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阿来的《尘埃落定》的结局电视剧的结局是回到故土,小说中是被杀害了:解放军把炮从马背上取下来,叫士兵扛着,把我和央宗扶到了马背上。队伍向着西面迤俪而去。队伍拥着我翻...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酒店老板扎西甲,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阿来的《尘埃落定》的结局

阿来的《尘埃落定》的结局

电视剧的结局是回到故土,小说中是被杀害了:

解放军把炮从马背上取下来,叫士兵扛着,把我和央宗扶到了马背上。队伍向着西面迤俪而去。队伍拥着我翻过山梁,便什么也看不见了。

有人在山坡开抢,枪是管家放的,他提着枪站在一大段倒下的树木上,身姿像一个英雄,脸上的神情却十分茫然。不等我走近,他就被人一枪托打倒结结实实地捆上了。 

军官抓起我的手,使劲摇晃,说:"你会当上麦其土司,将来,革命形势发展了;没有土司了,也会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但我已经活不到那个时候了。

我重新回到屋子里,坐下不久,就响起了敲门声。敲门声不慌不忙,看来,我的店主朋友并没有因为弟弟从杀手摇身一变成为红色藏人就趾高气扬,他还能谨守红色汉人没来以前的规矩。

我说:"你的弟弟是红色藏人了,红色藏入是不能随便杀人的,复仇的任务落到你头上了。" 他便把另一只手从长袍的前襟下拿出来,锋利的刀子,像一块冰,扎进了我的肚皮

扩展资料

背景:

阿来从小在藏族地区长大,阿来的《尘埃落定》创作思路时,坦言自己受到藏族文化的深刻影响,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创作方法的借鉴,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和一种藏族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

小说写于1994年,由于阿来没有名气,被十几家出版社退稿,当时流行的是凶杀色情,大部分编辑都认为纯文学没有市场。1998年,在阿来已经不抱希望的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该书出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尘埃落定

靠一根针“吸金”800万,被爱马仕看上的大妈,60岁开启人生巅峰

她手持一根绣花针,将藏羌织绣,从羌寨的碉楼中,带往世界的舞台;她用大胆的撞色,充满灵气的纹样,吸引了爱马仕等国际品牌,“吸金”800万元。

她用一双巧手,绣出了藏羌生活,天地万物;她凭一己之力,承担起藏羌织绣,非遗传承的使命,成为藏羌织绣传承申报第一人,她就是——杨华珍。

走进成都市文殊坊非遗手工技艺主题街区的一家藏羌绣店内,迎面扑来的是浓浓的藏羌文化气息。

藏族特色的唐卡、坛城,绚丽多姿,精致唯美。羌族的民族服饰,工艺精湛,传统美观。最吸引人的要数各类藏羌绣品,内容蕴含天地万物,生机勃勃。

而这些美丽的手工绣品都出自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18位绣娘之手。

这18位绣娘是来自四川省阿坝州的织绣高手。她们一半来自羌族,一半来自藏族。而召集这18位高手的人,正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杨华珍。

杨华珍,1960年6月出生于阿坝州小金县的羌寨中。她的母亲是嘉绒藏族人,父亲是羌族人,在高耸入云、俊秀险绝的墨尔多神山下,嘉绒藏族与羌族世代友好,往来通婚。

藏族信仰佛教,以藏族编织、挑花刺绣为主,描绘的多为佛经故事或菩萨像,用色保守。

羌族崇拜自然,以羌绣为主,描绘的多为花草虫鸟,色彩鲜艳,杨华珍的外祖父曾经是贵族,外祖母因此能在家虔诚地绣制唐卡,长年潜心研究针法,绣工精湛。

而这绣工也因此被一代代传下来,杨华珍是家中藏羌织绣的第四代传人。她从小就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学习纺线、织模子以及在模子上进行挑花刺绣等工艺。

羌寨的姑娘出嫁时,衣裙、鞋袜、头帕、腰带都要自己绣,因为两族渊源已久,所以藏羌织绣成为了羌寨女子的必修课。而杨华珍的织绣是最特别的一个。

生活在墨尔多神山山脚的杨华珍,对神山的景色有着格外的眷恋。

春日里,洁白的神山依靠着蓝天白云。山脚下,五颜六色的鲜花点缀在绿色的草甸中,这些相撞的颜色,在天地中显得那样和谐,浑然一体。

还在上小学的杨华珍就特别专注于收集寓意美好,或者美观的图案,并将它们记录下来。如果您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藏羌织绣的绣品是独一无二的。

在老人的头帕上,藏羌织绣是寓意寿比南山的仙桃纹样。在儿童的腰带上,藏羌织绣是寓意茁壮成长的鲜花纹样。

在情人的腰带上,藏羌织绣是寓意比翼双飞的燕子纹样。在女子的云云鞋上,藏羌织绣是寓意清丽动人的祥云图样。

藏羌文化博大精深,图样也有天地之分,男女之分,上下之分,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藏羌织绣作为一本无字的情书,记载了藏羌人民的文化习俗、生活日常,以及美好期望。

而杨华珍在收集这些图案后,用自己脑海中的想象,将图案连成一幅画,再运用母亲教导自己的织绣方法,将画绣出来,记录这些美好。

有时是绣在弟弟的鞋上,有时是绣在自己的围裙上,有时是绣在闺中密友的配饰上。杨华珍对记录美好的专注,一直持续到长大成人之后。

而随着她绣出的绣品越来越多,羌寨的人都知道杨华珍的织绣技术好,娶回家一定是个贤内助,所门求亲的人也多了起来,可杨华珍谁也没选。

一直到1979年,杨华珍和自己的同学冯青龙结婚了。因为冯青龙是唯一一个不在乎杨华珍织绣技术好不好,只关心杨华珍织绣时累不累的人。

成年后的杨华珍并没有继续坚持用织绣记录生活,反而对新出现的摄影有了兴趣。 她凭借着执着的性格在物资匮乏的小金县自学了摄影书籍。

并且在丈夫的支持下购买了相机、胶卷等摄影用品。拥有美学天赋的杨华珍在摄影技术上也小有所成。

1985年杨华珍在小金县开设了阿坝州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能拍摄艺术照与婚纱照的照相馆。

随着照相馆的生意逐渐火爆起来,杨华珍也成为了当地的万元户,可杨华珍并不满足于此。

她的摄影技术是公认的出色,所以一试就考上了。从此杨华珍来到阿坝日报美术图片部工作。

在报社工作的24年里, 杨华珍除了报道新闻事件,还利用职业之便,搜寻了民间500余种藏族服饰织绣图样,学习了20余种民族织绣技法。

这样充实的摄影工作,让杨华珍将自己对织绣技艺的热爱当做了爱好,而5·12的汶川大地震,让杨华珍再次拾起了绣花针,将爱好变成了工作。

而当她终于回到成都后,这些由相机定格的瞬间,成为了成都新华社为大众提供灾情报道的第一手资料。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抚慰了汶川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可原本住在羌寨碉楼的老弱妇孺却很难再重建当时的家了。

他们的一生都围绕着碉楼,赖以为生的地方顷刻轰塌,之后又该怎么生活下去呢?

在碉楼生活过的杨华珍格外理解这些失去家园的老姐姐,突然一个灵感闪过杨华珍的脑海。

羌寨女子都会织绣,那何不如将织绣带到成都去,做一些绣品售卖呢?

一来老姐姐们可以用织绣安身立命,二来自己还能组织这些织绣高手研制藏羌织绣中新的绣品。

有了这个想法后,杨华珍立刻和家人商量,丈夫、儿子还有婆婆都表示赞同。于是杨华珍办理了退休手续。

2008年8月8日,杨华珍作为羌族刺绣代表被邀请到民族宫进行现场演示。

只见她拿起手边的布,既不打样,也不划线,仅用五色丝线,以娴熟的技巧,信手挑绣,不一会儿就绣出了一朵花,不仅是双面的,而且没有线头。

文化部的专家们发现杨华珍的羌族刺绣中还有些藏族织绣、挑花技术 ,就问杨华珍还有多少人会她这样的织绣,杨华珍说现在会的越来越少了。

专家就告诉杨华珍,这种技艺不能失传,让杨华珍赶紧申报传承人,就这样杨华珍成为了藏羌织绣的国家级传承人。

从一开始的热爱美好,到现在有了传承藏羌织绣的责任和义务,杨华珍心里对自己掌握的特有的民族文化更加自豪了。

8月份杨华珍就带着这份自豪,带领着一半藏族,一半羌族的18个老姐姐,一起手持绣花针,走出大山,闯荡江湖。

杨华珍用自己的积蓄在成都租了一间房子,买了一些材料,来到成都寻找机会和市场,可万事总是开头难,这些老姐姐织绣功力是没话说,但是经营功力着实不敢令人恭维。连续半年时间,她们一件绣品都没卖出去。

杨华珍觉得自己不能拖欠这些陪自己出来打工的同伴的工钱,就将自己的积蓄当工资发给她们, 一直到2009年杨华珍成立藏羌绣苑,正式入驻成都市文殊坊非遗手工技艺主题街区,才有了固定的销售平台。

当时有一位法国酒店的老板,在文殊院看到老姐姐们的绣品,眼前一亮,就带着翻译请她们绣制一批桌布、桌旗、床罩等用品。

杨华珍十分开心,自己终于能给老姐姐们一个交代了,但是算钱时,她却发了愁,绣娘们都不知道一块绣片应该怎么标价。

就按布的材料钱,还有织绣的人一天50块的工钱来算钱,结果买家不乐意了,他说不行,这样算要亏的, 于是帮忙重新算,她们的第一笔订单以38万元为最终成交价。

随着藏羌绣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渐渐地销路倒是不愁了,杨华珍愁的是如何将民族的东西与 时尚 结合,打开年轻人的市场。

杨华珍思考后认为,要将传统与 时尚 结合,就要做实用性比较强的实用品。

比如说将织绣做在包上,包一般都是皮质的,要绣上去,就要考虑材料和线,以及后续的保养问题。

再比如,自己制作的绣片在设计上不方便携带,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也没有合适的包装,这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后来杨华珍想到绣制古色古香的屏风会适合在酒店等地摆放,香囊、手机挂件、小手袋等小物品可以直接绣,女孩子应该会喜欢这些小东西。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打开,2014年,日本彩妆品牌植村秀通过上海一家公益组织找到杨华珍,希望她为品牌即将上市的两款产品做产品外观设计。

从没接触过产品设计的杨华珍诚惶诚恐,她特地询问了产品的成分,了解到一款以绿茶为主,一款有8种植物成分后,创作的图样就形成在她脑海里。

羌族盛开的茶花寓意生生不息,而藏族佛教文化中的金刚杵寓意坚固不摧的永恒,用金刚杵串联起8种植物,正寓意青春不朽。

她用绚丽的色彩,特殊的寓意,打动了植村秀全球创意艺术总监的心。这次创作让她得到了20万的授权费,以及80万的提成费,杨华珍瞬间成为了百万富翁。

欧莱雅、星巴克、梵高博物馆以及爱马仕、巴宝莉等多家品牌,都找到了杨华珍,请她为他们的产品量身定做一件少数民族的衣服。

几年间,杨华珍因此获得了800多万元的收益。而我们富有民族特色的藏羌织绣也因此走出国门,被展示在了世界的面前。

从此,藏羌织绣成为杨华珍的事业。她经常到各地县级市或农村、寺庙中举办流动培训班,传习藏羌织绣技艺。

杨华珍还开办了残疾人爱心藏羌织绣培训班,她说要用自己的手艺帮助这些残疾人脱贫致富。

2008年至今,杨华珍先后培训3000余人,使部分农村妇女、残疾人士实现了“居家就业、在家致富”。

为了使藏族织绣与羌绣技艺可以同时得到保护和发展,杨华珍在各地举办讲座和培训班时,会深入到藏羌民族中收集藏羌织绣传统技法制作的作品。

并进一步整理、修复、融合、创新,对藏羌织绣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

至今为止,杨华珍团队已收集600种的羌织绣服饰图案;920余件挑花刺绣绣片,260余件藏族毛编织、麻编织、布编织样品。

她们还对藏族挑花和刺绣的基本技法和针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整理和归纳,编辑了多本图文并茂的《藏羌织绣培训教材》,在各地培训班广泛使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散落在民间的珍宝,需要一样一样捡起来,像串珍珠一样串起来,才能形成一个闪亮的光环,这个光环就是民族文化。

为了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对非遗的传承创新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杨华珍凭借着特有的织绣技术,以及美学高度,将非遗的藏羌织绣文化赋予新的活力。就是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的一个典型例子。

如今的杨华珍带领着她的团队,不仅让藏羌绣艺术走出了羌寨,植根在巴蜀大地,也让民族艺术的花朵绽放在了国际舞台。

[1]一画一修行 卡戳网2017-01-19

[2]【时光里的匠人】| 藏羌织绣大师杨华珍:以时间、双手与心织造举世无双的艺术 搜狐网 2020-10-16

[3]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公布 中国新闻网2020-12-19

[4]妈妈有话说:羌寨里走出的国宝绣娘 四川卫视2020-12-23

[5]“穿梭者”杨华珍,用针尖对话时代 环球人物网2021-04-20

[6]杨华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1-05-04

[7]我的“带感”生活 50岁重拾绣花针创业,杨华珍让大山里的传统手艺走向世界 川观新闻2021-6-01

[8]多彩非遗 你我共享 光明网2021-06-10

刘慧彬:甘南草原的财富传奇

他原是兰州市一家电视台的记者,却要跑到人烟稀少、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去放养一种濒临灭绝的藏豚。他花400多万元租来90万亩草场,免费送给当地藏族牧民使用这种吃着贝母、冬虫夏草和秦艽等野生中草药长大的“人参猪”,生性凶悍,甚至敢和雪豹斗狠,当年曾受到文成公主的青睐,如今却意外让他收获千万财富。这位历经生死磨难的西部硬汉,现在成了中国拥有“藏豚”最多的人!

发现神秘藏豚,辞职到深山创业

刘慧彬出生在兰州市一个工人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从高中到大学都是三好生,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毕业后他顺利进入甘肃电视台工作。

不久,他又娶了一位美丽贤淑的妻子,一年后迎来天使般可爱的女儿。然而2006年5月,他却突然提出辞职,要去藏区养猪。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1消息一传出,就在朋友圈里炸开了锅。令人不解的是,无论父母、妻子等如何轮番劝说,刘慧彬仍态度坚决,一定要去干这件自己认准的“大事”。后来妻子伤心至极,一气之下干脆和他离了婚。爸妈也觉得儿子太不争气,弄得他们在街坊四邻面前抬不起头来。

是一种什么样的事业,能让刘慧彬如此“走火入魔”?原来,他在电视台当记者时,经常来到大山深处的偏远牧区采访,发现这里有很多土特产都是好东西,比如牦牛肉、野蘑菇、奶疙瘩等,因缺少知名度却一直卖不出去,或卖不上价。那时,他就有了到这里来创业帮当地牧民脱贫致富的念头。

一次,刘慧彬拜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户 *** ,热情的主人特意宰了一只小猪来款待他们,他和司机都感到十分好奇,因为在牧区经常吃的是牛羊肉。那天, *** 大叔招待他们的只有一道菜;在火炉上烤得冒油的“野猪肉”颜色焦黄,香味扑鼻。主人刚用盘子端上来,刘慧彬就忍不住夹起来一口咬下,只觉得这种猪肉味道鲜美无比,越嚼越香,回味无穷。“奇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猪肉啊,随便一烤竟能弄出如此绝妙的味道?简直比五星级酒店里的任何一道菜都棒!”

听到这话,主人非常高兴。他告诉刘慧彬,这不是野猪,而是藏豚。刘慧彬通过查资料了解到,藏豚又称蕨麻猪,由野猪驯化而来,是我国最原始也是最独特的一种猪。全世界只有在青藏高原上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才生长这种猪,这里的海拔在3200米,最冷达到零下28℃,到处是原始无污染的雪山、草原。这种猪因为长年在草原上拱食地底下生长的蕨麻――就是人们俗称的“人参果”,以及贝母、冬虫夏草、秦艽等当地盛产的野生名贵中草药而得名,当地 *** 几百年来都叫它“人参猪”。

这种猪完全野生野长在草原和河谷地带, *** 根本不会用什么猪圈来圈养它,它的奔跑比狗还快,一人高的土墙一跃就过去了1 3头蕨麻猪就可以抵挡高原狼和雪豹的攻击。在一些古藏文中就记载着,蕨麻猪在吐蕃王朝时就是古代藏族藩王及土司等王室贵族享用的贡品,吐蕃王松赞干布向唐朝请婚时的贡品中就有蕨麻猪。唐太宗许嫁文成公主,然而公主进藏后对高原上粗糙的食物很是不习惯,唯独对“火烧蕨麻猪”大为青睐,好食此肉,并美誉其为“人参肉”。

只是多年来这些藏豚都是在草原上自生自灭,根本没有人专门饲养、管理,最终导致种群数量越来越稀少,近年来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如再不加以保护的话,这种猪将濒临灭绝,所以,2006年藏豚被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保护品种”。

了解到这些,刘慧彬的眼睛不由猛地一亮。如果自己专门在藏区养蕨麻猪,不仅能让城市人品尝到这种在外界很难吃到的草原美味,还能通过科学繁育不断扩大藏豚种群,使这个珍稀品种避免灭绝的厄运。这岂不是两全其美?敏锐地嗅到这个商机后,他才不顾一切地决定辞职到甘南草原创业。

花160万元收购的蕨麻猪,因一场山洪逃得精光

刘慧彬最初计划自己大规模养殖藏豚,首先需要到牧区买种猪,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兰州驾车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后,草原上没有公路,崎岖狭窄的小道两边是悬崖峭壁。这是去牧场的必经之路,一路上危险重重,有时甚至还会遇到山体滑坡。可跋山涉水跑了整整一天,刘慧彬只是在沿途草原上见到很多牦牛,连一只蕨麻猪也没有看到。

他又向山里走,到第二天中午,终于看到一户牧民的帐篷。本以为找到牧民就可以找到蕨麻猪,没想到的是,一见到生人,那个藏族姑娘就很害羞地冲出帐篷撒腿往山上跑,这可把他搞蒙了。后来才知道,在这个地方,平时男人们都到草原上放牧去了,家里只留下姑娘媳妇打理。在这种情况下,女子是不能和陌生男人随便接触的,以免被别人或自家丈夫误会。

了解到当地的一些风俗后,刘慧彬也不敢随便往牧民帐篷里闯,这样就很难打听到哪里有藏豚的消息。2006年6月,他感觉自己像无头苍蝇那样四处乱撞很难买到种猪,同时因为语言不通,还容易和 *** 造成误会,于是便联系对当地很熟悉的牧民,让对方骑着马带他进草原寻找蕨麻猪。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刘慧彬几乎走遍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原,却很难见到藏豚的踪影。原来,由于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期短,饲料缺乏,藏豚只能终年靠放牧采食为主。在夏季,只有在深山里的牧场才能找到。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一群正在拱食绿色植物的小家伙,有十五六只。脑袋尖尖的有点像刺猬,黑色的毛显得有些稀疏,别看个头小,但个个野性十足。

藏豚生长极为缓慢,一年仅能长到30斤左右。据有关专家介绍,这种猪之所以濒临灭绝,主要原因还是与当地牧民的传统养殖习惯有关。因为他们平时主要养的是牦牛和羊,藏豚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祖祖辈辈都是如此,所以,牧民自然很难认识到这种稀缺资源的潜在价值。

那么, *** 以流放方式散养的这些蕨麻猪,由于每天都任其漫山遍野地乱窜,最终会不会因失控变成真正的“野猪”,怎样才能捉到它们呢?好玩的是,人家还真有一套。为了有效控制藏豚,平时牧民就在自己住的帐篷附近,定期撒些青稞面、燕麦及盐巴之类的东西,有了这些美味的诱惑,慢慢地蕨麻猪就习惯经常回“家”了。

性格豪爽的刘慧彬经常带着好酒和茶叶等到当地人家里做客,很快就和很多 *** 成了好朋友,接下来收购蕨麻猪就顺利多了。

刘慧彬在藏区收上来的蕨麻猪一天比一天多,一切都向他设想的方向发展。2006年9月,他在甘肃定西市岷县投资7万元,建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保种场。眼看惊人的财富正向自己招手时,不幸却发生了。一天早上,刘慧彬和朋友冯岷川两人,开着一辆货车把在草原收上来的宝贝运往岷县的保种场,当时车上装着花了160万元收购来的120多头种猪。没想到走到半路突然下起了暴雨,一场意外随之发生。

当时雨特别大,挡风玻璃上的刮雨器放到最快都刷不及。刘慧彬手握方向盘发现前面雾蒙蒙的一片。后来车子也走不动了。他把窗户拉下来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乖乖,水涨得那么高!由于暴雨下得太急,时间不长就引发了泥石流,只见山上的石头伴着洪水肆虐地向他们冲过来。朋友大喊一声:“赶紧跑吧,不然咱俩就没命了!”

他俩赶快跳车逃生。这批藏豚却被淹掉了,后来全部逃得无影无踪。120多头蕨麻猪就这样没有了。看到眼前的一切,刘慧彬仿佛做了一场噩梦,欲哭无泪。

吃亏赚来千万财富,成为中国“藏豚大王”

3个多月没日没夜的艰辛奔走不说,为收购这批蕨麻猪,刘慧彬前后共投进去160多万元,这可是他父母所有的积蓄。如今这一切连同他的梦想却全部灰飞烟灭,由此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但这位倔强的西部汉子并没有退缩,他决定接着到牧区找藏豚。

可是买种猪需要很多现金,他却一分钱也没有了。此时的刘慧彬面对一个颇有“钱”景的大事业只能干着急,一点招都没有。回到兰州后,他一咬牙便决定把自己的房子卖掉。

此时的刘慧彬里外为难,家里生活已经够呛,还要到藏区收购蕨麻猪,资金问题令他大伤脑筋。就在他陷入困境中时,没想到救星来了,做生意的姐姐怕弟弟愁出意外,主动提出借给他70万元,再加上卖房款等,刘慧彬很快就又从藏区收上来300多头蕨麻猪。对其进行保种繁育后,这些藏豚第二年春天就在岷县的养殖场里产了大批幼仔。

这时,刘慧彬又做出一个更大胆的举动:他把自己费尽心血繁育出来的种猪、母猪和小猪又运回甘南,让当地牧民去养。要知道,这可都是花了大价钱的。可刘慧彬这个看似吃亏的行为,牧民并不买账。因为蕨麻猪野性十足,他们嫌管理太麻烦。这时,他又向大伙开出一个更优厚的条件:到了秋天,毛猪的价格以每斤25元再收购回来!

2008年10月,刘慧彬拿出一大笔钱进行收购保种,兑现了对牧民的承诺。见养藏豚确实很赚钱,当地人奔走相告,纷纷要求同他合作。这时,刘慧彬再一次把收上来的母猪和小猪送给牧民。

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在做赔钱买卖,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刘慧彬又做出一个更为离谱的举动。2008年年底,他跟朋友合作再加上贷款,筹集400多万元,承包了90多万亩牧场,免费给牧民专门“牧猪”。面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当地人自然欢迎,养殖热情也非常高。

刘慧彬的“傻”,曾一度成为朋友们的笑资。他却认为,要想一年四季不断产出高品质的蕨麻猪,就必须有草丰水美的牧场,这样才能去游牧。他意识到,想快速扩大蕨麻猪的数量,仅靠自己亲自饲养是远远不行的,必须找成千上万的牧民做帮手。于是,他把收上来的蕨麻猪进行科学配种及繁育后,再把母猪和小猪送给牧民管理,这样循环往复,藏豚的数量就会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刘慧彬的目标说出来吓人一跳:做中国拥有藏豚最多的人!

有趣的是,尽管平时刘慧彬手里没有一头猪,但靠着这种模式,到2010年,他却引导牧民为自己养殖了3万多只蕨麻猪。它们都在夏季牧场里面,只有冬天怀孕的母猪才在养殖场过冬。这年10月底,刘慧彬认为销售时机成熟,便把一批蕨麻猪运到兰州。

因为价格比普通猪肉高好几倍,又不知它的味道到底如何,起初几家星级酒店的老板都顿有顾虑,担心客人不接受。刘慧彬早有准备,他将洗净后剁得一块块的精瘦藏豚肉下锅,放八大蒜、干辣椒、生姜、茴香和少许料酒等现成的调料,然后用文火悠悠地焖了起来。掀锅后,那热气腾腾的肉香扑鼻而来,酱红的色泽油润光亮。浓郁的香气满屋飘逸,顿时馋得几位老板口水直流。众人一番狼吞虎咽后,连呼“过瘾”

就这样,刘慧彬通过免费品尝的方式,很快就打开了蕨麻猪肉在甘肃、青海和陕西等地的市场。2011年底,刘慧彬手里一下有了4000多万元的销售现金,一直困扰他的资金发展问题迎刃而解。

经权威部门检测,蕨麻猪是唯一具有碳酸酐酶的猪,这就使它具有惊人的抗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它的肉质中所含淀粉酶是其他肉质的2―30倍,有l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它不但肉质鲜嫩、无腥不腻,还具有强心、改善血液循环、调整血压、抑制癌细胞生长等药理活性。正因如此,尽管每公斤藏豚肉的售价高达120元,但在市场上仍供不应求。

如今刘慧彬拥有蕨麻猪的数量已超过惊人的10万头,在全国绝对无人能比,2012年的销售收入最保守的估计也会达到1亿元。更重要的是,藏豚这个濒临灭绝的珍稀品种得到有效保护。

昔日曾笑话他不务正业的一些白领朋友,如今不少还在为还房贷苦苦打拼,而在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骑马牧猪的刘慧彬,踏着阳光的碎片,时常感到~种说不出的轻松和惬意。走过6年的风雨创业路,他不仅拥有了千万财富,还被媒体誉为中国“藏豚大王”。

问起成功的秘诀,这个桀骜不驯的家伙很酷地一笑说:“不敢冒险,也许就是人生最大的风险!”

传奇草原财富

谈谈你在住酒店的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吧?

‍‍疯玩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去酒店,心想赶紧洗刷完了来一局排位。他去开了个标准间,我去地下车库停车。两人进门也就几分钟,手机还没拿出来呢就听到敲门声,我使了个眼色给他,让他去开门。门口是个女服务员,说是客房服务,送来了个果盘。他笑嘻嘻的接下了。过了一会儿,又传来敲门声。他去开门,来了两个服务员,一个端着一杯橙汁,一个托着一条热毛巾。他又笑嘻嘻的接了。 嗯,橙汁我喝了,热毛巾擦了脚。两个人玩了会儿游戏,可能是因为疯了一天太疲惫了,不怎么在状态。他就郁闷的先去洗澡了。这时又传来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一个身材很好的女服务员,手里托着一杯热牛奶一片面膜。她看到我一怔,不自觉的往后退了一步,问,这是晨*的房间吗?我说,是的。她不甘心的往屋里扫了几眼。然后伸手把牛奶端过来,把面膜揣了兜里,说声,就顺势想把门关上。门合上的那一瞬间,我听到了她的嘟囔声: 帅个屁。牛奶放手上,喝不下去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酒店老板藏族』酒店老板扎西甲》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