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八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复习资料答《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课本.pdf》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pwd=itay 提取码: itay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的热点答生 物 化 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巴斯德甲壳素,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复习资料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课本.pdf》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pwd=itay 提取码: itay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的热点

生 物 化 学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若以不同的生物为对象,生物化学可分为动物生化、植物生化、微生物生化、昆虫生化等;若以生物体的不同组织或过程为研究对象,则可分为肌肉生化、神经生化、免疫生化、生物力能学等;因研究的物质不同,又可分为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学等分支;研究各种天然物质的化学称为生物有机化学;研究各种无机物的生物功能的学科则称为生物无机化学或无机生物化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又融合产生了—些边缘学科,如生化药理学、古生物化学、化学生态学等;或按应用领域不同,有医学生化、农业生化、工业生化、营养生化等。

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生物化学这一名词的出现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远,其早期的历史是生理学和化学的早期历史的一部分。例如18世纪80年代,拉瓦锡证明呼吸与燃烧一样是氧化作用,几乎同时科学家又发现光合作用本质上是动物呼吸的逆过程。又如1828年沃勒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一种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只能靠生物产生的观点,给“生机论”以重大打击。

1860年巴斯德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他认为必需有活的酵母才能引起发酵。1897年毕希纳兄弟发现酵母的无细胞抽提液可进行发酵,证明没有活细胞也可进行如发酵这样复杂的生命活动,终于推翻了“生机论”。

生物化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静态的描述性阶段,对生物体各种组成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合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其中菲舍尔测定了很多糖和氨基酸的结构,确定了糖的构型,并指出蛋白质是肚键连接的。1926年萨姆纳制得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它是蛋白质。

此后四、五年间诺思罗普等人连续结晶了几种水解蛋白质的酶,指出它们都无例外地是蛋白质,确立了酶是蛋白质这一概念。通过食物的分析和营养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维生素,并阐明了它们的结构。

与此同时,人们又认识到另一类数量少而作用重大的物质——激素。它和维生素不同,不依赖外界供给,而由动物自身产生并在自身中发挥作用。肾上腺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皮质所含的甾体激素都在这一阶段发现。此外,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在1931年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第二阶段约在20世纪30~50年代,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变化,即代谢途径,所以称动态生化阶段。其间突出成就是确定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以及脂肪分解等重要的分解代谢途径。对呼吸、光合作用以及腺苷三磷酸(ATF)在能量转换中的关键位置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当然,这种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对生物合成途径的认识要晚得多,在50~60年代才阐明了氨基酸、嘌岭、嗜啶及脂肪酸等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以及物理学、技术科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等其他学科的渗透,产生了分子生物学,并成为生物化学的主体。

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

除了水和无机盐之外,活细胞的有机物主要由碳原子与氢、氧、氮、磷、硫结合组成,分为大分子和小分子两大类。前者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以结合状态存在的脂质;后者有维生素、激素、各种代谢中间物,以及合成生物大分子所需的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和甘油等。在不同的生物中,还有各种次生代谢物,如萜类、生物碱、毒素、抗生素等。

虽然对生物体组成的鉴定是生物化学发展初期的特点,但直到今天,新物质仍不断在发现。如陆续发现的干扰素、环核苷磷酸、钙调蛋白、粘连蛋白、外源凝集素等,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早已熟知的化合物也会发现新的功能,20世纪初发现的肉碱,50年代才知道是一种生长因子,而到60年代又了解到是生物氧化的一种载体;多年来被认为是分解产物的腐胺和尸胺,与精胺、亚精胺等多胺被发现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参与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调节,对DNA超螺旋起稳定作用以及调节细胞分化等。

新陈代谢由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组成。前者是生物体从环境中取得物质,转化为体内新的物质的过程,也叫同化作用;后者是生物体内的原有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物质,也叫异化作用。同化和异化的过程都由一系列中间步骤组成。中间代谢就是研究其中的化学途径的。

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还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生物体内机械能、化学能、热能以及光、电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变化称为能量代谢,此过程中ATP起着中心的作用。新陈代谢是在生物体的调节控制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的。生物体内绝大多数调节过程是通过别构效应实现的。

生物大分子的多种多样功能与它们特定的结构有密切关系。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有催化、运输和贮存、机械支持、运动、免疫防护、接受和传递信息、调节代谢和基因表达等。由于结构分析技术的进展,使人们能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它们的各种功能,蛋白质分子内部的运动性是它们执行各种功能的重要基础。

80年代初出现的蛋白质工程,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获得在指定部位经过改造的蛋白质分子。这一术不仅为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也开辟了按一定要求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的蛋白质的广阔前景。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为阐明基因的本质,了解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流动作出了贡献。碱基配对是核酸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这是核酸作为信息分子的结构基础。

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是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已有不少的了解;真核生物基因的调控正从多方面探讨。如异染色质化与染色质活化;DNA的构象变化与化学修饰;DNA上调节序列如加强子和调制子的作用;RNA加工以及转译过程中的调控等。

生物体的糖类物质包括多糖、寡糖和单糖。在多糖中,纤维素和甲壳素是植物和动物的结构物质,淀粉和糖元等是贮存的营养物质。单糖是生物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寡糖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重要性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寡糖和蛋白质或脂质可以形成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

由于糖链结构的复杂性,使它们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对于细胞专一地识别某些物质并进行相互作用而影响细胞的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从发展趋势看,糖类将与蛋白质、核酸、酶并列而成为生物化学的4大研究对象。

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一经测定,就可在实验室中进行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及其类似物的人工合成有助于了解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些类似物由于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而可能具有应用价值。通过DNA化学合成而得到的人工基因可应用于基因工程而得到具有重要能的蛋白质及其类似物。

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酶催化的。酶的作用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取决于酶的结构。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反应动力学及作用机制、酶活性的调节控制等是酶学研究的基本内容。酶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酶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和医学上的应用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

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一般也含有糖类,其基本结构可用流动镶嵌模型来表示,即脂质分子形成双层膜,膜蛋白以不同程度与脂质相互作用并可侧向移动。生物膜与能量转换、物质与信息的传送、细胞的分化与分裂、神经传导、免疫反应等都有密切关系,是生物化学中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激素是新陈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激素系统和神经系统构成生物体两种主要通讯系统,二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70年代以来,激素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许多激素的化学结构已经测定,它们主要是多肽和甾体化合物。一些激素的作用原理也有所了解,有些是改变的通透性,有些是激活细胞的酶系,还有些是影响基因的表达。维生素对代谢也有重要影响,可分水溶性与脂溶性两大类。它们大多是酶的辅基或辅酶,与生物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

生物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数百万种生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并在大约40亿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生物化学的发展为这一学说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生物化学的发展中,许多重大的进展均得力于方法上的突破。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广泛而迅速地向生物化学各个领域渗透,不仅使许多分析仪器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结构预测以及结构功能关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生物化学今后的继续发展无疑还要得益于技术和方法的革新。

生物化学对其它各门生物学科的深刻影响首先反映在与其关系比较密切的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领域。通过对生物高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酣、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生物学中一些看来与生物化学关系不大的学科,如分类学和生态学,甚至在探讨人口控制、世界食品供应、环境保护等社会性问题时,都需要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加以考虑和研究。

此外,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学和物理学之间的桥梁,将生命世界中所提出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展示在物理学面前,产生了生物物理学、量子生物化学等边缘学科,从而丰富了物理学的研究内容,促进了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在医学、农业、某些工业和国防部门的生产实践的推动下成长起来的,反过来,它又促进了这些部门生产实践的发展。

生物化学在发酵、食品、纺织、制药、皮革等行业都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例如皮革的鞣制、脱毛,蚕丝的脱胶,棉布的浆纱都用酶法代替了老工艺。近代发酵工业、生物制品及制药工业包括抗生素、有机溶剂、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激素、血液制品及疫苗等均创造了相当巨大的经济价值,特别是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更促进了酶工业和发酵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大科普网

什么叫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生命科学,又称生命的化学。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蛋白质、核酸、酶。

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

1、人体的物质组成;

2、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3、物质代谢及调控;

4、基因信息传递与表达及调控;

5、器官生化。

扩展资料

生物化学若以不同的生物为对象,可分为动物生化、植物生化、微生物生化、昆虫生化等。若以生物体的不同组织或过程为研究对象,则可分为肌肉生化、神经生化、免疫生化、生物力能学等。因研究的物质不同,又可分为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学等分支。

生物化学对其他各门生物学科的深刻影响首先反映在与其关系比较密切的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领域。

通过对生物高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化学

擅长生物的进来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1. 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多万种,

根据是否有脊柱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P2)

2.鱼类根据其生活水域的不同,可以分为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

鲨鱼(P2图):现存最大鱼类;中华鲟(P3):国家一级保护鱼类

“四大家鱼”(P3):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3.鱼的外形(P3):梭形(流线型)(减小运动时水的阻力);

鱼体表被覆鳞片,外有粘液,(起润滑作用);

鱼的鳍可分为奇鳍(包括背鳍、尾鳍、臀鳍)和偶鳍(包括胸鳍、腹鳍);

鱼的身体两侧还有侧线(感知水流变化);

鱼体内有鱼鳔(控制鱼上浮和下潜)。

4.模拟实验。(P4)

5.鱼的游泳:提供动力——躯干和尾的摆动;

转换方向——主要是尾鳍,胸鳍起辅助作用;

保持平衡——胸鳍、背鳍、腹鳍。(P6)

6.鱼的呼吸:鱼靠鳃呼吸(P7讨论题1):水由口入鳃再从鳃盖后方流出,当水流经鳃时O2

由水进入鳃中毛细血管,CO2从毛细血管进入水中,水中CO2含量增加O2含量减少;

鳃适于呼吸的特点(P7讨论题2):①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利于气体交换②由鳃丝构成,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  (O2 表示氧气;CO2表示二氧化碳)

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鱼离开水后,鳃丝黏连,鳃片覆盖粘连,减小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上空气干燥,鱼会因缺O2窒息死亡。

判断鱼是否新鲜:新鲜的鱼鳃鲜红色,死亡久的鱼鳃呈暗红色。(P7)

7.其它水生动物: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 常见:海葵 海蜇 珊瑚虫 水母;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贝壳保护。常见:河蚌 章鱼 乌贼;

甲壳动物——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头胸甲。常见:虾、蟹、水蚤

(P8-9)                           (属于节肢动物)

8.叫鱼而非鱼的:鲸鱼(哺乳动物);   鲍鱼、章鱼、鱿鱼、墨鱼(软体动物);

娃娃鱼(两栖动物);鳄鱼、甲鱼(爬行动物);

9.不叫鱼而是鱼的:海马、泥鳅、黄鳝、中华鲟、河豚等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陆生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1.陆地气候干燥,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爬行动物角质的鳞或甲(如蛇)、昆虫有外骨骼(如蝉蜕);

2.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等;

3.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体内的器官(如肺和气管);

4.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比较发达。(P13)

一、 蚯蚓:1.蚯蚓的生活环境: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2.蚯蚓的形态特征:由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运动:靠刚毛和肌肉蠕动;

3.呼吸:湿润的体壁(外有粘液内有毛细血管);体温:变温动物。

4.区分蚯蚓身体前后端:靠近环带的为头部;

5.实验时蚯蚓身体保持湿润的原因(P15讨论题):蚯蚓靠体壁呼吸,体壁黏液只有

保持湿润才能进行气体交换;

6.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的原因:雨水把土壤中空气挤出,土中缺氧,蚯蚓出来呼吸;

7.蚯蚓身体分节的原因:使运动更灵活。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如:蚯蚓、沙蚕、水蛭。(P14-16)

二、兔 1.体表被毛——保温作用;

2.前肢短小后肢粗壮,适于跳跃运动;

3.与草食性相适应的特征①门齿(切断食物)和臼齿(磨碎食物)发达,无犬齿(撕

裂食物,肉食性动物犬齿锋利)②盲肠发达,可以消化纤维素;

4.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心脏四腔血液循环为双循环(输送氧气能力强,为身体

提供足够能量),体腔内有膈,体温恒定(恒温动物只有鸟类和哺乳类,与变温动物相

比体温恒定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胎生哺乳。(P16-18)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1.(P2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企鹅、鸵鸟等,绝大多数鸟都善于飞行。

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2.家鸽(P22-23)

体形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

前肢变成翼,展开呈扇形,翅膀上的羽片彼此覆盖,可以增强动力;

骨骼轻而坚固,长骨中空,可以减轻体重;

胸肌发达,便于牵引两翼作长距离飞行,增强了动力;

鸟类食量大,消化力强,可以为飞行提够足够能量,直肠短,排便快,便于减轻体重;心脏发达,可以为飞行提供足够的能量;

鸟类呼吸为双重呼吸:肺(气体交换)和气囊(暂时储存气体;减轻比重;散热,无气体交换功能),一次呼吸两次气体交换,增大了氧气的供给量;

鸟类体温高而恒定;生殖为卵生。

3.昆虫(P24)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 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昆虫(P25)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作用: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防止水分蒸发);三对足,两对翅;变温动物。

昆虫呼吸器官(气管)开口(气门)位于胸腹部两侧。故把蝗虫头部浸到水里不会因窒息而死;而把腹部浸到水里就会窒息而死。

4.节肢动物(P25)身体由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包括:昆虫纲(蝗虫 蜜蜂 蚊子 蚂蚁等); 蛛形纲(蜘蛛);

甲壳纲(虾、蟹、水蚤); 多足纲(蜈蚣、千足虫)等。

5.两栖动物(P25)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

代表:青蛙 蟾蜍 娃娃鱼(大鲵)。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1.(P2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2.(P29)关节模式图(重点) 关节软骨(缓冲震荡和减小摩擦);关节头和关节窝靠关节

囊连接在一起,关节囊内有韧带(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关节腔内有滑液(是由关节囊分泌的、起润滑作用)。

3.(P29) 关节的特点:即牢固又灵活。关节软骨和韧带都属于结缔组织。

4. (P29)骨骼肌(P30)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红色,属于肌肉组织),两端较细的叫肌

腱(乳白色,属于结缔组织);一块肌肉的两端至少附着在两块骨上;

骨——杠杆 肌肉——动力 关节——支点。

伸肘: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5.(P30)运动的完成除运动系统外,还要靠神经系统调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配合才能实现。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2.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P32)(记一些例子)

(1)刚出生的小袋鼠——爬向母袋鼠育儿袋          (本能  先天性行为)

(2)蚯蚓——经200次左右电击学会爬向暗室   ( 生活经验  学习行为)

(3)美国红雀——喂食给生活在池塘里的鱼     (本能  先天性行为)

(4)大山雀——撕开瓶口偷喝牛奶             (学习模仿  学习行为)

(5)小猩猩——模仿老猩猩用树枝取食蚂蚁     (学习模仿  学习行为)

(6)成年猩猩——叠木箱取食挂高处的香蕉     (生活经验  学习行为)

(P33)讨论4: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P37)社会行为的特征:有组织、有分工、有等级。

2.(P39)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动物的动作(蜜蜂舞蹈)、声音(鸟鸣)、气味(蚂蚁)等都

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3.(P39)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

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4.(P41)某些昆虫雌性个体能分泌性外激素来吸引异性,属于通讯。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P44-46)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维持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2.(P45)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

3.(P47)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等。

方法:①以虫治虫;②以鸟治虫;③以菌治虫。

4.(P50)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来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是将动物的遗传

基因加以改造。

5.(P5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例如:宇航服——长颈鹿  冷光灯——萤火虫  雷达——蝙蝠  悉尼歌剧院——龟壳

潜水艇——鱼  防毒面具——猪  防震帽——啄木鸟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P55)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区别:细菌菌落——较小,湿润光滑较透明,黄白色;

真菌菌落——较大,干燥,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颜色多变。

3.(P56)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置培养基(添加牛肉汁等是为细菌真菌生活提供有机物);②高温灭菌(冷却);③接种(无菌环境);④培养。

(P57)(提示3)设置对照。(讨论1)防止杂菌污染。

4.(P57-58)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没有细菌真菌的地方:绝对的真空、极度

低温或严格高温灭菌的环境。

5.(P57)细菌真菌的生存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阳光和空气不是必需条件。

6.(P58)练习题,都很重要!

(1)说明古细菌适应能力极强。说明细菌分布极广。

(2)夏天空气湿度大,温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食物易被污染,人吃了变质的食物就易患肠胃炎。  洗干净的衣物上缺乏细菌、真菌生长需要的有机物(营养物质)。

(3)表明A细菌能够在盐水环境生存,而B细菌不能在盐水环境中生存。

(4)酿制泡菜时用到的是乳酸菌,乳酸菌为厌氧菌,只有在无氧的环境中才能产生乳酸,所

以泡菜坛子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防止空气(氧气)进入。

第二节 细菌

1.(P58)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细菌;

巴斯德——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提出了巴氏消毒法,被成为“微生物学之父”。

2.(P59)细菌形态: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观察。

根据形态可把细菌分为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3.(P60)所有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菌都能独立生活的。

4. 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还有

荚膜和鞭毛。

5. 营养方式:为异养型。与植物细胞相比细菌细胞没有叶绿体,大多数只能利用现成的有

机物生活

6.(P61)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非常快(不到半个小时一代)。

7.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一个芽孢只能形成一个细菌,故芽孢不是生殖细胞;

食品和医疗上灭菌时常以杀死芽孢为标准。

第三节 真菌

1.(P62-63)真菌的结构: 真菌有多细胞(青霉、曲霉)也有单细胞(酵母菌)

真菌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2. 营养方式:为异养,必须靠现成有机物生活

3. 生殖方式:靠孢子繁殖后代

4. 生活环境:温暖潮湿富含有机物。

注意:真菌呈现出不同颜色是由其孢子颜色决定的。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P67-68)腐生----从死亡的生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如:枯草杆菌与腐烂的水果);

2. 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对寄主有害(如:痢疾杆菌与患痢疾的人);

3.共生----从活的生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双方互惠互利

(如:地衣——真菌与藻类共生;根瘤——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

4.细菌性疾病:肺结核、痢疾、普通感冒、肺炎、肠胃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

5. 真菌性疾病:体癣、足癣、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病。

(P67-68补充)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P71课本图片及笔记)

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可制作馒头、面包、酿酒(制作米酒时是在无氧的环境中);

乳酸菌: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

可制作泡菜、酸奶、奶酪;醋酸菌:将葡萄糖转化为醋酸,可以制醋;

霉菌:可以制酱、腐乳、臭豆腐。

2.(P73)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

把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者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

1.干蘑菇                      A.晒制与烟熏法        1-D

2.果脯                        B.腌制法              2-C

3.咸鱼                        C.渗透保存法          3-B

4.腊肉、熏肉                  D脱水法              4-A

5.袋装食品                    E罐藏法              5-G

6.罐头                        F巴氏消毒法          6-E

7.牛奶                        G真空包装法          7-F

3.(P74)抗生素: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治病细菌的物质称为抗生素,

只能治疗细菌性疾病(对肝炎、流感、艾滋病、非典等病毒性疾病,抗生素是不起作用);

转基因技术——改造大肠杆菌的基因后产生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4.(P75)应用:污水中含有很多有机物,无氧时,杆菌和甲烷菌能将其分解产生甲烷,有氧时,

某些细菌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污水净化。

第六单元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1.(P80)生物分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2.(P8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P83)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3.(P85)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P88课后1)分类等级越高(低),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少),生物间的共同特征越少(多),亲缘关系越远(近)。

4.(P89)林奈提出了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词后可以有命名者的姓名,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字。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P90-9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成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3.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利用基因的多样性可以培养新的生物品种。

4. (P92)综合来看:(1)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异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 (2)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绝灭,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3)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但目前人类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造成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世界上已有许多生物已经灭绝或频临灭绝。

3.(P94)白鳍豚: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扬子鳄:爬行动物,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银杉:裸子植物,植物中的活化石,植物中的大熊猫;珙桐:中国鸽子树,植物界的活化石。

4.(P9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1)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为因素、自然因素)

(2)掠夺性的开发(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捕杀)(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

5.(P96)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6.法律法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

保护纲要》; 国际:《保护食物多样性公约》

7.(P98)技能训练:推测(1)猛禽的钩爪可抓猎物(2)攀禽的对趾可攀附在树干上

(3)涉禽的足上有蹼可在浅水区跋涉行走

8.(P99)练习2:有害动物的繁殖能力一般较强,对人及其他生物有害,但是它们也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完全消灭它们,而应该控制其发展(繁殖),使之维持在一定的数量。

弄得不好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 巴斯德甲壳素 ┛八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复习资料》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