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目前还有哪些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世界上最早有君主立宪制特点的是赫梯族,确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英国。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在确立议会主权的同时保留了君主。国王开始逐...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西班牙前国王将离开,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目前还有哪些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

目前还有哪些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

世界上最早有君主立宪制特点的是赫梯族,确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英国。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在确立议会主权的同时保留了君主。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到20世纪初,欧洲所有剩余的君主(假如不将教皇列入计算)都是立宪的君主。立宪的君主虽然依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们的权力和义务或多或少受到宪法明确地规定。

君主的权力多少受到限制,有一些君主的权力被限制到仅仅作为国家的代表,而没有实际的权力,称为“虚位元首”——英国、日本等都是此类例子,但君主依然很受人民爱戴和尊重。今天也依然有一些立宪的、拥有很大权力(比如组织或解散政府、指挥军队)的君主,例如位于中欧的列支敦士登;君主的权力被限制到仅仅作为国家的代表者,往往前身是走向“军国主义”之“帝国主义”却先胜后败之君主,例如:1945年日本昭和天皇。

共2张

现存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君主立宪制,则仍为现代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如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瑞典、丹麦、日本、泰国、柬埔寨等。

立宪权制

二元君主制,亦称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指君主立宪的前提下,君主权力大于议会,各种主要法令都要经其签署,并且常有权委任首相和上议院议员,某些国家还有君权神授色彩,而不是政教分离的。

二元君主制是起源于近代欧洲现代化,从政府层面看来,在有两个形式上矛盾的方向同时进行,便是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制的成立,和相对的自由民主的私有财产的确认,在后世理解是因为公民社会和理性主义发达的结果,所以可以接受政府以独立于营利事业原则外运作,而专注于国防和外交事务。

但在较后才开始现代化的欧洲国家,为了扩张政府权力又为了吸纳社会上不同的思想的人士,为了晋身政府层面加强其运作,于是一部分君主制国家在统一和独立的同时,编成了宪法成立议会,但和“虚君共和”相反是“虚位议会”制度。一般认为二元君主制是原型是16世纪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但成熟于拿破仑时代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是当时拿破仑因战争需要而称帝,但又希望能保持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成果之产物。而且受到十九世纪中欧洲推广,如德国和意大利统一后宪法所仿效。并受到很多仍然保持前启蒙时代的诚虔信仰的非欧洲社会的接受,例如日本的明治维新甚至巴列维王朝时代(伊朗伊斯兰革命前)的伊朗。

但在实践上二元君主制,因为无法同时兼顾君主和议会权力之争,往往沦为了第三方的武装革命或政变的牺牲品,如战时的日本

西班牙前国王现身阿联酋豪华酒店,为何会引起热议?

因为西班牙前国王之前向王室递交了一份出走声明之后就直接消失了,媒体对于他的行踪一直捕捉不到,而这一次他现身阿联酋的豪华酒店被媒体拍了下来,并将其下飞机的照片公之于众,所以说才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这一次西班牙前国王终于大约在两个星期前暴露在了媒体的镜头之下,而其现身的阿联酋豪华酒店,就是驻扎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一个总统套房之内,并且媒体还向人们展示了一张其刚刚下飞机的照片。

在这之后,西班牙媒体马上就对前国王的一系列的行踪进行了分析,根据我们所知道的信息可以推测出胡安在刚刚出走时就租用了一个中型的私人飞机,相当于自己有了私人飞机之后,那么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这也是为什么,媒体之前一直捕捉不到胡安的行踪,因为根本没有办法在航班信息那里查到胡安的起飞以及停落信息,而此次胡安使用中型飞机里面的人员包括了4名保镖,同时还有另外6名工作人员,起飞地点是从马德里开始起飞的,然后前往葡萄牙,但问题是这艘私人飞机并没有进入葡萄牙境内,只是在其边境地区进行了一个短暂的停留,然后再马上起飞了,那么为什么飞机开始的时候是飞往葡萄牙,但是最后却没有进入葡萄牙的领地,结果改变了航线,这件事情媒体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然后在这件事情一直到两个星期前,胡安现身阿联酋的豪华酒店,整件事情才算完,但是在这之间发生的事情以及胡安的行踪,媒体仍然没有办法进行推测。

可以说西班牙前国王胡安到达了阿联酋的豪华酒店之后,受到了非常高级别的待遇,酋长宫殿酒店特意提升了安保级别,就是为了来保证胡安的健康和安全。同样的这件事情也引起了英国的注意,英国广播公司甚至表示之所以胡安会下榻到酋长宫殿酒店是由于胡安和阿联酋首都的酋长国王关系非常好,所以屡次来光顾他的生意。

现任西班牙国王因为什么被流放了?

不是流放,而是他的爷爷放弃了王位,辞职了,带着家眷辗转了欧洲一些国家,最后呆在了意大利,而胡安卡洛斯一世就出生在意大利。后来弗朗哥决定让他接班,从小就开始塑造他。他也就很小就离开父母回到了西班牙。一直在弗朗哥的安排下接受正统皇室教育。弗朗哥死后,他就登基了。其中还有一些波折略了。

阿拉贡内斯为什么要离任

今年69岁的阿拉贡内斯,带领24年无缘国际大赛四强的西班牙队以三战全胜的战绩顺利拿到最后一张欧洲杯半决赛的入场券。他英明的指挥征服了所有西班牙人,尽管倍受拥戴,留任的呼声强烈,老头子还是表示不再与西班牙足协续签即将到期的执教合同,“我向西班牙足协以及所有媒体郑重声明,无论比赛输赢,我都不再执教西班牙国家队。”

在离任之际,阿拉贡内斯的告别词只有感谢,面对执教以来所遭受的各种非议,智叟却以另一种态度来审视,“我要感谢那些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都支持我的人。就连那些批评与指责对于我来说也是好的,我同样也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的态度让我更好地反省自己,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思考再思考。这对于任何人来说,不管他从事什么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面对朝夕相处的爱将们,阿拉贡内斯感到十分骄傲, “我很骄傲我的工作被大家认可,但我为我的球员们感到自豪。我将离开一群真正优秀的球员。”

当地时间6月26日,西班牙将在半决赛再次面对俄罗斯,尽管阿拉贡内斯杯赛结束之后离开西班牙国家队,但仍然不会忽略掉眼前的比赛,西班牙上次打进国际性大赛是在1984年,面对不能进决赛的魔咒,阿拉贡内斯认为还是得乐观。“我觉得我们目前心理最大的障碍还是我们经常止步于决赛大门之外。两年前的世界杯与法国的那场比赛,我们踢得很好,但还是输掉了比赛。我一直认为如果你不能赢得一场比赛,那至少也不能输掉这场比赛。”

西班牙国家队队长守门员卡西利亚斯也深受主帅阿拉贡内斯的赞赏,“无论作为守门员还是队长他都完美得无可挑剔,同时也是一个好男人。”阿拉贡内斯认为只要有卡西利亚斯把守着大门,那么自己的球队至少不会输掉比赛,从而有机会赢得比赛,“如果能够拥有像我现在球队里守门员的卡西利亚斯一样的球员,那么你肯定有机会赢得比赛。”

在西班牙点球大战战胜意大利之后,阿拉贡内斯在更衣室里受到了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的称赞,并且还旧事重提以前开过的玩笑。“他曾授予我金牌,我当时和他开玩笑说加薪更划算。这次我又提到了相同的话,国王说我们表现得不错但薪水原地不动。”当记者问到是否在点球大战时感到紧张,阿拉贡内斯表示他的情绪并未波动很大,“我看了每一个球,我相信我的孩子们可以赢得比赛。”

北京时间6月27日凌晨,西班牙将在奥地利维也纳进行的半决赛中再次迎战小组赛对手俄罗斯。

加泰罗尼亚地区独立呼声日益高涨,加泰罗尼亚为何想要脱离西班牙?

加泰罗尼亚本来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后来成为了西班牙的附属国,但是成为附属国后他们的利益却被西班牙瓜分过多,后来他们自己想要脱离西班,但是经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脱离成功。这个是历史遗留下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已经接近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所以截止到现在对于这个梦想实现的愿望越来强迫了。

加泰罗尼亚等的地理位置位于西班牙东北角,首府是著名城市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人有着独特的文化发展,独立自治的愿望属于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1137年,加泰罗尼亚和半岛西北部的阿拉贡组成阿拉贡联合王国。在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去世,国王没有子嗣,所以也没留下继承人。王位继承的问题引发战争,而加泰罗尼亚所在的阿拉贡联合王国不幸地站错了边。最后由费利佩五世当上西班牙国王,但是这位国王废除了加泰罗尼亚的自治特权。

进入弗朗哥独裁时期后,加泰罗尼亚受到了严重的压制。讲着卡斯蒂利亚语的弗朗哥不但剥夺了加泰罗尼亚自治权、还禁用加泰兰语,来打压加泰罗尼亚的民族情感。1940年,被捕的贡巴尼斯就在巴塞罗那的山顶上被枪决了。

这些做法让加泰罗尼亚人看来,是中央政府在将加泰罗尼亚人的政治理想和民族文化一并丢下断崖。

到后来加泰罗尼亚的经济越来越繁荣,他们的地区已经是欧洲经济文化重点地区。他们每年上缴政府的税额和政府拨款的数值是不成正比的,这让他们非常恼火。

西班牙历史的共和时代

西班牙共和国在希达果事件(Hidalgo affair)之后,阿马德奥公开宣称西班牙人民是不可治理的,并逊位离开了这个国家。王位虚悬时期,由激进派和共和党人组成的政府宣布了成立西班牙共和国。

共和国马上就面临着危机四伏的局面——卡洛斯派是其中最直接的威胁,他们在1872年选举中的惨淡表现之后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而第一国际亦号召发动社会主义革命;起义和动荡局面席卷纳瓦拉和加泰罗尼亚地区;此外共和国亦为罗马天主教会所反对。 虽然前女王伊莎贝拉二世仍然在世,但是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可能会再次引起国内的分裂,于是在1870年她放弃了王位转而支持她的儿子阿方索,后者正式加冕为西班牙的阿方索十二世(1875-1885)。在西班牙第一共和国的骚乱局面之后,西班牙人更乐于接受波旁王朝统治下的秩序的回归。当时正在国内抵抗卡洛斯派暴动的共和军在马丁内兹·坎波斯准将的带领下于1874-1875年冬季向阿方索效忠。共和派政府被解散,随后在1874年新年前夕,阿方索任命他所信任的顾问安东尼奥·卡诺瓦斯·德尔·卡斯蒂洛(Antonio Cánovas del Castillo)为首相。阿方索主动出击,有力的镇压了卡洛斯派,并很快的赢得了大部分西班牙国民的支持。

西班牙很快就恢复了秩序,帕拉希德斯·门托·萨迦斯塔所领导的自由派和安东尼奥·卡诺瓦斯·德尔·卡斯蒂洛所领导的保守派轮流执掌政权。在阿方索十二世统治期间,西班牙的政局得到了改善,经济也获得了部分的恢复。1885年,阿方索去世;之后卡诺瓦斯·德尔·卡斯蒂洛又于1897年被刺杀,政局再次动荡不安。

1868年开始的十年战争中古巴开始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这导致了西班牙的新世界殖民地上废奴主义盛行。美国对该岛和岛上的人民很感兴趣,遂使得局势愈加恶化。美国缅因号战舰的爆炸引发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西班牙遭遇到了灾难性的失败。最终古巴获得了独立,而西班牙则失去了它在新世界的最后一块殖民地——它将波多黎各连同太平洋上的关岛和菲律宾以20万美元割让给了美国。1899年,西班牙将其在太平洋上仅剩的几个岛屿——北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帕劳卖给了德国,至此,西班牙的殖民地只剩下了非洲的西属摩洛哥、西属撒哈拉和西属几内亚。

灾难性的1898年催生了98一代,这批人由要求新政府变革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组成。无政府主义运动和法西斯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初的西班牙盛行。1909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场叛乱被残酷镇压。

西班牙在一战中的中立地位使其可以向战争双方提供其所需的物资,造就了西班牙这个时期经济的繁荣。但是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的爆发和战后经济的减速给西班牙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这个国家负债累累。1919年,一次大规模的工人罢工活动被镇压。

对西属摩洛哥摩尔人的虐待最终导致了1921年爆发的起义,其后西班牙失去了其在北非的殖民地,只剩下休达和梅利利亚两块飞地。为了逃避责任,阿方索十三世决定支持米格尔·普里莫·德·里韦拉(Primo de Rivera) 将军的独裁(1923-1930),这标志着西班牙君主立宪时期的结束。

1925-1927年间,在法国的协助下,西班牙收复了摩洛哥。由于知识分子和内地军队的力量,共和国逐渐成为了西班牙社会的第一政治选择。1930年,国王接受了普里莫·德·里韦拉辞职,由Damasco成立了新的政府。出于对国王支持独裁活动的反感,在1931年4月的市政选举中,城市居民投票给了共和派政党。国王在未逊位的情况下逃离西班牙,共和国随之建立。 1931年4月14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由尼赛托·阿卡拉-扎莫拉和曼努埃尔·阿扎那领导的中左翼联盟组建了共和国的第一届政府。虽然政府成员起草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如军事改革,农业改革,经济改革等等,但普里莫·德·里韦拉政权遗留下来的经济混乱问题和巨额债务,以及乖张多变的执政联盟导致了政局持续的动荡不安。1933年,右翼的西班牙自治权利同盟(CEDA)执掌政权;1934年10月,爆发了大规模工人武装起义,紧张局势在阿斯图里亚斯和加泰罗尼亚地区达到定点,最后起义被CEDA政府强力镇压下去。这又在西班牙全境引发了大规模政治运动,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卡洛斯派死灰复燃,同时长枪党也已经出现。

在第二共和国时期,妇女首次获得了普选投票权。同时共和国向巴斯克自治区和加泰罗尼亚地区下放了相当大的自治权。 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政坛呈两极分化的局面,左翼与右翼针锋相对。左翼热衷于阶级斗争、土地革命、推行地区自治和打击教会以及保皇党势力。而右翼政党——其中右翼天主教联盟西班牙自治权利同盟(CEDA)为最大党——则对所有议题都持反对意见。1936年,人民阵线中的左翼联盟获得选举胜利。但是这个由中左翼所主导的联盟却被两方面的力量所削弱了:一方面是以无政府主义的全国工人联盟(Confederación Nacional de Trabajo,CNT)和伊比利亚无政府主义联盟(Federación Anarquista Ibérica,FAI)为代表的革命团体;另一方面是以长枪党和卡洛斯派为代表的反民主的极右翼团体。前些年的政治暴力又重新出现了:枪战取代了罢工,无地劳动者开始强占土地,教会官员被杀,教堂被焚毁,等等。同时,右翼军事组织和雇佣枪手开始大批刺杀左翼活动分子。共和民主制下,各个政治派别之间从未达成和平所必须的一致意见和相互信任。最终,整个国家滑入内战的深渊。右翼和军队高层开始策划一场政变,并将长枪党政客何塞·卡尔沃·赛特罗被共和派政府警察枪杀一事作为起事信号。

1936年7月17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将军率领摩洛哥的殖民地军队攻入西班牙本土,同时由Sanjurjo将军率领的另一支军队从纳瓦拉向南攻击。各地的部队都被调动起来接管政府机构。佛朗哥意欲立即攫取权力,但是遭到了如马德里、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和巴斯克自治区等地区共和党人的有效抵抗,这意味着西班牙即将面临一场漫长的内战。不久之后,西班牙南部和西部都处于民族主义者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正规军非洲兵团是战争双方职业兵的最大来源。战争双方都拥有国外的援助,民族主义者从纳粹德国、意大利和葡萄牙得到了援助;而共和派则获得了苏联,墨西哥和由志愿者组成的国际纵队的支持。

战争初期共和派对阿尔卡扎的围困是战争的转折点,民族主义者长期坚守之后等来了佛朗哥的援军,围困被解,民族主义者获胜。尽管民族主义者在1936年11月发动了突袭,共和派还是成功的守住了马德里,1937年前者又在加拉玛(Jarama)和瓜达拉哈拉地区发动攻击,皆以失败告终。但是不久民族主义者又开始攻击共和派的阵地,切断了马德里的补给,并在马德里东面发动攻击。北方的巴斯克自治区于1937年后期陷落,不久阿拉贡前线也崩溃了。民族主义者对格尔尼卡城的轰炸可能是战争期间最著名的事件,该事件是后来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的灵感来源。此时的西班牙战场成为了纳粹德国空军秃鹰军团的武器实验场。1938年7-11月间的埃布罗河战役是共和派试图扭转局势的最后一击,最终以失败告终,巴塞罗那在1939年初落入民族主义者的手中。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1939年3月,共和派的其余阵地全线崩溃,马德里也最终陷落。

西班牙内战造成了30万至100万人的死亡,共和国消亡了,佛朗哥则离其独裁者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佛朗哥将所有的右翼政党整合为改组后的长枪党,并禁止了左翼和共和政党以及工会的活动。

战争期间双方都是残酷无情的,平民被屠杀或监禁的情况随处可见。战后的1939年至1943年,成千上万的共和派遭到了监禁,高达15万1000人被处死。许多共和派遭到了流放,直到佛朗哥时期结束之后才回到国内。 西班牙在一战和二战中都保持中立,但在内战期间仍然遭受了战火之苦。佛朗哥执政期间,西班牙在经济和文化上基本与外部世界隔绝,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它迈出了追赶其邻国的步伐。佛朗哥时期,西班牙曾积极寻求从英国手里收回直布罗陀海峡,并在联合国中寻找支持。60年代,西班牙开始对直布罗陀地区施加限制措施,并最终于1969年关闭了国境线,并直至1985年才重新开放。

西班牙在摩洛哥的统治至1967年宣告终结。虽然在1957-1958年的伊夫尼战争中获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西班牙仍逐渐地放弃了非洲的殖民地。1968年,它同意西属几内亚独立成为赤道几内亚;1969年,它又将位于摩洛哥内的飞地伊夫尼割让给了摩洛哥。佛朗哥统治后期开始实行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和政治自由化,催生了西班牙奇迹,其中就包括了旅游业的繁荣。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逝世,国家统治权被交予胡安·卡洛斯一世,佛朗哥时期结束。

佛朗哥逝世前几个月,西班牙的政府陷入了瘫痪状态,从而使得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从中获益,他发动了“绿色进军”,迫使西班牙放弃了其最后一块殖民地——西撒哈拉。

历史上西班牙真的有熙德这个人吗

熙德编辑罗德里高·迪亚兹·德·维瓦尔(Rodrigo Díaz de Vivar,1043年-1099年7月10日),人称熙德(El Cid),西班牙斗士。西班牙英雄史诗《熙德之歌》中的不朽人物。曾为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六世的陪臣,1079年被国王流放。长期为西班牙和摩尔人与敌方作战,因对国王效忠,召回后受宠,成为护国公和巴伦西亚的统治者。1人物简介编辑罗德里戈·迪亚兹·德·维瓦尔生于比瓦尔地区的贵族家庭。罗德里戈由于英勇善战,赢得摩尔人的尊敬,称他为El Cid(Al-Sayyid,阿拉伯语对男子的尊称),中文翻译为:“熙德”。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因熙德对摩尔人作战功勋卓著,将自己的堂妹西蒙娜许配他为妻。1080年,熙德因未经阿方索国王的同意,擅自对摩尔人治下的托莱多城发起进攻,引起阿方索六世强烈不满,于次年受流放国外的处分。熙德被迫率领一部分亲友和追随者离开卡斯蒂利亚,到占据萨拉戈萨的摩尔国王的军队中效力,并成为国王的保护人。熙德后来脱离了摩尔国王,由于他骁勇、慷慨大方、宽宏大量,许多卡斯蒂利亚和周围各王国的勇士慕名前来投奔,熙德的势力迅速壮大,并不断地与摩尔人作战,屡战屡胜。1094年,熙德攻下了巴伦西亚及其周围地区,成为这一地区实际上的统治者。1099年,熙德在瓦伦西亚与摩尔人作战时被一支箭射中后去世,他的妻子西蒙娜携其遗体回到卡斯蒂利亚。2人物生平编辑

埃尔·熙德El Cid(1043-1099)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军事领袖和民族英雄,原名罗德里戈·鲁伊·地亚斯, 父亲是比瓦尔的小贵族。他在费尔南德一世宫廷里长大,桑乔二世于1065年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后便任命他为近卫军统帅,1067年,他扈从桑乔征讨摩尔人所建立的萨拉戈萨王朝,迫其向卡斯蒂利亚称臣纳贡,1067年桑乔为吞并莱昂王国而于其弟阿方索交战,熙德在桑乔屡次胜利中发挥重要作用,1072年桑乔在围攻萨莫拉战役中阵亡,阿方索成为卡斯蒂利亚唯一的继承人,称号为阿方索六世,熙德陷入了难堪的境地,他失去了近卫军统帅的职务,大概处于阿方索六世的致使和安排,1074年他和阿方索的侄女希梅娜结为夫妇,从而与古老的莱昂王族联为姻亲。但他在宫廷中的处境依然险恶。

1079年,他出使塞维尔摩尔人宫廷,其时正值接任他近卫军统领的奥多捏斯格拉纳达王国进攻塞维尔,熙德卷入这一事件,在塞维尔附近的卡布拉战役中击溃格拉纳达军队,擒获奥多涅斯,这一胜利导致他进一步遭贬。1080年,熙德因未经阿方索国王的同意,擅自向受国王保护的托莱多伊斯兰王国发起进攻,引起国王强烈不满,于次年受流放国外的处分。熙德被迫率领一部分亲友和追随者离开卡斯蒂利亚,到占据萨拉戈萨的摩尔国王的军队中效力,历事穆尔台米德及其继承人穆尔台米德二世,时间长达10年之久。 他对复杂的西班牙-阿拉伯政治和穆斯林律法及风俗习惯的了解,对他日后攻占巴伦西亚大有帮助。1082年,他为穆尔台米德出战,大败莱里达的摩尔人及其基督教联军,联军中就有巴塞罗那伯爵。1084年,他击溃了阿拉贡王国国王桑乔一世·拉米雷斯统帅的基督教大军,摩尔统治者对他感激万分,馈赠丰厚,以旌其功。

1086年,北非穆斯林应邀进入西班牙,在萨格拉哈斯 战役中大破阿方索六世率领的号称60万的基督教联军,遭此惨败后,阿方索六世捐弃前嫌,有意重新召回熙德,熙德觐见阿方索六世后,再度返回萨拉戈萨,并未参加事关西班牙基督教生死存亡的对抗穆拉比特王朝的战争,而他开始实施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政治谋略,以期达到自己入主富庶的摩尔人的巴伦西亚王国,首先,他消除巴塞罗那伯爵在巴伦西亚周围的影响力,以后逐渐加强对巴伦西亚统治者卡迪尔的控制,卡迪尔向熙德纳贡而求其保护,1092年10月,巴伦西亚宰相伊本·哈贾夫勾结穆拉比特王朝,发动叛乱弑君,熙德乘机宣布平叛,1094年5月伊本·哈贾夫投降,熙德入住巴伦西亚,成为征服者,他在名义上受阿方索之命统治巴伦西亚,事实上是个独立的君主。1096年熙德将当地的清真寺改建为基督教教堂,并指派一名法国主教哲罗姆管理这个新教区,大批基督教移民闻风而至。后来熙德的长女嫁给阿拉贡王子拉米罗,次女与巴塞罗那伯爵拉蒙·贝伦格尔三世成婚,更突出了他的王者之尊的形象和地位[1]。

1099年,熙德在巴伦西亚的一次战争中不幸中箭身亡,他死后,他的妻子希梅娜将其遗体放在马上,鼓舞军心。(见《帝国时代2征服者》新版本第二个战役) 熙德死后,巴伦西亚又被穆斯林包围,阿方索虽派兵去援救,但无力派重兵驻守,遂在撤退时,将它付之一炬,1102年5月5日,穆拉比特王朝王朝占领巴伦西亚直到1238年,熙德的遗体运回卡斯蒂利亚,葬于布尔戈斯附近的圣佩德罗-德卡德尼亚修道院,俨然成为瞻仰中心。3熙德之歌编辑《熙德之歌》(这部史诗的全名是《我的熙德之歌》。(POEMA DE MIO CID)。“熙德”源于阿拉伯文,是对男子的尊称。“我的熙德”即“我的主人”或“我的先生”。)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诗。它本是一部游唱诗,作者是谁,已无从查考。有的文学史研究家认为是教士所作,有的认为是游唱歌手的作品。盛行于十二世纪的游唱诗均是一些不知姓名的游唱歌手创作的。他们生活贫困,四处飘泊,或在街头广场,或在酒肆旅店,或在贵族府第卖艺度日。当时西班牙民众都不识字,他们为了娱乐,同时,也为了得到一些历史知识,很爱听游唱诗人演唱或朗诵。《熙德之歌》是迄今保留最完整的一部游唱诗,写作时间一般认为在一一四〇—一一五七年之间,全诗长达3700多行,是根据罗德里戈·鲁伊·地亚斯的生平事迹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全诗分三部分(三歌)。

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

熙德受国王阿方索的派遣,去塞维利亚征收摩尔国王的贡品,回到卡斯蒂利亚,嫉妒他的朝臣诬告他侵吞贡品,引起国王的愤怒,下令流放熙德,限他九日内离开卡斯蒂利亚。熙德不得已率领少数亲友和自愿与他一起流放的随从去德卡德尼亚修道院,与在那儿避难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告别。由于国王下令剥夺了熙德的家产,他和手下人一路上的食宿都成了问题。民众虽然喜爱他,但国王传令,严禁他们让熙德的人留宿,谁也不敢违抗王命。为了生存下去,并壮大自己,熙德在限期内离开卡斯蒂利亚国境后,便开始与摩尔人作战,夺取战利品。在每次交战中,熙德总能以少胜多,战胜强敌,因此,名声越来越大,许多卡斯蒂利亚和周围王国的武士都慕名前去投奔。熙德接着和巴塞罗那的伯爵作战,生擒了伯爵,但三天后,又将他释放。

第二部分

攻占巴伦西亚后,熙德从缴获的众多战利品中精选百匹骏马和其他的珍贵物品派部将阿尔瓦尔·发涅斯去给国王阿方索送礼,请求国王恩准他的妻女去巴伦西亚团聚。发涅斯完成了使命,将熙德妻女带回巴伦西亚。熙德战胜了侵犯巴伦西亚的摩洛哥国王的大军后,再次派发涅斯给国王送去两百匹良马。

熙德在历次战役中均获胜,缴获了许多战利品,名扬四方,消息传到了卡斯蒂利亚,朝臣们均十分敬仰他。这时,朝中有两个贵族子弟——卡里翁伯爵的后代费尔南多和迭哥贪图熙德的财物和名声,央请国王做媒,想娶熙德的两个女儿。国王答应了,他约熙德在塔霍河畔会面,当众赞扬了熙德,并宽恕了他。熙德本来不同意将女儿嫁给卡里翁两公子,但国王已答应,不好推却,只是不愿亲自主持婚礼,由国王指定的代表发涅斯主婚。

卡里翁两公子既贪财又胆怯,熙德手下的人都瞧不起他们,常常嘲弄他们。两公子怀恨在心,妄图报复。他们请求将妻子带回卡里翁,熙德同意,并赠送他们两柄名剑和许多金银财物。熙德当时还没有识破女婿们的阴险用心,但分别时一种不祥的征兆使他提高了警惕,决定派自己的侄子费莱斯·穆涅斯护送。

第三部分

两公子早有预谋,当一行人到了科尔佩斯橡树林时,便命费莱斯·穆涅斯及随从们先行,他们将自己的妻子剥去外衣,打得昏死过去,然后将她们遗弃在林中,让野兽吞食。幸亏费莱斯·穆涅斯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悄悄返回,及时营救了他的两个堂姐妹。熙德获悉后,一面派人接回自己的女儿,一面向国王控诉,请他主持公道。国王在当时的京城托莱多(卡斯蒂利亚王国原来建都于布尔戈斯城,1087年迁都托莱多。)召集贵族和著名的法学家,召开御前会议,亲自主持庭审。熙德当众揭露卡里翁两公子的罪行,并要还了他赠送给他们的财物,最后,向两公子挑战决斗,以报仇雪耻。这时,纳瓦拉和阿拉贡两王国的王子派使者来向熙德的女儿求婚,国王同意她们再嫁。

决斗在卡里翁进行,结果是熙德手下的三名将士将卡里翁两公子和他们的兄长击败,卡里翁公子一家人承认失败,熙德终于替自己报了仇。全诗以熙德女儿盛大的婚礼告终。

《熙德之歌》将主人公熙德作为杰出的民族英雄来加以歌颂,这充分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感情和愿望。众所周知,自从公元七一一年摩尔人大举入侵西班牙后,西班牙人民长期遭受异族的侵略、压迫和统治,西班牙民众和侵略者摩尔人之间的矛盾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摆脱异族的欺压,争取独立自由,收复国土,统一祖国是西班牙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一名封建骑士,熙德远非完美无瑕(如他曾几次在摩尔国王的军队中服役;他也参与过诸侯之间的混战等),但英勇地抗击异族入侵,并取得辉煌的战果这一点毕竟是他一生事迹的主流,因而,人民大众将他看成英雄,看成是民族解放意愿的体现者,从而在人民中间出现诸多关于熙德的传说。《熙德之歌》的作者融合了这些民间传说,突出了他英勇战斗、抗击异族入侵、收复国土的一面,将他塑造成反击侵略者的坚强战士和体现卡斯蒂利亚人民传统的忠勇精神的民族英雄。

思想感情

《熙德之歌》在描绘主人公与国王阿方索的关系方面也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熙德是个忠臣,尽管遭到国王不公正的待遇——将他流放,但他对君王始终忠贞不贰;后来占领了巴伦西亚,成了实际上的一方之主后,他仍然对阿方索忠心耿耿,俯首称臣。从历史的眼光看,熙德的忠诚完全和民众的愿望一致,因为在民众的眼里,国王是驱逐异族入侵者、统一祖国的领头人,只有诸侯藩臣忠于国王,君臣团结,才能战胜敌人。事实上,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在领导民众抗击摩尔人,收复国土方面确实起过积极的作用。因此,他们竭力颂扬忠于国王的臣属,而对窃据一方,飞扬跋扈的封建贵族则深恶痛绝。另外,以阿尔瓦尔·发涅斯为代表的熙德手下的一大批部属对熙德的一片忠心,也同样体现了这种关系。史诗的作者还将忠勇双全的英雄人物熙德和以卡里翁两公子为代表的某些封建贵族的丑恶行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熙德的忠勇、正直、慷慨、宽宏的性格受到了充分的赞扬,而卡里翁两公子等人的怯懦贪婪、奸诈残暴受到了无情的揶揄和揭露。

艺术价值

《熙德之歌》从艺术角度看是一部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它不仅描写人物异常生动真实,具有典型意义,而且还如实地反映了西班牙当时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作品的语言淳朴自然,笔法简练生动,许多场景,寥寥几笔,便形象地展示在眼前。例如,关于激烈的战争场面的描绘:

人们只见到刀枪在上下飞舞,

许多面盾牌被刺穿,

许多件铠甲被撕烂,

许多面白旗被血染红,

许多匹无主的骏马在狂奔。

摩尔人高呼:“穆罕默德!”

基督徒高呼:“圣雅各!”

又如描述熙德与妻女告别的情景:

美髯公这时伸出双手,

将一对女儿抱在怀里,

让她们紧紧地贴着自己的前胸——

他是多么疼爱她们!

一声长叹,两眼早已泪如泉涌。

“堂娜·希梅娜啊,我的贤妻,

我爱你犹如爱我自己。

我将远行,你却留在此地,

生生分离已昭然若揭。

求主和圣母马利亚同意,

让我亲自办理女儿的婚事。

愿我此生有幸得到长生,

好回来陪伴你——我忠诚的夫人。

这儿我们看到了熙德这个赳赳武夫性格的另一面——对亲人无比深沉的爱。

基本特征

就语言艺术而言,《熙德之歌》作为西班牙文学史上的早期作品,和当代的作品相比,不免显得有些粗糙。上文已讲到,它是游唱诗。游唱诗的写作是为了进行口头吟唱,因此,主要要求顺口动听,并不太注意韵律,每行的音节也不固定,有时相差很大。由于演唱没有固定的场所,听众十分庞杂,秩序又不好,演唱者为了将故事的情节交代清楚,常常将某些重要的段落重复吟唱。这都是游唱诗的基本特征。

历史意义

《熙德之歌》不但在西班牙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从世界文学史上的角度看,也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文学史家们常常将它与法国的《罗兰之歌》(1080)、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1200)并列,统称为中古欧洲的三大英雄史诗。

4剧本《熙德》编辑高乃依(1606—1684)所作的《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名剧,取材于西班牙史。熙德是历史上的英雄,此剧作于1636年公演时轰动了巴黎。

故事是这样的:唐罗狄克与施曼娜相爱,这对情人的父亲,却因国王选太子师傅一事而争吵起来,话不投机时,施曼娜父亲干脆打了对方一记耳光。唐罗狄克的父亲跑回家中,向儿子说明了经过。儿子心中顿时矛盾起来,父仇不可不报,但对方又是爱人的父亲,要父亲还是要爱人终于他找到了施曼娜的父亲,并在决斗中杀死了爱人的父亲。自己的父亲竟被爱人所杀,施曼娜心中也万分矛盾。最后她下决心要向国王请求处死唐罗狄克。正当她打定主意时,唐罗狄克手里拿着剑请求施曼娜杀死他。剧情的发展是,唐罗狄克在阻击摩尔人的战斗中立了功,施曼娜也因深爱唐罗狄克而原谅了他。

法国戏剧家高乃依在1636年,基于西班牙戏剧家卡斯特罗、贵连(Guillén de Castro,1569-1631)的《熙德的青年时代》(Las Mocedades del Cid)写下悲喜剧《熙德》。 《熙德》1637年初上演,引起激烈争论并遭禁演。高乃依为此沉默了三年之久,1640年才动笔创作了《贺拉斯》(1660年)《西娜》(1641年)、《波利厄克特》(1643年)。这三部戏剧均取材于古罗马,与《熙德》一起成为高乃依的“古典主义四部曲”。

此剧上演时虽轰动了巴黎,但也遭到了当时的红衣主教兼首相黎塞留的报复,在他的授意下,法兰西学院在1638年发表了《法兰西学院对〈熙德〉的批评》。小小的剧本,竟由法兰西学院出面干涉,这在法国戏剧史上算得上一件大事。[2]从1629年开始,高乃依的一生共写了30多部剧本。晚年,他曾与年轻的拉辛进行过抗衡,终于在悲剧《苏连娜》(1674)失败后,永远地退出了舞台。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目前还有哪些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