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说新车 | 对手是特斯拉和丰田,今天上市的两款SUV什么来头?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巴特斯拉西甲联赛,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智说新车 | 对手是特斯拉和丰田,今天上市的两款SUV什么来头?
- 2、5G + 北斗给广汽埃安 AION V 带来了什么?
- 3、能自动驾驶的5款车,特斯拉宝马都有,最后1款被多个国家媒体报道
- 4、为吉利造电池 给凯雷德供曲面屏 LG其实是半个汽车“品牌” ?
本文目录导航:
智说新车 | 对手是特斯拉和丰田,今天上市的两款SUV什么来头?
优质回答今天(6月16日),有两款此前备受瞩目的新车——广汽新能源Aion V(埃安V)和长安福特全新探险者将正式上市。有趣的是,两款新车选择了不同的上市发布方式。其中埃安V选择了线上发布,长安福特探险者则在今年首场线下实体车展——重庆车展期间正式上市。方式各有不同,目的非常一致:在车市复苏回暖的关键时刻,用优质的产品给消费者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
之所以说是优质产品,是因为这两款车在各自品牌矩阵中,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广汽新能源
埃安V
埃安V定位为紧凑型纯电动SUV,其车身尺寸长宽高分别为4586/1920/1728mm,轴距2830mm。相对来说紧凑型SUV车型的轴距多在2600-2700mm之间,那么埃安V长达2830mm的轴距已经迫近中大型SUV的标准,其内部空间表现尤其是后排空间表现就会相对理想得多。
埃安V和今年之前宣布上市的多款车型一样选择了线上发布的形式,并将借助电影《味道|Flaver》线上首映活动期间正式发布。今晚8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他们的线上发布活动。
继续说回埃安V这款车。埃安V此次新车共有三个款式,分别是60标准续航版、70长续航版以及80超长续航版,它们所对应的NEDC续驶里程分别为400km、530km以及600km。其动力系统采用一台最大功率135kW(184ps)、峰值扭矩350Nm的前置电机,为实现更长的续驶里程,埃安V还配备了热泵空调系统。
值得一说的是埃安V的外观,和以往广汽传祺的家族化设计相比有很大的创新。乍一看其造型颇有未来科技感——“机甲兽”前脸以及俯冲式车头、悬浮式车顶、前低后高腰线等元素,整体营造出运动系和未来系的直观感受。
内饰方面,新车延续了外观上的科技感。中控区采用了大量的软性材质,并配备了双连屏、悬浮式中央通道、智能健康座舱乃至中药香薰系统(这算是全球首创),以及一键医疗级过滤等科技和健康的配置。
科技还体现在埃安V的智能出行系统方面。据广汽官方介绍,埃安将是全球首款支持5G的车型,其搭载了5G+C-V2X车载智能通讯系统,集成了华为巴龙5000 5G芯片。与现有的4G相比,5G的传输较以往将呈几何倍数增长。简言之,在5G模式下全球范围内将实现真正意义上无延迟的信息交互(数据传输以×G/s计算),并且所有数据将在云端的超大服务器上进行处理,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联网状态。
此外,埃安V还配有L3级自动驾驶系统、AR智能导航系统以及一键遥控泊车等系统,已经是目前能够搭载的较高级别的智行系统。
广汽新能源在埃安系列车型上确实没少下功夫。从埃安LX到埃安V这两台SUV上,人们还是能看到广汽新能源的用心。从外观到内饰再到具体各项智能化配置,大量高科技元素的加持给这款车加分不少,想必也会比较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口味。
长安福特
全新探险者
埃安V用线上形式发布,长安福特探险者则采用了传统的线下发布形式。在正在进行的重庆车展期间,长安福特在“主场”正式上市了全新探险者车型。新车整体延续了海外版车型的设计,并针对一些细节进行了升级处理。目前,该车已经开启预售,预售价格区间为35-40万元。
探险者在福特SUV体系中亦属于旗舰级产品。国产化后的全新福特探险者不仅沿袭了海外版探险者的外观设计元素,还大胆采用了更大尺寸的前进气格栅,且根据配置不同可选装不同样式的中网造型。车身侧面基本还是老款的风格,风格较为硬朗,在国产后又加入了隐藏式A、B、D柱设计。车尾采用大面积镀铬/亮黑装饰条,全系采用双边共两出排气设计。车身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5075/2004/1778mm,轴距为3025mm。在大中型SUV领域也是绝对的“大块头”。
内饰方面,新车全系标配12.8英寸中控触屏,搭载SYNC+2.0智行信息娱乐系统,车内提供2+2+2/2+3+2两种座椅布局,第三排座椅也有电动调节功能。安全配置方面,新车将会搭载福特Co-Pilot360驾驶辅助系统,包含自动紧急刹车、行人监测、碰撞预警、盲区监测、车道保持、后视摄像头等功能。同时配备福特Active Park Assist 2.0自动泊车系统,可以实现平行或垂直位置的自动停车,最新的自适应巡航系统还可以识别交通标识。
动力方面,新车搭载一台2.3T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为203kW(276ps),峰值扭矩为425Nm,传动系统匹配10速自动变速器,官方百公里加速时间为7.6秒。
国产化的长安福特探险者在市场里的直接对手将是大众途昂、丰田汉兰达等一众强劲对手。长安福特探险者的优势在于其2.3T发动机+10AT的配置在同级车型中更有优势。不过,该车的预售价超过35万元,正式上市后的官方指导价即使有所回落也肯定会高于30万元。其竞争对手大众途昂售价29.99万元起,丰田汉兰达更是只需23.98万元起,即便在终端有一定的现金优惠,长安福特全新探险者的价格优势也并不明显。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合车社立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G + 北斗给广汽埃安 AION V 带来了什么?
优质回答广汽最开始布局新能源的时候,有声音说「你这个没用,电池技术不突破电动车就是 XX。」
广汽开始做纯电平台的时候,又有声音说「你这个没用,纯电平台就是个噱头。」
这两种声音到今天我想应该都很少了,技术从铺垫到上场再到取得成效是需要时间的,「键声房」里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些东西。
而在今年 6 月上市的广汽埃安 AION V 上,他们又埋下了一个新的铺垫——5G + V2X。
「这个有用」
在有 5G 信号覆盖的区域,一秒几百兆的下载能力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情,快,就是 5G 的代名词。在移动电子行业,5G 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新手机的标配。
随着智能互联在汽车行业越来越被重视,更快的网络通讯也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之一,5G 也开始上车,AION V 便是这里头最早的一批。
AION V 搭载了广汽埃安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 5G V2X 车载智能通讯系统,5G 中的核心硬件部分为华为巴龙 5000 5G 通讯芯片,这是行业首个通过权威机构认证的车规级 5G 芯片。
4G 比 3G 快,同理 5G 也比 4G 快,而快起来以后,可以做的事情就多了。
在 CAN 和以太网的刷新效率对比中这点非常明显,5G 加持之下,TBOX 和 AVN 的效率分别提升了 104 倍和 196 倍。
更高的刷新效率通常也意味着更低的延迟,而且在与其他终端互联的过程中,更强大的 5G 网络也带来了更大的接入容量,官方将其称为「广连接」。
对于智能驾驶,低延迟、广连接就意味更准和更多维的感知。
而在 OTA 升级这种大文件的加载中,5G 的加持也能让 AION V 快人一步。
北斗加持下的高精度定位
6 月中旬,中国北斗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之后的 6 月 23 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带着这个卫星顺利起飞,中国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被送入轨道。自此,耗时 20 多年构建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宣告建成,北斗系统将正式开始全球组网。
而完成组网后,在地球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享受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授时服务。
AION V 就是这其中第一款量产的「享受者」。
凭借北斗系统厘米级的定位、毫米级的感知以及纳秒级授时能力,AION V 在自身车辆之外多出了一个「上帝视角」。
应用和效果
在 5G + V2X 的组合中,高精度定位除了承担辅助驾驶相关的工作任务外,还为整个联网交互系统内的所有参与终端赋予了精准的时空标签。
AION V 上搭载的 V2X 模块应用千寻位置的 RTK(Real-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在开阔的区域定位精度最高可达 20 厘米,这种精度下已经足矣做到车道级定位。
而基于这一强大的附加感知信息,车辆也可以做出更好的驾驶决策,同时也带来了附加的安全冗余。
比如在车辆感知定位不佳的情况下,例如车道线不规则、车道线短暂覆盖、道路无明显标志物、弯道曲率过大等等,如果有附加的高精度定位,AION V 能够根据准确的卫星定位和高精度地图数据进行自动驾驶功能决策。
而 V2X 的另一个重点——超视距感知,也可以帮助 AION V 在有 V2X 互联终端覆盖的区域获取视野之外的内容,在视线受干扰的情况下也能成为车辆感知的「小地图」。
辅助驾驶体验:高精度地图效果明显,期待进一步覆盖
这次体验 AION V 的时间其实并不长,试驾的这台车搭载了广汽的 ADiGO 3.0 辅助驾驶系统。
基础能力体验:小有亮点的符合预期
在没有高精度地图覆盖的区域,这台车的表现并没有让我感觉到有非常的特别,基本的车道保持和 ACC 功能在多数道路线清晰的地方使用起来问题都不大,同时车辆在高于 60km/h 后还可以开启打灯变道功能。
这部分的整体表现基本符合我的预期,不过这里头还是有两个我个人觉得还不错的体验细节。
第一个是方向盘进入车道保持后的抵抗力矩比较大。虽说关于方向盘抵抗力矩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更大的抵抗力矩给驾驶者带来了更强的确认感,而且这种确认感也确实在一定程度让我更信任车辆的弯道保持能力。
第二个是 AION V 的前车压线以及越线检测能力。在我体验的这段路里,前车 1/3 或者 1/2 过线的情况 AION V 都可以检测到并及时减速。
不过在辅助驾驶的交互上我个人觉得有一个可以改进的地方。
AION V 的辅助驾驶在受影响退出的时候只在屏幕上有信息显示,并没有类似提示音或者震动的其他手段提醒驾驶员,这一点我觉得提示的程度还不够强烈。
不过总体来说,在没有高精度地图覆盖的路段,AION V 的辅助驾驶表现可以用中规中矩来形容,也基本符合我对它的预期。
但是上了高速,并且是有高精度地图覆盖的高速,AION V 的辅助驾驶体验就完全不一样了。
高精地图体验:让人惊喜的名副其实
官方的介绍中,AION V 具备「同级唯一的中国高精地图全路段全速域 L3 级脱手自动驾驶功能。」
说实话,高精度地图对于辅助驾驶的能力提升在 PPT 上大家都知道,宣传总是神乎其神,但现在各家宣传 PPT 上能落地的东西并不多,最后的成效也参差不齐。
公司带 FSD 的 Model 3 我也开了不少回了,在特斯拉上「见过世面」之后心里对于其他家的辅助驾驶总会有点「不过如此」的感觉。因此,能让我有眼前一亮感觉的产品也不多。
而这次 AION V 高精度地图的高速路段表现就属于这类「不多」的情况。
还是车道保持功能,这段路上 AION V 的居中表现明显更好了,这个好一来体现在方向盘更稳定,100 多公里开下来印象中极少有画龙。二来是车辆的转向反应明显有「先知」的感觉,入弯和方向盘的转动几乎同步,反观很多车型都会稍微有点「外拐」。
另外在没有特殊情况干扰下,AION V 在高精度地图的路段的确可以做到完全脱手。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脱手的基础上 AION V 上有一个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其识别准确率非常高,在视线离开路面后马上就会有报警提示。它同样可以监测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预防了很多因不当驾驶行为产生的隐患。
而最惊喜是「上帝视角」带来的超视距感知。
试驾中 AION V 在进入大曲率弯道之前会提前自动降速,通过高精度的北斗定位和地图,它早已知道前面的路段是弯道。
而且这一过程中 AION V 的降速幅度和距离都控制得比较平缓和线性,坐在主驾位置上基本没有因加减速而产生不适感,这个体验不得不说是非常棒的。
而这一宣传在实际体验中名副其实的表现也让我感觉到了一阵惊喜,尤其是考虑到这是一台 20 万级别的车型。
惊喜之余,其实对于 AION V 的辅助驾驶体验我也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如体验中提到的,AION V 带给我惊喜的体验主要是在有高精度地图覆盖的高速路段。
目前我们知道的是 AION V 采用的是百度的高精度地图,10月底试驾的时候全国当时有相关数据的城市有 55 个,当然,这个数字目前也还在增加。
回归车的讨论
辅助驾驶部分过完,我想再谈谈 AION V 作为一台纯电动车在实用性上的表现。
打在痛点上的实用
得益于提前布局的 GEP 2.0 全铝纯电专属平台,AION V 整车在空间利用率上非常之高,AION V 的车长仅 4 米 6 不到,但是轴距却有 2830 mm,体现在结果上就是看似不大的外形下却有着充沛的车内空间。
而且还是因为纯电平台的原因,AION V 的后排坐垫高度并不「小板凳」。两者叠加下让 AION V 的车内乘坐体验一点也不「紧凑」。
而作为纯电动车最重要的续航,AION V 除去已经基本停售的入门 NEDC 续航为 400 km,其它都是 500 km 往上,其中续航达到 600 km 的配置有 6 款。值得一提的是,AION V 还第一次把 600 km 的续航带进了 20 万元以内的价格区间。
除去常规的电池温控系统,AION V 也提供了可选配的热泵空调,对于生活在相对低温地区的用户,这也会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配置。
另外不要觉得 AION V 的价格并不贵所以这台车就会粗制滥造。不管是设计还是做工,AION V 车内车外的细节在同价位竞品中都是排得上号的。
而上述的这些实用性特点组合下,AION V 就是一台受众很广的家用车。对于限牌城市考虑买一台舒适的新能源通勤代步车的人群来说,这些都打在痛点上。
人在上海,刚刚限牌
一个月前,上海颁布了新的限牌政策,将外地牌照的限行时间改到了每天的 7 到 20 点。这还没完,而在明年五一长假的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起,外地车牌连内环也不让进了。
不限行的新能源车一时间成为了热门类目。特斯拉等热门品牌的门店在 10 月份可谓人头攒动。特斯拉当然好,但是标续 25 万的起售价和 NEDC 468 km 的续航对于其实并不适合所有人。
AION V 开起来当然没 Model 3 那么运动那么刺激,但它确实更舒服更安静空间更大,而且也更实惠,不论是续航还是价格上。而且这个价格下 AION V 的智能化体验也做得可圈可点。
在上海这种「你永远不知道下个路口的左转在第几条车道」的城市,它确实帮了我不少忙。
另外在目前比较常见的自动泊车基础上,AION V 还加入了手机一键遥控泊车功能。在不好开门的区域,可以提前下车操作。虽然其极限泊车空间这次还没来得及测试,不过这个想法还是很有实用性以及科技感的。
对了,还有那个讯飞硬件和算法加持下,支持分区感应、中英混搭的语音控制系统,通过语音点英文歌不再是问题。奈何体验时间有限,本文的篇幅也有限,类似的小亮点就没法全部一一展开了。
写在最后
第一次体验 AION S 的时候,我被它远超,甚至是「吊打」同级竞品的后排表现深深惊艳。如今 AION 主系列已经有 3 款量产车,AION V 在前辈 AION S 实用、舒适的大亮点下又衍生出了更多的科技配置。
最后回到开头的话题,在今天的视角下看 5G + V2X,可能和我们 3 年前看新能源汽车以及纯电平台一样觉得「这个没用」。
但我相信在 3 年后,当这些有「提前量」的技术逐渐铺开,AION V 的车主在越来越多的道路上感受到这些技术带来的良好体验后,他们心里应该是会悄悄感叹一声「真香」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能自动驾驶的5款车,特斯拉宝马都有,最后1款被多个国家媒体报道
优质回答5G时代已经悄无声息的到来,或许它对于我们日常通讯还没有带来太大改变,毕竟现在5G通信基站并没有普及,国内只有少部分人才能使用到5G网络,但是5G所能带来的不止有更快速的网络,对于汽车一样有影响,真正自动驾驶汽车或许在5G下诞生,不过目前市场中比较主流的还是L2级自动驾驶,所以小编想要和大家盘点的车型也正是能够满足L2级自动驾驶的5款车,最低的一款价格不足8万起步。
第一款:特斯拉Model 3
特斯拉在上海交付国产Model 3的新闻在两周前沸沸扬扬,而国产Model 3 就是一款能提供L2级自动驾驶的车型,当然它只自带全速巡航、车道偏离预警等功能,如果希望实际体验更好,还需要额外选装其他功能,这一点较之进口版本确实差了点,好在国产Model 3仍然拥有不错的续航能力,续航里程达445KM,并且能在5.6S的时间内破百。
第二款:宝马3系
全新宝马3系在2019年登场,它同样也配备L2级自动驾驶,甚至在顶配车型上可以实现自动泊车,不过全新3系饱受好评的点却并不在此,一方面这款车是宝马的经典之作,50:50的黄金配重让3系的操控达到一流水准,另一方面全新3系还提升车内的空间,长轴版4829mm车长、2961mm轴距的数据放在整个B级车市场中也算得上优秀,而这自然让3系的家用能力更好,车主不必再担心操控和家用没法兼顾。
第三款:WEY VV7
尽管WEY品牌的销量成绩一直高开低走,可是我们并不能否认WEY VV7的性价比,作为一款真正的国产豪华SUV,WEY VV7也一样拥有L2级自动驾驶,就算是入门车型也能实现这一点,动力方面,该车配备有一台峰值扭矩387牛米的2.0T发动机,匹配7DCT变速箱,油耗7.7L/100km。
第四款:吉利博越Pro
身为哈弗H6的老对手,又是吉利出品,博越自身的品质做工不必怀疑,当然指导价8.88万-15.68万的吉利博越并不会像WEY VV7这样标配L2级自动驾驶,但在高配的博越Pro车型上,也提供L2自动驾驶,而且博越Pro该有的配置也一样不缺,比如说全景天窗、车侧预警、感应电尾门、座椅加热、Bose音响等等,也难怪博越能在哈弗H6统治的紧凑SUV市场中保持活力。
第五款:新宝骏RM-5
新宝骏品牌在2019年诞生,以"年轻、智能、网联、科技"当做自己的产品DNA,其中的科技有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自动驾驶上,RM-5作为一款起售价仅7.88万的跨界车,同样搭载L2级自动驾驶,单就这一点就能够让RM-5在同级别车型中保持优势。
要注意的是,新宝骏的品牌DNA还包含有"智能网联"这个关键词,目前RM-5配备新宝骏车联网,在2020年3月之后它将升级为华为出品的HUAWEI HiCar系统,在华为巴龙5G的芯片加持下,RM-5将能够共享数亿台智能终端所构成的生态,并且不同设备之间能够共享云数据流,通过RM-5就将可以控制智能家居等设备,而这也让新宝骏成功进入全球市场,被美联社、彭博社、法新社、德新社等多个国家媒体接连报道。
彭博社报道
美联社报道
而且RM-5选择"SUV+MPV"的跨界车身设计,它的车身拥有SUV的高离地间隙,同时还有MPV较为方正规整的尾箱设计,这让RM-5的后排头部空间更加宽裕,毕竟RM-5提供6座和7座布局,这让RM-5的第三排乘坐体验更加出色,不担心空间不够用坐起来不舒适。
综上所述,如今看来L2级自动驾驶已经逐渐普及,8万不到的跨界车新宝骏RM-5也进行了配备,相信在未来5G普及之后,L3级、L4级都将逐一实现量产,真正的未来汽车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为吉利造电池 给凯雷德供曲面屏 LG其实是半个汽车“品牌” ?
优质回答牙膏=LG,这在圈内属于一个著名老梗了。
事实上,LG作为科技厂商,近些年一直被三星压的有些喘不过气。尤其是当三星和LG同时拿出“折叠屏”方案时,我也只默默的感叹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左边是三星的折叠屏方案,右边是LG的折叠屏方案
但假如你以为三星的“光鲜亮丽”必然映衬着LG的“黯然失色”,那就大错特错了。至少在与汽车企业的积极合作上,三星和LG中间还差着十个苹果。
据初步统计,全球已经有多家车企和LG达成合作。这其中不仅包括屏幕、车载娱乐系统、摄像头,甚至还有燃料电池。它没有像苹果、微软、谷歌那样健步如飞地追赶“无人驾驶”,而是一步一脚印的把前沿科技率先带到了汽车上。
▲LG化学给各大车企提供的汽车电
尽管这每一步走的都有些缓慢,但我们恰好能重新审视一下,这家名为“乐金”的企业究竟能给车企带来多少价值。
●LG不仅是科技厂商,更是供应商
今年年初的CES上,索尼发布了一款新能源车。这个举动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然而没过两天,官方就宣布自己只卖零件,不卖车,着实忽悠了一波“教徒们”。
▲索尼发布的纯电动车,后来证实只是个幌子
和索尼玲琅满目的零部件产品线有些类似,LG也是一位“多面手”。目前LG集团旗下有四大业务板块,分别为电子领域、化学领域、服装领域、通讯领域。
▲LG集团的业务领域共分为四个板块
通过名字大家能猜到,除了服装领域外,LG剩余的三大业务都和车企有过交集。而且和三星、松下这种只提供“燃料电池”的供应商不同,LG“软硬兼施”的策略似乎更奏效。
一、电子领域
提到柔性屏,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三星。没错,三星是把这个领域带入消费市场的人。但如果说是“开疆扩土”之人,那毫无疑问是LG。
前段时间,凯迪拉克正式发布了旗舰SUV——凯雷德ESCALADE。这辆车最大的亮点就是首次使用了车内曲面屏,而这块屏幕的供应商就是LG。这块38英寸的OLED显示屏像素密度非常高,如果按照PPI来计算,大概可以达到两倍于4K电视的水平。
▲凯雷德ESCALADE的中控屏就是LG提供的
不过从图中展示的效果来看,这块曲面屏的曲率并不算很高。增加弧度,也只是了为了提高沉浸感。这块屏幕真正的优势,其实源于OLED材质本身,比如更高的对比度、更鲜艳的色彩、更快的响应、更低的延迟。当然,还有可弯曲、折叠的物理特性。
▲凯雷德ESCALADE的曲面屏曲率不算很大
实际上,LCD材质转化为OLED材质可以类比为车辆的“氙气远光灯和LED远光灯”,氙气灯的亮度更高,但功耗也更高,光源还不容易集中。LED材质既保证了亮度,又兼顾了准确的。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变形”,以至于现在区分车型最好的办法就是观察LED大灯的形状。
「三道杠」、「泪眼」、「雷神之锤」,把这几个词语放在这里,懂车的朋友应该就知道我在说哪些车了。
OLED材质会成为未来的标配,这基本上是无可争议的事。不仅仅是车内的显示屏,电视、电脑、手机,一切带有显示器的产品恐怕都逃不过“OLED化”。只不过汽车的显示屏,是率先行动起来的产品之一罢了。
▲LG很早就开始研究屏幕的形态变化了
坦白说,LG的顶级显示屏素质不如三星。但汽车的中控显示屏承担的是“刚性需求”,对于屏幕素质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所以即使到现在,大部分豪华品牌仍然会选择可靠的LCD屏幕,看中的就是量产化的良品率和耐用性。
▲即便是奔驰S级这种车,现在仍然在使用LCD屏幕
在这个双方需要博弈的材质选择上,凯迪拉克和LG都属于比较大胆的一方,双方的合作也为中控屏材质的革命打下了基础。起码,消费者可以提前适应OLED材质和曲面显示效果。
LG表示,凯雷德ESCALADE仅仅是个开始,未来还会为通用旗下的多款车型提供OLED屏幕。如果进展顺利,不久之后我们就能在国内见到搭载OLED屏幕的量产车型上市了。
▲未来我们会见到更多车型搭载OLED屏幕
至少在“汽车电子”领域,LG首次跑在了三星前面。
除了显示器,LG电子还曾给一家德国车企提供过摄像头。尽管LG没有透露合作伙伴的名称,但数得上名字德国车企,也就那么几家。
LG提供的摄像头主要用于驾驶辅助系统(ADAS),并且是打包出售的摄像头模块和软件。显然,LG的智能手机业务和家用电器业务给这颗ADAS摄像头提供了大力技术支持。尤其可见,LG电子内部并没有像索尼一样“各立门户”,而是互相协作、互相帮助。
由此可见,LG电子领域的零部件是作为供应商最大的输出途径。并且由于集团内部之间的协作,很多零部件的量产和应用会更容易。
二、通讯领域
今年年初的CES展会上,LG还发布了一套全新的车载娱乐系统,官方称为Conniro车载信息娱乐平台。这个项目是LG和高通合法研发,基于Linux底层的webOS Auto,同时结合了高通骁龙ADP汽车开发平台而来。
▲年初CES展会LG发布的海报
其实2019年12月20日,LG就已经向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和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交了商标申请。
这项专利的类别为3/35/42类,涵盖了车载计算机结构、人机界面、无线电话连接终端、语音识别软件,驾驶辅助系统硬件、界面显示器、车载计算机监控软件、增强现实软件,以及相关技术/服务/框架的基础架构和验证测试等内容。
▲LG和高通的合作也算是强强联手
很显然,5G网络的发展,会在Conniro平台的应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但LG和华为不同,它没有自家的5G芯片作为基础。Conniro平台的通讯、联网硬件也大都基于高通,这就导致LG的处境有些尴尬。它的未来发展受制于人,但想在“车联网”领域发展,又不得不寄人篱下。
想要在三星、索尼、华为到来之前站稳脚跟,就必须有硬件的制造能力,至少要有制造通讯芯片的能力。否则谁也说不好,资本市场的友谊明天会发生什么。
▲华为的巴龙5000芯片,有能力造这种芯片的厂商不多
不过目前Conniro平台的大部分功能还只面向于开发者,目的也就是让开发人员体验一些整合至webOS Auto中的创新功能。说白了,这个项目还处在试验阶段,平台内的人工智能、流媒体显示器、节能座舱、后座娱乐系统也都还是概念产品,想要量产应用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我们唯一能确认的就是,未来汽车和移动设备之间的系统必然会无缝集成。LG的Conniro平台,其实也就是全球“万物互联”化的产物之一。
三、化学领域
LG化学与电子、通讯不同,它与车企的合作更为紧密且重要,因为大部分车企是为了「电池」才和LG化学合作的。
去年6月,吉利汽车宣布,其控股99%的子公司上海华普国润将与LG化学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及销售电动汽车电池。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88亿美元(约合13亿元人民币),并将由上海华普国润及LG化学各出资50%。据悉,合资公司的年期初步为期20年。
这段话大概可以这么理解:吉利未来发布的大部分纯电动车的电池,技术都是由LG化学支持的。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有些不解,为什么提供电池一定要成立合资公司呢?后来我发现一件事:2016年6月之后,配载外资品牌电池的新能源车无法获得中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这就导致国内整车企业迅即调整方向,开始采购国产品牌电池。
那时候提供电池的外资企业主要有三家:LG化学、三星SDI、松下。这三家企业本来雄心壮志,打算在国内“大展身手”,结果被政策拦在了门外。
▲松下这个电池大厂,当时也被政策拦在了门外
此后,LG化学南京工厂、三星SDI西安工厂陷入“停滞”状态。直到2017年4月,吉利汽车全资收购了LG南京工厂的所有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并且还与LG确立了后续合作,才有了成立合资公司的计划。
▲LG化学的总部
吉利能够选择LG,而没有拿下特斯拉看好的松下,内部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起码从结果来看,吉利非常信赖LG化学的技术。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就在前不久,美国电动车制造商Lucid 宣布了将与电池供应商LG 化学进行长期合作,为2023年即将上市的标准版Lucid Air豪华运动轿车供应电池。
▲LG化学与Lucid汽车合作
Lucid官方表示:选择LG化学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电池的性能,另一个为按时批量生产电池的能力,但官方还透露其他版本的汽车可能会搭载其他制造商的电池。这个做法可以理解,毕竟“谁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即便是吉利,也在2018年底和宁德市代成立了合资公司。
▲吉利与宁德市代合资项目的签约仪式
企业都有这种担心,万一某一家的产能不足了,另一家还能保证产品的产量。
其实前几年,Lucid表示战略电池供应商将是三星SDI。但不久之后,Lucid官方声明会根据测试来收集数据,为不同版本的Lucid Air提供不同的电池。后来通过优化LG化学的电池,官方表示已经达到了其理想续航里程、能量密度以及充放电效率等要求,所以选择了和LG化学合作。
▲三星SDI也是电池供应商的大厂
emmm….我觉得,可能主要是LG化学的电池更便宜。
●写在最后
汽车行业这么多家供应商,LG有优势吗?有,不过它的优势,更像是“笨鸟先飞”式的提前入局。也许不该这么说LG,但在三星、索尼等体量的供应商面前,LG并没有非常领先的技术,更别提汽车行业还有博世这种“巨无霸”供应商。
LG的柔性屏、摄像头、车载娱乐、电池都无法做到世界顶尖,大部分车企在选择它的时候,也是把它作为广撒网目标中的一个。如果想要在与车企的合作中增大话语权,LG还需要一项“独一无二”的技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智说新车 | 对手是特斯拉和丰田,今天上市的两款SUV什么来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58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