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李审是郭威的心腹爱将,为何竟带头违反将领命令?最佳答案李审曾是郭威最为信任的部将,但却因违反军令而被处决。说起这事儿,还真令人唏嘘不已。抛开对错不谈,李审之死反映...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西甲李承祐,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李审是郭威的心腹爱将,为何竟带头违反将领命令?

李审是郭威的心腹爱将,为何竟带头违反将领命令?

最佳答案李审曾是郭威最为信任的部将,但却因违反军令而被处决。说起这事儿,还真令人唏嘘不已。

抛开对错不谈,李审之死反映出了两个问题:

自制力差的人,难免会吃大亏;

要成大事的人,必然不能心慈。

问题中的郭威,便是后周的开国皇帝,也就是后周太祖。郭威这个人,原本是后汉大将,善于统兵,颇有威信,并且渐渐掌握了后汉权柄,最终被部将们推上了皇位。

武将出身的郭威,自然拥有一批心腹大将,甚至有时候会与之推心置腹。毕竟,不得人心者,难得天下。这一点,郭威还是非常清楚的。

在郭威的部将中,有一个叫做李审的。李审这个人,也是个蛮有军事才能的人,并且深得郭威的垂青。但可惜的是,在关键时刻,李审带头犯了军纪,并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此事发生于郭威为后汉平叛之时。公元949年,后汉发生叛乱,郭威领兵在黄河以西镇压。

当时,叛军为了取胜,派人冒充卖酒商贩,向郭威的士兵们兜售美酒,以至于当晚值夜士兵酩酊大醉,使得叛军趁机偷袭,险些令郭威全军覆没。

收拢残余部队后,郭威立下了一则军令:

“将士非犒宴,毋得私饮!”

郭威这条军令说得很清楚,军中将士们,除非获得犒赏,否则一律禁止私自饮酒。

要知道,军中无戏言,否则便无以服众。然而,李审却是个大酒鬼,一天不喝酒便浑身难受。结果,李审有一天早晨偷偷地喝了些酒。

李审私自饮酒,无疑是违抗军令了。结果,郭威对李审毫不留情,将其斩首示众。

总得来讲,李审带头违反军令,主要还是没能逃过酒瘾。当然,更重要的是,这家伙的自律性实在太差了!

李审是郭威的心腹爱将,为何竟带头违反将领命令

最佳答案既然李审实为郭威的心腹爱将,那么在他带头违反将领命令的背后必然具有难言之隐或者是另有隐情。但其实如果我们深入对此事进行了解的话,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其实李审违反郭威命令的举动,确实是有些胆大妄为了。当然,通过李审这一不自量力的行为,终也给其带来了应有的惨重代价。

放眼于古代,能够夺取天下、建朝立代的群体无非两种,其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白手起家这一群体;其二:“陈桥驿兵变,皇龙袍加身”的后来居上这一群体。而后周太祖郭威,正隶属于后者。时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推翻后汉政权,随即一手缔造了后周政权。“李审带头违反郭威军令”也正是郭威建立后周政权这一过程中的小片段而已。

三镇之乱,国难当头

公元947年,刘知远在郭威等心腹的建议下,于山西称帝,史称后汉。因为郭威早年便跟随刘知远征战四方,而且对于刘知远称帝后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郭威深得重用,不久便被委任为全国兵马大元帅。后期三镇之乱的平定(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是郭威对于后汉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

肆意酗酒,不可饶恕

公元947年,三镇之乱爆发,后汉皇帝李承祐面对着如火如荼的战势情况,不得已派遣郭威统兵出征。在与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首战告捷后,后汉军队军心旺盛,甚至到达了有些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程度。正是长期沉浸于这种兴奋状态中,才使得李守贞抓住了后汉军队的把柄。李守贞利用“卖酒”的手段吸引后汉士兵,结果几天下来,前营绝大部分士兵便沉浸在了酗酒的状态当中。

李守贞见时机成熟,便于夜晚发动进攻,由于酒精的作用,后汉军队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在郭威反应及时,终才挽回大局。自此之后,郭威便以此诫令全军:。但是将领李审却于次日过度酗酒的方式回应了郭威,郭威见此情景,大怒之下便将李审出以斩首,毕竟“军令如山倒”!如果连将领都不予以遵从的话,那么其下士兵又该当如何?

后汉皇帝固执,郭威黄袍加身

众所周知,后汉后期之所以能够勉强维持国运延续,这其中是与郭威不无关系的。平定三镇之乱后,郭威便被后汉隐帝派遣北方前去抵御契丹。就在郭威北上建功之时,隐帝却趁机诛杀了史弘肇,与此同时,郭威起兵造反。面对郭威的起兵,隐帝并未听从李太后的建议与郭威修好,反倒北上御驾亲征,不久便死于战争。公元950年,郭威击败后汉军队,于冬天挺进开封,次年建立后汉。

爸爸姓李2014年阴历九月十一早上7:29出生起什么名字

最佳答案具体马年宝宝起名方法

1.父母期望孩子做有道德的人马年宝宝起名取名心灵美比外形俊美更重要,父母亲往往懂得这个道理。很多汉字都包含道德规范要求在里面,如蔼、仁、容、德、轩、贤、良、伦、正、清、义、诚、直、道。但这并不意味着随随便便拉过来一个字配上姓就成为好名字,父母必须要考虑到姓与名如何匹配的问题。

2.期望孩子学识渊博,博学多才做为父母,也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出色,受到大学教育并且衣食无忧,工作稳定。所以他们可能会对这些代表聪明、睿智、天赋的美词感兴趣如:颖、灵、睿、锐、哲、慧、敦、迪、明、晓、显、悉、晰、维、学、思、悟、析、文、书、勤等。

3.马年宝宝起名取名期望孩子身体健康、姿容俊美如果你是一个父亲或母亲,你会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身体健康、外表俊秀。下面这些字就意味着健康与漂亮如:俊、威、英、健、壮、焕、挺、帅、秀、伟、武、雄、巍、松、柏、山、石、婵、娟、姣、妯、婷、姿、媚、婉、丽、妩、美、倩、兰等。

4.马年宝宝起名取名期望孩子生活富足、事业有成追名逐利是人类一种天性,父母给孩子命名时也会体现出这点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人有这种名字。名字里含以下字可寄予这种希望:达、耀、兴、荣、华、旺、盈、丰、余、昌、盛等。

5.期望孩子生活富足,平平安安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一辈子风平浪静,平平淡淡过一生。平淡自然不是平庸或者平凡。有的家长会选择一些最平常的字去表达他们的心如乎、安、静、顺、通、坦、泰、然、宁、定、和、康等。

6.马年宝宝起名取名期望孩子自立自强、功成名就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以后能自立自强、辛勤工作、坚韧不拔、意志顽强,所以他们以喜欢用一些阳刚之气十足的名字。

马年宝宝起名宜用字

一、马年宝宝取名起名宜用“草”字头马是吃草的动物,带草字头的字,寓意着属马的宝宝福禄双收,安享富贵。如:芙、芝、芬、茵、花、芳、芷、苑、茶、茹、荷、草、荐、荃、菁、菽、萱、董、苇、倩、莲、蔡、蒋、颖、荟。

二、马年起名宜用有“巾”、“纟”、“衣”偏旁的字俗话说好马配好鞍,马披上彩衣代表着事业有成,前途光明。如:纪、紫、洁、纲、彤、采、雕、彦、彩、彬、彪、彰、希、帆、席、常。

三、马年起名宜用带“目”的字马的眼睛是最富有感情的,传统认为带“目”的字可以让属马的宝宝增添洞察力,有贵人帮助。如:目、直、盛相、县、盼、看、眉、真、睦、睿。

四、马年取名宜用带“龙”的字成语有“龙马精神”一说,搭配有龙、辰之类的字,寓意着更加兴旺发达。积极、有生气、有活力、有干劲、成功之意。如:龙、辰、农、袭。

五、马年起名宜用“禾”、“麦”、“豆”、“米”的字马也离不开五谷杂粮,加入类似粮食名称的字,代表着一生不愁吃喝,运势昌隆。如:禾、秀、秦、梨、稼。

六、马年起名宜用带“木”的字马在树林中自由自在地穿梭其中,名字中如果加入带“木”的字,传统中代表心想事成,事业有成。如:木、杉、彬、琳、杞、杭、荣、林、柄、霖、柔、杰、栋、森、杨、树、桦。七、马年起名宜用有“宝盖头”的字宝盖头的字,意味着有屋有宅。如:守、安、宋、宜、定、家、容、实、宽、宝。八、马年起名宜用有“寅”、“戌”、“羊”的字午(马)与寅(虎)、戌(狗)为三合;午(马)与未(羊)是六合,大吉大利。名字中若带有这些字,寓意着有伯乐赏识,贵人帮助。如:彪、寅、建、美、群、骏。

刘知远简介

最佳答案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石敬瑭与后唐决裂,刘知远力荐石敬瑭起兵,成霸业于晋阳(今太原)。石敬瑭担心自己不是后唐大军的对手,决定求援于契丹。刘知远全力支持他这个决定。但在许诺的条件上,他不同意石敬瑭既称臣又割地的做法。他对石敬瑭说:“对契丹称臣就可以了,行以父亲之礼就太过了。只要用丰厚的财物去贿赂,就足以使契丹出兵,根本不必承诺向他们割让土地。割让土地,只怕日后会使契丹成为中原大患,到那时,就追悔莫及了。”但石敬瑭称帝心切,根本不听刘知远的建议,以至于酿成了日后辽兵南下灭晋之祸。

石敬瑭称帝后,论功行赏,先后加封刘知远为忠武军节度使、归德节度使。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七月,又任命他为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简介,总揽晋阳地区的军政大权。次年,石敬瑭病逝,遗诏刘知远辅政,由出帝石重贵即位。石重贵对日益坐大的刘知远深感不安,但因为对辽用兵,还需要借重刘知远镇守北方,便以怀柔手段拉拢刘知远,封其为太原王、拜中书令等职。刘知远权势更盛,遂立足晋阳,在河东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这一时期,后晋与契丹关系破裂,两国战争时有发生,但驻守在河东的刘知远对契丹兵的屡屡侵扰不闻不问,石重贵几次让他发兵,他也置之不理,只是趁着乱世招降纳叛,数年间就在晋阳聚集了一支五万人的大军,河东的实力因此很快就超过其他的藩镇。

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契丹攻灭大梁,后晋灭亡,整个中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当时,后晋诸藩镇被迫上表称臣,刘知远也派遣使者到开封,向契丹表示庆贺,却并不称臣。耶律德光心里不满,但忌惮于河东兵马强盛,也不好说些什么。使者回到晋阳后,向刘知远报告说,契丹兵蛮横残暴,在中原烧杀抢掠,很不得民心。许多地方的百姓自发组织反抗,各镇节度使也多是口服心不服。刘知远听了使者的报告后,认为有机可乘,决定兴兵自立。是年二月,刘知远在晋阳称帝,仍沿用后晋“天福”年号,以此笼络人心。

刘知远称帝后,各地的藩镇多不服其管辖,而河北、河南地区则完全被契丹占有,形势十分不利。针对这种局面,刘知远没有急着出兵,而是积极整军,修缮器械,等待着有利的时机。三月,耶律德光见中原人民反抗不断,引兵北回。四月,耶律德光病死,部下诸将忙于争夺皇位,无暇南顾。河南、河北的兵马也是人心惶惶,日夜难安。刘知远审时度势,了手下大将郭威的建议,南下攻打契丹占据的河北、河南地区,很快就攻陷了洛阳、开封等地石敬瑭简介,契丹兵北遁,各地的后晋官员纷纷投降。六月,刘知远进入开封,改国号为汉,仍用天福年号,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后汉。他同时下令,凡契丹任命的节度使以及各级官吏均留任原职,不再变更。于是各地藩镇打消疑虑,陆续上表称臣。

七月,天雄节度使杜重威和天平节度使李守贞也相继表示臣服。但不久,杜重威就再度拥兵反叛。刘知远闻讯,下诏罢其官爵,并率军亲自攻打魏州。十一月,魏州粮尽,杜重威被迫出城投降。

这年十二月,刘知远因爱子病逝,悲伤过度,而致病倒在床,久久不见恢复。次年一月,刘知远在病床上宣布改元乾祐,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暠。十七日,刘知远病危召心腹重臣苏逢吉、史弘肇、郭威入宫,要他们辅立皇子李承祐。当天,刘知远驾崩于滋德殿(即万岁殿),终年54岁。死后葬于河南睿陵。

古代秀才进京赶考要多久,包括来回的时间和考试的时间

最佳答案      1、举人才可以进京参加会试,秀才要先到省城参加乡试,中举才能在来年参加会试。

     2、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会试(秀才考举人),而明代成祖于永乐年间迁都之后,一直实行两京制度,分别是北京与南京,所以除了两地的考生外,其余省份的都必须前往京师参与考试。

    3、全国各地的举人进京赶考,得看所在地到京城的距离。

都城地域问题

      第一先看京城在哪,其他的就十分容易确定了。

     隋唐时都城在长安,各地人到长安考试,但是有时候皇帝也会临时让人到洛阳考试。就像唐玄宗在位时,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

     宋朝人考试当然在开封,河南人顺其自然沾了光,南方人又得划船过江,同样被黄河拦截住的北方人日子也不怎么好过,也得转过头,收拾好包袱乘木排渡过黄河。

     直到南宋,京城移到临安,苏南浙北的人捡了大便宜,而河南人就得跨淮过江,四川人只能顺长江飞流直下,沿路山高峡深,浪高礁尖,危机四伏,稍差片刻一船的学子就会“拍在沙滩上”。

     而金国、元朝也都举办过科举,这两朝均拥有三个首都,元朝的上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大都(今北京)与中都(今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形成三角之势,金国的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南2公里)、中都(今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则成为一条狭窄的长带,不管如何,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重新北移,南方人得就千里迢迢的北上。

    到了明清时,除了南北直隶(南京、北京)的举人可以在当地考试,其他地域的举人都得赶到北京参加考试。

根据查阅史料,我们能初步断定几个省份抵京赶考的大概时间:

湖南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从道光十三年(1833年)开始,22岁的左宗棠就踏上了赴京赶考的旅途,由于前两次的落榜,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初,左宗棠第三次进京赶考,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月抵达京城,大致三个月的时间。

四川

      丁治棠,四川合川人,曾参加光绪十五年(1889)举行的会试,于光绪十四年(1888)阴历十二月二十日从家中出发,坐船到重庆。二十三日,他再坐船顺流而下,前往上海。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在正月二十日到达上海。二月初二到天津港

,初七到达北京,他在路上一共花了47天的时间。四月二十六日,他离开北京回家,回家路线相同,七月回到重庆。丁治棠到北京参加会试,前后一共用了8个月的时间。

云南      

      从云南省城昆明上北京会试,有两条道路可走。如没有特殊原因,人们都选择

出云南胜境关进入贵州再北上。

    这条道路上有很多驿站,最大的几个驿站之间的路程为:昆明滇阳驿(今昆明东北波罗村)到贵阳府城(今贵州省贵阳市)1040里,贵阳至平溪卫(今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590里,平溪卫至罗旧驿(今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罗旧镇)210里,罗旧驿至澧州城(今湖南省常德市澧县)880里,澧州至孙黄驿(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130里,孙黄驿至荆州府城(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120里,荆州府城至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490里,襄阳至卫辉(今河南省卫辉市)1030里,卫辉至北京顺城门(宣武门)1240里,全程5730里,一般要行走3个月。

广州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里提到过鸦片战争时上奏道光的奏折从广州到京城的时间平均是15天,而“靖逆”的奕山、琦善分别走了57、56天。这二位都是被“抬”着走的,军情奏折自然是快马驿站传送,普通的举人应介于二者之间。举人在乡里属于“头面人物”,交通工具应不会太差,还有很多书需要带。认为应该在25——35天之间。

   这可以从古代官员赴任的标准行程来算,明清两代,从南京沿运河至京城是3个月,从南京至广州大约也是3个月。因此如果走运河路线,一个古代广州人,到京城大约要半年时间。

创造因素的前提

1、盘缠是否够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赴举者刘蜕曾在一篇文章中诉说了赴举的辛酸:“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刘蜕所说的“半岁为往来程”,虽然诉说了赶考的辛酸,也吐露了其间巨大的经济压力。半年间不仅收入全无,还有旅途车马费、旅店费、饮食等盘缠,是一笔大开支。

   古代考试还有一项开支,学生考试用的每套试卷都由考生来支付,加上置办一些考试装备,如脂烛水炭、餐器、衣席等,加起来不是小数目。

  就像之前提到过的丁治棠,在8个月的时间内,尽管他没有将每笔开支都记载下来,但他在落榜后,曾经伤心地说:“费银数百,如泥牛沉海,毫无消息”。他花十两八钱银子买了洋船的船票,到天津港又花了七千钱雇车从天津到北京,落榜了后又花了一笔钱捐了一个教谕的职位,从天津返回上海的轮船费是九两八钱。

2、是否太平

     走到偏僻人稀之地,土匪抢劫赶考举子的事件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很少发生。这是因为,举人上京赶考所带路费都不太多,而官府对抢劫举子的土匪追查很严,且判刑很重,土匪犯不着冒很大的风险,去干获利不多的事。另外,土匪也不会抢错,因为上京赶考的举子大多用黄布做成旗帜,其上大书“奉旨会试”等,结伴招揺上路,识别很容易。

3、疾病

   进京赶考的举人,最大的担心和麻烦就是在路上生病。刘凤骞便是在去会试的路上生病的,不过他生的只是一点小病,虽然影响了写诗,却仍能吹箫解愁和继续赶路。若生了重病,轻则耽误考期,重则病死异乡。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晋宁州金砂村的李承祜、李承祐(光绪二年即1876年丙子科举人)兄弟俩,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双双赴京会试。李承祐在路途上受了风寒,到京城后卧床不起,没等到会试便病死京城。兄长李承祜忙于料理胞弟的后事,又要扶柩回晋宁,只好放弃这次会试。此后,李承祜也没有考中进士,享年79岁而病故。

4、天灾

     进京路途太遥远,无论走路、骑马、坐车、乘船,有时也会发生事故。如昆明举人尹尚廉,道光二年(1822年)上京城会试,走到距京城不远的今河北衡水市安平县时,他图方便搭乘安平同知周炳的运铜船沿滹沱河北上,船行至新滩时被大风吹翻,可怜这位饱读诗书的尹尚廉竟溺死异乡。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西甲李承祐》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