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赫字的含义典籍所见:(1)盛红的样子。《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ㄓㄜˇ),公言锡爵。」(2)明亮。《荀子‧天论》:「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3)显明...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哈西甲骨文,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赫字的含义

赫字的含义

典籍所见:

(1)盛红的样子。《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ㄓㄜˇ),公言锡爵。」

(2)明亮。《荀子‧天论》:「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3)显明、盛大。《诗经‧商颂》:「于赫汤孙,穆穆厥声。」

(4)怒。《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指红色。

合两个「赤」会意,红而又红为赫。

备注:《说文》:「火赤皃。从二赤。」

段注:「赤之盛,故从二赤。」

这是“战功赫赫”的“赫”字,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罗振玉和商承祚等先生都认为这是个“图片(赫)”字,中间为“人”形,两侧有“火”,照得人身火红。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写法。④为楷书的写法。

甲骨文的发现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

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

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共获得5300多片。此外,河南辉县、偃师、洛阳、郑州二里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也有有字甲骨出土。山西洪洞、北京昌平等地还发现了周代的有字甲骨。

2014年10月16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甲骨学及先秦史研究权威宋镇豪16日在《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机构的专家从旅顺博物馆馆藏1800多片从未公布过的罕见甲骨中,发现了34个新字和新字形。

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是自中国甲骨文发现110多年来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为中国殷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对甲骨文和甲骨学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截止到2014年10月已发现大约13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0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扩展资料:

甲骨文的文字学价值

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但这些刻划文字虽已具备了文字的雏形,但都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单字,无完整的体系和规律。

真正具有一定的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据研究,甲骨文中共有不重复的单字4500个左右,已识单字在1700个左右,而这些单字还不是当时使用的全部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宝贵资料。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中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

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骨文

世界有哪些古老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玛雅文字起源、东巴文、水书、纳西文等。

1、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2、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

3、民族文字--纳西文,中国纳西族使用的文字。原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叫东巴文;另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叫哥巴文。用这些文字记下了不少诗歌、传说、故事和宗教经典等,但在群众中未能推广使用。

象形文字的起源: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与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学习和使用难度较表音文字大,但信息密集度高于单纯的表音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赫梯象形文、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早期象形文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己也忘记了如何释译。后来随着罗塞塔石碑的出土,今天才得以辩认这种文字。由于象形文字复杂与学习难度高的固有属性,在大部分地区渐渐被更容易学习和初步掌握的拼音文字取代。

甲骨文的发现

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况,又标志着文字接近成熟。

一个多世纪前,甲骨文的发现石破天惊,改写了中国历史,革新了现代学术,也为汉字书法艺术开辟了新的路径。

中国是一个崇拜文字的国度。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在神话谱系中常与女娲炼石补天、盘古开天辟地比肩并论。相对于远古传说而言,甲骨文的发现就像是一个近世神话,在关心这个故事的人之间纸笔相传。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15周年,山东烟台的王懿荣纪念馆新馆于8月11日举行落成仪式并对外开放,再度把作为甲骨文最早发现者的王懿荣引向前台。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重温甲骨文的发现之旅,有助于我们再塑对古老汉字的敬畏之心和崇敬之情。

一片甲骨惊世界

1899年秋,还差几个月新世纪就要来临了。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的甲骨文,在这一刻突然醒来,送给新世纪一个惊喜。

这一天,一位姓范的估客(流动商贩旧称)带了一些龟甲远道而来,按照约定找到了时任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年过半百的王懿荣此时已执掌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多年,是一位名闻朝野的饱学之士,具有很深的金石学造诣。《清史稿》里特别提到:“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在当时的收藏界,王懿荣享有“得公一言,引为定论”的声望和影响力。

由于刻在龟甲上的痕迹与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多有相通之处,深通金石文字、有着丰厚知识储备的王懿荣,很快就认出了龟甲上的刻痕是比金文更加古老的一种文字,因而“见之狂喜”,开始重金收购。

人们后来将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文字统称为甲骨文。年代古远的甲骨文因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和中国书法艺术之先河。郭沫若认为,要达到这样的技巧,是需要长期的艰苦练习的,故甲骨文中有不少的练字骨,刻写者用干支文字在上面练习,留下了不少的干支表。

研究表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多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载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它和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古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古印度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又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内阁大库书籍档案合称中国近代学术四大发现。甲骨文的发现改写了世界文明史的记录,把中国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并由此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促成了中国现代的考古学的诞生,使得20世纪中国的学术轨迹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甲骨文惊现于世,在20世纪初的学术界引起了一场“地震”。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强烈质疑甲骨文的真实性,梁启超则称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国考古学被这令人吃惊的革命动摇了”。

甲骨文发现所带来的效应震惊了世界,华北平原上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一举成名。一时间,有些见识的文人墨客言必甲骨,外国人也四处搜求,后致有字甲骨流散到世界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博物馆都以藏有中国的甲骨文为荣耀。郭沫若有诗云: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

发现者之争

对于甲骨文的发现者,早期收藏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多有述及,人们普遍认为王懿荣是最早的发现者。

经常骑着一匹白色老马在洹河两岸收购甲骨文的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在《殷虚卜辞》中谈到王懿荣时说,“今之所称甲骨卜辞,彼实发现之第一人也”。王国维也说,甲骨文“初出土后,潍县估人得其数片,以售之福山王文敏(王懿荣谥号)。文敏秘其事,一时所出,先后皆归之”。

王懿荣于1899年秋开始收购有字甲骨,但让人遗憾的是,他未及对这种文字展开深入研究,即于翌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投井殉国。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者,除王懿荣发现说外,也曾有过剃头匠发现说,或古董商发现说等等,但一直未成主流声音,因为学界并不普遍认同这种非文字或学术意义的“发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津一些报刊发表文章提出王襄发现说,依据主要来自王襄自述。曾在天津工作过的学者李先登亦在《光明日报》发文支持此说,并指社会上流传的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甲骨文一说有漏洞。王襄也是早期的甲骨文收藏和研究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文史馆馆长,后将所藏甲骨捐献给了国家。

发现之路上的接力

在发现之路上,缺少了哪一步,都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轨迹和方向,进而影响最终的结果。甲骨文的发现为20世纪的中国学术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蓬勃生机,反过来,学者们锲而不舍的脚步又不断丰富着这一发现,并赋予这一发现以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发现甲骨文所属时代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被认为是第一个确认甲骨文为商代文字并说出根据的人。王懿荣殉难后,王家为了还债,把他所收藏的大部分甲骨转让给了他的好友刘鹗。1903年,刘鹗从所藏甲骨中精选1058片,石印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使甲骨文第一次从私家收藏变成了可供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胡适称赞这本书为研究甲骨文的“开路先锋”。在《铁云藏龟》中,刘鹗第一次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的论断。他认为“钟鼎之有象形者,世皆定为商器”,甲骨中象形之字很多,而且其中的“祖乙”“祖辛”“母庚”等字样“以天干为名,实为殷物之确据也”。甲骨文所属时代的发现使得甲骨文一跃而成为当时所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体系,这样的地位一直保持至今。

发现甲骨文出土地点

罗振玉第一次看到甲骨文,是在刘鹗家里。他在震惊之下,深切感受到了历史赋予的重任:今幸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秘,且适当我之生,则所以谋流传而攸远之者,其我之责也夫。

当时,古董商为了垄断甲骨,谎称甲骨出土于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罗振玉经多方打听,终于在1908年从古董商口中探知甲骨实为安阳小屯所出。1915年春,他亲赴安阳,成为来到小屯村实地考察的第一位中国学者。郭沫若高度评价罗振玉的作为:“这种热心,这种识见,可以说是从来的考古家所未有。”安阳行之后,罗振玉确定小屯村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的“洹水南殷墟上”之“殷墟”,这直接导致了后来殷墟的发掘。

在研究之余,罗振玉还集甲骨文单字用毛笔写成楹联,成为将甲骨文引入现代书法艺术领域的第一人。

发现甲骨文可以验证《史记·殷本纪》

王国维被认为是最早对甲骨进行缀合的人。容易脆裂的甲骨出土时很多都碎成了小片,王国维从几千个小片甲骨中找出属于同一版块的黏合在一起,形成能够读通的大段文字。这大大提高了甲骨文辨识和研究的成效。

20世纪20年代前后,疑古之风盛行。值此关键时期,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文考证出殷商先公、先王的姓名及前后顺序,印证了《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创造了以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献对照验证的二重证据法,把中国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郭沫若评论道:“我们要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那样评价是不算过分的。”

发现殷墟巨藏

甲骨文的发现撬动了殷墟上覆盖了3000多年的泥土,引发了自1928年开始的历时80多年的殷墟科学发掘,古老的殷商王朝埋藏在历史深处的隐秘世界逐步显现在世人面前。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的发现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建筑群遗址50多座、王陵大墓10余座、贵族平民墓葬数千座、祭祀坑数千座、手工业作坊多处,以及大批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奴隶社会形象。殷墟也由此成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科学机构组织的发掘不同于民间的零敲碎打,陆续出土的整版大龟和基本完整的牛肩胛骨,使甲骨文书法的布局之美、结构之美、章法之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整呈现,成为研究甲骨文书法特征的重要资料。

龟虽寿三千岁 永不朽在文字

1937年出版的《甲骨年表》中记载了甲骨早期被当作药材买卖的情况:“售法有零有整,零售粉骨为细面,名曰‘刀尖药’,可以医治创伤,每年赶‘春会’出售。整批则售于药材店,每斤价制钱六文。有字者,多被刮去。”

因为碰到了王懿荣,甲骨从不值钱的“药材”一变而为珍贵的研究资料,避免了人为的继续毁灭。一个多世纪以来,殷墟出土甲骨约达15万片,为世界文明史留下了宝贵的篇章。

甲骨文的“抢救性”发现,让人们再一次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和知识分子的价值。面对甲骨上的刻写,有人认为那是多余的划痕,有人则认出了那是一种文字。“龟虽寿三千岁,永不朽在文字”,罗振玉的墨书意味深长。

甲骨文出土后,一代又一代知识人承前启后,不吝相传,以发现之功、推广之功、考释之功和提升之功成就了“一片甲骨惊世界”的中国传奇。让人遗憾的是,一个世纪之后,曾经显赫一时的甲骨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建设计划”中予以特殊扶持的“绝学”,正面临着人才队伍减弱、后备力量不足的现实困境。从“显学”到“绝学”,其间的沧桑变化令人唏嘘。

水有源,木有本。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活水和生长之根,从文化的角度看,无论是宏观的文化发展,还是微观的书法艺术,要返本开新,都不能不将目光投向甲骨文。甲骨文的历史很长,已有3000多年之久,但甲骨文被发现、被认识的历史只有短短的100多年,继续发现和认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00多年来,经过几代甲骨学学者薪尽火传、寝馈或废的努力之后,在迄今已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仍然有3000左右的单字未获释读。有学者把一个甲骨文单字的破译比喻为一颗超新星的发现,可见其难度之大。甲骨学前辈学者罗振玉当年曾将不识之字编成《殷虚书契待问编》公诸于世,他满怀希望地说:“今日所不知者,异日或知之。在我所不知者,他人或知之。”深切瞩望于未来新的学术力量。今天,在提笔忘字已经成为一种危机的情势之下,我们重温一个世纪前甲骨文的发现之旅,或许可以从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学术先贤的脚步中获得启示,更好地履行知识分子继往圣、开来学的历史使命,让中华传统文化这棵老树不断绽放出学术新花。

霍字的演变过程?

霍字的演变过程如下: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雨,下部是一只或几只鸟。群鸟冒雨飞翔,会发出声响,霍的本义就是鸟飞行时发出的霍霍声。引申指疾速声,亦指疾速。文字溯源 会意字。

霍氏源自周代,出自姬姓。

文王封同母弟于霍,人称霍叔,这就是霍姓的始祖。周公旦时,武庚叛乱,霍叔受牵连被周公降为庶人,但他曾受封的霍国却依然存在,直到公元前661年为晋国所灭。霍国始封地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霍叔的子孙以封邑为姓,在此地繁衍生息。这便是霍姓最初的由来。

山西霍县是霍姓人的发源地。汉武帝时一代名将霍去病和名臣霍光皆出于此。这一对霍氏兄弟,一文一武,出将入相,相得益彰,使得山西霍氏的声名显扬天下。

拓展:

一,霍去病:西汉河东郡平阳人  ,西汉大将,少时就以善于骑射而为人知晓,虚岁18因军功封冠军侯,19岁就带兵大破匈奴,使河西走廊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由于战功显赫,被汉武帝刘彻封为大司马。可惜英年早逝。

二,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

三,霍英东:生于香港四大原住民系中蜑家的水上人,原籍广东番禺练溪村,香港企业家,亦是著名的亲共人士,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成为首名跻身国家领导人级别的香港人,有“爱国商人”称号。

赫读什么

赫读hè

1.字源演绎

赫是会意字,字形最早见于《说文》中的小篆,从二赤,由于“赤”是用“大”、“火”来表示“红色”,故“赫”的本义就是指赤色炽盛。楷书承篆文而来。《说文》:“赫,火赤皃。”段玉裁本改“火”为“大”,并注:“大,各本作火,今正。

此谓赤,非谓火也,赤之盛,故从二赤。”《诗·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赐爵。”(舞师脸色红润如赭染,公爷赐酒一大杯)毛传:“赫,赤貌。”由赤色炽盛厚重引申为显著、显赫、显耀,又为大怒、盛怒,又为盛大、兴盛、炽盛;由显著、显耀引申为明亮

2.说文解字注

大赤皃。“大”各本作“火”,今正,此谓赤,非谓火也。赤之盛,故从二赤,《邶风》“赫如渥赭”,传曰:“赫,赤皃”,此赫之本义也。若《生民》传曰:“赫,显也”,《出车》传:“赫赫,盛皃”,《常武》传两云:“赫赫然,盛也”,《节南山》传:“赫赫,显盛也”。

淇奥传:“赫,有明德赫赫然”,以及《云汉》传:“赫赫。旱气也”,《桑柔》传:“赫,炙也”,皆引申之义也。又按,皕部日“爽,盛也”,是《诗》中凡训盛者,皆假奭为赫,而《采芑》、《瞻彼洛矣》二传日:“奭,赤皃”,即《简兮》传之“赫,赤皃”,正谓奭即赫之假借也。

3.汉字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化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

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西周时演变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通行。

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在古代,汉字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创制汉字。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他语言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在非汉语体系中,日本制定了《常用汉字表》,韩国也制定了《教育用基础汉字》,而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越南、朝鲜、蒙古国等,现今已废弃汉字。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甲骨文赫》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