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回味完整版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再次回味4年前西甲皇马,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70年后再次回味“淮海战役”
本文目录导航:
70年后再次回味“淮海战役”
答淮海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参战人数共达到140万(共产党60万,国民党80万),而中国上一场能有这样规模的战争可能要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此战参战人数是一百万左右,最终以秦将白起围歼赵军40万告终。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共持续66天,共产党以13.6万人牺牲的代价歼灭国民党55.5万人,被斯大林称为战争史的奇迹。
1948年,蒋介石在以徐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布置了80万兵力,而共产党华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加起来只有60万。此时,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在挺进大别山到国民党的严重打击。在此背景下,毛主席做出让粟裕带领10万大军渡江南下的决定,一来可以避开国民党在中原的80万主力部队,二来可以在江南开辟根据地,把国民党部队吸引到江南,从而缓解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压力。
此时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粟裕三次致电毛主席,认为南下并不合适,因为国民党部队很可能不会南下去跟共产党打游击战,如此一来,共军劳师远征江南就会前功尽弃。因此粟裕强烈建议,在江北(徐州、蚌埠地区)展开大规模歼灭战,然后再南下。毛主席起初是反对这一提案的,因为在人数和武器装备都落后于国军的情况下,正面打硬仗是很冒险的。最后粟裕亲自到西柏坡面见毛主席,陈述利害,最终毛主席拍案而起,同意了粟裕的意见,并强调,再中原消灭国军6至12个旅后,再南下。此时的粟裕,相当于在毛主席面前立下了军令状。
其实粟裕作为战区司令,考虑军队是否南下本不是他的本职工作,而粟裕却“越权”考虑了这一问题,并在两次建议被毛主席驳回的情况下,仍然有第三次提议的勇气。如果没有粟裕的远见和勇气,也就没有后来被载入世界军史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第一个目标是歼灭黄百韬兵团(约12万人)。黄百韬是真正凭借战功而升任总司令的将军,曾在一次与共军对抗中,在军队被包围的情况下,作为总司令的他身先士卒,带兵冲阵,极大地鼓舞了国军士气,最终成功击退共军,因此获得了蒋介石的青天百日勋章。
淮海战役刚开始,蒋介石命令所有军队向徐州靠拢,准备在此集中优势兵力黄百韬兵团奉命向徐州进发,粟裕此时的目标是追击并包围黄百韬兵团。而黄百韬当时也感觉到了危险,抢先向徐州撤军。粟裕带军穷追不舍,士兵们一边奔跑一边吃饭,日行百里。另外粟裕分兵佯攻徐州总部,让蒋介石不能判断共军真正的攻击目标。就在此时,蒋介石给黄百韬下达命令,原地休整两日,目的是为了让黄百韬兵团在此地掩护国民党第44军向徐州撤退。黄百韬虽知危险,但也不敢抗命。正是这两天的等待,让粟裕大军追上并包围了黄百韬兵团。战役打响后,蒋介石连忙从徐州派兵增援,但为时已晚,因为粟裕已安排大军在途中阻击国民党援军,援军根本无法接近黄百韬兵团。最终黄百韬兵团共12万人全军覆没,黄百韬开枪自杀。
如果没有蒋介石的这个命令,或许黄百韬兵团能成功抵达徐州和总部40万大军会合,淮海战役的历史可能会改写。但蒋介石犯下了致命错误,第一他不知道共军真正的攻击目标是黄百韬兵团,第二他为了保护一个军,竞将一个兵团(相当于6军)原地等待,置于险境。最终因小失大。
在黄百韬被包围的过程中,蒋介石派出黄维兵团(约10万人)前去支援。黄维是黄埔军校毕业,他的兵团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蒋介石亲自为黄维兵团制定了行军路线,但蒋介石没有想到他制定的路线是黄河泛滥区,道路泞泥,而黄维兵团都是重型机械武器,因而进军十分缓慢。而在此时,刘邓大军极速行军,包围了黄维兵团。其实包围刚开始的时候,只包围了三面,还有一面并没有完成包围,此时黄维很有机会带军冲出去,但黄维不敢更改将蒋介石制定的行军路线,因而犹豫不决。当他下定决心突围的时候,为时已晚,刘邓大军已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四面包围。最终蒋介石之子蒋纬国亲率坦克部队前来营救也无济于事,只能眼看黄维兵团全军覆没。
黄维兵团被灭,我觉得第一是蒋介石行军路线规划错误,路线虽是一条直线,看起来很快,但不知地理常识。第二他没有给黄维随机应变的权利,致使黄维错失突围良机。当然,黄维本人的犹豫不决也要付很大责任。
黄百韬兵团被歼,黄维兵团被围之后,徐州彻底成为一座孤城。国民党决定从徐州撤军。淮海战役国民党总指挥杜聿明施用了反间计,让潜伏在蒋介石身边的中共地下党员给粟裕传了假消息,从而成功从徐州撤军。(注:杜聿(yù)明是抗日名将,深知兵法)。粟裕率大军赶到徐州时发现这里已是一座空城,于是连忙追击杜聿明。杜聿明的计划是带部队到淮河之后北上,从外边把刘邓大军包围起来,和里面的黄维兵团里应外合,从而歼灭刘邓大军。这一计划刚开始得到蒋的同意,但在杜聿明行进途中,蒋派空军给杜聿明送了一封信,让他更改行进路线,返程去救援黄维兵团。杜聿明知道返程的危险,但也不敢抗命,只好令大军返程,正好遇到了在后面追击的粟裕大军,最终被粟裕大军包围,无法实现蒋营救黄维的计划。
黄维兵团被灭后,毛主席对杜聿明集团(约40万人)围而不打,主要是怕杜聿明集团突围,然后北上与傅作义大军会合,这样就给中共造成不利局面。在杜聿明集团被围困的日子里,国民将士饥寒交迫,斗志全无,纷纷投靠中共。最终只用3天时间拿下杜聿明集团,杜聿明被俘。淮海战役宣告结束。
对于国民党在淮海战役的失利,我总结以下几点原因。
(1)蒋过于自负。因为蒋一直处在南京政府,远离战场,却迷之自信。在这里指挥战场,无异于闭门造车。战场上变幻莫测,只有处在战场的将军才能准确感知战机和危险,而实际上国军大将都没有指挥权,全场都是蒋一人全权指挥。也难怪毛主席在淮海战役结束后说,我们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蒋介石。
(2)蒋没有弃车保帅的勇气。为了掩护一个军而搭上黄百韬兵团,为了救黄百韬兵团又搭上黄维兵团,为了救黄维兵团又搭上杜聿明集团,一直陷入戏剧性的恶性循环中。在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后,如果蒋当时能采用杜聿明的计策,暂不营救黄百韬兵团,而是先让徐州的杜聿明集团和黄维兵团合兵一处,然后共同援救黄百韬兵团。但蒋过于害怕失去黄百韬兵团,不敢冒险,结果不但没有救出黄百韬兵团,反而让黄维兵团也被包围,最终双双覆灭。
(3)国民党内部政治矛盾。在国民党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本想指挥淮海战役,但蒋担心他拥兵自重,故而拒绝。蒋最终任命对他忠心耿耿的庸才刘峙作为总指挥。淮海战役即将打响时,国民党感觉到危险,蒋此时请白崇禧出山,但白崇禧见国军兵力分布过于分散,几乎是直线分布,要想在短时间集中这些兵力已经非常困难了,故白崇禧拒绝了担任淮海战役总指挥的任务。如果白崇禧在最初就能接手淮海战役,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
(4)共产党得民心而国民党失民心。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后,打到了地主,每个农民平分土地,从此翻身做主。而国民党军队管教不严,甚至有国军干出偷鸡摸狗、强抢民女的无耻行径,这和日军并无两样。因此在淮海战役中,几十万农民自发挑着自家粮食去支援共产党,为共产党在淮海战役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5)粟裕将军的过人胆识和超凡军事才华。在毛主席做出渡江的决定之后,粟裕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即使被中央军委拒绝了,依然固执己见。正是这种固执,让共和国解放至少提前了两年。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带兵围歼了黄百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并在刘邓大军歼灭黄维兵团时成功牵制了前来支援的国军,从而让歼灭战顺利进行。所以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说粟裕立了第一功。而粟裕也被公认为国内最有能力指挥大兵团作战和大规模围歼战的将军。因此后来毛主席选择攻打台湾和抗美援朝总司令的第一人选是粟裕。但由于粟裕当时重病而未赴朝鲜作战,实属遗憾。
淮海战役结束后,蒋只剩在北京的傅作义集团,共50万大军。但此时已经被林彪率领的百万东北野战军包围了,已无力回天。所以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已经失去了和共产党争夺天下的资本。
70年后,淮海战役的硝烟已经散去,今天中国的繁荣和安定离不开当年数百万将士的浴血奋战。生在这个祥和的年代是当今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
假如时光回到70年前,如果我是一名士兵,就要在淤泥深坑中奔驰,要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对我来说,如果能吃一顿饱饭,还能活着就是幸福;如果我一名将军,我的决策决定着数十万将士的生命,我不能有一丝松懈,要在前线一直研究军情指挥战斗,甚至几天几夜不能合眼,如果能赢下一场战争,能在午后安逸地散步就是幸福。
70年后,我的条件已经达到了在那个年代对幸福的定义。但如今我已经感觉不到这些就是幸福了。环境的改变使我对幸福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现在认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名望才是幸福,如果真的当我拥有了这些,或许对幸福的定义又会发生变化,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所以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以什么样心态来面对你所拥有的。
如今,当我们感到郁郁寡欢、平生不得志时,你需要的是乘坐时光穿梭机,参与一场说打就打的大规模战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再次回味完整版》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592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