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甲午战争失败的真实原因?最佳答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 甲午战争前夕的日本由于自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的资本主义革命十分系统彻底,因此,至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江西甲午战争真实情况视频,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甲午战争失败的真实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的真实原因?

最佳答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 甲午战争前夕的日本

由于自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的资本主义革命十分系统彻底,因此,至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各行各业均已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已基本摆脱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束缚,日本国力比过去有了大幅的提高,迅速形成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为主的四大财团,在矿山开采、钢铁冶炼、机器制造、军火生产和以纺织为主的轻工业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军事上,日本陆军已充分完成资本主义的扩军备战,总兵力有:野战师团七个,要塞炮兵一个团又一个营,加上北海道屯恳部队共计十三万人,并可在开战时动员十万后备役人员,组成二十三万人的野战部队,已能完成大规模出国作战任务。海军拥有战舰三十一艘,共五万九千八百八十吨,另有鱼雷艇二十四艘,计一千四百七十五吨,并且有相当数量是从英国购进的,火力强,快的现代化新舰,实力已明显超过中国北洋舰队,日本陆海军已完成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转换,进入资本主义现代化军队时期,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和中国一战,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争当亚洲盟主的地位。

二甲午战争前夕的中国

反观满清控制下的中国,虽然受西方列强入侵时间早于日本,中国资本主义改革的“洋务运动”也早于日本,始于1862年,但是,当时的中国不是自由、自主中国,而是在满清控制下的中国。1644年满清入关后,由于害怕汉人造反,害怕汉人民族主义觉醒,因此,其出于维护满清政权的私心,在中国实施了禁锢汉人思想,钳制汉人言论的旷日持久的“文字狱”,满清的“文字狱”从1644年满清入关就已开始,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绵延一百二十余年,大批中国民族主义者、仁人志士被屠杀,中国人尊王攘夷,奋发向上的民族主义精神被斩伐得一干二净。中国社会世态炎凉、世风日下,中国人相互告密、互相拆台、诬陷,告密之风盛行、流行,与此而来的是整个中国社会的腐朽,吏制的大坏,“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对此形象的描述;作为引导中华民族前进方向的知识分子群体头脑被禁锢,言论受到钳制,思想受到束缚,只能为升官发财而沉迷于四书五经、八股文和阿谀奉承中,不关心社会实际情况,整个中国社会风气大坏,人心涣散,一盘散沙,勾心斗角,溜须拍马,相互陷害,呈现一片死气沉沉、腐朽享乐的社会景象,根本不适合当时方兴未艾的资本主义时代!

这就注定了在西方列强入侵下,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洋务运动”是必然失败的;虽然, 中国受西方列强入侵时间早于日本,也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回旋余地,更丰富的资源和更众多的人口,更强大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洋务运动”的资本主义改革也早于日本 ,但是,由于“文字狱”的实行,广大汉人自强不息的民族主义思想荡然无存,汉人被充分奴化、丑化了,以致当时中国人没有日本人那样深沉的民族主义忧患危机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责任感、使命感,中国人的思想是腐朽、僵化的,不能像日本那样以深沉深刻的民族主义精神心理统一安排、统筹规划,中国没有一个资本主义的发展战略,“洋务运动”中的资本主义战略是彻底失败的,中国资本主义“洋务运动”所走的不是一条中央统一组织、统一安排、统一筹划的中央集权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走的是一条无思想、分散化、小而全、多而滥、杂乱无章的道路,由各省分别引进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由于没有集团化规模,统一安排,造成产业落后、消耗大、产出少,生产出低质、价高、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以致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逐步萎缩,没有一家世界级的大财团,甲午战争前夕,中国远远未完成资本主义变革,仍是落后的农业国,这是“文字狱”造成的中国人民的思想腐朽所产生的组织、管理失败所致,中国近代没有资本主义工业。

中国人的思想腐朽也造成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军制改革的彻底失败。为了适应世界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曾国藩提出大规模裁撤腐朽落后的清军绿营,从而节约经费、集中力量在全国编练统一的资本主义新式陆军,他的具体方案是:奉天、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七省共编练精兵九万人,安徽、江西、湖北编三万人,每年约需饷银八百万两,曾国藩从统一清军军制入手,节省军费、改善装备、培养军官,提高军队战斗力,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资本主义强兵之路,如果实行,可从根本上改变清军庞大、臃肿、腐朽、落后面貌,实现军队精锐化,战斗力大大提高。

但是,由于“文字狱”的长期施行所造成的社会腐朽、动荡、混乱,使满汉矛盾尖锐、对立,中国国内并不稳定,满洲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主导地位的私心出发,对大规模裁撤绿营心存疑虑,时刻担心汉人造反,推翻满清统治,故始终拒绝曾国藩的资本主义军制改革方案,而一定要保持住封建腐朽、愚昧、落后的绿营兵,从而丧失了一次绝佳的资本主义强兵的机会,造成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军事改革的彻底失败,中国近代没有资本主义陆军。

甲午战争前夕,清军兵力有:禁卫军十一万一千人,八旗兵十四万多,绿营兵四十多万,淮军二万一千多人,清军兵多而杂乱,其中八旗兵在脱离生产劳动、养尊处优、骄奢淫侈、纸醉金迷中已完全丧失战斗力,禁卫军战斗力亦不强,绿营兵则是封建腐朽的,是在满洲防备汉人造反的叵测心态下而豢养的,直接听命于满洲封建统治者的汉奸走狗,思想封建腐朽叵测,其主要职能不是对外作战,而是对内对广大汉人进行镇压,维护满清反动政权的,淮军则是无理想、无主义、人心涣散的部队,这是由其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仓促投机而成所决定的。淮军并未经大的战阵,而是在镇压太平军中投机起家,仓促成军的,故无信仰,不敢拼战,人心涣散,思想也腐朽落后。

可见,在庞大的满清军队中,军队多而杂乱,军制很不统一,各军各怀心腹事,勾心斗角,没有一支是忠于祖国,忠于民族 的能战之师,而且由于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军事生产装备的过程中,不是由中央政府统一组织引进,进行大规模模仿、学习、改进、消化、吸收,而是由各省分别引进,造成各省绿营军枪械杂乱,不一致,参差不齐,弹药型号也不同,云南的绿营军甚至用火枪,甚至用大刀、长矛的,这种落后混乱的状况加速了中国军事落后,管理混乱,清军思想涣散,不敢拼战,乌合之众,一触即溃,这是由于满清控制下的中国人思想腐朽所决定的。

清军多而杂而乱,每年军费三千多万两白银,财政负担十分沉重,中国农民挥大锄从田地中产出的血汗钱、民脂民膏所豢养出的不是忠于祖国、忠于民族的民族军队,而是压迫民族的反动军队。因此,清军没有信仰,是为维护满清政权的军队,其主要职能在于对内镇压而非对外出征,这就是中国近代陆军是不能迅速进入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乌合之众、一触即溃、望风而逃的根本原因!而且管理混乱、思想腐朽加剧了整个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腐朽动荡、社会消沉、思想颓废,中国“洋务运动”中的资本主义陆军改革完全失败,甲午战争前夕的清军远未实现近代资本主义化,中国近代根本没有和外敌作战的资本主义新式陆军!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文字狱”长期施行所产生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改革失败,被列强入侵的严重的社会危机问题。

因此,我们要对满清入关有重新系统的理论认识:满清入关前夕,满洲尚处在奴隶社会时期,与汉族几千的封建社会差异很大,由于满洲远远落后于汉族,故其具有相当大的野蛮性,其在攻明过程中屡屡屠城,同时,其又有一定的先进性,精于骑射,统一组织,严于管理、赏罚分明,这一切都体现在其八旗体制中,八旗即是卓有成效的政治领导组织,同时又是卓有成效的经济组织,军事群体,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正如皇太极所说“明国小民,自谋生计,兵丁在外,惟恃官府供给钱粮;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先还之兵,令之整器具,课耕田地,牧马肥壮,俟耕种已毕,即令在家之人经理收获,伊等军械缮完,朕即率之前往。”可见,其组织严密由落后民族兴起,猎户出身使之精于骑射,长于格斗,享有“满洲兵至万,纵横天下无敌”的美誉,这样,在长期与明军作战中,才不断发展壮大,由弱到强,组建了汉军八旗和利用投降明军组建绿营兵,严密组织,统一管理,这样才击败明军,统一中国!

从而在初期创造了“康乾盛世”:将之朝气蓬勃的塞外胡马民族纠纠雄武之风带入到中国,一改当时中国封建颓废政局,政治面貌为之一新,从而率领八旗、绿营开疆扩土,创造了著名的“康乾盛世”,然而这只不过是回光反照而已,由于其胡民马民族不可避免的落后性,使中国经历“康乾盛世”后,忽的一下子又衰落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狭獈民族主义出发,过分强调民族性和满汉区别,其提出“首推、首崇、首倡满洲”的基本国策,强调满汉差异,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雍正明确提出,在用人上,若宗室之人可用,先用宗室,然后是满洲旗人,再后是汉军旗人,最后是汉人,倘若宗室、旗人不堪重用则用汉人,决不用宗室和旗人,这意即一切都是先从满洲入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满洲,满汉之间界限分明,差异很大,其虽也强调满汉团结,但这也是在维护满洲的利益之下,故阻碍了中华民族进步。

2、满洲入关前夕,处于原始氏族时代后期和奴隶社会时代初期,在其东征西讨、精于骑射、严密组织、统一管理的同时,也具备很大的野蛮性、奴隶性,其灭亡明朝后,将其东征西讨、精于骑射、严密组织、统一管理的优势带来中国,创造“康乾盛世”的同时,也将其奴隶社会的落后奴化思想带入中间,满洲等级森严,实行奴隶制,其入关之前,即已掠大批汉人为奴,他们是带大批汉奴而入关的,入关后,实行了“圈地”和“投充”。“圈地”即随意圈点汉人土地,建立自己的庄园,所谓“投充”即强迫圈地内汉人加入旗籍,为满洲主子的奴才,这反映了满洲对汉族社会的掠夺和压迫,尽管后来满洲统治者为了适应汉族社会民展,废除了“圈地”令和“投充”令,可是其奴隶主会时代的奴化思想、奴化手段、奴化习俗一点也没有变,他们仍是满汉分明,维护自己利益,视广大汉人为自己的奴才,自己当主子,这一点在《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中有明确的“奴才和主子”的表演。这样,本来中国人不至这么卑微,尚有民族气节与自信心,但由于满清入关,中国人被充分奴性化、丑化了,使中国经历了“康乾盛世”后,忽的一下子衰落了,甲午战争惨败没有资本主义史,动荡不安,一蹶不振,满清入关对中国近现代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3、中国华大地实行了旷日持久、前所未有的“文字狱”。在满清入关前和入关后,中国士大夫、民族主义者,从中国传统的尊王攘夷、儒家卫道出发,对满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反满抗清浪潮遍及明末中国大江南北,此起彼伏,在中国儒家士大夫们的率领下,中国各阶层人士皆参与了,声势浩大。他们提出了“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口号,几乎摧毁满清政权,满清在军事胜利后,对中国儒家士大夫、民族主义者进行了大规模屠杀,然后,由于大规模尊王攘夷反抗触动了满洲统治者的神经,故满清统治这二百多年,对广大汉人始终猜忌、防范,其“首推、首崇、首倡”满洲意识强烈。凡是有反满言论、复明思想之人一律凌迟处死,株连九族,并且反应过于强烈,敏感超过一切,本来汉族已经屈服,反清浪潮已消灭,可满清统治者从狭獈私心出发,神经仍绷得紧紧的,从而在中国大地实行了旷日持久、前所未有的“文字狱”,例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认为影射满清,否定满清,作者被杀。又例,“又把心肠论浊清”本意是谈论人心肠好坏的诗句,但满清统治者太过敏感,捕风捉影,认为作者议论清朝不好,把“清”认作“浊清”故杀了作者。还有是著名的戴名世的《南山集》案、吕留良案等,这样,中国不仅有大批民族主义者被屠杀,而且更多的是许多无辜者被杀害了,中国人小心翼翼,神经敏感,相互猜忌防范,告密之风盛行,人心涣散,使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之前本应的民族团结的民族主义文化氛围被打破,不适应当时方兴未艾的资本主义变革时代,必然的资本主义变革失败,中国必然的甲午战争惨败,没有资本主义史,动荡不安。

可见,满洲统治者本应从发展角度不强调满汉差别,应抛弃入关之初,汉人反抗的过去,积极进行民族团结资本主义变革。可惜的是,满洲封建统治者未能充分利用“康乾盛世”所带来的民族团结的历史契机和资本主义革命前夕的良好世界文化条件,从而坐失了一次绝好的在中央集权体制上进行资本主义改革的历史契机,并错误地实行了“文字狱”。

满清时期的“文字狱”从满清入关,至乾隆中期时止,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绵延一百二十余年,中国人被丑化、奴化了,中国社会风气腐朽了,中国人堕落了,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丧失了起码的民族主义意识,一盘散沙,人心涣散,从而使满清统治者无法在中央集权体制上进行有效的资本主义变革,无法通过资本主义变革来维护自己利益,因此,尽管满清统治者也大力倡导了资本主义改革的“洋务运动”,试图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岌岌可危、行将崩溃的满清大厦。但是,由于实行了落后的民族政策,中国政局不稳,中国国内不团结,使资本主义改革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不仅经济改革混乱,杂乱无章,由各省自己进行,而非中央统一组织进行;而且在军事上,根本无法裁撤庞大的绿营,从而无法组建新式的资本主义陆军,当时中国庞大的军费开支不是用于军队整编、操练、统一军制、武器演练、更新的资本主义军制装备,而是在于维护住失去战斗力的八旗和维护对内镇压的绿营上,主要职能在于对内镇压维护满清政权,而非日本的对外作战,扩张维护日本,二者根本不同!

于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改革的“洋务运动”即不系统,又不彻底 ,一切都混乱进行,经济改革失败,军事改革也失败了,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失败是表象,表象背后的实质是民族主义思想失败,没有正确的民族主义战略思想指引,也必失去了科学的组织方法,无法真正消化吸收资本主义新生事物,不适应当时方兴未艾的资本主义时代,这是“文字狱”造成的中国人不团结、居心叵测、唯利是图、不思进取,社会腐朽混乱所致,而非中央集权的体制原因!

在海军建设上,清政府鉴于两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从海上入侵而失败的教训,决心大力发展海军。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每年拨经费四百万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军,拥有以“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和以“经远”、“来远”、“致远”、“靖远”、“济远”等数艘二千三百吨至二千九百吨巡洋舰为主体的现代海军,加上马尾船厂自造的小舰,总吨位近五万吨,各种口径火炮三百二十三门,其中相当数量的大口径巨炮、鱼雷发射管六十八个,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在亚洲是首屈一指,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海军强国。

但是,满清统治者大力发展海军不是为了主动进攻,保持民族前进的态势,而是为了维护满清政权,其建海军的目的是为了防守。这样,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未添一舰,也未对舰船进行现代化改造。这样,到1894甲午战争前夕,军舰数量、质量均已明显落后于日本 ,主要体现在舰速、火力、弹药、后勤补给、后方基地、陆海协同等诸多方面。

1、北洋舰队火力太弱。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时,质量世界一流,火力强大,但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火炮已经完成大规模更新换代,速射炮已经取代传统老炮,成为主角,在军舰上,主要是在左右两舷安装数量多的速射炮,从而将火力提高数倍已上,当时世界海军强国的主力舰左右两舷均安装了速射炮。

可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的北洋舰队,使用的仍是老式旧炮,连一门速射炮也没有。12公分速射炮每分钟可8—10发,15公分速射炮每分钟可5—6发,而北洋舰队的旧式后膛炮每分钟仅发射一发,这样,日舰速射炮发射 至少为北洋舰队的五倍,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在黄海海战中,日舰炮火为北洋海军的6倍。日舰在黄海海战之胜取决于速射炮,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溁也说:“我开巨炮一,敌可施快炮五;如不命中,受敌弹已多,我又无快炮攻击 ”。

而且,北洋舰队火炮数量明显少于日本,主力舰只“定、镇、来、靖、济、致”等火炮数量仅4—6门,分别置于舰首、舰尾,两舷无炮,而日本主力舰由于在左右舷安装了从英国进口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速射炮,使每舰火炮数量达到了8—13门,数量为北洋舰队的2倍,火力为数倍,故在黄海海战中取胜。

2、北洋舰队航速太慢。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是快的,但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已跟不上时代,除“靖远”、“致远”勉强达18节外,其它主力舰均为14.5节或15节。而日本主力舰在16节,其中第一游击队均在18节,其著名的“吉野”舰达到了22.5节,这样,日舰在海战中取得了优势,得以对北洋舰队进行分割包围,先击沉北洋老式旧舰“超勇”、“扬威”,又击沉“致远”、“经远”,几乎全歼北洋舰队,除火力外,航速上的优势使之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当时的北洋舰队弹药已将用尽,但天色已晚,日舰怕受鱼雷攻击而退去,若日舰继续坚持,持续猛攻,则完全有可能全歼北洋舰队。

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损失严重,由于不具备优势,才不敢出港做战,而日舰则以数艘小舰为诱饵,诱使北洋舰队出击。然后,第一游击队快速封堵,使之无法回港,从而全歼北洋舰队于海上。幸亏丁汝昌识破日舰阴谋,躲在港内始终不出,并依赖陆路炮台之速射炮,与日舰炮战,不落下风,而日本又以陆军从威海卫军港侧后之荣成湾登陆,攻下了陆路诸炮台,海路协同才全歼了北洋舰队,若北洋舰队具备优势,或达到同等,就不必死守军港,可出海机动作战,有机动的灵活优势,不致被轻易全歼。

可见,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根本未发展海军,自1888年后来添一舰,而且落伍了,未跟上时代。中国逐渐落后于日本,而日本国在向外发展的主动进攻,自强不息,争夺生存空间,争取有利态势的进攻战略思想指导下,掀起举国一致的全国献金造舰热,日本民族主义情绪空间高涨,在甲午战争前夕的三、四年内,日本即从英、法等国购买或自造数艘快速、快炮的主力舰,并改造了原有旧舰,提高了航速,在左右舷安装了速射炮。至1894年甲午战争前,日本联合舰队已组建完成,对北洋舰队形成一战而胜的压倒优势。

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曾根据各舰长建议向清庭提出对舰队进行大修,更换锅炉,以提高航速,并在左右舷增设克虏伯造新式速射炮,以改变舰队的落后面貌,两项需银二百多万两,并不多,但满清统治者安于现状,认为地盘已够大,不必发展了,故不仅不添一舰,而且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庆慈禧六十大寿,拒绝对舰队进行现代经改造,从而坐失了一次自强发展的机会,铸成甲午惨败,中国人沦为了东亚病夫,损失了七亿两白银,甲午战争是以治海权为基础的全面较量,如海军有优势,对方陆军就无法登陆,至少立于不败,以当时北洋舰队实力,如发展了,则战胜日本舰战绰绰有余;不发展,花二百多万银子进行现代化改造,也会与日本取得对等均势,不至于惨败,从而不致于损失七亿两白银,中国人也不至于沦为“东亚病夫”,中国的近现代史,日本近现代史,乃至世界的近现代史都将重写!

3、弹药质量太差,补给太差

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说:“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等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张哲溁也指出:“所领子药,多不合式,亦不切备,东沟之役,因弹子将罄而炮故缓施者,有因子不合膛而临时减药者。”弹药质量存在问题,反映出中国“洋务运动”改革的混乱状况,并非中央统一组织进行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改革,没有集中力量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学习西方,而是相当混乱,各省分别进行,以致枪械口径不一,质量太差,无后继力,消耗太大,无法发展,一片混乱,对此,北洋舰队将领的条陈,有进一步揭发:炮弹“不合式”,如其铜箍过大,使用时须锉小才能填进炮膛,就会使本来已很低的发射变得更低。引信拉火“不过引”就会使炮弹击中敌舰不爆炸,在丰岛海战中,日舰吉野中炮,炮弹穿透舷侧而进入机器间,在黄海海战中,日舰浪速被击破水线进水,比睿、赤城、西京丸、松岛都中弹甚多,但却没一艘受致命伤,日舰一舰未沉,说明弹药不仅发射缓慢,而且质量太差。

黄海海战后期,北洋舰队弹药将尽,已无战力,说明后勤补给太差,同样问题在陆军中也有充分体现。

4、陆海协防太差,后方基地不健全。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始终陆海协同差、海军用于保护陆军,防上敌人登陆,这一方案由于北洋舰队火力弱,慢而落空外,陆军依靠陆上炮台,也可保全株守在威海卫军港的北洋舰队,只要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就不是全胜,就不会有七亿两白银的损失,但是在陆地,各炮台不完善,没有陆军充分协防,装备不好,管理混乱,从而经不住日本陆军师团的猛攻,陆路炮台全失,北洋舰队才全军覆没。

可见,这是战略指导思想的失败,只注意海上敌人来攻,忽视陆地防守,敌陆军一旦在侧后登陆,就崩溃了,说明陆海协防太差,指导思想有问题,海军基地建设太差,没有陆军重兵协防。满清的指导思想是陆军用于对内镇压,陆军都布置在内地,分散布置在广阔的中国土地上,无法编组有战斗力的统一的现代化重兵集团,只依靠海军抗外敌入侵,从而使陆海脱节,相互不关联,后方基地建设失败,没有充分的,有战斗力的陆军兵团来保障海军基地安全,由于陆军主要职能用于对内镇压,故无法编练统一的资本主义新式陆军,保留住了庞大、腐朽的绿营兵,庞大的绿营散布在中国各地且管理混乱,枪械不一,交通不便,无法统一组织抗击外敌入侵,这是战略思想失败造成的甲午战争惨败,军队多而杂而乱,军费开支巨大,管理混乱,装备落后,交通不便,未实现现代军队的精锐化,造成了军队庞大,军费开支巨大后战斗力的下降和打仗时却无兵,例如,清军四次反攻海城动员兵力达六万,而日军至多六千,为十比一之优势,可打了一个月,也未打下。反映了军队的腐朽;又例如威海卫战役,直到北洋舰队被全歼,中国尚有十几万绿营在奔赴威海卫途中,他们根本无火车,全靠步行,故北洋舰队灭亡时,他们也未到,即使到了,也无用,也经不住现代化日军排炮轰击和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军猛冲,中国军队一冲既溃,反攻海城失败即例子。

可见,甲午战争失败是表象,表象背后的实质是战略思想失败和战略思想失败的管理失败,所有一切都是失败的,故当然在战场上失败了,这是满清统治者,发动“文字狱”后,害怕汉人反抗,从自己私心出发,将主要军事力量用于对内防范,而非对外争雄,满清认为地盘已够大,故不发展了,从而不能在全中国进行有效的资本主义改革,“洋务运动”是失败的,“洋务运动”失败是思想失败。

而西方列强入侵前夕的日本是日本人自己控制的日本,并非异族控制的日本,日本历史上从未被入侵过。故日本在西方列强入侵前夕有着良好的,从中国盛唐时就传入的尊王攘夷儒家方化氛围,西方列强入侵日本时,日本人不甘沉沦,不甘成为亡国奴,日本人尊王攘夷,奋勇反抗,日本人有着深沉的民族主义忧患危机意识,为抵抗异族入侵,日本人首先推翻了幕府,结束了日本分裂,涣散,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稳定政体,然后全面学习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各行各业均进入资本主义时期,日本士兵普遍接受了忠君爱国的“武士道”教育,战斗力强,对现代兵器的操作也远优于清军,由于其资本主义军制统一,从而合理消化吸收从西方引进的先进军工生产,逐步国产化,装备先进,配置合理,有完善的后勤保障体,弹药、人员、装备都可以先通过火车远抵港口,由港口装船直接运至战场,组成齐装满员的现代化兵团,从而对腐朽、涣散、缺乏装备、缺乏训练、混乱、落后的满清军队形成一战而胜的压倒优势。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了什么?

最佳答案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这一年爆发的中日海上大战,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1888年北洋海军编成,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战争之初,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9月27日,黄海海战爆发,5个多小时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5舰被击沉,4舰被击伤;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10月,在鸭绿江江防之战中,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血洗全城,残忍的杀害无数中国民众。日军攻占旅顺后,进攻威海卫,在1895年2月1日,占领威海卫。于是,日军以海军和陆军配合攻击北洋舰队。经过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提督丁汝昌等自杀殉国。17日,北洋舰队全部覆灭。在辽东战役中,清军6万余人从辽东全线溃退。

在甲午战争过程中,清廷一直在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就已经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迅速深化,人民承受着更加深重的灾难。

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最佳答案9月15日凌晨,日军四路重兵向平壤城内的清军发起猛攻。清军统帅叶志超,昏庸无能,贪生怕死,在大敌当前的关键时刻,不但不组织军队凭险抵抗,固守待援,反而率军逃跑,“一夕狂驰三百里”,在平壤保卫战中,虽出现了左宝贵等英勇抵抗的爱国将领,但终于无法挽回败局,丢掉了平壤城,战火很快就烧过了鸭绿江。

军情万分危机,在国内主战将领的呼吁下,李鸿章决定雇用英国的5艘商船,运送陆军8个营增援在朝鲜的清军,由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亲率大小船只18艘护送。不料,这个重要的军事机密,被李鸿章的外甥在日本特务重金贿赂下,给出卖了。

9月17日,日本舰队又在黄海向北洋舰队挑起一场海战。这是整个甲午战争中最悲壮的一幕。当时双方参战的,有日舰吉野、松岛等12艘,中舰有定远、致远等10艘。战幕一拉开,北洋舰队虽险情丛生,但广大爱国将士莫不同仇敌忾,英勇奋战。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有“定远”、“致远”、“经远”3舰。

旗舰定远号是敌舰攻击的主要目标,战斗一开始,便中弹数发,船上桅杆被打断,船桥被震塌。正在指挥的北洋海军提督身受重伤,但拒绝入仓,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鏖战中见旗舰“定远”号上的帅旗被打落,立即命令升起帅旗,毅然担当起指挥舰队的任务。他见敌舰“吉野”甚为猖狂,认为“苟沉此舰,定以夺其气而成事”,便当即立断,集中火力猛击“吉野”号。炮手们发炮准确,一排排炮弹发着尖厉的呼啸声直朝着“吉野”飞去,打得“吉野”舰火光四起,掉头逃跑。邓世昌下令尾随追击。由于舰上配备的弹药很少,不多时,炮弹便打完了。“吉野”发现这一情况,便又反扑过来。邓世昌在广大爱国士兵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的鼓舞下,毅然决定:开足马力,撞沉“吉野”。视死如归的官兵们的怒吼声在黄海上空回荡。“吉野”号上的日本官兵被中国水兵的英勇行为吓呆了,惊恐万分,纷纷跳水逃命,就在“致远”号逼近“吉野”的时候,它不幸撞上了敌舰攻击“定远”号的鱼雷,锅炉爆炸了,舰上燃起了大火,船体缓缓下沉。但舰上的200余位中国官兵,无一人跳水离舰,他们在高呼杀敌的喊声中,随自己的军舰,随着舰旗沉没在黄海的怒涛中。

当“致远”、“经远”被敌人炮火分隔开后,“经远”号也在激战中受了伤。管带林永生指挥受伤的“经远”舰独立作战,力图把敌舰吸引过来,让“致远”狠揍“吉野”。在混战中,一敌舰受重伤企图逃跑,“经远”立即开足马力追击,准备给以致命打击,不幸也中了鱼雷。林永生大呼“为国杀敌,死而后已!”全舰官兵同仇敌忾,在舰身逐渐下沉的情况下,继续向敌舰猛烈射击。最后,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为国殉难,表现出崇高的爱国气节。

“热血染黄海,丹心映碧波”,“致远”、“经远”将士的英雄壮举,激励了舰队众多官兵的斗志。战斗持续了5个小时,在北洋舰队的严厉打击下,敌舰大伤元气;旗舰“松岛”受创极重,官兵死亡100余人,完全瘫痪;“比睿”后舰起火,逃出重围;“西京丸”中弹累累,运转失灵;“吉野”也丧失了战斗力。此时,敌人感到再打下去已力不从心,于是先行退出战场。北洋舰队也返回旅顺。

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尚存的军舰,停泊在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军港内,日本侵略者知道,要使清政府屈服,就必须歼灭北洋海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日本海军对中国发起了新的进攻。十一月中旬,旅顺局势危急,丁汝昌亲往天津,请求率舰前往救援,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不但不支持丁汝昌的爱国行动,反而大加训斥。不仅如此,他还革去了丁的尚书衔,摘去顶戴,以示惩戒。由于没有援军,旅顺很快就失守了。日军在占领大连、旅顺之后,接着就发动了对威海卫军港的袭击。

在日军海陆两路夹击下,威海卫南、北炮台很快失守,日军封锁了威海东西港口,并从南、北炮台和停泊在港口外的军舰上,一起发炮,轰击港湾,使北洋舰队陷入困境。此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诱降丁汝昌。丁汝昌严辞予以拒绝。随着威海卫形势的日益危险,窃踞北洋舰队海军副都督的英国人马格禄等人,勾结营务处道员牛昶炳和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胁逼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十分悲愤。2月11日,刘公岛告急,在内无弹药,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丁汝昌召集诸将开会,提出“与其在刘公岛坐以待毙,不如冒险突围,与日军作最后的较量。”然而却无人响应他的建议。会后,牛昶炳等人又指使一些贪生怕死的人,用尖刀威逼丁汝昌率队投降。丁汝昌不愿卖国求荣,但又无力挽救危局,遂怀恨自杀以身许国。丁汝昌死后,马格禄等人又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本侵略者缴械投降,北洋海军就这样“一朝瓦解成劫灭”,不久,牛庄、田庄台、营口相继失陷。中日甲午战争以侵略者的胜利而告终。

甲午战争中,淮军装备比日军好,为什么打不过日军?

最佳答案回顾甲午战争,有一个问题一直让人困惑:参战的淮军在装备好于日本陆军的情况下,为什么在朝鲜一溃千里呢?

01 淮军的装备

淮军是晚清由李鸿章组建的一支汉人武装。因为其创办者、将领、士兵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所以在后世上被称为“淮军”。

1861年,太平军进攻上海,当时上海守军不能抵挡。曾国藩当时总督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其幕僚李鸿章仿照湘军机制招募淮勇编练成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战斗中,淮军逐渐壮大。湘军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淮军逐步成为晚清国防主力。

甲午战争前期,清军以淮军为主力,加之东北练军和宋庆的毅军。

淮军被李鸿章视为其私人武装,在军备上其实一直很舍得投入。

淮军士兵

1865年时,淮军就装备洋枪三、四万杆,组建6个开花炮队。1877年,淮军还学习德国建立克虏伯炮队。英国的马提尼、法国的哈乞开斯,德国毛瑟等世界名枪,淮军均有装备。甲午前夕,淮军还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后膛连发枪。

据记载,李鸿章截止1894年9月,他先后购买哈乞开斯快枪7000枝,毛瑟枪12000枝,连珠快炮8尊,小口径毛瑟五音快枪四批共10000枝,子弹1000万颗。

由此可见,淮军在武器装备上的更新换代是紧跟当时世界潮流的,并不存在装备落后一说。

当时李鸿章派遣四路援军进入朝鲜,盛军13营6000人,奉军4000人,毅军2000人,奉天盛军1500。特别是盛军可以说是淮军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先进的部队,是李鸿章最为倚重的部队。由此也可见,参战的淮军是主力部队,武器装备也更不可能落后。

02 日本陆军的装备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敌人——日本陆军的装备如何?

日本陆军当时装备的主力步枪是村田18年式单发枪。单发枪对比连发枪,射速低下。连发枪速达到每分钟10一22发,在当时这已经是极为惊人的火力了。当时淮军就使用的就是德国毛瑟连发枪。而且淮军还装备大量加特林转管机枪,这种机枪日本陆军更是没有,结果甲午一战日本人从淮军手里缴获了大量加特林机枪。

在火炮方面,甲午之战中日本陆军装备的是旧式青铜炮。而淮军的火炮是德国克虏伯火炮,甚至有部分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从火炮上而言淮军的火力远在日军之上,日军的旧式青铜炮不论在性能还是射程上是比不上淮军的钢炮。

03 为什么打不过?

综上所述,实际上淮军在武器的质量和性能上是远远超过日本陆军的。从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这种装备情况下,淮军再不济也该打个平手吧;可实际上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淮军的溃败?

第一,淮军主帅畏敌不敢战。

甲午前期进入朝鲜淮军主帅是直隶提督叶志超。此人懦弱不堪,正是在此人的指挥下朝鲜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叶志超

叶志超在战前就试图装病逃回国内,请朝廷准许自己开缺回津就医调养。被盛宣怀痛斥“朝廷依托甚重,岂能言退”这才勉强留在朝鲜。

局势紧张时,叶志超迟迟不做准备。等到战事开启,他又当甩手掌柜,让各军将领自行防守,完全不居中调度。

平壤之战初期,淮军还是打的不错的。城南防守战是淮军击毙日军将校以下140人,重伤290人,两个中队的日本军官全部被打死。

然而在左宝贵战死,北门失守后,叶志超以为局势不可控,逃命心切,决定放弃平壤,让各军挂出白旗退兵。结果在撤退过程中被日军伏击,淮军一时间乱成一团,相互踩踏,哀嚎痛哭,死伤惨重,丢盔弃甲,当场被打死1500余人,被俘683人,丢弃辎重装备饷银价值库平银1000余万两。平壤之战清军溃逃时,日军缴获连发枪550挺叶志超一夜狂奔500里逃回国内。

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第二,指挥体系的落后是致命弱点

淮军的军制其实是沿用了明朝戚家军的营军体制。营是湘军和淮军的基本编制单位,同时也是最大的编制单位。这种体制在国内面对太平天国,捻军时没有问题,甚至是先进的。

而在近现代西方军事体制中,团是重要的基层编制单位,有参谋和通讯人员辅助指挥。团以下还有营--连--排--班四级体系,有大量的基层军官组成基层指挥体系。而淮军这种古老体制下,军官数量是很少的,营官之下缺乏基层军官,每营只有营官和帮带各1名,下有前后左右亲兵各五哨,哨官各1,哨长各1辅助(亲兵营不设哨官。)更不要提参谋机制。

淮军虽然重视装备,但是在“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思想之下,大部分淮军军官和士兵实际上并没有完整和系统地接触过近现代军事思想。淮军将官“ 问将领皆四十以外人,不觉老将至矣!再遇艰巨,未知尚堪磨淬否?”因此,淮军实际上只是一支拿着先进武器的古典陆军,近现代陆军的毛都没有摸到。

相比之下,日本陆军指挥后勤体系更为完整,基层军官数量和素质远超淮军。

日本西南战争后,日本陆军模仿德国体系建立起完整的军事指挥后勤体系,还在国内建立了一系列的陆军学校培养基层军官。日本陆军常备军是以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的军事体系,而战时还可以将不同师团组成兵团。

在大型会战中,日军这种体制更能发挥协同指挥作用,指挥效率更高;而淮军这种营制由于基层军官缺乏且素质低下,指挥混乱的情况更加突出。比如平壤之战,叶志超实际下面有20个营的兵力,这些军队还分属不同派系,指挥的低效可想而知了。

因此淮军的失败说明了这不是两只军队的较量,而是两代军队的较量。是近现代化军队对古代军队的碾压,时髦点说就是一次降维打击

第三,李鸿章的小心思

李鸿章

李鸿章等淮军官僚在国战之时,还想着保存实力避战的小心思,延误战机;淮军一直被李鸿章视为私人武装,是其在官场的资本,如果淮军打没了,其在朝廷的地位必然下降。

所以淮军在战场上自然不可能全力应战,作战意志不强,对面的日军却是杀红眼,要把大清拉下马;两相对比,焉能不败。

甲午战争中的南洋水师:见死不救的晚清第二舰队

最佳答案1895年2月11日,在日本海陆军联合围攻下,鏖战月余的北洋水师已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盼不来援兵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绝望中吞食鸦片自杀,李鸿章苦心经营了20年的那支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也随之消亡。让人费解的是,在中日双方激烈搏杀时,上海驻扎在上海的,实力仅次于北洋水师的,号称晚清"第二舰队"的南洋水师,却按兵不动作壁上观。

是因为南洋水师官兵畏战不前,还是因为督抚大员们的派系之争?只有对南洋水师有所了解之后,才能对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的"反常表现"窥得一斑。

蹉跎20年

清同治13年(公元1874年),高举"师夷长技以自强"大旗13年大清帝国遭到了罕有的奇耻大辱。被清廷上下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居然敢凭借13艘舰船和3600人的兵力主动进攻中国台湾岛。可是,大清帝国在舰船数量占优,兵力占优的情况下没有对这股入侵台湾的日本一旅偏师围而歼之,反而付出了50万辆白银才将其"礼送出境"。原因很简单,负责台湾防务的沈葆桢了解到日本向西方购买了两只铁甲舰。这两艘让沈葆桢等不敢"轻举妄动"的铁甲舰,不过是水线带甲六英寸的"龙骧"号和水线带甲不到四英寸的"东舰"号,当时还因为锅炉损坏正在日本本土修理。两艘所谓的铁甲舰,就让拥有大小25艘舰船的大清帝国颜面扫地,让清廷上下感到了"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但是,认识到"海防关系紧要"的清廷没有筹划建立中央统一指挥的海军,反而因为"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所以,决定采取南北洋分防的战略,在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公元1875年5月30日)清廷下旨"著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军事宜,沈葆桢督办南洋海军事宜"。由此,拉开了晚清大办海军的序幕副,也开启了南洋水师的历史。

作为了拱卫"长江为财赋奥区"的南洋水师,创立之初就从原先的江苏海军继承了操江、侧海、威靖等战舰,比之同时开始筹备却无一舰一船的的北洋水师起点似乎要高出很多。但让人奇怪的是,本应按"两洋分防"战略承担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防务的南洋水师,却无法对辖区内的福建水师进行调配。而创立这福建水师的人,正是刚刚从福建船政大臣的位置上被调升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负责南洋水师筹建的沈葆桢。虽然福建水师是沈葆桢一手缔造,但是其名义上只是福州船政大臣,而福建水师的提督却是湘系水师出身的李成谋。如果说一个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也许沈葆桢还可以利用清廷上谕中"所有南洋沿海水师弁兵统归节制"强行调配福建水师,但是沈葆桢面临的"对手"实际上是湘系左宗棠。虽说,此时的左宗棠早已担任陕甘总督,但是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水师依然是这个卸任闽浙总督不容他人染指的"私产"。更何况,原本是"死党"关系的左宗棠和沈葆桢已然分道扬镳。自1874年日本侵台以来,沈葆桢与李鸿章的关系越走越近,先从李鸿章哪里借兵,然后再"塞防和海防之争"时明显的站在李鸿章一遍,最后在购买"铁甲舰"的问题上与李鸿章形成了"南北同盟"。或许是有了左宗棠的示范效应,时任闽浙总督的何Z和两广总督刘坤一,都不理会沈葆桢的"节制"。结果,初创中的南洋水师,因为三个总督各自为政、互不统辖,无法形成合力建设一支强大海军,逐渐衍变为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水师分别发展的局面,对于这支尚在"襁褓"中的南洋水师而言,遭遇"派系之争"远比失去一支福建水师的损失大得多。

如果说派系之争,让南洋水师在先天不足中诞生,那么与沈葆桢逐向淮系靠拢则让南洋水师在建设过程中遭遇到了最严重的"营养不良"。在筹划海防计划一出,清廷就决议自光绪七年元月起,每年从粤海、潮州、闽海、浙海、山海、沪尾、打狗汽七处海关税中提取四成,江海关税中提取二成,再加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和广东六省的厘金中提取的200万两,合计四百万两作为建设海军的费用。这笔原本应该南北洋水师均分的海军建设费用,却因为沈葆桢认为"外国水师宜先尽北洋创办,分之则为力薄而成功缓同",所以,毫不犹豫的"咨明各省,统解北洋兑收应用",将原本每年应该分拨给于南洋水师的200万辆白银全部优先给予了北洋水师。结果,两年多的时间里,南洋水师也仅从福州船政局得到了靖远、登瀛洲两艘木制炮舰。而占用南洋水师近700万两白银的北洋水师,也不曾购得一艘铁甲舰。在看到李鸿章在购买铁甲舰的无所作为,海军费用又经常被挪作他用,沈葆桢要求从1878年开始将原本应该每年分拨给南洋水师的200万白银收回。沈葆桢虽然重掌了南洋海军的军费,可惜"他空有购置铁甲舰之心,去不知如何购买;知道需要仿造新舰,却不知应当仿照什么样的船舰"。空有一腔雄心的沈葆桢,在纠结中一病不起,在1879年12月18日卒于两江任上。沈葆桢用自己的逝去,为南洋水师最初五年建设花了一句号,而这个句号的成果仅仅是他委托北洋购买的四艘蚊炮船。

接替沈葆桢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刘坤一上任伊始,就面临中日因琉球问题发生争执。所以,他不得不大力整顿海防,一面要求福州船政局加快造舰,一方面水师加强训练,似乎有重振南洋水师的意图。可是,对于当时海防战略重点的铁甲舰,刘坤一不仅一再反对购置,反而认为不需要铁甲舰也可以编练成海军。

幸运的是刘坤一在任两年就因病离任,而接任者正是收复新疆的功勋之臣左宗棠。有着"船政之父"的左宗棠,在1882年接过两江总督印信不久,就于3月17日出吴淞口巡阅海军。这次巡视,让左宗棠发现了江南海口防备力量的薄弱,也看到了南洋水师的羸弱,于是他开始着手南洋水师的建设。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左宗棠从德国购买了"南琛"、"南瑞"两舰,又从福州船政局订购了"开济"、"镜清"两艘快船。经过左宗棠数年呕心沥血的建设,到1884年时,南洋水师已经拥有大小舰船16艘,排水量近16000吨,面貌为之一新。但令人费解的是,作为中国近代海防创建人之一的左宗棠,对于铁甲舰却极为排斥,而且对于海军和海军战略更是知之甚少,甚至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湘系水师彭麟玉提出的"有海防无海战"的谬论,强调"江海防务并重,不争大洋"。或许,是因为左宗棠因久居内地,日趋保守;或许,是因为与李鸿章政见不合,不听其建议最终的结果是,左宗棠将南洋水师的建设带入了快车道,却是一条没有希望的"死胡同"。

1884年,年逾古稀的左宗棠因病离辞职,曾国荃在出任两江总督后首先就是对南洋水师的人事进行调整,奏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总统南洋水师,任命陈负责海防营务。此时,中法已经开战,在左宗棠的一再催促下,曾国藩不得不从历经十年建设,号称初步建成的南洋水师中选调"南琛"等五艘战舰南下援助福建水师。结果石浦一战,南洋水师损失了"澄庆"和"驭远"二舰,而稍后的镇海保卫战中"南琛"等三舰却炮台协作击退了入侵的法国舰队。中法战争证明了南洋水师"以之海战则不足,以之扼守江海门户,与炮台相辅,借固江防"。可是,明知南洋水师实力不足的曾国荃无所作为,在其长达六年的任期中,仅仅在1887年新增了一艘寰泰舰,再无新添置一艘战舰。其实曾国荃对于海防建设原本就不是那么热衷,同时每年各省调拨南洋的水师建设费用不过"三四十万两",整个南洋水师的建设几乎完全停顿了。

曾国荃之后,1890年再次出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先是模仿北洋水师,将南洋水师分为左右两翼,任命郭宝昌为提督外;然后在江宁(南京)设立南洋水师学堂。唯一涉及舰船购置的,不过是1892年希望李鸿章帮着购买两艘"致远"一类的快船和几艘鱼雷艇。只可惜,依然排斥铁甲舰的刘坤一,面对的是南洋水师最为拮据的时候,此时海军军费早就被海军衙门控制。囊周羞涩的刘坤一,不得不放弃少有的购买舰船的雄心壮志。

至1894年,号称大清第二大海军的南洋水师仅剩下"南琛"、"南瑞"、"开济"、"镜清"和"寰泰"五艘战舰和4艘蚊炮船。其中,或因为派系问题而相互挚肘,或因经费问题而无力发展,或因督抚无知而失去机遇,结果却是造成南洋水师20年蹉跎。

作壁上观

甲午战争爆发,大清第一海军首当其冲的被卷入战火。而号称大清第二海军的南洋水师,却给人的感觉是作壁上观。

其实,南洋水师原本有机会成为战争中的一员。早在战争爆发的前的6月,驻英公使龚照瑗就建议"将南洋得力各兵轮酌调北听差",但是李鸿章却以"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倭?"为由拒绝了龚照瑗的提议。但是,李鸿章却将北上参加清廷第二次校阅水师的广东水师的三艘巡洋舰给留下了,虽然表面上看是程璧光上书请求留北洋备战,实则是因为北洋水师中除了"八远"舰之外,能勉强一战的也只有扬威、超勇两艘"快碰船",兵力严重不足。能选中艘排水量千余吨的铁胁木壳船,却无视南洋水师5艘排水量超过2000吨的战舰,不知是真的嫌弃南洋水师的舰船太过陈旧,还是因为对湘系集团心存疑虑而放弃调遣。

让李鸿章没想到的是,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一下子就损失了五艘舰船。由于清 *** 没有建造能力,又难以及时购买外国军舰需给北洋水师补充兵力的的李鸿章此时却想起了被他称为"不中用"的南洋水师,于是向朝廷"奏调南洋水师主力舰来助战"。可是,两江总督刘坤一以"东南各省为财富重地,倭人刻刻注意"和"前敌与饷源均关大局"为由,请求免派南洋水师的战舰北上。到了清廷再次商调南洋主力战舰北上之时,南洋大臣张之洞又奏称战舰北调只能徒供一击,再次给拒绝。李鸿章借调南洋水师的计划失败,只能哀叹用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张之洞虽然拒绝了南洋水师的北调,却似乎没有放弃备战。一边接洽葡萄牙、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国商讨购买战舰事宜,一边联络为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前来 *** 南洋水师。但是,战局的发展由不得张之洞按部就班的去整军备战,被围困在威海卫的北洋水师朝不保夕。如果强行调派南洋水师直接去救援,面对日本占据绝对优势的联合舰队无疑于"羊入虎口"。此时,清廷上下有人提出了"潜师"的计划,意图围魏救赵。1895年1月14日,总理衙门给张之洞发来上谕"有人奏倭人全师而出,国内空虚,若以水师捣入其境,或游弋其各岛,使彼有内顾之忧,而我得抽薪之计等语。著张之洞唐景崧会商办法具奏。"甚至有人称,曾自告奋勇赴长崎、神户、横滨等处侦查,发现长崎没有防备。但是,张之洞再次以"船薄行迟,炮无新式,将弁难求,实无大用"为理由,任务南洋水师"断难出洋"。直到远在美国的容闳建议,"中国速向英伦商借一千五百万圆,以购成铁甲舰三四艘,雇佣外兵五千,由太平洋抄袭日本之后,使之首位不能相顾",张之洞对此建议十分赞赏,所以就派容闳去伦敦借钱了。到了2月3日,日军攻占威海卫,刘公岛与外界完全隔绝之时,张之洞催促朝廷"不惜巨款,速购穹甲快船五六艘,大鱼雷炮船十数艘",同时要求将北洋水师外购的军舰划归南洋水师指挥。然后编两支舰队,南洋新购战舰直扑长崎,北洋新购战舰攻击朝鲜沿岸。结果,就在清廷的一众大员们还在热烈探讨围魏救赵战术如何实施的时候,2月11日刘公岛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甲午战争失败的真实原因?》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