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甲里屯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广西甲里屯,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广西的罗姓的来历?
===================================================================
很高兴在网上遇上罗姓。向您推荐一个网站---------罗氏通谱网,网址是
希望对您有用。
===========================================================
广西罗氏源流考
时间:2003-11-6 20:08:47 来源:罗氏通谱网 阅读4390次
(1)容县罗氏基祖
容州市境内罗氏基祖,是自宋、元、明间,陆续从广东徒迁入容定居的。目前有不同基祖宗支十多支。分布在容州境内八十多个村落,后发人丁计不少于19000多人,裔衍人口超过2000者有沙棵罗、长河罗、大鹏罗、六王罗、泗关罗等基祖。其它宗支:如黎村罗、菠萝塘罗、三窝水罗、西章罗、绿荫罗裔发人丁累计也有800。
沙棵罗氏,先祖从广东嘉应州宁县东厢地迁居罗定东安川心白石社。入容始祖仕旺公于明末崇祯年间到自良圩谋生,于清初移迁顺里太平沙棵垌开居创业。二世显贵,配刘氏,生六子:名威、名亮、名广、明兴、明秀、明发。现黄蟮堂、平坡、中信、旧洲棒射村均属沙棵基祖后裔。台湾、南洋各国亦有仕旺公后裔客居经商。名誉 、名秀、名发子嗣有待查实。仕旺公裔今已衍发至十五代。
松塘、长河、白饭三处罗氏,同属来自粤东韶州英里,信务社黎垌。四世祖时诸兄弟各自谋生,淑仕公由黎垌移居水边鸟石垌。六世祖英玉于清乾隆初年由广东到长河街对面香塘入赘黄家江氏。七世祖昌鼎也迁籍容县长河街。昌武公迁至长河冲松塘。八世清汉公由长河街移居白饭口。清洋公居白饭冲肚。从此形成四大房永世长兴。
六王罗氏-远祖始于隋朝末年由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垌葛藤村,迁广东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白石社珠玑巷定居。宋淳熙年间,因战乱,吾祖特公,名国器,举家逃至广西梧州府岑邑荔王(即今南渡镇荔王村)沙梨化定居。后裔大经公于明末清初年间,迁容六王镇维村定居。距今已300多年,大经公乃容县六王始祖。后裔分居维村、大公、六位、六槐、谭螺、谭禾、双头、座塘、上垌等村镇。
大鹏罗氏-是洪德公后裔。其分支文享公移居福建漳州,生四子,三子德成、四子德昭迁兴宁铁罗坑开基。数年后德成公迁南雄珠玑巷白石社,配陈氏,生二子:章麟、章恒;章恒长子纪公移籍顺德;次子纲公迁居罗定;三子绩公迁居阳春;四子继公迁居岑溪西乡黄荔花梨地居焉。数年后,继公之次子第元迁居顺里长奇,约于明末移居风水宝地十里大鹏创业。入容至今裔发到十九代,丁旺势强。后裔散居各地,或居台湾、马来西亚等地,民国文官司武将曾称誉容州。
泗关罗氏入容始祖贵仲公,祖籍广东德州合龙村五府社,于明朝天顺七年迁籍容县,先在东华瓜村暂住,后迁泗关雍塘定居。后裔发展到二十三代。莲塘罗、长兴罗、石寨罗、松山罗、县底镇罗、东瓜罗、平山罗、北流小一里塘头罗均源于贵仲公宗派。
(2)贺州地区罗氏
贺州市信都地区包括信都、甫门、仁义、灵峰等乡镇,古称封阳县,为罗姓聚居地,有“无罗不成县”之谓。有罗氏人丁六万多,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
* 十甲始祖为珠系47世孙彦政,于明朝洪武初年因避乱,自金陵(今南京)徙迁广西平乐封阳县芦冈(今贺州甫门三元村)开基,为最早迁居广西桂东地区罗氏开基祖之一。600多年,繁衍25代,七传元绅,开基贺县桂岭白泡罗屋寨,元轸分迁桂岭黄寨,八传辅明移居公庆,健儒占籍贺街,九传万殊分迁大宁杨梅,万兴分居桂岭莲花,启运移迁桂岭平安,元谓移籍门楼等。彦政后裔播迁贺州甫门、信都、仁义、灵峰、步头、贺街、鹅街、桂岭、公会、莲塘、大平、水口、沙田等乡镇、柳州、梧州及广东封开县南丰等地。其班衍诗日:
彦福显荣化,富元焕英昌,祥应泽润色,品超益世扬,义厚渊源久,仁深对誉香。
* 三甲仁义渭河罗氏始祖47世彦邦生四子:仁通、仁祥、仁富、仁贵,分四大房,其后裔57世子茂为仁义渭河开基祖,配黄氏,生子仲回→复诚→宗经→贤重→璧,字东晟,浙江会稽县令,升靖江府事,配张氏,生七子:一龙、一凤、一麒、一麟、一鲲、一鸿、一鹄。
* 一龙,字子云,配卢氏,生三子:大顺、大化、大治;大顺子孙居石龙,分支苍梧沙头横江大片村;大化子孙居渭河;一麒配陈氏,生子大本,后裔居大荣、牛坪头;一麟,字瑞书,配冯氏、祝氏、黎氏、陈氏,生二子:大相、大魁;大相子孙居渭河、大荣、勒竹、西辇、官坡;大魁子孙居渭河、浮莲、百福;一鲲,字云衡,配蒙氏、黎氏,生五子:大观、大焕、大彰、大壮、大霖;大焕子孙居渭河寨荔枝根、旺民寨;大彰子孙居渭寨;大壮之孙显杰自仁义渭河移居新田、獭窝、西辇、双桥、关塘坪、渭河;一鹄,字云隐,生三子:大宾、大卿、大年,后裔居渭河、林洞。
* 48世礼三公,由南京移居三甲仁义村开基。生二子:以良、以才,分二大房,已繁衍25代,传至十六传碧龙,支分本坊东冲东庆村开基。
* 甫门三冲桂洞开基祖彦从公,于明洪武三年跟随权叔祖朝秀(时任桂林临桂县知县)到衙议事。叔祖解组回京,彦从公则来封阳县沙田寨升科开垦,其后移迁三桂洞立籍,至今已600多年。
* 甫门笛口村开基祖彦兴,字兴诗,明洪武初年因避乱,自南京迁此定居。生三子:福经、福缘、福红。至今历600余年,世传二十四代。
* 莲塘基祖65世纬经公,清乾隆庚寅岁生于广东兴宁,与弟纬卓迁广西贺县莲塘。兄配林氏,生二子:胜奇、凤奇;弟配林氏、生子:爵奇,已延衍九代。
* 大拱桥罗氏基祖应为52世9公后裔。因族谱被虫蛀,先祖名讳失考。十传至福林、福炳、福康兄弟;福林配陈氏,生五子:仲弼、仲昭、仲兰、仲径、仲八;福康配刘氏,生子魁英、仲广;福康偕侄仲兰于清同治三年自长乐县棉洋镇坑口迁贺县莲塘大拱桥立业,至今已衍八代。
* 沙田基祖为南秀、应良和昌火、昌旺兄弟。南秀自惠州归善县青潭约何洞社三坑杉子园迁贺县沙田逸石开基;至今已七代;应良自广东徙广西昭平县水源冲,后移籍贺县沙田帽山,已生息七代;另有庚先、桂福、苟秘先祖,分别由广东嘉应州或公会、钟山羊头迁入,上世欠详。
* 南乡基祖为法政、法旺兄弟。于明朝成化二年二月初八随带湖南乌石庙祖宗香火,自湖南江华县金田洞锁枝寨徙迁贺县南乡竹根寨落籍,至今已传23代,子孙分居初洞、大汤、杉木、大宁、螺石等地。配黎氏、陈氏,生子玉和、元春、元光;车地基祖穆汉公,则由贺州桂岭白泡迁入。
* 大平古那基祖尊明公,原籍广东怀集石东乡大村,于清咸丰元年携妻、子启文、启成迁入,已传六代;另一支现和公则于清咸丰戊午岁,从苍梧到沙头深塘雅运冲迁入,已衍六代;大平街文韬公,由广东清远迁广西苍梧沙头,迁移居贺县大平,已传十代。
* 沙田道西基祖57世经凤公,是昭远-友臣后裔,原籍广东兴宁县黄塘里,生子统仑;统仑,妣余氏,生二子:炳臣、伟臣;炳臣生子元洪、元习;元洪,生五子:传秀、接秀、立秀、春秀;立秀与弟春秀于清末由广东兴宁县黄塘里龙坑堡,以沿途补鞋为生,迁来广西贺县沙田道西开基立业,妣梁氏,生二子:世琳、世兰;世琳妣黄氏,生三子:永福、永禄、永章;世兰妣彭氏,生四子:永利、永祥、永礼、永龄;春秀妣国氏,生子世球;世球生子永安。
* 三川坡罗氏基祖为元善公后裔:50世元善→51世洪进→52世铭9→53世9→54世才胜、才利、才荫。
▲才胜→55世赫恕→56世福进→57世应聪→58世鸣→后裔元琳由龙川迁贺县三圳坡开基。
▲才利→55世友全→56世福孙→57世应养→58世龙→后裔元琳由龙川迁贺县石龙湾开基。
▲才荫→55世先聪→56世文晋→57世经一郎→58世日化→后裔作成迁贺县桂岭上咸开基。
贺州地区人杰地灵,罗氏后裔昌盛,崇文重教之风浓炽,贤人英才辈出。明朝有藩内府六镇正统兵,官都督府兼提督锦衣卫锦鼎公;广东 万州通判罗毓;清朝出过进士罗易赞等共十八人;民国有第一届国大代表、广西省政府咨议罗世泽、曾任两广总督卫戌警备司令、广西省辛亥革命军统领,授六等文虎勋章罗世甫、国民革命军第七独立团司令、陆军少将罗传扬等;今有留美博士罗宇、留德博士罗三胞兄弟及一批多才博学后昆。
(3)钟山罗氏基祖-支分太平、上洲表塘等地
* 清塘江和基祖启鸣公原籍江西吉安,于明朝迁湖南承德居焉,后转迁清塘开基,迄今历300多年,廷衍十五代。五村岭基祖福位公携子正明、侄正祥,于清咸丰年间由湖南衡阳府清泉县塘河皂入,迄今历150余年,世传九代。大埠屯基祖时稳公,原是富川红花古楼元金公之苗裔,移居大埠屯至今已繁。
* 同古路底基祖善武公,因生活亿迫,于清康熙年间从广东流浪到钟山公安新妇山暂住,后移籍同古路底村,迄今世传十五代。裔孙罗锦新留学美国,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同古板桥基祖赞胜公,于清康熙年间从湖南迁入,已世传十八代。
* 英家东平门楼竹村基祖广通、广英、广兴兄弟因逃荒,于清咸丰年间从广东阳春县梆井寨移居该地,迄今有150多年,世传九代。溪波基祖正纪,又名元祥,于清康熙年间由红花古楼村移居牛庙,后又携子自会、自学入籍古楼开基,迄今已300余年,传十四代。
* 上洲基祖上科、上达、上美兄弟,于清朝中叶从外地迁居于此,迄今250多年,世传十二代,并分支立头村、大平村、羊头街、同古等地。
* 东乐街基祖道和,其先祖永芳,从江西逃兵荒到湖南永州喜塘乡陡村立籍,十六代至道和公于清光绪年间,再迁东乐立业。笋塘基祖庆进公,于明朝末叶,从湖南入迁于此,迄历400多年,传廿一代。
(4)藤县罗氏基祖-支分木依、梅冲、木花咀
* 木依基祖舜一、舜二兄弟,其先祖于清顺治十六年自广东翁源县醉翁岭九牛铺迁梧州居焉。三传舜一、舜二兄弟迁瓦窑大屋垌开基。其后舜二公以卖墨砚为生走江湖,走向不明。其长子振亨,于清乾隆五年迁石桥乡木依村开基。已衍十四代,有红丁2500多人,并支分和平雷庙、韩冲、大心坡、大平瓦厂、大塘、平福古凭,古龙大村、合龙、上寨、四竟、水儿冲、东荣夏垌村等地。
* 新庆梅冲基祖喜振公,其先祖居金鸡秀成村,生三子:长子移籍容县,次子居天平乡,三子迁梅冲开基,支分巢垌,延衍十二代。
* 金鸡木花咀基祖仁慈公兄弟,于清康熙年间从广东龙川县宁都耙卡社迁藤县北流河口后,兄弟分手,一溯浔江而上,后下落不明。一沿北流河、义昌江走,到达金鸡大平、白藤山、文帝等地暂住数年,最后定居木花咀开基。已历300余年,传十二代,后裔1000多人,分支打铁咀、扶泥垌、学沙村、古相、旺国、苍梧夏郢、倒水暨南宁、柳州、梧州及云南等地。
(5)富川罗氏基祖-支分竹稍、观音塘、大田寨
* 竹稍基祖文富公,于清康熙年间,由湖南江华县涛圩枧头村迁入,迄今世传十七代,裔孙朝才公分支本榔寨亦已繁衍十一世传。
* 观音塘基祖芳盛公,清末从湖南江华县塘下洞迁入,到今已繁衍七代。
*柳家乡大田寨基祖万盛公,于清乾隆年间从湖南道州流浪至此定居。
(6)、苍梧罗氏基祖-支分京南纯涌、夏郢沙路、分界村
* 京南纯涌基祖显真公,明朝中叶由广东南友珠玑巷迁广西永淳县,后于正德初年移居纯涌开基,迄今历400余年,繁衍二十代。其十四传孙罗栋材,登清光绪庚寅恩科进士,授广东川县正常兼理化州府职;罗梁材,中同治十年举人第一名,任广东封开县正堂,擢封开府府台。
* 京南城洞 冲尾基祖文敬公,于清顺治年间由广东迁入定居,迄今已历300多年,世传十七代。二传法通、法纲;三传芝英、芝杰。裔孙分居多贤、龙江水、立蛤、狮寨、古东、文科等地。
* 夏郢沙路村基祖海真,原籍江西。相传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南雄珠玑巷迁思委喜祚村定居,迄今已历400余年,世传21代。清乾隆年间,八传罗锦灿赠文林郎,其子瑶光、孙秉学父子荣登进士。
* 分界村基祖志统,于清康熙年间由广东罗定县连滩村拭携妻史氏、子君相、君锡、君荣迁入,迄今已历200多年,世传十二代,君荣后裔支分梧州珠品村定居。
(7)、柳城罗氏基祖-支分古仁、西安村
* 沙埔古仁罗家屯基祖华公,由贺县莲塘长岭迁入,至今已衍七代。另一基祖新福、新德、新全兄弟,于清光绪三年,从昭平巩桥对步村迁入开基。
* 西安村基祖朝瑾公,为洪德大六公后裔。于清同治年间,朝瑾公后裔其恩由广东恩平西路坪塘上村迁柳城县西安村西岸屯定居,迄今120余年,世传六代。
(9)、兴安罗氏基祖-支分升坪、白竹园、铁炉村等地
* 升坪岭基祖春益公,原籍湖南湘乡,由于兵灾,移居广西兴安华江升坪村开基。裔孙分居升坪三条糟、大岭老、老街等地。
* 白竹园基祖能公,于明 弘治成戊午年由江西吕仑县蜈蚣坝迁徙湖南东安井头圩鲁家田,后迁广西甸村、花桥罗家、曾家园、白竹园、全州炭棚、杨家庄等地。
* 畔村基祖庭华公,于明万历年间由江西瑞金迁入,迄今历400余年,世传十六代。
* 莲塘新村基祖兴辅公,祖父贤佐,原籍江西吉安府理民县急水滩鹅经大丘,进士出身。于明永乐乙未年升授湖南永州知府,落籍城北石马塘。至七世祖仁卿公迁居零陵县辛兴里九甲小板田,繁衍至二十代。清乾隆庚申年由臣廉公升授广西安县正堂,而定籍西乡大营村。支分娘娘庙、通济、戴花铺、大溶陆家凸等地。始祖圣授公迄今660多年,传世30多代。
*湾岭基祖必富公,原籍江西广陵府(今吉安市)赣江上游之罗家头,于胆正统四年迁湖南新宁县金石田中。妣彭氏,生四子:荣、贵、铭;荣迁居西蜀;贵迁云南立业;华、铭兄弟随祖居金石镇石湾田中。华公传十代,至正满公,其子:成成柏从湖南移居广西全州县蕉江乡石桥村。于明正统戊午年,我祖时王、时相由湘迁入,而进显移居洞江司门台背,迄今历562年,繁衍二十四代。
(9)、灵山罗氏基祖-支分那案、大竹麓等地
*太平镇那案基祖贵松公,乃是洪德-大一公十二传裔孙。于清康熙丙午年从广东高州府石城县丹竹水村迁入。迄今已衍传十五代,1,000多人。后裔支分那案、那露、平天、那雾塘等地。
*太平镇大竹麓基祖光松光,是洪德-大一第十二代裔孙。于清康熙丙午年,从广东高州府石城县丹竹水村,与贵松史弟同迁广西灵山县,光松公占籍大竹籍大竹麓开基。后裔分居大山村等地,已传十五代,100多人。
(10)、合浦罗氏基祖-支分总江口、上那隆、白沙湖口
*总江口基祖世雄,号茅坡。于明正德年间,随母曾氏淑兰从福建汀州府迁徙灵山大山,后又移到合浦 总江口开基创业。迄今已传十八代,20,000多人。后裔支分西场、岑屋寮、北海、南康、乌家、沙岗、星岛湖乡、那丽等地。
*上那隆基祖尹赞公,生于清康熙庚子年七月肝广东潮州瘁大埔县大麻乡。于康熙年间迁徙广合浦西场上那隆立业。至今已传十四代,1,500多人,分布西场圩、马屎沟等处。
*白沙湖山罗氏,源于广东大埔湖寮洪德-大一公后裔。于清乾隆年间,德垂公十七世系罗上凤
湖寮三塘辰、唇随主考官览廉州府,慕恋山清水秀,携妻儿卜居白沙镇开开基创业。二百多年来蕃衍十代:上凤生五子:书登、标登、榜登。书登嗣子公缵(诗登长子过继)生子安喜(失考)。诗登生三子:公赞、公硕、公乘(失考)。标登嗣子长庚(揖登长子过继,失考)揖登生八子:长庚、长宁(失考)、长寿、长发(失考0。长寿生三子:安谦、安埠(失考)、安澜。安谦生子宪斌、安澜生四子:宪敏(失考)、宪淳(失考)、宪明、宪达。
(11)、钦州罗氏基祖-支分板城
板城基祖宥广公,乃洪德-小六公九传裔孙。于明嘉靖年间,与同乡古屋村兄弟一起从广东嘉庆州松口溪南下寨迁钦州板城立业。迄今已传传二十三代,繁衍15,000多人,分布于小董、大寺、贵台、久隆、大番坡、明阳等地。
(12)、横县罗氏基祖-支分南岸、中团村等地
*新福南岸村基祖元广公,字振扬,乃洪德-小九-新翰第十世代裔孙。于清代嘉庆二十年,由广东归善县梁化屯水井乡迁入。迄今已传十代,繁衍500多人。
*校椅镇中团村先祖枝通、枝发、枝旺三兄弟,明朝年间人氏,从何处迁入待考。繁衍至今已廿一代,1200余人,是横县大姓之一。其衍为;枝有朝惠,明传国宝,金玉文中,圣法思达,士居正大,广其仁声。至“广”字辈为廿一代。
(13)、邕宁罗氏基祖-刘圩班岭
刘圩镇班岭罗村基祖海好公,于元朝末年,由广东南雄珠玑巷迁广西南宁苏罗安吉,后移籍邕宁罗村落业。至今传世二十四代,6,000多人,后裔分播于百济板罗、屯元、佃肥、灵元、山尾、罗屋、长滩殿城、小董老罗岭等处。
(14)、马山县罗氏祖先来自多路。其中一路来自山东。传山东祖先罗彪生四子二女。长子罗洪周、次子洪胜、三子罗洪忠、四子罗洪昌。洪周、洪忠、洪昌三兄弟于明随王守仁南下广西。战事结束。洪昌留在马山。现在的百龙滩镇的弄昌、大隆 、大完、在球各村罗氏大都是洪周子孙;现在的合群、乔利等乡的罗氏大都是洪忠的子孙。
另有加方、古寨一带的罗氏,部分是从河池一带迁来的洪昌子孙。加上从广西各地迁来的罗氏子孙,其人数在马山,已有万人左右。
(15)、岑溪中村基祖
岑溪南渡中村始祖罗第合是洪德公后裔。先祖由福建移居广东南雄珠玑巷白石社。明末期间因世乱,其斗恒公之四子各分散谋生:长子纪公一支迁至顺德;次子纲公一支迁至罗定;三子绩公一支迁至阳大;四子继公携子第荣、第源、第合同避难至广西梧州府岑涨县西乡黄荔花梨启。越数年,第荣迁北流鸭榔;第源迁容县鹏冲;而第合则留居黄荔花梨启。妣廖氏,生一子:嘉现;嘉现妣陈氏,生子锡俊;锡俊妣廖氏,生子大任;大任由花梨启再迁现止中村。迄今千300余年,世传十五代。八世孙罗桂中已丑科举人;十三世孙罗宗南毕业于政法大学,行广西自治区荣改局书记;罗桂松(女)毕业于广西大学,任自治区物资厅副厅长。
(16)、昭平古盘等地基祖
*仙回古盘始祖罗任才,原籍广东翁源县。于清朝中叶期间携子罗新仔现址而居,迄今已历200余年,传世十三代。其八世孙罗绍徽北京大不毕业,民国时期曾任《梧州日报》社长和广西恭城、都字、永淳、荔蒲、花梧等县县长及平乐专员兼保安司令、昭平县国大代表。
*古袍花罗村罗氏,是花梧县京南纯冲开基祖罗显真的后裔搬迁来此定居,迄今已繁衍十九代。
*走马坪大坡罗氏,是该县北陀黄竹阁开基祖罗天赋的后裔,迄今世传十一代。
(17)、宾阳罗氏基祖
始祖华爵公,号义勇,行罗四郎,祖籍福建漳州府平和县延藤村人,于明朝崇祯年间任广东高州石城县都闻府副总兵,擢广西南宁左江总戎,莅任而终。妣曾氏,生一子:奕乾,号大郎,年方九岁,难回福建,祖妣携子卜居广西思源府宾州马村团居焉,即今宾阳县芦圩镇大罗村。生殁未详,塟于马坡岭二龙岗。妣钟氏,生三子:大郎(妣蔡氏三娘)、七郎(妣范氏一娘)、十郎(妣江氏三娘)。后裔已衍二千多人,分布于宾阳、上林、鸣武、来宾、田东、龙州、都安、海南等地。由于世远年湮,族谱残缺,只知派衍。
华乾元国广汉正焕世承,先锡儒仁本,书声日庆明。
(18)、东兰丹州基祖
邕祖罗海玉、原籍山东。于宋元9七年随狄青将军南下,后定居东兰丹州。至第八代孙罗世贵在九里府做官,世贵之子罗国才从军,入王守仁部。后定居忻城县新圩弄岑村板老屯。罗国才生九男一女,具后裔散居于忻城、来宾、上林、马山等县地。
(19)、忻城新圩基祖
始祖罗国才,原籍山东。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随同王守仁督师广丁。而后解甲归田,卜籍忻城县新圩乡弄海村。生九男一女,公将其宝剑折为九段,分给九子各持节,作为久后相认作凭证。公殁后塟上泵。从鲁至桂已有600多年,子孙繁衍至“士”字辈,世传十六代矣。
(本基祖史料由罗敬波、罗绍彰 罗斌、罗森 罗宾、罗仁甫 罗居殿、罗居俐提供)
广西这个小城,山水比桂林纯净,美食比成都还多,养老好地方
广西有座小城,
深藏在桂北九万大山中,
东连柳州,北邻荔波,
夹在两大热门旅行地间,
却极少出现在人们的旅局清单中,
即使是法定假期人也不多。
谈及广西,
也很少有人会想起它。
但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它,
却拥有叫板 桂林 的山水,
不输 乐业 的天坑群,
比肩 荔波茂兰 的喀斯特森林,
壮阔媲美 金沙江、怒江 的河湾峡谷,
这里是中国和世界公认的长寿之乡,
拥有90多名百岁老人。
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吸引着众多老人来这里旅住。
它就是 广西河池巴马。
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
喀斯特的王国、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这个适合养老的山水小城,
是时候让全国人民知道了。
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广西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971平方公里,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巴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显得很珍贵。
巴马百岁的老人占了全县人口万分之三点零八,列全国第一位,居世界前列,是继前苏联的高加索、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和中国新疆的南疆之后的第5个长寿之乡。在这里的壮村瑶寨常可见到许多百岁兄弟、百岁姐妹、百岁夫妻。巴马成了中外闻名的“长寿区”。
这里的人为何能长寿?据中外专家、学者30多年来的反复调查研究,并进行了科学检测,认为与环境、饮食、劳动、风俗习惯、 社会 诸因素有关,离不开天、地、山、水、人五字。
天
这里阳光充足,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0.4℃,夏季雨量充沛,利于作物生长,白天温热,夜间凉爽,利于睡眠休息,加上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高达2万个,比城市街道高出10倍至几十倍。在这样的天候下,人体机器自然保持着长期的良好运转状态。
地
这一带土壤中含有锰、锌、硒、镍、铬、铜、镉等多种元素,而且是高锰、锌,低铜、镉,为生长长寿食品的优质土壤。且此类土壤分布与长寿老人分布密度成正比,与心血管发病率分布呈反比。经化验,这里的长寿老人头发里锰的含量比广州人、东京人头发的锰含量高10倍。
山
盘阳河流经处是山区,一般海拔400米~600米,山间夹杂着大小谷地与农场,有些是中温带的石山或半石山地带,长寿老人多居住在这样的山区。由于这些山区一般比较偏僻,处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无喧嚣,无污染,传染病传入和原发病都很少;加上人们终生在山上生活、劳动,运动量大,肺活量增加,吸入新鲜空气多,身体得到锻炼,抗病能力增强,自然有助于 健康 长寿。故此种岩溶峰丛群被称为“长寿型地貌”。
水
这里的水源也含多种有利于人体的微量元素。经化验的多股水源均属高品位优质矿泉水。其中所含的硒、硅是其他矿泉水所少见的,闻名的长寿点——甲篆乡波开屯的清泉含12种有利于人体的微量元素;被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之为“神仙水”的巴马城东南12公里的民安矿泉水更含有24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还有赐福湖半山腰流出的矿泉水,除了含有优质矿泉中存在的锶、偏硅酸完全达标外,还含有溴、碘、锌、锂、硒等10多种有利于人体的微量元素,这在广西是首次发现。
众多泉水从地底带出多种养分精华,汇入盘阳河,哺养着一代代的长寿老人。因此,盘阳河成了“长寿河”。
人
指人为因素,含吃食、风俗习惯、精神面貌等。盘阳河上下壮瑶人家常吃玉米粥食。这里的玉米纤维素多,蛋白质含量比一般大米高,还有抗癌作用。其中著名的珍珠黄玉米,维生素B1、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均高于其他地区的玉米。玉米粥成了既富营养,易于消化,又可减少肠胃病的“长寿粥”。
他们的食用油料以火麻油为主,火麻油在常见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最高,有润肠、补溢之功,可治老人便秘、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被称为“长寿油”。那里的百姓历来的饮食都以清淡为主,本地产的苦麻菜、竹笋、豆类、薯类等,都是长寿老人经常吃用的抗衰老食品。
还有,这里的人终生劳作,早睡早起,勤俭知足,而且乐观开朗,善良宽厚,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同时有传统节庆习俗等文娱活动来调剂生活,于是自然形成了一个“康乐无忧”的生存空间。
百魔洞
位于巴马甲篆乡坡月村西侧,距县城30公里,距公路2公里。“百魔”,壮语意为“泉口”,因该洞靠近盘阳河出水口,洞口有泉水,泉水边的壮村叫百么村,洞便取名百魔,“百魔”也体现出此洞之神奇。
洞口朝南,高近百米,有南北两洞,洞分四层,目前只游览二、三两层,游程长4000米;因它是洞上洞,洞下洞,洞旁洞,洞后洞,全部游完,游程近万米。
各洞(包括一些洞厅)高宽80米~100米,有的达140米,甚至上千米,有十多个或黄或白的大石厅。全洞可容万人同时游览,常年温度在20℃左右。洞中乳石高大、气派、完整、雄伟,最高石笋高达39米、直径10米,三五米直径的石柱多得可组成石柱林。
此洞是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天,洞中有河。南、北洞间,是个桶形的通天洞。“桶壁”是百米峭壁,“桶底”是方圆20亩的橙果园,沿“桶边”险径可攀上“天窗”,俯瞰空谷奇观。
南洞的二、三两层洞又各有特色:第二层洞景观以疏朗别致、玲珑剔透见长;第三层洞景观则光怪陆离,晶莹瑰丽,石幔遍布,宛如宫殿,更有满地石珠,大者如皮球,小者如豆粒。百魔洞中有泉水与从西边仁乡潜来的盘阳河伏流交汇后,奔腾直下坡月河段。有一处叫“河西走廊”的暗河可通竹排。如再往北开发,走出百魔洞半里之遥就进入兴人村的武人洞,该洞长2000多米,美景不亚于百魔洞。
百鸟岩
位于巴马甲篆乡西北两公里的烈屯,距公路1公里,距县城20公里,是盘阳河流经岩溶地貌区最后一个伏流出口,该洞因洞口高大干爽,气候温和,有岩燕、岩鹰、翠鸟、蝙蝠等鸟类栖息其中。每天早晚,成群的岩燕在洞口飞旋戏水,蔚为壮观,故名百鸟岩。
盘阳河流出洞口后,与下游不远处的一个小水电站库区连成一个长约2000米、宽约80米的小湖泊。约80米宽的洞口被倒挂的石钟乳一分为二,两洞口内侧相通。洞内水面约10万平方米,可从洞口乘舟入洞,洞道宽处约40米,窄处约10米,一路蜿蜒曲折,与上游的白熊洞相通。
入洞约300米转折处,有百米高的“天窗”,光束下照,使洞内一片金碧辉煌。右侧有出口,口外有沙滩,可停舟泊岸。
沙滩右侧有30多平方米的石台,台面坑坑坎坎,台的一侧是雪白洞壁,上有石鹰、石幔、石观音等。台对面洞壁乳石千姿百态,顶部怪石倒悬。岩泉飘洒,蝙蝠惊飞。侧洞口外的香椿林下,野花耀目,植被茂密。
甲篆村
甲篆村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城西北19公里处,巴马至凤山公路经此,是甲篆乡政府驻地。这里长寿老人较多,其他有名的长寿村巴盘屯、百马村、平安屯、拉亨屯都在附近。盘阳河自甲篆村外2公里的烈屯百鸟岩流出,河道迂回,秀水环绕,渔舟往还,鹅鸭游弋。
两岸奇峰峻峭,村屯错落,田园适布。还有虎山、象山、孔雀山,以及千奇百怪的大小溶洞群,有点类似阳朔风光。夏日傍晚,近村河段则成为天然浴场。
男女分开,分别在不同的河段进行裸浴。附近河中还出产一种鱿鱼,体肥肉嫩,油煎食用,香脆可口。
赐福湖
赐福湖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城东8公里的赐福村以下的盘阳河段,是因岩滩电站蓄水后形成的长形湖泊,水面平均宽约400米,延绵数十里。
一座长396米、高39米的双曲拱桥横跨湖中,把长湖分成东南湖、西北湖两部分。桥南有海拔600多米的维汉山,桥北有海拔500多米的直立山,两山雄视湖面。湖面有数百个由山头形成的小岛和半岛。
湖右岸丘陵连绵,左岸石山重叠,中间便是原来的山谷,水深不可测。最宜于乘舟游湖,不论春夏秋冬,不管晨昏午夜,不计风晴雨雾,都可看到不同的景色:山之碧、水之清、竹之翠、木之秀,全是天赐寿乡的美景。
美食 有卷粉
热气腾腾的粉皮出笼,
配上烧肠、花生米
还有黑豆猪脚汤、火麻汤、羊瘪汤、
烟熏腊肉、油包肝、油鱼、黑山羊
此外,这里的巴平特米
环江“下南菜牛”、“五香”
(香猪、香牛、香米、香鸭、香菇)
等也非常有名。
这就是巴马,
无论是峡谷探险,还是山水观光,
无论是养老度假,还是寻觅 美食 ,
都值得去的一个地方。
找个时间,我们去巴马养老吧。
有之田万承是谁
2008年暑假笔者与张江华老师对万承土司的历史进行了田野考察,期间发现了许多万承土司与土目家族的墓碑,这些墓碑对于研究桂西壮族土司时代的社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试图对收集到的万承土司家族的墓碑作初步的分析。
一、万承土司的世系
本文论述的万承土司位于左右江流域之间,历史上其管辖的范围包括今广西大新县境内的龙门乡、昌明乡、五山乡、福隆乡以及隆安县的平山乡和布泉乡,其领域有“六坊九甲”之称,六坊即练坊(今头咘屯、模练屯)、盘坊(今达马屯、伏内屯)、上坊(今谭巴屯、仙屯)、武坊(今六干屯、武安屯)、义坊(今南模街)、后坊(今弄内屯、弄乙屯),九甲即上甲、外甲、令甲、北甲、盛甲、中甲、下甲、立甲、田甲等,六坊位于龙门街附近,此外的九甲是偏远之地,治所在今龙门乡政府所在地。大新县境内历史上还存在着下雷、安平、养利、恩城、全茗、茗盈等土司社会。与广西西部的其他土司一样,桂西地区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天然屏障使这些土司在历史上长期得到维持,他们之间不相归属,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历代中央王朝由于鞭长莫及,也只能藉由这些土著势力、采取间接的方式保持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在大新县的八大土州中,养利土州的“改土归流”开始得最早,始于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其余土州的“改土归流”始于清朝光绪末年,万承土州延续得最晚,民国18年(1929年)才设置万承县。1951年4月,养利、万承合并成立养利万承联合县,同年9月养利万承联合县与雷平县合并成立大新县,县城设在桃城[1]。作为“改土归流”最晚的万承县就这样在新中国的行政区划中融入大新县,随后在以县为基本单位修史志的过程中万承县的历史也就记入《大新县志》了。
从地理上看,万承土司处在左右江之间,其东部是广西西部各土司的势力范围,在其东部的末梢巍峨的龙虎山是万承天然的屏障,在西部的龙益屯处则仅有狭窄的紫云洞通向养利州,有“一夫当道,万夫莫开”的优势。目前316省道线也只能从中开出一条隧道通过,其内部的“六坊九甲”则形成一个够得上自给自足的峒场。这种地理上的优势使得万承土司历史上较少受到外界的冲击。
万承土司是许姓,许氏家谱对此的表述是:“原籍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白马镇锦字街金鸡巷,于宋皇佑五年随狄武襄公南征有功,世守广西太平府万承土知州,带原品守备职衔。”许氏家族获得了万承地区的最高地方权力后,在其下一层形成了以冯、赵、李、黄四大家族为“第二权力圈”的土目家族,这四大姓的族谱都对这一权力圈的形成进行了解释。如李氏家谱记载:“始祖李祥光原籍山东省青州府白马县(即今益都县)人氏自宋皇祐年间与冯廷宗赵公通黄显达许俊随狄青将军征剿侬智高平服功奉诣设州治建都完成加封许俊为世袭州收封冯李赵黄为世目即今谓炼内盆盛田坊头目也。”另外赵家族谱及冯家在万承落户的先祖冯廷宗的墓碑也有相同的表达。据许氏家谱记述,许氏土司从许万户到许建藩承袭州职共有26人,具体是:许万户—许朝烈—许弥高—许福庆—许显佐—许元隆—许承暑—许潜安—许俊—许国安—许永诚—许奎—许荣宗—许莹—许世忠—许文钰—许大政—许祖兴—许嘉镇—许鸿业—许天爵—许修义—许可钧—许绍纲—许荣—许建藩。这26六个土司之间并非都是亲子关系,也就是说万承土司的权力继替可以在叔伯侄之间相传。
二、万承土司的墓碑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谓的土司并非指承袭州职的土司本人,而是指整个土司家族,目前我们收集到的许氏土司家族墓碑共有10个,分布如下:
位于龙门乡武安村六干屯的2个明代墓碑①:
明故太土官考翠峰许公讳世和之墓
元命已未年捌月拾柒日未时生寿阳肆拾捌岁于嘉靖贰拾伍年柒月初柒子时故
嘉靖肆拾参(按:应为“叁”)年岁次甲子拾壹月丙子初叁壬寅日甲辰时安葬寅山申向孝男知州土官许文钰立
明故太土官妣黄氏讳妙容之墓
元命庚申年参(按:应为“叁”)月贰拾柒日戊时生寿阳陆拾岁于嘉靖已丑年拾壹月初参(按:应为“叁”)日寅时故
嘉靖肆□□岁次丙子拾贰月辛丑参(按:应为“叁”)拾戊子日壬子时安葬坐寅向申□甲庚侄男知州土官许文钰冠带孝孙许国连立
位于龙门乡宝山村板娜屯的2个清代墓碑②:
清故妻岑夫人之墓
吾崔岑氏系归顺州知州岑公继纲长女也,崇祯拾壹年戊寅玖月拾肆日庚时亡,我家事无。育子十二,长子鸿图年二十九已亡,有孙,二鸿基,三鸿熏,四鸿猷,五鸿业,六鸿谟,七鸿功,八鸿庆,九鸿纪,十鸿纲,十一鸿硅,十二鸿璋。抚育女十三,长女遂葺未□,二女遂瑶适茗盈州知州李缵鼎,三女遂雯适上映州知州许弘祚,四遂婧适龙英州知州赵振刚,五遂英年至十八岁殇葬山右旁,六遂贞,七遂宁,八遂暇,九遂仙,十遂文,十一遂妩,十二遂乐,十三遂春,余皆未字。吾妻殁于康熙贰拾年辛酉拾贰月拾肆日已时计享阳寿肆拾岁,卜于康熙贰拾叁年甲子拾月拾伍日未时安葬于娜村山名四禄龙甲龙□首坐寅向申内局丙寅丙申分金外局庚寅庚申分金勒以永记。
康熙贰拾叁年甲子拾月拾伍日未时原万承州知州今致仕许嘉镇皆葬万承州知州事嫡男鸿业,二男鸿基,三男鸿熏,四男鸿猷,六男鸿谟,七男鸿功,八男鸿度,九男鸿纪,十男鸿纲,十一男鸿硅,十二男鸿璋。
侄男鸿艺,鸿德,鸿典,鸿策,鸿韬,鸿略,鸿裔,鸿烈,鸿达。
嫡男长孙嗣琳,长男长孙嗣荣,长男次孙嗣爵,三男长孙嗣琮,三男次孙嗣璜,四男长孙嗣瓒合建立
清上殇许五女子之墓
呜呼五女英甚可原念汝母愈可哀汝之母非浓情哀五女焉舐犊邪忆余童年文定汝母迨完□而汝母之年两纪有五春入余门冬生汝兄鸿业既生汝姊字龙英郡候再生汝莹受聘于明江黄郡候呜呼噫噫思汝童年能知母之孝而汝尝言孝能知母之顺而汝尝言顺能知□之慈惠逮下而汝亦尝言慈言惠及少长而孝顺于余内庭者鉴鉴有据即慈惠亦大众可观余每藕喜以为女中白眉奂日未尝不为我国闯生色胡不恤汝以母服未□于归未永远乐人间去汝生于康熙丙午年拾月初四酉时殁于康熙癸亥午九月十二日戊时癸午年十有八岁算可远耶呜呼五女宛甚可哀原念汝母不容不哀汝母子哀今世之人也哀今世之罕见其人也纵世有人而于余罕见不容不哀汝母子之甚也哀子甚哀母元甚哀母甚哀子不得不若哀虽实甚而于溺情舐犊余庶几其免于诚乎今卜□汝于绿嵩山之阳生寅□中庚寅庚申分金之原元正附母茔之侧俾汝母子神灵相依而永远仝享祀用是作志铭于墓曰哀子及母哀毋及子处汝胞兄念虑何几。
康熙贰拾叁年叁月初三日辰时万承州致仕父嘉镇主万承州事胞兄鸿图鸿基鸿熏鸿猷鸿谟鸿功鸿度鸿业,弟鸿纪鸿纲鸿硅鸿璋,侄嗣策嗣爵嗣琳嗣英嗣豪合立
位于福隆乡营旺村内坟屯的2个清代墓碑[2]:
赵氏墓碑文
太太赵太夫人,英阳世爵大夫讳□□之女也。正配万阳许世爵奉直大夫子讳许祖兴,号调鼎,袭万承州知州事。有男五,长男嘉镇,袭州职,年老致仕;二男嘉铨,钦授功加左都督仍带馀功十次;三男嘉福;四男嘉禄,官至守备,年至四十七岁而亡,生男孙一人;五男嘉寿。女二人,长女适田州知州岑廷铎;次女适思明府知府黄戴乾。长男嘉镇生男孙十三人,正媳岑氏生嫡孙鸿业,现袭州职;长孙鸿图年至二十九而亡,生有曾孙二人;四孙鸿猷;六孙鸿谟;七孙鸿功;八孙鸿度;九孙鸿纪,十孙鸿纲;十一孙鸿硅;十二孙鸿璋;十三孙鸿参。女孙十三,长孙女遂茸适思明州黄玉中;二遂媛瑶适茗盈州知州李缵鼎;三遂雯适上映州知州许弘祚;四遂婧适龙英州知州赵振刚;五遂英年至十八岁殇;六遂贞;七遂宁;八遂暇;九遂仙;十遂文;十一遂妩;十二遂乐;十三遂春俱年幼。二男嘉铨生男孙五,长孙鸿志,十九岁殇;二鸿德;三鸿艺;四鸿韬;五鸿略。女孙八,长女遂琳适下冻州知州赵乖龙;二遂昭适太平州知州李开锦;三遂玄适下雷州知州许绍武;四遂嫌;五遂婷;六遂婵适结安州知州张天祚;七遂娟;八遂伸俱年幼。三男嘉福,生男孙二,长孙鸿典;二鸿烈。女孙五,长女遂严适龙州知州赵国梁;二遂威适向武州官弟黄嘉德;三遂争适太平州官弟李友棣;四遂孕未适;遂缵适安平州官兄李子宴。四男嘉禄,生男孙鸿慈,女孙三,长女遂姬适安平州官李长略,三遂罗,四遂周,俱年幼。五男嘉寿,生男孙三,长孙鸿策,二鸿训夭,三鸿裔。女孙二,长女遂慈,二遂威,俱年幼。我太太夫人生于辛亥年五月十二日寅时,享阳七十四岁,于康熙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一已时寝故。是岁丁卯年十月念五寅时卜葬于金龙山,系艮入首,坐丑向未辛丑辛未分金嘱予为千万世铭因铭之日。
天地之英,聚而成形。夫人懿德,永受其祯。
皇清康熙贰拾陆年丁卯拾月拾伍日寅时孝长男承袭知州事许嘉镇。
长男嫡孙袭州职许鸿业,长男二孙功授随征官许鸿基,长男四孙许鸿猷,长男六孙许鸿谟,长男七孙许鸿功,长男八孙许鸿度,长男九孙许鸿纪,长男十孙许鸿纲,长男十一孙许鸿硅,长男十二孙许鸿璋,长男十三孙许鸿参,长男之长孙曾孙长孙许嗣□,二孙许嗣□,长男之二孙曾孙长孙许嗣永,二孙许嗣祥,三孙许嗣□,长男之三孙曾孙长孙许嗣琮,二孙许嗣□,长男之四孙曾孙长孙许嗣□,二孙许嗣汪。二男授左都督府许嘉铨,二男二孙许鸿德,二男三孙许鸿艺,二男四孙许鸿韬,二男五孙许鸿略。三男许嘉福。五男许嘉寿,五男长孙许鸿策,五男三孙许鸿裔。仝建立
原柳州协中营中厅驻柳州游击署司佥书事眷晚侄周朝瑞首撰。
黄氏墓碑文
母黄氏,原广东人明援寿官黄公谓德政女也,诞万历肆拾壹年癸丑陆月贰拾伍日戌时,归佐光君谓祖兴号调鼎万承州事。生养男五长男嘉镇,二男嘉铨,三男嘉福,四男嘉禄,五男嘉寿。抚育女二长女适田州知州岑廷铎;次女适思明府知府黄戴乾。及先君不禄,我母抚教男等,嘉镇袭万承州知州。今年老致仕。生孙十二,长孙鸿图年贰拾玖岁亡,生有曾孙二人,二孙鸿基;三孙鸿熏年至贰拾陆岁亡,存曾孙壹人;四孙鸿猷;伍嫡孙鸿业袭知州事;六孙鸿谟年至叁拾岁亡,有曾孙一人;七孙鸿功;八孙鸿度年至贰拾肆岁亡;九孙鸿纪;十孙鸿纲;十一孙鸿硅;十二孙鸿璋。女孙十二,长遂茸适思明州知州黄玉中,二遂媛瑶适茗盈州知州李缵鼎;三遂雯适上映州知州许弘祚;四遂婧适龙英州知州赵振刚;五遂英年至十八岁殇;六遂贞适罗白县知县梁光福;七遂宁;八遂暇适周承德,九遂仙适向武州官弟黄玉晓;十遂文;十一遂妩;十二遂乐具年幼。男嘉铨,滇有功,奉部题准援左都督府,仍纪馀功二次。生孙七,长孙鸿志年至十九殇,二孙鸿德;三孙鸿艺,四孙鸿略,六孙鸿谋;七孙鸿祚。女孙八,长遂林适下冻州知州赵乖龙;二遂昭适太平州知州李开锦;三遂玄适下雷州知州许绍武;四遂嫌适全茗州知州许邦题;五遂婷适结安州知州张天祚;六遂婵适龙州官侄赵殿辉;七遂娟殇;八遂伸年幼。三男嘉福年至六十一岁亡。生二孙,长孙鸿典;二孙烈。女孙五,长遂□适龙州知州赵国梁;二遂娥适向武州官弟黄嘉德;三遂争适太平州官弟李友棣;四遂孕适桂平县训道杨参桂;五遂缵适安平州官兄李子宴。四男嘉禄,年肆拾柒岁亡。生孙鸿慈,男孙,三女,长遂姬适安平官弟李长略;二遂罗;三遂周。五男嘉寿,生孙五,长孙鸿策丙子科中贰第二名举人;二孙鸿训夭;三孙鸿裔;四孙鸿肃;五孙鸿艾。女孙二,长遂慈;二遂威。我母于康熙拾捌年已未叁月拾叁日辰时卒,享寿陆拾柒岁,当合葬于先君龙内同穴;困上卜荣望村山名曰黄龙出洞吉地也,遂于康熙叁拾柒岁次戊寅叁月初壹日申时迁葬,丑艮龙入首,内局坐甲向庚,正针庚寅庚申分金,外盆缝针,丙寅丙申分金,谨勒永记。
孙长男之嫡孙袭职许鸿业,长男二孙两广随征官许鸿基,长男四孙许鸿猷;长男七孙许鸿功,长男九孙许鸿纪,长男十孙许鸿纲,长男十一孙许鸿硅,长男十二孙许鸿璋。
曾孙长男之嫡五孙曾孙二嗣昭,四嗣麒。长男之长孙曾孙嗣荣,二嗣爵。长男之二孙曾孙一嗣永,二嗣祥,三嗣贤,四嗣显。长男之三孙曾孙嗣琮。长男之四孙曾孙一嗣瓒,二嗣瑞。长男之六孙曾孙一嗣炽。长男之七孙曾孙一嗣真。二男授左都督府许嘉铨。二男二孙许鸿德,二男三孙许鸿艺,二男四孙许鸿韬,二男五孙许鸿略,二男六孙许鸿谋,二男七孙许鸿祚。三男长孙许鸿典,三男二孙许鸿烈。五男许嘉寿。五男长孙许鸿策,五男三孙许鸿裔。仝建立。
康熙叁拾柒年岁次戊寅叁月初壹日酉时孝长男承袭知州事许嘉镇。
位于昌明乡昌明社区上古屯的1个清代墓碑③:
皇清诰赠显考大总戎讳二公(妣太夫人李三凄)之墓
父讳嘉铨行二字遴候生于崇祯壬申年十一月初十日午时自少矢志奋武及二智勇过人适值吴逆变乱竟自号□□大军剿滇黔恢复有功蒙大将军赖督部院金题叙奉旨钦授功加左都督仍命馀功平钦金□及□哈□□缘军奂旁午劳□□作未获实任遂而终祖寿阳六十有七□□□康熙参十七年戊寅三月初六日卒原娶嫡母安平州□女李氏生于顺治□子年□月十九日□时寿阳六十有八不幸于康熙五□年正月初八日辰时故坐葬□妇□□无愧坤道□藏兹卜州治古岭□之南酋山巽□首坐已向亥□金□已未八月二十一日未时合葬永坐往城以不□云。
长男鸿德门室□氏所出生孙男嗣元□亨嗣□孙女适周□□□□瑞□孙□□熊生外甥孙二人,次男鸿艺门室□氏所出生孙□□□□女适太平□□□□光孙男嗣□生曾孙男□□曾孙女□,三男鸿韬门室陆氏所生孙男□□孙女玉遂凤遂鸾尚幼,四男鸿略门室□氏所生孙男□□孙女长适太平州官李□□次女尚幼。长女适下冻州官赵乘龙□生□□女适太平州官弟李□□孙子尚幼,四女适□□州官许邦题,五女适结安州官张天祚生外孙四人长廷翰袭职,六女适龙州土官赵殿辉生外甥赵□□女尚幼。
侄男鸿基侄孙嗣永□□曾庠生次侄孙嗣康,侄男鸿熏侄孙嗣璋侄男鸿猷侄孙嗣瑞,侄男鸿慕奉直大夫知万承州事侄孙嗣昭现任□直大夫世袭州职次孙嗣麒□□国□士,侄男鸿功侄孙三人侄男□□侄孙三人侄男鸿硅侄孙一人侄男鸿璋孙三人,侄男鸿典侄孙嗣武嗣禹侄男鸿慈侄孙三人侄男鸿□丙子科中□弟□□举人现任梧州府教授侄孙嗣瑜。
龙飞康熙五十四年岁次已未八月二十一日庚时立
位于龙门乡龙门社区弄内屯的3个清代墓碑④:
皇清待赠显考许府居之墓
大人讳中字立有乃先太父嗣晏公之子也生不孝一人茕茕孑立□吾父生于乾隆丁卯年□月初七日申时不幸终于壬子年□月初□日酉时劳之□之兹于乙卯年酉向亥外坐辰向。
元配□氏,孝男载监媳□氏孙男立天孙妇孙侄□姑,功服侄载□□
乾隆六十年二月十九日立
皇清待赠曾祖庶妣许母老太孺人墓
曾祖妣姓周氏乃曾祖考鸿璋公之侧室也原命生于康熙□戊年十一月二十日戊时不幸终于乾隆壬辰年二月□日戊时寿七十有九葬于已卯年二月建已卯十九□辛未□辛卯时卜葬于州左垅内坡祖茔之侧内坐已轸二度向亥壁四度外坐辰向戌分□□志。
长男嗣尧媳赵氏,次男嗣辉媳冯氏孙浦(哲)曾孙载麻,四男嗣晏媳张氏孙中曾孙载监玄天绶,女适下冻州官族。乾隆六十年二月十九日曾孙载监立
皇清待赠祖妣张氏太孺人墓
祖妣姓张氏乃左州□魁纯仁公之妹先大父嗣晏之元配也原命生于康熙丙申年□□十三日辰时不幸终于乾隆五十年二月初七□□时寿阳七十葬于乙卯年三月十九日卯时附□向亥□坐辰向戊□志。
男侄殃媳赵氏,孙男载监孙媳赵氏曾孙□□曾孙女□姑□姑,期服侄浦(哲)功服孙麻(官),长女适下冻州官族赵宋次女适安平。乾隆六十年二月十九日立
三、万承土司墓碑的民族学意义
透过墓碑,我们可以解读出下面的民族学意涵。
(一)婚姻上的意义
我们从墓碑可看到,土司家族在婚嫁时一定要官族对官族,也就是土司的夫人要从相邻的土司的女儿那里寻找,其女儿也是要嫁给附近的土司。这样的婚姻规定显然具有实际的社会功能。我们知道土司制度是在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体说来,两者的主要差别是土司的承袭必须得到中央王朝的恩准与册封,这一制度的目的无非是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因此历史上中央王朝“一方面通过严格界定土司的疆域范围以限制土司的权力妄想;另一方面是通过分割土司和‘众建土司’等手段不断打击和削弱强大土司的势力范围”[3]。而在明末清初一段时期,原本属于帝国边陲的土司地区,成了中原王权角逐的竞技场。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西南的土司而言,“清政府、南明王朝,李自成、张献忠余部、吴三桂势力纵横在原本属于他们的辖区之内,而其中每一种力量显然都是他们无力反抗的。他们既需要小心翼翼地依违其间以保持灵活性,避免直接成为牺牲品,也需要防范周边趁乱扩张的对手,还更需要警惕内部潜在的反对者借外部势力乘机崛起而取而代之”[3]。因而在历史上广西左右江流域的各土司,彼此通过婚姻构成了土司联盟,土官之间“非僚不娶”的婚姻实际上具有“和亲”的功能。
(二)丧葬习俗上的意义
当今龙门、昌明、福隆乡一带仍流行“二次葬”风俗,即他们对于寿终正寝的人的尸体分二次处理,“也就是人死后先以棺材盛尸进行土葬,经过3到10年等到尸体的软组织腐朽后,再开坟揭棺捡骨,将遗骨装进陶瓷瓮里安葬”[4]。上述墓碑无不反映了明清时土司实行的是“二次葬”习俗,碑上详细记载了死者出生和去世的日期,而立碑的日子一般也为捡骨的日子(有时捡骨时碰不上好日子,人们就先把骨头藏好,等遇到吉日后再进行安葬)。上述10个碑文上死者去世的日期与碑文落款处都不是同一天,如许世和死于“嘉靖贰拾伍年柒月初柒子时”,其子许文钰则是于“嘉靖肆拾叁年岁次甲子拾壹月丙子初叁壬寅日甲辰时”为其立碑的,说明死时是先土葬,隔了18年后才进行捡骨安葬。许祖兴的夫人赵氏死于“康熙二十三年”,其长男许嘉镇于“康熙二十六年”承袭知州后为其安葬的。到了清末至民国期间,这一带的贫苦人家仍实行“二次葬”,而地主人家一般是实行“大葬”,即用上好的棺材土葬,没有捡骨和重新安葬这一程序,出现“大葬”这一汉族风俗,应该是土司阶级吸纳汉族文化的结果。
(三)壮族妇女地位的意义
在龙门一带壮族的亲属结构中,宗亲和姻亲是最主要的。人们把宗亲叫作“傍纳”,姻亲叫作“傍琅”,“傍”是这边的意思,“纳”是脸、前面的意思,“琅”是背、后面的意思,“傍纳”的意思就是脸的这一边,“傍琅”的意思则是背的这一边,这强调了宗亲的第一性,但姻亲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典型的二元亲属结构。这点我们在碑文上也可以看出,碑文上均把嫁进来的女人的姓氏与来源和家里女人的去处交带清楚,而嫁进来的女人在死后她的墓碑上也没有被称为许夫人,而还是她们的原姓,强调了她们的来源。土官许嘉镇甚至给他早逝的五女英立了个墓碑。这说明妇女在当地文化中具有比较高的地位。
(四)文化传播的意义
从碑文我们知道,作为汉族文化的风水观念,至少在明朝时已传播到万承地区,墓碑上均记载该墓的风水朝向。另一方面,明朝嘉靖年间土官许文钰给他父母立的墓碑上仅有简单的汉字,而到康熙年间土官许嘉镇给他的母亲立碑时,碑上文言文的行文已比较成熟,五女英的碑文已有抒情的色彩。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明末清初汉文化对壮族的影响加深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在这一历史时期,许家子弟有的官至“备守”,有的“钦授功加左都督”,有的中了举人任“梧州府教授”,也有的女儿嫁“桂平县训道杨参桂”,这都说明到这个时候处于远离中央王朝的边陲的万承土司与汉族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五)社会分层的意义
关于广西土著内部的身份与等级结构,宋人范成大有过记载:“有知州、权州、监州、知县、知洞,皆命于安抚若监司,给文帖朱记。其次有同发遣、权发遣之属,谓之官典,各命于其州。每村团又推一人为长,谓之主户。余民皆称提陀,犹言百姓也。其田计口给民,不得典买,惟自开荒者由己,谓之祖业口分田。知州别得养印田,犹圭田也。权州以下无印记者,得荫免田。既各服属其民,又以攻剽山獠及博买嫁娶所得生口,男女相配,给田使耕,教以武技,世民隶属,谓之家奴,亦曰家丁。民户强壮可教劝者,谓之田子、田丁,亦曰马前牌,总谓之洞丁。”[5]也就是说壮族在土司时代,其社会主要由土官、土目和土民三个社会阶层构成。“土官”即是范成大所谓的“知州、权州”之类;“同发遣、权发遣”则是土司时代土官所任命的行政管理人员,即土目;“土民”即是范成大笔下的“提陀”所指代的对象。
土司的墓碑也反映出这样的“差序”:一从立碑的资质来看,在这三个阶层中,只有土司和土目家族才有资格立碑,土民再有钱也不能立碑,否则将被为“越位”而受到处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只有到清末时一些土民在获得朝廷某些功名后才获得立碑的资格(如昌明乡新民村更邓屯的农禹贡是在获得武状元后获得了立碑的资格,修建了比较壮观的墓碑);二从墓碑的外形上看,土司家族的墓碑一般占地100平米左右,整座墓是由料石、三合土做成,分八棱,为半球两层建筑,八棱面每面各镶嵌石质浮雕,雕有龙凤等吉祥物,而土目家族的墓碑是没有这些装饰建筑的,其墓整体上要比土司家族的墓碑小得多;三从碑文显示的“官族对官族”的婚姻习俗上看,这一制度一方面使土司之间结成联盟,另一方面也让土司保持他们所谓高贵的血统,故一般只有土官从民家娶妾媵,而其女儿若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即使独空闺到老,也不会嫁到民家;四从符号的意义上看,墓碑作为汉族的文化,是中央王朝权力与文化的象征,土司不给土民立碑的资格,实际上是把土民区隔在权力之外,把土目的墓碑规模限定在自己之下,则是将土目区隔在权力的中心之外。这样,矗立于荒山野岭中的墓碑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分层的符号。
注释:
①③④收集者:张江华,农辉锋
②收集者:农辉锋[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中国县情大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1402—1403.[2]何农林.足迹[Z].大新县博物馆内部资料.78—79.[3]张江华.清代科举与广西土司地区的“文明化”[Z].2007年6月29日上海大学“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4]农辉锋.壮族二次葬的仪式与功能:以大新昌明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马山县景点
马山县位于广西中南部,隶属广西首府南宁市,北隔红水河与都安瑶族自治县相望,是南宁市的北大门,主要有壮、汉、瑶等民族。红水河被称为全国“水电资源富矿”,流经马山县境内近100公里,除此之外,这里的地下矿藏丰富,农林牧业发达,当地饮食文化独特,原生态食品丰富多样现已开发的世界名洞金伦洞,穿越几座大石山腹,全长约7.2公里,洞中各种自然景物,奇异独特,被称之为世界十大奇洞之一,也曾成为洞穴考察、旅游、拍摄电影、电视片的胜地。
马山县景点推荐:金伦洞、水锦顺庄旅游景区、红水河游船景区、小都白村、灵阳寺、中国弄拉、金钗石林城堡景区、骆越古道风情园、三甲屯攀岩小镇、马山县人民广场、水锦、古零三甲乡村旅游区、普陀寺、铜鼓苗寨、金钗石林农家乐、恩村洞、三潮水乐园、六利胜利渡槽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广西甲里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580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