子、电气、物流、食品等技术密集型和服务配套型产业,绝对是中国经济的亮点。长珠三角和四个直辖市区域都转向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为支柱,但特点各不相同。中西部地区的转型虽然不如中部地区来的震撼,但贵州陕西四川也各有亮点,而云南在产业结构转型中落后。房地产对广东、上海、河北、云贵川的支柱作用尤其明显。

神木县为什么叫神木,有什么历史故事?

据记载,在县城的东北方向杨家城所在位置,即古麟州城,相传城外东南方向大约四十步,有三棵松树,大的需要两三人合抱,属于唐代的旧物,人称神木。

金代改为神木寨,到了元代,蒙古族消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开国之君成吉思汗的陵墓就在内蒙古的伊金霍洛旗,伊旗和神木是近邻,蒙人爱屋及乌,也就将神木寨升格为神木县。明代尚有遗迹。

扩展资料

神木市,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是“中国文明的前夜”——石峁遗址所在地,位于陕西北部、秦晋蒙三省接壤地带。

神木历史悠久,境内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石峁遗址是现存史前最大城址,为4000多年前中国北方及黄河流域的文明中心。神木历史上一直是守卫中原、抗击外夷的边关前哨,素为塞上重地。

北宋时,以生长于麟州的一代名将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英雄群体满门忠烈,戍边卫疆,流芳百世。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如王维、卢纶、李益、刘禹锡、范仲淹等,都在这里留下不朽的诗词佳作,王维的《新秦郡松树歌》、范仲淹的《渔家傲·麟州秋词》成为千古名篇。

神木也是著名革命老区,早在1927年就创建了党组织,1934年创建红色政权,开辟神府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保存下来为数不多始终未被敌人清剿的红色根据地之一。

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曾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涌现出王瀛、汪铭、张友清等革命志士;走出了贾拓夫、张秀山、王兆相、李子奇、李智盛等一批高级领导干部;留下了张闻天、贺龙、刘志丹、马文瑞、乌兰夫、华国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友人白求恩生活和战斗的足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木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山西甲醇流向!山西煤炭流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