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甲维滕贝格〕维滕贝尔格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德甲维滕贝格,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希特勒的超级欧洲铁路轨距宽达4米
优质回答 希特勒的超级欧洲铁路轨距宽达4米
这是希特勒在1942年5月提出的构想。他认为各国通用的史蒂芬森轨距,也就是1435毫米(4英尺8又1/2英寸)的标准轨距,在1940年代的技术需求和技术条件下已经过时了。他设想在未来的欧洲兴建“超级铁路”系统,轨距宽达4米,用来运送军队和前往东方的德国移民。
第三帝国的装备和军火部部长、弗里茨·托特负责提出“超级铁路”的具体方案。他认为4米的轨距超出了实际需要,把轨距缩减为3米。路基将采用创新性的无砟轨道(ballastless——track),也就是用混凝土、沥青混合料整体代替散粒碎石铺成的路基——德国人提出的这个概念直到30年后才由旧金山轻轨系统(BART)首次实现,1980年代才被德国首度用在高铁建设上。“超级铁路”的路基将在工厂里预制,外观类似于两道平行的“水泥墙”,把它埋入土中,然后在两道“墙”上面铺上水泥盖板,在上面铺设铁轨。在俄罗斯地区,为了避免积雪,路基将比地面高出2到3米。这种技术的好处一是维护简便,二是路轨平台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当作军用公路使用。
直到1945年第三帝国灭亡为止,有大约100名官员和80名工程师始终负责“超级铁路”的研发工作。机车车辆和相关的配套铁路技术由克虏伯、亨舍尔、博尔西施(Borsig)、克劳斯——马菲(Krauss——Maffei)、布朗——博韦利(BBC,Brown, Boveri & Cie。)等大公司开发,有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机车等多种设计方案,长度从28。2米(12轴,驱动轴式3'Fo3')直至128米(52轴,驱动轴式为2'Fo'Fo'2 ' 5 5 T5 T5 2' Fo' Fo'2 ')不等,牵引功率为2。4万马力至4万马力。
(3'Fo3'这种符号是国际铁路联盟为机车、动车、有轨电车等轨道车辆制订的分类方法,3代表3根无动力车轴,‘代表车轴置于转向架上,F代表六根连续排列的驱动轴,o代表两根连续排列的动轴均独立驱动。 表示机车采用重联设计)
“超级铁路”的每节车厢长42米,宽6米、高7米,铁路限界(车体横断面的最大宽度)为8米。全列车牵引8节车厢,长度超过500米。内设有餐馆、影院、游泳池、美发店、桑拿,可搭载2000到4000名乘客。客车的运营最高时速可达250公里,货车时速为100公里,每列货车可以运载1万吨的货物,甚至可以将军舰从波罗的海运到地中海和黑海。
这个超级铁路网以“世界首都日耳曼尼亚”(Welthauptstadt Germania,即柏林)为中心,以放射状连接汉堡、巴黎、马德里、罗马、布达佩斯、伊斯坦布尔、基辅、莫斯科等欧洲主要城市,并且在将来还要通往布雷斯特、喀山、巴库等地,甚至有可能延伸到印度和海参崴。首批开工的将有四条路线:
东——西铁路:巴黎——圣康坦——列日——亚琛——比勒菲尔德——汉诺威——日耳曼尼亚(柏林)南站——科特布斯——布雷斯劳——卡托维茨——克拉科夫——利沃夫——基辅——波尔塔瓦——尤索夫卡(斯大林诺,今顿涅茨克)——罗斯托夫。将来预计东段从罗斯托夫延长至巴库,并通往伊朗和印度,西端从巴黎延伸至布列斯特,此外还将从布雷斯劳铺设通往华沙、柯尼斯堡、里加、明斯克、莫斯科、喀山和列宁格勒的支线,从基辅铺设通往敖德萨、哈尔科夫、察里津(斯大林格勒)的支线
北方——东南铁路:汉堡——维滕贝格——日耳曼尼亚——莱比锡——哥达——班贝格——纽伦堡——慕尼黑——西姆巴赫——林茨——维也纳——普雷斯堡(布拉迪斯拉发)——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瓦尔纳——伊斯坦布尔。北端将延伸至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南端延伸至叙利亚和埃及
北——南铁路:日耳曼尼亚——德累斯顿——奥西施——布拉格 ——伊格劳(伊赫拉瓦)——兹奈姆——维也纳——的里雅斯特——威尼斯——博洛尼亚——佛罗伦萨——罗马。将来延伸至塔兰托、墨西拿。另一条南北线路从阿尔萨斯的米卢斯(Mulhausen)经第戎、里昂、马赛、巴塞罗那至马德里,并延伸至里斯本和直布罗陀
东——西Ⅱ铁路 :慕尼黑——奥格斯堡——斯图加特——卡尔斯鲁厄——斯特拉斯堡——默兹——兰斯——巴黎,东端将来延伸至莫斯科
和“超级铁路”配套的“日耳曼尼亚火车站”是希特勒和阿尔伯特·施佩尔设计的“大日耳曼尼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未来柏林南——北轴心“胜利大道”的最南端,由旧的柏林——安哈尔特车站改造而来。车站为钢架结构,覆以铜盖板,镶着大玻璃,可以透视内部。火车站分为上下四层,由自动扶梯和电梯相通。
谁能帮我列出德意志历史上所有的邦国?
优质回答也是转帖,来源于这里
莱因邦联 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
1806年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Napoleon I解散德意志王国(即俗称的「神圣罗马帝国」),同年7月12日成立 莱因邦联,以作为联合德意志诸邦的政权机构,并自任邦联的「护国主」。不过本邦联并未包括所有德意志邦国(两个最重要的邦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便不是本邦联的组成邦),因此从一开始它就缺乏认受性,仅仅作为拿破仑一世控制德意志诸邦的工具。在1813年「第六次反法兰西联盟」击败法兰西,推翻法兰西在德意志之统治后,本邦联便失去存在的基础,於同年10月19日正式解体。
组成邦 组成邦名称 成为组成邦的年份
巴伐利亚Bavaria王国、符腾堡Wurttemberg王国、巴登Baden大公国、黑森-达姆施塔特Hesse-Darmstadt大公国、拿骚-魏尔堡Nassau-Weilburg亲王国、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亲王国、维尔茨堡Wurzburg大公国、萨克逊-维滕堡Saxe-Wittenberg王国、安哈尔特-德骚Anhalt-Dessau亲王国(1807年改称安哈尔特-德骚公国)、安哈尔特-伯恩堡Anhalt-Bernburg公国、安哈尔特-科滕Anhalt-Kothen亲王国(1807年改称安哈尔特-科滕公国)、梅克伦堡-什未林Mecklenburg-Schwerin公国、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Mecklenburg-Strelitz公国、荷尔斯泰因- 奥尔登堡Holstein-Oldenburg公国(1810年为法兰西并吞)、贝尔格和克累弗Berg and Cleves大公国、阿伦堡 Aremberg公国(1810年为法兰西并吞)、霍亨索伦-黑兴根Hohenzollern-Hechingen亲王国、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Hohenzollern-Sigmaringen亲王国、霍亨格罗德塞克Hohengeroldseck亲王国、利珀Lippe亲王国、拿骚-魏尔堡Nassau-Weilburg亲王国、拿骚-乌辛根Nassau-Usingen亲王国(1806年改称拿骚-乌辛根公国)、罗伊斯-伊伯斯多夫Reuss-Ebersdorf亲王国、罗伊斯-施莱茨-杰拉Reuss-Schleiz-Gera亲王国、罗伊斯-洛宾斯坦Reuss- Lobenstein亲王国、罗伊斯长系Reuss Senior Line亲王国、萨尔姆-萨尔姆Salm-Salm亲王国(1810年为法兰西并吞)、萨尔姆-凯尔堡Salm-Kyrburg亲王国(1810年为法兰西并吞)、伊辛堡-比尔斯坦Isenburg-Birstein独立亲王国、萨克逊-哥达Saxe-Gotha公国、萨克逊-科堡Saxe-Coburg公国、萨克逊-希尔德堡豪森 Saxe-Hildburghausen公国、萨克逊-迈宁根Saxe-Meiningen公国、萨克逊-魏玛Saxe-Weimar公国(1809年改称萨克逊-魏玛-爱森纳赫Saxe-Weimar-Eisenach公国)、绍姆堡-利珀Schaumburg-Lippe伯国(1807年改称绍姆堡-利珀Schaumburg-Lippe亲王国)、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Schwarzburg-Rudolstadt亲王国、施瓦茨堡-松德豪森 Schwarzburg-Sondershausen亲王国、瓦尔德克Waldeck亲王国(1812年改称瓦尔德克-皮尔蒙特Waldeck-Pyrmont 亲王国) 1806
威斯特法里亚Westphalia王国 1807
德意志邦联 German Confederation
拿破仑一世战争后,为了在德意志重建旧秩序,欧洲列强在1815年6月20日促使德意志诸邦组成德意志邦联 ,并由奥地利担任盟主。由於德意志由中古时代起便长期陷入封建分裂,本邦联只是徒具形式,连共同的行政机构也没有。在「欧洲1848年革命」期间,各邦革命派曾在法兰克福Frankfurt召开国民议会,成立临时中央政府,企图统一德意志,但很快便告失败。其后随著普鲁士推动统一德意志的运动,本邦联作为奥地利控制德意志诸邦的工具,日益成为德意志统一的绊脚石。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战败后,本邦联最终在同年8 月24日解体。
组成邦 组成邦名称 成为组成邦的年份
奥地利Austria帝国、普鲁士Prussia王国、巴伐利亚Bavaria王国、萨克逊-维滕堡Saxe-Wittenberg王国、汉诺威Hanover王国、符腾堡Wurttemberg王国、巴登Baden大公国、黑森-卡塞尔Hesse-Kassel选侯国、黑森-达姆施塔特Hesse-Darmstadt大公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公国、卢森堡Luxembourg大公国、不伦瑞克-沃尔芬布特尔Brunswick-Wolfenbuttel公国、梅克伦堡-什未林Mecklenburg-Schwerin大公国、拿骚-魏尔堡Nassau-Weilburg亲王国(1816年与拿骚-乌辛根合并)、拿骚-乌辛根Nassau-Usingen公国(1816年与拿骚-魏尔堡合并)、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Mecklenburg-Strelitz大公国、荷尔斯泰因-奥尔登堡 Holstein-Oldenburg公国(1829年改称奥尔登堡Oldenburg大公国)、安哈尔特-德骚Anhalt-Dessau公国(1853年并归安哈尔特-德骚-科滕)、安哈尔特-伯恩堡Anhalt-Bernburg公国(1863年并归安哈尔特)、安哈尔特-科滕 Anhalt-Kothen公国(1853年并归安哈尔特-德骚-科滕)、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亲王国、萨克逊-劳恩堡 Saxe-Lauenburg公国(1864年成为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共管地)、吕贝克Lubeck汉萨自由市、不来梅Bremen汉萨自由市、汉堡Hamburg汉萨自由市、美因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自由市、霍亨索伦-黑兴根 Hohenzollern-Hechingen亲王国(1850年并归普鲁士)、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Hohenzollern-Sigmaringen亲王国 (1850年并归普鲁士)、利珀Lippe亲王国、罗伊斯-伊伯斯多夫Reuss-Ebersdorf亲王国(1848年并归罗伊斯幼系) 、罗伊斯-施莱茨-杰拉Reuss-Schleiz-Gera亲王国(1848年并归罗伊斯幼系)、罗伊斯-洛宾斯坦 Reuss-Lobenstein亲王国(1848年并归罗伊斯幼系)、罗伊斯长系Reuss Senior Line亲王国、萨克逊-哥达 Saxe-Gotha公国(1826年与萨克逊-科堡合并)、萨克逊-科堡Saxe-Coburg公国(1826年与萨克逊-哥达合并)、萨克逊-希尔德堡豪森Saxe-Hildburghausen公国(1826年并归萨克逊-迈宁根)、萨克逊-迈宁根Saxe-Meiningen公国、萨克逊-魏玛-爱森纳赫Saxe-Weimar-Eisenach大公国、绍姆堡-利珀Schaumburg-Lippe亲王国、施瓦茨堡- 鲁多尔施塔特Schwarzburg-Rudolstadt亲王国、施瓦茨堡-松德豪森Schwarzburg-Sondershausen亲王国、瓦尔德克-皮尔蒙特Waldeck-Pyrmont亲王国 1815
拿骚Nassau公国 1816
黑森-洪堡Hesse-Homburg独立伯国 1817
萨克逊-科堡-哥达Saxe-Coburg-Gotha公国 1826
林堡Limburg公国 1839
罗伊斯幼系Reuss Junior Line亲王国 1848
安哈尔特-德骚-科滕Anhalt-Dessau-Kothen公国(1863年改称安哈尔特Anhalt公国) 1853
北德意志邦联 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
北德意志邦联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一种过渡政权形式。1866年「普奥战争」后,普鲁士虽然取代奥地利成为德意志诸邦的盟主,但除了少数德意志邦国(如拿骚、汉诺威、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萨克逊-劳恩堡等)被合并外,普鲁士一时未能兼并其他邦国,因此在1867年7月1日与德意志北部诸邦组成本邦联,以作为迈向统一的过渡形式。本邦联由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兼任主席和首相,实际上已确立普鲁士的统治地位。当普鲁士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兰西后,德意志统一的最后障碍已被扫除,在1871年1月18日本邦联各邦最终与南德意志各邦实现统一,合并为「德意志帝国」(参见「历代联邦 (1789-1900年)」)。
组成邦 组成邦名称 成为组成邦的年份
普鲁士Prussia王国、萨克逊-维滕堡Saxe-Wittenberg王国、梅克伦堡-什未林Mecklenburg-Schwerin大公国、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Mecklenburg-Strelitz大公国、奥尔登堡Oldenburg大公国、不伦瑞克-沃尔芬布特尔 Brunswick-Wolfenbuttel公国、安哈尔特Anhalt公国、吕贝克Lubeck汉萨自由市、不来梅Bremen汉萨自由市、汉堡Hamburg汉萨自由市、利珀Lippe亲王国、罗伊斯长系Reuss Senior Line亲王国、罗伊斯幼系Reuss Junior Line亲王国、萨克逊-阿尔滕堡Saxe-Altenburg公国、萨克逊-科堡-哥达Saxe-Coburg-Gotha公国、萨克逊-迈宁根Saxe-Meiningen公国、萨克逊-魏玛-爱森纳赫Saxe-Weimar-Eisenach大公国、绍姆堡-利珀Schaumburg-Lippe 亲王国、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Schwarzburg-Rudolstadt亲王国、施瓦茨堡-松德豪森 Schwarzburg-Sondershausen亲王国、瓦尔德克-皮尔蒙特Waldeck-Pyrmont亲王国 1867
希特勒的野心:
优质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志帝国铁路公司向协约国赔偿了大量火车头和车皮。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德国的铁路发展陷入停滞状态。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德国的铁路网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运力需求。在未来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情况下,也无法满足军事运输的需要。因此纳粹德国很快开始对铁路系统进行增加运力的现代化改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向喜欢搞超大尺寸建筑的希特勒提出了“超级铁路”的构想。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通用的“史蒂芬森轨距”,也就是十九世纪英国铁路工程师史蒂芬森提出的1435毫米(4英尺8又1/2英寸)的标准轨距,在1940年代的技术需求和技术条件下已经过时了。希特勒认为未来的第三帝国将是一个大陆型帝国,如同英帝国依赖海洋那样,第三帝国也将依赖陆上的运输网络。因此他决定设计一个横跨欧洲大陆的“超级铁路”系统(Breitspurbahn,德语意为“宽轨”)。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纳粹德国的装备和军火部部长弗里茨·托特提出了“超级铁路”的具体方案。希特勒要求超级铁路的轨距宽达4米,但是托特认为这个宽度远远超出了实际使用的需要,把轨距缩减为3米。“超级铁路”的路基将采用创新性的无砟轨道(ballastless-track)技术,也就是用混凝土、沥青混合料整体代替散粒碎石铺成的路基——德国人提出的这个概念直到30年后才由旧金山轻轨系统(BART)首次实现,1980年代才被联邦德国首度用在高铁建设上。
“超级铁路”的路基将在工厂里预制,外观类似于两道平行的“水泥墙”,把它埋入土中,然后在两道“墙”上面铺上水泥盖板,在上面铺设铁轨。在俄罗斯地区,为了避免积雪,路基将比地面高出2到3米。这种技术的好处一是维护简便,二是在紧急情况下,铁路轨道的平台也可以当作军用公路使用。
直到1945年第三帝国灭亡为止,始终有大约100名德国官员和80名工程师负责希特勒“超级铁路”的研发工作。机车车辆和相关的配套铁路技术由克虏伯、亨舍尔、博尔西施(Borsig)、克劳斯-马菲(Krauss-Maffei)、布朗-博韦利(BBC,Brown, Boveri & Cie.)等著名的大公司开发,动力方案包括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机车等等。机车的长度从28.2米(12轴,驱动轴式3'Fo3')直至128米(52轴,驱动轴式为2'Fo'Fo'2 '+5 +5 T5 T5 +2' Fo' Fo'2 ')不等,牵引功率为2.4万马力至4万马力。
(3'Fo3'这种符号是国际铁路联盟为机车、动车、有轨电车等轨道车辆制订的分类方法,3代表3根无动力车轴,‘代表车轴置于转向架上,F代表六根连续排列的驱动轴,o代表两根连续排列的动轴均独立驱动。+表示机车采用重联设计)
“超级铁路”的每节车厢长42米,宽6米、高7米,铁路限界(车体横断面的最大宽度)为8米。每列火车牵引8节车厢,全列车的长度超过500米,能搭载2000到4000名乘客。
从目前存世的资料看,“超级铁路”的客运时速为200公里,最高可达250公里。客车车厢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头等和二等日间车厢:48个头等座席,144个二等座席,12间卫生间,以及酒吧、沙龙、阅览室和行李间;
●三等日间车厢:460个座席(每间包厢8个座席),12间卫生间;
●头等和二等餐车:可供130人用餐的餐桌,以及厨房和备餐间;
●三等餐车:上层设有244个座席,下层是176座的餐厅以及厨房;
●头等和二等卧铺车厢:设有16间头等卧房(单人)和19间二等卧房(双人),以及厨房、早餐餐厅、浴室和10间厕所;
●三等卧铺车厢:44个包厢(每间6个卧铺),配厨房、淋浴室和10间厕所;
●“东方劳工”(斯拉夫工人)车厢:52个包厢,480个座席,以及厨房和厕所;
●影院车厢:设有一间196座席的电影院,也可以改为剧场;
●沙龙车厢:上层设有酒吧、咖啡馆和吸烟室,下层是4个带浴缸的浴室、20个淋浴间,以及可容纳16名客人的理发店/美容院。
●观景车厢:设在列车末尾,有16个头等座席、32个二等座席和160个三等座席,以及餐台和观景游廊。
●邮车:装载邮件,能容纳6辆轿车,还设有列车乘务员宿舍和犬舍;
●行李车:除了行李外还能容纳2辆轿车,同样设有猫舍和犬舍。此外为了防备游击队的袭击,还装有20毫米防空机枪。
“超级铁路”的货运时速为100公里,每列货车可以运载1万吨的货物,甚至可以将重达1500吨的军舰从波罗的海运到地中海和黑海。
希特勒设想中的这个超级铁路网将以“世界首都日耳曼尼亚”(Welthauptstadt Germania,这是希特勒为柏林拟定的新名字)为中心,以放射状连接汉堡、巴黎、马德里、罗马、布达佩斯、伊斯坦布尔、基辅、莫斯科等欧洲主要城市,并且在将来还要通往布雷斯特、喀山、巴库等地,甚至有可能延伸到伊朗和印度。
按照设想,“超级铁路”将有四条主要干线:
东-西铁路:巴黎-圣康坦-列日-亚琛-比勒菲尔德-汉诺威-日耳曼尼亚(柏林)南站-科特布斯-布雷斯劳-卡托维茨-克拉科夫-利沃夫-基辅-波尔塔瓦-尤索夫卡(今顿涅茨克)-罗斯托夫。东端将来从罗斯托夫延长至巴库,并通往伊朗和印度,与日本铁道省1938年规划的“中亚横贯铁道”(东京→釜山→北京→包头→西安→兰州→哈密→喀什→喀布尔→德黑兰)相连接。
北方-东南铁路:汉堡-维滕贝格-日耳曼尼亚-莱比锡-哥达-班贝格-纽伦堡-慕尼黑-西姆巴赫-林茨-维也纳-普雷斯堡(布拉迪斯拉发)-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瓦尔纳-伊斯坦布尔。北端将延伸至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南端延伸至叙利亚和埃及。
北-南铁路:日耳曼尼亚-德累斯顿-奥西施-布拉格 -伊格劳(伊赫拉瓦)-兹奈姆-维也纳-的里雅斯特-威尼斯-博洛尼亚-佛罗伦萨-罗马。将来延伸至塔兰托、墨西拿。另一条南北线路从阿尔萨斯的米卢斯(Mulhausen)经第戎、里昂、马赛、巴塞罗那至马德里,并延伸至里斯本和直布罗陀。
东-西Ⅱ铁路:慕尼黑-奥格斯堡-斯图加特-卡尔斯鲁厄-斯特拉斯堡-默兹-兰斯-巴黎,东端将来延伸至莫斯科。
与“超级铁路”工程配套的“日耳曼尼亚火车站”是希特勒所宠信的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所设计的“大日耳曼尼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未来柏林的南-北轴心“胜利大道”的最南端,由十九世纪兴建的柏林-安哈尔特车站改造而来。新的车站为钢架结构,屋顶覆以铜盖板,墙面上镶着巨幅的钢化玻璃,可以透视车站的内部,并提供自然采光。
“日耳曼尼亚火车站”分为上下四层,由自动扶梯和电梯相通。最下面是地铁车站,许多条地铁线将在这里交汇;第二层是普通铁路线;第三层,也就是地面层,是将令希特勒引以为傲的“欧洲超级列车”站台。郊区电气铁路的站台则汇集于最上面一层。
按照希特勒和施佩尔的设想,来到柏林的访问者走出火车站北面的大门之后,将看到一座南北长一千米、东西宽三百三十米的大广场——“胜利广场”。广场的周围将陈列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缴获来的三百门大炮。广场北端是希特勒设计的大拱门,长170米,进深119米,高117米(法国巴黎凯旋门高50米)。透过大拱门的门洞,将看见远处高耸云端的“人民大会堂”(Volkshalle)高达290米的青铜圆顶。
大拱门和"人民大会堂"之间的大街名为“胜利大道”,这条大街的两旁坐落着第三帝国的十一个部,都是些纪念碑式的宏伟建筑,预计在1950年全部竣工。据施佩尔回忆说,希特勒在1941年6月发动对苏作战之前,还在梦想着1950年在这条大街上举行胜利阅兵式。“胜利大道”的中间是一段商业区,然后是巨大的“军人会堂”和陆军总司令部。希特勒的元首宫位于拥有巨大圆顶的“帝国人民大会堂”西边,大会堂北边是是柏林的另一座铁路交通枢纽——北站(Nordbahnhof)。一走出车站,就能看到利用施普雷河河湾挖出来的一处方形人工湖,湖的西岸将建造三座大厦,包括柏林市议会、柏林警察总局和海军总司令部,东岸则是军事研究院。
但是即使是在第三帝国时期,德国内部对希特勒的这个“超级铁路”的批评意见也不绝于耳。最主要的反对意见在于即使提高轨距,增加的载重量也不一定更多。虽然在苏联的旷野地区不明显,但穿过西欧和中欧城市密集的发达地区时,这种铁路的建造成本将急剧增加。如同希特勒构想的“大日耳曼尼亚”城市规划、以及许多其他类似的狂妄想法一样,随着纳粹政权的覆灭,这个梦幻一般的“超级铁路”计划最终也没能变为现实。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德甲维滕贝格〕维滕贝尔格》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64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