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盔甲在哪里?答楼主你好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盔甲保存在北京故宫,保存数量比较多的清朝盔“布面铁衣”,结构为内铁外棉,是仿明朝中后期的一种盔甲。其...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山西甲护地址,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盔甲在哪里?

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盔甲在哪里?

楼主你好

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盔甲保存在北京故宫,保存数量比较多的清朝盔“布面铁衣”,结构为内铁外棉,是仿明朝中后期的一种盔甲。其他朝代的目前只能从壁画,雕刻,人俑和文字记载中看到,除了一些石头做的冥器之外没有出土过整套。

LS注意,楼主问的是最完整的古代盔甲,夏商周的青铜头盔在我们江西出土过很多,博物馆里随便可以看见,但只是一顶胄而已,而没有完整的身甲

明代将士的铠甲真有传言中的这么华丽吗?

一直以来,在涉及古代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军官都披挂金光灿灿的山纹甲,肩上有巨大的铜制吞肩兽等等形象很夸张和炫酷的铠甲。其实这种形象我们在明代的墓道石像生和寺庙雕塑壁画上见到很多,特别是小时候的连环画更是将这个形象深入人心。参考明代的《出警入跸图》,里面的军人装束也是非常华丽。那么在真实历史中,普通明军军官们当年真的是穿戴如此华丽吗?

▲皇家御林军的华丽军服以威武漂亮为第一要务

确实,在《出警入跸图》中,出现了大量披挂华丽铠甲的军人,但是这不是在作战而是御前仪仗。军礼服和作战常服是差别巨大的,金光灿灿、威风凛凛的大汉将军是朝廷的仪仗队,他们的金盔金甲以威武美观为主要功能。这样的铠甲是需要细心维护的,大汉将军交班要将金甲擦拭干净保养后再上交库房存放,当值时再来凭腰牌领取。皇帝有时看到大汉将军的金甲保养不善、不够明亮耀眼,还要发脾气责罚相关人员,可见漂亮才是军礼服最重要的要求。野战军就不同,耐用便利才是第一要务。明代野战铠甲由国家统一制作,标准化生产,从成本考虑不会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经济实用,可以大量列装部队是直到今天仍然适用的野战军服标准。

▲大汉将军的豪华铠甲需要精心维护

所以我们再来看当年的《太平抗倭图卷》,这里有比较真实的抗倭明军的装束描绘。我们可以看到,骑在马上的高级将领就穿普通的札甲,没有任何装饰也没有夸张的吞肩兽,代表高级军阶的是头盔上的簪缨和小旗,他头盔的式样也和礼仪凤翅盔很像。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帽子是最重要的服装,历代体现官员级别的最重要的标志都是帽子。在战场上,军官们都披挂的朴素铠甲,从头盔的式样和簪缨上区别官阶。如果在一群黑鸦鸦披铁甲的军官里,很突兀的有一个金盔金甲亮闪闪的将军,他就太显眼和容易被攻击了。

▲《抗倭图卷》中主将的形象,披挂普通的札甲,戴凤翅盔有代表高级军阶的簪缨和小旗

在《太平抗倭图卷》上除了主将戴礼仪凤翅盔外,其他军官都带统一的斗笠型盔。这种从宋代就有的头盔加工工艺比较简单,利于批量制造,适合国家大批装备部队。其轻便而且宽帽檐可以防卫流矢,在明代非常流行甚至皇帝也戴。斗笠盔的流行影响了东南亚国家几百年,一直到近代,缅甸泰国的传统盔甲还是戴斗笠盔。

▲明代皇帝的高级斗笠盔

▲出土的明代实战斗笠盔

▲明代军官斗笠盔复原

▲连环画戚家军,这种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并不真实

▲这种装饰华丽的夸张的铠甲在实战中不可能存在

▲俞大猷绣像,这是穿戴了华丽的朝觐礼服

另外,明代是个从冷兵器时代向冷兵器火器混用时代过渡的朝代,盔甲的式样也逐渐变化。在明早期冷兵器为主,盔甲式样以金属札甲为主;到了中晚期火器使用渐多,盔甲以轻便的布面甲和锁子甲为主。抗倭战争在嘉靖年间,在战争中火器已经十分普及,布面甲已经很常见了。由于明代的铠甲只能官造并由官府武库贮藏,个人私藏铠甲是大罪有谋逆之嫌。所以明代军人的铠甲装备只能在在战时由国家武库统一调配发放。在《太平抗倭图卷》中,我们看到骑在马上的军官还披挂明代早期的札甲,应该是国家武库仓促之间调用了早期开国时代的库存配发前线。由于金属札甲沉重,只有骑兵才会配发。而需要长途行军的步兵军官仍以布面甲锁子甲为主,普通士兵只有号衣或者简单的布面胸甲。

▲明代火铳手的布面甲内衬铁甲片,根据山西传世实物复原

野战部队的铠甲也有区别,抗倭援朝的明军明显甲胄装备率高。由于是北方气候寒冷,又以骑兵为主,驻朝明军装备了比较多的铠甲。同时由于朝廷拨款力度不一样,作为朝廷精锐的驻朝明军享受更优先的装备配给。在《平番得胜图》中,将领披挂全套带护臂的札甲戴凤翅盔簪缨高耸,军官穿不带护臂的长札甲或布面甲,近卫穿札甲护胸,这是明军北方精锐的打扮。

▲卡通版《平番得胜图》,可以看出北方明军精锐的比较齐全的装备

在地方临时征召的明军,比如戚家军则就屌丝一些了。军费靠地方总督调拨,装备领用没有优先权,京师武库的装备不会发给他们,只有地方武库的装备还得和其他部队争抢。所以如戚家军那样的临时集训征召的轻步兵,装备应该是俭朴而轻便的,远没有《荡寇风云》电影里那么威武雄壮。

历史上,真实戚家军的军官们应该是披挂布面甲或锁子甲没有装饰,头顶斗笠盔,主将戚继光应该穿和其他军官一样的朴素铠甲,只是他的斗笠盔上会有长长的朱红簪缨和小旗。士兵穿号衣无甲头包头巾,前排对敌的士兵有简单的布面胸甲做加强保护。真实的戚家军应该就是这样一支朴素的军队,他们没有金盔金甲却打败了凶悍的倭寇,他们没有华丽军服却有浙东人的坚韧和勇敢,这才是勇悍的吴越之魂。休言江南多文弱,虎士三千倭寇清。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凤翅金盔,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山西大同的什么窟

山西大同的著名石窟是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齐名。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大约是在公元460年至494年之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的规模宏大,共有45个主要洞窟,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洞窟内外的雕像总数达到了51000多尊。这些洞窟和雕像都是依山而建,沿着武周山的山势东西延伸约1公里。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既有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子,也有中原文化的特色,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云冈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宗教和雕塑艺术的重要资料。1999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如今,云冈石窟已经成为大同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云冈石窟的特点

在这些洞窟中,第五窟和第六窟是一组双窟,被称为大佛洞,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之一。大佛洞的建造年代大约在公元471年至494年之间。这两个洞窟的前面有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修建的四层木构楼阁,非常壮观。

窟门两壁上层雕刻有繁茂的圣树,树下有两尊佛坐像,神情安详。下层则是威风凛凛的金刚力士,头戴双翼羽冠,身穿甲胄。窟内北壁有一尊高17米的坐佛,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其风格呈现出唐代的特点。东西两壁还有两尊立佛,其中西壁的立佛鼻直眉弯,略显笑意,雍容秀典。

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云冈石窟

元朝时山西有多重要?

元朝时山西有多重要

历史上,山西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的地方。自东汉以来,游牧民族就将山西视为黄金之地。

韩昭和拓跋鲜卑都以山西为据点,建立了中原霸业。南北朝时期,北齐也将山西视为军事中心。

山西大同也是辽、金的首都。有了如此多的成功经验,当蒙古发动中原攻略时,山西也成为了重点,山西也因此成为了蒙古的后方。

元代,山西与山东、河北、内蒙古(大都、上都)直接划归中书星星行省,属于元朝的“腹地”。 “符离地区”垄断了元朝的军工生产。按照分工,大多数工匠负责弓箭。设有弓锻太极科、大渡射箭局、大渡弦乐局等机构。

山西是向华北草原运输铁器的中心。孙臣(孙臣“尝其为蹄筋羽甲献之”,成吉思汗本人用弓箭无法射穿,孙臣的后裔孙亮赠忽必烈“百枚”)甲胄年年失”),他中了七箭却失败了他,我们的祖孙都是元朝的甲胄专家),其余著名的甲胄制造专家被视为甲胄制造中心元朝。

山西大同路装车处显然主要从事铠甲的生产,并辖丰州一局、营州一局、平地县一局、山阴县一局、白登等少数弓箭生产机构,县一局等),又错了真定路(真定是中原拖雷氏的封地,是忽必烈的妻子赐给阿里哥的),冀州只有一场。

除了铠甲之外,还生产冷兵器比如山西的刀剑也很大。元代专门设立广胜图书馆,主管平阳、太原等山西各省的军品。

山西还是元朝的粮库。不仅山西当地的大量粮食被没收,送往蒙古草原供给驻军,整个华北乃至江南的粮食都不得不集中到大同这个巨大的粮仓里,以供驻军使用。

驻军。方便蒙古草原牧民灾年补给。山西。王谷部是成吉思汗的亲戚,是草原农耕能手。

010年到300年,他还到山西吃灾难年大同的救灾粮。自忽必烈时期起,山西就驻扎了大量的侍卫。山西的粮食是整个帝国运转的关键。

此外,山西还是蒙古马、牛、羊的仓库,是蒙古骑兵的第二故乡。

忽必烈定都元朝后,聚集在都城周围的军队没有地方养马。就连齐雪君也不例外。他占用了很多土地,却发现那块地是好农田,他不愿意用来养马。

于是,忽必烈在晋北建立了国营马场,将元军从全国各地招募的战马送往山西。就连蒙古王公也把自己心爱的马放在山西中部。

一旦发生战争紧急情况,元军还从山西“征用大量马匹”。 1317年,元朝从内地征集马匹164523匹,仅山西大同、太原就搜查马匹44570匹。

山西还为蒙古草原提供了大量的牛羊。在元朝统治下的蒙古草原上,羊肉汤等食品开始流行。山西有大量的装备、粮食、马牛羊,而且山西出产丝绸,因此也受到蒙古诸侯的重视。

术赤家族在太原等地拥有五十多个封地,这些封地的产品甚至会被送往欧亚大陆的另一边。

察合台家族和窝阔台家族在山西也有封地,两汗国的诸侯一直想拿下山西。元代上都与大都混战时,山西也是决胜的关键点。

谁抓住了它,就可以对大渡造成致命的威胁。在元朝即将灭亡之际,察罕帖木儿也在山西整顿了军备和军队,对红巾军发起了围攻。元末,山西成为北方军事中心。朱元璋大军到来时,由蒙古人率领攻克。

山西解州关帝庙的构造是怎样的?

解州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州作为关公的故乡,关帝庙兴建的历史颇早。据有关碑刻记载,远在陈隋之际,解州关帝庙已经修建。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各界对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又对解州关帝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重建和扩建。清朝末叶,该庙曾数次失火,损失惨重,但在民国年间又予以修复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解州关帝庙这座古老的建筑群落极为重视。不仅将它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予以保护,而且一再拨款,对这座庙宇进行维护修复,使之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庙以东西向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总占地面积约66600余平方米。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残存高2米的结义碑1通,白描阴刻人物,桃花吐艳,竹枝扶疏,构思奇巧,刻技颇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园内桃林繁茂,千枝万朵,颇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街北是正庙,座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主轴线上又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殿阁嵯峨,气势雄伟;屋宇高低参差,前后有序;牌楼高高耸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间既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布局十分得体。庭院间古柏参天,藤萝满树,草坪如毡,花香迷人,使磅礴的关帝庙氤氲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义勇门或忠武门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巍巍耸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叫“雉门”,东面的“文经门”是文职官员行走的,西侧的是“武纬门”,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门为黄色玻璃瓦顶,鸡吻脊兽雕刻精美,门楼上嵌竖匾,书金字“关帝庙”三字。雉门后部的台阶上是戏台,铺上台板即可演戏,是一座双昂卷棚歇山顶建筑,前后石雕围栏佑护。内有周仓、廖化像,下是横匾“全部春秋”,与上、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御书楼原名八卦楼,清乾隆年间为纪念康熙御书改名御书楼。楼北有分列两侧的碑亭、钟亭。亭内竖有清雍正年间硕果亲王题词的玉碑一通。悬有清代顺治年间铸造的铜钟一口。

前行有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144幅,洋洋大观,颇有童趣。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北面左右两侧,彩绘着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只是没有走麦城这个情节,在全国关庙壁画中都按此进行,据说这是因忌讳关羽自高自大而被杀,终于造成蜀国的覆灭而隐去的。穿过午门,经“山海钟灵”坊、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

主殿崇宁殿堪称关帝庙之心脏。周围筑以回廊,26根石柱上蟠龙飞舞。殿中塑有关公帝王装坐像。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崇宁殿。殿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使入顿生敬佩之感。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皤龙姿态各异,个个须眉毕张,活灵活现。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蔚为壮观。大殿明间悬横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书。檐下有“万世人极”匾,是咸丰皇帝所写。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门口还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以示威严。殿内木雕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一方,更增崇宁殿庄严肃穆的气氛。历代名人赞颂关羽的题匾,诸如“神勇”、“义炳乾坤”、“大义参天”、“万极人世”、“气肃千秋”等书法题匾,一方面反映了关羽在帝王以及大臣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关羽的性格以及他在历史上所处的境遇,同时,也作为书法珍品流传后世。

穿崇宁殿而出,入后宫南门,就进入寝宫,过花圃,有“气肃千秋”坊,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东侧有印楼,里边放着“汉寿亭侯”玉印模型,西侧是刀楼,里面列青龙偃月刀模型。双楼对峙,系方形三层的十字歇山顶建筑。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风动影摇,珊珊可爱。又有《汉夫子风雨竹》碑刻,以竹隐诗,诗曰“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多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传说出自关羽的手笔。

后宫后部,是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卉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经》,故又名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的。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楼顶彩色琉璃履盖,光泽夺目。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第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108个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建筑结构奇巧别致,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入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好对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谓之三绝。

关帝庙,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又是全国最大的祭扫关帝的场所。如今经过多次修葺、彩绘,关帝庙更加壮丽辉煌。

山西的关帝庙导游词

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导游词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山西的关帝庙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山西的关帝庙导游词1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参观关帝庙。

运城关帝庙是我国最大的武庙,全国有三处纪念关羽最著名的地方,一处是洛阳的关林,一处是湖北当阳的关陵,关老爷是解州常平村人,所以全国最大的关帝庙就是现在大家所在的——解州关帝庙。

关帝庙的第一道门叫“端门”,端门前的这块四龙壁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大同、北京都有九龙壁,这里建四龙壁是因为关羽生前是人,死后才被封为帝王,所以这里建四龙壁,说明关羽和一般的真龙天子的不同。四龙壁烧制于明宣德年间,至今已有560多年了,龙壁从上到下是天地海三界,说明天地人和,吉祥如意的征兆。四龙壁上人物的头都没有了,x期间有人来这里盗走头像,买到美国,现在还在美国的博物馆展出。

请大家抬头看一下端门上方的题字,中间是”扶汉人物”,两边为”精忠贯日”和”大义参天”。都是对关老爷恰当的评价。

大家请看这个由三支铁柱组成的“门当”,它也叫“挡众”,以前来朝拜关老爷在这里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再大的官也得步行进庙,挡众就是起这个作用的。这两尊铁狮子铸于距今380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也是起着威状气势的(当地小姐讲是“功德碑”的)作用。

这个门叫雉门,平常不开,文武百官朝关老爷是走旁边的文经门和武伟门。关帝庙是一处宫殿式的建筑,古人修城墙,以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雉门只有皇帝才可以经过,因为关老爷也被封为帝王,所以关帝庙是按照皇宫的形制修的。在修建过程中又吸取了很多民间的风格。大家请随我走进雉门,雉门后面是较大的台子,在台阶两侧预先留好的石槽中搭上木版,这里就变成了一座乐楼,大家请看台上的匾额“全部春秋”、“演古”“证今”不正是戏台上将要上演的吗?

午门本来也是只有皇宫中才可以有的,大家都很熟悉“午门斩首”,而这个权利却只有皇帝才能实行,关羽死后极尽尊荣,宋称王,明封帝,清尊圣。所以关帝庙才有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午门。午门内有周仓和廖化的画像,周仓是为关羽扛刀的步将,著名的飞毛腿,关老爷的赤兔马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周仓能紧紧相随。廖化是蜀国后期的大将,所谓的“蜀国无先锋,廖化为大将”,在这里,廖化和周仓一起做关帝庙的门神。午门两边有青龙、白虎,道教的护法神也在这里守卫着关老爷的安全。午门四壁有许多壁画,画关老爷的生平,从桃园结义到水淹七军,关帝庙忌讳“走麦城”,所以壁画中也没有这个内容。午门内有众多的匾额,其中以柯横行书的“乾坤正气”为佳。

山西的关帝庙导游词2

现在我们到了运城市西解州城外的关帝庙。关帝庙是奉祀三国时期武将关羽的寺庙,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我国乃至海外关帝庙中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庙宇,也是国内现存最好、最完整的关庙建筑群之一。关帝庙南倚中条山,北濒盐池水,绿树成荫,景色秀丽,具湖光山色之胜,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戏和电视剧,都知晓关羽的盛名,可谓家喻户晓。关羽(公元160—220年),终年59岁,字云长。传说关羽本来不姓关,因杀了欺侮良家民女的县尹被迫捕,逃至撞关,过关隘被关吏查询时。他随口指关为姓,从此以关姓闯至河北涿县。以后,与刘备、张飞结为手足兄弟。建安五年(公元220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俘虏,曹操赏识他英勇善战,拜他为偏将军。关羽斩颜良、文丑,封汉寿亭侯。随后,关羽再次投奔刘备,著名的赤壁大战,刘备和孙权联合击败曹操,关羽受命镇守要塞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关羽率军攻樊城,水淹七军,活捉曹操大将于禁,斩名将庞德,威震华夏。不料孙权乘机派兵从背后偷袭,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关羽战功显赫,名声跃居历代名将之上,后被迫封为“壮缪侯”。民间百姓追慕关羽忠孝义勇,逐渐奉若神明。历代统治者利用关羽对君主忠贞不二的品格,大肆宣染和教化,逐渐封王、封帝。明清时代,关羽有“武王”、“武圣人”之尊,与“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

我们面前这座气势宏伟的建筑就是关帝庙,首先由我介绍一下庙宇的历史和布局。据文献记载,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初(公元589年),宋代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20年)扩建。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毁于地震,再建后又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20年)毁于大火,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又予重修,历经数十年修缮,始恢复旧貌。现在的.庙院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各种房屋200余间,规模巨大,建筑精美,气势恢弘,为中国武庙之最,颇具王宫气派。整个庙宇的布局分南北两大部分,南为结义园,北为正庙。正庙又分前后两院,前为庙堂,后为寝宫,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寝”的格局。

山西的关帝庙导游词3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关公故里的解州关帝庙。解州的“解”在这里应读作(hdi)。解州古称解梁,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西南15千米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神圣殿堂。

各位游客朋友,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20年)毁于火灾,经十余年才修复。现在庙宇中的许多建筑坐北朝南沿南北向中轴线分四大部分有序展开。中轴线南端是“结义园”,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园内古木参天,山水相依,并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往往使人在触景生情中,沉浸于“桃园结义”的美好传说之中;中轴线北端为主庙,是一个单元甚多而又层层展开的巨大建筑群落,主要由琉璃龙壁、端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刀楼、印楼、春秋楼和众多牌坊组成,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主庙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雕梁画栋而又庄严肃穆,身临其境,不能不使人对关公肃然起敬;中轴线南端东侧建有“万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轴线南端西侧建有“威震华夏”木牌坊一座,两座气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着关公及关公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轴线北端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主庙附属建筑,如追风伯祠、长寿宫、崇圣祠等,它们与主庙一样无不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但却又有着主庙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们对关公生平、身世的认知与理解,增强对关公的崇拜与敬仰。

各位游客朋友,从义勇门或忠武门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巍巍耸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叫“雉门”;东面的“文经门”是文职官员行走的,西侧的是“武纬门”,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门门楼上嵌竖区,书金字“关帝庙”三字。雉门后部的台阶上是戏台,铺上台板即可演戏,是一座双昂卷棚歇山顶建筑,下是横匾“全部春秋”,与上、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前行至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144幅,—洋洋大观,颇有童趣。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北面左右两侧,描绘了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

山西的关帝庙导游词4

各位女士、先生,我们现在站在关帝庙东侧的大门,从这里直入的是北部的正庙部分,进人之前让我们参观一下南侧的结义园。当年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桃园结义,现在结义园的景致是依照当时的场景进行设计建造,由木牌坊、君子亭、三义阁、假山、莲池等建筑组成。每逢春暖花开之际,四周桃花含苞欲放,阵阵花香袭人,颇富桃园结义诣趣。

现在我们出结义园,进入主庙。大家脚下的这条路是主庙的中轴线,在这条主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祟宁殿,两侧配以木坊、石坊、钟鼓楼、祟圣祠、胡公祠、追风伯祠、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等。正庙坐北朝南,建筑布局沿袭着中国古代建筑中轴式对称的传统风格。院落内建筑排列有序,左右对称,高耸的建筑,参天的古坊,颇具皇宫格局。

端门,又称山门,是进入主庙的第一道门,门楣正中,镌刻着“关帝庙”三个大字。门前空地上,立有三根交叉的铁柱,名为“档众”。古代凡来朝谒关帝的官员,文官在此落轿,武官在此下马。端门对面建琉璃影壁一座,上嵌蟠龙、人物、鞍马等图案,富丽华贵,庄重大方。

我们由端门而人,面前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雉门。文官和武官则要由文经门和武纬门出入。东西两侧分列崇圣祠、胡公词。这样可以见到一字排开为三门两祠。大家是由东边的钟楼下进入庙内的,西边的鼓楼与钟楼遥相对应,酷似两尊守护主庙的武士。

跨进雉门,大家可以回头留意建在高大台基上的门庭,台阶向内收缩,两侧各砌八字形琉璃影壁一道,大家可以猜猜这在古代有什么用场?“先生,你猜对了,这是一座可搭可拆的活动戏台。”每逢庙会演戏时,便将大门关闭,架上木板,变后部为前台。大家可以遐想当年演“关公戏”的盛况,如今门庭隔扇上,仍镌刻“全部春秋”及“演古”、“证今”等字样。

过了雉门看见一座宏敞的厅式建筑,便是午门,虽然称“门”,实为过道。四周环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板,两端镶嵌五彩琉璃的松鹤和小鹿。步人午门,石栏的匠额,楹联引人注目。这幅长联是民国时解县县长郭象蒙所书,上联是“国贼数操,谁曰不然,顾权无以异也。张挞伐,建纲常,天地低昂鬼神泣”;下联是“圣乡说鲁,复乎尚矣,惟解亦相侔焉。仰威灵,明把事,山川磅礴庙堂巍”。联中骂操、贬权、颂羽一气呵成,又盛赞关庙之盛况,可以说是联中神品。门厅内东西两侧和中壁有彩绘关羽生平的画像,为河东民间艺人所绘,表露出百姓对关羽的敬仰之情。

沿着冬青簇拥的大道,穿过雕造华美的“山海钟灵”木坊,便是御书楼。我们置身楼下仰望,可见建筑造型精巧别致,八角藻井叠架而上,直至顶层,这是座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又称“八卦楼”。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为纪念康熙皇帝御书“义炳乾坤”牌匾而改称御书楼。楼下挂有一长方草书“绝纶逸群”。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山西甲胄》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