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α-甲基苯乙烯的主要用途答α-甲基苯乙烯的主要用于生产涂料、增塑剂,也用作溶剂,有机合成。α-甲基苯乙烯的性质与稳定性:能与苯乙烯、丙烯腈、丁烯及二乙烯基苯等共聚。易燃...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山西甲基苯乙烯,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α-甲基苯乙烯的主要用途

α-甲基苯乙烯的主要用途

α-甲基苯乙烯的主要用于生产涂料、增塑剂,也用作溶剂,有机合成。

α-甲基苯乙烯的性质与稳定性:

能与苯乙烯、丙烯腈、丁烯及二乙烯基苯等共聚。易燃,空气中爆炸极限0.7%-3.4%(体积分数)。有毒。

存在于烟气中。

α-甲基苯乙烯的基本纤细

中文名称:α-甲基苯乙烯

中文别名:2-苯丙烯

英文名称:Alpha-Methylstyrene

英文别名:2-Phenyl-1-propene;

Isopropenylbenzene;

alpha-Methylstyrene monomer

分子式:C9H10

分子量:118.18

CAS号:98-83-9

EINECS号:202-705-0

按要求书写:(1)羟基的电子式(2)乙烯的结构式(3)含氢质量分数最高的烃的分子式

(1)羟基为-OH,O原子周围有7个电子,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2)乙烯中含碳碳双键和C-H键,为平面结构,乙烯的电子式为,乙烯的结构式,故答案为:;

(3)H、C原子个数比越大,含氢越多,含氢质量分数最高的烃为甲烷,其分子式为CH

4

,故答案为:CH

4

(4)间甲基苯乙烯,主链为苯乙烯,在苯环的间位上有一个甲基,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

(5)分子式为C

8

H

10

的芳香烃,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一种,说明苯环上只有一种氢原子,则2个碳原子不可能是形成1个乙基,只能是2个甲基,且处于对角位置,其结构简式为,名称为对二甲苯,故答案为:对二甲苯;

(6)与乙炔互为同系物的一种炔烃加氢后生成(CH

3

2

CHCH

2

CH

2

C(CH

3

3

,则C≡C加成后每个C上至少2个H,则该炔烃只能为(CH

3

2

CHC≡CC(CH

3

3

,名称为2,2,5-三甲基-3-己炔,故答案为:2,2,5-三甲基-3-己炔.

橡塑加工助剂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橡塑加工助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橡胶加工助剂

一、国内橡胶加工助剂的发展和现状

二、国内橡胶加工助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国内外橡胶加工助剂发展趋势

第二节塑料加工助剂

一、塑料加工助剂的现状

二、塑料加工助剂的研究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第二章增塑剂

第一节磷系原料及中间体

020101三氯氧磷

020102三氯化磷

020103五氧化二磷

020104磷酸三苯酯

第二节酸酐、酰氯类原料及中间体

020201邻苯二甲酸酐

020202四氢苯酐

0202033,4,5,6四氯邻苯二甲酸酐

020204偏苯三酸酐

020205均苯四甲酸二酐

020206顺丁烯二酸酐

020207乙酐

020208对甲基苯磺酰氯

第三节羧酸类原料

020301己二酸

020302癸二酸

020303壬二酸

020304柠檬酸

020305柠檬酸三丁酯

020306月桂酸

020307硬脂酸

020308油酸

020309环烷酸

020310苯甲酸

020311对苯二甲酸

020312对甲基苯磺酸

第四节醇类原料

020401甲醇

020402乙醇

020403异丙醇

020404正丁醇

020405仲丁醇

020406叔丁醇

020407戊醇

020408异戊醇

020409正庚醇

020410辛醇

020411仲辛醇

020412异辛醇

020413壬醇

020414异壬醇

020415癸醇

020416十三醇

020417十八醇

020418环己醇

020419苯甲醇

020420季戊四醇

020421乙二醇

0204221,2丙二醇

020423甘油

020424二甘醇

020425一缩二丙二醇

020426四氢呋喃甲醇

020427糠醇

020428乙二醇单甲醚

020429乙二醇单丁醚

020430二乙二醇单丁醚

第五节羧酸酯类原料

020501间苯二甲酸二甲酯

020502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020503邻苯二甲酸单丁酯

020504油酸甲酯

020505油酸丁酯

020506油酸异辛酯

020507硬脂酸甲酯

020508蓖麻油酸甲酯

020509糠油酸丁酯

020510大豆油酸辛酯

020511α氯乙酸丁酯

第六节酚类和其他原料

020601苯酚

020602邻甲苯酚

020603间甲苯酚

020604氯乙烯

020605二丁胺

参考文献

第三章抗氧剂与防老剂

第一节位阻酚、醇类原料

030101对甲基苯酚

030102对甲氧基苯酚

030103壬基酚

0301042叔丁基4甲苯酚

0301052叔丁基5甲苯酚

0301062甲基6叔丁基苯酚

0301072,4二叔丁基苯酚

0301082,6二叔丁基苯酚

030109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

030110对氨基苯酚

030111对苯二酚

030112α萘酚

030113β萘酚

0301141,6己二醇

030115三乙二醇

030116十六醇

030117十四醇

030118十二醇

第二节醛、酮类原料

030201甲醛

030202乙醛

030203丁二醛

030204丙酮

030205甲基异丁基酮

030206环己酮

第三节有机胺类原料

0303011,6己二胺

030302苯胺

030303二苯胺

030304对苯二胺

030305N苯基对苯二胺

0303061萘胺

0303072萘胺

030308对氨基苯甲醚

030309对氨基苯乙醚

030310十二烷基苯胺

第四节羧酸、羧酸衍生物及酰氯类原料

030401硫代二丙酸

0304023巯基丙酸

030403丙烯酸甲酯

030404三聚氯氰

030405二氯化硫

第五节烷烃及烯烃类原料

0305011,3,5三甲苯

030502丙烯

030503异丁烯

030504苯乙烯

030505α甲基苯乙烯

参考文献

第四章光稳定剂

第一节醇酚类原料

040101间苯二酚

040102间氯苯酚

040103对叔丁基苯酚

040104叔辛基苯酚

040105仲辛基苯酚

040106双酚A

第二节酸及其衍生物

040201水杨酸

040202对甲氧基苯甲酰氯

040203苯甲酰氯

040204氯化亚砜

040205磷酸二甲酯

040206硫酸二甲酯

第三节脂肪胺与芳胺类原料

040301二甲胺

0403022,2,6,6四甲基哌啶醇

040303五甲基哌啶醇

040304四甲基哌啶酮

040305邻硝基苯胺

040306对氯邻硝基苯胺

0403072,2,6,6四甲基4氨基哌啶

0403082,2,6,6四甲基4(2丙烯氧基)哌啶

0403091,2,2,6,6五甲基4(2丙烯氧基)哌啶

第四节卤代烃及其他原料

0404011溴丁烷

0404021氯代辛烷

0404031溴代十二烷

040404三氯甲苯

040405氯化苄

040406间苯二甲醚

0404072,4二羟基二苯甲酮

0404082羟基4甲基丙烯酰氧基二苯甲酮

0404092羟基4(γ烯丙酰氧基β羟基)丙氧基二苯

甲酮

040410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

参考文献

第五章热稳定剂

第一节有机锡及硫醇类原料

050101二碘代二丁基锡

050102二氯二丁基锡

050103二溴二丁基锡

050104氧化二丁基锡

050105氧化二辛基锡

050106二氯二辛基锡

050107二氯二甲基锡

050108三氯化丁基锡

050109二氯二(丁氧羰基乙基)锡

050110十二硫醇

第二节有机酸及其衍生物

050201马来酸

050202β巯基丙酸

050203巯基乙酸

050204辛酸

050205异辛酸

050206蓖麻油酸

050207巯基乙酸乙酯

050208巯基乙酸甲酯

050209巯基乙酸异辛醇酯

050210丙烯酸丁酯

第三节无机类原料

050301氧化钙

050302氧化钡

050303氧化锌

050304氧化铝

050305氧化铅

050306氧化镧

050307氢氧化镁

050308氢氧化铅

050309氢氧化镉

050310四氯化锡

050311氯化钙

050312氯化钡

050313氯化亚锡

050314醋酸钡

050315硫酸镁

050316硫酸锌

050317硫酸锶

050318乙酸铅

050319硫酸镉

参考文献

第六章阻燃剂

第一节烯烃及氯系原料

060101环戊二烯

060102六氯环戊二烯

060103环辛四烯

0601041,5,9环十二碳三烯

060105环氧氯丙烷

060106烯丙基氯

060107丙烯酰氯

060108丙酰氯

060109甲基丙烯酰氯

第二节溴系原料

0602012,6二溴苯酚

0602022,4,6三溴苯酚

060203四溴双酚A

0602042,3二溴丙醇

060205四溴邻苯二甲酸酐

060206二溴新戊二醇

第三节磷酸酯与酰胺类原料

060301亚磷酸二甲酯

060302亚磷酸三甲酯

060303亚磷酸二乙酯

060304丙烯酰胺

060305双氰胺

060306三聚氰胺

060307三聚氰酸

060308盐酸胍

060309六亚甲基四胺

第四节其他有机原料

060401甲苯

060402烯丙醇

060403双酚S

060404二苯醚

060405对羟基苯磺酸

060406乙二胺

第五节无机系列原料

060501四硼酸钠

060502磷酸

060503磷酸二氢铵

060504氯化镁

060505三氧化二锑

060506溴

060507氯气

参考文献

第七章抗静电剂

第一节羧酸及其衍生物原料

070101氯乙酸

070102氯乙酸钠

070103硫酸二甲酯

070104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

070105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

070106失水山梨醇单棕榈酸酯

070107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

070108硬脂酸单甘油酯

070109马来酰亚胺

070110N苯基马来酰亚胺

070111己内酰胺

070112N,N二甲基氨丙基月桂酰胺

070113N,N二甲基氨丙基硬脂酰胺

第二节胺类原料

070201二乙醇胺

070202三乙醇胺

070203N羟乙基乙二胺

070204N,N二乙基乙二胺

070205吗啉

070206N甲基吗啉

070207N乙基吗啉

070208十二胺

070209N,N二甲基十二胺

070210十八胺

070211N,N二甲基十八胺

070212N,N二乙基苯胺

第三节其他原料

0703011,2癸二醇

070302山梨糖醇

070303环氧乙烷

070304环氧丙烷

070305丙烯腈

070306硼酸

070307硼酸三乙酯

参考文献

第八章润滑剂和脱模剂

第一节高碳醇、高级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原料

080101二十八醇

080102山嵛醇

08010312羟基硬脂酸

080104芥酸

080105硬脂酰胺

080106N羟甲基硬脂酰胺

080107N,N′亚乙基双硬脂酰胺

第二节有机硅类原料

080201三甲基一氯硅烷

080202二甲基二氯硅烷

080203甲基苯基二氯硅烷

080204二苯基二氯硅烷

080205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

080206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

080207八甲基环四硅氧烷

080208硅氧烷混合环体

080209六甲基二硅醚

080210羟基硅油

080211甲基三甲氧基硅烷

080212甲基三乙氧基硅烷

080213乙烯基二甲基一氯硅烷

080214四甲基二乙烯基二硅氧烷

080215四甲基二氢(基)二硅氧烷

080216甲基二苯基氯硅烷

080217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080218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080219γ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

080220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080221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080222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

第三节其他原料

080301乙烯

080302四氟乙烯

参考文献

第九章偶联剂

第一节氯硅烷及其衍生物

090101四氯化硅

090102甲基三氯硅烷

090103甲基氢二氯硅烷

090104三氯氢硅

090105一苯基三氯硅烷

090106三甲氧基硅烷

090107γ氯丙基甲基二氯硅烷

090108γ氯丙基三氯硅烷

090109乙烯基三氯硅烷

090110甲基乙烯基二氯硅烷

090111α氯甲基三甲氧基硅烷

090112α氯甲基三乙氧基硅烷

090113γ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

090114γ氯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

090115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090116γ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090117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

090118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第二节钛系、铝系及金属盐系原料及中间体

090201四氯化钛

090202钛酸四异丙酯

090203异丙醇铝

090204仲丁醇铝

090205叔丁醇铝

090206硝酸铬

第三节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原料

090301乙酸

0903022羟基乙酸

090303氰基乙酸

0903042乙基己酸

090305亚油酸

090306甲基丙烯酸

090307反丁烯二酸

090308山梨酸

090309邻氨基苯甲酸

090310对氨基苯磺酸

090311十二烷基苯磺酸

090312氰乙酸甲酯

090313氰乙酸乙酯

第四节酚类及其他有机原料

090401对异丙基苯酚

090402邻甲氧基苯酚

090403水杨醛

090404丙酮肟

090405丁酮肟

090406烯丙基缩水甘油醚

参考文献

第十章硫化剂

第一节硫系化合物与过氧化物原料

100101一氯化硫

100102硫黄

100103精制级双氧水

100104叔丁基过氧化氢

第二节羧酸及其衍生物原料

100201碳酰氯

100202戊酰氯

100203新戊酰氯

100204新戊酸

100205对氯苯甲酸

1002062,4二氯苯甲酸

100207γ乙酰丙酸

100208月桂酰氯

100209硬脂酰氯

1002102,4甲苯二异氰酸酯

第三节醛、酮、醇、酚以及其他有机原料

100301α呋喃甲醛

100302丁酮

1003032氯乙醇

1003042,5二甲基2,5己二醇

100305对亚硝基苯酚

100306五氯苯酚

1003071,2二氯乙烷

100308异丙苯

100309莰烯

100310羟铵盐酸盐

100311硫酸羟胺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硫化促进剂与硫化活性剂

第一节硫系原料及中间体

110101二硫化碳

110102异丙基黄原酸钠

110103正丁基黄原酸钠

1101042巯基苯并噻唑

110105二硫代二苯并噻唑

110106N,N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110107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110108N,N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110109N五亚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110110N乙基N苯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110111N,N′二苯基硫脲

110112N,N′二邻甲苯基硫脲

110113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

110114二硫代四丁基秋兰姆

110115二硫代四乙基秋兰姆

第二节胺类原料

110201乙胺

110202丁胺

110203环己胺

110204二环己胺

110205邻甲苯胺

110206吡啶

110207六氢吡啶

第三节其他无机和有机原料

110301氯化锌

110302氯化镉

110303次氯酸钠

110304邻硝基氯苯

110305丁醛

110306甘油三硬脂酸酯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发泡剂

第一节氮系原料及中间体

120101水合肼

120102联二脲

120103偶氮二异丁腈

120104硝酸胍

120105氨基脲

第二节烷烃、烷烃衍生物及其他有机原料

120201甲烷

120202乙烷

120203丙烷

120204丁烷

120205环戊烷

120206乙烯

120207二氯甲烷

120208三氯甲烷

120209四氯化碳

1202101,1二氯乙烷

120211三氯乙烯

120212丙酮

120213苯磺酰氯

120214对甲苯磺酰氯

120215水杨酰氯

120216二苯砜

第三节无机原料

120301氨水

120302尿素

120303碳酸铵

120304碳酸氢铵

120305氢氰酸

120306亚硝酸钠

120307碳酸钠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荧光增白剂

第一节氨基酚和芳胺类原料

130101邻氨基苯酚

1301022氨基4甲基苯酚

1301032氨基4叔丁基苯酚

130104邻苯二胺

第二节芳香族酸及其酯类衍生物

1302011,4萘二甲酸

130202噻吩2,5二羧酸

1302034,4′二苯乙烯二羧酸

130204苯乙酸

130205丙二酸二乙酯

130206亚磷酸三乙酯

1302074,4′二甲氧基膦酰甲基联苯

1302084,4′双(二乙氧基膦酰甲基)联苯

130209氯磷酸二乙酯

1302102氨基1萘磺酸

第三节芳香族醛类原料

130301邻甲氧基苯甲醛

1303022羟基1萘甲醛

130303对苯二甲醛

130304邻磺酸钠苯甲醛

1303054(苯并唑2基)苯甲醛

130306邻氰基苯甲醛

第四节芳腈、氯苄及其他有机物原料

130401对甲苯甲腈

130402邻氰基氯苄

130403对氰基苄氯

130404对氯氯苄

1304054(苯并唑2基)苄基氯

1304064(5甲基苯并唑2基)苄基氯

1304074,4双氯甲基联苯

130408联苯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防焦剂与其他助剂

第一节防焦剂的原料与中间体

140101邻二甲苯

140102氯代环己烷

140103溴代环己烷

140104环己基硫醇

140105苯酚钠

140106水杨酸钠

140107邻苯二甲酰亚胺

140108三乙胺

第二节防霉菌剂的原料及中间体

140201对氯苯酚

1402022,4二氯苯酚

1402034氯2氨基苯酚

140204邻氯苯胺

140205苯并噻唑

1402065氯2甲基苯并噻唑

140207水杨酸苯酯

140208正辛胺

第三节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原料与中间体

140301甘氨酸

140302L赖氨酸盐酸盐

140303乳酸

140304γ丁内酯

140305ε己内酯

140306β丙氨酸

140307乳酸乙酯

140308醋酸乙烯酯

参考文献

4-甲基苯乙烯的对环境的影响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具有麻醉作用。接触后引起眼痛、流泪、咽痛、咳嗽等,继之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严重者可有眩晕、步态蹒跚等。 毒性:属低毒类。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本品易聚合,只有经过稳定化处理才允许储运。若遇高热,可发生聚合反应,放了大量热量而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乙烯基树脂的技术的发展

1低收缩型乙烯基树脂的发展

乙烯基酯树脂作为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范畴,活性较高,固化反应较快,造成乙烯基酯树脂固化后有较大的固化收缩率,一般不饱和聚酯树脂(包括常规乙烯基树脂)固化时收缩较大,可达到7-10%左右的体收缩,随着国内外对于高性能树脂技术要求的提高,希望寻找一些固化收缩较低的乙烯基酯树脂,这是一个21世纪初期国内外许多厂家努力寻求的技术突破点。 低收缩树脂的机理较为复杂,而原来一些厂家为了克服树脂的固化收缩,通过加入低收缩添加剂(LPA)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但有其应用的局限性,而更多的厂家是努力通过树脂合成方法以及分子设计水平上来解决这个技术问题,

超低收缩环氧乙烯基酯树脂以其具有的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足够的尺寸稳定性、耐热循环、耐腐蚀的独特性能更好的满足高品质FRP产品的要求。

2耐冲击型乙烯基酯树脂:

乙烯基酯目前应用最多的场合是耐腐蚀场合,但是由于乙烯基树脂中具有较多的仲羟基,可以改善对玻璃纤维的湿润性与粘结性,提高了层合制品的力学强度;另外在分子两端交联,因此分子链在应力作用下可以伸长,以吸收外力或热冲击,表现出耐微裂或开裂。因此,乙烯基树脂在一些要求高力学性能、耐冲击场合中得到应用,但是常规的乙烯基树脂在耐力学冲击方面还是有待于提高的,尤其是采用富马酸性改性的一些乙烯基树脂,因为该类型树脂的固化交联密度高,交联点间的分子链段较短,所以耐冲击性能较差。在这些树脂的合成设计中,要求树脂分子主链上的醚键较多,这样能够充分的提高树脂的耐冲击性,2013年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方式,即在通过橡胶改性,即采用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和丁腈橡胶(BNR)增韧甲基丙烯酸型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在此之后国内外也就后种方法作了不少的工作,自然橡胶改性乙烯基树脂的延伸率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达到12%。

一般乙烯基树脂的冲击强度(无缺口)不大于14.00 KJ/M2,而一些21世纪新开发的耐冲击型非橡胶改性乙烯基树脂可以达到22 KJ/M2,橡胶改性的乙烯基树脂可达到25KJ/M2,这样这些耐冲击乙烯基树脂就可以很好的应用于一些高耐冲击的FRP制作,如运动雪撬、运动头盔等。

3 增稠用乙烯基酯树脂

作为一种高性能的不饱和树脂,乙烯基树脂的增稠特性一直是各厂家研究的方向,这是因为BMC/SMC的独特应用特性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尤其随着BMC/SMC在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增稠型乙烯基树脂能够较通用的不饱和树脂承受更高的冲击力,并具有良好的抗蠕变性和抗疲劳性。这些零部件包括车轮、座椅、散热架、栅口板、发动机阀套等。当然,增稠型乙烯基树脂能够广泛应用于电绝缘、工业用泵阀的制作、高尔夫球头等。

作为一种增稠用乙烯基树脂,自然要求树脂具有以下的特点:①与增强材料和填料的良好浸润性;②初始的低粘度和快速增稠特性;③良好的力学特性,包括韧性和耐疲劳特性等;④较长的存放周期;⑤较低的固化放热峰和较低的苯乙烯挥发等。为了达到使用效果,在乙烯基树脂的合成研究中,原来较通用的方法是:在乙烯基酯分子上引入酸性官能团(羧酸),再利用这些羧基与碱土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镁、氧化钙等),但这种方法增稠时间长,一般需要几天时间,况对含水量敏感。由此也发展了另外一种方法,即用聚异氰酸盐和多元醇反应以产生网状结构,从而达到树脂的快速稠化,该方法可适合于低压成型,具有粘度控制稳定、对温湿度要求低、存放期长的特点,同时制品的层间结合强度高的特点,同时也可以用带过量醇的低酸值树脂作稠剂。

4耐高温型乙烯基树脂

乙烯基树脂的分子骨架是环氧树脂,若采用酚醛环氧树脂作为原料,则合成的NOVOLAC型乙烯基树脂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溶剂性及耐高温型,我们对国内外的知名厂家的酚醛环氧乙烯基酯树脂按中国国家有关标准测试,结果表明,这些树脂的热变形温度(HDT)均在132-137℃之间,而国内一些厂家的酚醛环氧乙烯基树脂的热变形温度则更低,要低于125℃,但在一些工业实践应用中,刚对树脂的耐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21世纪初期国内外少数厂家如上海富晨提供的高交联密度型乙烯基树脂898的热变形温度可达到150℃,该类型树脂分子结构已作改性,优化了树脂的耐热特性,苯乙烯含量也作了合理调满足实际使用要求。较常规的酚醛环氧乙烯基树脂具有更高的耐温温度,可长期应用于200℃气相的强腐蚀环境,同时我们的使用经验表明,该类型型树脂可在2-3min内承受300℃的温度冲击,该独特应用是绝缘应用中,可完全达到C级绝缘等级。

该类型树脂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一些冶炼、电力脱硫(FGD)设备等高温应用,如冷却塔、烟囱和化学管道等,同时该类型树脂也具有耐强溶剂、强氧化性介质的特点。

5光敏乙烯基树脂

由于乙烯基树脂树脂的中的不饱和双键在分子链端,由于活性较高,同时配以分子设计,如采用高环氧值的环氧树脂,采用丙烯酸取代甲基丙烯基酸合成后的乙烯基树脂,加入光引发剂(如苯醌、苯偶姻醚等),用以吸收紫外线能量,并传递给树脂系统,而使乙烯基树脂进行聚合固化。

此类树脂可以用于印刷、光敏油墨等,在油漆工业上用作光敏涂料,在无线电工业中用作PCB上的光致抗蚀膜。另外,在拉挤工艺中,如采用光敏乙烯基树脂,则可极大的提高拉挤,如在光缆芯拉挤工艺中,可以达到10m/min。

6气干性

乙烯基酯树脂与不饱和聚酯树脂一样,常温固化时,制品表面有发粘现象,给应用带来不便。主要原因是由于空气中氧气参加了乙烯基酯树脂表面的聚合反应。为克服此缺点,科研人员开发出了多种有效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采用在乙烯基酯树脂结构中接入烯丙基醚(CH2=CH—CH2—O—)基团的方法来合成气干性乙烯基酯树脂。该种树脂适合于制作高档气干性胶衣、涂层、封面料等。

值得注意的是烯丙基醚在树脂中的含量有一合适的值,太小了树脂不能很好地吸氧,太大则由于“自动阻聚”作用,气干性也会下降。

7 低苯乙烯挥发技术

乙烯基树脂一般含有35%左右的苯乙烯单体,而苯乙烯的蒸汽压较低,因此在手糊成型和喷射成型中,树脂是一层层地铺复于开口模具上的,特别是喷射成型,树脂一部分成雾状,因而在树脂充分固化之前,苯乙烯不断从树脂中挥发出来,这样在造成苯乙烯损失的同时,更是污染了环境,也是造成了对工人的健康损害,因此各国相继提高了对于苯乙烯阈限值(TLV)的要求,因此对于以苯乙烯为稀释单体的不饱和树脂包括乙烯基树脂,要努力寻求一种低苯乙烯挥发技术(LSE)以解决这个问题,原来一些厂家和国家采用添加石蜡等作为挥发抑制剂,但易造成铺层间的分层,但对于21世纪早期的发展的趋势是:一是采用一种附着促进剂的化合物,可为丙烯酸、带2个烃基(含双键的疏水醚或酯)等;二是采用蒸汽压相对较高的单体,如甲基苯乙烯或乙烯基甲苯等;三是分子结构等方式,或是在保持总体性能的同时使主链分子的缩短,以降低苯乙烯用量,或是通过在分子链段上引入其它基团或者是链段,使树脂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降低苯乙烯的挥发等。在多年的研究和试验基础上,世界上许多的生产商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低苯乙烯挥发性技术。这个技术可广泛的应用于树脂胶衣、绝缘应用等方面,尤其是在中高温成型的绝缘应用。

8乙烯基树脂品种衍化

当前,乙烯基树脂由于共较好的耐腐蚀特性和改良的工艺特性,而成功的大量应用于防腐蚀场合,包括耐腐蚀FRP制作、防腐蚀工程等,但是在一些非耐腐蚀场合并有高力学性能要求的复合材料制作时,目前国内外客户只能选择环氧乙烯基树脂,就就实际上造成了树脂应用或设计上的浪费,因此国内外一些厂家在努力寻找一种保持乙烯基树脂的力学性能、合理成本的新型材料,部分公司通过新研发及时的推出了一种新型的高性能不饱和树脂,称乙烯基聚酯树脂,英文名为vinyl polyester resin,国内简称“VPR“,该树脂综合了乙烯基酯树脂和通用不饱和树脂的特点,从而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

VPR乙烯基聚酯树脂是一种溶于苯乙烯液含有不饱和双键的特殊结构的不饱和聚酯树脂,VPR乙烯基聚酯树脂具有较好的耐蚀性能,优于间苯型不饱和树脂,力学性能与标准型环氧乙烯基树脂相当的,尤其是耐疲劳性能和动态载荷性能;另外,较通用树脂,VPR乙烯基聚酯树脂又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能,同时VPR乙烯基聚酯树脂又具有良好的玻纤浸润性能和工艺性能,适合于各种FRP成型工艺,包括纤维缠绕、拉挤、手糊、喷射等各种复合材料工艺。

由于VPR乙烯基聚酯树脂的独特性能以及较为合理的成本,使该新型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①混凝土中的玻璃钢加强筋;②船舶制品中的结构材料;③大型FRP产品制作中的结构层材料,尤其是整体现场大罐制作中代替常的规乙烯基树脂结构层;④耐疲劳FRP拉挤型材,如运动FRP单杠等。

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或名称:(1)间甲基苯乙烯,(2)苯甲酸乙酯,(3),(4)

(1)间甲基苯乙烯,主链为苯乙烯,在乙烯基的间位含有一个甲基,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2)苯甲酸乙酯为 苯甲酸与乙醇生成的酯,其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3),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为烯烃,含有烯烃的最长碳链含有6个C,主链为己烯,编号从距离碳碳双键最近的左端开始,碳碳双键在2号C,甲基在4号C,该有机物命名为:4-甲基-2-己烯,

故答案为:4-甲基-2-己烯;  

(4),苯环中邻位的两个氢原子被两个氯原子取代,该有机物命名为:邻二氯苯,

故答案为:邻二氯苯.

a-甲基苯乙烯自聚怎么办?

加热吧,温度控制在260~320 ℃。

解聚反应型塑料受热分解时聚合物解离、分解成单体,主要是切断了单体分子之间的结合键。这类塑料有聚氧化甲烯、聚a-甲基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四氟乙烯塑料等,它们几乎100%的分解成单体。聚a-甲基苯乙烯(PAMS)降解温度范围为260~320 ℃,在此温度下PAMS降解产物主要是α-甲基苯乙烯单体。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山西哪里有甲基苯乙烯」山西甲基苯乙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