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科举的分集梗概优质回答500多年前,明朝正德某年的一个初春,北京贡院内,上千名应试男子正襟危坐在不足一米见方的单独号舍内,他们中有稚气未脱的翩翩少年,也有满头斑白的垂...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正德甲戌科,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科举的分集梗概

科举的分集梗概

优质回答500多年前,明朝正德某年的一个初春,北京贡院内,上千名应试男子正襟危坐在不足一米见方的单独号舍内,他们中有稚气未脱的翩翩少年,也有满头斑白的垂垂老翁。面对眼前的试卷,他们或愁眉不展、冥思苦想,或奋笔疾书、左右逢源。偌大的考场一片肃静,唯有巡逻兵勇的脚步声在空中回响。监考官也不时地巡场监视,锐利的目光扫过一排排号舍,决不会遗漏任何一个角落……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开设科目、士人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官员选拔制度。应考士子需通过县试、府试、院试,再到乡试、会试、殿试,由童生考上秀才、举人、进士,再到世人望尘莫及的探花、榜眼、状元,可谓层级分明,序列严密。

而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古代中国就已有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但这些选官制度无不与门第阀阅紧密相连。到了隋末,一种新的通过公平竞争方式取士的制度呼之欲出……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历史契机,促使王朝选择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人才选拔制度呢?有关科举起源的三种说法,各自依据何在?到底孰真孰假?中国科举史上的首位状元孙伏伽,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这天,唐皇宫内锦旗飘扬,气氛祥和。大殿之上,唐太宗李世民正在为新科进士举行殿试。钦点完状元之后,唐太宗缓步来到殿外。此时,旭日高照,乾坤朗朗,唐太宗极目远眺,不禁心潮澎湃,他自豪地宣称: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

自开科取士以来,广大士子不惟门第,自由投考,择优录取,国家机器因此源源不断地获得新鲜血液补充,从而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王朝统治得以坚固。而科举同时也赋予每个士子以同等的权利和机会,通过考试向社会上层做垂直流动,不仅保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也缓解了一部分社会紧张和对抗。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深刻揭示了帝王大兴科举的真实意图,即“牢笼英才,驱策志士”。帝国统治者正是通过娴熟运用科举手段,实现其“笼络人才、牧驭天下”的政治诉求。

那么,面对潮水般涌向科场的芸芸学子,王朝如何层层筛选,确保人才脱颖而出?“重文抑武”政策的背后,帝国统治者又有什么难言之隐?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儒家地位何以发生180度大扭转?从“南北之争”到“南北榜案”,考试公平和区域公平到底孰轻孰重? 公元1014年的一个清晨,睢阳应天府书院如往日一般书声琅琅,不绝于耳。岂料,书院的早读还不到一个时辰,学子们便纷纷丢下手中书卷,争先恐后地跑了出去。原来是笃信道教的宋真宗皇帝前去朝拜太清宫途径睢阳,学子们为争睹龙颜而趋之若鹜。然而,却有一名学子手不释卷,诵读依旧。同窗不解,学子答曰:日后再见,也未必晚!第二年,这名学子参加科试一举及第,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果然亲眼见到了皇帝。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科举考试长期稳定的进行,使得一批又一批饱读诗书又精通政务的士林精英,由科举入仕,进入帝国管理层,他们或乘时立功,或临危受命,对帝国安危和王朝盛衰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科举价值观的盛行,使得读书重学蔚然成风。“孤村到晓尤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上至王公贵胄,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砥砺子弟勤勉读书,专攻举业,一个庞大的士大夫阶层随之形成。

那么,学而优则仕,天下士子真能实现“修齐治平”的人生抱负吗?从“饭后钟”到“碧纱笼”,及第前后的待遇何以天差地别?《西厢记》才子佳人式的浪漫传奇背后,为何是如此犀利露骨的功利诉求呢?阉党专权,入仕以行道的士大夫又为何趋之若鹜,寻求权阉庇佑呢? 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适逢三年一度的顺天乡试。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乡试,朝廷动用了大批军役,考生必须接受极为严格的搜检,不仅要脱下衣衫,甚至连辫子也要解开检查。结果,搜出偷偷挟带作弊工具的考生40余名,用以作弊的“小抄”和“夹带”积如小山,更有将答案藏于笔管、空心砚台、糕饼或蜡烛间,甚至抄写在衣物上用灰土覆盖掩饰者,令人瞠目结舌。此外,两场考试中交白卷者68人,没有做完者300余人,文不对题者近400人,怯场自行退出者竟高达2800人。在中国科举历史上,此次搜查的严厉程度,可谓空前绝后……

在波诡云谲的中国历史进程中,王朝兴替,政权更迭,而科举制度却行之千年,历久弥坚。究其原因,是由于历代王朝在大兴科举的同时,对科举的防弊制度做了严密的部署。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典章制度,如何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自然成为帝国统治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那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弊措施与作弊手段究竟是如何相生相克的呢?“北闱科场案”血迹未干,“江南乡试案”又尘嚣四起,科场舞弊缘何屡禁不止呢?金榜题名的背后,有多少学子乐极癫狂,又有多少书生抑郁而终?黄巢揭竿而起,真的只为名落孙山吗? 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这天,朝臣们步履匆匆地来到紫禁城,觐见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朝臣中有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皆为慈禧太后极为倚重的封疆大吏。此番,他们匆匆而来,不为别的,只为奏请立停科举之事。

晚清的教育改革始于1901年,清廷曾设想用十年时间,完成从废止科举到学堂办学的逐步转换。如今,两年时间已然过去,改革却起色不大。朝堂上,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言辞恳切地奏请慈禧:朝廷如果还想继续之前设定的从科举到学堂的逐步转变之法,那么,二十年后学堂办学方可见效。然而,几次战争中国惨败,割地赔款,国运不济,王朝已没有二十年的时间可等。为补救时局艰危,朝廷必须痛下决心,马上停废科举。

面对群臣的呼声,慈禧的脸色极为凝重。思虑再三之后,一个事关万千学子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决策就在这一刻产生了。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正式废止科举。至此,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向了穷途末路……

科举,这一曾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文化壮举,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抡才大典的官员选拔制度,为何到了晚清,会遭到无情的抛弃?帝国的沉沦与忧患,科举制度真的难逃其咎吗?废科举、兴学堂,究竟是王朝自救的良药,还是引发帝国危机的酵床呢?

有关科举考试被风吹走的事

优质回答正德十二年,有个叫刘淮的人参加科举考试,这个人饱读诗书,中举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正当他在考场答卷时,忽然刮过来一阵风,把他的卷子刮跑了,卷子随风飘飞,飞过了五凤楼、落到了南御河边。卷子被找回来之后,负责录取工作的杨阁老在卷子上批了 “不谨”两个大字,刘淮因此便落榜了。杨阁老所批的“不谨”是什么意思?按字面的理解,很可能是指责刘淮“不谨慎”,可是,卷子被风刮走的事纯粹是偶然现象,再谨慎的人也不可能预测到,因为这个革除刘淮的功名,的确有些荒唐。

王阳明5岁还不会说话,连续2次科举落第,靠什么走向人生巅峰?

优质回答文|飞鱼说史

明朝是个奇葩的王朝,但也是能人辈出的年代,在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王守仁便出生在那个时代。

或许不少人一听这个名字,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厨房里的十三香,这倒是有情可原,毕竟他们两人名字很相似,一个“仁”,一个“义”,好似渊源颇深。

不过就是这一字之差,却又有天壤之别。

为了区分,我们还是叫王守仁另外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吧。

王阳明。

阳明,是王守仁的号,后来他提出的心学,又被人们称之为阳明心学,王阳明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同时他又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即便是在今天,他的思想一直备受人们重视,很多企业家们,如果说自己不懂阳明心学,那都是一件脸上无光的事情。

尤其是在近代的日本,更是极其推崇王阳明的著作,甚至在当时满大街的日本书店里,都在卖王阳明的书。

在学术界还有一个这样的说法,即历史上有“两个半人”,王阳明与孔子比肩,各占其一,另外半个是曾国藩。

所以,搞学术如果不知晓王阳明,是会被笑掉大牙的。

王阳明如此优秀,那么他究竟有怎样的生平呢,当然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所想的那般,自幼便是一个神童。

他小的时候,天资很差,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天资,5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长大后参加科举又连续2次落第,后来又得罪了宦官刘瑾被处处打压。

饶是如此,王阳明还是走向了人生巅峰,而他人生逆袭全靠四个字——知行合一。

5岁不会说话,资质平平引人忧

如果您已经为人父母,想必对于孩子的成长一定会格外认真,而孩子身体发育各方面的指标也一定会小心翼翼地对比查看,如果哪项不能达标,整个人都会不好了。

就拿孩子说话这事来说,虽然每个孩子会说话的时间不一样,但是也会有一个大概的时间。

一般来说,两三个月的宝宝就会咿呀咿呀发音了,九个月左右就可以模模糊糊地叫出“爸爸妈妈”了,而在一岁左右大概就可以说出简单的词语了。

当然,这算是说话比较早的了,两三岁才说话的孩子,那也是有的,但王阳明的说话时间着实让众人都跌破了眼镜。

公元1472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王氏显赫的家庭降生了一名男婴,而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梦到了天神在云中鼓吹,抱着一个娃娃从天而降,所以祖父就为他取名叫王云。

在家人的殷切期盼中,王云快乐地成长着,不过一直到了五岁,他还不会说话,这种资质当真是让人忧愁。

如果放在现在的话,想必不知道跑过了多少家医院。

古代大户人家对于孩子的姓名,很是重视,也相信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王云的祖父就觉得,他不会说话是因为名字起得不好。

于是他又根据“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王守仁,号阳明,还别说,改了名字之后,他还真能说话了。

2次科举落第,无缘仕途心难平

王守仁的父亲是成化年间的科举状元王华,后来官至吏部尚书,由于他喜爱绍兴的山水,后来便举家离开余姚,定居在了绍兴。

会说话之后的王守仁,也逐渐表现出了自己在看书识字上的天赋,甚至能记住祖父在他面前读过的书。

在他12岁的时候,被送到了书塾中学习,可是在第二年,他的母亲便因病去世了,这对王守仁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更加奋发图强,当时的科举几乎是文人的唯一出路,可是王守仁却认为科举并非是第一等要紧的事,读书努力做一个圣贤的人才是。

后来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王守仁深受刺激,他决心好好研习兵法,为国家贡献力量。

在王守仁15岁的时候,便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可是却石沉大海,后来他便出游天下。

王守仁18岁的时候,接触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学,后来便读了朱熹的著作,后来他还亲自实践朱熹提出的理论,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自己却病倒了,从此便对“格物”学说产生了质疑。

弘治五年,王守仁参加乡试,与胡世宁等人同榜中举,后来他又继续考进士,结果连续两次落第。

但王守仁却并不以此为耻,他这样说:

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39岁走向巅峰,华丽逆袭展不同

虽然王守仁两次科举不中,但他却得到了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等人的赏识,后来他参加礼部的会试,凭借出色的成绩,中二甲进士第七人。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34岁,这一年宦官刘瑾登上了政治舞台,肆意妄为,专权霸道,王守仁不畏强权,上书谴责刘瑾,被贬贵州。

途中还遭到了刘瑾的追杀,他伪造跳水自尽才算躲过一劫。

刘瑾被除掉之后,王守仁被召入京,之后一路飞黄腾达,走上了人生巅峰。

由于王守仁年少时研究过兵法,他又受到了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后来出任御史,巡抚南、赣等地,后来他又平定了当地的叛乱和宁王之乱。

明世宗继位之后,王守仁坐上了冷板凳,不过饶是如此,也因为王守仁的功劳,加封他为新建伯。

嘉靖元年,王守仁的父亲去世,他回乡守孝,后来便开始悟道讲学,再之后,他又在绍兴创建了阳明书院,他的思想得以被广泛传播,更是成为了一代心学大家。

而纵观王阳明的人生逆袭之路,一直离不开四个字,那就是他提出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心学不过时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实际的善行。

王阳明无论在人生低谷还是在人生巅峰,他都在践行知行合一,此外他还提出了致良知,而这七个字便是是阳明文化的核心,时至今日,他的学说依然在发光发亮。

或许还有人对知行合一无法全面理解,那我们就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一下,即去除脑海中的噪音,观察到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为了这个想法付诸行动,从而朝着自认为对的方向转变。

举个例子:

比如说读书和打游戏,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是渴望读书提高自己的,但是打游戏的呼声在内心呐喊,直到最后你抛弃了读书而选择了打游戏,这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当然也无法获得成长。

而当打游戏的意识在心底滋生,但您却控制住了自己去看了书,这就算是知行合一。

当然,如果您的内心本就打算玩游戏,而从没有想过要读书,那么请恕我无话可说……

参考文献:《明史》、《传习录》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明朝哪个癸酉年开设过科考

优质回答明朝举行科举的年份是定的,三年一轮,每逢丑(牛),辰(龙),未(羊),戌(狗)年是规定的会试年份。期间只有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科,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这三科因特殊原因没有按时开考。所以癸酉年是没有传统上的科考的。如果你是要包括会试前一年举行的乡试(考举人)的话,以下的乡试年份为癸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景泰四年(1453年),正德九年(1513年),万历元年(1573年),崇祯六年(1633年)。

科举考试会延期吗?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科举延期事件?

优质回答科举是隋唐时衍生的通过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员后备人员的一种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类似于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科举考试是三年举行一次,高考一年一次。联系到现代当下,疫情当头,国家做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决定高考时间将延期一个月举行。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科举考试延期的发生呢?历史上科举考试延期的事件有过,而且还不止出现过一次,

一、唐朝,

唐咸通九年,历史上大规模的庞勋起义爆发,当时唐王朝决定取消科举一心一意应战。等到战事平息后再进行考试,开始的时候估计在很短时间之内就会将起义镇压下来,结果庞大起义军队攻克了诸多城池,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打得唐王朝军队是人仰马翻,直到最后也没有镇压下来,反而还导致了后来的黄巢起义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二、宋朝,

宋仁宗时期也有一次推迟,因为当时的名人苏轼两兄弟,因为一些原因没办法按时参加科举考试,而朝中的大臣韩琦认为这太可惜了,不能够体现出应有的水平,于是建议延期进行考试,仁宗皇帝便接受了这个建议,而且当时宋朝的考试在八月份,炎炎的夏日也不太适合考生发挥相应的水平,也不利于相关考场的相关工作进行,所以考试改到了九月份。

三、明朝,

明朝是历史上延期进行科举最多的朝代,第一次出现在明朝洪武时期,因为据天文的计算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将会出现日食,而在当时皇帝代表着天子,太阳也是皇帝的象征之一,出现日食则代表对皇帝有不利的事情出现,而在这当时是属于头等大事,为了皇帝的安危所以科举考试就推迟了,

第二次则是出现在正德年间,正德15年的科举考试被迫推迟,因为正德皇帝当时根本不在京城,根本就没有办法举办殿试。古代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这个殿试,是决定了进士何去何从的最后一关 。殿试的时候需要皇帝在场进行主持点选出前三名,然后张贴皇榜向天下宣告,明朝的这位正德皇帝不同于其他皇帝,喜欢各种便衣出行,对于政务并不是太在意,但是这件事情又不能够由其他人代为操作,因此只能是推迟等他回来,

虽然这个科举考试的延期,就相当于到了嘴边的熟肉,放冷了再吃,虽然总感觉少了几分味道,可是再冷的肉它也是肉,所以总有许多学子并不以为然,就像范进中举一般总是前仆后继,

明代科举冤案,无意成就两人,为啥开创家族传奇?

优质回答明朝弘治十二年,大明王朝在这一年春天举行会试。这个考试只是例行惯例,并无特别之处,但事后看来却并不普通。当时,参考生员三百多人,有四个人参加了同一场,而这四人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四个人就是伦文叙、王守仁、唐伯虎、徐经。伦文叙连中会试第一,殿试第一,考中状元。伦文叙在政绩上没有显耀之处,但在家庭教育上却被人称道,一门四进士,有“父子四元”之称,就连正德皇帝都为其修建了一座牌坊,书曰“中原第一家”。王守仁被赐二甲进士,之后他为政可圈可点,堪称大明脊梁;为文更是受到世界认可,不仅在中国,在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也都很有市场。

相对于榜上有名的伦文叙、王守仁,唐伯虎、徐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二人陷入科场舞弊案,仕途就此终结。

当时,三场考试结束,关于泄露的流言蜚语就传满京城,说江阴考生徐经贿赂考官提前得到试题。二月丁巳,户科给事中华昹突然上奏皇上“

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夺其魄,或先以此题骄于众,或先以此题问于人

”。当时的主考官是李东阳,副考官为程敏政。因为事涉程敏政,明孝宗命李东阳覆校。李东阳发现,舞弊案涉事人徐经、唐伯虎非但没有名列前茅,就连榜单上压根没有他们的名字。这就意味着,徐经、唐伯虎科场舞弊是站不住脚的。

历来科举是国之大事,明孝宗自然是马虎不得,但或许是当时的形势使然,孝宗竟然要彻查此事,而且还把华昶和徐经、唐伯虎都抓了起来。严刑逼供之下,朝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徐经进京时曾向程敏政时送过见面礼,唐伯虎也用一个金币乞文。

当然,这是屈打成招的事,见面礼、金币更是子虚乌有。徐经是江阴富家之子,钱财自然是不缺的,而他与唐伯虎又是莫逆之交,二人志趣相投,相约同船赴京会试。徐经有优童数人,在京城自然是极易招人耳目的。

徐经是饱学之士,为何在得知试题的情况下,仍然不中呢?这在逻辑上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综合来看,这极可能是宫廷内斗的结果。

无论这件事真相如何,都给唐伯虎、徐经带来了致命的伤害,二人均被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唐伯虎自然不甘于做一个小吏,便辞职了,从此消极颓废,游荡江湖,醉心书画,终成一代大家。

徐经归家后,闭门读书,著书明志。徐经是梧塍徐氏的关键人物,遭经科场大狱后,徐氏家族的发展轨迹发生了明显变化,到曾孙徐霞客时,更是游历四方,成书《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正德科举-正德甲戌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