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麻黄的来源为何、其性状、显微横切面的主要区别为何?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最佳答案麻黄Herba Ephedrae(英)Ephedra Herb来源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的草质茎。植物形态 草本状...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山西甲胺水溶液,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麻黄的来源为何、其性状、显微横切面的主要区别为何?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

麻黄的来源为何、其性状、显微横切面的主要区别为何?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

最佳答案麻黄

Herba Ephedrae

(英)Ephedra Herb

来源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的草质茎。

植物形态 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cm。木质茎短,常匍匐;草质茎绿色,长圆柱形。直立,节明显,节间长2~6cm,直径约2mm,有不明显的细纵槽纹。鳞叶膜质鞘状,长3~4mm,下部约1/2合和生,上部2(3)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常向外反曲。雌雄异株,雄球花3~5聚成复穗状,顶生;雌球花宽卵形,多单生枝端,雌球花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卵形。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生于河床、河滩、干草原、固定砂丘。主产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

采制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化学成分 含1-麻黄碱(I-ephedrine)、d-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I-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1-去甲麻黄碱(I-norephedrine)、d-去甲伪麻黄碱,并含麻黄恶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苄甲胺等。

性味 性温,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附注 同属植物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亦作麻黄药用。

【性状】

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 (稀 3��袢�切危�榷嘶野咨��辞���苛�铣赏沧矗�熳厣�L迩幔�蚀啵�渍鄱希�厦媛猿氏宋�裕�鼙呗袒粕��璨亢熳厣���残巍F�⑾悖�渡�⑽⒖唷/p>

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 (稀 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 1~2mm ;裂片2 (稀3 ),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草麻黄 表皮细胞外被厚的角质层;脊线较密,有蜡质疣状凸起,两脊线间有下陷气孔。下皮纤维束位于脊线处,壁厚,非木化。皮层较宽,纤维成束散在。中柱鞘纤维束新月形。维管束外韧型,8~10 个。形成层环类圆形。木质部呈三角状。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块;偶有环髓纤维。表皮细胞外壁、皮层薄壁细胞及纤维均有多数微小草酸钙砂晶或方晶。

中麻黄 维管束12~15个。形成层环类三角形。环髓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

木贼麻黄 维管束8~10 个。形成层环类圆形。无环髓纤维。

(2) 取本品粉末0.2g,加水5ml 与稀盐酸1~2滴,煮沸2~3分钟,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氨试液数滴使呈碱性,再加氯仿5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液,置二支试管中,一管加氨制氯化铜试液与二硫化碳各5 滴,振摇,静置,氯仿层显深黄色;另一管为空白,以氯仿5 滴代替二硫化碳5 滴,振摇后氯仿层无色或显微黄色。

(3) 取本品粉末1g,加浓氨试液数滴,再加氯仿10ml,加热回流 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 充分振摇,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浓氨试液 (20:5:0.5)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色斑点。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用法用量】 2~9g 。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备注】

(1)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术、生姜等同用。

(2)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自从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宣通气血。综上所述,麻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散两个方面的功效。

肺痒干咳

最佳答案上火,,,多吃苦瓜,,,由于人体内长生虚火,所以口干兼口苦涩,导致喉咙与肺部通过呼吸感到干燥,,久之发干发痒..

药方1

【中文名】白芥子

【拼音代码】BJZ

【别名】辣菜子、炒芥子、芥辣子

【拉丁名】药材SemenSinapisAlbae原植物Brassicaalba(L.)Boiss.

【英文名】WhiteMustardSeed

【类别】化痰止咳药

【药材基原】为双子叶植物药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

【药源分布】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药材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产量为大。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1.气候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2.整地:在土壤干湿度适度,表土略呈白色时,深耕耙细,至播种前翻耕耙细整平,开设排水沟。育苗移栽的并须作好苗床,以1.4-1.5m宽为宜。3.田间管理:苗高3-4cm时,即行匀苗补苗。除草三次。并结合施肥。人畜粪2000-4000斤/亩。4.种植:在寒露与霜降时,直播或移栽。5.病虫害防治:对菌核病及白锈病,除在播种时以盐水浸种预防外,初期查喷洒波尔多液,并拔除病株后,撒石灰消毒。

【采收储藏】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药材鉴定】1.性状鉴定: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0-2.5mm,较黄芥子为大。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胚黄白色,油质,二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2.显微鉴定:2.1.种子横切面:表皮为1列粘液细胞,有粘液质纹理;下皮细胞2列,大小约相等;栅状细胞为1列高度约均等的厚壁细胞,内壁及侧壁增厚,外壁菲薄;色素层细胞颓废,不含色素。内胚乳为1-2列类长方形细胞,含糊粉粒。子叶及胚根薄壁细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2.2.粉末;深棕色。2.2.1.种子皮栅状细胞淡黄色。断面观细胞1列,高度较均等,径向14-26μm,切向7-17μm,外壁及侧壁中部薄,侧壁下部及内壁增厚;表面观类多角形或稍延长,垂周壁平直或细波状弯曲,厚2-3μm。2.2.2.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类方形或稍径向延长,遇水膨胀粘液质化,内切面壁由纤维素沉积形成径向棒状的纤维素柱隐约可见;表面观多角形或类多角形,脐状纤维素柱周围可见粘液质纹理。2.2.3.种皮下皮细胞多皱缩,细胞界限不甚清楚。2.2.4.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油滴及灰色颗粒物;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本品以粒大、饱满、色黄白者为佳。

【炮制方法】炮制方法: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碱(Sinapine)、芥子酶(Myrosin)、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p-Hydroxybenzylisothiocynate)(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碱(Sinapinebisulfate)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在碱性溶液中极不稳定,分解为对羟其苄醇(p-hydroxybenzylalcohol)和硫代氰酸根。尚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hydroxybenzoyl-choline)及4-羟基苯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

中药化学鉴定:见芥子项下。

【药理作用】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1.抗菌作用: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酵母菌、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或阳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为1:10(2)-3×10(2)。白芥子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黄芥子甙水解产生甙元芥子油亦具杀菌作用。2.刺激作用:白芥子甙,本身无刺激作用,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油的主要成分异硫氰酸烯丙酯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肤发红、温暖,甚至引起水泡。

毒理学: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对小鼠、豚鼠、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76-107,68及72mg/kg,口服的LD50分别为134,81及128mg/kg。

【性味】辛,温,无毒。

【归经】肺,肝,脾,胃,心包经。

【功效】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且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不良反应】

【药物配伍】配莱菔子:利气消食、祛痰止咳;配甘遂:祛痰遂饮;配青皮:疏肝理气、通络止痛;配苏子:祛痰止咳。

【鉴别应用】1.白芥子与莱菔子、紫苏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气、定喘的作用;但其中莱菔子是散肺气而消痰,紫苏子是降肺气而祛痰,白芥子是温肺病豁痰;三者功用各有所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2.白芥子与天南星:二药均走经络而活无形之痰,然前者利气机消痰结;对于寒痰阻滞经络所致的关节不利,疼痛及发为阴疽者宜之;后者祛风涤痰;对于风痰引起的抽搐,半身不遂之证宜之。

【精典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1.《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2.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3.孙思邈: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七粒。4.《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5.《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6.《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7.《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8.《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考证】出自《唐本草》。

2

【中文名】白前

【拼音代码】BQ

【别名】石蓝、嗽药、柳叶白前、水杨柳、大鹤瓢、水柳、芫花叶白前、溪瓢羹、消结草、乌梗仔、蜜白前、炒白前、鹅管白前。

【拉丁名】药材RhizomaCynanchiStauntonii原植物1、柳叶白前Cynanchumstauntoni(Decne.)Schltr.ExLevl.,2、芫花叶白前Cynanchumglaucescens(Decne.)Hand.Mazz.,

【英文名】WillowleafSwallowwortRhizome,GlaucescentSwallowwortRhizome,RhizomeofWillowleafSwallowwort,RhizomeofGlaucescentSwallowwort

【类别】化痰止咳药

【药材基原】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根及根茎。

【药源分布】动植物资源分布:柳叶白前和芫花叶白前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药材主产浙江、安徽。此外,江苏、湖北、江西等地亦产。

动植物生态环境:柳叶白前生长于溪滩、江边砂碛之上或山谷中阴湿处。芫花叶白前生长环境及分布与柳叶白前同。两者常群生一起。

【采收储藏】8月挖根,或拔起全株,割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药材鉴定】1.性状鉴定:1.1.柳叶白前又名:鹅管白前。为干燥的根茎及根,弯曲扭转而成团状。根茎呈管状,细长有节,略弯曲,长约4-7-15cm,直径1.5-2.5-5mm,表面浅黄色至黄棕色,有细纵皱纹,节部膨大,常有分歧,并密生须根,顶端常残留灰绿色或紫棕色的地上茎;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类圆形,中空或有膜质的髓。根细长弯曲,长约1-5-10cm,多数呈毛须状,表面棕色或紫棕色,有细纵皱,并具多数小须根。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扩大镜下可见中心木部。气微弱,味甜。1.2.芫花叶白前干燥的根及根茎,形状与柳叶白前相似,但根茎及地上茎节部的芽对生而显著;根较长而粗,长约5-12-20cm,直径约0.5-1mm;色亦较浅,常为灰黄色。气微弱,味微甜。两种,均以根茎粗、须根长、无泥土及杂质者为佳。2.显微鉴定:2.1.柳叶白前根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多角形细胞,壁棕色,外壁稍增厚。下皮细胞排列整齐。皮层约为10数列类圆形薄壁细胞,含细小淀粉粒,并有草酸钙簇晶,直径10-40μm;内皮层细胞扁小,凯氏点明显。皮层有乳汁管。较粗根茎有柱鞘纤维束环列。韧皮部窄,断续成环。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两个径向并列;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均木化。内生韧皮部为多数筛管群,环列于髓周。髓大部成空格腔。中柱细小,椭圆形,中柱鞘为1列类圆形薄壁细胞;韧皮部位于木质部二原型,有10个多个导管(具缘纹孔及螺纹导管),排列成条状,导管直径6-24μm;木薄壁细胞非木化。2.2.芫花叶白前根茎皮层无乳汁管。3.商品规格:按加工不同分有白前、鹅管白前和草白前,均为统货。

【炮制方法】炮制方法:1.白前: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稍浸泡后捞出,润透,切段,晒干。2.蜜白前:取白前片用炼蜜加水适量拌匀,文火炒至蜜汁全部吸干,呈老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白前片100斤,用炼蜜25斤)3.《雷公炮炙论》:凡使白前,先用生甘草水浸一伏时后漉出,去头须了,焙干,任入药中用。

【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芫花叶白前含三萜皂甙。芫花叶白前含多种C21变形甾甙类,包括由芫花叶白前甙元A(glaucogeninA)形成的芫花叶白前甙(glaucoside)A,B,C,D,F,H,I和J,及由芫花叶白前甙元C(glaucogeninC)形成的芫花叶白前甙(glaucoside)E和G。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粗粉1g,加70%乙醇1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取滤液1ml,置蒸发皿内蒸干,残渣加醋酐1ml,使溶解,再加浓硫酸1滴,柳叶白前显红紫色,放置后变为污绿色;芫花叶白前显棕红色,放置后不变色。

【药理作用】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皂甙有祛痰作用。

【性味】辛甘,微温,无毒。

【归经】肺,肝经。

【功效】泻肺降气,下痰止嗽。

【主治】肺实喘满,咳嗽,多痰,胃脘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

【用药忌宜】《本草经疏》:凡咳逆上气,咳嗽气逆,由于气虚气不归元,而不由于肺气因邪客壅实者,禁用。

【不良反应】

【药物配伍】1.忌猪肉、菘菜、饴糖。2.配紫菀:止咳平喘、化痰利隔;配桔梗:宣肺下气,化痰止咳;配前胡:降气散风,止咳化痰之效;配百部:祛痰止咳。

【鉴别应用】1.白前与白芥子二者均能温化寒痰,但白芥子燥,长于行气,主顽痰伏膈,胸胁痞满;而白前温而不燥,长于降气,主痰贮于肺,气逆咳嗽。2.白前与桔梗:二药有较好的消痰作用,白前以降气为主,适于肺病气壅实之胸膈逆满喘急,喉间痰鸣之证;桔梗以开宣肺气为主,适于肺病气郁闭之咳嗽鼻塞,胸满咽痛之证。

【精典选方】地骨皮汤《圣济总录》;白前汤《千金方》;前胡汤《圣济总录》;防已汤《圣济总录》;款肺病汤《圣济总录》;贝母煎《圣济总录》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白前,保定肺气,治嗽多用。以温药相佐使,则尤佳。2.《纲目》:白前,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若虚而长哽气者不可用。张仲景治嗽而脉沉者,泽漆汤中亦用之。3.《本草经疏》:白前,肺家之要药。甘能缓,辛能散,温能下,以其长于下气,故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二病皆气升、气逆,痰随气壅所致,气降则痰自降,能降气则病本立拔矣。白前性温,走散下气,性无补益。深师方中所主久咳上气,体肿短气,胀满,当是有停饮、水湿、湿痰之病,乃可用之,病不由于此者,不得轻施。4.《本经逢原》:白前,较白薇稍温,较细辛稍平。专搜肺窍中风水,非若白薇之咸寒,专泄肺、胃之燥热,亦不似细辛之辛窜,能治肾、肝之沉寒也。5.《本草正义》:白前,专主肺家,为治咳嗽降气之要药。《别录》谓其微温,以其主治寒嗽,则能疏散寒邪,其性质必含温养之气也。然白前治嗽,亦不专于寒嗽一面,即痰火气壅,上逆咳嗽,亦能定之,则又有似乎寒降,是以苏恭竟作微寒。然其所以能止嗽者,则在于平逆顺气,使膈下之浊气不上凌而犯肺金,斯肺气得顺其清肃之性,而咳自除,此以静肃为用,必不可遽谓其温。且古今主治,恒用之于火气逆升之症,无不应手,自当以苏恭微寒之说为长。且寒邪寒饮之咳,辛温开肺,别有专司,固非白前之长技,特微寒顺气,非如沙参、知母之寒凉直折,亦非如桑根皮、枇杷叶之清降遏抑,故为定咳止嗽之主药,而绝无流弊。虽不见于《本经》,而《别录》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甚至称其治呼吸欲绝,可见其清肃肺家,功效卓绝。白前顺气,清肃肺金,是其全体大用,此外别无效力。而《日华子本草》且称其治奔豚肾气,殆因其能降肺逆而推广言之。然白前主治上焦,而不能下坠直降,肾气之治,失其旨矣。6.《别录》: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7.《唐本草》:主上气冲喉中,呼吸欲绝。8.《本草备要》:泻肺。9.《福建中草药》:行气消积,健脾和胃。

【考证】出自1.《别录》。2.陶弘景:白前,出近道。似细辛而大,色白易折。主气嗽方多用之。3.《唐本草》:白前,叶似柳,或似芫花,苗高尺许,生洲渚沙碛之上。根白,长于细辛,味甘。俗以酒渍服,主上气。不生近道。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4.《开宝本草》:别本注云,(白前)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根似牛膝、白薇。5.《本草图经》:白前,今蜀中及淮、浙州郡皆有之。

3

【中文名】百部—蔓生百部

【拼音代码】

【别名】

【拉丁名】

【英文名】

【类别】化痰止咳药

【中文名】百部—蔓生百部

【类 别】根类

【英文名】Japanese Stemona Root

【别 名】药虱药。

【来 源】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Bl.)Miq.的块根。

【采 制】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

【性味】根与直立百部类同,两端稍狭细,表面淡灰白色,多不规则皱褶及横皱纹;味较苦。性微温,味甘、苦。

【植物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茎长达100cm。叶2~4(~5)片轮生,叶柄长1.5~3cm;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9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带微波状,叶脉5~9条。花单生或数朵排成聚伞花序,总花梗完全贴生于叶片中脉上;花被片4,开放后向外反卷;雄蕊花药顶端有一短钻状附属物。蒴果卵状,稍扁。种子深紫褐色。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长地】生于阴坡灌木林下或竹林下。主产浙江。

【化学成份】含百部碱(stemonine)、次百部碱(stemonidine)、异次百部碱(isoste-monidine)、原百部碱(protostemonine)、蔓生百部碱(stemonamine)、异蔓生百部碱(isostemonamine)等。

【功能主治】同直立百部。

4

【采收储藏】取新鲜橘皮,用刀扦下外层果皮,晾干或晒干。

【药材鉴定】

【炮制方法】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膀胱,小肠,肺,脾,大肠,胃经。

【功效】消痰,利气,宽中,散结。

【主治】风寒痰嗽,恶心,吐水,胸痛胀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5

【中文名】胖大海

【拼音代码】PDH

【别名】安南子、大洞果、胡大海、大发、通大海、大海子。

【拉丁名】药材SemenScaphiiLychnophori原植物SterculiascaphigeraWall.

【英文名】Boat-fruitedScaphiumSeed,SeedofBoat-fruitedSterculia

【类别】化痰止咳药

【药材基原】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种子

【药源分布】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越南、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药材主产于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

动植物生态环境:生于热带地区。

【采收储藏】4-6月,由开裂的果实上采取成熟的种子,晒干。

【药材鉴定】

【炮制方法】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性味】甘淡,凉。

【归经】

【功效】清热,润肺,利咽,解毒。

【主治】干咳无痰,喉痛,音哑,骨蒸内热,吐衄下血,目赤,牙痛,痔疮漏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泡茶。

【用药忌宜】

【不良反应】

【药物配伍】

【鉴别应用】

【精典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考证】

白芥子简介

最佳答案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药名·白芥子 4.1 白芥子的别名 4.2 白芥子的处方用名 4.3 白芥子的来源 4.4 白芥子的原植物形态 4.5 白芥子的产地 4.6 白芥子的采集与初加工 4.7 白芥子生药性状 4.8 白芥子的炮制 4.8.1 白芥子的炮制方法 4.8.1.1 芥子 4.8.1.2 炒芥子 4.8.2 成品性状 4.8.3 炮制作用 4.8.4 炮制研究 4.8.5 贮存方法 4.9 白芥子的性味归经 4.10 芥子的功效与主治 4.11 白芥子的化学成分 4.12 白芥子的药理作用 4.13 芥子药典标准 4.13.1 品名 4.13.2 来源 4.13.3 性状 4.13.3.1 白芥子 4.13.3.2 黄芥子 4.13.4 鉴别 4.13.5 检查 4.13.5.1 水分 4.13.5.2 总灰分 4.13.6 浸出物 4.13.7 含量测定 4.1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4.1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1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13.7.4 测定法 4.13.8 芥子饮片 4.13.8.1 炮制 4.13.8.1.1 芥子 4.13.8.1.2 炒芥子 4.13.8.2 性味与归经 4.13.8.3 功能与主治 4.13.8.4 用法与用量 4.13.8.5 贮藏 4.13.9 出处 5 方剂名·《外治方》之白芥子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白芥子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白芥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芥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芥子

1 拼音

bái jiè zǐ

2 英文参考

semen brassicae albae [朗道汉英字典]

semen sinapis albae [朗道汉英字典]

white mustard see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白芥子:1.中药名;2.方剂名。

4 中药名·白芥子

白芥子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1]。

芥子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干燥成熟种子[2]。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气微,味辛辣。炒芥子表面颜色加深,微见裂纹,有香气[2]。

芥子味辛,性温[2]。归肺经[2]。芥子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2]。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芥子生品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多用于胸闷胁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2]。炒芥子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多用于痰多咳嗽。炮制后更利于粉碎和煎出,同时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2]。

4.1 白芥子的别名

芥子,芥菜子[1]、辣菜子[1]。

4.2 白芥子的处方用名

芥子、白芥子、炒芥子、炒白芥子[2]。

4.3 白芥子的来源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干燥成熟种子[2]。

4.4 白芥子的原植物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达1m,全株被疏粗毛。茎直立,分枝。叶互生,中下部叶具长柄,叶片羽裂,顶裂片广椭圆形,较大,3裂,侧裂片2~3对;上部叶裂片较少。总状花序顶生;萼片4;花瓣4,黄色,有爪,排成十字形;雄蕊6,四强;子主心上位。长角果广线形,长2~2.5cm,有粗白毛,先端有长喙。种子圆球形,淡黄白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4.5 白芥子的产地

各地有栽培。

白介子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陜西、山西等地[1]。

4.6 白芥子的采集与初加工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植株,晒干,打下种子[2]。除去杂质[2]。

夏末秋初角果成熟变黄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

4.7 白芥子生药性状

白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气微,味辛辣。

4.8 白芥子的炮制

唐代有蒸熟捣(《备急千金药方》);微熬(《外台秘要》)[2]。

宋至明、清基本沿用前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2]。

4.8.1 白芥子的炮制方法 4.8.1.1 芥子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2]。

4.8.1.2 炒芥子

取净芥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有爆鸣声,断面浅黄色,有香气逸出时即可[2]。用时捣碎[2]。

4.8.2 成品性状

白芥子为圆球形,表面呈灰白色或淡黄色(白芥子),或黄色至棕黄色(黄芥子)[2]。味辛辣[2]。

炒芥子表面颜色加深,微见裂纹,有香气[2]。

4.8.3 炮制作用

生白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2]。多用于胸闷胁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2]。如治疗痰饮胸闷胁痛的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疗寒痰凝滞,关节疼痛的白芥子散(《校注妇人良方》)[2]。

白芥子炒后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2]。多用于痰多咳嗽,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2]。炮制后更利于粉碎和煎出,同时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2]。

4.8.4 炮制研究

白芥子主要含有硫苷化合物[2]。

芥子内服后能 *** 黏膜,引起胃部温暖感,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健胃作用[2]。此苷本身无 *** 性,酶解后生成异硫氰酸酯类(芥子油),具有辛辣味和 *** 性[2]。炒后可杀酶保苷,使其服用后,在胃肠道环境中缓慢分解,逐渐释放出芥子油而发挥治疗作用[2]。

对芥子炮制前后的芥子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炒芥子中芥子苷含量高于生品,其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炒芥子粗粉>生芥子粗粉>炒芥子>生芥子,故芥子入煎剂以打碎为宜[2]。炒芥子煎液中只含芥子苷,生芥子煎液中则含芥子苷和芥子油[2]。外用以生品研末为宜,以免因炒后酶失去活性不能水解苷而难以奏效[2]。

用清炒法、电热恒温烘烤和远红外线烘烤炮制白芥子,结果表明,远红外线烘烤白芥子,色泽均匀,烘烤时间短,含苷量高,损耗低,方法简单,易于操作[2]。

4.8.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

4.9 白芥子的性味归经

白芥子味辛,性温[2]。归肺经[2]。

4.10 芥子的功效与主治

白芥子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2]。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白芥子具有利气豁痰,温胃散寒,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作用[1]。

1.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结核性胸膜炎,反胃吐食,胃寒疼痛,寒湿痹痛,面神经麻痹[1]。煎服:3~9g[1]。

2.治阴疽,痰核,煎服或研末调敷[1]。

3.扭伤、挫伤,各种神经痛,研末醋调敷[1]。外敷皮肤有灼热感时即除去[1]。

白芥子生品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2]。多用于胸闷胁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2]。如治疗痰饮胸闷胁痛的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疗寒痰凝滞,关节疼痛的白芥子散(《校注妇人良方》)[2]。

炒芥子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2]。多用于痰多咳嗽,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2]。炮制后更利于粉碎和煎出,同时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2]。

4.11 白芥子的化学成分

白芥子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酶(myrosin)、芥子堿(sinapine)、4羟基笨甲酰胆堿(4hydroxybenzoylcholine)、4羟基笨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等。

白芥子主要含有硫苷化合物[2]。

白芥子含白芥子苷(Sinalbin)、芥子堿、芥子酶等[1]。

4.12 白芥子的药理作用

白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有较强的 *** 作用,可致充血、发泡[1]。白芥子内服可催吐、祛痰,过量可致胃肠炎[1]。其水浸剂在试管中对某些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平喘作用[1]。

4.13 芥子药典标准

4.13.1 品名

芥子

Jiezi

SINAPIS SEMEN

4.13.2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albaL.或芥Brassicajuncea(L.)Czern.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4.13.3 性状 4.13.3.1 白芥子

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气微,味辛辣。

4.13.3.2 黄芥子

较小,直径1~2m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4.13.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白芥子种皮表皮为黏液细胞,有黏液质纹理;下皮为2列厚角细胞;栅状细胞1列,内壁及侧壁增厚,外壁菲薄。内胚乳为1列类方形细胞,含糊粉粒。子叶和胚根薄壁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黄芥子种皮表皮细胞切向延长;下皮为1列菲薄的细胞。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0ml,超声处理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芥子堿硫氰酸盐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l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丙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一丙酮一甲酸水(3.5:5: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13.5 检查 4.13.5.1 水分

不得过14.0%(附录ⅨH 第一法)。

4.13.5.2 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K)。

4.13.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2.0%。

4.13.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4.1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8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10: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6nm。理论板数按芥子堿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4.1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芥子堿硫氰酸盐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

4.1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细粉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甲醇50ml,超声处理20分钟(功率250W,频率20kHz),滤过,滤渣再用甲醇同法提取三次,滤液合并。减压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流动相溶解,转移至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13.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芥子堿以芥子堿硫氰酸盐(Cl6H24N05·SCN)计,不得少于0.50%。

4.13.8 芥子饮片 4.13.8.1 炮制 4.13.8.1.1 芥子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4.13.8.1.2 炒芥子

取净芥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淡黄色至深黄色(炒白芥子)或深黄色至棕褐色(炒黄芥子),有香辣气。用时捣碎。

本品形如芥子,表面淡黄色至深黄色(炒白芥子)或深黄色至棕褐色(炒黄芥子),偶有焦斑。有香辣气。

检查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8.0%。

(总灰分)同药材。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芥子堿以芥子堿硫氰酸盐(Cl6H24N05·SCN)计,不得少于0.40%。

鉴别

同药材。

浸出物

同药材。

4.13.8.2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肺经。

4.13.8.3 功能与主治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4.13.8.4 用法与用量

3~9g。外用适量。

4.13.8.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4.13.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 方剂名·《外治方》之白芥子

5.1 处方

白芥子、甘遂各21克,元胡、细辛各12克。

5.2 功能主治

据报道,治疗支所管哮喘1000例,3年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8%[肺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三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心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五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膈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七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

5.3 白芥子的用法用量

共研细末,每次取1/3药末,加生姜汁调成稠膏(每次用鲜姜60克,浸泡后捣碎,挤汁),分摊在6块边长为5厘米的方玻璃上或塑料薄膜上(药膏直径为3厘米)再取麝香0.3克(无麝香时可用冰片1克,或丁香粉、肉桂粉共1克)分撒在药膏上,并贴在背部双侧肺俞、心俞、和膈俞穴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在三伏天共贴3次(即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从上午11时开时贴药,至下午2~3时为止,如贴后局部有烧灼疼痛时,可提前取下),连贴3年为1疗程。

5.4 摘录

《外治方》

6

闻久了臭鸡蛋味会中毒吗

最佳答案通常如少量闻臭鸡蛋是不会中毒的。但如果长时间大量闻臭鸡蛋,或者在窄小密闭不通风的环境中一次性大量吸入过多的臭鸡蛋的气体会导致气体中毒。因为臭鸡蛋会释放一种有害气称之为硫化氢,如吸入过量时是会导致硫化氢中毒。硫化氢中毒时会有明显的眼部、喉头、呼吸道黏膜的刺激症状。另外还会伴随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反酸烧心、腹痛的症状,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解毒治疗。

臭鸡蛋,指的是蛋清中本来存在的杀菌素逐渐消亡,各种微生物逐渐侵入蛋内生长繁殖,最后使蛋内成分完全崩解,腐败变臭的过程。鲜蛋在变成臭蛋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分解消耗自身营养物质的过程,也是蛋清中本来存在的杀菌素逐渐消亡,各种微生物逐渐侵入蛋内生长繁殖,最后使蛋内成分完全崩解,腐败变臭的过程。

蛋内自身分解产物:除残存的的蛋白质、脂肪外,还有氨基酸、多肽类及分子量不等的各种羧酸。

有腐败菌分解蛋内成分的产物: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氢、氮、氨等)、胺类(甲胺、乙胺、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等)、硫化氢、吲哚、粪臭素、硫醇、低分子羧酸、低分子酮酸、羧酸、羰基化合物、嘌呤碱、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其中有些是使蛋变色和恶臭的来源,如氨、甲胺等胺类、硫化氢、吲哚、粪臭素、硫醇、低分子羧酸等。

甲醇下游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有哪些?

最佳答案甲醇的下游产品大致有: 甲醛、冰醋酸、二甲醚(DME)、MTBE、二甲基甲酰胺(DMF)、甲胺、 甲酸甲酯、甲烷氯化物(CMS)、乙二醇、碳酸二甲酯(DMC)、硫酸二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PVA)、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二甲基亚砜(DMSO)、MTO/MTP、甲醇蛋白、合成橡胶、甲醇燃料、燃料电池等。

一、直接产品有:甲醛、冰醋酸、二甲醚(DME)、MTBE、甲胺、甲酸甲酯、甲烷氯化物(CMS)、碳酸二甲酯(DMC)、硫酸二甲酯、二甲基亚砜(DMSO)、MTO/MTP、甲醇蛋白

1、

甲醛

甲醛是甲醇最重要的下游产品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之一。它最大的用途是生产酚醛树脂、黏合剂及其它有机化学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甲醛产量每年以4.5%的增长,年需原料甲醇100万吨。为满足化工市场的需求,应大力开发以甲醇为原料的生产甲醛的新工艺,以满足优质工程塑料(酚醛树脂)和乌洛托品等合成的需要。

2、冰醋酸

我国醋酸生产主要有羰化法、乙烯法及乙醇法,根据全国醋酸行业协作组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甲醇羰基合成法制醋酸产能约为90万t,产量76.6万t,消耗甲醇49万t;2006年产能约为140万t,产量118.3万t,消耗甲醇76万t。

2010年我国羰基法醋酸产能可达到705万t。若开工率按85%计,届时羰基法醋酸产量将达到378万~600万t吨。按生产1吨醋酸需要0.6t甲醇计算,则需要消耗甲醇227万~360万t。

3、二甲醚(DME)

据统计,到2007为止,我国共有二甲醚生产企业30家,产能合计261万吨/年,产量130万吨。其中需外购甲醇的共23家,产能合计170.5万吨;自配甲醇装置的共7家,产能合计90.5万吨。另外,2008年将新增二甲醚产能147.5万吨。目前国内二甲醚的主要用途是替代LPG、气雾推进剂,其次是作为柴油的主要替代燃料,也作为化工原料,用来生产硫酸二甲酯、聚甲基苯和高纯度氮、N-二甲基苯胺和其他化学物的甲基试剂。另外,它还作为清洗剂,用于高精密仪器(电子仪器)表面的清洗。还可作为环保型制冷剂和发泡剂等。

4、MTBE

异丁烯和甲醇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用下生成的甲基叔丁基醚是一种良好的高辛烷值汽油成份。MTBE主要用作汽油的改性剂添加到汽油中。由MTBE及MTBE裂解制取高纯异丁烯,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前景较好的丁基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异丁烯等精细化工产品也被市场看好。2007年我国MTBE产量估计为170万吨。

5、甲胺

甲胺是一种重要的脂肪胺,以液氨和甲醇为原料,在催化条件下,通过加压精馏分离不同结构的系列产品(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是基本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目前国内年生产能力为25万吨左右,随着我国DMF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甲胺特别是二甲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等都是化学工业、农药、医药及涂料的中间体,有相当大的市场前景。

6、甲酸甲酯 甲酸甲酯(MF),又名蚁酸甲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低沸点溶剂,可直接用作杀虫剂、杀菌剂和用于处理谷物、水果、干果、烟草的熏蒸剂,可用作合成磺胺和镇咳药的原料。甲酸甲酯常用作医学、农药和有机合成的中间体,醋酸纤维素的溶剂。甲酸甲酯有很高的反应活性,由它出发,可制得 50 多个产物,故被称为万能中间体。目前MF主要用于生产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

(DMF)、甲酸以及为数众多的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如:丙二酸酯系列产品,乙醇酸及其下游产品、甘氨酸等。我国甲酸甲酯年生产能力约

在5万吨,需求量约为8万吨。

7、甲烷氯化物(CMS) 甲烷氯化物(CMS)是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和四氯化碳的总称,是重要的有机氯产品。CMS除可用作脱脂(漆)剂、萃取剂、气雾剂、制冷剂、灭火剂和麻醉剂等以外,还是生产医药、农药、合成纤维、塑料、有机硅和有机氟系列产品等的原料。甲烷氯化物(CMS)的工业生产是以甲醇和氯气为主要原料,采用直接氯化生产工艺,近年来我国CMS生产发展较快,总生产能力超过25万t/a。

8、碳酸二甲酯(DMC)

DMC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碳酸酯,作为优良的甲基化剂,用来合成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染料、药物中间体、农药等,是光气和硫酸二甲酯理想的替代物。多以甲醇、CO、H2、 O2为原料,采用甲醇氧化羰基工艺生产。目前我国的碳酸二甲酯的总产能在 10万 t/a

9、硫酸二甲酯(DMS)分子式(CH3O)2SO2,无色,略有洋葱气味的油状液体,高毒,是可疑的人类致癌物。工业上主要用作甲基化剂、制药、染料和香料等工业。由于DMS的高毒性和对设备的高腐蚀性,工业上都逐渐采用DMC来替代DMS。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提高,改产品将最终被被淘汰。

10、二甲基亚砜(DMSO) 是极为重要的非质子极性溶剂和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一向被誉为:“万能溶媒”,在国外称为“万能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石油、化工、有机合成、电子、涂料、冶金、染料和高分子材料等许多化学工业领域,并且一些新的用途还在不断被发现。我国DMSO生产采用二硫化碳、甲醇为原料,经过合成、氧化、中和、蒸发、脱盐、减压精馏制得产品,均采用液相乳化法新工艺。目前产能在5万吨。

11、MTO/MTP 甲醇制烯烃的MTO工艺和甲醇制丙烯的MTP工艺是目前重要的C1化工技术,是以煤基或天然气基合成的甲醇为原料,生产低碳烯烃的化工工艺技术,是以煤替代石油生产乙烯、丙烯等产品的核心技术。目前还没有工业化生产装置,可以预见,随着高油价的到来,MTO/MTP将很快实现工业化。

12、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 白色针状晶体,熔点140.7℃,沸点284℃,易升华,DMT由对苯二甲酸与甲醇酯化而得。

13、甲醇蛋白 甲醇蛋白是以甲醇为基质生产的单细胞蛋白。甲醇蛋白是通过培养单细胞生物而获得的菌体蛋白质,目前主要用作畜禽饲料蛋白,与其他饲料蛋白如鱼粉、大豆等天然动植物蛋白质相比,营养价值较高。目前国内蛋白饲料的实际缺口达1200万吨。若此缺口的1/10由甲醇蛋白来填补,则需要甲醇蛋白120万吨。

二、间接产品有:二甲基甲酰胺(DMF)、乙二醇、聚乙烯醇(PVA)、甲基丙烯酸甲酯

1、二甲基甲酰胺(DMF)无色、淡的胺味的液体,主要应用于聚氨酯、腈纶、医药、农药、染料、电子等行业。,非水溶液滴定溶剂。乙烯树脂和乙炔等的溶剂。DMF的工业生产主要有甲酸酯化二步法,甲醇脱氢二步法和一步法。目前国内DMF生产行业五巨头(浙江江山、华鲁恒升、安阳九天、安徽淮南、章丘日月)总的DMF产能接近年产50万吨,均采用一步法工艺。

2、乙二醇 开发甲醇生成乙二醇路线,可以实现以煤代油合成乙二醇,具有重要意义。甲醇制甲醛再转化为乙二醇的路线,鉴于合成气制甲醇技术和甲醇生产甲醛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因而该工艺很有开发前景。我国乙二醇的消费构成中约95%用于生产聚酯,5%用于生产防冻剂等方面。近年来,由于聚酯工业需求强劲,国内市场对乙二醇需求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据预测,2008年我国聚酯产量将达到1730万吨,按聚酯单耗0.34吨/吨计算,约需乙二醇588万吨;2010年聚酯产量为1900万吨,约需要乙二醇646万吨。加上防冻液等5%的需求。预计2008年国内乙二醇总需求量约617万吨,2010年约需要677万吨。

3、聚乙烯醇(PVA)

生产聚乙烯醇的工艺路线按原料分,有乙烯法和乙炔法两类。PVA主要用于制造聚乙烯醇缩醛,由于PVA具有独特的强力粘接性、皮膜柔韧性、平滑性、耐油性、耐溶剂性、保护胶体性、气体阻绝性、耐磨性以及经特殊处理具有的耐水性,因此除了作纤维原料外,还被大量用于生产涂料、粘合剂、纸品加工剂、乳化剂、分散剂、薄膜等产品,应用范围遍及纺织、食品、医药、建筑、木材加工、造纸、印刷、农业、钢铁、高分子化工等行业。

4、甲基丙烯酸甲酯 目前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主要的生产工艺路线是:先将ACH转化为甲基丙烯酰胺硫酸盐,然后再水解、酯化生成甲基丙烯酸酯。截至2006年8月,我国共有5家较大的MMA生产企业,总产能达29.8万吨/年。

三、替代产品有:甲醇燃料、燃料电池、生物柴油

1、甲醇燃料 我国在甲醇燃料的开发及应用已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汽油中掺入5%、15%,、25%和85%的甲醇及用纯甲醇(100%)作为汽车燃料。据预计2010年我国M85~M100的甲醇汽车将达到1万辆左右,按每辆汽车每年消耗20吨甲醇计算,则共需要消耗甲醇20万t。另外,预计到2010年我国将有2000万t汽油掺烧甲醇,若比例按15%计算,则需要300万t甲醇。两部分共需要甲醇320万t。

2、燃料电池 直接以甲醇为燃料,以甲醇和氧的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自发地转变成电能的发电技术称之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它的主要特点是甲醇不经过预处理可直接应用于阳极反应产生电流,同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对环境无污染,为洁净的电源。

3、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以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黄连木等油料林木果实、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以及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制成的液体燃料,是优质的石油柴油代用品。截止2007年,中国有大小生物柴油生产厂2000多家,而且,各地相同项目的立项、审批还在继续。预计到2010年,中国生物柴油的需求量将达到2000万吨/年,按国家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那时的产能是20万吨/年。需求与产量的反差,将会是形成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华北地区甲醇市场疲软,主流价格在2000-2400元/吨,其中,河北甲醇出厂价集中在2400元/吨;山西甲醇主流价格在2200-2300元/吨不等;内蒙古地区甲醇企业出厂价格在2050-2250元/吨。甲醇:30日山东地区市场阴跌

下游需求恢复迟缓,山东甲醇企业出货放缓,企业主流出厂成交价格高端下滑30元/吨至2500-2550元/吨,中东部个别厂家成交低至2480元/吨。山东西北部主要企业主流出厂成交在2500-2550元/吨,受雨雪影响企业出货一般;山东中东部主要甲醇企业主流出厂成交在2530-2550元/吨左右;山东南部地区主要企业主流价格集中在2520-2540元/吨。甲醇:30日山西地区行情暂稳

山西甲醇市场暂稳,目前企业出厂主流成交价格在2250-2300元/吨左右,个别小单成交略低在2200元/吨,下游需求恢复迟缓,企业出货一般。甲醇:30日河北地区市场平稳

今日河北石家庄及周边地区甲醇出厂价格暂稳在2450-2500元/吨,主流集中在2450元/吨,受河北周边地区甲醇走跌影响,目前下游观望为主,采购谨慎;唐山地区主要企业出厂主流平稳在2400元/吨。

求做菜原理体系

最佳答案果然是学生,非常具有钻研好学的精神,做菜也要了解原理体系,可喜可贺啊,有这样的动力和精神,相信你一定会变成妙手神厨的!

中西餐的烹调可谓博大精深,要从原理和体系讲,那就太多了,这里讲不完,有空您可加我为好友,大家一起研究,一般做菜的基本路径是这样的:

买菜前,首先要明白这顿饭要做几个菜,要做的是哪些菜。心里有底后,就到市场去买菜,要挑那些物美价廉且吃得满意的菜,同时可以省开支。买完菜后,如何炒,如何搭配,如何才能有营养。而在下厨房做菜之前,如何营造气氛,让食客有食欲,把菜做得美味可口。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另外我发一些菜谱的资料链接给你,有空可以多上去看看,里面都有详细的做法,按照图片和介绍一步步来,相信你很快能上手!

新浪美食博客汇总

搜狐美食博客汇总

有志者,事竞成!祝你天天享受美食生活,幸福人生!

简单的烹饪体系和原理:

我国的烹饪,历来讲究色、香、味俱佳。色、香、味俱佳原理,可以说是烹饪的基本原理。

要使菜肴色佳,最重要的是,将色科学地加组合。

1、调和色的组合

调和色的组合效果是统一协调,优美柔和,简朴素雅。但由于色彩之间具有更多的共同因素,所以对比较弱,容易产生同化作用。在面积相当的情况下,两色差别都较模糊,造成平淡单调,缺乏力量的弱点。

在过于调和的色彩组合中,以对比色作为点缀,形成局部小对比,这是增强色彩活力的有效办法;也可以用适当的色线勾出轮廓,以增加对比因素,加以补救。

2、对比色的组合

如果调和色以柔美统一见长,那么对比色的组合则以矛盾对立为特点,以鲜明的对照,浓郁的气氛,强烈的刺而获得独特的效果。这是调和色所办不到的。正因为如此,又易因对比强烈而刺激过度,甚至使人感到昏眩、烦躁,这又是它逊于调和色组合之处。

3、色彩面积不同的组合

调和色的组合,在面积相近时,各色的变化不大,组合的效果仍是调和的。两色彩的面积相差悬殊时,色彩有了变化,结果增加了两色组合的对比因素,使组合效果较佳。例如采用小间隔的同种色组合时,若以小面积的淡色包围大面积的浓色,效果便较面积相枋时为好。若以小面积的浓色包围大面积的淡色时,效果更佳。

对比色的组合,如互为补色的红与绿,在面积相近时,双方的对立性过强,组合效果对比过强犹如一位姑娘上穿红色绸衣,下穿绿色裤子,鲜明地表现性格的活跃,与众不同,对于文静性格的姑娘来说,则认为是过分的。但在色彩面积相差悬殊时,由于一色的主导地位大大加强,另一色的抗争能力大为削弱,组合效果便较为调和了,而这种调和又是以强烈对比为基础的,便显得总的效果十分和谐。还是以红配绿这两色为例,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红配绿,丑得哭",这是就面积相当的搭配而言的;但是以大面积的绿色军服上,配上两小块红色的领章,或在补贴口上镶一线红边,穿在一位年轻女兵的身上,则红与绿的对立性格又大为减弱,出现了和谐的效果,表现出军人的庄重。

所以,面积对比的作用,能使调和色的组合增强对比,又能使对比色的组合增强调和,有时竟使本为极差的色彩组合,变为极好的色彩组合。

总之,从色彩组合的效果来看,无论调和色或对比色的组合,都以面积对比的方式为宜,面积对比是装饰色彩处理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假如对比效果过强,那么可以对色彩的面积加以变动,即可补救、减弱。

4、色线对配色的影响

线条对色彩组合的效果也产生影响。调和色的组合,两色交界处比较模糊,若以线条从中隔开,削弱视觉的合色作用,使双方能较清楚地显示出本身的特点,对比因素便有所增强,沉闷气氛有所打破。再看,两补色组合,本来极为刺激,两色交界处更加对垒,过分紧张。如用线条隔开,则形势可望缓和。

这种方法,在作画中便时常应用,在形状底稿上涂上颜色后,形象不清晰,于是用墨线一色轮廓,色彩和形体便见生动和谐。而黑色是种特种色,前已叙述,它是一种与大多数色彩均能构成调和关系的颜色。装饰色彩中常用它来勾轮廓,效果同用绘画笔色一样。

5、多色的组合

墨置于两明色之间,因光度的对比,效果很好。如红与红橙组合,本过于调和,这时如果间以黑色,效果便很和谐。黑置于同种色之中,在光度上与同种色中低光度者调和,与高光度者形成对比,效果较好。黑与青、黑与橙,光度上都有距离,组合效果也好。

白与冷色组合的效果胜与暖色组合。白与明暗两色组合,则在光度上与明色调和,与暗色对比,效果也好。

红与青、黄与青、青与橙、红与紫、青与绿、橙与紫、绿与紫等,用白色加进去与它们组合,其效果便较用黑色加进去组合为好。

黑、白、灰三色组合,以灰色在黑白之中时,效果最好。

(二)香

调香原理是从化学和物理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烹饪工艺中使菜肴面点生香的原理。其中包括吸附、渗透、溶解、挥发等。

气味可以挥发自不必赘述。为什么调香原理中还有渗透、溶解现象呢?这是因为脂肪是香味物质特好的粘结物,而绝大部分香味物质是亲脂性的。香味物质的挥发分子与脂肪结合被吸着;水同油脂一样也有这种性质,不过性质较弱,且只能吸着亲水性的香味分子。由于油脂和水可以渗透,那些随着的香味物质自可以跟着渗透了。浓度大的香味油质和香味水,可以分散在水液中,因此,可以看作味物质具有溶解性质了。

1、挥发

有些食物(如水果),在常温下其香味成分能不断挥发,又如小麻油,常温下能挥发强烈的香气。将这些食物或香料置于菜点中,自能增加菜点的香味。如在凉拌制中加入小麻油,在热菜、汤菜中淋入小麻油,都是利用香料的挥发原理。

又如在凉菜中拌入醋,在热菜出锅前滴入醋,使醋分子挥发于空气中,也是利用挥发原理,使菜肴发出酸香味。

在"水煮牛肉"这款菜中,起锅装碗后,将碎干辣椒、花椒撒在牛肉上,然后再取烧热的热油,淋在干辣椒、花椒的面上,生出香味,也是利用挥发原理。

2、吸附

香料中的发香成分在热烹过程中,有浓烈的香气分子挥发出来,这时如果用油脂将其吸附,然后用这种油脂去烹调菜料,会使菜点具有香气。这种香气在装盘后,不断挥发,另外通过口腔咀嚼,一部分香气则通过口腔内部达到鼻腔,从而被感知。

炒菜时,锅热后下油少许,油冒烟后投入葱、蒜。葱蒜在高温油中,内部香气分子挥发,大部分飘散在厨房空气中,另一部分则被油脂吸附,再下入原料翻炒,那些吸附了香分子的油脂便裹附在菜料表面,品尝时,除嗅到不断挥发出的香气(其中包括葱、蒜香)外,通过口腔咀嚼,再一次从鼻咽呼气时,感觉到葱、蒜香气和食物的原香味。

熏制菜肴时,将糖、锯末、花生壳、香树叶等作为熏料,加温使熏料冒浓烟,这浓烟将原料熏制,其中大部分浓烟散发于厨房空气中,只有少部分被吸附中原料表面。这些被原料吸附的熏料香气,然后再缓慢地发于盘子上空,另外在咀嚼时有些香气分子,再度被鼻腔感知其烟香味。

3、渗透

香气分子具有亲脂性,香气分子容易被油脂吸附。当肉类原料与植物原料共烹时,香气分子能跟着油脂渗透到植物原料中去,使植物原料具有肉香味;而吸附于水溶液或油脂中的蔬菜香气分子,则依相反的途径渗透到肉中,使肉中具有蔬菜香味。我们常说的"菜中有肉味,肉中有菜味",除了指滋味以外,也是指的香味。

包子或饺子的面皮,成熟后具有肉香味,也是由于肉中的香气分子渗透和被吸附到面皮中所致。

4、溶解

在一些有汤液的菜肴中,除了菜料本身有香气外,汤液也异常鲜美香醇。汤液中的香气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原料中的产香成分,首先附着于原料的油脂中,或附着于原料的自由水分子中,然后随着油脂或水分溶解或分散在汤液中;另一部分是香料中的香气分子,也可溶解于汤液中。

例如"椒醋活鱼"这道菜,经过汤煮,鱼中的香味成分挥发出香气分子,附着在鱼肉的脂肪上,或者亲合在鱼体中的自由水分子上,然后再溶解于鱼汤中;烹调时加进的醋、胡椒、葱姜、黄酒、油脂等,这些调料的香味分子,一部分进入鱼肉,一部分溶解于鱼汤中。

菜点要生香,往往要先除去异气。而去除异气同样是离不开挥发、吸附、渗透、溶解这些原理。

例如要除掉动物内脏的异气,首先应要摘除异味最重的油脂,因为附着于内脏周围的油脂,吸附着大量的异气分子。去掉油脂的内脏再用水煮,在加热过程中使异气挥发加速直至减弱,热也使那些残留的带有异气的油脂,继续溶解在沸水中,通过换水再煮,当可使内脏的异气逐步清除。

为去除羊肉的膻气,可与萝卜块同煮,羊肉的膻气分子,渗透在萝卜中并被它吸附,则羊肉的膻气当减弱。

5、矫臭

辛香料的气味可以抑制肉类特有的不快气味,具有矫臭、矫味、赋予芳香的作用。常用的葱、大蒜、葱头、胡椒、花椒、辣椒、茴香、生姜、食醋、酱油、黄油等。它们在受热时散发香气,用以矫正腥、膻、臊、臭等异味。

动物原料当有轻微变质时,常用油炸的方法加以矫臭。例如不太新鲜的鱼,就要用红烧或炸的方法,而不能用清蒸的方法,因为油炸的温度比清蒸或水煮的温度高,原料在热油的作用下,能生成更多的香气成分,达到矫臭的目的。

水产品中鱼臭味的主体成分为六氢吡啶类化合物。当六氢吡啶和附在鱼体表面的乙醛聚合,便生成河川鱼臭味。在鱼体表面的粘液内,血液内部都含有氨基戊醛,所以有强烈的腥臭味。

鲜鱼体中含有氧化三甲胺,随着鱼的新鲜程度降低,该物质被细菌腐败产生的还原酶还原成三甲胺。尤其是鲨鱼类鲜度降低时会发生强烈的腐败腥臭味,这是由于肌肉中含有多量氧化三甲胺都被还原成三甲胺。

一般淡水鱼中所含的氧化三甲胺较海水鱼少,故当其新鲜程度降低时,其腥臭味不象海水鱼那样强烈。

鲜度降低的臭气成分有氨、三甲胺、硫化氢、甲硫醇、粪臭素以及脂肪酸氧化的生成物等,这些物质都是弱碱性物质,当添加醋酸等酸性溶液使其呈中性盐物质时,臭气便可大减。

鱼体表面的粘液中含有蛋白质、卵磷酯、氨基酸等,因细菌的作用产生氨、甲胺、硫化氢、甲硫醇、粪臭素等。三甲胺和有些成分可以溶解在酒精中,烹调加热时,随着酒粗的蒸发也把这些成分蒸发掉了。

去腥味的酒最适合的是黄酒,因黄酒中含有多种有鲜味的氨基酸,它们有的与鱼中的鲜味成分相和,有味的相乘作用,从而提高了鱼菜的鲜味程度。

此外,做鱼时还可适量加糖,因为糖分解后能生成醛,醛基有还原性,性质活泼,容易和其它物质结合,糖和鱼中的氨基酸等在高温下形成甲基糖醛,是诱人的鱼香成分之一。

(三)味

在烹调过程中,当两种能上能下的原料调在一起时,各自的性质要发生变化,最后各自体现出一种新味,这种新味有三种情况:

一种表现为调和的结果,也就是它们之中至少有一种原料本味,比以前有改善,或者都有改善。例如"霉干菜烧肉","青菜烧豆腐"。这是人们希求的。

另一种表现为变化不大,也就是它们相处以后,各自的本味在搭配成菜与单独成菜无大区别,例如豆腐烧腐竹,茭白炒笋片,土豆烧板栗。这种情况,看来是多此一举,但如果认为从营养的搭配,或从色彩的搭配有好处的话,那么这仍然是可取的。例如红萝卜丝共炒。

最后一种搭配,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存在有串味的情况,例如羊肉炒虾仁肥肠烧鲫鱼。这是人们所不企求的。

将多种原料互相搭配,在中国烹饪也讲究原料之间的搭配,但着眼于各自烹调,最后在盘中共处,各占一方,体现一种抽象的造型和色彩的对比或调和,另有一番风格。而中国烹饪原料的搭配,讲究在烹调过程中相配,着眼于味的调和,表现为味的和谐之美。这是中国烹饪的独到之处。

那么,原料的搭配有什么规律或原理可循呢?我们在这里提出三条法则:

1、浓配淡。例如雪菜炒青豆、香椿拌豆腐。

2、厚配薄。例如网油烤鱼扇、芋头蒸肉。

3、脆配软。例如宫保鸡丁、松子豆腐。

但是上述这几条中,除了脆与软外,浓、淡、厚、薄等仍不可捉摸。为此,将中国烹饪中,最常见、最爱与它物搭配的原料,归为几类:

脂肪类:猪肉、猪网油、猪油、植物油。

蛋白类:豆腐、豆干、豆豉、鸡蛋。

淀粉类:面粉、粉皮、土豆、板栗、莲子、藕。

纤维类:黄瓜、莴笋、菜心、绿豆芽、萝卜。

脆爽类:笋、木耳、荸荠、核桃、松子、锅巴。

浓鲜类:虾籽、蟹黄、蟹肉、干贝、虾米、虾、香菇、鲜蘑、瘦火腿、鸡、鱼。

浓香类:香菇、雪菜、梅干菜、冬菜、香椿、香菜、韭、青蒜、瘦火腿、水果、榨菜、大头菜

这个分类是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而不根据营养成分进行的,因为土喜和藕并不都是淀粉,面粉中亦含有蛋白质。

在这个分类中没有列入牛肉、羊肉、猪肠、肺、腰,它们属于易串味的原料,一般不与它物搭配;但也有配得理想的,如土豆烧牛肉、萝卜烧羊肉,芹菜炒牛肉丝等。鸭也没及列入,因为鸭与鸡就不宜相配。鱼虽然列入了,但鱼还是自成其菜的多,它本身已经够美的了。在这个分类,最为活跃的是猪肉、笋、面,它们可以称为化学无素的话,则是最活泼的元素;相反,牛肉、羊肉、肠都属于惰性元素。

面粉也可以与任何东西搭配其结果开辟了另一类领域--面点。由于面粉的营养成分,不仅含有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为了克服传统筵席中营养搭配碳水化合物的不足,大力研究"面菜"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改善筵席的色、香、味和营养,今后还庆大力提倡豆制品、水果与各种原料的搭配。

1)浓配淡。如蟹黄海参、香椿拌豆腐、开洋菜花、榨菜肉丝等等。

2)厚配薄。如板栗烧肉、荷包鱼、萝卜丝氽卿鱼等等。

3)脆配软。宫保鸡丁、锅巴虾仁、枸子豆腐、冬笋肉丝、松子鱼糕等等。

松子鱼糕等等。

另外,还有"全家福",是由火腿、海参、鸡脯、鱼片、肚丝、鲍鱼、玉兰片、海米、干贝等烧烩布成。有的则用鱼片、猪腰、鸡肫、鸭脚、鱼肚、鸡肉、猪肚、冬笋、复杂菇等组成。

再讲讲油温、调料的作用:

1、油

油是使用最普遍的调味品,同时又是加热原料的介质,兼具调味和传热的作用。油的燃点很高,猪油、花生油可达340℃;菜子油可达355℃。在烹调过程中,油温经常保持在120--220℃之间,可使原料在短时间内烹熟,从而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常用的食油有如下几种:

(1)猪油。猪油在烹调中应用量广,炸、炒、熘等都可使用。猪油所含色素少,烹制的菜肴色泽洁白。特别是炸裹蛋泡糊的原料非用猪油不可。但猪油炸的食品,凉后表面的油凝结成脂而泛白色,且容易回软去脆性。这是因为猪油是不干油脂,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低。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可事先用热水烫一下盘子再装。

(2)花生油。花生油呈鹅黄色,也是不干性油脂,其炸制品也容易回软。粗制的花生油,还有一股花生的生腥味,精炼或经过熬炼的则没有这种气味。如需除去粗制花生油的生腥味,可将油加热,熬至冒青烟时离火,将少量葱或花椒投入锅内,待油凉后,滤去白沫即可。

(3)芝麻油。此油色泽金黄,香气浓郁,用来调拌凉菜,则香气四溢,能显著提高菜肴的风味。在一般汤菜中淋上几滴芝麻油,也有增香提鲜的效果。芝麻油以小麻油为最好,香味浓郁。芝麻油中含有一种叫“芝麻素”的物质(一种酯基化合物),它是有力的抗氧剂,故而芝麻油性质稳定,不易氧化变质。

(4)豆油。豆油属半干性油脂,含磷脂多,不宜做炸油用。磷脂受热,分解而生成黑色物质,使油和制品表面颜色变深。但豆油由于含磷脂多,用来同鱼或肉骨头熬汤,可熬成浓厚如奶的白汤。豆油色泽较深,有些用青豆或嫩黄豆生产的豆油,因含有叶绿素而呈青绿色,炒出来的菜色泽不佳。豆油大豆味较浓,虽可用加热后投入葱花或花椒的方法除去,但油的颜色却因此变深甚至变黑了。

(5)菜子油。菜子油是一种半干性油脂,色金黄。因含有芥酸而有“辣嗓子”的气味,但炸过一次食品可除去。

2、盐

食盐在调味上处于重要的地位,有“盐为百味之主”的说法。而且盐也是血液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不可缺少的物质,有保持人体正常渗透压和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日常饮食中如果缺乏盐分,将引入一系列生理机能的不良变化。因此,每人每天必须摄入一定数量的盐。盐又有脱水防腐作用,水产品、肉类、蛋类、蔬菜类等经过盐腌,便于保藏,而且有特殊的风味。

盐可使蛋白质凝固,因此烧煮含蛋白质丰富的原料(如鱼汤),不可以先放盐。先放盐,则蛋白质凝固,不能吸水膨松,那就烧不烂了。

3、酱油

酱油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呈咸味的调味品。在调味品中,酱油的应用仅次于食盐,其作用是提味调色。酱油在加热时,最显著的变化是糖分减少,酸度增加,颜色加深。常用的酱油有两种。

(1)天然发酵酱油。天然发酵酱油即酿造酱油,系以大豆、小麦(或代用品)和食盐等为原料,加曲发酵制成。这种酱油味厚而鲜美,质量极佳。

(2)人工发酵酱油。这种酱油是以豆饼为原料,通过人工培养曲种,加温发酵制成的,质量不如天然发酵酱油。但因其价格较为低廉,目前使用最为普遍。

4、黄酒

黄酒又名料酒。在调味品中,黄酒应用范围极广。

黄酒含酒清浓度低,酯和氨基酸含量丰富,故香味浓郁,味道醇厚,在烹调菜肴时常用以去腥、调味、增香。特别是烹调水产类原料时,更少不了黄酒。这是因为肉、鱼等原料里含三甲胺、氨基戊醛、四氢化吡咯等物质,这些物质能被酒精溶解并与酒精一起挥发,因而可除去腥味;还因为黄酒除本身所含的酯具有芳香气味外,其中氨基酸还可与调味品中的糖结合成有诱人的香味的芳香醛。黄酒中,以浙江绍兴出产的绍酒为最好。

5、醋

供食用的醋一般含醋酸3%-6%,国内以山西及镇江产品最好。古医书记载:“醋,味酸苦、性温、无毒、开胃气,杀一切鱼肉菜毒。”醋在调味中用途很广,除能增加鲜味、解腻去腥外,还能使维生素少受或不受破坏,促使食物中的钙质分解,促进消化的作用。醋在祖国医籍中记载甚早,对其治疗和保健作用方面的记载很多。中医认为醋具有散瘀止血、杀虫解毒、可治吐血、衄血、便血、黄疸及瘢癜等症,也可外治诸虫咬伤,皮癣疮疡等病。醋含有高级醇类、甲醛、乙酸、琥珀酸、山梨糖、钙、磷、铁、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等。能增加胃酸,提高食欲、有帮助消化吸收等作用。根据历代医藉记载和近代的应用报道,醋的治疗和保健作用不容忽视,是完全可以深入研究,可以多方面开发成为保健调料的基础之品。如用醋与生姜、红糖调制的醋液治疗小儿食欲不良,治疗蒌缩性胃炎。用醋浸治疗高血压病。用醋栓剂或灌肠液治疗小儿蛲虫病,食醋内服治急性胆道炎、蛔虫、呕吐及腹痛。用醋与豆腐治疗慢性结肠功能紊乱引起的顽固难治的腹泻,用醋和鸡蛋煮食治疗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引发的痰饮病(即咳频、痰多、顽固难愈)都有很好的疗效。醋还可外用治疗皮肤的霉菌感染,如手足癣及灰指(趾)甲等。

6、糖

糖是一种高精纯碳水化合物,含有甜味,在调味品中亦居重要地位。糖除能调和滋味、增进菜肴色泽的美观外,还可以供给人体以丰富的热量。

南方做菜大都用糖。菜中加糖,能增加菜的风味;腌肉中加糖,能促进胶元蛋白质膨润,使肉组织柔软多汁。用来调味的糖,主要是白糖。但在制作烤鸭时常用饴糖。饴糖中含有葡萄糖、麦芽糖与糊精,具有吸湿作用。麦芽糖受热即分解为糖,颜色深红光润,可使烤鸭皮发脆。

7、味精

味精是增加菜肴鲜味的主要调味品。使用最为普遍。其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又叫麸酸钠),系以蛋白质或淀粉含量丰富的大豆、小麦等原料制成。味精有的是结晶状,有的是粉末状,其中除含有谷氨酸钠外,还有少量的氯化钠(食盐)。根据谷氨酸钠含量的多少,有99%、95%、80%、70%、60%等规格。

味精鲜度极高,但使用时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它在溶液中的离解度,而它的离解度又同溶液的酸碱和温度有关。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味精离解度最大。就溶液的温度说,则以在70--90℃时使用效果最好。菜肴起锅时的温度大致上就是这个温度,所以味精在常温条件下很难溶解,因此必须先用少许热水把味精化开,晾凉后浇入凉菜。

味精中的谷氨酸钠遇碱变为谷氨酸二钠,不但失去鲜味,而且会形成不良气味,因此味精不宜放在碱性溶液中。谷氨酸钠受高热会变成焦谷迄酸钠,这种物质不但没有鲜味,而且还有轻度毒性。烹制菜肴时,放多了味精会产生一种似涩非涩的怪味。

8、葱、姜、蒜

葱、姜、蒜都是含辛辣芳香物质的调味品,不但可去腥起香,并有开胃,促进消化的作用。

葱、蒜的香味只有在酶的作用不才能表现出来。因为酶受高温即被破坏,故急速加热,则香味不大。

9、胡椒

胡椒味辛辣而芳香,可以去腥、起香、提鲜,并有除寒气、消积食的作用。

关于油温:

冷油温:油温约一二成热,锅中油面平静。适用油酥花生、油酥腰果等菜肴的烹制。原料下锅时无反应

低油温:油温三四成热,油面平静,面上有少许泡沫,略有响声,无青烟。适用于干熘,也适用干料涨发,有保鲜嫩、除水分的作用

中油温:油温五六成热,油面泡沫基本消失,搅动时有响声,有少量的青烟从锅四周向锅中间翻动,适用于炒、炝、炸等烹制方法。具有酥皮增香,使原料不易碎烂的作用。下料后,水分明显蒸发,蛋白质凝固加快

高油温:油温七八成热,油面平静,搅动时有响声,冒青烟。适用于爆和重油炸等方法。具有脆皮和凝结原料表面,使原料不易碎烂的作用。下料时见水即爆,水分蒸发迅速,原料容易脆化。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麻黄的来源为何、其性状、显微横切面的主要区别为何?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