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为什么有一些优秀的公司不愿意上市?相比于上市公司会有哪些优势?优质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反向思维:如果上市可以带来的好处,这家企业都不需要,相反却可能因为上市要招...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华为西甲代言格力斯曼,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为什么有一些优秀的公司不愿意上市?相比于上市公司会有哪些优势?

为什么有一些优秀的公司不愿意上市?相比于上市公司会有哪些优势?

优质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反向思维:如果上市可以带来的好处,这家企业都不需要,相反却可能因为上市要招致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如此一来,有些企业就自然不愿意上市了。

华为、老干妈这类优秀公司不愿意上市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我们知道公司上市最大的好处有几点:1)有了上市公司这样一个低成本的融资平台;2)有了相对科学和准确的量化公司价值的尺度和依据,从而可以为股东回报提供相对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渠道;3)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比如老干妈,陶华碧曾经多次说过,我不缺钱,我也不想接收那些牛鬼蛇神,上市就是骗别人的钱,所以尽管有些人一直希望老干妈上市,但是陶华碧就是不同意,因为一向实行现款现货的老干妈现金流非常好,陶华碧也没有很多公司老板那样的野心,所以老干妈坚持不上市,如此以来,融资功能对老干妈来说根本没用,而上市不仅违背她的价值观,还有可能招致一批外来人对公司指手画脚,所以老干妈当然不愿意上市。

华为的情况又不同,首先华为的现金流比不过老干妈,华为在投资一些大项目的时候也经常融资的,制约华为比较大的问题是他的股权结构,大家知道任正非给华为设置了一种非常复杂的职工持股模式,他本人作为实控人,持有股权比例也仅仅只有百分之一点几而已。而这种股权结构是不符合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的。所以就华为来说,未必不想上市,只是方式还在选择而已。

国外有哪些没有上市的著名品牌?

首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无论哪个国家,上市公司的数量占比其实都是比较小的,比如A股到现在为止上市公司也才不到4000家,美股也只有不到6000家,所以更多的其实是未上市的公司。比如做德芙巧克力的美国公司玛氏食品、嘉吉集团、瑞典的宜家家居、德国的博世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企业,基本都是所在行业的世界顶尖公司,但都没有选择上市。

首先,说一下企业为何要上市。其实质是引入资本,做大做强,或者收回初始投资。但是,要想上市,这些资本的融入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不止要分给投资人股份和分红,而且要将企业经营信息按期公开,并应对监管机构的各种审查和监管。

然后,咱们再来说一下为啥像华为、老干妈这些企业不去上市。中国有句老话,叫闷声发大财。对于企业来讲,尤其是民营企业,都是由小到大一步步做起来的,其中不乏立足主业、稳扎稳打的。要上市,就会面临上面所说的诸多麻烦,而且担心控制权外落。前几年,万科王石和宝能姚振华的股权之争相信很多人还历历在目。如果企业不缺钱,或者说不想盲目扩大经营范围,再或者说不想引起公众或监管机构的过多注意,那么,为何要自找麻烦呢?

最后,其实不止是国内有很多隐藏的大企业,或者没有上市,或者不为公众所熟知,国际上也有很多,比如石油巨头沙特阿美,或者国际四大粮商嘉吉、路易达孚等。

公司上市的主要目标是进行融资,但企业家在考虑融资需求外,还要从许多其他方面去为企业的发展做规划,上市虽然能够给企业带去名利,但是也同时会增加很多运营成本和风险,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风险、股权稀释风险上。上市后,高级管理人员的投资融资行为也会受到限制,这是一些管理者不能接受的。

信息披露风险

在公开市场上上市后,公司就需要根据监管的要求,每季度、每年度披露与公司运营相关的财务信息、运营信息,公司的运营管理层一旦出现什么变动,也要及时向监管报备。

监管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要求很高,意味着公司的财务情况和战略发展计划被高度关注,上市公司既要及时公布公司业绩信息。另外,还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未来业绩进行预测、聘请法律事务所对公司的法律风险出具意见,这部分的成本不小。

每个企业的运作模式不同,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公开财务和战略信息可能会遭到同业的模仿和借鉴,容易在市场上失去核心竞争力。

股权稀释风险

企业上市后,原企业股东的股权就会被稀释,管理层在进行投资决定和进行战略决策时不能够只考虑自己的意见,还要取得大股东的许可,必要时还要征询累计股权比例达到多数的小股东的建议。这意味着原股东对其企业的控制力度减弱。

投融资受限风险

上市后,《公司法》和《证券法》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持有证券的买卖交易情况都有所限制,《公司法》要求高管应当向公司申报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票及其变动情况,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票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票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证券法》则规定上市公司高管及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份在六个月内的短期交易收益,均归该公司所有。

因此,对于不缺少现金流的企业来说,不进行上市就不需要根据监管的规定按期披露季报、年报,公司的管理层对公司具有更高的话语权,公司高管也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得进行场外交易投资。

国际上的非上市企业情况

不上市并非中国特色,美国也有大量的知名企业选择不上市,甚至在上市后选择退市。例如我们熟知的快餐连锁企业汉堡王,在2006年第一次上市后,通过私有化变成一家私营公司。2012年,其二度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但二次上市后不到两年,又通过私有化变为私营公司。

综上所述,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只是企业发展扩张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上市能够提供更广的融资渠道,但也会带来相对应的风险,所以选择上市还是非上市,都要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需求来安排,两者各有利弊,就看经营管理者如何平衡企业的发展与上市与否之间的关系。

首先,可以肯定的告诉题主,像华为、老干妈这样优秀但不愿意上市的公司很多!比如国内我们很多人都在喝的娃哈哈、我们几乎每个人手机上都要用的蚂蚁金服;比如国外的博世、普华永道、Rewe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上市之后对于公司和公司掌舵人而言可以得到什么:

①更大的名气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知名度和公信力是截然不同的,明显要“有面儿”的多,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华为上市的话,那么名气可能会比如今大不知道多少倍;

②更便利的融资方式、更低的融资成本

非上市公司融资大都是通过举债的方式,通过银行获得贷款,即便公司的资质再好,贷款的利率水平都摆在那里,不会低到哪里去。

但如果上市的话,那就容易多了,定向增发、配股、可转换债券等都可以实现近乎无成本的融资!

③让公司所有人或者股东的所持资产的流动性增强

上市之后只要原始股东的股份限制期满后,即可“充分”且“自有”的流通,资产变现起来不要太容易! 股东可以通过直接出售或质押的方式变现。但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要想变现却没那么容易了,别的不说就看看我们新三板挂牌了一万多家公司,但有流通性只手可数! 想变现的太多,愿意接盘的却少之又少!

然后,我们再看看上市之后会失去什么?

①首先,决策受到资本的制约

我们很多人应该还记得2016年10月份,格力拟收购珠海银隆的议案因股东大会未获通过,最终未能实施,董明珠大为光火的事情。

上市之后,所有股份都具有同等的投票权利(目前A股还是同股同权),这就导致上市之后,一旦大股东所持股份不能占大多数的话,那么决策权可能就会受到制约。 比如咱们的华为,就因为不愿意受到资本的制约而选择不上市,比如老干妈可能也是如此

② 财务状况必须全公开

规则限制上市公司必须财务全公开,这就意味着很多上市之前可以操作的小技俩,在上市之后都将暴露在阳光之下,大众的眼前。 不排除很多公司会因为这个因素而顾虑重重。

综合来看,上市不见得全是好事,在得到很多便利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公司创始人和部分大股东而言也要失去很多, 上不上市都是创始人和大股东综合衡量之后的权衡。

因为上市的唯一目的是融资,解决公司经营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上市需要有一些运作的费用。而且程序还比较复杂。

但是很多公司有钱,并不需要借钱发展,也没必要支付额外的费用。

比如很多人并不会去银行贷款,他们有充足的资金应对生活所需,没必要借钱最后承担利息。比如老干妈不缺钱,华为不想稀释自己的股权从而拥有对公司更好的控制权,美国佬也拿他没有办法。

下面具体谈下几个不上市的原因:

1.自己的股权不想被稀释。

企业要上市,就要发行足够量的股票,企业股东的股权必然会被稀释。甚至在上市之前,股东们的股权就要被稀释。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企业在上市之前,出于各种原因,一般都要进行一轮或几轮的融资。融资对象可能是VC,可能是PE,也可能是战略投资者。不管是谁,都会拿走企业多少不一的一部分股权。

2.有充足的现金流,不差钱。

企业上市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融资,这也是很多企业家最需要的一点。可有些企业现金流很好,资金很充裕,根本没有融资的必要,所以他们没有通过上市融资的需求。

3. 没有扩张的计划

如果企业要大举扩张,进行重大投资或者并购,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不行的。这一类企业行为对资金的需求,一般会大大超出企业的资金储备。

8.保持自己竞争的需要,需要保密。

企业上市以后,与上市以前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你已经变成了一家公众公司。你需要如期披露年报,需要严格依照要求公开各种信息。而有的企业是不能接受这一点的。这倒不是说,他肯定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东西,而是每个企业的运作模式不同,有些企业的很多信息是不能公开的,否则极易遭到竞争对手的拷贝甚至抄袭。

上市不外乎以下的三个目的:

第一、利用融资来扩大企业经营。

第二、成为公众企业,增加企业知名度。

第三、让企业初创时的风险投资资金退出。

如果一家优秀企业,自有资金足以应对企业扩张;又是创始人强势,不愿意成为公众企业而被股东约束;企业创立时都是自有资金,并没有引入风投资金的话。这样的企业就不愿意上市。

老干妈和华为都是这样的企业。

变成公众企业后,需要定期公布财务报表和经营状况,稍微大点的事都要公告,非常麻烦不说,也很容易让竞争对手了解公司的状况,从而针对性的找出竞争策略。因此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愿意上市的。

这种不愿意上市的情况在发达国家很常见,我以德国为例,大量的企业主不愿意上市,而这些企业许多都是本行业的隐形的冠军。

大家能叫出名字的德国企业只有上市的看得见的这几家,其实德国没上市的各细分行业的佼佼者比比皆是,许多都是家族企业,百年老店。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只是经营企业,并不是必须上市的。

公司上市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融资,尤其在高速发展期,上市后融资是直接融资,没有还本付息压力。如果能通过其他渠道融到低成本的资金,或者无融资需求,上市就不是唯一选项。

二是完善治理结构。公司一上市就变为公众公司,各方面管理尤其是资金收支都必须符合法律和财务管理规定,逼迫着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就听说过一个上市公司,因为时间点不对,把政府的补贴退了回去,多给的钱也不能收。但如果公司管理已经很规范,上市就不是很迫切。

三是促进决策规范。公司上市后做出重要决策尤其是涉及投资、收购、合并等事项需要董事会、股东会决议,能防止个人专断和冲动决策。但程序冗长易丧失时机,不上市决策可保持灵活敏捷,如果决策者保持着睿智也无上市必要。

前几天在浙江,和中国宠物第一股“佩蒂股份”的董事长一起聊天,他说没上市之前追求上市,现在上市了,公司值60亿,一是60亿也是个数字,看得见摸不着,自己一旦有套现的主动,就有可能引起股价的下跌,二是时间已不再是自己的啦,券商来了要陪,休个假公司有重大事情要回等。

正如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样,上市也是,上成功了,鲜花掌声荣誉都会铺面而来,企业的融资能力也增强,但同时也会失去很多。

有些优秀的企业不上市,一是已经具备融资的能力,比如华为,他几万员工都是他的股东,又何必再去资本市场去拿钱呢?资本市场的钱,对回报率的要求也不低,当然也正是华为的这种股权结构,也导致了他的主体不能上市。

二是不想上市,比如娃哈哈,老干妈,不过在娃哈哈三十周年庆典上,宗庆后一改“娃哈哈哈不差钱不上市”的老调,表态称:适当时候娃哈哈也会考虑上市。他们现在不上市,公司无需面对股民,对得起 社会 ,高管员工就好,压力也没那么大,而且企业做起决策也很方便,认准了就可以开干,这些都是不上市的优势,比如娃哈哈,2018年开始进军社交电商领域。

其实,在人们心目中有个“不上市联盟”,他们是立白,华为,顺丰,娃哈哈,老干妈,不过在面对资本市场的高估值吸引诱惑下顺丰17年率先上市,上市后王卫身家高达1476.3亿,位居2017中国富豪榜第五,这或许对不上市联盟体的其他成员也有冲击。

三是有些公司不具备上市的能力,因为他在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其顶层布局,股权架构等制约了他的上市之路,还有这个优秀的公司,如果启动上市,补税也是个头疼的问题,这个就不多讲了。

企业最终上不上市,都要往值钱的方向经营。

简单说就两点

1、不差钱,或者老板就不是为了上市圈钱的。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融资。也有些企业老板是为了圈钱。

2、不希望股权被别人掌控,很多公司就是因为上市后在证券市场被其他公司买了股票而被掌控的。比如lv和爱马仕,大众和保时捷

一方面,很多大公司之所以不想上市,其实就是出于分红的考虑了。如果我们把上市公司看作是“共同投资,一起赚钱”的企业,那么不上市公司则是“朋友关起门来,一起赚钱”的企业了。对于上市公司,由于公司高层想要收集更多的资金,以为项目开发做投资。因此股东们会把公司的股份挂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资金。因此,对于这类公司,他们想要扩大公司的运营规模,收到外界的自己支持往往是比较容易的。

而如果公司选择不上市,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己有能力搞定公司运营的资金问题,因此他们不愿意把利润分给大众来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宁愿支付更高的利息向相关机构借钱,也不愿意出售自己的股份。

对于这些公司,他们之所以选择自己的公司不上市,其实是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他们不愿意更多的人来分这块大饼了,因此他们也就愿意独自承担这沉重的自己压力了。即便他们自己的自己不足,他们也会选择依靠贷款来满足自己的。如此一来,股东们才可以拿到更多的分红。当然,对于这样的做法,股东们也是需要自己承担风险的。

另外一方面,其实就的说说两者之间的自由性问题了吧!对于上市公司,其所应遵守的规则往往是比较多的。就拿公司所需缴纳的税费来说吧!上市公司是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做的,即便是在其未上市时巧妙的避开了一些税费的缴纳,但是自其上市后都是不被允许的了,甚至还得把之前缺失的税费一并补上。而不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往往是可以省掉一大笔开销的。因此,很多大公司也就不太愿意上市了。

当然,一个公司上市与否还是要看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做决定吧!毕竟,公司上市或不上市都有其好处所在,因此公司也要看自己更当下更看重那个方面了。

被美的反超,接班人迟迟未定,年近70的董明珠,哪里不如任正非?

优质回答董明珠=格力?

或许我们真的可以划等号,因为如果没有董 明珠的严词拒绝,从2004年开始,格力早已不是“中国的格力”了。

2012年,董明珠接过前任董事长朱江洪的“指挥棒”,正式开启了格力的“董明珠时代”。10年的时光转眼即逝,董明珠从当年的“铁娘子”变成了如今的网红“董小姐”。

2020年,格力在与美的“家电一哥之争”中惨败。新能源 汽车 、智能手机、芯片等跨界发展,格力均折戟沉沙。

从前坊间讨论董明珠的更多是她究竟适合为“帅”、还是为“将”。如今已经改为:年近70岁的董明珠如果被“劝退”,格力的“大旗”谁来扛?董明珠为何不效仿任正非,早早放权呢?

2000年前后,全国各地都在与世界500强合资办厂,名其名曰:“如其培养一个世界500强,不如直接引入。”我国很多合资 汽车 公司如广汽本田,一汽丰田便是响应这一号召设立的。

当时珠海市国资委也“不甘寂寞”,有意以9亿美元的价格将格力电器卖给美国开利。为了收购顺利,美国开利向身为格力总经理的董明珠开出了8000万元的年薪,要知道董明珠如今的工资一年不过200万。

是拿钱,还是拒绝?董明珠早有了打算。

在董事会上,董明珠义愤填膺地说:8000万的年薪的确非常有诱惑力,但我不会接受!格力空调必须是“中国造”,给我20年,我还你一个世界500强。

2015年,格力营收超970亿,净利润超120亿,正式加入世界500强俱乐部,这距董明珠当年的承诺,足足早了近10年。

董明珠对格力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是董明珠“留下”了格力,并一步一步将格力缔造成全球空调行业“霸主”。董明珠成就了格力,格力也成就了董明珠。作为格力的“掌门人”,董明珠多次荣登福布斯“中国最杰出商界女强人”第一名。

如今,1954年出生的董明珠已年过65岁,也已超过了男性的退休年龄。近几年来,董明珠该不该退的声音不绝于耳。2022年1月,格力电器将迎来新一届董事换届,届时67岁的董明珠如果落选格力董事长,格力选好“接班人”了么?

管理学著作《基业长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曾说:如何评定一个企业家是否优秀,不单看在他的任期内,企业是否发展得很好,更要看他离任后,企业是否仍能保持卓越。

2012年之前,格力我们知道上有朱江洪,下有董明珠。

2012年之后,“朱董配”成为 历史 ,格力变成了董明珠的“一言堂”,除了董明珠,我们还知道谁?

在如何培养得力干将这个问题上,任正非的做法很值得董明珠学习。

1998年,任正非放下权力,举荐时任华为市场部负责人的孙亚芳担任华为董事长,自己改任华为总裁。2004年到2012年,任正非在国内首开先河,启动“轮值董事长”制度,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而撑起华为万亿资产的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以孙亚芳、余承东、郑宝用、徐志军、郭平、梁华等为代表的,人人能够独当一面的华为“封疆大吏”们。

正是由于任正非不断地放权,舍得放权,使各路英雄也舍得为华为肝脑涂地。

对此董明珠也颇感认同,她曾说:在华为面前,格力甘当第二。

2019年,高瓴资本以416.6亿元拿下格力电器15%的股份,是当年最为轰动的股权收购事件。当时外界有传:高瓴有意“劝退”董明珠,培养自己的“接班人”。

后来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出面澄清:要让企业家坐上“C位”。

显然,在这场格力控制权的“争夺战”中,董明珠依然无可撼动。

2020年“格力618”直播结束后,面对100亿的“骄人战绩”,董明珠喜出望外,并透露了自己对“接班人”的标准:必须像我这样的才行。

2个月后,格力电器副总裁 望靖东离职。半年后,格力执行总裁黄辉离职。两位“接班人”热门人选的相继离任,董明珠究竟是为自己连任扫清障碍,还是为新任董事长接班“荡平”山头?

董明珠对此的回复是:有些人破坏了格力的规则,必须走,没得商量。

在格力电器2021年一季报上,格力第一大股东为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第二大为珠海 明骏有限合伙公司。而 珠海 明骏的第一大股东是格臻投资,格臻投资的资金全部来自格力高管,其中董明珠出资95.482%。

至此,关于格力“接班人”的悬案 已经越来越清晰。

1、董事长已无人竞争;

2、股权、管理权,董明珠“双权在手”。

未来是谁挂着“董事长”的头衔似乎已经不再重要,格力电器的“实控人”或许才是董明珠想要的。职业经理人不是董明珠所追求的,董明珠要做“企业家”。

2018年在一次企业家聚会上,董明珠“习惯性”地最后一个出场,柳传志、王健林、陈东升等赶紧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纷纷叫了一声“董姐”。

董明珠为何能得到如此礼遇、尊敬?

白手起家。

董明珠初入格力时,格力刚刚扭亏为盈。而后,董明珠断供苏宁、绝交国美,几乎以一己之力带领格力打败了春兰、美的,成为空调行业“霸主”。如今格力业绩不佳,董明珠更是上综艺、做直播为格力摇旗呐喊。

董明珠对外界曾说:格力是我唯一的梦想。

或许,爱得越深,占有欲才会越强。从销售员到企业家,从“格力的董明珠”,到“董明珠的格力”,我们一起来见证。

华为不是孤立无援,第一家支持鸿蒙系统的国产手机有望诞生

优质回答5G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手机作为智能终端控制中心,地位也不断提升 。甚至很多家电品牌、智能 汽车 品牌,都开始踏足手机行业。而在众多跨界厂商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格力。

格力进入手机市场已经有六年时间,虽然成绩一直不理想,但董明珠从未打算放弃手机业务。11月5日,格力发布全新大松G7手机。

据悉,格力大松G7定位中高端,起售价2599元。 相比之前几代产品,大松G7性价比有明显的提升。不过,总体来看,在2000到3000元价位段,大松G7并不是很出彩,只能算是一款中规中矩的机型。

其实,格力这类半路出家的手机厂商 ,一没有足够多技术积累,二无法拿出高额费用用于研发 ,产品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那么,格力为什么还要坚持发布新机?

在笔者看来,格力发布新手机,并非是想要在手机市场闯出一片天, 而是为了能更好的对智能家居市场进行布局 。这一想法,在大松G7手机上也得到了验证。

大松G7本质是一款ODM厂商生产的贴牌机, 其配置以及外观设计都与魅族18X保持一致 。唯一不同的是,大松G7搭载了自研HALO OS,该系统支持连接所有格力智能家电产品。

根据《证券日报》报道,为了更好的将格力手机与格力智能终端设备进行连接, 格力手机未来或许会搭载华为鸿蒙系统

众所周知,鸿蒙系统本身就是为物联网时代打造,最大特点就是协同、互联。单从硬件生态规模来看,鸿蒙遥遥领先其他物联网操作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鸿蒙系统虽然已经拥有不少硬件合作伙伴 ,但目前还没有一家手机厂商宣布会在手机上应用鸿蒙。

格力若是真的接入鸿蒙,那么其有望成为第一家搭载鸿蒙系统的国产手机品牌。其实在笔者看来,格力接入鸿蒙,无论是对格力还是对华为,都是利大于弊。

格力手机搭载鸿蒙系统,意味着华为在市场上不再孤立无援。最重要的是, 格力表态后,很多正在观望的手机厂商很可能会陆陆续续向华为伸出橄榄枝。鸿蒙生态有望更早的成型。

对于格力手机业务,鸿蒙系统更是能为其提供巨大的帮助。支持鸿蒙系统后,格力手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以及受欢迎程度都会上升一个台阶。而且,鸿蒙系统有能力为格力提供更出色的设备互联技术格力更早的实现家居、手机一体化协作。

最重要的是, 使用鸿蒙系统的格力手机,不仅可以连接格力智能终端设备,所有接入鸿蒙系统的家电产品,格力手机都能连接 。自此,格力手机使用限制将被打破,格力生态不再是格力手机的销量枷锁。从定位来看,格力手机将会成为一款真正意义上大众向产品,而非格力生态附属品。

当然,单靠系统并不能让格力在手机市场站稳。事实上,想要真正地打开手机市场,格力难免要与其他厂商进行贴身肉搏。从该角度来看, 提升研发投入,与更多头部供应链企业合作,让产品变得更有竞争力,才是格力手机的当务之急。

其实,对于股价持续下降,产品单一化特点愈发明显的情况下,对于格力而言,手机业务无论如何都要拿下。你认为,格力手机会有未来吗?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华为西甲代言格力斯曼〉格力为华为投资20亿》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