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战争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中韩大战首发,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万历朝鲜战争
最佳答案万历朝鲜战争
16世纪晚期,远东爆发了一场涉及到中日韩三国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万历朝鲜战争。日本太阁丰臣秀吉派遣远征军侵略朝鲜王国,朝鲜在丢失绝大部分领土、面临亡国之危的局面下向明朝求援。明朝前后两次派出军队帮助朝鲜抗击日本。在中韩军民长达六年的坚持奋战下,粉碎了丰臣秀吉先攻取朝鲜半岛,再占领中国的军事野心,将日本侵略军完全驱逐出朝鲜半岛。
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
1591年,丰臣秀吉暂时统一日本列岛,他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几十万职业武士无所事事,对自己政权的长治久安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威胁。丰臣秀吉的计划是化内战为外战,把斗得你死我活的武士们投入到侵略战争中,一方面防止他们惹是生非,另一方面又可以扩展领土,助长丰臣秀吉的威望。
日本的第一个侵略目标是朝鲜王国。李朝国王李松治下的朝鲜长期没有战争,军队武备松懈,党争严重,政治混乱。李松接到丰臣秀吉要求他臣服日本、不然就要派兵前来的文书之后非常惊慌,马上向明朝求助。
在文书被拒绝后,日本加快了侵朝的准备工作。丰臣秀吉对这场外战极为重视,他派人前往吕宋(今菲律宾)、琉球、暹罗(今泰国)等许多国家,要求他们支持自己进攻朝鲜。丰臣秀吉还将内政工作全权交给侄子丰臣秀次,自己专心负责远征朝鲜的筹备工作。
丰臣秀吉下令在靠近朝鲜半岛的九州修建名护屋城,并命令日本各地大名集结军队和船只,赶赴名护屋城准备作战。最后集结完成的军队人数约在二十六万到三十万之间。其中15万8千人作为远征军,由宇喜多秀家担任总司令,乘船渡海进攻朝鲜王国。
1592年4月,日军在釜山登陆,他们很快发现朝鲜军队毫无抵抗之力,迅速展开侵略行动,分兵三路向北挺进。朝鲜国王李松放弃京城,转移到平壤。朝鲜人民纷纷组织义兵和侵略军战斗,拖慢了日军攻势。5月27日,日军攻陷平壤门户开城。李松又逃至义州。日军则继续在朝鲜北部攻城略地,6月攻克平壤,7月前进到明朝边境,基本占领了朝鲜全境。
明朝第一次出兵援朝:
明朝在接到朝鲜出兵援助的请求后,判断“倭寇之图朝鲜,实为图中国”,决定出兵朝鲜,打击日军,为朝鲜国王夺回国土。6月,明军先头部队进入朝鲜,目标直指平壤。副总兵祖承训率领骑兵5000人,7月17日进抵平壤城下。但由于骑兵不方便攻城,以及对敌情判断出现失误,明军被平壤守军和赶来增援的日军击溃,被迫退回明朝境内。
初战不利引起了明朝上下对日军的重视。万历皇帝命令从全国各地抽调精锐部队4万3千多人,由当时最富战斗经验的将领李如松指挥,再次进入朝鲜,向日军发起攻击。
1593年1月7日,明军在朝鲜军的协助下第二次进攻平壤。调集数百门各种火炮协助攻城。在明军优势火力的猛烈打击下,没有火炮的日军损失惨重,无法组织反击。到了晚上,平壤守将小西行长率残兵突出南门,一路南逃。占领平壤后,李如松又收复开城。
2月27日于追歼日军的李如松率领骑兵孤军南下,和日军大队人马在朝鲜京城北面的碧蹄馆遭遇。李如松的精锐部队遭到日军包围,伤亡不小,暂时停止了向南部进军。日本除了丢失平壤之外,水军也屡屡被朝鲜水师将领李舜臣击败,粮食运输线被切断,不得不考虑和明朝和谈。
1593年6月,在瘟疫流行、存粮殆尽的困难局面下,日本派遣使者赴北京议和。在日本使者答应向明朝朝贡称臣后,万历皇帝承诺以日军退出朝鲜京城、保留其占领的朝鲜南方四个道领土为条件和日本达成和议。为了表示诚意,万历下令从朝鲜撤出李如松军,仅留下少量人马看守朝鲜南方四道的日军。
但当明朝使者携带在北京谈好的条款前往日本时却出了大问题,丰臣秀吉一直以为明朝皇帝是以平等身份在跟自己谈和。在知道万历命令自己称臣之后,丰臣秀吉勃然大怒,将明朝使者逐出日本,和谈破裂。
明朝第二次出兵援朝:
1597年正月,在战火平息一年多以后,丰臣秀吉再次派出12万人发动侵朝战争。准备一举击败明朝和朝鲜联军,重占整个朝鲜半岛。
明军留在朝鲜境内的兵力约为三万余人,留在朝鲜南部边境的部队为数不多。但日军由于上次碰过钉子,部队普遍士气不高。日军仅在靠近朝鲜京城的稷山和明军发生小规模接触后,就掉头向南,固守已经占领的朝鲜南部四道,不再轻易北上。
在得知日军再次侵朝的消息后,万历下令从全国选调精兵4万余人,以杨镐、邢玠为统帅,二次出兵援助朝鲜打击日军。这一次明军进攻的重点是日军在朝鲜南部四道建设的城池堡垒。
12月,明朝联军向日军重要据点蔚山发起进攻,明军进攻失利,遭遇重大损失。万历下旨将杨镐撤职回国,以邢玠和名将刘綎继续率领在朝鲜的所有明军,又从全国各地陆续抽调精锐部队赴朝,明军兵力达到11万人,日军不再敢轻易出城和明军野战,只是龟缩在各个据点进行防守。
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打退了日本水军,使得日军通过水路包抄明军侧翼的企图化为泡影。没有后顾之忧的明军摩拳擦掌准备再次和日军决一胜负。丰臣秀吉于1598年8月病死,留在朝鲜的日军无心恋战,纷纷收拾行囊准备打道回府。
11月,日军在蔚山登船准备返回日本。明朝和朝鲜水军数百艘战船在露梁海峡进行拦截。从而爆发了万历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露梁海战。毫无斗志的日本水军被击败,损失战船数百艘,日将小西行长率领残兵败将逃回日本。在这场激战中,朝鲜将领李舜臣和明朝将领邓子龙被敌军围攻,力战阵亡。
经此一役,明朝和朝鲜联军终于将日军驱逐出朝鲜半岛,夺取了战争胜利。
那么,战争有哪些影响?
一、造成了明朝财政困难。
万历朝鲜战争虽然以明朝、朝鲜的胜利而告终,但战火给中日韩三国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为了援救朝鲜,万历皇帝四处调兵,导致各地防守薄弱,明朝为这次战争消耗大量财富,国库空虚,造成了万历以后的明朝财政困难。
二、朝鲜损失惨重,日本政局动荡。
朝鲜王国全境沦为战场,大量人口被消灭或被日本掳掠回国,造成朝鲜经济久久不能恢复元气。侵朝失败造成日本内部政局动荡。德川家康利用这一矛盾崛起,最终夺取了日本的统治权,建立了德川幕府。可以说,这场16世纪东亚最大规模的国际战争直接奠定了之后三百多年的远东格局。
中韩历史有哪些战争?
最佳答案公元244年8月,毋丘俭的大军步骑万人进入高句丽境内,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败东川王,将号称有二万人的高句丽军诛灭一万八千余人,东川王偕同妻子及千余骑逃窜往东沃沮(又称南沃沮)。10月,魏军攻陷高句丽的首都丸都城,并屠之。随后,毋丘俭自在丸都一带坐镇,而别遣玄菟太守王颀追击东川王等人,另一路由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于高句丽的不耐等濊貊种落。王颀的军队追至竹岭,再度大破东川王余部。随后,魏军杀至沃沮境内,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东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内,魏军进一步追讨。但高句丽王终于在部下的忠诚保卫下击杀一小队魏军而得以隐匿。王颀军主力则进一步向东北行,一直抵达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而刘茂、弓遵也成功击溃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整个征剿行动至公元245年初基本结束,最终毋丘俭等刻石纪功并于245年5月回师凯旋。虽然魏军在正面的战场上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并且王颀的别遣军攻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也属中国历史上对该区域的首次征服,但在背后却遭到了韩人的袭击。马韩百济臣智或许是受到了隐藏在韩人中公孙氏余孽
的挑唆,竟然抖胆于244年末趁着乐浪、带方空虚偷袭劫掠乐浪郡的边民。这一行为无疑是具有挑衅性的,一方面可能是估计高句丽未必会败于魏军之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依仗着目支辰王的力量并有意挑起魏韩之间的矛盾。如果魏韩之间也发生了战祸,并且与高句丽战事相呼应起来,辽东及朝鲜就可能陷入一片混乱,到时候公孙氏的复国运动就极有可能实现,这才是公孙氏余孽的最终目的吧。然而,高句丽在毋丘俭的大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他们的连连败走使得魏军似乎轻易就能获得大胜。
在244年8月至245年5月的不到一年时间内,魏军不但几乎将东川王的军队全数消灭,而且还攻破了东沃沮、北沃沮、濊貊等高句丽的附属国。所以,百济臣智尽管受到公孙氏余孽及自己野心的唆使,但也被魏军秋风扫落叶般的兵锋所震慑。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他也无法完成对韩人的煽动工作,如果继续坚持与魏廷作对只能是自取灭亡。因而,当乐浪太守刘茂为此事愤怒的消息传到百济时,臣智便战战兢兢地将所劫掠到的人口交还郡府,以免遭受到灭顶之灾。一方面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回了人质,另一方面乐浪太守可能也考虑到高句丽、濊貊等存在的隐患,就没有进一步追究。这场风波便这么于244年底基本结束了。也可能由于资料记载方面有缺漏的关系,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只有百济方面的情形。事实上,韩人各邦国中未必只有该国采取了不友好的举动,存在其他小国的侵扰也完全是有可能的。韩人在244年至245年的骚动明显也令带方太守弓遵甚至是朝廷感到了压力。
所以,当245年倭国使者难升米再度前来朝贡时,魏廷诏赐了他“黄幢”,并交付带方郡派郡使前往倭国假授。这次授予带有军事性质的“黄幢”极有可能就是希望倭人能够在南方牵制韩人,这说明魏国此刻已经有了更为深远的打算。不过,现在弓遵仍有其他重要的事务需要处理,带方郡使并没有立刻奔赴倭地完成使命。由于前番大战并没有捉拿到高句丽的东川王,经过九个月休整的毋丘俭大军于正始七年(公元246年)2月再次出击,目标直指丸都。因为不久前刚遭受重创,位宫很快便退却,魏军又轻易取得胜利。5月,毋丘俭又会同刘茂、弓遵讨伐了濊貊,也获得大胜,各濊人城邑彻底归降,之后如同魏国百姓般地向乐浪、带方“军征赋调,供给役使。”魏军正始七年上半年的这第二次征伐还有着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全面震慑不安分的韩人。与濊貊曾有勾结的韩人大多惧怕株连,随着濊人的彻底失败而纷纷向魏国表示臣服。于是在《三国志》《魏志》第四中留下了这样的记录:“(正始)七年春二月,幽州刺史毌丘俭讨高句骊,夏五月,讨濊貊,皆破之。韩那奚等数十国各率种落降。”那奚国并不在《韩传》所列的七十八个韩人国家中,或许是不同记录者按照发音所比对的汉字不同,或许是另有其国。不过,这么多的韩人邦国投降无疑是令人喜悦的,表明魏国在半岛的势力达到了顶峰。甚至有学者将那奚国比定在半岛东南部邻近倭人地域的地方,如果是那样的话魏国所能控制的区域就更令人震惊了然而,记载中明确这数十国是以那奚国为首的,其中并没有辰王所都的目支国。所以,这次臣服明显不是辰国邦联的行为,只是邦联部分成员私下联结的非法行径。魏国接受他们的投诚当然是对目支辰王在韩人中权威的无视,不论魏廷的目的是故意暗示还是疏忽大意,都已经构成了对辰王的侵犯。而那奚等数十国的背叛也令辰王无比恼火,他们不但私下结成邦联内的小同盟,还公然越过自己向他国效忠。因此,连带先前的百济袭击乐浪事件及魏廷诏赐难升米黄幢事件一同考虑,当事态发展到这步田地时,魏韩之间爆发战争已经顺理成章。万事俱备的魏国与盛怒之下的韩国都已经只需要一个形式上的借口而已了,而公孙氏余孽们希望魏韩开战的目的也即将达成,只不过此时开战究竟是有利于他们的复国运动还是将断送他们最后的希望难以预料罢了。
三、正始七年魏韩战争正如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战争的导火索就在这时被点燃了,而点燃它的则是幽州部乐浪从事吴林。部从事是与治中、别驾、功曹、簿曹、兵曹、文学、武猛并列的州刺史属官八从事之一,是刺史在郡国中的代表,主察非法行径,后职权有所扩大。这位部从事认为,韩人原本是受到乐浪统属的,而现在应当划分辰韩的八国重新由乐浪郡管辖。事实上,在带方郡从乐浪划分出来之前,包括诸韩及倭人的众多海东小国都是到乐浪朝谒的,这种状况一直到带方郡设立才告中止。然而,当初公孙康设立带方郡的目的就在于巩固南方边地的统治,并使与韩倭各国的交往更为便利。所以,现在吴林在历史沿革上找到的理由是很勉强的,这本身似乎就有对韩人询问该举措的缘由加以搪塞的意思。那么,吴林做出这种决策的真实原因何在呢?我以为他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减轻带方郡的外事工作压力。随着经受两次讨伐的濊貊人彻底投降,不耐等濊邑长帅向二郡的朝谒明显增多。更主要的是,那奚等数十国慑于魏军的强大而“各率种落降”,他们之后对郡的拜访也会大大增多,也更需要郡府的安抚。虽然有如此众多新邦归顺是值得骄傲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吴林首先想做的是平衡二郡在对海东各小国外事活动中的工作量。
二是,进一步分化韩人的势力,阻碍韩人集权国家的出现。这个目的虽然是隐性的,但却是比之前者影响更为深远的意图。前不久那奚等国已经背着目支辰王投靠魏国,这很可能就是先前数年内魏国分化策略与战争威慑的成果,那么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进一步深化这种方针也就极具吸引力了。如果成功将辰韩八国的朝贡事务转移到不同于马韩各国朝贡对象即带方郡的乐浪郡,那么因为交流途径和人事接待安排上的不同,最终马韩等各国与辰韩八国之间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由此,目支辰王对辰韩等地的影响力会日趋减弱,直至最后导致邦联分崩离析,就更不用构想建立集权体制的“韩人理想王国”了吴林的建议提出之后便获得了其他官员的赞同,于是二郡派遣使节和翻译官奔赴韩人领地予以传达。可奇怪的是,郡使及翻译官的话语到了辰王及臣智们的耳朵里却变成了另外一种意思。显然,目支辰王最终认定魏国妄图韩人割让辰韩八国,这明显是具有侵略性的领土要求。
于是,一些大邦国的臣智开始对民众宣讲韩人悠久的历史及武勇,并痛斥汉人对韩人的奴役和野心,诸韩民众群情激奋,目支辰王最终也在大势所趋之下做出了深得民心的决断:辰国上下大大小小的韩人总动员,向魏国宣战,目标带方郡崎离营!这种翻译上的差错是在哪里产生的呢?是郡吏的疏忽吗?还是隐藏在二郡内部公孙氏余孽的译官从中作梗?或者是韩人方面的接待人员及译官有意欺蒙“圣明”的辰王?抑或是别有用心的臣智、邑借向都城传达郡令时故意篡改了宣辞?我们今天已经不得而知。
总之,正始七年魏韩战争就这样爆发了。不过,退一步设想,就算吴林的决断丝毫无误地传达到了目支辰王那里,魏韩之间就不会因此而发生战争吗?辰韩各国也是马韩的附属,是数百年来受到辰王管辖的加盟邦国。我们可以参照同时代北九州倭人邦联国家的状况来看待韩人的邦联,目支辰王在韩人世界中的地位与邪马台的倭女王卑弥呼是极为相似的。试想,如果作为郡使的梯俊和张政向倭人传达的是对马、壹支等国必须向乐浪郡四时朝谒,而邪马台等其他邦国则向带方郡遣使的指令,倭人会甘心忍受这样的耻吗?这种明显无视邦联盟主的权威,妄图分裂他“国”的行为无疑都会被嗤之以鼻,韩人也绝不会就此接受自己被魏国分割管理的郡令,哪怕把双方推上战争的列车。所以,这个翻译的错误只不过使得韩人的愤怒程度更剧烈,使辰王的决心下得更干脆而已。正
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虽然魏国在之前已经为战争做了思想上、外交上(正始六年诏赐难升米黄幢)的准备,而且魏军也可能做了一些对韩作战的军事筹划,但最终先发动战争的却是韩人,魏国处在了被动的地位上。韩人愤怒的军队围攻了带方郡的崎离营,虽然没有攻克那里的记载,但这一突然的进犯却如一记重拳打在了魏廷的胸口上。有些当代韩国的学者将崎离营比定在今黄海北道的平山,如果是那样的话,则韩人的大军就几乎已经穿过了带方郡而进展到二郡的交界处附近,这是极为惊人的。当然,这么比定很可能是因为大多数朝韩学者持带方沙里院说,不过他们也认为带方郡包括黄海道之地而崎离营并不在魏韩的边界上。也就是说,韩人深入了魏国的领土这是得到公认的情形。魏国在战争初期遭受到猝不及防的攻击时表现出暂时性的软弱给了我们一个信号,那就是魏国对辰王的胆量、作战动员能力及韩人的战斗力明显缺乏正确的估计。马韩五十余国总计十余万户,而辰韩与弁韩二十四国共四五万户。那么,马韩与辰韩的总人口大致达到十二三万户。
胜败白马山_白马山战役
最佳答案白马山战役爆发于1952年10月6日至14日,志愿军38军114师2个团、112师1个团、113师1个团共15000余人与南韩第9师28团、29团、30团、51团持续9天胶着大战,在占领白马山阵地后,经过多日鏖战后撤出白马山。此役,白马山24次易手而韩军第9师不后退,守住了白马山战略要地。为此,韩国军史大书特写,称此役“靠自身的力量,以一个师的兵力对抗全部换装苏式武器的”王牌38军的全力进攻,又称“此次战役造成中国伤亡15800人,自伤不到3600人”。该师的徽章也从此改为白马图案,师长金钟五一役成名,官至韩国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兼陆军参谋总长及戒严司令部司令;该师参谋长朴正熙在后来更是仕途得意,当上了韩国总统。然而,在中国军队的战史中,却几乎找不到此战的痕迹,直到9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军方才羞羞答答地承认,此役“英勇无敌的王牌万岁军”虽大量杀伤南韩军有生力量,但反击281.2高地失利,反击394.8高地久战不决,未能巩固已夺取的阵地,在付出了伤亡6700余人的代价后,不得不退出曾经到手的白马山。
白马山战役后,虽然38军军长江拥辉向志愿军总部承担了此战不利的责任,并在集团军团干部会议上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但江拥辉在此役中的指挥还是可圈可点,足见这员“虎将”的勇敢、沉着、机智和冷静。
打还是不打
白马山位于铁原西北10公里的药山洞地区,由西北走向东南,长约3公里,由一群以394.8高地为主的山岭组成,主要高地是394.8高地和281.2高地,这也是韩军第9师据守的主阵地,与第38军项里北山阵地相对峙。山顶树林茂密,山下有驿谷川。山的东面是一望无际的铁原平原,南面是经高台山和宝盖岭通往汉城的联合国军主要军事补给线,可直达联合国军的重要兵站基地铁原。由于该高地山势形同卧马,故得名“白马山”。白马山的地理位置使它注定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焦点。对于联合国军来说,白马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丢失了这个高地,美第9军就只能撤到驿川谷以南的另一个高地上,而且将无法利用这片地区的交通网。相反,中朝军队的进攻和侦察活动却能更进一步地向联合国军防御纵深渗透和发展。 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军在这块不起眼儿的山头上花费了很大功夫,特别是1951年秋季攻势,联合国军从第42军手中重新夺回阵地后,便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坑道和钢筋混凝土地堡群,埋设地雷、设置障碍,拉起了一道道铁丝网,再加之美军飞机、坦克和后方的强大炮火支援,使第42军在反击时吃了大亏,付出伤亡423人的代价,仅歼敌30余人,韩军自诩白马山是“钢铁阵地”。
38军和42军换防后,志愿军总部把眼睛瞄向了白马山,不要说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就是42军在白马山“栽了跟头”,面子也要找回来。这回负责夺取白马山的可是王牌38军,素以打硬仗、恶仗著称的“万岁军”, 不仅是四野的三大主力之一,也是号称“天下第一纵”和“林彪的三只虎”之一;它的老底子是彭德怀平江起义的三军团的一部,是彭德怀亲手培育的富有光荣传统的部队,而且又刚刚更换了苏式装备。新任38军军长的江拥辉更是一位德才兼备、军政兼优的指挥员,号称“常胜战将”、“虎将”,35岁就升任王牌军军长,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第二次战役他参与领导38军,亲自督战,全歼南韩第7师,接着又亲率113师“边走边打”,先是将联合国军土耳其旅打得只剩下两个连,后又全歼美第2师。闻知战报,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喜不自禁,亲自在嘉奖电文里加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138军万岁!”。这就是38军“万岁军”称号的由来。
于是,志愿军总部的命令到了38军,“为配合支援部队换防前的作战,及粉碎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与提高部队的作战经验,决定第38军向39418、281.2两高地据守之敌进行战术性反击,并在反击中杀伤敌人5000人,而后争取占领并巩固之”。这可是江拥辉接任军长后的“当头炮”,规模又比较大,所以38军上上下下都十分重视,准备也很充分。参战部队第114师提前6周就开始进行战前练兵,担任突击394.8高地的第340团和突击281.2高地的第339团的官兵们都憋足了劲儿,这回诸兵种协同作战,一定要打出个样儿来,给祖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一个见面礼。练潜伏专找有青蛙叫的地方训练,队伍经过,蛙叫声突然停止为不合格,蛙叫如常为合格,练来练去,整个队伍全都练成了无影无形、无迹无踪的“隐身人”。全师上下还演练了苏式新装备及通讯联络、步炮协同等战斗组织与战术动作,并用一个多月时间储备了大量物资。同时,加强了炮兵和坦克,参战的各种口径火炮达182门,坦克17辆,还有59门高炮和122挺高射机枪担任对空作战,除了飞机,什么都齐了。炮兵诸元调整好了,坦克也进入了出发阵地。说实话,江拥辉还没有用这么阔气的家当打过仗咧,他和全师官兵一样,就等着志司的统一进攻号令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麻烦来了,一切都变了。突击部队的一个干部投敌了!
10月2日,第340团第7连文化教员谷中蛟投敌了这家伙早就存了逃跑的心,乘着干部们往来查看道路之机,从前沿阵地悄悄地跑到韩第9师的阵地上。
谷中蛟是突击部队的干部,知道点情况,还打不打江拥辉军长有些犹豫。不打,太可惜,准备这么久就为了这一锤子买卖。打,要么乘这个叛徒刚跑过去,敌人尚处于真伪未辨之时或虽辨明了真伪、掌握了情况还来不及调整部署之际,提前进行反击,打他个措手不及;要么就干脆再等他个十天半月或个把月不打,等敌人松懈麻痹下来再打他个猝不及防。正思量间,志司的作战命令也来了,命令明确规定:第二阶段反击作战统一于6日开始。江拥辉想,看来提前和推迟都不符合全线统一反击部署了,只有打与不打两种选择。打硬仗恶仗出身的江拥辉一横心,一股子豪气也冲上脑袋,“妈那个×,跑个把汉奸算个�,打!”突袭打不了,就强攻,江拥辉下定决心吃下白马山这块硬骨头。
撤还是不撤
无独有偶,这边江拥辉是新任军长,想着借此战-雪42军反击失利之耻,同时也为38军“万岁军”的光荣册上再添一笔。而韩军担负白马山防御任务的金钟五亦是新任师长。金钟五是韩国忠清北道清原郡人,1944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而后加入日本“学徒兵”,在战争中积功升为少尉。1946年毕业于美国驻朝鲜军政厅军事英语学校,历任韩国国防警备队第3团排长、连长、副团长、团长。1948年任第1团上校团长,同年任统卫部军需官。1950年历 任第6师、第9师、第3师师长,晋升准将。1951年任全罗北道军事区司令,同年任陆军本部人事局局长,1952年任第9师师长。
谷中蛟叛逃告密之时,韩军第9师正在举行全师运动会,金钟五闻知消息后,当即命令转入战斗准备状态,并迅速对白马山防守做了相应调整:
调集炮兵,增强火力。除了师属第30炮兵营和第9重迫击炮连外,韩9师还得到了韩军炮兵第50营、第51营、第52营和美炮兵第49营、第213营、第955营等9个炮兵营和两个坦克连44辆坦克的支援,美坦克第73营主力也从铁原向白马山驰援。
师属炮兵群及支援炮兵群完成对白马山北侧前哨阵地前方弹幕射击和对志愿军第114师进攻部队集结的火力突袭计划和准备。
全师投入战前准备,增派部队加强白马山防御力量。调第30团第三营开进394.8高地,支援第一营加固阵地,至10月4日4时20分,彻夜完成掩体150个,设置障碍等应急设施,并以山头为单位,配属一个连的兵力,仓促编成环形防御,加固掩盖壕工事,将交通沟挖至一人多深,以减少伤亡;将营、连、排之间的电话线全部埋入地下,保证战斗中有线通讯不受影响,前方阵地与后方指挥机关通讯畅通;阵前铁丝网由3层增至7层,同时设置了大量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照明雷和凝固汽油弹雷。
补充补给品和饮水,以保证能够坚持一周时间。
调韩军第51团配属韩9师,增强步兵兵力。
美远东空军第5航空队也从10月3日(白马山战斗是10月6日黄昏开始的)起,出动大批战斗轰炸机向中国军队后方炮兵阵地实施集中轰炸。
这一来,第114师所有的精心准备全部化为乌有,而白马山之战就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
10月5日夜,38军突击部队6个连又4个排进入敌前潜伏,6日17时30分,3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配属第38军的炮群发出轰鸣,白马山高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火力突袭足足进行了27分钟。刚一结束,突击部队从潜伏区一跃而起。第340团4个连又两个排,分5个突击方向向394.8高地发起攻击;第339团第3连两个排、第7连一个排向281.2之地发起攻击。但由于志愿军的炮火并没有对韩9师阵地构成重大影响,而韩9师的炮火却令攻击部队吃尽苦头,进展异常缓慢。
无奈,第342团第2营于7日投入战斗,但仍然没有拿下主峰,与韩军第30团增援上来的部队形成对峙,一整天,谁也奈何不了谁。黄昏后,第342团其他两个营陆续投入战斗。血战至半夜,才将主峰拿下来。
韩军第30团兵员损伤过半,被迫撤出休整。韩第9师师长金钟五少将很及时地将韩9师主力团第28团投入战斗,与第342团你来我往在主峰上来回拉锯。
主峰的几次易手,使江拥辉急了眼,他当即拿出第38军的头号主力团第112师第334团,于8日零时再向主峰奋力一扑。只两天功夫,第334团两个营就伤亡了一大半,而韩9师援兵还在源源不断地扑上来。第334团部队伤亡过大,兵团司令部只好命令他们撤出战斗,阵地交由第342团防守,而第342团本来在进攻时伤亡就很大,又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面对韩9师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当然更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了,结果韩军第29团一个反冲击打上来又把主峰抢了回去。
394.8高地打粘糊了,281.2高地也出了问题。
6日晚,第340团这边发起反击不久,第113师参谋长范天恩就兴高采烈地打电话给江拥辉,报告说第339团2个连又3个排的突击部队已经占领了主峰。江拥辉一听很高兴,东方不亮西方亮,两只螃蟹老子总算还是夹住一个。可还没来得及笑出声儿,范天恩又来了一个电话,说攻击部队把次峰当主峰了,281.2高地还没有拿下来。江拥辉当时就想给范天恩一顿臭骂,这误报情况真不是时候,还不如就直截了当说没拿下来呢。不过这会儿生气也没办法,江拥辉也看出处于281.2高地次峰的第339团部队态势极为不利,遂命令他们撤出战斗。这一撤,无形中又加重了对固守394.8高地主峰的第342团部队的压力,韩军的所有支援炮火毫无顾忌地泼到了394.8高地上,结果是394.8高地进攻打得粘粘糊糊,攻占后防御也摇摇晃晃。
战至14日,经过连续9天201个小时的争夺,虽然白马山大部分高地仍在第38军手中,但394.8高地就象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翻来覆去地左摇右摆,始终站不稳脚跟。韩军第9师陆续投入4个步兵团的兵力,第38军也相继投入13个步兵营又两个连,白马山之战成了“添油战”。
白马山之战打成这个样子,反倒使江拥辉冷静下来,还继续打下去吗撤还是不撤他冷静地掂量了一下形势:虽然第38军已经占领了白马山地区大部分高地,但韩军第9师早有准备,已经夺得先机,且集中了强大的支援炮群,对第38军已占各点进行反复覆盖射击,后面还有美步兵第3师部队随时准备增援,若继续与之争夺,付出的代价太大,阵地也很难巩固。既然现在志司下达的两个目标已经完成了一个,不如断然撤出战斗,以保持主动。经请示兵团司令部同意后,江拥辉大手一挥,果断地下达了撤退命令。事实证明,这个撤退命令不仅下达得及时,而且十分正确,足见江拥辉判断战局的机智和把握战斗的冷静。
败还是不败
大多战史学家认为白马山之战对于志愿军来说是失利的,那么衡量战役胜利以什么为标准有学者认为主要应看是否实现作战目的。他们分析,白马山之战,38军的目的有二:杀伤敌人5000人;占领并巩固白马山阵地。最终目的是否达到一目了然。也就是说,如果38军发动攻击的目的是攻占山头,最后守住山头的是韩国人,38军的战役目的没达到;如果38军的目的是消灭守军,其结局顶多是“杀人一万,自损七千”,因为进攻与防御作战本身就是消耗战,这也不是桩好买卖。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38军的白马山之战确实是一场失利的战斗。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
一是由于谷中蛟的叛变投敌。谷中蛟投敌后,韩军预先有了较为充足的准备,而且谷中蛟还给金钟五提供了一个4日左右的大概进攻时间,所以韩9师前沿部队从4日起神经就一直比较紧张。6日整整一个白天,枪炮一直向两军中间地带扫射,从来没有消停过,密切注视中国军队动向,不断地以值班机枪和冷炮向潜伏区盲目射击,给突击部队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在之后的攻击作战以及防御作战中,38军处处打得极不顺手。谷中蛟这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好汤,遗憾的是江拥辉没下决心把这锅汤断然泼掉。
二是38军轻敌。38军入朝后参加一、二、三次战役,横扫千里,所向披靡,在他们眼中,韩国军队就是典型的 豆腐军,当然,这个驻守在白马山上的第9师也不例外。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韩国军队由1946年1月创建的警察发展而成,其骨干力量为原日伪军成员,也有出自伪满洲国的军官。大部分军官连坦克都没有见过,炮兵也很弱,没有经受现代战争锻炼的专业军事人员,极度缺乏训练,所以,刚刚建立的韩国军队不仅装备低劣,士气也十分低落。李奇微将那时的韩国军队称为“一支我们甚至不敢称之为军队的相当可怜的部队”。但是在战争过程中,韩国军队进行了认真的训练和整顿,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炮火加强了,特种兵增加了,军事素养有了变化,快速反应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战场上死战不退、敢端着刺刀跟中国士兵比划的也多了,一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可观的。金钟五本人不仅作战经验丰富,而且对如何用武士道精神控制、加强军队很有一套办法,在担任第6师师长时就是人民军的劲敌,第9师在他的调教下,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可这边还把人家看作二等角色,所以在江拥辉请示兵团司令部打还是不打时,三军团代司令员王近山才会说出“你拿那么大一把牛刀杀只鸡干吗还哆嗦”的话来。
三是兵员及物资等后备力量的补充不及时。白马山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得韩国人决不能放弃,当时的总统李承晚亲自督战,他一方面直接督令韩9师在寺后洞设置收容线收容从白马山溃散下来的败兵,紧急编成反冲击梯队,另一方面则不惜血本从釜山、春川的编练师调集数万新兵,给韩9师随打随补,从而使伤损极大的韩军始终能保持每营600~700人的员额。金钟五也拥有足够的本钱与江拥辉纠缠,28团刚一溃散下来,他眼皮儿也不眨地就将韩29团给填了上去。士气高昂的中国军队这边虽然不用设置收容线收容溃兵,但对于战斗发展到如此残酷的程度,的确缺乏相应的思想和物质条件方面的准备,攻击受挫伤亡惨重的部队撤下来后往往大伤元气,得不到兵员和物资方面的及时补充,很难立刻再次投入战斗。
后备力量方面,韩军后备充足,随打随补,先后投入了9万余人,美军亦调集了重炮部队,第3师也已完成集结,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反观38军,当时的情况是志愿军大部兵力为防止美军登陆都集中在朝鲜半岛的东西海岸,38军112师、113师都参与了防御任务,只抽调少数部队参与白马山之战。所以38军参战部队最多时也就是114师的几个主力团,始终没突破15000人,根本没有后备力量可言。
四是敌军炮火及空中的优势。战斗中,南韩第9师得到了9个炮兵营和两个坦克连44辆坦克的强大火力支援。除此之外,美军空军还出动了上百架次飞机对38军冲锋部队、后方补给线、后方炮兵阵地进行狂轰滥炸。38军在白马山防守期间,不断受到敌军炮兵火力反反复复的覆盖射击,坚守阵地的伤亡成本极大,尤其是后来美军又调来了新的重炮群,准备对志愿军防守阵地进行无休止的炮击,38军已经变得被动挨打无守可言了。
基于原因,38军的白马山之战失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也不能说38军的白马山之战是完完全全失败了,志司的作战命令中还有“为配合支援部队换防前的作战,及粉碎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与提高部队的作战经验”三条。笔者认为,这才是志司指示38军发动白马山战役的战役目的,而“杀伤敌人5000人,而后争取占领并巩固之”只能算是战术目标,是量化了的、具体化了的战术目的。如此,白马山战役的战役目标倒是完全完成了。
一是配合了支援部队换防前的作战。虽然最后伤亡6700人,而且未能坚守白马山阵地,但38军不仅报了42师换防前反击白马山的不利之仇,也给了韩9师以毁灭性的打击。韩第9师士兵前身大多是有实战经验的日伪警察,参加过许多进攻北方的战斗,经过韩3个师有计划地组建和整合加上完整的美式装备,新组成的韩第9师成为了韩军队的主力师。但经过9天的鏖战,韩第9师加上法国营先后被志愿军歼灭9800余人,那些最初参加过北进的第9师老兵被38军打得所剩无几,战后的韩9师完全变成了“新兵营”即使金钟五再有能力,再有水平,把韩9师变成战前的样子恐怕也需要很长时间。
二是粉碎了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应该说,这里的“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应该是指稍后爆发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作战十分顺利,不但攻克了汉城,越过“三八线”,而且打到了“三七线”。美军奋起反击,受到了38军的顽强阻击,使得其他入朝作战部队顺利撤过汉江北岸。这样顺利的作战不可避免地在志愿军脑海中泛起一股“轻敌”的思想,这个时候志愿军在白马山碰一个“钉子”,也未尝就是坏事。白马山战役在上甘岭战役前打响,客观上给驻守上甘岭阵地的15军45师提了个醒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及李承晚的韩军都不是“软柿子”,要想取得抗美援朝作战的胜利,还要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从这一点上讲,白马山战役虽未能直接粉碎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上甘岭战役),但也对上甘岭战役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影响。从战术上说,江拥辉主动撤出白马山,使得志愿军总部得以倾全力以确保上甘岭方向的争夺,在战略大局上保持并巩固了中朝军队的主动地位。还有,白马山之战结束后,原定回国的38军和39、40军三个劲旅,奉命调往西海岸反登陆,这使制订新“登陆作战计划”的克拉克也彻底泄了气,认识到了再贸然登陆作战的可怕后果,从而放弃了再派部队登陆的计划。
三是提高了部队的作战经验。38军最先出国抗美援朝,最后归国(包括后来调往西海岸“反登陆”),是极少数的自始至终未离开抗美援朝战场的铁军。该军在朝鲜战争中,共歼敌14.3万余名,占整个朝鲜战场歼敌总数70万的五分之一。之所以有这样的战果,白马山之战失利不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而军长江拥辉在“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指挥部队血战“九昼夜”,所表现出来指挥才能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白马山战役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关于它的争论却一直存在,不仅中韩两国战史各说各的,就是网友也各执一词,“戳穿韩国白马山战役大胜中国军队的谎言!”、“韩第9师击退我王牌38军进攻的战例”等等题目的帖子并不难找到。但“是非成败转头空”。现在,再次讨论38军与第9师谁胜谁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这次战役中学习到些什么不满35岁就升为抗美援朝战争中“万岁军”的军长,成为“常胜将军”的江拥辉敢向虎山行、遇变而不惊的勇敢、沉着以及洞悉全局、果敢绝决的机智、冷静;“钢铁的部队钢铁的英雄,钢铁的意志钢铁的心”的38军全体指战员敢打硬拼、誓死完成作战任务的战术素养以及韩军第9师师长金钟五见微知著、反应迅速,这些都是后代军人学习的楷模。
(编辑栀子)
朝鲜战争中国死了多少人?
最佳答案志愿军遗骸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中壮烈牺牲的志愿军战士。其中由于作战范围横贯南北朝鲜全境,死亡人数尤其巨大。在已经解密的资料中记载,中国在这次战斗中派出志愿军100多万人,抗美援越的战斗中大概伤亡人员有30多万人,其中大概有18万人的志愿军战士遗骸还留在异国他乡。由于在战役中志愿军战士多次攻入现韩国境内作战,因此有很多战士将生命留在了现在的韩国。这也就是现在在韩国有大量中国志愿军战士遗骸的根本原因。
根据1977年通过的《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这个公约规定了尊重和善待敌军遗体遗骸。对于遗骸处理国际上公认的有三种方式:
一、在战场附近就地掩埋.这是处理遗骸用得最多的方法。这种方式在当时是不仅是处理中国人志愿军遗体,包括韩国自己的军人和美国军人都采用这个方法。这也很好理解,当时由于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不太可能马上对所有的遗体做分类保存处理。用这种简单的方法也是可以没防止死者尸体暴露于空气之中产生其它的环境危害,同时也最小程度上保留了对于死者的尊重。
二、由遗体保留国修建烈士陵园。对于战争结束后已经找到的遗骸进保护并加以纪念。事实上在韩国,早就建有志愿军的墓地,例如在韩国京畿道坡州市,就有一个“中国军墓地”,距离朝韩分界线仅有5公里,墓地里安置有朝鲜战争时期阵亡的志愿军遗骸共425具。这里的坟墓都面朝北方,有使志愿军烈士魂归故国的意思。在这个墓园里,志愿军烈士的墓石上,没有姓名,而写着编码,以及“无名人”三个字,这是因为韩国确实无法确认死者身份,只能编号管理。
三、韩国方面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有计划地归还志愿军遗骸。我方有专业的人员负责接收和安葬,让英烈们魂归故土。早在朝鲜战争打完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4年,韩国就曾经向我国归还过1万具志愿军遗骸。后来由于世界格局的再次发生变化,此项工作就中断了大概50。2013年6月,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在访华的期间,主动向我方提出:韩国保存有360具中国志愿军的遗骸。希望中国政府可以接收英烈来回家。此提议得到了中方的欣然响应。从此中韩两国政府定下了协议,每年中国清明节前一周进行遗骸的接收工作。算到现在已经进行8次。一共接收遗骸上千具。同时韩国有关部门依据历史资料记录的战场地点,有意识地开展搜寻、发掘志愿军遗骸的工作。从此将这项工作有序地推行实施中。
志愿军遗骸的接收工作表示我们国家尊重历史和那么为了国家利益牺牲自己的先烈。同时我们也通过这种方式牢记战争给全世界人带到的痛苦经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史为鉴、励精图治。
中韩历史有哪些战争?
最佳答案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 612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失败,据说30多万隋军仅有2700人返回。
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为“旧中国之有”,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
1627年 清朝丁卯之役 清朝对战李氏朝鲜 朝鲜败,求和,约为兄弟之国
1636年 清朝丙子之役 清朝对战李氏朝鲜 朝鲜败,成为清朝附属国
1950年10月 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入朝作战对战联合国军。1953年7月,双方和谈,战争结束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韩战争》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5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