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锦书刑德甲乙本〉地下出土的《老子》都什么样?——从北京大学藏西汉简说起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马王堆锦书刑德甲乙本,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地下出土的《老子》都什么样?——从北京大学藏西汉简说起

答地下出土的《老子》都什么样?——从北京大学藏西汉简说起
北京大学在2009年接受了一批捐赠品,这是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批简其中完整的大约有1600余枚,加上残简总计有3000多枚。整批简全为竹质,书体全为隶书,墨迹清晰,书写精美,内容丰富。
在出土的简牍中,竹简上的文字通常要比木简水平高,而且典籍类文献通常是抄在竹简上,当然这与编连有一定关系,因为竹简薄,编连后卷册不会太粗太沉重,木简不容易做到又薄又轻。
北大入藏的汉简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载"六艺"各个门类。这对研究先秦秦汉史,以及古代思想、科学、医学、书法等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北大汉简已经全部公布完毕,共发表了五卷,最先发表的是第二卷《老子》。
到目前为止,出土的《老子》已经有四种,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为:
第一种和第二种是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的帛书甲乙本《老子》。出土时同一个墓中有两种写本,根据字体、用字避讳的不同情况,分别称之为甲本和乙本。其中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乙本避汉高祖刘邦讳,但不避汉惠帝刘盈讳,可知甲本早一些,但二者都是汉初的抄写的。
长沙市马王堆汉墓的帛书本《老子》局部
第三种是湖北荆州郭店楚简《老子》;郭店简《老子》是1993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的楚墓中,这个墓是战国晚期墓,因此墓中出的《老子》成书应该更早一些,大概成书于战国中前期或者更早,但抄写时间应该是战国晚期,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楚简本《老子》是目前所见最早、最原始的《老子》抄本,但篇幅较小,仅为今本的五分之二,所反映的思想观点也与今本《老子》有很大差别。
郭店楚简《老子》局部
第四种就是北大藏汉简中的《老子》。北大汉简《老子》现存完整简176枚,残断简105枚,拼合后总计211枚,共5200多字,是四种古本《老子》中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版本。
北大汉简《老子》分上、下两篇,简背后题有“老子上经”、“老子下经”。上经相当于传世本的《德经》,下经相当于传世本的《道经》。以前传世文献的《老子》标题有《道经》、《德经》,但北大汉简《老子》称上经、下经,这是在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全书保存了《老子》完整的篇章结构,共分77章,为研究古本《老子》分章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
北大汉简《老子》的文句、用字与传世本和其他出土《老子》有很多不同之处,已经有不少专家指出差异,比如今天通行本《老子》里“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句话中的“镇”,北大汉简《老子》写作“寘”,郭店楚简《老子》写作“贞”,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写作“阗”。不过,寘、贞、阗、镇”,古代读音都相同或相近,这在古代汉语中叫通假,这可能是不同方音或地域用字差异的表现。再比如今天通行本《老子》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这句话中的“揣”,北大汉简《老子》写作“梪”, 郭店楚简《老子》写作“湍”,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写作“扌短”。这类字词差异在四种版本中非常多。这种差异对研究《老子》成书及字词的历史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文字和书法角度来说,北大简《老子》抄写精美,也完全可以作为书法史上西汉中期的代表,这对书法研究同样有重要参考作用。
我们常说出文献很重要,但如何重要,出土各种版本《老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战国时期湖北荆州的郭店楚简本《老子》,到秦末汉初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老子》,再到西汉中期的北大汉简《老子》,然后是传世魏晋时期的王弼本《老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不同年代《老子》版本序列,可以说这对探讨《老子》形成和演变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贰)》,上海古籍出版2012年。
《北大藏西汉竹书<老子>价值重大》,《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1日海外版。
道德经到底有多少版本
答《道德经》据说有很多版本,我看过的有:1、所谓的通行版-王弼版。2、河上公版。3、帛书版。至于具体有多少版本的《道德经》我不知道。
每个版本都不一样,在我看来是大同而小异,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大异。其实版本不重要,怎么学才重要。
世面上有以儒解道、以佛解道、以老解道、以易解道等等五花八门的注解《道德经》书籍,因而形成很多流派。怎么学就看学者意欲所向了,毕竟学以致用才是目的。
老子传世本与帛书本、楚简本有什么区别?
答老子分上下两部,传世本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甲本为先秦写本,乙本为西汉写本,它们后附有许多逸书,而今本多经后人篡改,但基本内容及所反应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我不知道有竹简本的…
33、第五章 不若守于中——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答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今天聊的话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话有点区别,就是通行本,比如王本、河本都是“多言数穷”,只有《帛书》甲乙本引“多闻数穷”,这个有什么区别?什么意思呢?“多闻数穷”就是说你到处去探求,因为这个世界像橐龠一样,不断地从无生出有来,道虽然是中空的,但是不断生出万物来。你去追随万物,不断地去找,一点点细致地探究,这样是没头的。怎么办?回到你的中心来,向道靠近,找到道的秘密,按照它的法则去做,你就掌握世界的秘密了,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其它版本都说是“多言数穷”?这可能是当时哪个本抄错了,比如说《淮南子》里边讲了一个故事,它说是“多言数穷”,但是我们看这故事,看下来的实际也是多闻。
这故事说有一个叫王寿的人,这人学问大,好学习,背着好多书出门远行,走着走着在路上见到一朋友,叫徐冯,这徐冯就问他,你干什么背这么多书啊?我好学啊,我出门怕没书看,所以我背着好多书到处走。这徐冯就说,你这么做好像不大明智,他说怎么不明智?这不好学嘛。他说你看,你做事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变动去应变,这个变化是根据时机的不同而不同的,所以,你也要变。这个书是怎么来的?这书就是当时写书的人根据他处事的变动写出来的,但是现在时机已经变了,您还跟着那个书死学干嘛?不能死学,这时候你也要根据事情的变动去制造新的学问,所以他说“言出于知者,知者不藏书”,就是这些书里写的话都是那些明白道理的人写出来的,但是人家写道理的时境变了,就不收藏书了,明白道理就行了,是这个意思。
王寿一听完,这道理您说得还真对。这书我背了一大堆都是死的学问,那我背它干什么?于是把书放地上,这人也够绝的了,一把火把书都点了,“焚书而舞之”,《淮南子》记载说,故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他说多言数穷,大家看,这里边实际上也应该是多闻数穷,为什么?看书是要探求学问,要听,要见闻,并不是他自己要说。所以,这故事里虽然记载的是多言数穷,但是它的含义是多闻数穷,那么,马王堆帛书甲乙本一出土,我们一看,应该是多闻数穷,人家马王堆的帛书甲乙本记载的是对的。
据说老子的学生,文子的《道原篇》里所引的也是多闻数穷,可见帛书甲乙本是比较接近《道德经》原貌的。多言数穷是我多去表现,多去表达,是不对的。闻是探求,听,探求这个世界像橐龠一样,像风箱一样,从无中、从空中不断地生出有来,生出无数的万物。这时候你去追求万物,没头,你要找这根上的原因,找这个中间的道的原则。我们生活中这些道理到处都有,比如中医里边,在调理身体的时候有一种情况叫过敏,我用这个来讲中医和西医是怎么看病的。我曾经见一个孩子,一测,100多种过敏源,也就是他对100多种东西过敏,最要命的是对大米过敏,她一吃大米就不行,这是我中学同学的一个女儿,上小学,这个时候怎么办?很痛苦,一般西医内科怎么治疗?西医内科往往是会用一些抗过敏的东西,往往是降低你神经的敏感性等等,这些东西不能常吃,因为一直吃抗过敏的药不行,最终怎么解决?一般情况会告诉你,躲着这个东西。所以,各位看美国的饼干上,往往会印着本生产线还生产花生等等,为什么这么写?因为有人对花生过敏的,吃了这饼干如果真的过敏死了,那要负责的,所以要警告。所以,西方基本认为,你对什么过敏,一辈子就要躲什么。
有位王琦老先生,是我们中医界的一位大师,搞过敏研究的,他是中医男科的创始人。他曾经到美国去访问,跟一个美国搞过敏的教授抬杠,他就问人家,你们对什么过敏,你们怎么办?美国教授一听,跟我开玩笑嘛,我也跟你抬杠,我就把什么从窗户扔出去。王琦老师问他,那你对猫过敏呢?有人对猫的毛发过敏,教授说把猫从窗户扔出去,王琦老师说那对地毯过敏呢?我把这地毯从窗户扔出去。王琦老师说,那我治过很多不孕不育的患者,我发现很多女性是对男性的精子过敏,所以导致无法怀孕,那您把她的老公从窗户……?美国教授一下卡在那了,哑口无言,因为你躲什么不能躲一辈子。比如说,您说对这100多种东西过敏,你一辈子要记住100多个东西的名单,见这东西就不能吃,您这一辈子多痛苦啊。
所以,这好比说一棵树,有1000多个树叶,有100个树叶变黄了,那怎么办?你一个一个去研究的话会陷入无数的细节中,100多种东西您能研究清楚吗?研究不清楚,会越研究越细,最后陷入谜团中。中国人怎么想?我想可能就是你的树根有什么问题了,要么水多了,要么水少了。这树根就调几个问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然后淤血、痰湿、肝气不舒等几种,这是体质。你把树根的水多水少解决了,上边100个树叶慢慢自己就变绿了,可不是一个树叶一个树叶研究的。
所以,西医内科虽然研究得很细致,但是往往细于局部,失于整体,慢慢地好像越来越不知道,所以最后西医内科陷入一种无力感中。中国人研究得不细,古代人没有那条件,但是我们把树根研究得很细致,每一个疾病我都要考虑这几个问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大家看,最后变得很简单,你有1万种病,我只研究你的身体的这几种失调的状态,我调整了状态以后,把树根水调好了,上边树叶一齐变绿了,那是自己身体调整了。这是什么?也就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很多。
老子在这是讲什么?不是讲中医,老子没讲中医,讲的是领导者,说天地之间道从中空里边生出万物来,越生越多,说明老子在说领导者法则,领导者如果自己放下欲望,把自己放空,越空你领导的百姓就越幸福,就越有。所以,老子讲的是空和有的关系,如果你追求那些数,想老百姓怎么能归附我,我把性格分成孔雀、老虎,分成什么黄色、绿色,这都是数,你追求这个,越追求越多,核心是什么?把自己调好,“守于中”,向天道学习,放下自己的欲望,不为自己的名利、地位去捞取,这是好的领导者。你这么做了,你就会关爱员工,因为你不为自己捞取,为员工、为大家做事,所以大家就来追随你,你的公司人就越来越多,大家就越做越好,越开心。所以你的公司就越来越有,这就是空和有的关系,领导者对自己名利越空,你的员工就越有,员工就越愿意追随你,这是领导者法则。你单纯把员工培养成狼性,分成性格,那都是数。那些东西追求得越细,越背离“道”,追求自己的名利、物质,你就会越有,你的员工就会越空,这是老子讲的这个道理。
这种思想是老子自己创造的吗?不是!实际在先秦时代这种思想是非常多的,非常清晰的,好多人都讲过,诸子百家里边有大量这样的思想,比如说在儒家经典四书里边的《大学》中有这样的话,“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讲的就是领导者你如果聚财,你为自己捞取名利、地位,你领导的员工就会散去,所以叫“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什么意思?如果领导者你不追求名利、地位,你散财,你往外散,你的老百姓、你的员工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归属你,因为你不为自己捞取,为大家做事。所以,大家就来归属你。
在《大学》儒家经典里边也讲这些内容,先秦诸子百家里,很多人讲的思想都是一样的,这些人并不是受老子的影响,而是这些思想在老子之前,领导者就已经总结出来了。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基础,早在先秦时代已经非常昌明了,这个是《道德经》的秘密。《道德经》是老子系统地把这个思想给阐发出来了,这是《道德经》的核心。所以,我们学习《道德经》,要学习这个核心思想,学了以后,希望听我音频的朋友们,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大家说:“这太简单了,你讲的就这点内容吗?来来回回讲这点内容。”您觉得它简单吗?简单。您觉得到底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我们查一查,你说到底有几个领导能做到?其实真的不多,这事简单,但是确实做到的不多。老子一直在讲领导者的素养,有朋友说,说这种状态不应该是用法来约定的吗?只有用制度来制约他,让他不为自己捞取。我们是分道、德、法三个层面的,老子讲的道,涉及到一点德,法是另外一个层面的,只涉及到一点点,老子主要讲的是领导者的素养,所以《道德经》的别名我觉得应该叫《领导者素养培训手册》,这个内容我们去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提升自己,真的去践行,做一个好的领导。
有朋友问,您前边讲那个有100多种过敏源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后来,这个小朋友我判断她是阴虚,给她用滋阴的方法开了一个肉汤,喝了两个礼拜,后来到我们沈阳的陆军总院一测,100多种过敏源全都消失了,也就都正常了。所以我们调树根,你把树根调好了,树上边的树叶一个一个就都会变过来的,这个是我们中医的道理,间接地吻合了“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朋友们,今天就聊到这,大家。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马王堆锦书刑德甲乙本〉地下出土的《老子》都什么样?——从北京大学藏西汉简说起》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645024.html