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铁血政策的内涵及其影响最佳答案铁血政策,是指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铁血德意志德甲,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铁血政策的内涵及其影响

铁血政策的内涵及其影响

最佳答案铁血政策,是指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俾斯麦针对阻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内涵:

铁血政策按照名词解释及带血的政策,一般指政治人物强行推行自己或自己所代表利益集团的政策,可以是战争,也可以是大屠杀,总之是要死很多人,或者让很多人做出巨大牺牲的政策。历史上德国首相所推行的用战争统一德国的政策成为铁血政策的代名词。但从后面的历史看,如斯大林大清洗,及文革中国,秦始皇等死人与流血远超过德国的统一战争。强行推行铁血政策的政客有的受到后辈的指责(斯大林的肃反、文革中国),但也有的通过铁血政策为本国赚取了丰厚的利益。对于铁血政策的评价褒贬不一,主要看其对后代的影响。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俾斯麦代表容克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俾斯麦针对障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俾斯麦对资产阶级的“宪法统一”极为鄙视和不满。他不相信宪法的任何一个条文会有使人超生的力量,他说:“假如确实成功地按照这条新的、正在走的道路争得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的祖国……那我可能会对这个国家新秩序的创始人表示我的感谢;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确信,普鲁士的荣誉并不取决于为了那些正在生病的议会著名人士在德国到处扮演唐·吉诃德”,“德国的统一和在议会的讲坛上作报告的权力不是同一类问题。”俾斯麦轻蔑地说:“一个议会比一支军队更容易被动员起来。”“通过议会的辩论,通过11票之多数是不可能对这些原则作为一种判决的。”当然,俾斯麦除了把宪法统一视为毫无用处外,还敏感到议会宪政对普鲁士容克统治的危害。在他看来,议会的民主政治思想,始终是一种有可能被街垒战士掌握统治权的威胁,说“这可能把民主政治的毒药撒进纪律严密的普鲁士。”

俾斯麦强烈地主张:“要对这个(德国)问题作出决定,根本就不是在我们的议院中,而是在外交以及战场上”,德国的统一“只能通过同反对者进行战争的道路来实现。”因此,他始终把一个国家的军事上的强大看作是决定这个国家价值的要素,竭力主张建立强大的武装,认为:“没有普鲁士的军队,并且是一支强大的普鲁士军队,德意志民族的观念根本就不会实现。”有个语言学家叫马克·梅勒的曾向俾斯麦抱怨道:“现在每一个欧洲人都是士兵,我们甚至就像猛兽一样生活在史前时代。……如果在欧洲大陆上,某一个国家没有许多大炮就会感到非常不安全,那么作为邻国应该对它说些什么呢?”对此,俾斯麦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含糊的人道主义!”这个早就立志要“以训练新兵的军刀刀刃为乐事”的“烈性容克”决心“要用火或刀”治好德意志的衰败懦弱病。

影响:

俾斯麦“铁血政策”是德意志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部分。铁血政策,对内主要是改革封建弊端,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对外主要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包括三场战争,即丹麦战争(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这些政策,德国完成了统一,并且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但德国的资产阶级改良中也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后来发展为“专制和战争”的代名词。

“铁血政策”是哪个国家的?

最佳答案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俾斯麦代表容克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俾斯麦针对障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俾斯麦对资产阶级的“宪法统一”极为鄙视和不满。他不相信宪法的任何一个条文会有使人超生的力量,他说:“假如确实成功地按照这条新的、正在走的道路争得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的祖国……那我可能会对这个国家新秩序的创始人表示我的感谢;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确信,普鲁士的荣誉并不取决于为了那些正在生病的议会著名人士在德国到处扮演唐·吉诃德”,“德国的统一和在议会的讲坛上作报告的权力不是同一类问题。”俾斯麦轻蔑地说:“一个议会比一支军队更容易被动员起来。”“通过议会的辩论,通过11票之多数是不可能对这些原则作为一种判决的。”当然,俾斯麦除了把宪法统一视为毫无用处外,还敏感到议会宪政对普鲁士容克统治的危害。在他看来,议会的民主政治思想,始终是一种有可能被街垒战士掌握统治权的威胁,说“这可能把民主政治的毒药撒进纪律严密的普鲁士。”

俾斯麦强烈地主张:“要对这个(德国)问题作出决定,根本就不是在我们的议院中,而是在外交以及战场上”,德国的统一“只能通过同反对者进行战争的道路来实现。”因此,他始终把一个国家的军事上的强大看作是决定这个国家价值的要素,竭力主张建立强大的武装,认为:“没有普鲁士的军队,并且是一支强大的普鲁士军队,德意志民族的观念根本就不会实现。”有个语言学家叫马克·梅勒的曾向俾斯麦抱怨道:“现在每一个欧洲人都是士兵,我们甚至就像猛兽一样生活在史前时代。……如果在欧洲大陆上,某一个国家没有许多大炮就会感到非常不安全,那么作为邻国应该对它说些什么呢?”对此,俾斯麦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含糊的人道主义!”这个早就立志要“以训练新兵的军刀刀刃为乐事”的“烈性容克”决心“要用火或刀”治好德意志的衰败懦弱病。

1862年9月30日,即他任首相后的一个星期,他出席了议会预算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与会的只有20多个委员)。会上讨论了关于1863年拨款的决议草案。俾斯麦在发言中,开始时还以和缓的口气表示他是多么重视政府与议会共同解决预算问题。接着,他把话锋一转,直截了当地提出他对解决德意志问题的基本见解:“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已被错过好几次。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而是要用铁血来解决。”这就是被后人所概括的所谓“铁血政策”,俾斯麦也因此被冠以“铁血宰相”的美名。

在议会里所发表的“铁血”演说,俾斯麦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说出了政治生活的事实。但它却招来了舆论大哗。整个内阁,除了陆军大臣罗恩外,没有一个阁员支持他。就连起用他的普王此时也深感忧虑,一度闪过念头:是否应当在俾斯麦能给朝廷造成更多损失之前就把他免职?10月5日,威廉一世在从巴登返回柏林的途中会见俾斯麦时懊丧地说:“我完全可以预见这一切将会如何终场”,“在歌剧院广场前,我的窗子下,他们将会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普王悲观地将俾斯麦和自己喻为英国的斯特拉福伯爵和查理一世。

面对层层的阻力和重重的障碍,俾斯麦不却步。“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好奋斗”。他劝说普王:“我们能不能死得更体面一些?”“我自己是在为我的国王的事业和陛下奋斗。”俾斯麦终于用他坚定果敢的态度消除了威廉一世内心的保留态度,把对俾斯麦原先的临时任命予以正式确认。

于是俾斯麦便放胆挥动“铁血”利器,推行“军事大国政策”。

1862年9月30日 德国首任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

19世纪中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结束封建城邦割据。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样实现统一呢?当时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一条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共和国,另一条是容克阶级领导的,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建立统一的君主国。

1862年9月30日,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还不满一周的容克政治家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的“预算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鼓动性的讲话。他要求普鲁士内部停止对抗,“聚集力量”共同对外。他在讲话中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或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统一德意志依靠“铁和血”,即凭借战争暴力,这是俾斯麦的纲领和信条。他出任宰相后,根本不听议会那一套空谈,他不理睬议会多数派否决政策拨款,也不理睬他们的指责,独断独行,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在“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号下,他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对奥国的战争,对法国的战争,终于以“铁和血”击溃阻碍德国统一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大业,1871年1月18日,宣布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列宁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

俾斯麦出任德意帝国的首任宰相,由于他是用“铁和血”统一德意志的,历史上称他为“铁血宰相”,他所奉行的政策,被称为“铁血政策”,后来发展为“专制和战争”的代名词。

俾斯麦为什么被称为“铁血宰相”

最佳答案因为他实行“铁血政策”。

为了冲破封建割据对经济的阻碍,德国的统一提到了历史的议事日程。首相俾斯麦于1862年提出的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的政策。其中,“铁”指武器,“血”指战争。

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俾斯麦针对阻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

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俾斯麦也从而被人称为“铁血宰相”。

扩展资料:

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

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

他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力图运用联盟政策,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

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职。俾斯麦下台时被封为劳恩堡公爵。此后他长住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1898年病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铁血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托·冯·俾斯麦

恩格斯是怎样评价“铁血政策”的?

最佳答案所谓铁血政策就是指暴力政策、战争政策,它是俾斯麦根据德国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统一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具体来说是在1862年9月29日,俾斯麦就任宰相的不几天,他在议会预算委员会上宣布的他的政治观点,他说:“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威力……普鲁士必须保持它的威力,等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已被错过好几次了……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铁血政策是完成德国民族统一大业的有力手段,从“铁血政策”推行的年代来看,通过王朝战争,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完成统一,发展资本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铁血政策”用暴力统一了德意志,促进了德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是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从社会形态的更替看,有突变的革命,也有渐变的革命,有自上而下的革命,也有自下而上的革命,究竟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各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条件。在德国,19世纪50—60年代,阶级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得占统治地位的容克资产阶级有可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把封建关系调整到资本主义发展轨道上,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恰好起了这样的作用。俾斯麦本人在统一过程中扮演了主角。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他为促进统一而推行的“铁血政策”,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成为一个“从上面进行的普鲁士革命者”, 不自觉地充当了1848年革命的“遗嘱执行人”。 因此,应当肯定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铁血政策”使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被继承下来,并进一步膨胀,从而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德国是如何实现铁血统一的?

最佳答案德国的铁血统一是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见解,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时代的辉煌,而不得不提的功臣就是德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俾斯麦了,他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他使得德国迈向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俾斯麦担任首相的时候,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强大的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当上宰相的一次演讲中他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

“铁血统一”的第一步是进攻丹麦。1864年,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在俾斯麦的筹划下,德国联合奥地利轻取丹麦,在俾斯麦强硬的手腕下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而奥地利仅仅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这强硬的第一步,为之后的铁血统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铁血统一”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同样是用强硬的手腕进行的。俾斯麦以意大利在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为由,请求与意大利进行联合,这样的要求正好符合意大利的所需所想,所以意大利很快就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这是俾斯麦智慧的体现。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稳住了法国。在充分准备后,正所谓运筹帷幄,普奥战争爆发,普军毫无悬念的大获全胜。

在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当时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小国,实现德国的统一,但是老谋深算,心思缜密的俾斯麦知道,法国也有同样相法。而法国当时比德国强大的多,不打败法国,德国的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俾斯麦“铁血统一”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这也是三步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德国实现统一的重中之重

俾斯麦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在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第二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意志的统一完全实现

三步就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血统一”政策,他采用这种政策终于使德国走上统一。他的步步为营,缜密细致,也正是令我钦佩的地方。

毋庸置疑,德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铁血统一”的政策下德国经济发展是进步的,但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可能是这种“铁血统一”政策的不断影响,德国逐渐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这也正是人们对铁血政策褒贬不一的根源所在,但单看这次的问题,那么俾斯麦的“铁血统一”三步的政策必然是有重大作用的

德意志统一战争

最佳答案德意志统一战争

强权就是战争,这似乎是人类历史上一条亘古未变的铁律。在19世纪中叶以前,处于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在统一问题上长期进行着喋喋不休的争吵,但始终未能形成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局面。可是,当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完成了"军事革命"这个新的军事强权在欧洲大陆出现之后,它就不再容忍为领土和统治权问题坐而论道了,继之而起的则是以"铁血"手段同那些企图维持德意志分裂状况的强权国家所进行的一系列武力争夺。其中主要的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战争。

1.普、奥、丹战争

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奥地利为夺取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公国而对丹麦进行的战争。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位于丹麦南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荷尔斯泰因的居民基本上是日耳曼人,参加了德意志邦联;石勒苏益格北部以丹麦人为主,南部以日耳曼人为主,没有参加德意志邦联。按传统,这两个地区永不分离。正是由于地理和民族的原因,使这两个地区成了欧洲一些国家注视和争夺的重点。早在1848—1850年,普鲁士就为夺取这两个被丹麦占据的公国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结果由于英、法、俄、瑞(典)等列强的干预而遭致失败。

1863年11月,丹麦违反1850年和1852年伦敦议定书通过的新宪法,把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王国。奥普两国要求废除宪法,并于1863年12月派军队2.2万人占领德意志联邦的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大公国。同时,普、奥两国开始准备对丹麦发动战争。

1864年1月16日,两国向丹麦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恢复石勒苏益格的地位。丹麦拒绝最后通牒后,普、奥联军6万余人,在普鲁士元帅弗兰格尔指挥下,于2月1日越过石勒苏益格边界。英、法、俄拒绝支持丹麦的领土要求,于是丹麦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境地。

2月6日,丹麦军队3.8万人,无力坚守石勒苏益格附近的丹讷沃克阵地,在德梅萨中将指挥下,经弗伦斯堡撤至迪伯尔附近的设防阵地。一部兵力撤向日德兰半岛北部,防守腓特烈西亚要塞。3月初,普、奥联军包围腓特烈西亚,4月18日一举攻占迪伯尔阵地。4月29日,丹麦军队放弃腓特烈西亚,退至阿尔斯和菲英诸岛。丹麦舰队3月17日在吕根岛附近击败普鲁士分舰队,5月9日在黑尔戈兰岛击败奥地利分舰队,但这些胜利都未能决定战争的胜负。4月25日,英、法、俄及交战各国代表在伦敦举行和谈。5月12日签订停战协定,有效期到6月26日止。但和平谈判毫无进展。

6月29日,普、奥联军恢复进攻,截至7月中旬占领了整个日德兰半岛。7月16日,再次签订停战协定;10月30日,在维也纳签订和平条约。根据和约规定,丹麦放弃了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领土要求。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精心策划下,普鲁士故意将荷尔斯泰因让给奥地利管辖。石勒苏格益归普鲁士管辖,以便制造预谋中的普奥摩擦。

2.普奥战争

也称"七周战争"。这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统治权的一场重要战争。

普、奥、丹战争结束后,俾斯麦立即准备对奥作战。他利用在克里木战争中俄国希望得到奥地利的支持而奥未予理睬结下的宿怨,稳住了俄国按兵不动;他向法皇拿破仑三世含糊其辞地暗示,战后将给法国以领土"补偿",换取了法国的中立;他还利用意大利日益高涨的反奥情绪,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付奥地利。1866年6月8日,俾斯麦借口奥地利管辖的荷尔斯泰因议会单方讨论这一地区未来的问题,破坏了普、奥协议,便派兵侵入荷尔斯泰因。奥地利则在法兰克福的邦联议会上提出制裁普鲁士的动议并获通过。俾斯麦宣称邦联宪法已遭破坏,德意志邦联需要改组,并且提出了一个把奥地利排除在外的改组草案。这便成了战争的导火线。

6月17日,奥对普宣战,战争正式爆发。当时,普鲁士已有充分准备,能投入战争的兵力达63万;而奥地利所拥有的兵力只有30万,且6月20日意大利对奥宣战后,奥地利不得不将其中的8万兵力组成南方军团用于对付意大利。这样,在力量对比上普鲁士拥有明显优势。

战争开始后,普军在参谋长毛奇将军的统率下,兵分3路在波希米亚宽250公里的正面发起进攻:王储腓特烈.威廉指挥的第2军团12.7万人,从东北向明兴格雷茨方向前进;腓特烈卡尔亲王的第1军团9.7万人,从北面向赖兴贝格方向挺进;比滕费尔德将军统率的第3军团即易北河军团5万人,从西北向明兴格雷茨方向进攻。6月22日占领德累斯顿后,易北河军团与第1军团合并。随后,普军分两路进攻,其任务是在总决战中歼灭贝内德克的军队,并攻占维也纳。

在奥尔米茨附近集结的奥地利北方军团由贝内德克将军率领,向前开进迎击普军。普军由于敌情不明和缺乏统一指挥,通过山隘时行动缓慢。贝内德克本来确有把握各个击破普军,但是其行动比普军还要迟缓,致使普鲁士各军团顺利通过山口。6月27日至30日间,普军在纳霍德和明兴格雷茨附近发起几次交战,迫使奥军退却。7月3日,在萨多瓦克尼格雷茨地域双方进行了整个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交战。贝内德克再次错过了各个歼灭陆续开到并先后投入交战的普军的战机。结果,奥军惨败,约1.8万人战死,2.4万人被俘。只是由于普军指挥失策未能及时组织追击,奥军才幸免全军覆没。

萨多瓦会战后,奥军不得不收缩兵力来保卫维也纳。它将北方军团残部收集起来,另行编组1个多瑙河军团,并将从意大利调回的两个军编入该军团。此时,按毛奇将军的计划,普军完全可以一鼓作气,迅速攻占维也纳,彻底摧毁奥地利的统治中心。但是,狡猾的俾斯麦却不想过份削弱奥地利,而且担心战争拖延过长有引起拿破仑三世武装干涉的危险。因此,他改变了毛奇的战略部署,指挥普军放弃攻击维也纳而转攻匈牙利。奥地利面对丧失匈牙利的危险,不得不停止军事行动,于7月22日与普鲁士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双方在布拉格签订和约,普鲁士取得了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和汉诺威、黑森、纳绍、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等地,奥退出德意志联邦,旧联邦随之瓦解。

1867年,成立了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北德意志联邦,其中包括19个邦和3个自由市。

3.普法战争

这是普鲁士和法国两大霸权为削弱对方实力,提高和扩大自己在欧洲列强中的优势地位而进行的一场争夺战争,同时也是普鲁士最终取得德意志统治权的决定性战争。这次战争的前因是在普奥战争前夕,俾斯麦为使法国保持中立曾对拿破仑三世暗示过割让领土,但后来俾斯麦只字不提此事,拿破仑三世因为受骗极为不满。普奥战争之后,双方的关系一天天紧张起来,都在大规模扩军备战,酝酿着一场大厮杀。特别是普鲁士,不仅为战争动员了大量军队和武器装备,而且参谋长毛奇将军早已将作战计划拟制修改完毕。战争是不可避免了。俾斯麦终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为战争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1870年2月,俾斯麦派人同西班牙临时政府秘谈,提议请普王威廉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去西班牙当国王。这种事情当时在欧洲各国历史上本来是常有的,然而俾斯麦却另有企图。他企图通过这一计谋使普、西两国联合起来,从而造成法国腹背受敌的局面。拿破仑三世感到德国和西班牙亲近对自己大为不利,因此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扬言哪个国家的人到西班牙当国王,就同哪个国家开战。其实普王既不知道也不赞成利奥波德接受西班牙王位。7月3日,西班牙"回声报"披露利奥波德出任西班牙王位的消息后,即受到普王的强烈反对,利奥波德本人也正式声明,他不去西班牙当国王。但拿破仑三世对此仍不放心,便命令驻普大使晋见普王,要求普王保证永远不同意利奥波德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拒绝给予这种保证,并将会见情况电告俾斯麦。俾斯麦在与毛奇和陆军大臣罗恩密谋后,改变原来的电文,使它带有对法国侮辱和挑衅的口气在报上发表。此事立即在法国引起震动。拿破仑三世恼羞成怒,于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

法军总司令是法皇拿破仑三世,总参谋长为勒布夫。他们企图先发制人,集中兵力迅速越过国界,向法兰克福方向突进,切断南北德意志之联系,迫使南德意志诸邦保持中立,全力击败普鲁士。但实际上法军动员和集结缓慢,到7月底才集结于边境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为两个军团,分别由麦克马洪元帅和巴赞元帅率领。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毛奇。

普鲁士计划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力图将法军主力歼灭于普法边境地区或将其赶至法国北方,继而进攻巴黎。由于普军动员计划周密,采用铁路运输部队,至7月底,已于边境集结3个军团,约47万人,且装备齐全。8月2日,法军在萨尔布吕肯地区首先向普军发动进攻,但并无有力的作战行动。普军于8月4日转入进攻。法军在边境地区不利的阵地上迎击普军的进攻,在8月4日至6日的维桑堡会战、沃尔特会战和斯比克伦会战中一再失利。巴赞犹豫不决,时而决心退向沙隆与麦克马洪会合,时而决心在梅斯防御。当最后决定向沙隆撤退时,已丧失时机,普军已逼近。经8月14日的马尔斯拉图尔会战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一圣普里瓦会战,巴赞军团被普军第1、第2军团合围于梅斯。麦克马洪率军退往沙隆。他原准备诱敌深入,在巴黎城下与普军决战。帝国政府担心继续退却会在国内引起动荡或革命,令其前往解救巴赞。于是麦克马洪于8月22日率军从兰斯出发前往梅斯。此时从柏林传来一则假消息。说除围攻梅斯的部队外,普军决心全部向巴黎挺进。实际上普军第3军团仍在继续追击麦克马洪的部队,它向右实施一次大胆的迂回,协同新编成的第4军团将麦克马洪率领的法军连同当时随军的拿破仑三世一起围困于色当。9月1日,普法两军在色当决战,法军惨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中央塔楼上升起白旗,同时派人向普王递交了求降书。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童雪里村会见俾斯麦,法军正式投降。在色当会战中,法军共死伤1.7万人,被俘10.3万人,其中包括39名将军。

色当战役是一次典型的完全的包围战,它是战争史上具有决定性的战役之一,其影响是巨大的。色当战役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继续向前推进。这一消息传到巴黎,人民群众的革命情绪迅速增长起来。9月4日,巴黎爆发了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结束了法国历史上王朝统治时代。因此,色当战役是普法战争的转折点。德意志民族统一的障碍排除了,但俾斯麦却要侵占法国领土,这场战争对于普鲁士已成为赤裸裸的霸权侵略行动。9月19日,普军包围了巴黎,所到之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挂着"国防"招牌的法国临时政府不但不组织抵抗,反而出卖人民武装力量。9月28日,被普军包围的斯特拉斯的法军投降。10月28日,被围在麦茨的巴赞元帅投降。1871年3月,普、法正式签订和约,法国割地赔款,并解除了正规军,至此,普法战争遂告结束。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铁血德意志德甲!铁血德意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