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普奥战争优质回答普奥战争三线作战随着普军战略的展开,战争迅速升级。战争在三个战场上几乎同时展开,其中决定性的战斗发生在波希米亚战场上,它决定了整个战争的命运。在南...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霸气vs布拉格,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

优质回答普奥战争

三线作战

随着普军战略的展开,战争迅速升级。战争在三个战场上几乎同时展开,其中决定性的战斗发生在波希米亚战场上,它决定了整个战争的命运。

在南线的意大利战场上,奥地利和意大利军队进行了激烈的交战。

起初,意大利军队拥有数量多、装备精良的优势。国王维克多一厄曼纽尔二世亲自率领军队,主动出击进攻由阿尔布特将军指挥的奥地利军队。

然而,在1866年6月24日在库斯托查发生的第一场战斗中,意大利军队竟然遭到了惨败,官兵四散,导致无力再战。

俾斯麦对自己的盟友缺乏战斗力感到非常恼火,但却无能为力。意军的惨败让普军无法实施同时进攻敌军两条战线的战略计划。

奥地利获得胜利后,并没有继续扩大攻势,而是放弃了威尼斯,只留下少量兵力驻守,并迅速将大部分兵力调回多瑙河沿线,为北线作战提供支援。

在西线的德意志战场上,普鲁士军队对奥地利阵营中的几个成员国进行了进攻。宣战后,普军迅速进军奥地利的盟友汉诺威、黑森-卡塞尔和萨克森等邻国。

在普军强大的压力下,这些国家的军队不断后退。萨克森军队被迫撤退到摩拉维亚地区,并在那里与奥地利军队会合,加入了由贝奈德克将军指挥的北方军团。

1866年6月27日,冯·法尔肯施泰因将军率领5万多普军进军朗根萨尔察附近,大败汉诺威军队,随后包围了汉诺威城。

1866年6月29日,汉诺威国王奥格尔格宣布投降。随后,在7月初,法尔肯施泰因率军南下,准备先占领法兰克福,然后进军巴登和符腾堡。

在北线的波希米亚战场上,普军发起了主要的进攻。毛奇将军最初下令三个军团向东移动:第一军团向尼斯河以东推进,第二军团进入格尔利次以东地区,易北河军团沿着易北河南移,向第一军团右翼靠拢。

1866年在德累斯顿,易北河军团与第一军团汇合。此时,毛奇得知奥军正朝着摩拉维亚向西北边境进军,他立即命令第二军团翻越苏台德山脉,向西南突击。

第一军团和易北河军团则沿着厄尔士山脉的狭路前进,向山南进军。这样,普军形成了夹击的攻势,分进合击,首先消灭了贝奈德克指挥的奥地利主力军,然后直取维也纳。

波希米亚战场上的战斗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普军的胜利使奥地利无法抵挡普军的进攻,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结局。

战争后期

1866年6月25日,普军按命令前进。 两路大军都是因为不知道奥军的具体位置而摸索前进,由于指挥员无法协调,跋山涉水,行动相当缓慢。

这时,正在向西北方向进军的奥军,如果能利用普军行军困难之机,保卫山南险要,本来有信心各个击破普通军队。

很遗憾,本尼德将军不是聪明的战略家。 因为他白白错过了机会,普军顺利地通过了山地,进入了山南地区。

1866年6月26日,进入山南的普军易北河军团和第1军团,在伊塞尔河西侧与奥军阿尔贝托将军率领的2个军队相遇。

阿尔贝托不敢固守伊泽尔河,在没有严重战斗的情况下撤出该地区,自行向东南方向撤退。 易北河军团抓住好机会,乘胜追击。

此时,普军第二军团还在翻山越岭,艰苦推进。同一天,6月26日,贝内多克率领的奥军主力,共计6军28万多人,抵达易北川上游的亚罗梅尔希以西地带。

他看到他在那里等着,就在普鲁士的两路大军之间选择了一条路,准备集中力量打击。

第二天,奥军主力的一部分与普军的第2军团相遇,但败给了行军疲劳的普军。 本尼多克得知警戒部队受到打击后,打算将部队向西撤退,将其全部兵力集中在波希米亚境内,选其一进行打击。

你可以看到,撤退的结果只是军心浮动,体力消耗。 那个西侧也正好陷入困境。 阿尔贝托在伊泽尔河失利后,追击的普军一步步被逼入绝境。 东线的普军第2军团在击败奥军警戒部队后,也一步步跟进,咄咄逼人。

这样,奥军突然失去了主导权,处于普军两路部队的夹击之中。

1866年6月30日,贝内德率领奥军主力向东南撤退,在逃避普军钳形攻势的7月1日晚,奥军到达易北河上游河畔,位于格尼格雷茨和萨德瓦之间的高地。

本尼迪克特面临着危机,1866年7月3日南渡易北河,决心经由帕尔德比采向南撤退,此后徐图防范对策。

但是他还没赶上南方的撤退,决定性的萨德巴会战开始了。

在当时的战况发展中,普军也显得相当混乱。各军团分别进攻,缺少协同配合,有的已经失去统一指挥,一时竟摸不清奥军撤退的方向。

他们大都以为奥军必定向南撤退,经由帕尔杜比策回守维也纳。而实际上,奥军因为南翼被堵,只有向东开进。由于普军统帅部未能及时掌握情况,普军官兵因连续行军作战而疲惫不堪,加上第1、第2两个军团以及奥军一些部队互相混杂在一起,统帅部也就一时无法进行指挥和调整,以致未能组织有效的战术追击,使奥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厄运。

萨多瓦决战以普军的大胜而结束了。奥军的伤亡和被俘人员虽然达4.5万余人,但总司令贝奈德克仍率主力约15万余人安全地撤退了。普军在作战中的伤亡,总共约达1万人。

但是,经此一役,战争中的命运也就最后决定了,奥地利已经无力再战。

1866年7月5日,由于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的请求,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出面调停。当时,普军是有能力继续进攻的。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普王威廉和他的将领们,都要求继续进军,攻占维也纳,彻底击溃奥地利。

然而,头脑清醒的俾斯麦却有政治远见,他担心战争一旦拖延,将引起法国的干涉,或者在被击溃的奥地利境内发生革命,从而使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计划毁于一旦,因而力主谈和。

他认为,如果过分地伤害奥地利人的感情,迫使他们孤注一掷,甚至铤而走险,那么,在未来必将来临的普法战争中,将不能争得奥地利的中立,对普鲁士很为不利。

因此,他力排众议,主张立即缔约,甚至对国王以辞职相威胁。普王威廉一世在权衡利弊之后,终于让步。

1866年7月22日,普奥双方代表在尼科尔斯堡进行谈判;26日,签订《尼科尔斯堡预备和约》。

为了避免法国或俄国干预战争,俾斯麦劝谕威廉一世迅速跟奥地利议和,不急于求成。奥军接受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调停。

1866年8月23日,双方正式签订《布拉格和约》,普奥战争结束。

和约规定:德意志联邦议会解散,奥地利完全退出旧的北德意志联邦。而普鲁士则有权建立以它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奥地利把它对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的管理权全部让给普鲁士,并向普鲁士偿付一笔大的赔款;同时,奥地利还把威尼斯割让给意大利。

二战晚期的布拉格起义:德军为何疯狂镇压布拉格市民的起义?

优质回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胜利日即将到来之际,1945年暮春5月,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爆发了反德起义。这是继华沙和巴黎之后,又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古都对第三帝国发起的抗争,更是二战爆发之前便遭纳粹德国蹂躏的捷克民族的总爆发,一种爱国主义情绪的总爆发。虽然发生在欧战的最后时刻,但这场起义「犹未为晚」:布拉格的人们赶在外来强援到场之前,解救了自个的城市。

那么,这场起义发生在如何的背景之下?强弩之末的德军为何疯狂镇压布拉格市民的起义?近在眼前的盟军为何拒绝施以援手?危难时刻,一支第三方势力因何给予起义者短暂的帮助,又为何迅速离开?最终,德军与起义者达成了如何的停战协议?

布拉格,波希米亚的明珠,全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坐落在静静流淌的伏尔塔瓦河畔。千年来,这座城市因地处欧洲大陆中心的特殊位置而不断受到历史风暴的冲击。

1939年3月,希特勒指挥德军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从而将捷克变为所谓「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至于斯洛伐克,则成了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

3月10日这一天,德军机械化部队隆隆驶上布拉格街头。生活在布拉格的人们震惊不正常,但女人们只能掩面哭泣,男人们也只能挥挥拳头而已。

沦为占领区的日子是极端难挨的,捷克人被剥夺了主权国家公民的尊严与自由,田地里培育的谷物优先供占领军享用,工厂里生产的工业品被德国占有,而当一个德国人——莱因哈特•海德里希,在捷克境内被刺杀后,这个国家甚至付出了整个利迪策村庄被屠戮的代价。

但改变即将来临,当这样的时光曾经了整整6年,二战进入最后一个年头时,长久生活在屈辱中的捷克人,终于感觉到春天就要来了。

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后,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对全欧洲释出公告:「欧洲的人民,尽管最初的攻势大概没有发生在你的国家,但是你们获得解放的时刻已为时不远了。」这番令人兴奋的演说同样传到了捷克,传到了布拉格。

时至1945年春,西方盟军和东方苏联红军正不断逼近的讯息越传越广,而且捷克人还听到了自个的骨肉同胞正在浴血奋战的讯息:在西线,捷克斯洛伐克第1装甲旅正在围攻敦刻尔克;在东线,据称有16000名捷克战士正在红军序列中向祖国推进。

到了行动的时候了!这时,在捷克全境内散布著非常多规模不等的游击队,经过联络和协调,这些抵抗者联合发起了一场「铁路之战」,其核心内容是破坏铁轨、德国军列和火车站,也顺便袭击公路。这些破坏活动是如此有效,以致德国人只能在一个星期里的某天某时段使用铁路。

与此同时,东欧地区的战局正发生著日新月益的变化。苏联红军在这年春天连续解放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区,紧接着第1乌克兰方面军自北面向布拉格推进,而第2和第4乌克兰方面军则向捷克腹地进攻。

在这两大攻击集团之间,由舍尔纳元帅指挥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余部仍负隅顽抗,幻想着能达成「构筑德国本土南翼防线」的目标。但此时,其麾下的德军第8、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都已遭到极大削弱,士兵的战斗意志大打折扣,实在看不到什么胜利的希望。作为统帅的舍尔纳对此当然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打算是「能打就打,不可以打就走」,万一形势不利,就依托当地的铁路网,把有生力量向西撤出捷克斯洛伐克。而能够依托的铁路网的中枢,就是捷克首都布拉格。

此时在布拉格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一股反抗的暗流正在涌动着。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占领者的暴行正在变本加厉,捷克人清楚地晓得,除了战斗,别无选择。在共同的使命召唤下,两股持不同政见的力量走到了一起,这就是左翼的捷克民族委员会和右翼的民族社会党,两者决定「拧成一股绳」,合力抗敌。

在紧张的起义准备阶段,突然传来一则不准确的讯息:盟军已出现今布拉格城郊!于是欣喜如果狂的市民们纷纷涌上街头,准备欢迎解放者进城。然而,他们看到的只有德国人冷冰冰的枪口。

看着城市道路上的异样景象,驻布拉格的德国最高军政长官卡尔•赫尔曼•弗兰克从4月30日到5月1日连续发出威胁,他在广播中宣称将「无情报复」任何大概的起义,而参与起义的人都将「淹没在血海里」。弗兰克的话并非虚声恫吓,此人正是1942年利迪策村惨案的策划者。

但侵略者的威胁只收到了相反的效果,起义的决策层商定:是行动的时候了!

5月5日清晨,位于维诺赫拉茨卡大街的布拉格广播电台照常开始晨间播音,「现今6点整。」播音员照例用捷克语这样说道,但在说到「6」时,他悄然使用了德语单词,没有什么人注意到这个细节,而这正是起义开始的暗语!

非常快,由帕利茨卡和瓦尔特上尉带领的一批首都警察便冲进了电台大楼,他们都是民族委员会的人,而布拉格起义的第一枪就在争夺电台的战斗中打响了!

此前,弗兰克派出90名全副武装的党卫队士兵把守电台大楼,但他们非常快被击溃。当听到电台大楼外骤然响起的枪声后,那位发出暗语的播音员开始向所有能够收听到广播的人大声疾呼:「唤醒所有的捷克人,立刻参与进来,唤醒所有的捷克人!」

更多的捷克人被唤醒了:从这天中午开始,武装起义者相继消灭了电台内的德军,又攻占了盖世太保总部和捷克秘密警察总部;手无寸铁的市民们同样行动起来,捣毁德国标识,焚烧纳粹旗帜,甚至攻击落单的德国兵以夺取武器。

随着德国人任命的傀儡市长约瑟夫•菲茨纳在惶恐中向民族社会党表示忠诚,起义看起来顺利得异乎寻常。但困难被低估了。战至傍晚,缺乏重武器的起义者未能攻下城里的德军兵营据点,而驻扎在布拉格附近的德军已得知了所发生的一切。

于是5日晚上,形势悄然发生了变化,起义者在最初的混战中所取得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德国人自6日清晨便开始猛烈反击。对于德军来讲,布拉格的得失绝不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前面说过,只有确保这个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的安全,才能确保中央集团军群的残余部队可以在必要时快速向西运动,向盟军而不是苏联红军投降。因此,布拉格城外就近的德军紧急行动,企图迅速扑灭起义。

攻向布拉格的德军既有陆军的正规部队,也有种族成分不一的武装党卫队,其中攻击最卖力的当属一支名叫「瓦伦施泰因战斗群」的党卫队,有数千人之众,作战狂热,手段残酷

在城里,起义组织者已发表「告全体国民书」,要求消灭傀儡政府,推翻所谓「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同时向德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无条件投降。同时,他们和普通市民一起,依托街道而战,用能找到的一切材料构筑起临时障碍或道路掩体,希望用推翻汽车和堆放家俱等办法来阻挡冲向街道的德国坦克和装甲车。到6日早晨,布拉格人民已设定了1000余个路障,占据了近一半城区,还将被围德军兵营的水、电、通讯线路全部切断。

但就在此时,城外德军开始了猛烈的进攻。捷克人决心奋战毕竟,一名亲历者后来记忆:「在布拉格街头,普通市民拿着枪,这种场面是你以前绝对无法想象的。」战斗在每个街区,每条小巷中展开,未经训练的平民用缴获来的武器武装自个,并在战斗中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勇敢,而临时路障也持续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胜利的天平」正在向素质更好、装备更优的德军倾斜。

战至中午,德军「瓦伦施泰因战斗群」夺回了电台大楼,占领大楼的起义者遭到了残酷的处决。好在通过几处藏匿起来的地下电台,起义者仍能够对外广播。

一位名叫威廉•格雷格的苏格兰人义务当起了英语播音员,他是一名逃出战俘营的苏格兰飞行员,在起义得到外援的情况下,他自愿向西方国家发出紧急呼吁:「布拉格极度危急,德军正用坦克和飞机进攻,我们迫切需要盟军的援助!请立即派来坦克和飞机我们保卫布拉格。在我广播的楼外,就是狂暴的搏斗!」

不幸的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没人能帮助他们,捷克人只能依靠自个。

「保卫布拉格!」格雷格在6日下午再次疾呼,「喂喂喂!这里是布拉格,呼叫伦敦。我现今重复我已讲了三四次的请求:布拉格在危难中,请提供紧急援助,别让布拉格被毁掉!」

这天晚上,苦苦支撑的起义者终于得到一个好讯息:美军已打到了离这里不远的皮尔森。一股暖流在人群中流淌开来。这个讯息是真实的,然而捷克人并不晓得,美军的推进只能到此为止了,他们不可以再前进一步。

原来,根据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协定,解放布拉格的任务交给苏联红军。这样一来,尽管由巴顿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前部已抵达皮尔森,但却被明确告知:必须原地待命。据说,巴顿将军在皮尔森打电话给艾森豪威尔:「明天,我将从布拉格给你打电话。」后者回答:「噢,不,不!」

既然西方盟军对布拉格起义说「不」,那么起义者的处境也就愈加险恶了。城郊的纳粹党卫队出动火炮和装甲车,向城区突击,城内兵营里的德国人也作「困兽之斗」,而这一时期已不太露面的德国空军居然也调动多架飞机助战。

古老的布拉格遭到了空中强盗的蹂躏。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拥有难以计数的壮丽历史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到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无所不包,可惜非常多地标性历史建筑就被这一天的空袭夷平,其中包括建成已几个世纪的旧市政大厅。

与此同时,德军似乎仍有余力调来新的部队——此前于4月末奉调进入捷克的武装党卫队第2装甲师,也将部分兵力投向布拉格。该师的「元首」团再加上「德意志」团的一个战斗群,向这座抗争中的城市开来。

就在德国人增派援兵,美国人「袖手旁观」,俄国人兵锋未到的关键时刻,向捷克人伸出救援之手的竟然是一群特殊的俄国人。

这群俄国人,就是所谓的「弗拉索夫集团军」——不折不扣的俄奸部队。「弗拉索夫集团军」又称「俄罗斯解放军」,是由被德军俘虏后叛国的红军将领安德烈•弗拉索夫组建的,他网罗了大批红军战俘中的变节者。此前这个集团军追随纳粹德国,成了「法西斯战争机器上的一颗螺钉」,现今第三帝国末日临近,这些人又打起了算盘,显然琢磨著在这个特殊时期「改弦更张」,也许能捞取一点立身之本。

于是,弗拉索夫委派副手谢尔盖•布恩亚琴科将军,带着18000人投入布拉格之战,刹那间成为令交战双方都大感诧异的一支奇兵。这时,德军投入镇压起义的总兵力不足4万,而且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弗拉索夫手下的俄国人装备不错,有大炮和坦克装甲车辆,而且个个都是在东线战场上久经「考验」的老兵。这样以逸待劳加入战斗,顿时令两个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虽然「俄罗斯解放军」的意外加入令起义局面为之一振,但是这种怪异的支援注定无法持久。在起义阵营中,以捷克民族委员会为代表的左翼力量对这些苏联红军的敌人持敌视态度,在他们看来,接受这些人的帮助将贻祸无穷。因此,在部分街区,捷克地下党员开始收缴这些俄国人的枪,打算在战后将他们交给苏联红军。

于是,匆匆来到布拉格的这些俄国人又匆匆离开,8日突围而去,在两天时间里留下了布拉格起义期间隐秘而短暂的一幕。至于弗拉索夫本人,在战后被处决。

惟一的援军离开了,起义者陷入了绝境——弹药已快要打光了,而且得不到任何补充。与此同时,经过两天猛攻却未取得决定性战果的德国人也产生了动摇。

对此,捷克民族委员会旗下的一名战士安东尼•萨姆说得好:「头几天,德军有足够的力量来压制我们,但到了5月8日,他们自个也因为虚弱而害怕了。他们暴怒不正常,但也在这种暴怒中被消灭了。」

5月8日这一天,德国正式无条件投降。这也非常好地解释了奉命赶来的「元首」团为什么无心恋战,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尽量带走留在布拉格城内的德国侨民。

在这种情况下,捷克人果断地向德国人提出了停战要求。在中心城区的一片大火之中,双方代表坐下来谈判,并且达成一致:同意停火,德军保证不再破坏布拉格城区,捷克人则许诺城内的德国人将不受伤害地离开。

这是一个体面的可以接受的结果,这是在付出3000余人牺牲的代价,打死近千名德军之后,布拉格起义者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德国人在停火后匆忙离城,布拉格又是捷克人的了。

起义结束的第二天,即德国投降后的第二天,1945年5月9日,苏联红军第3突击集团军开入布拉格,接受了城内民众的热烈喝彩。但是,苏军战士本应向布拉格民众喝彩才是,在他们到来之前,这些普通人已解放了自个生活的城市!

同一天,冷酷的德国军政长官弗兰克在皮尔森向美军投降,被定为战犯的他一年后在布拉格被处决。至于那支镇压起义者最卖力的党卫队「瓦伦施泰因战斗群」,已在苏军到达后的第二天,在布拉格西南郊外的树林里全军覆没了。

今天,假如你有机会徜徉在布拉格的主要街道上,一定会注意到非常多镶嵌在墙壁上的金属铭牌,那就是纪念在起义中捐躯的男女老少。假如牺牲者的名字为人所知,铭牌也会刻上姓名、生卒日期以及牺牲时所在的街区;假如没人晓得牺牲者的确切身份,铭牌便刻着一句话:「献给无名烈士。」

德军被俘虏最多的战役

优质回答德军被俘虏最多的战役是布拉格战役。

布拉格战役是1945年5月6日至1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乌克兰第1、第4、第2方面军为合围和粉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军集团和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而实施的一次进攻战役,也是欧洲战场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役。布拉格战役中乌克兰第1、第4、第2方面军俘德军官兵约86万人,其中包括60名将军,这是德军被俘虏最多的战役。

在极短期限内进行战役准备,并进行复杂的战役变更部署,是布拉格战役的突出特点。这次战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山林地条件下使用坦克集团军实施深远而迅速的机动以合围德军基本兵力。坦克兵在山地的前进,平均每昼夜为50至60公里。布拉格战役证明了苏军首长高超的组织能力和苏军官兵的高超技能。此外捷克斯洛伐克游击队积极支援了苏军的行动。

布拉格战役的影响

1、布拉格战役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失败

在战役之前,德国已经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其仍然控制着大片领土。而布拉格战役则成为了德国及其盟友的最后一次胜利,使得盟军在东线的局势发生了转折。

2、布拉格战役对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战役之前,捷克斯洛伐克一直是德国的盟友,但在战役中,捷克军队与德国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最终成功击败了德国及其盟友。这使得捷克政府重新获得了自主权,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和独立的国家。

3、布拉格战役也对于欧洲的战后局势产生了影响

战役后,苏联势力范围扩大了许多,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家。这为后来的冷战埋下了伏笔,并导致了欧洲出现了东西方对立的局面。

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布拉格战役

两次被入侵的捷克斯洛伐克,为啥都选择了不抵抗?

优质回答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战后新兴的一个国家。历史上捷克长期从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而斯洛伐克人长期处于匈牙利人的统治之下。后来随着奥地利的二元制帝国建立,捷克和斯洛伐克成了奥匈帝国的一份子。

随着一战的结束,奥匈帝国解体,由于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语言相近、信仰也相同,所以决定抱团取暖,于是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在二战前被德国吞并了,到了冷战时期捷克斯洛伐克又被自己的老大哥苏联入侵了。然而捷克斯洛伐克两次被入侵,都选择了不抵抗,这是为什么?

希特勒上台之后,把侵略矛头指向德国东边的捷克斯洛伐克,欧洲的两个老牌强国,英国和法国都对德国有所忌惮,采取了绥靖政策。

英法两国一心要战火东引,企图让德国去对付苏联,为此不惜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私自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了德国,只换来了希特勒一个口头承诺。

但希特勒的野心岂是英法等国了解的,没多久德国就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不到一天就占领了首都布拉格。德国人之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其原因并非捷克弱小,而是捷克根本就没有抵抗。

其实捷克斯洛伐克拥有非常出色的军事工业,要知道之前的奥匈帝国可不是吹牛皮,实力的确非常强劲,奥匈帝国解体的原因非常复杂,但绝对跟牌面实力无关。

只不过捷克斯洛伐克在面对德国的咄咄逼人的时候,并没有想着以军事反抗阻止德国的入侵,而是幻想着依靠外交手段,能够解决。结果捷克斯洛伐克被出卖了。

这也难怪,就连英法都害怕,别说捷克斯洛伐克了,但是其实德国的实力也并没有逆天,要知道就算波兰、芬兰等国家面对外敌入侵,也没有束手就擒,不管结果如何,面对外敌的入侵,抵抗是必须的。可是捷克斯洛伐克始终认为与德国硬拼是以卵击石,毕竟捷克斯洛伐克没有战略纵深,遭殃的肯定是自己,所以投降了德国以换取老百姓的平安。

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走上了社会主义,进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红色阵营,成为了苏联的一个小弟。

但是在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遇到了不小的麻烦。杜布切克接任领导以来,开始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体制改革,想要缓解国内遇到的困境。

此举在华约老大苏联看来,是有意脱离苏联控制,向西方靠拢的行为,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处于攻势,苏联对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行为非常不满,所以决定入侵。

苏联的入侵,并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几个小时之内捷克斯洛伐克基本上已经全境沦陷,数十万的捷军被苏军缴械。布拉格的街头上,苏军坦克排着长队穿行在街道上,苏军只能遇到零星的老百姓的反抗。

这一次又是这样,政府对于入侵犹豫不决,本身面对强敌就需要及时作出反应,捷克斯洛伐克有点等着被宰的意思。

其实捷克斯洛伐克面对这两次入侵,不抵抗的原因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捷克斯洛伐克本身就没有抵抗的意识,说白了就没有反抗的打算。

当然了这也跟德国和苏联实力强大,进攻快速,本身就使得捷克斯洛伐克猝不及防有关系。但是打不打得过是一种态度,打不打是另一种态度。

面对周边强权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确实没有任何信心,地缘环境不佳,无险可守,虽然捷克斯洛伐克实力不俗,但很难有发挥的机会

丰特努瓦战役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丰特努瓦战役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740年至1748年,英国、法国、荷兰、普鲁士、萨克森、奥地利等王国进行了一场为期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5年5月11日,在图尔奈(Tournai,今比利时西南城市)东南8公里处的特努瓦村(Fontenoy),由萨克森伯爵赫尔曼·莫里斯(Maurice de Saxe)指挥的法军和英国坎伯兰公爵(Duke of Cumberland)指挥的英国、奥地利、荷兰、汉诺威联军展开了一场激烈交战。上面这幅由法国画家亨利·菲利克斯·埃曼纽埃尔·菲利波托(Henri Félix Emmanuel Philippoteaux)创作的《丰特努瓦战役》,截取的便是这场战役中广泛流传的最著名的场景。

画中,近景身着华丽的蓝色制服和红色裤子、结成三排射击队形的是法军卫兵(法语:Gardes Franaises,法军里非正式编制的两支国王御林军之一,另一个是瑞士卫兵),鸢尾花十字旗在阵中迎风飘扬。队列后,还有一队手持长矛的士兵顶住队形,这是为了防止战斗时密集的弹雨下造成士兵混乱而破坏队列。

在法国卫兵对面30步之遥的是英军近卫第1步兵团,据伏尔泰的描述,当时英军指挥官查理·海伊勋爵(Charles Hay)向法军指挥官脱帽致敬,并高声呐喊:“法军卫兵的绅士们,你们先开火吧!”法军军官也彬彬有礼地予以回应,法军掷弹兵中尉德·奥特莱奇(d'Auteroche)则高声呼应:“先生们!我们是不会先开第一枪的,你们先开火吧!”——实际上,这不过对史实艺术性的浪漫主义夸张。画面近景右边,是一队衣着更为华丽的鼓手,看着左边一名已经中弹身亡的士兵,鼓手们的神色都严肃紧张,战斗一触即发的气氛跃然画上。

此役最终以法军的胜利落下帷幕,这也是法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最大胜利,拯救了处于战略危局中的波旁王朝,以至于拿破仑后来评价:丰特努瓦的胜利,让法国的专制君主政体延续了30年的寿命。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查理六世(Charles VI)驾崩,因为没有留下男性后裔,根据他在1713年颁布的《1713国事诏书》,长女玛丽娅·特蕾西娅(Maria Theresa)将继承他的奥地利大公、波西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之位,而特蕾西娅的夫婿洛林公爵弗朗茨·斯蒂芬(Francis Stephen)则可承袭帝国皇帝之位。

但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宿敌法国、企图恢复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中失去意大利权益的西班牙,以及帝国的众多邦国如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等都不承认这份诏书。1740年12月16日,随着普鲁士正式向奥地利宣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正式爆发。

玛丽娅·特蕾西娅(1717-1780),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最杰出的女政治家,由于其王位继承权的问题,在其父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死后,直接引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这场战争最后以特蕾西娅及其夫婿弗朗茨建立起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洛林王朝而告终。毕其一生,特蕾西娅对欧洲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而帝国的统治权,一直掌握在她和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手中。

当战争进行到1744年,奥地利已占据很大战场优势。虽然在战争初期,奥地利被普鲁士打得头破血流并丢失了西里西亚,但随着普鲁士得到西里西亚并退出战争后,奥地利与英国、汉诺威、荷兰等组成国事联盟(Pragmatic Allies),重振旗鼓反攻普鲁士以外的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等反奥联盟国家,还把萨克森给拉拢了过来。法国在这场战争中遭遇沉重打击,1743年的代廷根战役(Battle of Dettingen),法军惨败,与撒丁王国的同盟瓦解,失去了在德意志的领地。自路易十四统治后期以来,法国一直被高额财政赤字所困扰,但此时仍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

1744年,法国纠集起9.5万人的兵力,在奥属尼德兰(低地国家南部省份,大致相当于今比利时和卢森堡)主动发起攻势。在路易十五的御驾亲征下,虽然在7月占据了弗兰德斯(Flanders)南部,但随着1744年夏,洛林公爵查理率领7万奥军穿过莱茵河进入阿尔萨斯、同时进逼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国后,战略形势很快发生转变,法国南部遭受严重威胁。路易十五和诺瓦耶公爵(Duke of Noailles)率部分法军赶赴南部增援,而萨克森伯爵莫里斯则率领5万-6万部队在弗兰德斯抵御9.6万人的英国、荷兰、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坚守在库特赖(Courtrai)以及利斯河一线的防线。

另一方面,奥地利的胜利令普鲁士甚为担忧,担心丢失到手的西里西亚,遂于1744年夏出兵波西米亚,威胁正进军洛林的奥军侧背。但是,普军却因脆弱的后勤补给和奥地利-萨克森联军的袭扰,在一场会战都未打的情况下便损失了一半兵力,被迫于同年11月从波西米亚撤军。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以帝国继承权的幌子打响,参战各国各怀鬼胎。普鲁士企图吞并奥地利领地西里西亚而打响了战争第一枪,法国、西班牙、萨克森加入了普鲁士一方,英国、荷兰等则与奥地利组成“国事联盟”。丰特努瓦战役前,几经失败的法国已陷入孤立状态。

1744年12月,莫里斯制定了一份次年在低地国家地区进行的春季攻势的计划,准备横扫联军。当时英军的新指挥官是英王乔治二世(George II)第三子、时年24岁的坎伯兰公爵,而特蕾西娅同时任命经验丰富的科尼塞克伯爵(Knigsegg)指挥奥军,荷兰军则由瓦尔德克王子(Waldeck)指挥。他们也希望能在早期的攻势中反客为主。弗兰德斯地区一股大战将至的气氛。赫尔曼·莫里斯(1696-1750),法国历史上的杰出军事家,他是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众多私生子中的一个。12岁便入伍在欧根亲王麾下作战。1720年加入法军。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晋升为中将。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初期便率军攻陷布拉格,1743年晋升为法国元帅。在丰特努瓦之战中,莫里斯身患水肿,口吐胆汁,仍拖着病躯指挥法军赢得了胜利。1746年在洛克斯战役、1747年在劳菲尔德战役中再次打败国事联军,为法国征服了奥属尼德兰。1747年荣升法国陆军大元帅。

与此同时,1745年1月20日,在1742年1月被德意志诸邦国推举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宝座的特蕾西娅堂姐夫、巴伐利亚选帝侯卡尔·阿尔布雷希特(Karl Albrecht,即查理七世)驾崩,趁其继任者马克西米兰三世(Maximilian III)立足未稳,奥军在4月15日的普法芬霍芬战役(Battle of Pfaffenhofen)中击败法国-巴伐利亚联军。马克西米兰三世被迫求和并支持特蕾西娅的丈夫入主帝国皇位。随着巴伐利亚退出战争,奥地利有机会从普鲁士手中夺回西里西亚。由此,法国面临严峻的形势。萨克森的倒戈、普鲁士的败北、巴伐利亚的被迫中立使其不可能在德意志南部地区继续作战。

意大利战线,法西联军也在萨沃伊(Savoy)遭遇败仗。英国的制海权威胁着法国的海上通道。陷入战略包围中的法国决定在胶着的奥属尼德兰倾注最后的努力扭转局势,这最终导致了1745年5月丰特努瓦之战的出现。

二次大战

优质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欧洲西线:

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一向把英、法奉若“保护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国限定时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将捷克纳入德国版图。德国占领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欧洲中心地带,与意大利联成南北一片,极大改善了德国的势态,使德国军事力量显著增强。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地处欧洲心脏,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久为德国垂涎。1938年4月,希特勒授意居住在捷克境内苏台德地区日耳曼族人“自治”,企图将捷克最重要的工业区苏台德地区归入德国。在捷政府坚决反对和苏联支待下,捷政府果断镇压亲德分子叛乱,将35个装备精良的现役师和40万后备军投入戒备。准备尚不充分的纳粹德国不得不暂时退步,转而对英、法施加外交压力,企图用外交手段吞并捷克。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一向把英、法奉若“保护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国限定时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将捷克纳入德国版图。德国占领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欧洲中心地带,与意大利联成南北一片,极大改善了德国的势态,使德国军事力量显著增强。

希特勒一直把波兰当作向东扩张“生存空间”的主要障碍。1939年4月3日,希特勒制定了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为制造入侵波兰借口,一批德国党卫军伪装成波兰军队,“袭击”了位于德波边境的一家德国电台。希特勒借口“自卫”,下达了入侵波兰的作战命令。

9月1日凌晨,德国出动57个师(150万人),在2300架飞机、2500辆坦克掩护下,对波兰发动全面进攻。战争伊始,德军飞机狂轰滥炸波兰主要军事设施、机场、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德军攻势凶猛,南北两个集团军成钳形攻势夹击波军,波兰空军500余架作战飞机未及起飞,即被炸毁于机场,大量火炮、汽车、辎重来不及撤退便落入德军之手,仓促应战的波军以20个师投入战斗。装备陈旧且无准备的波军,未及实施坚决抵抗即被德军包围。德军以每日50-60公里的推进,波军所有防线均被德军突破,整个国家处于危急之中,对波兰防务承担义务的英、法,对德“宣战”后却按兵不动。英、法的“静观”使德军得以集中全力对付波兰。9月8日,德军坦克进至波兰首都华沙外围。16日,德军南北集团军群在弗洛达瓦地区会师,完成对波军主力包围。9月17日,波兰政府逃至罗马尼亚(后留亡英国)。9月30日,华沙守军和居民的自发抵抗在德军轰炸炮击下瓦解,波兰沦亡。德军战领华沙后,进行了大规模报复性破坏和屠杀。

德国占领波兰后,利用英、法的“绥靖”主义,加紧进行侵略北欧、西欧的准备。1940年4月,德军开始在西线发动进攻,主要目标为法国。

为解决进攻法国的后顾之忧,1940年9月,德国向丹麦、挪威政府提交最后通牒,要求两国立即接受“德国保护”。丹麦国王惧于德国武力,宣布投降,德军随即占领丹麦。挪威国王哈桑七世拒绝德国要求,力主抵抗。但国防部长、法西斯分子吉斯林却策动亲德势力破坏抗战。6月10日,德军占领挪威全境,吉斯林组织傀儡政府。哈桑七世出走英国,建立流亡政府。

德军在进攻挪威同时,开始对法国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进攻。1940年5月10日,德空军大批飞机猛烈轰炸法国北部和荷、比、卢境内72处机场。接着,德伞兵部队抢占机场、桥梁和战略要点,战争全面爆发。德军共投入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7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分3个集团军群,同时向法国和荷、比、卢推进。在德军猛烈突击下,荷军只坚持5天即宣布投降,荷兰女王政府逃亡伦敦。5月26日,比利时国王宣布投降,20万比军为德军俘虏。

面对德军猛烈攻势,法军和驻法英国远征军节节败退。5月31日,德军绕过设防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出其不意地以大批坦克直插阿登山脉,迂回攻入法境。5月20日,德军在地空火力掩护下,强渡马斯河,全歼法第9集团军。5月20日,德军直扑英吉利海峡。5月20日,德军占领加来,距海岸仅数十公里,形成对英法联军夹击态势,40万败退的英法军队在敦刻尔克附近地区陷入绝境。此时,希特勒突然下令德军坦克部队停止追击,只使用空军轰炸。绝处逢生的英法联军紧急征用943艘舰船,在皇家空军掩护下,将33.18万名溃不成军的英法士兵撤至英国,未及撤退的4万法国士兵被德军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撤退后,法国形势日见危机。6月5日,德军突破“魏刚”防线,直逼首都巴黎。6月10日,趁火打劫的意大利投入32个师,从背后对法国发动进攻。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德军兵不血刃占领巴黎。6月16日,雷诺政府辞职, 贝当出任总理,决定停战投降。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该协定把法国肢解为两部分,德军占领法国北部地区,占领费由法国负担,南部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法军全部解除武装,重武器交给德国。

法国沦陷后,主战派、国防部次长戴高乐飞往伦敦,组织法国军民继续抵抗。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法西斯德国军队席卷欧洲大陆,先后占领了奥、捷、波、比、挪、荷、丹、罗等10余国领土,军事、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盟军收复西欧大陆

时过境迁,盟军经过数年苦战后终于开始反攻。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开始向欧洲腹地进军。希特勒任命卢格为德军西线总司令,将驻法兵力增至26个师,企图阻止盟军。但这些师兵员和装备都缺额较大(坦克只有900辆,飞机不足500架)。卢格以14个师防守塞纳河口至科蒙一线,10个师防守科蒙到德律特海峡沿岸,2个师驻守布列塔尼半岛。

为解放法国西北部,盟军集中了4个集团军〔包括24个步兵师,11个装甲师和4个空降师,4000辆坦克和6500架飞机〕。1944年7月5日,美国第一集团军率先发起攻击,突破德军防线后,向纵深推进50公里,抵达塞纳河地区。8月1日, 巴顿指挥美第三集团军在法国游击队配合下,向布列塔尼半岛推进,由于德军抵抗微弱,美军主力移师东进,转向巴黎以南塞纳河地区突击。

面对盟军进攻,德军第7集团军试图反击,但未成功。盟军在两翼继续发动进攻。到8月底,盟军全线进抵塞纳河,在河东建立登陆场,至此,除个别港口外,盟军已占领整个法国西北部。当盟军逼近巴黎之际,法国抵抗力量和巴黎市民配合盟军发动武装起义。经4天战斗,于8月25日解放巴黎。当天下午,法军第二装甲师接受巴黎地区德军投降。次日, 戴高乐率军进入巴黎,法国临时政府成立。

为配合美英军队在法国西北部的攻势,美法联军集中10个师、850艘舰船、4700架飞机,在土伦至尼斯之间80公里地段,发起“龙骑兵”登陆战役。德军虽以9个师担任法国南部海岸防御,但在美、法联军登陆地段,德军仅驻军5个营,防守十分薄弱。8月15日晨,美、法军在德军纵深空投伞兵,仅遇微弱抵抗。至19日,美法联军已建立起宽90公里、纵深60公里的统一登陆场,把2500门火炮、600辆坦克、21000辆汽车和16万人运上岸。

28日,土伦、马赛相继解放。9月11日,法军与从巴黎向东推进的美国第三集团军先头部队会师,留守法国南部的德军投降。残余德军向东北溃逃,退守德法边界齐格菲防线,法国全部解放。

9月中旬后,西欧战线已由法国西北部扩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莱茵河口的广大地区,逼近荷兰边界。盟军统帅部决定:以英、加(拿大)联军发起荷兰战役,由蒙哥马利元帅指挥。9月17日,英第30军在空降兵配合下,向荷兰奈梅根、阿纳姆一线突击,英第8、12军从两翼配合。英军初期进展顺利,20日即进抵奈梅根。由于德军集中兵力突击英军两侧,配合作战的英、波(兰)空降兵因使用不当遭受严重损失,战况急剧逆转,英30军面临被合围危险。9月27日,英军被迫在莱茵河南岸阿纳姆以西转入防御。10天后,得到增援的英军再次发动进攻,在20至40公里正面突破德军防线,向纵深推进80公里。加拿大军队也夺取了布伦和加莱港。10/FONT>11月,盟军在德国边境地区展开“秋季战斗”,开始把战场推向德国本土。为避免彻底崩溃,希特勒在阿登地区集中包括党卫队坦克第6集团军在内的“B”集团军群25个师(25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900辆,企图以突然反击挫败荷、比境内的盟军,稳定后方,腾出兵力与东线苏军交战。1944年12月16日佛晓,德军开始反击。德军组织一支800人的特遣队,着美军军服,口操英语,佩美式武器,潜入美军防线进行破坏和骚乱,引起美军极大混乱。尔后,德军在数百具探照灯掩护下突然发起进攻,毫无准备的美军未作有组织的抵抗便仓惶退却,损失惨重。德军突破美军防线后,向马斯河方向推进。为阻止德军前进,英美军调整部署,以航空兵对德军进行大规模空袭,终于在距马斯河仅4公里处阻止了德军前进。

德军受挫后,仍未放弃反击计划。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架飞机,轰炸盟军阵地和机场,炸毁盟军飞机260架,对斯特拉斯堡盟军发动攻击。德军的新进攻,使战局再度紧张。盟军统帅部一面组织反攻,一面由丘吉尔致电斯大林,要求苏军提前从东线发动攻势吸引德军,以减轻西线盟军压力。1月12 日,苏军从北起波罗地海,南至喀尔巴阡山长达1200公里的正面,对德军发起强大攻势,兵锋直指柏林。希特勒被迫从西线抽兵东援对付苏军,英美盟军乘机迅速推进,将德军全部赶回原出发地,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击被彻底粉碎。

据统计,此役德军死伤及失踪人数达8.2万人,损失坦克、强击火炮600辆、飞机1600架、其它车辆6000辆。盟军损失7.7万人,被俘及失踪2.1万人,大量武器装备被毁。阿登战役后,德军土气更加低落,彻底丧失了反攻能力,盟军从此牢牢掌握了西欧战场主动权。希特勒企图在西欧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迫使盟军妥协的企图彻底破产。不久,东、西对进的苏、美军队在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法西斯德国灭亡。

欧洲东线: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入苏联。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对苏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将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趋直入,粉碎苏军抵抗,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一线,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瘫痪苏联经济,从而击败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入苏联。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对苏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将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趋直入,粉碎苏军抵抗,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一线,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瘫痪苏联经济,从而击败苏联。

战争爆发前,德国总兵力约730万人,侵苏兵力550万人(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军队)。计有190个师(内有19个坦克师、14摩托化师、坦克约4300辆、火炮4.72万门);空军作战飞机4980架;海军作战舰艇192艘。德军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三个方面实施主要突击,另以德军“挪威”集团军、芬兰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实施辅助突击。战争开始后,苏军总兵力为537.3万人,部署在西部各边境军区的兵力为268万人,计有陆军170个师另2个旅,火炮3.75万门,新型坦克1475辆和大量的旧式坦克,新型作战飞机1540架以及大量旧式飞机,作战舰艇396艘。苏联计划以边境掩护部队抗击德军突击,保障苏军主力展开和集中,然后再以进攻消灭突入之德军,将战争推至敌国领土。整个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1.6.22-1942.11.18)德军发动战略进攻,苏军实施战略防御。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优势(突然进攻、装备先进、军队已有作战经验)和苏联判断失误、戒备不足的弱点,一举突破苏军防御,在苏西部地区推进约600公里,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全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并于9月初封锁列宁格勒,攻占基辅。苏军最初试图以进攻对付德军,但在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后,被迫转入战略防御。9月底,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苏军在敌后游击战争配合下,以积极防御疲惫和消耗德军,于12月转入反攻,苏军勇敢作战,消灭和击溃德军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会战胜利,初步稳定了战局,粉碎了德国“闪电战”企图。1942年5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克里木作战失利。德军加紧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进攻,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占领苏联石油产地巴库和顿巴斯,苏军被迫再次转入防御。经过激烈顽强的战斗,至11月,苏军守住了斯大林格勒,从而为集结兵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1942.11.19-1943.12)苏军展开战略反攻,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能力已恢复并有较大发展。提供给军队的新式装备逐渐增多,美英也向苏联提供大批武器装备。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主力,大大减轻了苏联后顾之忧。在这种情况下,苏军于11月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大规模反攻,1943年2月,苏军合围并歼灭了德军精锐部队鲍罗斯兵团,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局势。尔后,苏军又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在外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7、8月间,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又取得重大胜利。从此,苏军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卢基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转入全面进攻,到11月份,已收复近一半失地,

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城市。

第三阶段(1944.1/FONT>1945.5.5)苏军全面战略进攻,法西斯德国彻底失败。1943年,美英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欧洲各国人民抵抗运动和起义风起云涌。德国企图以战略防御拖延对苏战争,以便同英美单独讲和。为彻底击败德国,苏军开始从巴伦支海到黑海的整个苏德战场发起进攻,连续进行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等一系列大规模进攻战役,歼灭大量德军,收复全部失地,占领芬兰和挪威部分国土,并攻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国土。上述各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抗德武装力量,在苏军支援下纷纷光复国土。1945年春,苏军在波罗地海至多瑙河全线发起进攻,先后进行了维斯瓦河枣奥得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等进攻战役,4月16日,苏军攻城集团在强大地空火力支援下,对柏林发起总攻,消灭残余德军,占领德国东部和奥地利东部。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在长达4年的卫国战争期间,苏军共消灭和击溃德国及其盟国军队607个师,占德军及其盟军在整个战争中损失的全部师数的77.5%。德军死伤达1000万人,其2/3的武器装备被苏军缴获和击毁。苏军战斗减员1600万人,平民伤亡超过2000万人。苏联为战胜法西斯德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平民共伤亡1800余万,军队伤亡38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亿美元。日军被中国军队歼灭133万余人(不包括在东北地区前6年伤亡数和在滇缅作战中被中国军队毙伤数)。日本战败后,向中国军队投降的日军共128万。

1931年9月18日,占据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东北军)发动进攻。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驻军不战而退。仅4个月时间,东北全境沦陷。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抗日武装,东北军部分爱国军人组成“抗日义勇军”,坚持游击战争,不断打击日军。1933年1月,日军开始进攻华北,冯玉祥将军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日军逐出察境。但由于蒋介石与日军重兵威胁、夹击,同盟军失败。至1935年底,日军控制了河北、热河、察哈尔和绥远省广大地区。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南郊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遭到国民党驻军坚决抵抗,从此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中国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形成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和英、美支持下,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日军,进行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战役,如忻口战役、淞沪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和广州会战等,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和消耗。台儿庄一战,国民党第5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一举歼敌万余,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执行片面抗战路线,采取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数百万军队在日军压力下节节败退。至1938年10月,北下、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及江苏、安徽、河南、江西、广州、广东、湖北等省大片国土相继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生死关头。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经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1936年12月12日,抗日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以“兵柬”形式扣押蒋介石,逼迫蒋同意联合中共抗战。伺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奔赴抗战前线,先后取得了平型关战斗,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等重大胜利,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后方屡遭八路军、新四军打击,1939年以后,基本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将主力转用于敌后解放区战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转移至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为解除后顾之忧,日军从1939年底开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作战,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为粉碎日军“扫荡”,八路军以破坏正太铁路为目标,发起“百团大战”。战役自1940年8月开始至12月止,共毙伤日伪军4万余人。日军遭此严重打击后,遂将敌后八路军、新四军作为主要作战对象,集中优势兵力,反复以“清剿”、“扫荡”形式破坏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由于敌强我弱,斗争残酷,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锐减到40余万,大批根据地复沦于日伪军之手。八路军、新四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坚待敌后抗战,牵制了大批日军。

1941年12月9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4月至12月,日军发起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先后夺取了平汉路南段、粤汉和湘桂3条铁路干线,国民党军队接连失利,丢失大片国土。与此同时,日军继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八路军执行“敌进我退”方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到处打击敌人,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积小胜

为大胜,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粉碎了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1944年,各敌后抗日武装开始对日军局部反攻,消灭日伪军20余万人,光复大片国土。这些胜利,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有利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军的战略反攻。

1945年春,八路军、新四军继续对日伪军进行攻势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抗日根据地发展到19块,总面积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91万人(另有民兵200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对日军占领的中心城市、交通线的战略包围。1945年5月,苏、英、美盟军取得彻底战胜德、意法西斯的伟大胜利,日本法西斯陷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在有利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军发起大反攻。在中国军民全面反攻;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英、美军队直逼日本本土的联合打击下,日本军事力量迅速瓦解。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平民共伤亡1800余万,军队伤亡38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亿美元。日军被中国军队歼灭133万余人(不包括在东北地区前6年伤亡数和在滇缅作战中被中国军队毙伤数)。日本战败后,向中国军队投降的日军共128万。

太平洋战争:

1940年以后,日本为摆脱侵华战争僵局,改善战略态势,决定乘欧洲战事正酣之机,夺取英、美、荷在亚洲的殖民地,掠夺东南亚战略物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率领下,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取得重大战果,使美太平洋舰队失去战斗力。遂后,日军轰炸菲律宾,登陆马来亚,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进行的旨在粉碎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

1940年以后,日本为摆脱侵华战争僵局,改善战略态势,决定乘欧洲战事正酣之机,夺取英、美、荷在亚洲的殖民地,掠夺东南亚战略物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率领下,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取得重大战果,使美太平洋舰队失去战斗力。遂后,日军轰炸菲律宾,登陆马来亚,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开始后,日本调用11个陆军师团,舰船205艘,飞机2300架,共约40万人。在半年多时间里,日军先后侵占了泰国、香港、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缅甸、所罗门群岛及阿留申群岛部分地区。美国由于缺乏战争准备,初期遭受严重损失。在对德、日两面作战的情况下,美国执行先欧后亚的作战方针,在太平洋地区进行防御和牵制性作战,然后视欧战结局,再行反攻。1942年3月,美国建立了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个战区司令部(总司令分别为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开始局部反攻。美国海军在珊瑚海海战中。首挫日军,迫使日军停止向莫尔斯比港推进。不久,又在中途岛海战中给予日本联合舰队沉重打击,一举击沉日军4艘航空母舰,掌握了作战主动权。同年8月至次年2月,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群岛登陆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重创日本陆海军,战略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此后,日美双方在太平洋中部岛屿展开激烈海空战。不久,美军收复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1943年11月,美军转入全面进攻。麦克阿瑟一路由新几内亚西进尔后北上,尼米兹一路经中太平洋特鲁克群岛西进,向菲律宾方向分进合击,切断日本往南洋的海上交通线。日本虽竭力增兵,但由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终无法挽回败局。1944年,美军控制中太平洋,占领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登陆菲律宾。1945年初次占冲绳,取得进攻日本本土前进基地,美英海空军加强对日本本土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5月8日,德国投降,日本彻底孤立。8月6日和9日,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造成数十万平民伤亡。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进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中国抗日军民发起全面反攻。在各国军民共同打击下,日本侵略军迅速崩溃。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太平洋战争伊始,日军偷袭珍珠港。对掩护和保障其前进战略计划的实施有重要意义,但却因此把美国拖入了战争,是战略上的失策。太平洋战争中,双方海军舰队核心已由战列舰让位于航空母舰。战争结果表明:舰载航空兵对确保海上交通线和掌握制空权、制海权有重大意义,用快速航空母舰编队消灭日军海空部认、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实施越岛作战,是美军取得太平洋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霸气vs布拉格﹞布拉格攻势》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