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试点7年,甲醇汽车推广仍待破局答甲醇 汽车 是不是迎来了新风口?2019年,这个疑问始终盘旋在 汽车 及能源产业从业者和投资人心头。自2012年工信部先后在山西、上海、陕西、贵州、...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山西甲醇经济行业协会领导,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试点7年,甲醇汽车推广仍待破局

试点7年,甲醇汽车推广仍待破局

甲醇 汽车 是不是迎来了新风口?

2019年,这个疑问始终盘旋在 汽车 及能源产业从业者和投资人心头。自2012年工信部先后在山西、上海、陕西、贵州、甘肃等5省市中的10个城市进行甲醇 汽车 试点至今,这一工作已运行长达7年之久。站在2020年伊始回首往昔,我国甲醇 汽车 产业的发展浪头似乎在2019年迎来新高潮,特别是在相关政策的推动映衬下,显得尤为明显。

正在加甲醇的西安出租车 摄影:马云飞

2019年3月,工信部、 科技 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部分 地区 开展甲醇 汽车 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安全可控,在具备应用条件的 地区 发展甲醇 汽车 ”,加快能源多元化和清洁能源 汽车 发展。

5个月后,工信部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 会议 第3775号 建议 称,已经研究把甲醇 汽车 纳入双积分管理,支持甲醇 汽车 发展,鼓励企业提升甲醇 汽车 制造能力,开发甲醇商用车等多种车型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如今,甲醇 汽车 合法身份已落地、相关政策也一路“绿灯”,甲醇相关 概念股 也是层出不穷,但现实中甲醇 汽车 发展得并不尽如人意。然而即便如此,无论是从 国家 能源战略角度、抑或是可再生和环保角度,甲醇燃料都拥有不少“死忠粉”。

掣肘与机会并存的情况下,甲醇 汽车 的未来能否一路坦途、畅行无阻?

1 实践的“快”与“慢”

从上海的地标性建筑聚集地陆家嘴沿黄浦江往上游行进 30 公里左右,这里伫立着上海首座车用甲醇 汽车 试点示范加注站。这座车用甲醇加注站于 2013 年10月初动工,原预计于2014年第一季度建成并投入使用,能满足 30 0辆甲醇 汽车 的加注。

2012年起,工信部先后在10个城市进行甲醇 汽车 试点,上海正是其中之一。 2013 年末,上海 地区 上报给工信部批准的甲醇加注站共有三个,但除了位于闵行区吴江路的这一家,其他两家鲜有人知。

据当时新闻报道,上海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华谊”)旗下子公司上海焦化是上海车用甲醇汽油的唯一配套供应企业,承担试点项目中车用甲醇燃料配套供应和加注站建设两项工作,其最后由上海市国资办控股。

1月6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实地走访了这座甲醇加注站,发现该加注站有两个加注桩,能加注M100和M85两种类型的车用甲醇。但经过近6年的风霜,如今呈现在记者面前的加注站只剩一片荒芜。加注站的进口被铁栅栏围住不让进,铁栅栏上的锁链已经重度生锈,加注站的水泥路面缝里已经长出了高达1米多的杂草。

位于一片荒芜中的上海首座甲醇加注站 摄影:肖逸思

这与其紧挨的中国石化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中国石化的服务人员介绍,旁边的甲醇加注站只是试点,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如果要加甲醇,可以去上海华谊厂区内看一下”。

经过多番询问,记者来到上海华谊厂区1号门。据该厂区的保安介绍,甲醇加注站确实从建成后就没有投入使用过,“需要加车用甲醇的都直接来厂区加,但并不对 社会 车辆开放”。该保安还称,很久之前,这里兴旺过一段时间,有不少使用甲醇燃料的出租车排队加甲醇,“但好多年前,公司就不生产车用甲醇了,也不提供甲醇加注的服务了,现在估计(上海)连甲醇出租车都没了”。至于到底是从哪一年开始冷清的,保安表示因时间久远,记不清了。

当记者问到上海还有哪里能加到车用甲醇时,几位保安隐约能回想起一两个地方,但也表示是几年前的事了,具体地点已难以回忆,同时还提醒记者不要购买甲醇 汽车 ,因为“上海到处都难加到甲醇”。

不过,同为甲醇 汽车 最早的试点城市之一,与上海相隔1400公里之外的陕西省西安市则呈现出另一幅景象。2018年12月20日,60辆被称为“小黄蜂”的甲醇出租车高调亮相大明宫 国家 遗址公园丹凤门广场,标志着西安首批甲醇出租车正式上线运营。

根据日前陕西省甲醛 汽车 专家组组长、长安大学 汽车 学院教授刘生全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给出的数据,截至目前,穿行于西安大街小巷的甲醇出租车已达8000余辆,约占当地整个出租车市场的三分之二,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加注站也超过 30 座,还有数座正在进行 整改 验收工作。

“未来陕西省还将加大对甲醇出租车的投放,西安市共投放1万辆,咸阳、宝鸡、渭南、榆林等试点城市总计投放1万辆,合计投放2万辆左右。”刘生全如是表示。

除了西安,贵州省及山西省也同样按下推广甲醇 汽车 的“快进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底,贵阳市完成机动车交通注册管理上路运行的甲醇出租车已经达到10367辆,已建成甲醇燃料加注站25座,其中17座已经运行,走在甲醇 汽车 研究前列的吉利 汽车 在当地建立了M100甲醇 汽车 整车生产基地。

2 现状的“好”与“坏”

甲醇 汽车 之所以在不同城市呈现了不同的发展,在金联创执行副总裁刘心田看来,主要是受不同 地区 煤炭产能的影响。

刘心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试点的五省市中只有上海处于华东 地区 ,并不富煤,其他几个省市煤炭产量都很高,这些 地区 试点甲醇 汽车 有天然优势,因为中国的甲醇燃料大多数是由煤炼制的。“像山西等地的煤炭,其实还是产能过剩的,甲醇 汽车 可以有效地消化这部分过剩产能。为消化产能,山西同时也在试点煤生气”。所以,在部分富煤 地区 实行甲醇 汽车 试点有重大意义。

但事实上,甲醇 汽车 作为早一批开始替代传统汽油的新能源 汽车 ,销量目前只有电动 汽车 的零头,其在大规模落地应用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019年10月,有着“甲醇部长”之称的原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出席国际甲醇 汽车 及甲醇燃料应用大会时公开表示,他对中国目前甲醇 汽车 的发展现状并不满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甲醇 汽车 之所以被电动 汽车 后来居上,刘心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称,甲醇燃料相对传统燃料(主要是汽油)最大的优势就是性价比突出,但这个优势随着新能源如氢能源、电动 汽车 等的出现开始削弱。

刘心田将甲醇燃料定位为“次新能源”,介于传统燃料与新能源之间,与天然气和乙醇相似。“次新能源定位比较尴尬,对比传统汽油来说有成本优势,但是对比氢燃料、电动等新能源,这个优势就不存在了,因为新能源性价比更高”。

公开资料显示,传统汽油车一公里成本大概是0.6元左右,甲醇 汽车 一公里成本约0.3元,而电动车的一公里成本则可以降至0.1元左右。

刘心田补充道,车用甲醇量级小以及全国煤炭产能不均等情况也导致了甲醇 汽车 难以像电动 汽车 一样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

此外,甲醇作为车用燃料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热值低、适应性较差、强腐蚀性等。刘心田表示,这些弊端也导致甲醇 汽车 更适合用作商用,如出租车等。因为随着现代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人们驾车出行的半径也在不断扩大。此种情况下,基础设施(如甲醇加注站)的多少以及分布成为了制约民用甲醇 汽车 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甲醇 汽车 作为非主流的新能源 汽车 ,普通民众和 汽车 业内的接受程度都不高,导致其很难普及。

3 未来的“喜”与“忧”

即便基础设施、市场推广、能源供应等方面还有诸多工作需要推进,但甲醇燃料依然成为了2019年美国SAE出行创新大会的发动机专家口中的热点话题。2019年,甲醇燃料还与汽油和柴油一样被纳入了第六版《全球燃料规范》。

一时之间,不管是“甲醇经济”、“甲醇燃料”还是“甲醇 汽车 ”,都成为能源行业内被提及的多频词。很多商用车企和乘用车企也都在积极布局甲醇 汽车 产业链,如吉利 汽车 、爱驰 汽车 、东风 汽车 、华菱星马等,在他们眼里,甲醇是真正的可再生且清洁的能源,虽然目前现状不及预期,但并不影响其未来的前景。

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甲醇可用生物制成,甲醇燃料相比传统燃料而言是可再生的。另外,甲醇燃料很环保,碳排放很低。因此,甲醇也被业内囊括在“液态阳光”化工原料中。

据悉,甲醇是仅有一个碳原子的低碳燃料,成份单一,纯度极高(99.9%),自身非常清洁。而汽油则是由100多种不同的烃类混合而成,成份极其复杂,加之高碳使其难以成为清洁能源。

“从 国家 层面来说,推广甲醇燃料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证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林伯强补充道,因为中国属于缺油、少气、富煤的能源结构,主要用煤制取的甲醇是一个替代石油燃料很好的选择,可以降低我国石油对外的依存度。

同时,我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开始推广甲醇燃料的应用研究,经过近6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甲醇燃料在动力和热力燃烧的应用技术和水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爱驰 汽车 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甲醇作为燃料应用,无论是生产技术、生产装备还是应用技术,我国均具有完全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没有任何受制于人的地方。甲醇已经具备了发展为大规模替代石油、煤炭清洁利用以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燃料的充分条件。

爱驰 汽车 此言非虚,甲醇出租车在西安实施一年多以来,得到了很多 出租车司机 的认可。2020年初,已经开了快一年“小黄蜂”甲醇 汽车 的西安 出租车司机 齐涛(化名)向《国际金融报》介绍,与他之前开过天然气出租车相比,无论从续航里程,还是方便快捷(主要在补能方面)程度来看,甲醇 汽车 都略胜一筹。

甲醇 汽车 推广开的可行性也很高,因为甲醇高度兼容汽油车,只需要对 汽车 发动机、油液等系统进行局部改造,便可成为甲醇燃油车。而且甲醇的加注方式可以完全兼容现有的加油站系统,落地相对简单。

4 技术的“破”与“立”

实际上,对于甲醇燃料作为 汽车 能源天然的弊端问题,很多在过去我国车企对甲醇技术的研发中都得到了解决。

吉利 汽车 从2005年决定研发甲醇 汽车 ,并在5年时间里克服甲醇 汽车 低温启动、腐蚀、磨损、排放、灵活控制等技术难点,实现了第一代M100甲醇 汽车 产业化。随后,在2010年到2014年间,吉利开发了第二、第三代甲醇 汽车 ,成功进入工信部产品目录,并成为了 2013 年工信部甲醇 汽车 试点运行项目中最积极的参与者。吉利 汽车 内部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吉利 汽车 不仅已经将甲醇燃料应用在乘用车上,还应用于商用车上,2019年,吉利 汽车 推出了全球首款M100甲醇重卡牵引车。

而爱驰 汽车 则将技术重点放在了甲醇氢燃料电池技术上,其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称,爱驰 汽车 在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2019年进博会期间,爱驰 汽车 与丹麦蓝界 科技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甲醇重整氢燃料电池技术。

据悉,甲醇重整氢燃料电池区别于甲醇燃料电池,甲醇需要经过一次转化生成氢气,氢气再进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发电。通过甲醇重整燃料电池技术,我国可以实现向业内公认的终极新能源——氢能直接过渡。

爱驰 汽车 向记者介绍,氢燃料电池是目前能够完全摆脱石油依赖的选择,但是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高昂,安全性能不稳定,再 加上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也非常昂贵,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的普及和应用。所以,爱驰 汽车 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以甲醇氢燃料电池作为增程器,实现电驱。

新组建甲醇 汽车 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魏安力认为,走甲醇重整燃料电池技术路线,中国有可能较快地推广氢燃料电池 汽车 ,以此彻底摆脱石油的束缚。

爱驰 汽车 表示,其已经在丹麦奥尔堡港投资建设甲醇燃料电池工厂,预计2020年投入生产,建成后将为爱驰 汽车 提供甲醇重整在线制氢燃料电池;预计2023年甲醇燃料电池能实现规模化,届时甲醇氢燃料电池 汽车 总成本将大幅下降,与纯电相比成本呈现明显优势。

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化发展

晋中经济开发区作为山西省较早设立的省级开发区之一,经过17年的创新发展,管理区域内的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长足发展,新的社区逐渐形成,公共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带动了辖区农村的全面进步,加快晋中开发区整体城市化的进程,对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晋中经济开发区自1996年设立以来,按照“领先一步、率先发展”的工作理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立足有利的区位、交通、信息优势,不断优化环境,以招商引资为工作“龙头”,短短十年时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重大发展,在工业化的拉动下向城市化方向加快演进。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晋中开发区从成立之始,就将招商引资作为重要的工作主线,坚持以产业立区,通过创优环境,创新体制,优化服务,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果。

从1996年至2006年,共引进投资1000万元的项目111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2亿元。在招商引资中,晋中开发区坚持项目高标准,产业高“门槛”,重点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入区,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入区,限制小规模项目入区,堵住淘汰以及高污染的项目入区。十年中,下马了1项高排放冶炼企业,拒绝了多项虽然投资规模较大但很可能造成较大污染的项目。随着晋中市主城区功能的明显提升以及山西省构建大太原经济圈战略的实施,晋中开发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区域核心地位明显放大,招商引资开始跨入了一个引大项目、引大资金、引产业链、引高新技术的新平台,为经济社会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先机。

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原则,结合区位特点,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经过十年努力,已经初步形成医药食品、纺织机械制造、民营科技、汽车贸易服务等产业的集聚发展模式。医药食品企业达17家,纺织、专用汽车改装、矿山设备等机械制造企业20多家,汽车贸易服务企业20多家,吸引了国内汽车的主要品牌,其中4S店7家,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太原——晋中两市同城化发展战略的快速起步,晋中开发区的区位内涵和产业潜力评价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商贸、信息、仓储、包装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优势更加显化,对国内和境外商家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去年以来,已经有秦皇岛渤海物流集团的三晋物流中心、中国铁路快运集团山西公司的仓储中心、山西省煤炭管理局融资组建的煤机国际物流港落户,项目入区前期工作全部启动,这些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将吸纳国内生产流通企业1000家,从业人员25000人,年营业额达到200亿元,物流网络覆盖全国铁路、公路、航空和主要国际港口。

经济发展持续高位运行。设区以来,晋中开发区一直保持了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走势,各项指标高位运行。2006年,开发区生产总值实现72300万元;增长12.7%,财政收入完成17218万元,增长30.8%,按照“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规划,晋中开发区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全方位创优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力促物流产业强势崛起。可以预期经济发展的质量会进一步提升,发展会出现跨越式刷新。

基础设施功能快速提升。为了优化招商引资“硬环境”,构建产业发展的高位平台,晋中开发区坚持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用好有限的自有财力,筹集资金集中投入道路、电力线路、供水、集中供热、绿地等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实现产业园区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热、通电话、通宽带、通公交、通有线和场地平整的“九通一平”,签约项目,可以无障碍“落地”,顺畅建设。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吸引了教育、医疗事业等功能性项目投资的加大。2006年山西农业大学分校区正式挂牌入驻,当年招生2050名。按照招生计划,4年在校生将超过9000名。山西交通学院新院选址于开发区,规模为在校生10000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面向晋中开发区谋求扩张发展,4年制本科在校生达8000余名。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分院在校生达到4400余名。体现城市功能的公共项目的快速增加、扩大,客观地又促使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跟进、完善和提升。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晋中开发区在致力于招商引资、实现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园区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在征用土地中严格执行法规政策,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承包户的合法权益,而且注重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的进步。“村村通”油路、通公交工程已经完成,11个村的饮用水达标工程正在推进,有线电视网、移动通讯网已经全面覆盖。2004年开始率先免征农业税;粮食种植补贴面向种植户直接足额发放。2007年开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一体化规划已经组织了三次专家论证,总的方向是适应农业产业转移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新村规划坚持适度分片集中,向小区化过渡,公共基础设施先行,社区服务设施配套。

山西焦煤集团五麟煤焦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

山西焦煤五麟煤焦项目是山西焦煤集团“十五”和“十一五”的重点工程项目,规划建设300万吨焦化、30万吨甲醇、30万吨煤焦油加工、2×158立方米炼铁高炉、配套建设的煤矿和选煤厂等项目,将全部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集中突出高新、自动化、环保三大特点。工程分两期建设,预计总投资80多亿元。一期100万吨焦化项目己于2003年11月奠基开工,2004年10月第一座焦炉点火。二期200万吨焦化项目及相关配套项目也将在2004年陆续开工。

在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做强做大实现煤焦化产业链延伸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框架内,该公司总体规划建设的项目有(一)山西省汾阳经济开发区建设300万吨/年焦炭、40万吨/年煤气转化制甲醇、30万吨/年煤焦油加工项目,延伸化工产品链条,实现2万吨/年针状焦、14万吨/年醋酸、12万吨/年醋矸、26万吨/年甲醛、4万吨/年聚甲醛、 7万吨/年二甲醚等相关化工产品项目﹔(二)将在交城郑家庄、临县三交、汾阳三泉、古交邢家社建成年生产主焦原煤1500万吨、洗精煤1000万吨的原料煤生产基地﹔(三)辅助和延伸项目:铁路专用线及站场、煤矸石发电厂、炼铁厂、建材厂等项目。总体规划项目将分期建设,投资规模100亿元。

请给我介绍一下有关近年来山西省晋中市的一些突出成就?

晋中经济成就 2007-05-09 10:51:35 华夏经纬网 1、璀灿的三晋明珠 距今100万年前,晋中一代就有了人类活动,从古到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比干、介子推、祁奚、王唯、温彦博、祁隽藻这些辈出的名人再加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这些享誉华夏的名地构成了这块土地的骄傲。独特的区位优势,便利发达的交通条件,绿色农业,现代工业和新型城市群,将这里打造成了古往今来的三晋明珠。截至2005年底,晋中辖管11个县(区、市)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8万。 2、晋中经济在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晋中最深刻的变化,突出地反映在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晋中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的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到2005年底,全市生产总值比“九五”增长1.2倍,达到331亿元,财政收入增长3.4倍,达到52.6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13.9:46.5:39 6调整为10.5:53 1:36 4。农业: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12.4亿公斤、肉蛋奶总量分别为41.6亿公斤,6.2亿公斤,3.2亿公斤。寿绿牌蔬菜为全国十大畅销品牌之一,祁县为全国酥梨之乡,太谷为中国红枣之乡。工业:目前,全市形成31个行业为主的工业门类,其中煤炭、焦炭、电力、机械、冶金为五大支柱产业。全市有4352户工业企业,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90亿元,工业增加值167亿元。城市群:晋中处于山西城镇体系中太原大都市片区的分区中心,特别是晋中境内沿108国道100多公里的区域,密集分布着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县为代表的6座县级城市和10多个集镇。这里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占有全市39%面积,72.13%的人口,79%的生产总值。这里建设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不仅对晋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就是对山西的整体发展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3、晋商故里看文化 源远流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晋中大地,从古到今繁育并传承着灿烂的文化。如今晋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函盖了六大内容:一是由明清金融文化、镖局文化、以及“勤奋节俭、精于管理、明礼诚信、勇于开拓”晋商精神构成的晋商文化。其有形的样本为晋商大院文化;二是砖雕、木雕、石雕、斗拱木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文化,其有形的样本为平遥古城以及晋商大院建筑群;三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得以传承的太行精神和抗战文化,其有形样本为左权麻田的北路军总部旧址,以及革命文物。四是以众多现代文学作品精品为代表的精品文化。其有形的样本为《草青》、《碎片儿》、《腹地》等小说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白银谷》、《八路军》、《在太行山上》、《乔家大院》等影视文学作品和平遥国际摄影展;五是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民文化。其有形的样本为左权小花戏,左权民歌、祁太秧歌、剪纸、平遥推光涂器;六是丰富多彩,活动频繁的群众文化。其有形样本为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文化县”之一的昔阳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左权县和祁县城赵镇。@pages@ 4、旅游走向国际化 晋中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最佳的旅游目的地。这里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国内同类地市中十分罕见。现存各类不能移动的文物4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数量为山西之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其中平遥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曾经驰聘欧亚数万里,光辉华夏数百年的晋商留下了精彩纷呈的晋商大院和说不完的精彩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坚持战斗八年之久的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另外,地貌奇特,山岳雄奇,景色秀丽的太行风光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目前,晋中旅游品牌已形成了平川一线的晋商文化游、东山太行革命根据地为主的“红色纪念文化游”,和太行风光游。同时农耕休闲游也日渐成为晋中旅游的新的品牌产品,2005年底,晋中建成开放的景点为70处,旅游专线公路27条,旅游从业人员4.2万人。 补充: 5、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 以来,特别是 晋中 撤地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坚持 科学发展观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民主、法制、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加大了 环境治理 的力度,保证了 晋中市 各项市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晋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良好的开端。 6、理想的投资 沃土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 招商引资 步伐,走出内陆城市对外开放、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已经成为晋中上上下下谋求加快发展的 共同愿景 。早在“八五”末期,晋中就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兴市富民的一个重要战略。十年来,晋中市上下左右全力营造对外开放的优良环境,一步一步地把晋中建设成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硬环境、软环境俱佳,宣商宜居的 投资创业 理想沃土。“十五”期间,晋中全市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 455.1亿元,年均增长31.8%。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提高到54.1公里。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0713亿千瓦,水库总容量3.43亿立方米,完全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供水需求。晋中公路通车里程8818公里,其中一级路183公里、高速路273公里,晋中市政务大厅有48家行政审批单位集中办公,31项审批可在这里一站式办结。目前,晋中市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2个,实行园区管理的工业区5个。 补充: 晋中市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成就系列之三—— 结构调整 实现质的飞跃 晋中市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系列之 旅游 篇—— 投资 建设 硕果 累累

山西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2019年山西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二)

以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为方向,提升轨道交通装备配套协作能力,打造配套完善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建设太原、大同、运城三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突出成套,培育集群,全面提升煤机制造水平,建设山西(太原)煤机技术研发中心和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制造产业集群。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完善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

积极拓展延伸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推动成套化、系列化和高端化制造,提升电力装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力度,在巩固优势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产品覆盖面,打造以现代煤化工关键设备为主导产品、具备成套设备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晋北、太原煤化工装备制造基地。

着力培育优势技术节能环保装备产品,推广高效锅炉(窑炉)、电动机、变压器和高效热能回收系统应用,发展一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环境治理技术装备及噪声、辐射防治装备等环保重点技术装备。

积极发展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汽车部件及整车、通用航空、电子智能、铸件锻件基础工艺、液压配件组件、材料深加工、特色军工民品、农业机械等装备制造。

培育发展新兴接替产业。大力支持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行业,加快形成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加快发展电动汽车、甲醇汽车、燃气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电动客车、电动专用车、电动乘运车,适度发展混合动力和燃气汽车。加快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引进落地,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基地建设。

以提高附加值深加工为方向,推进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五大领域向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以节能环保产品、技术、服务为抓手,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节能环保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

鼓励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重点发展LED、光伏、信息安全、电子设备制造、云计算、信息服务、物联网七大领域,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以太原为中心,覆盖晋中、阳泉、吕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

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品种、现代中药及中成药独家品种等4大领域,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全面提高“晋药”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发展医疗器械产业。

全面提升传统食品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特色食品产业,推动粮食加工产业化,形成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布局合理、地域特色浓郁的食品工业体系。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大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服务业重点行业领域加快发展,加快我省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和中部地区文化旅游强省步伐。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大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力度,发掘三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大集团、大资本、大平台发展战略,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能力和整合集成发展能力。重点提升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及打造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长城山西段等世界文化遗产知名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重点景区,着力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加大文化产业市场营销力度,大力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形成旅游新优势。支持煤炭资源型城市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探索推进旅游业与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业资源和要素整合集成能力和模式创新能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

主动对接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欧亚贸易通道、中原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优化现代物流产业布局,重点打造中部、北部、南部三大现代物流业密集区,推进物流通道建设,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提升物流企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标准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加快开发临空经济。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生物技术等高技术服务业,以及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业,不断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做强做大。

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规模、品质和效益。积极发展商贸、运输、会展、快递、节能服务、住宿、餐饮等其他服务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各类主题参与、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新兴业态。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体要求,围绕“六大区域布局、四大集群示范、八大产业提升、五位一体推动”的战略安排,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山西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稳定提高粮食产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严格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继续推进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切实管好地方粮食储备。统筹规划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布局,增强气象服务能力。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汾河平原区域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的粮食、水果和家禽等产业,在上党盆地区域重点发展优质杂粮、中药材和生猪产业,在雁门关区域重点发展草牧业和优质杂粮产业,在太行山区域重点发展道地中药材和杂粮产业,在吕梁山区域重点发展优质干鲜果和马铃薯产业,在城郊农业区域重点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小杂粮、干鲜果、设施菜、草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流通业态。

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完善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加快推进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以及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立土地复垦激励约束机制,落实生产建设毁损耕地的复垦责任。深化林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扩大购买式造林,推动国有、集体和个人开展合作式、开发式、股份制造林。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权与用水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有机融合。

(四)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立足山西区位特点,积极推动东融西进南联北合,加强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力打造“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格局。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新能源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培育壮大若干一体化发展区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高端成长型产业,支持新兴接替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稳步发展互联网支付、股权众筹融资、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等新型金融业态。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机场布局,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市际交通、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建设城市群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打造铁路、公路、机场、轨道交通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加快推进山西大水网建设,启动实施小水网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全省六大盆地和主要经济中心区的十大供水体系。加快推进电网建设,构建以晋北、晋中、晋东南特高压为核心、500千伏为支撑的骨干网架,形成“三纵四横”格局。加大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加快电网智能化建设,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电网布局力度。以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宽带网络建设,形成大容量、高速率、光传送、全覆盖的光纤传输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加快推进输气管网建设,布局建设“三纵十一横、一核一圈多环”的输气管线网络,逐步实现全省一张网、全覆盖。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全面落实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分享经济、国家大数据战略等重大举措,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加快山西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五)全力推进“三个突破”。突出问题导向,推动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和金融振兴“三个突破”,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难题,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向全面创新要动力,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新格局。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完善技术创新组织,引导企业牵头科技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改革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体制,建立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形成与立项机制,加快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深化高等院校科研体制改革,深化省属科研院所改革。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培育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山西科技创新城,努力打造成为我省创新发展的引擎和全球低碳创新基地。积极落实中关村试点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大力培育和宣传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活力和创造力,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做优做强。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放宽民营企业准入条件,大力发展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优化和改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培育民营经济成长沃土。建立科技服务民营企业平台,鼓励支持发展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按照“提升二产、推进一产、发展三产”思路,加快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引导、主动服务、强化措施,推动民营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民营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正确处理政商关系,重塑山西干部和企业家的形象,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大力促进金融振兴。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努力构建体系健全、竞争有序、运行规范、监管科学、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业成为全省基础性和关键性产业。做精做强城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村中小银行,支持发展民营银行,规范发展准金融机构,稳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积极发展地方保险机构,支持其他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山西地方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断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大力发展山西股权交易市场,推动煤炭期货交易市场建设。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组建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稳步扩大融资总量。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增强金融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深化金融开放与合作,加快引进金融机构,有计划开展跨境融资,深化我省与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合作,做好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

四、推进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均衡发展格局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补齐短板中实现均衡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并重,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要从满足人民群众在新形势下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着眼,不断加大对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全面抓好教育、文化、住房、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就业、社保、居民增收、稳定物价等民生工作,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落实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建立“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兼顾大中小城市实际,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在工业、农业、服务业方面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支持县域开放经济,培育县域富民经济,努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强县城建设,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提高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力。推进国家级重点镇建设,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积极促进区域性重要农村集镇建设。开展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镇转型试点,因地制宜探索转型路径和模式,加快推进资源型城镇转型。

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工矿企业村庄搬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科学规划县域村镇体系,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高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少数民族居住村的保护力度。推动开展撤并行政村、撤乡并镇工作,以基础条件好的中心村为重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推进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建设,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示范乡村。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协同发展,实现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转变。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的力度,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原则,加快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加快形成全省各市竞相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要求,强化错位发展,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支持省会太原率先发展,强化在全省的带动、支撑和辐射功能。重点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晋中108廊带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上党城镇群、孝汾平介灵、阳平盂、忻定原、离柳中、盐临夏等区域协同发展。

(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大力弘扬我省优秀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深化、中国道路、中国梦宣传教育。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加强社风、家风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三晋典籍整理工程,发展振兴地方戏曲,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打造一批以“中国梦”和“三个文化”为主题的精品力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形成良好网上舆论导向,发挥网络正能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和队伍建设工作,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作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保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一批有较强带动力的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保税区建设。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会展,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演艺进景区。推进山西文化云平台建设,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移动多媒体、数字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育事业,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力办好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

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深化与欧美及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省(州、区)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打造专业化、国际化的文化展会品牌。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扶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开发一批在省外境外长期驻场或巡回演出的演艺产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表现形式和质量,开发省外境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五)推进军民融合。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军民融合试点示范区建设,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深化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改革,加快军工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和科研院所转制,建立健全省市两级促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运行体系。鼓励优势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形成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大军工配套体系。构建资本运作、产业聚集、咨询服务和人才培养与发展平台,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优势领域新的增长极和产业链。加快构建国民经济动员新体系。

五、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美丽山西

坚持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着力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产业体系,致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进美丽山西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细化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环境等政策,形成市场统一规范、要素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机制。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市县“多规合一”,促进空间利用结构优化,强化规划对市县区域空间的指导和管控作用。

1 2 3 4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山西甲醇经济行业协会领导~山西晋中甲醇经济发展大会》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