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何辨别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答省略号〔……〕:它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2)表示思维的进行或跳跃。(3)表示话语的断续。(4)表示心情的矛盾。(5)省略...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东甲西甲龙舟比赛规则,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如何辨别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如何辨别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省略号〔……〕:

它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2)表示思维的进行或跳跃。(3)表示话语的断续。(4)表示心情的矛盾。(5)省略号的前面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时,一般可直接用,如:A.“汪老师……”B.“汪老师,您是……”(6)省略号的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时,一般要先在句末注上标点符号,后用省略号,如:A.“学校已放学了。……”B.“今天,阳光灿烂。……”(7)省略号的后面一般除了可用引号外,不再用别的标点符号。(8)用省略号表示省略时,如果用了省略号,一般不要再用“等”、“等等”;反之,用了“等”、“等等”,就不要再用省略号。(9)省略号还可以表示语断意留。(10)省略号又可以表示语音含蓄或状态延续、声音的断续或延长、声音被打断等。

括号〔()〕:

一般多用来表示文中的注释或补充。如:A.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现在江西省婺源县人)。B.结果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鲁迅全集》第二卷《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破折号〔-〕:

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意思转换或递进;(2)表示对前文的解释和说明;(3)表示中断或插说;(4)表示语言停顿;(5)表示提示下文;(6)表示声音的延长。

顿号〔、〕:

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一般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者并列短语。并列的词之间用了“和”、“或”之类连词,就不再使用顿号。顿号与“和”的作用是一致的。多个词语并列先用顿号,最后一个用“和”。如果并列词语结合得很紧,没有必要在行文中用停顿来突出它,则可以不加顿号。并列词语中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顿号运用方面常见错误如:

张三,李四,赵五经常到阅览室学习。(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市一中学的校长、主任、第三中学的校长、 主任都来开会了。(此句混淆了并列词语的大小层次。第二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 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此句用了“和”,前面的顿号应该删去。)

逗号〔,〕:

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其主要用法有:

a.用在较长的主语后面。 如:这个演员表上排列在最后一名的小角色, 却赢得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b.用在需要强调的简短主语后面。 如:北京,祖国的首都。

c.用在句首状语的 后面。如:在一个明媚的早晨,他登上了去石家庄的列车。

d.用在较长的宾语前边。如:我不得不承认,他的实力比我强得多。

e.用在插入语前后。如:我来北京,往少里说也有十几次了。

f.某些句中关联词后面有时也用逗号。这往往是出于强调的需要,一般民政部下是不必停顿的。如:劳动很艰苦,可是,我们根本不怕。

g.用在复句内部的分句间。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h.用在次序语后面。如:第一,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加劲干; 第二,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i.用在倒装句中间。如:多么美丽,这一朵朵鲜花。

分号〔;〕:

表示一句话里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间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分号之间必须用分号。如:白天,战士们坚守着已得的阵地;夜里, 战士们向敌人发起新的攻击。

在多重复句内, 并列分句之间必用分号。如:依照客观规律去办事,国民经济就能够均衡地、顺利地发展;违反这些原则,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快不起来。

并列的分句出于分清结构和突出名单的需要, 即使分句内部没有逗号,分句之间也可用分号。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分界处也用分号。如: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也用分号。

冒号〔:〕:

用在提示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运用冒号时要注意其提示范围。冒号提示的内容的末尾用句号。如果一个句号前的内容不全是冒号提示的,则这个冒号用得不正确。如:这种惊人产事实证明:人如果老想着钱, 看不到敌人的腐蚀进攻,就会走入歧途,可见这些事实是可以作为活教材的。(句中冒号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后边,所以用错了。应把"歧途"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没有特别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号。如:他表示:一定要来参加会议。(冒号应该删去)

比赛的结果出人预料:老年队竟打败了青年队。 (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在句子万分内部,不能用冒号。如: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句中不能用冒号,应删去。)

“某某说”、“某某想”等后边常用冒号。 但有时不想强调提示语,或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话,则不用冒号而用逗号。

如果“某某说”是在所有引文的后边,“说”后用句号。

引号〔“”〕:

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引号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一般用双引号,引文内还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双引号和单引号反复使用。直接引用别人的话,用引号;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用引号。连续引用几个文段时,每段开头都要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用后引号。

引号的作用主要有: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表示否定和讽刺

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 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使用引用时,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要注意。 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点号放在引号里边。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引文没有独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点号(问号、叹号可保留),整个句子该停顿处则停顿,该用何点号则用何点号。

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某个词语的叫句内括号。它必须紧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被注释的词语后面需要停顿,点号要放在后括号后面。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标点(问号、叹句除外)应省去。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应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句末点号。

破折号〔---〕:

表示对上文的词语的解释或表示语意某种变化。破折号的第一作用是对上文进行解释。这种用法与括号相似。 它们的区别是:括号里标明的语句仅是对上文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读的时候不必读出;破折号标明的语句坚前文的解释说明,同时又是正文的一部分,必须与上下文连读下来。所以,对上文进行注释要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注释部分若是正文,就用破折号;若不是正文,就用括号。行文中表解释说明通常只用一个破折号引出,这类语句若插在句子中而且较长,可用双破折号,即注释语前后各一个。破折号的第二个作用是表语意的递进。这种情况下,通常能看出破折号前后在时间上的推移、在意思上的推进、在空间上的转移、在情节上的变化。破折号的第三个作用是表语意的转换,批语言表述中一个意思突然转到另一种意思上去,破折号前后不是同一方面的内容。第四个作用是表示声音的中止、停顿、延长。另外,破折号还用于连接歇后语,标明文章副标题和词、诗、文的作者及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间。

省略号〔〕: 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主要用法有: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d.表示语意未尽

e.表示沉默不语

并列词语在句中作定语时, 省略时只用"等"不用省略号。使用省略号要注意它和前后标点的关系。省略号前边如果是完整的句子,此句点号照用;如果不是完整的句子,一般不用点号。省略号后边一般不用点号。省略号后边有时用点号,目的在于分清结构,表示不与下文相混。

书名号〔《》〕:表示文中出现的书名、报刊名、诗文名、歌曲名、戏剧名、绘画名、电影和电视片名等。书名与一般用双层尖角号表示。书名号内还要用书名号时,里面的用单层尖角号。

着重号〔.〕:标明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文字。着重号用小圆点表示,点在被强调的文字下边,有多少个字,就点多少点。

连接号〔-〕:表示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小短横,高低居中。它一般用来连接起止时间、相关数字、两个地名等。

间隔号:标明词语的分界。它是一个小圆点,放在隔词语的中间,高低居中。它用在并列的词语构成的标题中;用在词牌名与题目间;用在书名与篇章名之间;用在外国人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部各部分之间;用在表示年月日的数字之间。

专名号:表示文中人名、地名、朝代名、团体名等。它是一条横线,村在专有名称下面,目的在于使之与一般词语区别开来。它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中著作里面。

标点符号使用误区细说!

一.顿号误用

顿号表示句内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但,易出现下列误用现象。

1.约(概)数间误用顿号。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95年)

[点拨]这儿“三、四”是约(概)数,不应有顿号。

2.并列数字之间缺顿号。

这项任务由三四班共同完成。

[点拨]由“共同”可知“三四”并非一个班。不能缺顿号。

3.集合词语间误用顿号。

“高招”期间,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好大专院、校的收费关。

[点拨]“大专院校”是集合词语,已约定俗成,不能断开。另如,“工农兵”“生动感人”“中小学生”“公检法三家”等。

4.不顾内容层次的滥用。

来这儿参加冬令营的有湖南、湖北的中学生、广西、云南的大学生。

[点拨]“中学生、广西”中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5.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今年春季,这个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97年)

[点拨]此句中的“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不是句子内部的成分并列,而是三个主谓句的并列,应该用逗号。动宾短语并列时同此,如“他常来这里下棋、品茶、听书”也错。

6.语气词后误用顿号。

花园里的花可多了,什么海棠呀,玫瑰呀,米兰呀……五颜六色,挺吸引人的。

[点拨]名词加了“呀”“啊”“呢”等就成了短句,用逗号不用顿号。

7.连词前面误用顿号。

参加这次龙舟赛的有永顺花船、辰溪红船、以及沅陵黄船。

二、逗号误用

8.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逗号。

我校是……培训学校之一,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96年)

[点拨]此句中“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教师队伍”都是动词“有”的宾语,也无层次上的大小,所以它们之间用顿号即可。

9.不顾内容层次的滥用。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点拨]“白天”前应该用分号,因为该句三个分句却是两层意思,不如此显示不出层次。当然,层次间关系除并列外,也可能是承接、转折、因果。

10.在话语人的最后误用逗号

李三问:“去哪里?”“操场!”王二答道,这两个字吐得很重,让李三有些发蒙。

[点拨]在引用的话语结束后,在“说”(道、讲、问、答)之后的标点只能用句号,不能用逗号及其它标点符号。

11.独立的引文前误用逗号。

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04年山东)

[点拨]完整的直接引用(句号在引号内)前应该用冒号。

12.总结语前面误用逗号。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04年江苏)

[点拨]“好一派……春光”是总结前三层,前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冒号。

三、分号误用

13.总结语前面误用分号。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95年)

[点拨]“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是总结前文,分号改冒号。误用原因同12,属未搞清前后关系。

14.句中无逗号直接用分号。

成才的关键有三条:一是身体健康;二是作风塌实;三是耐得住寂寞。

[点拨]分号是在仅用逗号已无法区分层次的情况下使用,如12。

15.句中有句号再用分号。

龙舟的广东龙舟

顺德的龙舟竞渡自古有名。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实则全县各乡堡都兴行划龙船,现今市博物馆尚存康熙年间杏坛北水村“压尽群龙”石匾。龙舟分“游龙”和“赛龙”两种:“游龙”体积大,装饰美观,称“龙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饰旗鼓助兴;“赛龙”体积小,称“龙艇”,从三桡至十五桡不等,重在竞划速。

现代顺德男、女龙舟队分别成立于1983年和1985年,曾多次代表中国出征

香港、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世界大赛,顺德龙舟在全国和国际性重大比赛中共获得60项冠军、18项亚军、5项季军。在1994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亚洲龙舟锦标赛获得四项金牌;1995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获得7项金牌;另外,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第一次比赛就包揽了民运会龙舟六个项目中的四金二银,实现了广东代表团在民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在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五金一银的好成绩。在2005年在德国举行的世界龙舟进步赛上,代表中国获得7金1银的好成绩。

九江龙舟平时沉于水底,以泥埋藏防木质腐朽。每年举行龙舟活动前夕都会“起龙”,把龙舟从水下的泥土中挖出,然后清洁龙头、龙尾,上漆翻新,准备工具、饰品。举行活动当天天未亮时要装上龙头龙尾,然后进行“采青”。天亮后,龙舟盛装打扮,在九江圩涌段来回游弋表演,称为“游龙”。翌日,结契的龙舟相聚竞渡,争夺高标,互赠彩旗,互到村里拜访,请吃龙舟饭。晚餐后,结契龙舟在河涌里划行,互相送别,俗称“送契”,有闹至深夜方休。另外,在10月2日,会进行龙舟出海活动,场面可谓壮观。龙舟活动一般持续2-3天,也有连续几天。结束后,复将龙舟沉埋于水底。

九江划龙舟并不是在端午节,而是在国庆节。在九江,明、清两代已经很盛行在端午划龙舟了。民国时期,划龙舟活动改在秋凉初届、农事稍歇的八九月间举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定位10月10日划龙舟;新中国成立后,则在10月1日游龙、赛龙舟庆祝国庆,端午不再划龙舟。

九江镇的龙舟是海内外闻名的,九江镇的龙舟队在全国赛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参加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第16届亚运会),夺得了不少荣誉。如今,九江镇的龙舟活动依然相当盛行,每年九江镇各个村社都派出自己的龙舟参加比赛、在河涌内划行表演。 龙舟是龙文化的一分支,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一直流传下来。龙舟节(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是和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间节日一样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原先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行为方式,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甚至超载国界,流传到外国了,可见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之深远。屈原泉下有知,也含笑九泉了。进入农历五月,莞邑大地龙舟锣鼓之声已不绝于耳,此起彼伏。因为此时各地都举办龙舟赛。这时万众欢腾,万人空巷,任何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规模在她的面前都显得逊色了。不论男女老少,本地外地,倾巢而出,一睹赛龙舟的盛况,连学校也调整课时,让孩子们有时间到现场观看。欢乐的儿童唱着“扒龙舟,跳龙头,买斤猪肉煲莲藕,大只麻虾点油”的儿歌,街头巷尾,一片欢腾。新龙船下水这天,最为热闹。凌晨天未亮,村里的青壮年就划着龙船,燃响鞭炮,敲起锣鼓,去庙头南海神庙拜神去了,祈求太平盛世,风调雨顺,老少平安。全村人都去聚餐。村前的地头里,架起炉灶,生起柴火,大家自动出人出力,忙这忙那,劏鸡杀鸭,拔毛洗菜,大鱼大肉搞出丰盛的九碗头。大家围坐在一起大快颐朵,热闹非凡。任何一个民间节日,都没有这个排场。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新龙船下水,还有烧猪分,凡是有捐款的人的都可以分到。虽然烧猪肉每天都可买到,但这种烧猪有着特殊的意义,神圣无比,手捧烧猪肉,无比自豪高兴,皆大欢喜。还有邻村友好世谊送来的金猪饼食,以示祝贺。

附近的村子,各有各的龙舟节(乡人叫“龙船景”)时间互相错开,避免日期相同。有的龙船景“扒标”即竞赛,有的“趁景”即不竞赛龙舟游龙嬉戏,庆贺节目。如果是扒标的话,那可热闹了,龙船上的健儿,个个象座铁塔,腰圆背粗,力大无比。一声令下,赛龙如离弦之箭,水花飞溅,力争上游。沿岸观众呼声震天,喊声雷动。赛程较短只几千米。听老人讲,以前的赛龙船要转几大圈,划上几个小时,拼体力,拼,拼智慧。一场龙舟下来,虎背熊腰的青壮年人,都像散了架似的,手脚麻痹。跳龙船头的人是全船的指挥,要灵活机动,多谋善变,指挥得当。打锣鼓的人要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鼓舞士气。最关键的部位是划头位的人,人称:“扒头桡”他们是全船力气最大的人,指挥着全船的节奏去划,能够当上扒头桡的人是很光荣的,船尾掌舵的人也丝毫不能怠慢,他掌握着龙船的方向,稍有疏忽,变铸成大错。所以赛龙船是集体运动,一定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方能取胜。 前面讲过如果是新龙船下水,或某村的龙船景,必定大排筵席,宴请宾客。村里发出请柬,邀请世谊友好,同姓宗亲赴宴。他们会划着龙船,船上坐满了应邀而来的宾客,带来礼品,共叙友情。此刻的龙船,成了友谊的使者,感情的纽带。有时新龙船从某村经过,如果村里人有这条龙船的亲戚好友,便会自动带上礼品,在龙船标(一块布)写上对方的姓名,赠送给亲友,以示祝贺。受礼的龙船,缓缓靠岸,鸣炮,拱手作揖,其情其景,十分威武。有的村子在龙船景时,发出请柬,邀请世谊友好的村子来助兴,被邀请的村子会自发组织一批人。不论大人小孩,划上龙船,满满的一船人,来到该村的和面上游龙,还会受到盛情接待,他们都成了友谊的使者,增进双方感情。村民们广邀亲朋好友来庆贺,宰鸡杀鸭,裹粽赠送,家家户户高朋满座,不亦乐乎。哪户家人来的客人最多最体面;反之,脸上无光了。趁龙舟佳景,宴请亲朋,共话桑麻,浓浓的乡情化作一道美丽的彩虹,长留在人们的心里。 乡亲们把赛龙船看成是和生命一样重要,训练时挑选全村最健壮的村民,冒着酷暑烈日,不怕日晒雨淋,都想争取个好名次。倘若旗开得胜,飞龙第一,划手们便受到凯旋英雄式的待遇。犒赏三军,大排筵席,一醉方休。大家吐气扬眉,滔滔不绝,共庆凯旋。 划龙船有些禁忌,就是不准妇女登船,更谈不上划龙船了。有时龙船从桥下划过,桥上也是不准妇女走过,否则视为不吉利。这纯粹是封建思想作祟,重男轻女。所幸的是,这种风气有所改变,还组织女子龙船队,妇女们飒爽英姿,和男人一样赛起龙舟,男女平等,吐气扬眉。 源远流长的龙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独具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千百年来,时代相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特有的风俗习惯十分有趣。今天,划龙船已成为一项强身健体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冲出国门,为国争光。喜看东邑大地,龙舟鼓声,催人振奋,水上蛟龙,奋勇争光,齐心协力,共绘美好宏图。 叠滘扒龙船清代夫子易瑞瑜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翠拥两岸,袅袅清风送爽,男裳女帕,腼腆随波笑纳。龆龀香囊胸披挂,雀跃堪嘉。妇孺包粽告天下,蒲符护家。清代,客籍叠滘教学先生易瑞瑜,曾受乡绅何子权等委托,撰写《叠滘八景》、《叠滘十馨》闾事,以告诸来者。并书于“中堂”上,挂在培风社学中座。在《叠滘十馨》的“七龙竞渡”中,就有“双溪涌曲,端阳吊屈,龙船竞渡,明兴清盛”的记载。从中可以知道叠滘龙船的悠久历史。清末民初,叠滘乡有龙船9艘,分别是:茶基、陈丰、圣堂、江头、东宁、庆云、东胜东、三馀堂、潭头等。后来,江头、东宁两艘龙船自行废置。叠滘龙船,各有其历史渊源。陈丰坊龙船是白胡须的,因其在老土地庙“点精”,而老土地是白胡须,龙船也随之白胡须。陈丰坊龙船的龙尾是“挛弓的。所以世称“挛弓龙尾,白须老土地”。庆云坊(海边坊)龙船是红胡须的,因其在温、许二公(临海庙)处“点精”,而温、许二公是红胡须,龙船也随之红胡须。世称“红须军师。相传,庆云坊龙船的红色胡须,是一种稀有野兽的毛,特别矜贵。早期,庆云坊有两艘龙船,就是大梭和小梭。大梭扒出海,小梭内河扒。除了陈丰坊、庆云坊龙船的胡须特殊之外,其余都是黑胡须的,因其在北帝(大庙)处“点精”,而北帝是黑胡须,龙船也随之黑胡须。只有陈丰坊龙船尾是“挛弓”,其余都是直尾的。叠滘龙船,与时俱进,从1981年开始,至2002年,拥有柚木龙船15艘。分别是:茶基、陈丰、圣堂、激边、江头、宁聚、庆云、村头、澳墟、叠北俱乐部、东胜东、三馀堂、潭头东约、潭头三约、新约等。因为过去修造龙船,有用水松木、有用坤甸木,这些木料,都不适合时代的要求,被淘汰了杂木、坤甸木旧龙船共19艘。

摘自《叠滘乡志》2006年版 潮汕的龙舟有多种样式,正规的龙舟有龙头、龙颈、龙尾。龙身半圆而长,宽1.4米至1.6米,长短不—,有容纳12对桨、 16对桨、32对桨不等,最长的可容纳52对桨。龙舟分红龙、黄龙、青龙、白龙数种,乌龙由于易出事,且有历史教训,为人们所忌讳。龙身龙腹按麟甲模样涂彩,并根据红、黄、青、白龙种,突出各种颜色。色泽艳丽鲜明,图案漂亮眩眼。不同龙舟挂着长长的不同色泽龙须,标志突出。龙舟下水以后,各村龙舟要划至龙王庙或其他神庙附近,祀拜神灵,祈求获胜和吉祥。龙舟赛前都进行训练。竞赛时,划桨壮汉分坐两边,中间是一位击鼓的总指挥,稍前还有一位打锣的。有些地方还要物色一个10至12岁左右的男童“靠龙规”。一般是当地富豪子弟,长相标致,按小侠客装饰,扎头巾,束腰带,打绑腿,涂粉脂,穿着艳丽丝绸衣服,斜躺在龙颈上,竞赛时,一边摇着右手的小葵扇,一边配合锣鼓节奏吹哨子。开赛之前,这个孩子就像戏曲明星一样,被大群红男绿女团团围住观赏。龙舟竞赛翻舟之事时有发生,孩子要套上救生圈,并由最前面的头、二桨手负责保护。俗语说:“潮汕人无脸输死”。龙舟竞赛在…十分激烈的气氛中进行,舟上的健儿们倾尽力气边划水边呼唤,岸上的观赏者,也为自己村庄的龙舟呼号助威。经过多个回合的角逐,胜利者夺得标旗,演戏及举行酒宴庆。

潮汕的龙舟一般不造黑龙,据说黑龙较易出事。潮汕流传着一个“红龙红彤彤,乌龙钻人洞”的掌故。相传旧时端午节前后,行驶于榕江下游的小木船船夫常说,当船夜里划至曲溪(现揭东县城)附近时,在那段水深流急漩涡打转的地方,常隐约听到阵阵呼唤声:“帕啊帕,欠个掠尾师父!”(划呀划,少了个掌舵师傅!)古时,揭阳县龙砂乡的江氏后代,为纪念祖先,决定建一座祠堂。 一日,在清理祠堂地基的时候,挖到了两瓮铜钱。祠堂建好后,乡里商量造两条龙船,就用这两瓮铜钱来做龙鳞。当在造船的时候,造船师傅对这金光闪闪的铜钱很是喜爱,便私藏两枚带回家。可是后来不管怎么安排,船上总是少了两片鳞,那师傅暗暗着急。后来终于心生一计,在一条船的头上少安两个铜钱,变成了一对龙眼。这来,龙船更象真的一样,众人都称赞那师傅的手艺。并择定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进行龙舟竞赛。这天一早,掌舵的古溪正起床。他的妻子从溪边洗衣服回来,惊慌地告诉古溪伯,说她在洗衣时,见龙船伸着头在吃溪边的竹叶。古溪伯不相信,说她是看花了眼,不能到处乱说。古溪伯想起人们说的,女人用的东西会克邪,便要求丈夫穿上她的围裙,以保平安。古溪伯只好听从妻子的话,围上妻子的腰裙。吃竹叶的是少安两个铜钱的乌龙,又洽是古溪伯掌舵的。这条龙船一下水就驶得飞快,有人说这条船船身轻,须缚上两条板凳,挡一挡水。谁知缚上了板凳,象添了龙脚,划起来就更快了。又有人说,须在船肚上安一千石臼压重。这样,石臼又变成龙脐。竞赛开始,这条龙船快得异常。一眨眼便从枫口驶到了缶灶村的南面。这段榕江,有一个叫做“龙洞”的,漩涡大,水流急,据说这是条地下河。古溪伯掌舵的乌龙来到这里,他来不及撑开,龙头便直钻直漩涡洞去了,龙尾一甩,把古溪伯甩上天空,直掉到黄岐山上。整条龙船所有的人,除了古溪伯外,都钻进龙洞去了。 只因缺个掌舵师父,所以龙船便不会从北河潭角的虎洞钻出来。从此以后,每逢风雨交加之时,人们常常听到从龙洞传出划船的锣鼓声和“划啊划!缺个掌舵师父!”的喊声。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日,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皆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

论坛里都有人做出来的参考答案 可参考

网址是

第一批次答案:选择题1ADE2D3ABCD4ABD5ACDE6ABCDE7C8A9D10B11B12A13C14B15B三、简答题

1、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所写的地坛的景物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诗经》的"赋比兴”指什么?(举例分析)

1、答:对"我”来说,地坛是十五年来养育"我”的环境,它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是一种象征类比关系。文中所写的地坛景物特点即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文中写到"我”家与地坛有不解之缘。"我”家离地坛很近,即使搬了几次家,始终围绕它。它历尽苍桑,就是为了等我的到来。作者残废双腿后天天摇着轮椅去地坛。由于那时人们的注意力不在保护文物上,因而地坛显得十分的破败、荒芜冷落。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的色彩淡退了,玉砌雕栏坍塌了;满园老树荒藤,遍地野草,园子沉寂无人,成了虫子的乐园。作者曾在这里以极大的耐心专心至致地想关于死和为什么生的问题。

但作者说这园子的景物不衰败:

老柏树永远镇静苍劲,荒藤野草茂盛得自在坦荡,草木竟相生长,就连无生命的露珠也聚集、滚动,摔出万道金光。寂寞的雨燕的高歌,把天地叫喊得苍凉;秋霜中的落叶在风中飘摇歌舞,坦然安卧;地上的坎坷被夕阳照得灿烂。

尤其可贵的是园中的昆虫们:渺小的蜜蜂,生命短暂的蝉、瓢虫,生命低贱的蚂蚁,它们不因其渺小、短暂、低贱而放弃生命,而是尽其性命在那里忙碌,以认真的态度在对待生活。整个园子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这使作者终于想明白了,"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个人必然会降临的节目”,唯一可以考虑的"是怎样活的问题”,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其作用及象征意义:园子冷落,象征了作者残废双腿后的坎坷人生,"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作者面对不幸人生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个性。

2、赋比兴是前人从《诗经》三百篇中归纳出来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揭示出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人们将它与《诗经》的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比兴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现采朱熹《诗集传》的说法:

比者:以彼物以比此物也 亦即打比方,比喻。《诗经》中常以常见的、具体的事物比不常见的、抽象的事物,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前边介绍的《魏风·硕鼠》,以贪婪可憎的大老鼠,来比残酷剥削人的奴隶主,既揭示出奴隶主剥削本质,又形象地表达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贴切、形象。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歌的情感往往是有所触动而发的。这里所说的"兴”,就是触景生情、触物动情的联想方式,同时它也是渲染、烘托环境气氛的手段。这种方式,常放在诗的开头,因而又称起兴。如《蒹葭》诗,全诗三章都以苍青芦苇、茫茫的秋水、皑皑的霜露,构成了浩淼而清凄的意境,为抒情主人公的艰难跋涉、上下的求索创造了环境,为抒发对爱情的执着的追求精神渲染了情感气氛。

比、兴常常连用,例如前边介绍过的《关雎》,诗人以小岛上的雌雄相伴的雎鸠鸟来比君子与淑女的成双成对抒发"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思慕之情,这是比;又可理解为诗人看到小岛上的鸟都是雌雄相伴的,而触动了对爱情的渴慕、对淑女的思念,直至"辗转反侧”的痛苦。

比兴成了古代诗歌的传统的抒情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铺陈直叙。如《氓》,铺叙了抒情女主人公从两小无猜的"信誓旦旦”,到"秋以为期”的订婚,到"以尔车来,以我贿(嫁妆)迁”的迎娶,再到"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婚后的勤劳而艰苦的生活,最后"言既遂(遂愿)也,至于暴矣”的被抛弃。从这叙述中,让人直接的感受到姑娘所遭受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公。

阅读沈从文《箱子岩》中文段,按要求作答

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日,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皆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桡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砰砰砰砰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A概括本段描写的大意。

B这段属于场面描写,作者从哪两方面(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的?

C "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的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几句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D这段描写突出了湘西人怎样的精神?

答:1、叙写15年前游箱子岩的情景。重在纪事,围绕着龙船竞渡,充分展示了湘西秀丽的山水及古朴的民风和由此而引发了感叹。

2、如箱子岩下五月十五大端阳节赛龙舟的场面,描写的热闹非凡。作者先从正面描写龙舟的美丽、三只龙船上青年桨手的英姿和比赛时鼓声的响亮、龙舟的飞速,然后再从侧面描写两岸观众助兴呐喊、鞭炮齐鸣的情形。两个方面都写得有声有色,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3、“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的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几句采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4、这段描写着眼于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意在渲染湘西人民潜在的奋发精神。

第二批次答案:选择题1B2ABE3ABD4ABC5ABDE6ABC7A8D9D10D11A12C13C14C15B

四、阅读题

阅读《史记管晏列传》中文段,回答问题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而阔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A本段叙写表现了晏婴怎样的品格?

B文中的“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几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C文中从哪几方面将晏婴和御者进行了对比描写。

答:1、本段通过叙写举荐御者(车夫)的轶事表现了晏婴知人善荐的宏达胸襟和高尚品格。

2、文中的“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几句运用了叙述的描写方法。

3、文中从等方面将晏婴和御者进行了对比描写。

三、简答题

1、苏轼《贾谊论》认为贾谊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2、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描写的母爱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进行描写的?

1、答:贾谊一直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苏轼在《贾谊论》中却认为他的悲剧是他自己不能耐心的等待时机,不会忍耐,造成的;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对今人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通过贾谊的事例,作者告诉我们,无志者难以致远,无量者难成其志。

只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遇挫不退,百折不挠者才能有所成就。

2)学习前人疑古精神,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新的意识和能力。

2、答:1)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写母爱给予作者面对不幸的力量和勇气。每个人都沐浴过母爱的阳光。但每个母亲对儿女的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本篇中“我”的母亲对我的爱是无声的、理解的和毫不张扬的深爱。儿子遭遇了不幸,心情痛苦焦虑,每天摇着轮椅独自去地坛,母亲虽不放心,但她理解儿子需时间和独处的空间去思考人生,尽管她并不知道那过程有多长,那结果是什么。所以每次我去地坛,她都无声地为我准备,送我出门;实在放心不下时,就到园子里寻找我,只要看见了我就转身悄悄离去,绝不打扰我;如没看到我,就端着眼镜寻找。无数个难眠的黑夜,无数个黑夜后的白天,她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她情愿替儿子遭难,替儿子死;她希望儿子活下去,“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母亲是怎样的压抑着难以忍受的痛心和焦虑啊,这无声的行动浸透了母亲的深深的爱。“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母亲“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给了我战胜不幸的力量,抚平我心灵的创伤。在这里,对“我”来说,地坛是十五年来养育“我”的环境,它和母亲 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是一种象征类比关系。

2)文中以亲身感受和强烈的情感展示母爱的深沉。

首先是直接的无声的行为描写。儿子遭遇了不幸,心情痛苦焦虑,每天发疯地摇着轮椅独自去地坛,母亲则送行伫望,但从不问儿子为什么;母亲放心不下,常到地坛去寻找“我”,她不知在那么大的园子里走过多少路;只要看见了我就转身悄悄离去,绝不打扰我;如没看到我,就端着眼镜、步履茫然而急迫地寻找。在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压抑的是她那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焦虑,显露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理解和她坚强的性格。无数个难眠的黑夜,无数个黑夜后的白天,她心神不宁、坐卧不安。

其次是通过“我”之口对母亲进行心理描写。“我”设想当年的母亲在儿子痛苦时,整日“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兼着“惊恐”、“祈求”和不断的自我安慰;“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我”觉得母亲的死,是由于她心理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回去。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儿子身遭不幸,母亲比儿子还痛苦,使深挚的母爱感人肺腑。

再次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文中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痛悔之情的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的动人力量。

第三批次答案:选择题1C2C3A4ABCD5ABDE6BC7ABCD8ABD9C10B11D12D13D14B15B

四、阅读题

阅读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文段,回答问题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

“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请回答:

A这部分文字段描写了狂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B文中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什么?

C狂人“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什么?

D文中的“赵贵翁”代表了什么?

E根据这部分,并联系全文看,狂人是个怎样的人?

答:1、这部分文字段写了狂人语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多疑多虑,思想活跃,不合逻辑等性格特征。

2、文中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的是封建社会历史。

3、“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狂人勇敢地反抗封建礼教。

4、文中的“赵贵翁”代表了封建统治者。

5、根据这部分,并联系全文看,狂人的形象:

既是被封建礼教迫害的受害者,又是反叛封建的叛逆者的独特形象。

狂人生活在一个有在有几千年“吃人”历史的社会里,30多年不见月色,时时担心被周围的人吃掉,动不动就被大哥关进黑屋子里,被迫害成了精神病患者。但狂人对几千年的吃人历史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疑问;他勇敢地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他怒吼“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他呼喊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狂人这含泪带血的呼喊,高亢而激越,震撼人心,撕裂黑暗。这里刻画狂人却是一个最勇敢的反抗者。

三、简答题

1、屈原《离骚》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什么是细节描写?运用细节描写有哪些要求?

1、答:屈原《离骚》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有:它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真正的光辉起点,它为我国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1)创作手法的突破: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产生的现实主义之后,与之相辅相成的又一伟大的艺术传统。

我国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是口头创作的神话文学,是朴素的、自发的阶段。从屈原开始,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得到比较自觉的运用,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文中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是一个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炽热的感情,不懈的斗志。他纯洁、高大、完美,可以"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已经不是流俗和现实中的人物。诗人将丰富生动的神话与深沉理智的个体人格溶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作者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编织成一个奇异的世界。情景怪诞奇异,境界仿佛迷离,场面雄伟壮丽,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比喻象征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想。楚辞的浪漫主义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表现手法上的开拓:比兴手法的运用

屈原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美人香草”的比兴格局

《离骚》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比兴在《诗经》里已开其端,但大多数的比兴是比较单纯和静止的,比兴的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则将这种手法扩展到诗篇的整个艺术构思上,借以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群来。整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遇不幸的姑娘。她有爱美的天性,喜好用芳洁的物品修饰自己,因受到众女的嫉妒与谗毁,终被遗弃。女伴责怪她太固执,但她仍坚持自己爱美的本性,

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以女子的命运和诗人的政治遭遇叠合交融在一起,造成迷离恍惚的艺术效果;增加诗歌的风姿与芳悱的情韵。比兴还表现为大胆的想象,大量使用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来托讽现实,连花草禽兽都获得了人格象征意义,将天上人间,过去和现在,人情和物志多方面因素糅合在一起,形成充满奇情幻想、光怪陆离的形象体系,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其实这种"美人香草”式的寓意手法为《离骚》所独创,对后世影响深远。

3)诗歌形式、语言的创新:打破《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后人称之为"骚体”。 语言艺术上多用双声、叠韵、重言等,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蕴,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熟练地运用对偶工巧的句法表现出高超的语言艺术功力。

2、答:1)细节描写的定义:细节描写,就是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它是记叙性的文章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是文学作品中具体、细腻地描绘人物、事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与“重大情节”相对而言。

细节似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将情节中最细腻,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逼真、生动、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细节的运用要求:必须从全局着眼,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选择真实的、合情合理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并将其有机地组织在艺术形象体系之中。要注意防止因琐屑繁杂而成为冗笔,淹没作品主题的现象。

第四批次答案:选择题1ABCE2C3ACE4BC5ACD6ABDE7A8B9B10C11A12D13B14A15D

三、简答题

1、简述诗歌的基本特点。

2、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一词的写作起因是什么?主题是什么?

1、答:诗歌的基本特点:

1)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诗歌诗抒情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方法。

间接方法:叙事、写景、议论、情态举止等。

其中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中常用的方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寓情于景、借景寄托、染情于景、因情造景等。

2)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

3)语言凝练而富于形象性。

4)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押韵、节奏、对偶、平仄等)。

2、答:1)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一词的写作起因是:这首词作于金章宗太和五年(1205)年,作者元好问前往并州赴试,路上遇到捕雁的说:“我今天早晨捕获了一只大雁,杀了它。脱网的那只大雁在天空中悲鸣不愿离去,竟然自投于地而死去”。我把它买了下来,葬在汾河岸,并垒有石头作为标记,将这坟为“雁丘”。同行的人多为此写了诗,作者当时也作有《雁丘词》。从前所作,不大符合音律,所以现在重新修改。

2)主题是:这首词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寄托了作者的爱情理想。

四、阅读题

阅读老舍《想北平》中文段,回答问题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A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B“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中的“这个”指代的是什么?

C本文是写北平的,文中写对母亲的爱的作用是什么?

D为什么对北平的爱说不出

E老舍《想北平》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答:1、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感受,诉说对北平说不出的爱,这爱溶在血液里,化在性格脾性里,抒发了对家乡的悠悠思念和深深眷恋的感情。

2、“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中的“这个”指代的是:对母亲的爱。

3、文中写对母亲的爱用以比喻作者对北平的爱我“说不出来”,犹如对母亲的爱说不出一样的深厚、自然而伟大北平的情调,表达由衷的爱。

4、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因为感情到了极点。老舍先生在这里采用了反复手法,强调了他对北平爱的强烈、真挚、深沉,大爱无言。

5、老舍《想北平》是散文体裁的文章。

四、阅读题

阅读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A这首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B“弃我去者”、“ 乱我心者”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C“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指谁

D写出表达作者高远理想的诗句。

E“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答:1、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首先平地突起波澜,喷射出胸中抑郁之气。无数个昨日和今日接踵而来,又匆匆而去,每一天都深感时光难驻,功业未成的烦闷。重叠的语言以及一气鼓荡的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郁悒忧愤、苦痛难遣的感情状态。

3、“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指南朝齐诗人谢眺。

4、“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抒发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和奔放昂扬的激情。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吟唱的便是决绝现实的悲歌。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使诗人总不能“称意”,李白无法解决这矛盾,只有选择脱离世俗社会,隐居山林湖泊之路来摆脱苦闷。是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表达了消极出世的情绪。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东甲有三条龙舟》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