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火炮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优质回答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大炮的由来,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火炮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火炮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优质回答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炮”、“飞摧炸炮”能发射爆炸弹。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肚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和射击精度。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肚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明显提高。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鞭炮的起源?

优质回答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唐代称爆竹为“爆竿”。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

“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 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爆竹的品种相当丰富,最为普遍的是“单响”、“双响”和“鞭”三大类。大个的单响爆竹也叫“麻雷子”,双响也叫“二踢脚”。双响爆竹的纸筒内分两层安放火药,下层火药的作用是将爆竹送上天空,上层火药凌空爆响。在双响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多响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飞天十响。”飞天十响今已演变为“闪光雷”——一长纸筒,内装若干药弹,点燃后依次射出药弹,凌空爆炸,并伴有银白闪光,故名闪光雷。因其火力强硬,易伤人。故自1987年春节始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闪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钢鞭——用牛皮纸密裹火药,爆响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钢铁。钢鞭一响为一头,“霸王鞭”可多至万头。在一挂鞭中定点加入特殊爆竹则称“节鞭”,通常是十响夹带一个麻雷子。燃放时即可出现响声节奏。南方城镇流行用彩纸裹药的“花鞭”,燃放时被火药崩碎的彩纸纷纷飘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红色纸裹药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黄色纸则称“落英缤纷”,用金黄色则名“洒金鞭”。

炮的种类 历史 各种的炮的名字

优质回答现代战争中的火炮源远流长。 古代最早的炮是石字旁,顾名思义,一定与石头有关。这种石字旁的炮叫抛石机, 是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拉动杠杆,将石头抛出去的作战器械。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使用抛石机了。后来,唐朝孙思邈发明了火药, 并逐渐用于军事。在北宋年间,出现了突火枪,这是一种竹子做的管状火器,内安“子巢”,战时点燃火药,用火烧敌人。能够起到震撼敌人的作用。这种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来,在突火枪的基础上出现了金属管状火器——火铳,并逐步发展成为青铜火炮。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炮,是我国宁夏武威出土的西夏时期(与宋代同期)的火炮,该炮口径为100毫米,使用铁弹丸,这一发现,使铁弹丸使用的历史提前了近一个世纪。

13世纪初,我国的造炮技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发明了火药不是用于军事,而是用于造爆竹,而洋人却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造炮侵略中国(大意)。这是鲁迅先生的误解,其实,中国人是火炮的祖宗。

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青铜和熟铁制造的长管炮,亦称长炮,代替了以前的短管炮(臼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

1846年,意大利制成了后装线膛炮,其精度和发射都有明显提高。后装线膛炮是火炮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火炮的基本结构仍没有太大的变化。

由于用途不同,火炮的种类也有所不同。

加农炮。身管长,弹道低伸的火炮。适用于对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射击。加农炮是英语Calon的音译名,在阿拉伯语中,Calon是中空而直长的管子。加农炮的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40倍,炮口通常带有炮口制退器(炮口制退器是炮口上带孔的大于身管口径的“帽子”,用以减少后坐力,有的能减少50%的后坐力。)

榴弹炮。身管较短,弹道较弯曲的火炮。适于对水平目标射击。主要用于歼灭、压制敌人的有生力量和兵器,破坏敌人工程设施等。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榴弹炮的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20-30倍。

实际上,加农炮和榴弹炮没有本质的区别,所谓身管长和口径之比也并非一成不变,而且一直在变。以弹道的形状来区分,也有些牵强,因为弹道的形状是相对于射程而言的。加农炮在最远射程上,弹道并不低伸,榴弹炮在近距离上,弹道同样低伸,甚至可以直瞄射击。从完成压制任务的角度看,两种炮几乎一致。因此,从二战后,不少国家不再区分二者,统统称为榴弹炮。可我国的一些火炮专家还在为区分二者伤脑筋,实在大可不必。

加农榴弹炮。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弹道特性的火炮。一般认为这种火炮的身管长为口径的30-40倍。这更是一个难以描述的概念。目前国际上已抛弃这种提法。我国和前苏联生产的152加榴炮也许是世界上最后一种加榴炮。当今各国,包括我国生产的新型榴弹炮,身管长和口径之比都已经超过了加榴炮,然而都不再叫加榴炮。

火箭炮。发射火箭弹的火炮,亦称火箭弹发射装置。通常为多发联装,有多轨式、多管式和框架式。火箭炮射速快,火力猛,突袭性好,但精度差,散布大,主要用于对面积目标射击。

20世纪初,由于双基推进剂的应用,火箭炮得以发展。苏联1939年制造的БМ-13式火箭炮,用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名字命名——喀秋莎。在二战中,火箭炮成了可怕的武器。到了现在,由于各种制导武器的出现,火箭炮的作用已有所降低,但仍是各国炮兵序列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迫击炮。用座钣承受后坐力,主要行高射界射击的火炮。迫击炮射角大(一般为45度--85度),弹道弯曲,落角大,破片杀伤效果优于其它火炮,主要用于压制遮蔽物后、反斜面目标和水平目标。由于其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通常作为随伴火炮使用。迫击炮分为滑膛式(前装)和线膛式(后装)两种。由于前装式火炮退弹不易,战士们编了一个顺口溜:“迫击炮,瞎胡闹,打不响,往外倒“。

滑膛炮。无膛线的火炮。军队习惯将无膛线的加农炮命名为滑膛炮。其实,许多火箭炮、迫击炮等都是滑膛炮。从某种意义上说,线膛是对滑膛的进步,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使弹丸保持空中飞行的稳定性。但是,线膛阻力大,不利于提高初速。现代滑膛炮较好解决了飞行稳定问题,使古老的滑膛重新绽放光彩。解决飞行稳定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尾翼,所以迫击炮弹、早期火箭炮弹和滑膛炮弹都带有尾翼。现代火箭炮弹则采用斜置喷火孔的方法,使弹丸在空中自行旋转保持稳定。目前滑膛炮主要用于反坦克,这是由于滑膛炮初速大,使用穿甲弹效果好。我国生产的100毫米、120毫米滑膛炮均配有超速脱壳穿甲弹。

无坐力炮(亦称无后坐力炮)。发射时利用后喷物质的动量抵消后坐力,使炮身不产生后坐的火炮。无坐力炮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适于随伴步兵作战。但其喷火时火光大,易暴露目标,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无坐力炮由于向后喷火(物质),减少了发射药对于弹丸的动能,初速较小。因此,无坐力炮在反坦克时使用破甲弹。

自行火炮。同车辆地盘构成一体自身能运动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占领和撤出阵地快,战场生存能力强,有利于不间断实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装甲兵、机械化步兵的协同更加密切。自行火炮与坦克的区别在于装甲较薄,火炮口径较大,说它是火力型的特种坦克也不错。

火炮种类是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弹道特性来区分的,如果从火力特点和战术使用来区分,还可区分为压制火炮和反坦克火炮。大口径加农炮、榴弹炮、加榴炮、火箭炮、迫击炮归类于压制火炮;小口径加农炮(如85加农炮、57战防炮等)、滑膛炮、无坐力炮等归类于反坦克火炮。另外,压制火炮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反坦克射击(除火箭炮和迫击炮),反坦克炮在必要时可进行压制射击。

不同种类的火炮在战场上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共同发挥着战争之神的巨大威力。战争离不开炮兵。

火炮在三国时期出现了吗,最早是在历史上哪个朝代出现的?

优质回答《三国演义》中孙坚被杀的时候,蒯良与吕公约定好,若是取胜,便放起“连珠号炮”,便有人出来接应。我们看三国的时候也经常看到火炮,然而真实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没有火炮的,那么火炮到底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

说到火炮,首先要说火药的由来。火药发明与隋唐时期,距离今天有一千多年了。开始是固然为了求得长生不老,所以一些道士开始用炼丹术炼制丹药,结果阴差阳错发明了火药。既然火药是隋唐才发明的,那么三国时期用的“炮”应该不是现在我们认知中的火炮。

所谓的“号炮”类似于信号弹的作用的炮,只能传达信息而不能用于作战。那么火炮是什么时候才产生的呢?

现代的火炮都是从投石机发明而来的。根据记载,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就已经使用一种抛射武器——礮。《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00年的时候,官渡之战中,曹操就使用投石机攻破了袁绍的营垒,所以大获全胜。

公元8世纪的时候,火药被发明出来,抛石机抛石头就变成了“抛火球”,火球又称为火药弹,这就是最早的火炮。到了大概10世纪的时候,火药用于军事,礮就是用来抛射火药包和火药弹的。

12世纪30年代的时候,宋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喷射火器——突火枪。这种管制喷射火器的出现,对于火炮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根据史料记载,宋朝隆兴元年发明了火石炮(霹雳炮)。火炮在宋朝的时候,只是简单地用火药动力将石头发射出去,威力还是不错的。北宋仁宗时期编纂而成的《武经总要》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古炮大全”,里面收录历代上好的攻城兵器,而且其中辑录了10多种古代的样炮,并且附有火炮图形。

《 宋史·列传·一百二十七》记载:“胜尝自创如意战车数百两, 炮车数十两,车上为兽面木牌,大枪数十,垂毡幕软牌,每车用二人推毂,可蔽五十人。 炮车在阵中,施火石炮,亦二百步。”

到了元代时候,突火枪就逐渐演变成了火铳。它是一种金属管形的射击火器,火铳的出现意味着金属管形的火炮也发展出来。据考证,我国最古老的火炮比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个世纪。

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军队征战的时候,火炮武器已经大规模的使用了,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到了明朝前期,火炮已经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军器具和兵仗局所制造的火炮,有盏口炮、碗口炮、神机炮、旋风铜炮、将军炮等十余种。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比较重视火炮,仅《清文献通考》记载,从康熙十三年至六十年,一共制造大小钢铁炮月900门。康熙三十年,清政府还专门成立火器营,专门练习枪炮。雍正五年,清政府又规定各省的绿营兵每千名设炮10位,火炮也成为清军的主要装备。

但是从清朝中期以后,火炮的发展就处于停滞阶段。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抗击侵略者,各地军民又开始造重型火炮。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大量购买西方近代火炮,中国古代的火炮才逐渐被近代火炮代替。

火炮的具体发展史

优质回答早在1914年,俄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门安装在卡车底盘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

真正的第一门自行火炮是由法国于1917年发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

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大量当时性能比较优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

德国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把这种炮安装在T—1型坦克盘上,设计制造了一个背面敞开的箱形装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转,但火炮可左右侧转15度。

阿尔凯特公司于193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实战使用效果良好。

后来,德国又发展了T—III、 “斐迪南”、 “黑猎豹”等火炮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

由于自行反坦克炮多用于伴随坦克进攻和作战,所以又称 “强击炮”。

二次大战,自行火炮得以迅速发展,仅前苏联就发展了5种口径,9个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

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就生产了31000辆自行反坦克炮,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以来,由于强调机动力、火力、防护力的有机协调,自行火炮的发展倍受重视,大有取代牵引火炮之趋势,目前,几乎所有牵引式火炮都研制了自行式火炮的派生型。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了所谓的“冷战后时代”,大规模的战争趋于减少,但各种中低强度的局部战争不断发生。

许多国家适应新的形势,纷纷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

这些部队要有良好的战略机动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投入世界上任何战场,这就要求尽可能使用重量较轻的武器装备。

而目前各国使用的履带式自行火炮,重量大多在30吨。

正在研制的新式自行火炮,有的甚至重达55吨,远距离运输十分困难。

轮式自行火炮的重量比履带式火炮要轻得多,一般只有20吨左右,用飞机进行战略机动要方便得多。

轮式自行火炮行驶平稳,操作方便,它们的行驶高达80千米/ 小时,远超过履带式火炮。

今天许多国家的公路网十分发达,适宜于轮式火炮高速机动。

为此,在战术机动能力方面轮式火炮明显优于履带式火炮。

轮式自行火炮的构造比较简单,利用现有轮式装甲战车或民用载重车就可以进行改装,研制和生产费用可比履带式火炮降低35~50%,部队使用和战场维修费用可降低60% 。

这对军费有限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其它正在削减军费的国家都有很大吸引力。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轮式自行火炮的性能还将进一步提高,它们将作为一种新式炮兵武器而在21世纪战场上显示更大的威力。

自行高炮——自行炮中的贵族

自行高炮,堪称是自行火炮中的贵族。

1辆自行高炮的价格,往往相当于2辆主战坦克的价格。

20世纪80年代中期,1辆“猎豹”的价格为870万马克。

20世纪90年代中期,1辆日本87式自行高炮的价格高达1460万美元!令号称“世界上最贵的主战坦克”——日本90式主战坦克也望尘莫及。

自行火炮之贵是事出有因的。

一方面,是由于自行高炮上采用了先进雷达等昂贵的电子设备和仪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行高炮的采购数量较少,像日本的87式1年只采购一两辆,这样的生产规模,不贵才怪呢。

不过,贵归贵,各国军方还是照买不误。

这说明自行高炮还是蛮重要的一种兵器。

自行火箭炮——倾泻钢雨新战神

著名的苏军“卡秋莎”火箭炮,在二战中打出了威风,令纳粹军“闻声丧胆”;著名的美军M270自行火箭炮,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共出动了230辆,发射17000多发火箭弹,像倾泻的“钢雨”,因此,有伊拉克士兵“不怕战斧怕钢雨”之说。

由于多管自行火箭炮的强大的面杀伤威力,各国对自行火箭炮的发展相当重视。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装备的自行火箭炮以轮式卡车搭载的为主,履带式的比较少见。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行火箭炮一般配置在纵深的后方作为“全职支援武器”,对装甲化的要求不高。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认识到,在常规战争中,自行火箭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才有了新型M270自行火箭炮的“诞生”。

自行迫击炮——静悄悄的革命

迫击炮,本来是步兵支援武器。

近几十年来,由于中口径、大口径迫击炮的发展,它已经可以起到部分榴弹炮的功能。

加上迫击炮结构简单,携行方便,中小口径的迫击炮发展极为迅速。

不过,中口径迫击炮的机动已不能靠肩背人扛,需要牵引或车载。

于是,一批车载式的中口径自行迫击炮应运而生。

也许是自行迫击炮的结构相对较简单,造价较低廉,这些年来,各国研制的自行迫击炮不下10余种,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这里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自行迫击炮,以口径120毫米的为主流。

从结构类型上看,有履带式的、轮式的,有炮塔式的、后开式的,有单管的、双管的等,呈现出蓬蓬勃勃的发展势头。

这里仅介绍几种近年来新研制的自行迫击炮。

自行反坦克炮——退居一隅

在二战期间,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歼击车)是自行火炮的主流。

二战后至今,自行反坦克炮已经风光不再。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反坦克武器及主战坦克发展迅速,而对支援火力的需求,又使自行榴弹炮迅猛发展。

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自行反坦克炮已经退居一隅。

但是,一些国家仍然在发展一些以反坦克作战为主的自行反坦克炮,如:奥地利的SK105、德国的“美洲豹”、瑞典的IKV91、意大利的“半人马座”、南非的“大山猫”以及中国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大炮的由来】大炮的演变》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